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盛港战前已有客属公会
丰盛港在战前早就有了“客属会馆”这个组织,至于指的是丰盛港还定三板头,还有待考证。
根据目前遗留在新加坡客属总会的一幅牌匾显示,丰盛港在战前早就有了“客属会馆”这个组织,至于指的是丰盛港还是三板头,还有待考证。
在南方学院学术研究处主任安焕然的带领下,由搜集客家人历史资料调查小组一行五人于2005年11月12日到13日到丰盛港和三板头进行一连两天的客家人史料调查,受到丰盛港客家公会会长邓锋昌、总务曾锦伦、署理会长赖汉云、副秘书蓝永昌以及查账陈助有等人的热情欢迎。
英军烧毁所有房子
丰盛港客家公会会长邓锋昌表示,在他11、12岁时,当时三板头的客家会馆已成立。可是,不到两三年时间,日本人攻打马来亚,英军实行焦土政策,把所有房屋烧毁。
战后,因无人向政府争取赔偿金,所以客家会馆一直没有复办。时三板头以采锡矿为主,不少客家人从事锡矿业,并以揭西和惠州人居多。邓氏回忆当时的客家会馆时表示,会馆楼下有一个屏风,一面传统的大镜子,还有桌子和椅子等设备供人阅报。
邓锋昌追述说,三板头早期以广东四邑人居多,当时也有古冈州和揭西的客家人。当时客家人主要开采锡矿,广西人主要从事伐木业,古冈州人则以商业为主。
战前三板头有三间华文学校,即中兴、华侨和中山。其中的华侨学校是客家人办的,以客家话教学;而中山则是公立学校,不分籍贯,并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1953年紧急法令新村时期,这三间学校才合并成今天的仁銮小学。70年代,仁銮小学学生人数达到700余人。邓锋昌为当时的董事长。如今仁銮学生只有百余人。
邓氏表示,日据时期,英军没料到日军会从北边陆上进攻,于是便实行焦上抗战,三间华小和丰盛港桥皆被炸毁,所有房屋也被烧毁,三板头于是成了一片焦土。
1942年日军大屠杀
1942年正月十四,三板头发生大屠杀事件。当时日本人以派米为由诱骗居民取米,结果不少居民被杀,共死了一、两百人。一些台湾籍日本兵比较有同情心,暗中把部分居民赶走,才逃过劫难。殉难纪念碑建在三板头义山。
由于70年代锡矿业、伐木业的发达,因此当时三板头的人数相当多。也因为树桐和锡米卖得好,居民收入可观,所以三板头也被称为“小金山”。
矿业没落人员外流
1975年左右是三板头锡矿业最旺盛的时期。1986年以后锡苗蕴藏量开始减少,加上种种条例的限制,以致开采的成本加重,而锡价价格大不如前,导致三板头的人员流失。
至于丰盛港的客家人,战前主要都集中在Jalan Abu Bakar,以开洋货店、药材店和当店为多,并以大埔客居多。丰盛港也曾实行焦土政策。
如今丰盛港的客家公会是在1997年成立的。该公会最初租借邓锋昌大厦(马星酒店隔邻)楼上其中一个单位作为临时会所,过后因会务发展,于2002年初,搬迁到丰盛港苏来曼街门牌21号,即大众银行楼上,继续推展业务。2003年,该公会迁至现址,仁罗宏路门牌15号的楼上。
原载于:
星洲日报,大柔佛,2005.11.28(星期一),JO06
《柔佛客家人的移植与拓殖》 安焕然 刘莉晶 编撰 南方学院出版社、新山客家公会联合出版 2007年12月
1929年新加坡南洋客属公会开幕之日,丰盛港客属公会曾以一幅对联相赠,以示庆贺。由此显示,丰盛港在战前早就有了“客属会馆”这个组织,至于牌区上所题“丰盛港”指的是如今的丰盛港还是三板头,则还有待考证。
犹记得,当年的三板头客属公会即位于这片土地上(丰盛沟客家公会会长邓锋昌所指之处)。自日军南侵,英殖民政府实行焦土政策后,如今只剩一片葱翠草丛。
如今的三板头再也不复见当年人们开采锡矿的盛景,只能从旧照片中一窥究竟。
当年的开采锡矿盛景,只能从旧照片中回味了。
南方学院“柔佛客家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口述历史小组来到丰盛港进行当地客家人史料的搜集工作,并获客家公会诸理事的热情迎迓。图中右三为丰盛渚客家公会会长邓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