三合港客家人务农为主
三合港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当地乃是麻交港(即Sungai Lenek)、顺天港及港脚这三条港的交接汇合处。于是当地人便因势命名,称呼该地为“三合港”。
早在30年代,昔加末三合港已有一个由法国人经营的“索芬园”,其树胶承包商不少是客家人,也有相当多的客家人在该园丘里工作。三合港早期分为“上街”和“下街”。以桥为界,通往水平市区的为“下街”,通往昔加末的则为“上街”。
由新山客家公会发起,南院“搜集柔佛客家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工作小组在执行主任安焕然讲师的率领下,日前拜访了三合港客家公会,并获得该公会会长彭岁暖,及理事田观添、沈培山、罗运、张新添、萧秀清、罗伯友、陈运生等的热情迎迓。是次拜访是为了搜集当地客家人的史料。
三合港名称由来
三合港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当地乃是麻交港(即Sungai Lenek)、顺天港及港脚这三条港的交接汇合处。于是当地人便因势命名,称呼该地为“三合港”。另外,据说港脚是由潮籍港主谢松泉所开辟,而“Chaah”是“谢”的潮语译音,因而成为三合港的地名。
三合港客家公会副会长田观添表示,早期整个三合港上街只有3间木板搭建的店屋,其中两间是承包商,店号分别为钟生和吉祥,店东都是惠州客家人:另一间则是仓库。这三间店的位置就在今三合港大众银行一带。几年后,随着人口的增加,附近又兴建起了好几排的店屋。屈指算来,咖啡店、杂货店、住家等等约莫40间。除了客家人,潮州人、海南人也纷纷开店经营生意。
现年80岁的田观添在6岁时便随父亲来到三合港居住。当时,三合港的聚落形态尚未成形,人们都散居在“索芬园”里,或割树胶,或务农为业。一直到战后紧急法令时期,住在山芭里的居民才被迫搬迁,集中到新村(也就是今天的三合港所在地)生活。
今天的三合港还保有不少的华人街名,计有梁耀初路(Jalan Leong Yew Chor)、沈金松路(Jalan Sim Kim Chong)、叶裕街(Jalan Yap Yee)、陈祯禄(Jalan Tan Cheng Lock)、广东街(Jalan Canton)、海南街(Jalan Hylam)、自由街(Jalan Tsi You)和胜利街(Jalan Shin Lee)等。
沈金松地方上贡献大
其中,沈金松路本名加冕街,是为了缅怀已故沈金松而易名的。沈金松为50年代三合港客籍闻人之一,亦为客家公会创办人之一。
沈金松出生于1922年。青年有为的沈氏,以23岁之龄于1946年获得他在昔加末拉美上的第一项承包工程,成为第一个受委承包拉美士油棕种植的承包商。紧急法令时期,沈金松还代民请命,向政府申请新村里建屋所需的建筑材料,并要求提供免费的运输。1950年代开始从政,沈氏积极为三合港居民办理公民权事宜、申请报生纸等,佳绩累累。1970年,沈金松以48岁之龄英年早逝,实为一大憾事。
为了纪念沈金松对于地方上的贡献,当地人们于1970年代向政府提出申请,把昔加末客家公会所在的加冕街更名为“沈金松街”,也获得有关单位的批准。自此,“加冕街”易名为“沈金松街”。
1958年客家公会成立 加冕街会所同日开幕
三合港客家公会成立于1958年。当年,三合港客家公会在先贤曾子廷、余卓元、沈金松及钟甲胜等人的倡导下,先于1955年假三合港民众大会堂召开筹备会议,并设临时办事处于沈金松的办事处。接着,筹建会所事宜亦在1956年开始同步进行。在当地乡亲的通力合作下,该会于1958年正式成立,位于加冕街(今沈金松街)的会所亦于同日举行开幕典礼。
军鼓乐队深获好评
昔加末客家公会成立后,活动频仍活跃。1959年成立了醒狮团。1975组织军鼓乐队,并由来自马六甲的杨泽波担任教练,首批队员120余人。经过三个月的苦练,该队于是年庆祝三合港客家公会成立17周年纪念时成功演出。随后,该队从1976年至1998年间走遍中、北马以及东海岸,除了与各地客家公会进行访问交流外,也受邀于各种场合演出,深获各界好评。惟,军鼓乐队因队员的流动性太大,而于1998年解散。该会至今依然完好地保留着当年的乐器。
此外,该会亦于1985年购置崇德祠地段兴建一座体育馆。这是当时唯一拥有体育馆的客家公会。馆内设有2个羽球场。该馆宽敞的空间还可以容纳60桌的席位,为当地人们提供了一个运动和设宴的好去处。
此外,为了感念崇德祠,昔加末客家公会兴建体育馆时,在馆内辟出一角,仍为“崇德祠”。祠内安放原崇德祠属下会员的神主牌,同时供奉华光大帝。
1991年,该会在时任会长郑志光的领导下,发起重建会所。1992年,楼高三层半的新会所建竣,为会员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另外,该会亦于2000年购置一间屋地,以作为今后发展之用。
南华小学最早建立
南华小学是三合港最早建立的小学,乃由潮籍港主谢松泉于1931年倡议办学而成,当时学校坐落于“下街”。1935年,钟毓生等人在上街另设南侨学校。后来,南华、南侨两校于1939年合并成南华学校,校舍则搬迁至“上街”的南侨校地。历任就职校长为徐公权(客籍)、方志勇及吴仁义等人。1951年,政府命令居民迁移到新村,南华学校亦移入新村。1953年,南华学校易名为三合学校,第一任校长由客籍人士郑远庸出任。
原载于:
星洲日报,大柔佛,2006.05.05(星期五),JO05
《柔佛客家人的移植与拓殖》 安焕然 刘莉晶 编撰 南方学院出版社、新山客家公会联合出版 2007年12月
南方学院“搜集柔佛客家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工作小组日前拜访三合港客家公会,并获得该公会诸理事的热情迎迓。右一为三合港客家公会会长彭岁暖。
沈金松为50年代三合港客籍闻人,亦为客家公会创办人。
左图为昔加末三合港客家公会1958年成立时最初的会所,该会所于1992年重建为楼高三层半的新式会所(右图)。
南华、南侨两校于1939年合并成南华学校,1953年易名为三合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