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23.12.14
生命教育 大人小孩一生的必修课
SIN CHEW DAILY I 2023年 12月 14H | 星期四
活力ん
在
副刊/體育/嗾
Sin Chew Plus
優質生活滞眄
優質生活:soulsc@sinchew.com.my 體育:sports@sinchew.com.my 娛樂:entertainment@sinchew.com.my
生活 中 引導 孩子 談 生 死
专家、家长都会说,孩子不可以输在起跑点;然而除了 学术教育之外,生命教育也是孩子必须学习的科而不’ 是忌讳不谈、不说,以孩子大了自然会懂的方式来正孩子 自己摸索。
每个人的第一次生死教育都不同,东方社会的家长都庄一 较忌讳跟孩子谈生死,远远看到葬礼就绕路而过,亲友的・ 葬礼孩子也是可免则免,无法缺席的至亲葬礼也是含糊带、ヘ 过,不会直接跟孩子谈死亡,这种回避的生命教育,ー或许 会影响将来孩子对于死亡的概念。
生活中充满各种跟孩子谈生死的工具与时机,如儿童最ペ 喜欢的绘本,当中不乏生命教育的绘本;宠物,想是孩子,へ 的最爱,当宠物去世时,也是给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的时f' • 机;甚至是一花一草的盛放与凋谢,都可以让孩子对死亡 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編輯:鄭麗娟 統籌:曾毓林
生命线协会社会教育组组长
報道:本刊張露華 攝影:本報蔡偉傳、辛柄耀
艺术治疗师
生^^育^^
大人小孩一生的如
星洲«»板富貴日印
生命线协会社会教育组组长廖翠薇
幼儿园学生病逝, 用绘本向同学解释死亡
土田有20年幼教经验的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社会教育组组长廖翠薇,在她成 伽为辅导员之前,曾在一所幼儿园担任老师。她曾经带过两名经历生命教育 的学生,让她明白孩子不是不可以谈死,而是大人不敢谈。
她记得当时她还未上过辅导员课程,只是一位幼教老师。第一个处理的个案, 是一名5岁的学生,因为先天性心脏有孔,在学校上了约半年课就离世。当时同学 们问起“老师,为什么XXX没有来学校了? ” “他还会再回来吗? ”……
于是,她就用绘本跟孩子们上一堂生命教育课程,之后孩子也没有再提起那位 病逝的同学。
“这个孩子编排到我的班之前,校长事先问过我,是否可以接受一个心脏有孔 的学生,我觉得没有问题,校长就把他分配到我的班。因为健康原因,这个孩子不 能参与激烈运动,所以我跟同班同学讲解了他的情况,让同学们照顾他。”
那一年幼稚园办运动会,考虑到该名孩子无法参与的失落感,因此廖翠薇就询 问孩子妈妈可否允许孩子参与运动会,她会设计简单的项目让孩子参与,那一天孩 子玩得很开心而同学们也很乐意配合,愿意接纳这位孩子。
“之后突然有一天,孩子同校的表哥跑来我的班告诉我,小男孩去世了,我也 很愕然,没有想到就这样走了。我有出席他的葬礼,也跟孩子的妈妈聊了一下,也 许她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所以情绪还很平静,表现得很坚强。”
第二次经验,是一名面对丧亲之痛的孩子。同样是5岁。孩子的父亲患上脑 癌,已经到了临终阶段,但孩子一直不愿意去见父亲最后一面,无论妈妈或亲人如 何劝告,都不愿走进房间见父亲最后一面。
她表示,碍于她当时只是老师身分,难以开口去劝告那名孩子,也担心家长会 有其他想法,所以没有给孩子做更多的辅导,如今想起来还是觉得有些难过。
她坦言,她也是来自传统家庭,小时虽然对死亡有疑问但不敢开口问,担心大 人的感受,带着这种疑惑长大。
艺术治疗师黄俊勇
和孩子谈生命教育
依不同年龄层做不同处理
-H-术治疗师黄俊勇也认同,从小就跟儿童谈生命教 乙育,让他们不会带着对死亡的疑惑长大。
不过,他强调,跟孩子谈生命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根 据儿童的年龄以不同方式来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死亡。
“好比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言语能力不足, 就要用非语言方式来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死亡,可以借助颜 色、线条、画画、粘土等折衷方式去表 达。“ .
“6岁以下的孩子,语言能力在发 大人要有正确生死观念,
才能对孩子开启生命教育
展中,所以要通过非言语方式帮助他们 传达。我曾经处理过ー个个案,ー个10 岁的小朋友,父亲过世后就出现成绩下 滑、发脾气等现象,母亲担心他有心理问题,就找我给孩子 做艺术治疗。”
他通过粘土让这个孩子捏出代表他家庭成员,从孩子 作品中了解对于家庭成员变化的心态转变,再通过询问、观
面对丧亲,大人小孩可以 ー起接受治疗、互相陪伴
她提到,有的大人不明白为何孩 子不愿意跟他们说出真实感受,他们 忽略了这可能是孩子的贴心,担心自 己的哭闹会给大人带来更多压カ,因 而把自己的悲伤与疑惑压抑下来。
当上辅导员之后,她也处理过一些丧亲家庭的辅导,发现孩子们虽然没有用言 语表达,但却用脸部表情来表达他们的悲伤。这些孩子会突然性情大变,从活泼变 成安静,食欲变差,这些都是他们压抑情绪的表征。
“无论是大人或小孩,面对亲人的死亡都需要时间走过悲伤,大人在悲伤之 余,也要对孩子的状况保持敏感,要引导孩子去说出心里的感受。当然大人也不要 故作坚强,把自己武装起来,孩子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所以大人可以以互相陪伴的 心态,与孩子一起走过悲伤期。”
“如果大人还没有准备好,而孩子又出现状况时,可以考虑让孩子接受游戏治 疗,让他们的情绪得到抒发,大人与小孩可以ー起接受治疗。”
廖翠薇表示,幼儿园的两段经历,对于当
时没有辅导经验的她而言,很难去判断家长的 情况,但她却看到很多学生都有行为偏差的问 题,因此她就报读行为偏差治疗课程和参加辅 导员义エ培训课程,当上辅导员。
她认为,大马非常缺乏儿童生死教育,家
长都避忌跟孩子谈论死亡,觉得等孩子长大后,接触到不同的人就自然明白。
“我会跟孩子谈死亡这个课题,以开放的心去表达自己,孩子也会很愿意谈 自己的情绪。我记得几个月前雪兰莪州政府宣布雪州允许花葬,我看到新闻后很 高兴的跟孩子分享,谁知道我儿子很认真的跟我说:’这是ー个消息,不是好消 息!,"
她认为,谈论死亡不是年龄问题,而是教育问题。跟年幼的孩子谈死亡,可以 从生活开始,如宠物死亡、花草凋谢、新闻报道,或用绘本辅助,都是谈生死教育 很好的机会,不用太刻意选择适合的时间,但前提是大人必须先克服自己对死亡的 恐惧,才能引导孩子如何面对这样的事情。
察与互动了解孩子,然后再让孩子画一幅画。
“这幅画里面有一颗星星,他说爸爸已经在天上了, 从而知道他的心理状态。之后我帮他整理哀伤情绪,让他有 ー个抒发情绪的出口,逐渐回到正常生活。”
他表示,很多经历过丧亲的孩子,初期都会出现跟之 前不一样的状况,如尿床、怕黑、饮食习惯改变、从以前的 害羞变成暴躁,言行举止完全改变,这都是他们对于死亡不 了解所带来的影响。
谈论死亡不是年龄问题, 而是教育问题
他表示,5岁以下的孩子不明白何谓死亡,大人也没有 说明白,以致他们以为亲人会回来。7岁至12岁的孩子清楚 死亡是什么,但会尝试找出ー些死亡的原因,所以这阶 段的孩子很多疑惑与提问,当大人无法好好的开导他 们,他们就会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以为亲人是因 为自己的缘故而死亡。
“跟这个阶段的孩子谈死亡时,必须用比较 直接的方式,不要说XXX睡着了,他们会感到疑 惑而生起许多想法。如婆婆早上在巴刹买了东 西给他,他不喜欢而吵闹,然后婆婆下午发生 意外去世了,他就会自责是自己导致婆婆发生 意外。”
“至于12岁以上的青少年,知道死亡 是不可逆,对丧礼、死亡有更多了解,所 以更加不必忌讳跟他们谈论死亡。”
黄俊勇表示,当亲人去世时,很多人都担心孩子不 懂而不提,但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的哀伤历程,也就是 个人对死亡的初体验,对死亡的不解没有得到解答,潜 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以后也用同样方式来教育孩子。
他强调,缺乏生命教育没有对错,只是以后可能会 复制自己的想法给孩子或别人。
因此,他建议错过生命教育机会的家长,一定要自 己先了解死亡观,オ懂得去陪伴孩子度过悲伤期。
“当自己了解死亡后,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年纪来跟 他们谈死亡。可以先从死亡概念开始,用孩子懂得的简 单语言来让他们明白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有举行葬 礼的话就可以在葬礼现场直接做生命教育,让孩子选择 要不要去面对,尤其是直属亲人去世。如果孩子愿意面 对,就可以让他们通过画画或其他方式道爱、道谢,也 借此抚慰孩子的心理。”
他表示,当孩子遭遇丧亲之痛时,需要一个人可以 充当他们可依附的照顾者,拥抱他们的悲伤,所以身体 的拥抱很重要,对孩子而言拥抱是很实在的感受,让他 们感受到被关心。
他以3种情绪来形容人的悲伤。第一种是失落,我 们每天都可能会因为ー些不如己意的事情而失落;哀伤 则是永久性的伤痛,时间会比较久;哀悼是很重要的ー 种悲伤情绪,需要一个空间允许自己哀悼,允许情感流 动,葬礼仪式就是允许哀悼的空间。
“我们在葬礼上为亲人做的事情,如折金纸、上 香,可以弥补我们心中的 遗憾。同样的,若孩子愿 意,也应该允许孩子参 与,哪怕只是画一幅画送 给死者,这都属于艺术治 疗的ー种,通过ー些非语 言互补语言不足的表达方式,而成人则可以通过这些仪 式整理自己的心理状态,减少遗憾。”
黄俊勇提到,生活上有很多的工具可以让孩子认识 死亡,绘本就是很有帮助的工具,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去 认识死亡初体验,如果缺乏对死亡的认识,孩子的错愕 企大于悲伤0
他认为,无论任何人都不要避讳谈生死,毕竟死亡 是自然的事,马来西亚需要更大力道去推广儿童生命教 育,当有一天孩子们真正面对亲人离世时能够更容易释 怀。
他也提到ー个现象,就是长辈与年轻家长在生命教 育上的 冲突,长辈都会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提及死 亡或参与丧礼,年轻ー辈也很无
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