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旅——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

 

人类之旅——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

[]奥戴德·盖勒 著

余江 译

中信出版集团

 



 

目录

 

“比较译丛”序

推荐序 探寻迷人海面之下的历史发展洪流

引言 人类之旅的奥秘

第一篇 人类的奥德赛之旅

1章 最初的脚步

2章 迷失于停滞

3章 暗流涌动

4章 开足马力

5章 蜕变

6章 应许之地

小结 破解增长谜题

第二篇 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

7章 荣耀与苦难

8章 制度的指纹

9章 文化因素

10章 地理的阴影

11章 农业革命的遗产

12章 走出非洲

小结 破解不平等谜题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比较译丛”序

 

2002年,我为中信出版社刚刚成立的《比较》编辑室推荐了当时在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几本著作,其中包括《枪炮、病菌与钢铁》、《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再造市场》(中译本后来的书名为《市场演进的故事》)。其时,通过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果,突出标志是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加入世贸组织。当时我推荐这些著作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经验,启发我们在新的阶段,多角度、更全面地思考中国的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机制。由此便开启了“比较译丛”的翻译和出版。从那时起至今的十多年间,“比较译丛”引介了数十种译著,内容涵盖经济学前沿理论、转轨经济、比较制度分析、经济史、经济增长和发展等诸多方面。

 

时至2015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跻身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并开始向高收入国家转型。中国经济的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中高速的水平上。与此同时,曾经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却陷入了由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至今仍未走出衰退的阴影。这种对比自然地引发出有关制度比较和发展模式比较的讨论。在这种形势下,我认为更有必要以开放的心态,更多、更深入地学习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这对思考中国的深层次问题极具价值。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说过的一句名言: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Those who only know one country know no country.)这是因为只有越过自己的国家,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共同规律,什么是真正的特殊情况。如果没有比较分析的视野,既不利于深刻地认识中国,也不利于明智地认识世界。

 

相比于人们眼中的既得利益,人的思想观念更应受到重视。就像技术创新可以放宽资源约束一样,思想观念的创新可以放宽政策选择面临的政治约束。无论是我们国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还是过去和当下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重大变革,都表明“重要的改变并不是权力和利益结构的变化,而是当权者将新的思想观念付诸实施。改革不是发生在既得利益者受挫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他们运用不同策略追求利益的时候,或者他们的利益被重新界定的时候”。[1]可以说,利益和思想观念是改革的一体两面。囿于利益而不敢在思想观念上有所突破,改革就不可能破冰前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中国仍然处于一个需要思想创新、观念突破的时代。而比较分析可以激发好奇心、开拓新视野、启发独立思考、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是催生思想观念创新的重要机制。衷心希望“比较译丛”能够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

 

201575

 

[1] Dani Rodrik,“When Ideas Trump Interests: Preferences, Worldviews, and Policy Innov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19631,2003.

 

推荐序

 

探寻迷人海面之下的历史发展洪流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似乎处于巨大的动荡之中,持续的疫情,局部的战争,贸易摩擦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不断老龄化的人口,徘徊不前的技术,叠加上经济滞胀的悲观预期,使得全球市场弥漫着悲观气息。进一步探究这种动荡背后的导火索,可以说,财富与收入不平等在其中影响深远。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处于历史高位的收入不平等水平,直接导致了其社会撕裂;新兴经济体同样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压力;就全球范围看,不同经济体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益存在明显的差距,是导致不同经济体对全球化抱持显著分化态度的重要原因,也是形成当前贸易摩擦与冲突的直接原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种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挑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因此,要想更好地理解当前面临的这种挑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寻求启发,应当是一条有效率的途径。

 

奥戴德·盖勒的《人类之旅: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就是这样一本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寻求应对财富与不平等挑战的智慧之作。在当前动荡的环境下,读来不仅饶有趣味,而且引发我们穿透当前的迷雾,探索历史发展洪流的趋势。

 

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可以简练地总结这本书的着力点:

 

人类的发展旅程充满了令人着迷的故事。我们很容易淹没在细节的海洋中,随波逐流,忘记表面之下的洪流。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有趣故事,作者以这些故事为切入点,与我们一道探寻这些表面故事之下的历史洪流的趋势。

 

作者在分析人类文明虽面临种种挑战但依然不断前行的趋势时,也点出:“着眼未来、立足长远的心态是实现经济繁荣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影响着我们对储蓄、教育、开发和采纳新技术的态度。”

 

其实,不仅对人类社会发展是这样,对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也是这样,着眼未来、立足长远的基调,让一本书读来更富有历史的洞察力。

 

本书可以说是由历史故事和事实串联起来的故事版经济发展史和人类应对收入不平等的经验史。在经济史和经济学教科书中,讨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连篇累牍的内容往往是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增长模型、IS - LMAD - AS模型、内生增长理论中的拉姆齐模型和世代交叠模型,又或者是时兴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包含“合意储蓄率”“马尔萨斯极限”以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推导。不同于充斥着数学公式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书籍,《人类之旅》充满趣味地介绍了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涵盖了从“智人”到“人工智能”的历史长河,蕴含了从“技术创新”到“可持续发展”的广袤领域,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增长与发展领域的“人类简史”。

 

《人类之旅》从数百万年前的人类始祖写起,探寻了人类独有成就的生物学起源——强势的大脑。无论是生态假说、社会假说或是文化假说,不可否认的是,强势的大脑是人类开发工具和实现技术进步的根本原因。技术进步带来了物种竞争优势和人口增长,而竞争优势和人口规模扩张又对技术进步产生了正反馈。由此,人类发展旅程进入了良性循环,经济发展的宏伟画卷徐徐铺开。

 

在描绘人类经济发展史的宏伟画卷时,本书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落脚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例如,解释和理解“地理决定论”往往需要涉及较多的背景知识,正如《枪炮、病菌与钢铁》一般,可能涉及山脉、河流、海洋暖流甚至是太阳黑子的活跃期,而本书则另辟蹊径,从非洲中部的苍蝇这一有趣的故事破题,解释了采采蝇如何影响牲畜,进而影响耕种并最终塑造当地经济发展现实。

 

不同于伊斯特利在《经济增长的迷雾》(也是“比较译丛”系列之一)中强调的“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类之旅》侧重于阐述引起人们反应的激励因素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本书尝试提出“变革之轮”等统一理论来解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论述了技术进步与人口规模及人口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口规模及其结构与技术变革相互促进,直至推动创新率达到临界点并最终产生爆发式突破。同时,本书还提出了若干助推当下经济发展的政策切入点,如教育、合作与信任、性别平等。总之,在梳理了历史发展的脉络之后,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好而乐观的未来:“利用技术进步从事创造、促进机会平等、减少人间疾苦和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因素占据了主流”。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人类之旅》一书希望努力探讨的主题依然需要面对十分沉重的现实: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持续的巨额援助之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以美国为代表,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处于历史高位,进而分化出不同的群体,社会撕裂导致的冲突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之下,本书自然而然地关注到“人类被困在贫困陷阱之中”,提醒我们“技术进步的惊人成就与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并未在全球得到平等分享”。为此,本书还尝试讨论了导致不平等的潜在原因,列举了贸易剪刀差、经济和金融制度以及导致这些制度的更深层原因(如文化、地理和社会因素),并讨论了西方国家给贫困国家提供的发展建议为何与“重生祈祷仪式”一般。例如,“华盛顿共识”建议发展中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包括贸易自由化、国企私有化、产权保护、市场化、降税等,却往往因“治标不治本”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发达经济体开出的“灵丹妙药”看到的是“不平等根源的外层”,即“全球化与殖民化的不对称效应”,而往往忽略了“不平等根源的内层”,即“根植于地理……的文化特征和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多样性和凝聚力等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人类之旅》中的许多分析,即使单独阅读,也同样不乏理论和现实的洞察力。例如,本书提及资本的深化与广化,并由此探讨了其背后的生育选择问题,即“子女质与量的平衡点”。影响这一决策的因素之一在于收入与生育之间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一方面,工业革命“增加了父母的收入”,使得夫妻在子女数量问题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正是收入增加“放大了养育子女的机会成本”,不仅使得夫妻在是否生育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也使得夫妻在子女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倾向于质量。此外,影响生育率的因素还包括预期寿命、儿童存活率、实际生育成本等。经济政策如何更好地把握这些影响因素,从生育率源头上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正是当下亟待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再如,在产业结构方面,本书也同样指出“低技能产业……走向衰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把资源用于人力资本培育和技能密集型产业……或许更为有利”。同时,本书进一步指出“国际贸易在工业化早期阶段的扩张对工业经济体与非工业经济体产生了重要的不对称影响”,并指出国际贸易使得工业经济体和非工业经济体在人力资本积累上产生差异、最终导致并强化收入差距。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也能引发读者重新思考亚当·斯密的贸易自由主义和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

 

又如,本书提出“如果没有再次发生重大技术模式跃迁,依靠庞大的经济规模、地理上的连通便利、政治统一以及社会凝聚力,它(中国)很可能重新回到世界经济的繁荣前沿”,这从一个特定角度揭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经济体在庞大内需市场上的巨大潜力,如果中国在此基础上还能继续推动技术进步,那么,这种前景应当更加令人振奋。

 

另外,本书强调了“社会多样性”和“社会凝聚力”在当今全球社会的重要性。类似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重要作用,社会多样性则使人类社会充满了文化和思想的碰撞,由此带来创意和技术的突破。然而,“多样性也会成为众多争端的起源,甚至带来暴力冲突”“民族和种族冲突……一再上演”,无论是自诩繁荣发达的美国抑或是以冲突频发闻名于世的“巴尔干火药桶”和中东各国。因此,如何权衡社会多样性和凝聚力的优劣得失,都将直接影响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包容性发展。通读全书,作者从历史回顾中总结出相对乐观的前景:“对不平等根源的了解将带给我们减少贫困、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更好办法。找到过去的根,是为了我们更好地设计未来。”这不仅可以视为对这本书的小结,也可以说是对人类应对财富与不平等问题的小结。

 

引言

人类之旅的奥秘

 

在美国布朗大学一座威尼斯哥特式风格的建筑里,一只松鼠正沿着窗台奔跑。它稍作停留,好奇地瞥到房间里有人正在撰写书稿,而不是把精力用来搜寻食物。这只松鼠的祖先曾在几千年前遍布北美洲各处的原始森林。与远祖和全球各地的当代同类一样,它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都用于采集食物、躲避天敌、寻找配偶,以及在糟糕的天气中找寻庇身之所。

 

事实上,从大约30万年前出现了智人(Homo Sapiens)这个独特物种以来,对绝大部分人类而言,生活的基本动机其实与那只松鼠颇为相像,都在追求生存和繁殖。在数千年中,在全球各地,人类皆处于维持基本生存的水平,并极少发生改变。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过去短短几个世纪里,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漫长历史的尺度看,人类的生活品质完全可以说是在一夜之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提升。

 

假如有若干生活在两千年前的耶稣时代的耶路撒冷居民,踏入时光穿梭机,穿越到公元1800年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耶路撒冷。他们无疑会叹服于壮观的新筑城墙、巨大的人口增长和新出现的发明创造。不过,尽管这个时期的耶路撒冷与罗马时代已大不相同,这些时光旅行者仍能较为轻松地适应新的环境。他们当然必须让自己的行为符合新的文化习俗,却基本可以保留在公元1世纪之初所操持的职业,并足以维持生计,因为在当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到19世纪初依然有用。他们还会发现,自己面临与罗马时代类似的某些危险、疾病或自然灾害,预期寿命也不会有多大改变。

 

假如这批时光旅行者再度走入穿梭机,快进200年,来到21世纪初的耶路撒冷,情形又会怎样?他们将被彻底震撼。此时,他们的技能将完全过时,因为大多数职业都以接受过正规教育作为前提条件,许多看似巫术的技术变成日常生活的必需。还有,随着过去的若干致命疾病被根除,他们的预期寿命几乎可以瞬间延长一倍,这要求对人生有截然不同的心态和更加长远的打算。

 

时代的壕沟让我们甚至难以想象不久之前的世界。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坦言,人生是丑陋、粗野和短促的。[1]当时约四分之一的新生儿会在满周岁前死于寒冷、饥饿及各种疾病,女性常常在分娩时遭遇不幸,人们的预期寿命很少超过40岁。太阳落山后,整个世界便陷入黑暗。男女老幼要花很长时间给家里挑水,极少洗澡,冬季数月困在烟尘弥漫的屋子里。这个时期的大多数人居住在广袤的农村,很少离开自己的出生地,依靠劣质而单调的饮食为生,不会读书写字。那时的经济危机的影响远不只勒紧腰带,而是会造成大规模饥荒和死亡。让今天的人们心烦的许多日常琐事,与并不算遥远的先祖们面临的艰辛与悲惨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生活水准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持续提高的,但这是个错觉。尽管技术进步大体上的确是一个渐进过程,并且在逐渐加速,却没有带来相应的生活条件的改善。过去几个世纪中生活质量的惊人提升,其实是突发转型导致的结果。

 

几个世纪前的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更接近于他们在数千年前的远古祖先,以及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其他同类,而与如今的我们相去甚远。16世纪初英国农民的生活水准,同11世纪的中国农奴、1 500多年前的玛雅农夫、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放牧者、5 000年前的埃及农民乃至11 000年前的耶利哥(Jericho)牧羊人,其实并无多大差别。然而自19世纪初以来,从整个人类历史看不过一刹那光景,人们的预期寿命已翻了一番多,最发达地区的人均收入提高到过去的20倍,全球平均也提升了14倍(图0.1)。[2]

 

这一持续改进可谓翻天覆地,以至于经常让我们忘记,与之前的历史相比,这段时期是何等不同寻常。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一“增长谜题”:健康、财富、教育等反映的生活质量在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不可思议的改善,让智人物种自出现以来取得的所有其他进步都相形见绌?

 

0.1 增长谜题

注:西方旁支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在数千年的停滞之后,全球各地区的人均收入在过去两个世纪迅猛提升。[3]1798年,英国学者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提出了一种理论,以解释自远古以来,导致生活水准相对停滞、让社会落入陷阱的机制。

 

马尔萨斯认为每当社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食物剩余的时候,生活水准提升都只是暂时现象,因为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出生率提高和死亡率下降。因此或迟或早,人口的增长将消耗掉富余的食物,使生活状况返回到基本生存水平,社会将变得与开发技术创新之前同样贫穷。

 

的确,在所谓的“马尔萨斯时代”,也就是近期的巨大飞跃发生前的整个人类历史中,技术进步的成果主要转化为更多和更稠密的人口,对长期的繁荣富裕则无甚影响。人口在增长,生活状况却陷于停滞,挣扎在基本生存水平。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成就与土地生产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密度上,对生活水准却只有短时期的作用。可是讽刺之处在于,正当马尔萨斯完成他的著述、宣布这一“贫困陷阱”将永远维持的时刻,他发现的机制却突然消退了,从停滞到增长的蜕变过程业已发生。

 

人类是如何摆脱这一贫困陷阱的?停滞时代延续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弄清楚哪些因素造成了漫长的经济冰期,哪些因素帮助人类逃离出来,可否有助于我们解答:全球目前的生活水准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理念与证据都表明,要解释世界各国富裕程度的巨大差异,必须弄清楚整体发展进程背后的基本驱动力。因此,我提出了一套试图涵盖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的统一理论[4],以此来分析从停滞时代向生活水准持续提升时代的转型动力,让我们看到遥远的过去给各个国家的命运留下的印记。

 

在这场探索旅程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考察增长谜题,特别是聚焦于导致人类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限于维持基本生存状态的机制,以及最终让某些社群突破这一陷阱并让今天的许多居民享受前所未有的繁荣富足的变革力量。旅程将从人类自身的出发点开启,即大约30万年前智人在东非出现。接下来将经过人类发展旅程的几个关键里程碑:智人在数万年前走出非洲,散居到世界各个大洲,社会从狩猎采集部落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群落,以及更近期爆发的工业革命和人口大转型。[5]

 

人类历史有着极为丰富的充满趣味的细节:伟大的文明此起彼落,传奇的君王率军征伐又遭遇挫败,艺术家留下不朽的文化瑰宝,哲学家和科学家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还有不为常人熟悉的众多社群及亿万民众。在如此浩瀚的海洋中很容易迷失,随波漂浮,觉察不到下方的洪流。

 

反之,本书要探讨和分辨的正是这些历史洪流:支配发展进程的力量。本书将展示,这些力量如何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及漫长的经济冰期中永无停歇地默默发挥作用,加快频率,直至技术进步速度在工业革命中突破一个临界点,使人们必须通过接受基本教育来掌握适应变化的技术环境所需的能力。此时,生育率开始下滑,生活水准的提升得以摆脱人口增长的反向影响,由此带来直至今日仍在持续拓展的长期繁荣富足。

 

这一探讨的核心涉及人类物种在地球上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马尔萨斯时代,不利的气候和瘟疫导致了人口的灾难性灭失。如今,增长进程引发的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物种如何能够持续生存下去,避免过去那种可怕的人口损失。我将给出一个令人宽心的前景展望:世界在不久之前翻越的临界点造成了生育率的永久性下降,以及人力资本形成和技术创新的加速,这让人类可以缓解发展的有害影响,也是实现人类物种长期可持续生存的核心理由。

 

令人关注的是,最近几个世纪中的繁荣程度提升只发生在世界部分区域,由此给人类带来了第二个重大变化:不同社会之间出现了巨大的不平等。许多人或许认为,该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世界各地逃离停滞时代发生的时间不同。西欧国家及其在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某些旁支国家早在19世纪就出现了生活水准的显著提高,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地区则是到20世纪下半叶才进入这一过程(图0.2)。那么,为什么世界上某些地区能够比其他地区领先一步启动这个转型呢?

 

0.2 不平等谜题

注:全球各地区在过去两个世纪的人均收入水平分化。[6]

 

增长谜题的破解,将帮助我们在探索旅程的第二部分分析不平等谜题:不同社会选择不同发展道路,以及生活水准差异在过去200年里急剧扩大的根源。挖掘这一全球分化的深层原因,需要我们在历史长河中逆流而上,通过若干关键顺序回到遥远的过去,直至一切开始的地方,即智人在数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时刻。

 

我们需要考虑制度、文化、地理及社会的诸多因素,它们发端于遥远的过去,推动各个社群走上独特的历史轨道,影响着脱离停滞时代的时机,并导致各国财富水平的差距。历史进程中随机的关键节点上发生的制度改革,会偶然地把各国置于不同路径,继而造成彼此之间的日渐分化。与之类似,不同文化规范的涌现同样扩大了全球不同地区在历史巨轮滚滚向前中出现的差异。[7]

 

然而,植根于遥远过去的深层次因素往往还支撑着文化习俗、政治制度和技术变革的兴起,从而决定了各个社群实现繁荣兴旺的能力。例如,有利的土壤和气候特征等地理因素培育出支持增长的文化传统,如合作、信任、性别平等,以及着眼于未来的心理状态。适合大型种植园经营的土地条件则鼓励剥削和奴役,并导致攫取性政治制度的兴起与延续。还有,不利的疾病环境会给农业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教育投资和长期繁荣等造成消极影响。生物多样性推动人类进入定居型的农业社会,对前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进程发挥了积极效应。但令人惊讶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进入现代时期,这些有利作用不复存在。

 

不过,在当今的制度和文化特征之后还潜伏着另一个因素,与地理因素一起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那就是各个社群内部的多样性程度。它对创新具有积极效应,却会给社会凝聚力造成消极影响。考察地理特征的作用,将把我们带到1.2万年之前的农业革命的黎明期。而对多样性的起因及后果的考察,则需要回溯至数万年前首批智人走出非洲的时刻。

 

本书绝非首次尝试探索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柏拉图、黑格尔与马克思等伟大思想家曾指出,历史演进遵循着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各个社会对自身命运的塑造往往无能为力。[8]与之相比,本书既不认为人类的发展旅程将无可避免地走向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也不打算对这一旅程的方向及后果的合理性做道德评判。我只能说,生活水准虽然在现代时期得到持续改善,但距离完全不存在社会和政治纷争的伊甸园仍相去甚远,巨大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还在延续。

 

于是,为理解各国之间财富差异悬殊的根本原因并缓解这种差异,本书希望针对智人出现之后的社会演进过程,忠实地讲述一个基于跨学科研究的故事。根据把技术发展视为进步的文化传统[9],就全球各个社会的总体发展轨迹而言,我们将从本书的探讨中得出基本乐观的前景判断。在聚焦人类旅程的总体路径的同时,我并不打算忽略各个社群内部及其间的巨大不平等的重要性,而是希望弄清楚哪些行动能够缓解贫困和不公,促进整个人类的繁荣富足。我将指出,虽然支持人类发展旅程的宏大力量仍在永不停歇地发挥作用,但促进教育、包容与性别平等,对人类物种在今后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繁荣昌盛至关重要。

 

[1] Hobbes1651.

[2] 数据来源: 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2010,2013,2018; Bolt and van Zanden2014;Bolt et al. 2018; Roser et al. 2019: https: // ourworl din-data. org/ life-expectancy.

[3] 数据来源: Bolt and van Zanden2014; Bolt et al. 2018.

[4] Galor2011.

[5] 对某些重大事件的讨论,可参阅: Diamond1997, Harari2014)。

[6] 数据来源: Bolt et al. 2018.

[7] Acemoglu and Robinson2012; Alesina and Giuliano2015.

[8] Popper1945.

[9] Pinker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