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0.11.23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华文中学陆续接受改制,但有些华校一分为二,就如吉隆坡尊孔分为国民型中学和独中,而且至今仍共用校地。
随着半个世纪的发展,包括70年代的独中复兴运动,让独中发展至今有不俗口碑,而且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大城市办得不错的国民型中学也深受家长的欢迎,学生人数爆满。
共用校地的国民型中学和独中各有各发展到最后出现空间不足的现象;据瞭解,大多数是独中迁离学校原址,另谋发展,只有少数独中继续在原址办学,如大山脚日新独中、巴生中华独中及槟城菩提独中守护校园。
目前全国仍有约9所国民型中学,与独中或小学共用校地、校舍、食堂、篮球场及草场等。
其中,光华独中和光华国民型中学共用10英亩逾校地半世纪,儘管两校向来各自为政,不过,彼此的发展却像连体婴,同气连枝分不开。
不过,尊孔独中及国民型中学因遮雨棚起争执,间接带出了共用校园的问题与纷争……
彭运明:共用校园 如同邻裡难免有摩擦
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前主席彭运明说,国民型中学和独中共用校园或校舍,就如邻裡之间会有一点摩擦,如果分开,问题就比较少,而且有各自的发展。
他说,校地和校产是属董事部所拥有,只要董事部找到新校地及有钱建设,一般上政府不插手阻止国民型中学搬迁。
“以目前情况看来,政府不会100%出钱协助搬迁,说不定只给津贴,像华小搬迁一样;在一个马来西亚精神下,若说要一视同仁,政府给予协助是最好和最公平的。”
他说,大部份的国民型中学没有和独中共用校舍,但仍有部份是共用校舍,如尊孔国民型中学和独中共用校舍课题已引起华社关注。
他认为,只要双方董事部互相尊重,及本着为华文教育的大方向,共用校舍产生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尊孔是董事部的事,只有两个董事部才能解决问题,外人是不能插手的。”
尊孔国民型中学 郑福成:最重要相互体谅
董事长丹斯里郑福成指出,尊孔国民型中学已收集了100%的家长签名,迟早会搬迁,这是尊孔独中已知道的事宜,目前就待校地问题解决及新校舍的兴建。
遮雨棚事件引发纷争
他认为,独中与国民型中学共用校园,最重要是相互体谅、迁就及配合。
“成为该校董事长后,我就强调尊孔独中与国中一家亲,儘管中间还有很多细微的问题衍生,但大家向来秉持和和气气的原则相处,没想到遮雨棚事件造成两校对骂。”
他披露,兴建遮雨棚的本意是避免学生淋雨去食堂,尤其是女学生全白校服湿透后如透视装,造成女学生的尴尬,所以校友出钱出力为学校贡献。
巴生光华国民型中学 各自为政和平共处
光华独中和光华国民型中学共用10英亩校地逾半世纪,始于3年前发生校地主权争议才釐清校地属于独中,终能平息风波,秉持和平共存,惟两校学生人数遽增,令校地使用率达饱和点,需另寻空间发展。
两名董事长在光华独中校长赖兴祥安排下,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说,两校向来各自为政,互不干扰和侵犯,儘管如此,两校发展却像连体婴,同气连枝分不开。
两校争取建分校
为了容纳更多学生,光华独中董事长黄华民及光华国中董事长郑今智表示,两校都希望增建新校舍,或争取建二校或分校。
郑今智更强调,就算成功争取建立分校,光华国中和独中将继续共用校地,绝不迁移。
基于两校一致认同,校地主权属于光华独中,所以得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董事部成员的身份更是交集,国中董事部成员不少是独中校友,同样地,独中董事部成员多毕业于国中。因此,两校无论在会务和发展都心手相连,共同捍卫华文教育。
黄华民表示,校地主权在光华中学改制后,曾经有过灰色地带,因当初两校不知校地主权属谁,只由强势的一方霸佔校地,逼使另一校迁移出外。
“随着主权明朗化后,两校隔离了各自的范围,并向国中象徵式鸠收10令吉的地租。”
菩提国民型中学 迁校共用校舍独中发展更理想
国家独立53年以来,槟岛第一所迁校的国民型中学是菩提国中。三四年前酿起迁校,除了是让西南区诞生一所国民型中学,造福当地华小毕业生,同时也是为了让共用校舍菩提五校(菩提国中、独中、小学、幼稚园以及佛教学院),尤其是菩提独中能有更理想的发展前景。
当然,菩提国中的迁校,多少也解决了国阵的“苦恼”,即在槟岛西南区兴建华文中学的承诺。
所谓有人在朝好办事,菩提中学从正式申请迁校至教育部批准,整个过程不超过3个月,该校是在2007年4月取得迁校准证。
鑑于菩提学校董事部成员来自同一批人,因此,在整个迁校、建校过程中不会面对太大阻滞,反之目标一致地去完成迁校工作。
新校舍可容纳3000学子
菩提中学迁校建委会总务骆南辉对星洲日报说,菩提国中新校舍在2009年正式落成启用,而学生人数也从2008年的850名增加至1800多名,足足增长了1000人,新校舍的空间实际上可容纳3000名学子。
至于菩提独中,他说,该校能在拥有更宽敞的空间下,全心全力去发展,包括了加强师资阵容以及透过各项计划吸引更多新生就读。
不过,他也强调,国中与独中分家后,独中则需要更多资金来维持学校运作及开销;而国中方面,鑑于刚落成启用,硬体设备也不足,需要逐步增加。
他认为,若共用校舍以致出现拥挤情况,包括了上下课时的交通阻塞,“分家”始终是好的方桉,对学校也带来正面发展。
“当然,迁校的首要条件便是需要有新校地以及取得100%家长签名支持,否则,不易取得迁校准证。这些条规,教育部早已列明清楚。”
全马唯一佛教中学
菩提国中迁校建校经费共3000万令吉,大部份皆由善长仁翁以及私人界全力捐助。至于中央政府以及建校时期的国阵州政府,也作出部份拨款,包括了2008年在马华及民政力争下所争取到的100万令吉拨款、时任州政府5万令吉拨款以及之后在振兴经济配套下所获得的40万令吉拨款。
也鑑于菩提中学是全马唯一的佛教中学,2007年建校开始,便陆续接获全国各地佛教团体,包括了一些政党人民代议士及各区部等透过筹款晚会、义卖会、义唱会等为名进行筹募义款,众志成城,聚少成多,解决建校经费问题。
陈火炎是大功臣
骆南辉说,从2008年到了今天,一名善心老妇每月风雨不改地把100令吉交到菩提国中,就是为了让菩提中学茁壮成长,惠及更多莘莘学子。
当然,菩提中学顺利在西南区耸立,大家不会忘怀这位大功臣--菩提中学董事会前任主席兼热心教育慈善家已故拿督斯里陈火炎。
建校时期,老人家任劳任怨、亲自督促。临终遗愿,更是叮嘱家属献出赙仪及巨款予菩提中学建校,心系菩提中学之情,令人为之动容。
国民型中学困境与挑战
国民型中学与独中共用校地‧互相尊重可减摩擦
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华文中学陆续接受改制,但有些华校一分为二,就如吉隆坡尊孔分为国民型中学和独中,而且至今仍共用校地。
随着半个世纪的发展,包括70年代的独中复兴运动,让独中发展至今有不俗口碑,而且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大城市办得不错的国民型中学也深受家长的欢迎,学生人数爆满。
共用校地的国民型中学和独中各有各发展到最后出现空间不足的现象;据瞭解,大多数是独中迁离学校原址,另谋发展,只有少数独中继续在原址办学,如大山脚日新独中、巴生中华独中及槟城菩提独中守护校园。
目前全国仍有约9所国民型中学,与独中或小学共用校地、校舍、食堂、篮球场及草场等。
其中,光华独中和光华国民型中学共用10英亩逾校地半世纪,儘管两校向来各自为政,不过,彼此的发展却像连体婴,同气连枝分不开。
不过,尊孔独中及国民型中学因遮雨棚起争执,间接带出了共用校园的问题与纷争……
彭运明:共用校园 如同邻裡难免有摩擦
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前主席彭运明说,国民型中学和独中共用校园或校舍,就如邻裡之间会有一点摩擦,如果分开,问题就比较少,而且有各自的发展。
他说,校地和校产是属董事部所拥有,只要董事部找到新校地及有钱建设,一般上政府不插手阻止国民型中学搬迁。
“以目前情况看来,政府不会100%出钱协助搬迁,说不定只给津贴,像华小搬迁一样;在一个马来西亚精神下,若说要一视同仁,政府给予协助是最好和最公平的。”
他说,大部份的国民型中学没有和独中共用校舍,但仍有部份是共用校舍,如尊孔国民型中学和独中共用校舍课题已引起华社关注。
他认为,只要双方董事部互相尊重,及本着为华文教育的大方向,共用校舍产生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尊孔是董事部的事,只有两个董事部才能解决问题,外人是不能插手的。”
尊孔国民型中学 郑福成:最重要相互体谅
董事长丹斯里郑福成指出,尊孔国民型中学已收集了100%的家长签名,迟早会搬迁,这是尊孔独中已知道的事宜,目前就待校地问题解决及新校舍的兴建。
遮雨棚事件引发纷争
他认为,独中与国民型中学共用校园,最重要是相互体谅、迁就及配合。
“成为该校董事长后,我就强调尊孔独中与国中一家亲,儘管中间还有很多细微的问题衍生,但大家向来秉持和和气气的原则相处,没想到遮雨棚事件造成两校对骂。”
他披露,兴建遮雨棚的本意是避免学生淋雨去食堂,尤其是女学生全白校服湿透后如透视装,造成女学生的尴尬,所以校友出钱出力为学校贡献。
巴生光华国民型中学 各自为政和平共处
光华独中和光华国民型中学共用10英亩校地逾半世纪,始于3年前发生校地主权争议才釐清校地属于独中,终能平息风波,秉持和平共存,惟两校学生人数遽增,令校地使用率达饱和点,需另寻空间发展。
两名董事长在光华独中校长赖兴祥安排下,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说,两校向来各自为政,互不干扰和侵犯,儘管如此,两校发展却像连体婴,同气连枝分不开。
两校争取建分校
为了容纳更多学生,光华独中董事长黄华民及光华国中董事长郑今智表示,两校都希望增建新校舍,或争取建二校或分校。
郑今智更强调,就算成功争取建立分校,光华国中和独中将继续共用校地,绝不迁移。
基于两校一致认同,校地主权属于光华独中,所以得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董事部成员的身份更是交集,国中董事部成员不少是独中校友,同样地,独中董事部成员多毕业于国中。因此,两校无论在会务和发展都心手相连,共同捍卫华文教育。
黄华民表示,校地主权在光华中学改制后,曾经有过灰色地带,因当初两校不知校地主权属谁,只由强势的一方霸佔校地,逼使另一校迁移出外。
“随着主权明朗化后,两校隔离了各自的范围,并向国中象徵式鸠收10令吉的地租。”
菩提国民型中学 迁校共用校舍独中发展更理想
国家独立53年以来,槟岛第一所迁校的国民型中学是菩提国中。三四年前酿起迁校,除了是让西南区诞生一所国民型中学,造福当地华小毕业生,同时也是为了让共用校舍菩提五校(菩提国中、独中、小学、幼稚园以及佛教学院),尤其是菩提独中能有更理想的发展前景。
当然,菩提国中的迁校,多少也解决了国阵的“苦恼”,即在槟岛西南区兴建华文中学的承诺。
所谓有人在朝好办事,菩提中学从正式申请迁校至教育部批准,整个过程不超过3个月,该校是在2007年4月取得迁校准证。
鑑于菩提学校董事部成员来自同一批人,因此,在整个迁校、建校过程中不会面对太大阻滞,反之目标一致地去完成迁校工作。
新校舍可容纳3000学子
菩提中学迁校建委会总务骆南辉对星洲日报说,菩提国中新校舍在2009年正式落成启用,而学生人数也从2008年的850名增加至1800多名,足足增长了1000人,新校舍的空间实际上可容纳3000名学子。
至于菩提独中,他说,该校能在拥有更宽敞的空间下,全心全力去发展,包括了加强师资阵容以及透过各项计划吸引更多新生就读。
不过,他也强调,国中与独中分家后,独中则需要更多资金来维持学校运作及开销;而国中方面,鑑于刚落成启用,硬体设备也不足,需要逐步增加。
他认为,若共用校舍以致出现拥挤情况,包括了上下课时的交通阻塞,“分家”始终是好的方桉,对学校也带来正面发展。
“当然,迁校的首要条件便是需要有新校地以及取得100%家长签名支持,否则,不易取得迁校准证。这些条规,教育部早已列明清楚。”
全马唯一佛教中学
菩提国中迁校建校经费共3000万令吉,大部份皆由善长仁翁以及私人界全力捐助。至于中央政府以及建校时期的国阵州政府,也作出部份拨款,包括了2008年在马华及民政力争下所争取到的100万令吉拨款、时任州政府5万令吉拨款以及之后在振兴经济配套下所获得的40万令吉拨款。
也鑑于菩提中学是全马唯一的佛教中学,2007年建校开始,便陆续接获全国各地佛教团体,包括了一些政党人民代议士及各区部等透过筹款晚会、义卖会、义唱会等为名进行筹募义款,众志成城,聚少成多,解决建校经费问题。
陈火炎是大功臣
骆南辉说,从2008年到了今天,一名善心老妇每月风雨不改地把100令吉交到菩提国中,就是为了让菩提中学茁壮成长,惠及更多莘莘学子。
当然,菩提中学顺利在西南区耸立,大家不会忘怀这位大功臣--菩提中学董事会前任主席兼热心教育慈善家已故拿督斯里陈火炎。
建校时期,老人家任劳任怨、亲自督促。临终遗愿,更是叮嘱家属献出赙仪及巨款予菩提中学建校,心系菩提中学之情,令人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