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23.12.20
隆雪华堂曾是『猪仔馆』? 看陆佑如何将之摇变璀灿华堂
星洲日板 SIN CHEW DAILY I 2023年12月20日|星期三
活力ん
卜陆佑对吉隆坡的建设及 苦 华社的贡献是功不可沒
、 的。(网络照片)
隆雪華堂百年 報道:本刊林德成 攝影:本報陳世偉
副刊/體育/嘛
Sin Chew Plus
堅! Special
Focus
・ラ・,
焦點:specialfocus@sinchew.com.my
體育:sports@sinchew.com.my
娛樂:entertainment@sinchew.com.my f K if
編輯:袁博文
▼陈松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实 替,每个时代都有某个家族崛起 与没落,能把握时局变化和机遇 的,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他鼓 励民众多来认识隆雪华堂与陆佑 的历史。(图:取自隆雪华堂官 方脸书)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隆雪华堂) 终于100岁了[走过ー个世纪是何等艰难,它 不仅代表一个数字,还承载了无数变革和故 事,延续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隆雪华堂成立初期,得归功于华堂倡导 人陆佑。你可能很熟悉Jalan Loke Yew (陆 佑路),但或许不清楚这号人物,以及他与 华堂的关系。趁着百年纪念,华堂在8月份策 划了《百年传奇:陆佑特展》,梳理各大事 记,追溯陆佑当年的轨迹。
有别于以往,此次特展通过大量文献考 证,厘清很多谜团。与策展人李德伟畅聊 时,オ得知隆雪华堂前身是估俚间,而当年 陆佑又是如何将“猪仔馆”变成今日璀璨夺 目的隆雪华堂?
«rtb佑是成立大会堂的最大推手,可惜因当 [时客观环境因素,不允许在建筑内立铜 像或相片。”隆雪华堂总秘书兼陆佑特展筹委会主任陈 松林说道。
创建华堂时,英殖民政府设下条款,不允许有任何 人物的象征物品。随后出现堂名之争,虽然纷争落幕, 但之后亦没有将陆佑的名字或雕像放进华堂。对此,他 说,陆佑特展有两层意义,对内是让陆佑回归本位,肯 定他对隆雪华堂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推进,晚进对大会堂建设、专修、扩 建等,都可见到捐献者的公司或家人祖辈名字,反而见 不到最大推手陆佑的名字。因此,此展是为陆佑先生正 名,肯定他的付出及在大会堂内增添陆先生的元素。” 对外则是向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人士提供更完整的 资讯,包括陆佑对吉隆坡的建设和贡献。当时的华人社 会有流传一句话——叶亚来打州府,陆佑建吉隆坡。
拥有“锡矿大王”之称的陆佑凭借开采锡矿,以及 承包英政府各种税捐起家,ー步步地成为商业大亨。加 上他擅于交际,获得英政府官员的信任,得以参与吉隆 坡的发展计划。自然的,吉隆坡成为他发迹的起始点。
1.隆雪华堂在8月份筹办了《百年 传奇:陆佑特展》,并将资料展设 在二楼。2.趁着百年纪念,隆雪 专堂特制了一尊陆佑铜像,安放在 二楼。
A陆佑在
1916年致
函雪兰莪参政司,表明愿捐献至少5万
元作为兴建华堂的倡导资金。陆佑使用正式信笺并亲自署名。 当他离世后,各方都还是以这封信为依据,继续推进华堂的建 设计划。(雪兰莪政务司档案5073/1916I李德伟提供)
陆佑没亲眼看到华堂竣工
陆佑是如何发挥倡导的作用?这是同悦媒体创办 人、文史工作者李德伟的一大难题。“当时大家只知道 他率先拿出5万助币。”这笔款项是作为兴建华堂的倡 导资金。如果换算成现在的币值,是ー笔天文数字。
对他而言,倡导是带有创办的意义。可是隆雪华堂 在1934年竣工时,陆佑早已离世(1917年),并没有亲 眼见证华堂的诞生。这样ー来,陆佑与建筑物的关系便 有了断层。于是,李德伟把焦点从华堂建筑扩大到脚下 的土地。“陆佑一直都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也是华堂 最终建成的实际推动者。”
▼隆雪华堂今年刚度过百岁生日, 至今依然披荆前行,致カ为本地华 社争取权益。
兴建估俚间安顿南洋移エ
他随后拿出ー份资料,指向一行字说,隆雪华堂的 前身其实是“估俚间”(Coolie Depot)或俗称的“猪仔 馆” 〇陆佑当年也是“猪仔”,11岁来到新加坡中转, 之后前往柔佛丰盛港的矿场工作3年。约满之后,他オ 恢复自由身。直至1886年,40岁的陆佑移居吉隆坡。此 时,他通过为英国驻军运粮、承包税捐积攒了一笔财 富。由于有经营矿场的经验,接下来几年,他分别在安 邦、新街场、助思、古毛、万挠、龙邦和双文丹开发矿 区,并把矿业扩展到各州。
为了安顿从中国招揽的劳エ,他与甲必丹叶观盛 便联名向英政府申请ー块土地兴建估俚间,让南来移エ 有一个落脚之处。这个估俚间的地点就在现今的隆雪华 堂。1895年,吉隆坡卫生委员会(Sanitary Board,吉隆 坡市政局的前身)批准他们的申请,而两人也成为估俚 间产业受托人。
“当年产业受托人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意味英殖民 政府相信你,オ让你去托管,管理整个地方。”李德伟 接着说,雪兰莪当时还设立一个估俚间委员会,最初由 甲必丹叶观盛担任主席。一年之后,他退位让贤,由陆 佑接棒。
“猪仔”制度名存实亡
从移民背景分析,劳エ可分为“猪仔”,即契约劳エ,以及来投 靠亲友的南来移民。估俚间便是安顿新抵步的“猪仔”。他们逗留的 时间不长,很快就会被送往州内的矿场或出外州。
“猪仔其实是我们对当时劳エ的形容词,不是所有南下的劳エ都 是通过卖猪仔的形式而来。有一部分是投靠亲戚,来到之后未必做矿 ェ,可能做店员、杂货店、木匠、裁缝师、鞋匠之类。”
然而,估俚间成立之后并没有发挥作用。创立几年后,矿业陷入 低迷,矿场运作几乎停摆。在19世纪末,“猪仔”制度出现动摇,到 了 1916年几乎没有旧式的估俚,而是转换成另ー种形式,成为合约劳 工或其他聘雇形式。期间就有人提出要用符合人道和法制精神的制度 去聘请劳エ,不能剥削他们的福利和个人权益。
整合史料文档时,李德伟发现那个时期,矿主亦面临很多问题:
“猪仔”抵步开始逃跑,导致许多矿主就血本无归。_____ 从事挖掘矿砂的劳工(称堤井工)有法定工作时间,一天只能エ 作6小时。
英政府兴建铁路,从矿场挖走大量劳エ,导致矿场陷入劳カ短缺 问题〇
李德伟说,所谓魔 鬼藏在细节,需要 亲自到档案局找出 档案,一页接一页 地翻阅,オ会找到 意想不到的结果。J
“到底有多少个估俚住进这里也成了一个问号。”鉴于没有文献 记载,李德伟也无法统计这些数目。他随即说,渐渐地,矿主大概也 意识到社会风气有些不同。他们开始把估俚间变成锡矿总局(即雪森 彭矿务公会的前身),成为矿务基地。
I多知道一点】
何谓税捐?
据华研引述《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人物ー儒商篇:创业与护根》的资 料,承包税捐是指向政府承包饷码,每年或一段时期内缴付ー定金额, 而取得对某种商品专利买卖权。矿主可以拥有一个地区的承包税捐执 照,以高价卖出鸦片、酒类和日用品给矿エ,用来取代エ资。这种以商 品付工资的制度就叫实物工资制度(truck system ) 〇
陆佑“退还”地契给英政府?
20世纪初期,雪兰莪华裔人口急速增加,当地经济蓬勃发展, 成为ー个很重要的商贸中心。此时,陆佑、朱嘉炳、张郁オ等人便 倡议成立一个华团,并想要把估俚间转换成华堂。
想要转换估俚间用途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依法是不能直接 转移土地用途的,i咨询法庭也表示无从干涉,加上受托人之一的叶 观盛去世后没有向土地局申报,导致出现地契危机。
尔后,陆佑左思右想,想到ー个好方法去解决地契危机,那就 是“退还”地契。
1916年,也是陆佑逝世的前一年,他致函给雪兰莪参政司,先 以两位产业受托人(陆佑和叶观盛)违反地契原有用途(即经营估 俚间)为由,建议撤销原有的地契,再换ー个新地契给华堂,从而 保住英政府拨给华社的地段。
在信件中,他也交代清楚如何处理这个地段,包括不分籍贯供 全体华社使用,作为开会、宗教和其他仪式、娱乐、讲座和一般大 会堂该有的公共用途。他还向锡矿总局保证,在华堂新建筑物里面 会有一个会所空间供他们使用。
李德伟很开心地说,他们在国家档案局找到该信件的原件副 本,是ー份非常珍贵的文献。“那封信很短,但是写得很仔细,包 括地段面积都写得很清楚。”
一屋檐下有3个机构
他在研读这些档案时,发现是ー个很巧妙的做法。根据参政司 秘书的回信,信中提及 ,*.the land for breach of conditions is being
issued by the land office as suggested in your letter.M 从信中内容就可以 看到政府接受了陆佑建议,并顺利转换了地契的用途。
整个过程非常繁琐,参政司秘书、市政当局、土地局和陆佑 多番信件往来后,直至最后オ确认华堂的土地面积,并颁发新的地 契。可是,为何会迟至1934年オ建好华堂?那又是ー个很漫长的过 程,当中因全球经济萧条缘故,工程暂时被搁置。经济复苏后,他 们继续施工,但建筑造价飞涨,筹建款项不足,不得不停工。这ー
这封信件被曷为有」锤定音的效果,即使陆佑去世了,无论是 华堂日后的继承者、华人领袖、英政府官方单位、锡矿总局都以这 封信件内容为依据,继续推进建设华堂的计划,直至落成。“即使 他去世了,英政府最相信的还是陆佑。”
李德伟突然说,你知道吗,雪兰莪中华商务总会当年在锡矿总 局也有办公室,但占用的面积很小。因此,隆雪华堂实则是ー屋檐 下有3个机构。
“即便在陆佑离世后,这隆雪华社3大机构,在一段很长时间 内都能紧密地联系在ー起,让华社得以发展,一同维护华人权益。 (所以)陆佑留下的影响很深远,已不只是他倡导建立华堂率先认 捐的5万元助币了。”
A锡矿总局(现为雪森 彭矿务公会办事处)至 今还在隆雪华堂底楼, 一直没有搬离。至于雪 兰莪中华商务总会(现 为隆雪中总)是在1995 年搬离,迁入位于安邦 路的中总大厦。
02 J 焦黑占 編輯:袁博文
2023年12月20日|星期三 星州«»版
如源迥列
%隆雪華堂百年 上報道:本刊林德成
7攝影:本報陳世偉 X歷史照片:李德偉提供
▼根据1895年的吉隆坡市政局绘图,明显看 到"Petaling Street"是有延伸到估俚间。为 何会有很多铅笔痕迹?李德伟推测,当时的 估俚间委员会可能拿了绘测局的图,在上面 画了他们想要的土地面积。
曰年,茨厂街的街头牌坊是游客的打卡景点,各种 十吆喝声此起彼伏。游客可以先到仙四师爷庙上香
祈福,再吃一碗新九如新记牛肉面或丽丰茶冰室啦啦米粉。 一踏入茨厂街的牌坊,耳边顿时就会听到外劳拼命叫卖的声 音,不断地招呼你过来看他们的商品,可说是茨厂街一道独 特的风景。
当位于戏院巷的鬼仔巷崛起,顿时成了新的旅游焦点。 每天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涌入,附近的品泉茶室、青青咖啡 馆、何九海南茶店、源昌隆咖啡店(百年历史邮政局改造 而成)、铺满马赛克磁砖的Chocha Foodstore (马联旅舍旧 址)、美真林咖啡馆几乎到了周末便人山人海。毗邻的警察 局街、敦李孝式路、苏丹街冒出许多新式餐饮店、咖啡馆、 酒店等,为整个老社区注入生命力,焕发生机。
李德伟指着雕刻着“马联旅社”的五脚基柱子,接着 说,这就是茨厂街的尾端路段,门牌是156号。你看,同排 的店铺门牌号码都是双数,而对面的店铺门牌号码是单数, 比方说“Wildflowers”餐厅的门牌号码是153号。
然而,沿着路段的喜来登福朋酒店地址本应采用“Jalan Petaling",但现址却用“Jalan Balai Polis" 〇李德伟摇头 说,不知道什么原因。
那么茨厂街尾端的最后ー间店是什么?我们俩一直沿着 走,最后找到门牌160号的建源茶行(前称建源茶庄)。当 你站在门口,向左眺望,就能够远远看到隆雪华堂的白色建
ゝRes哄
筑物。
▼站在建源茶行门口,向左眺 望,就能够远远看到隆雪华堂 的白色建筑物。
▲李德伟说,有时拜灵感所赐。当他 看到茨厂街的绘图时,霎时明白了很 多事,可以将很多线索串联起来。
“茨厂街街尾” 去了哪里?
“其实有一个时期, 茨厂街(曾经)有延伸到隆 雪华堂。”李德伟分别向我 展示了两张图,其中一张 是1895年的吉隆坡市政局绘 图,而当年的华堂还是“估 俚间” 〇
一眼望去,那张图很 明显看到 “Petaling Street" 是有延伸到估俚间(Cooly Depot ),属于“茨厂街街 尾” 〇另ー张图则是完全不 同的面貌,那是市政局在 1916年批准给华堂的土地范 围。根据绘图内容,估俚 间门前的茨厂街路段已经 “消失” 了,整个路段变成 ー个三岔ロ。估俚间也已 经标不为锡矿总局(Mining Association ) 〇
那么“茨厂街街尾” 去了哪里?李德伟说,当年 雪兰莪爆发内战,战争后有 重新整顿市区的道路规划, 这段路也变成了一个小型交 通圈。因此,“茨厂街街 尾”是被缩短了。以致隆雪 华堂之后只能改用美芝路 (Birch Road ),也就是现 在的马哈拉惹里拉路。
依我观察若按昭现在
建筑地理,“茨厂街街尾”应该就是“退”到葺来登福朋酒 店的位置。
Sca^JS^
在策划陆佑特展时,文史工作者李德伟 意外发现一段“被消失”的路段。翻查资 料时,隆雪华堂当年旧址是在“167, Jalan Petaling”,艮卩位于茨厂街(Jalan Petaling ) 尾端的路段。若不熟悉吉隆坡的地理,其位 置大概就在陈氏书院附近。可是,当你前往 茨厂街考察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门牌167号的 遗址。隆雪华堂现在的地址是马哈拉惹里拉 路(1, Jalan Maharajalela ), 莫非他们曾经 搬迁过?为什么"167号”会消逝?
“167号” 一直都在原地
有了上述的证据,李德伟终于可以厘清很 多人的“失落号码”迷思。他说,未解答这个 谜底之前,很多人对华堂的地址一直感到很混 淆。有些人想追溯组织创办的历史,发现地址 是“167, Jalan Petaling",便心生怀疑是不是 曾经有迁移到茨厂街。
“已经不见了的167号其实就是这里。” 当年,隆雪华堂创办之后有3个组织共用同一 个建筑物,分别是华堂、锡矿总局和雪兰莪中 华总商会办事处,后者是在1912年才迁进锡矿 总局里面。所以,这3个组织早期一直都在这 个地段,共用同一个地址。
在1923年8月23 H,朱嘉炳、张郁オ与刘 良颜等人在锡矿总局所召开的华侨大会,地点 也就在隆雪华堂的现址,一直没有离开过。换 言之,隆雪华堂是在这块土地深耕,打下百年 根基。
“今天,雪森彭矿务公会办事处还在隆雪 华堂底楼。隆雪中总是直到1995年在安邦路自 置大厦后,オ搬离这里。”
ー个印章解开地址之谜
究竟李德伟是如何得知隆雪华堂的旧址在茨厂街?只见 他嘴角上扬,迅速翻开手上的资料,指着ー张图说,这是从 雪兰莪政务司档案里面找到的,那是当年锡矿总局的印章, 上面地址写着“Petaling Street” 〇当他看到这个印章时,顿 时令他有了很多联想,便开始着手寻找更多资料。
另ー个有力证据是吉隆坡市政局写给政务司的信件,当 中清楚注明1895年颁给估俚间的地段位置就是位于茨厂街的 路段。信中内容写“我对批准这块保留地没有异议,但边界 应按照红色标记的位置,即在茨厂街,并且与茨厂街形成直 角,另一端则分别与Birch路和屠宰场路形成直角。”
随后在ー个机缘巧合下,早期兴建隆雪华堂的绘测师 伯特尔•迈克,艾弗森(Berthel Michael Iversen )的女儿露 丝・艾弗森•罗利特(Ru由!versen Rollitt)撰写了一本著作 《Iversen: Architect of Ipoh and Modern Malaya》,书里就提到 父亲正在进行“茨厂街的雪华堂”建筑工程,但露丝误以为 茨厂街是马哈拉惹里拉路。姑且不论此误,这个资料亦佐证 了隆雪华堂当年旧址就在茨厂街。
“这也是ー个很重要的证据,证实茨厂街当年是有延伸 到这里。”
用谷歌地图佐证想法
令我感到有趣的是,李德伟为了佐证自 己的猜测,在谷歌地图上做了一个实验。他把 **167, Jalan Petaling"这个已不存在的地址输 入谷歌地图,搜索它所在地点,结果搜索出来 的位置是茨厂街尾端进入交通圈的地方。
之后,他又继续输入167号前后的几个门 牌号码,同样显示在附近的位置。他坦言,或 许这个不是一个很严谨的学术研究方式,但可 以提供另ー种思维方式,突破瓶颈。
正因为这个实验,李德伟更加有信心, 并想要来茨厂街査证门牌排序是否如他所想。
“有很多路,路名虽然还在,但是(周围建 筑)号码后来有重新组合。可能这(茨厂街) 是老区,它没有变过。后来也更加肯定我们所 想的东西是对的。”
1.这是大约1910年代的雪兰莪中华商务总会的照片。当时背后的建筑物就是估俚间,也就是 现在的隆雪华堂地段。2.根据市政局在1916年批准给华堂的土地范围绘图,估俚间前面的
Tetaling Street"路段已经不见了。李德伟说,依据雪兰莪政务司档案,在1895年,估俚间 委员会通过的申请估俚间毗邻土地议决案当中,有说明要这片地围成一个院子。3.这是吉隆 坡市政局写给政务司的信件,当中清楚注明1895年颁给估俚间的地段位置就是位于茨厂街的路 段。4.李德伟从锡矿总局的印章发现它的地址写着"Petaling Street" 〇
【后记】李德伟笑称自己在修建植物,把ー棵高耸大树的杂枝清除掉。“比如困扰 大家的167号在哪里,是不是有搬迁过,甚至说(前身是)估俚间,这些有证据吗? ” 与他交谈时,他分享了很多搜查文献档案的心得,间中需要耗费很多心神和时间, 逐一梳理和分析各种繁杂的资料。不过,他自谦地说,有时“旭公走过”(福建话,意 指神明经过),突然点醒了他,让他从这些资料当中发现端倪。
“你会觉得,哎呀!这就是关键,为什么大家会找不到。”最后,他成功将这些文 献线索串联起来,让整个隆雪华堂历史更有依据,而不是停留在口述历史的阶段。
▲这里就是被消失的"茨厂街街尾”路段,已经 改建成一个小型交通圈。图中的左上角是陈氏书 院,右上角是隆雪华堂。
【更正启事】
12月20日报道的“社区巡山 队”系列第二篇〈实际方法保护 野生动物〉有两资讯错误,在此 更正。
错误ー:图片误植
马来冠眼斑雉(Crested Argus Pheasant )图误植 为大眼斑雉(Great Argus Pheasant) 〇
▲马来冠眼斑雉(Crested Argus ▲大眼斑雉(Great Argus Pheasant) 〇 Pheasant ),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列为“濒危"物种。
错误ニ:名词误译
文中阿都卡迪尔说:“……如今经常与人 发生冲突的野生动物包括猴子、大象、老虎、 狐狸及山猪。为了解决人兽冲突……〇 ”
“狐狸”是误译,实为“狸猫” (Musang ) , PELINDUNG创办人梁颂宏指正, 我国并沒有狐狸,只有狸猫。而Musang则泛 指ー・群哺乳动物,包括果子狸(masked palm civet)、黄喉貂(yellow-throated marten )等 〇
▲狸猫(Musang ) 〇 ( PELINDUNG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