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屿客属公会六十妄
槟城客家两百年
词
j 洸
槟榔屿客属公会会长
Jk 拿督李尧庆 DSPN. DJN. PKI
客家人从四世纪东晋时期到十八世纪清朝中期曾经五次大规模迁 移。第五次迁移之后,客家人开始移居东南亚。
客家人在槟城立足已超过二百年。一七八六年英国占据槟岛为殖 民地前后,客家人相继从中国南来参与开拓。以采石和农业种植为生的 惠州人开辟了浮罗山背、双溪槟榔、湖内、美湖以及大山脚等农业种植 区。增城人与惠州人在十八世纪中期更深入马来半岛内地,开矿釆锡, 奠定了马来亚经济发展的基础。永定大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展。大埔 人和嘉应人则以商业柄;。
到了十九世纪末至* 地纸机'客家人在政治和教育方面咤叱风 云,人材辈出。从一八呓军醐陀槟城设立领事馆起到一九五。年 领事馆关闭,十二位领净中荏主角'是客家人。客家人全力支持民主革命 事业。辛亥革命时期同无会作者黄花岗起义的秘密会议在槟城举行,七 十二烈士之中有槟城的客家人。客家人创建极乐寺,其最初的六大总理 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创办时中学校,发起创建中华学堂(现称中华学校), 大山脚义学(现称日新学校),同善学堂(现称同善学校)和新民学校。
本会馆在过去六十年来,通过各种活动为乡亲们尽了联络感情, 维护权益和照顾福利等责任。以后我们不但一如既往秉承先贤的宗旨, 也将更进一步迎接变动迅速的全球环境。
下一个世纪将是一个世界经济快速兴起,教育优先的智识世纪。 追求最大效率的世界经济将趋向全球式的管理,智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 芙键资源。全世界约六千七乱万旳客家人,向来就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和深厚的凝聚丿J。过去•我们的祖先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今天 的成就。今天,我们更有条件回应这全球化的趋势。客家人再不需要 '逐云观移7而是挤身于发展“地球村”的主流。
槟榔屿客属文化史迹:夕F手宜历儿
槟榔屿客属文化史迹:,信1卬二戸代七
传说由一七九九 年一个神坛开始的大 伯公庙。
A5
WIAh泠花理—nos长一亲岚H-W理联胆甥博淡3n>4>Hi冲停楽障7 ^1.好汁孚—>茎xsn>箭瓣滋。
险涌爷K刘国瑟书■ —3111歯<3汁基建畜. 扶前。
晋龙藏m京芹巨旅垂端 s«s。sss^ §1。s^si。
M
'慈临引 '黒 凹、的园獐 ' 尔制涌、羽弟圭易咨・' 湎果樵 ' 帀配卵,' 共够苑 ' 白军料,男语翱(W5):众陈 旅剧嶋、段剧励
'浦咨车'感羽渔'覃H'二朔驰'赤四现'※励来'凶等靠'第旱喧'遍 回'四廓钗(导3):甜市 畦」晶'剧改日'科甲畅'*艇川'里地况'那卸应'辺剔为'升珈须' 1®照 05):众当
缮导単里留士 666L/866L渋&暂涅;师蛾凝
槟州客属公会1998/1999年度董事/青年团I妇女组合影
后排:冯锦康、刘炳昌、张金坪、钟永福、黄子健、黄义虎、捽志新、谢益隆、叶晋汕
前排:卢均力、张勇盛、戴德城、张锦祥、谢诗坚、温贵清、拿督李尧庆'丘湄、伍瑞彩、利慧娟、钟宝环、 温淑玲
目
录
2
41
41
81
90
106
108
1 10
122
1 26
128
《思乡》序诗:客家分布地图 槟榔屿客属的大伯公信仰 二百年来的槟榔屿客属组织 槟州客属公会的会务活动 客属公会十年图片/董事纪录回顾 中国发现最大客家围屋 槟城客属先贤的街道史迹 槟城华人社会的客家人领事 漫谈客属与槟城华人教育 黄陈庆的历史有待发掘 一九九八年槟榔屿客属公会六十周年庆委会
行年十八离家乡、漂洋过海到南洋,落脚槟州新客地,刻苦谋生几千秋; 游于辛酸谁知晓,海外悲歌暗自听,辛勤终口得赏少,思乡情怀不得求。 勤奋五十创家业,荣旋故里锦衣行'鞭炮锣鼓连天响,共叙桑麻把酒欢; 村人赞誉未忘本,吾自感叹归来迟,修桥筑路兴学校'造福桑梓乐悠悠。
《'电乡》:徐胜俊
2
槟榔屿客属的大伯公信仰
王琛发
前言
槟城的海珠屿大伯公庙在超过百年以来,被槟城的客籍五 属:永定、大埔、惠州、增城、嘉应人士;视为互相认仝与团 结的象征,也是五属的信仰中心。海珠屿大伯公被视为本区域 客人在本地头的地方祖神,五属之间,除了共同拥有和管理海 珠屿大伯公的业权以及举办祭祀;也各自专为本属祭祀酬神之 事而结社为盟。'在客人之间,也流传了大伯公张理最早开垦 拓殖槟榔屿、庇佑当地先民的神话。
自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九日韩槐准在星洲日报发表《大伯公 之研究》一文,有关大伯公的来历论证,迄六十年代曾引起学 者们多次争论。2但是,孤纸堆里寻找多少孤证去附会假设, 终究比不上回到民间实地考察的大量田野实况。
五十年代,有关大伯公的来源之争发生在学术界时,《南 洋学报》第八卷第二辑刊有饶宗颐《谈伯公》的论述。相对于 其他说法,他所说的是较切中事实:
"伯公在粤东民间流行甚广'不专限于客家'乃一般土地 神之通称。庙属各县'无不如此,家家各祀土地福神'坟墓亦 兼祀土地神曰后土之神,每乡每村均有土地庙,统曰’福德 庙’,’福德祠’,乡间尤为普遍。南洋之大伯公庙亦称福德 祠,称谓正相同。潮属土地福神之庙,亦有称为’伯公庙’ 者。……’伯公’为乡俗对老辈之尊称•粤俗想象中之土地神 皆须鬓皤然,慈祥满面'能降福于人,故又称福德神。观南洋 大伯公神像,与潮人崇祀所绘者亦无差别。今南洋各地销行之 伯公像,多出广东佛山镇绘制发售,(分大小幅二种'其商标
3
有’大京’’小京’之别),又名土地伯公像,每年南洋商户 来粤采购搂多,是珠江一带亦祀伯公•亦即土地神•故知对 '伯公’之崇祀•非特客家为然也。伯公而冠以’大’字者, 亦为尊称..5
到了六一年、许云樵着《马来亚从谈》《论大伯公有没有 老婆》一文中提到多年的论争:
"经过许多专家讨论的结果,认为大伯公就是中国的土地 公,理由有三:(一)南洋各地奉祀大伯公的庙叫做福德祠, 中国的土地庙也叫做福德祠。(二)土地公是到处必有的■而 且一个地方可能有好几间土地堂,不比城隍庙•—县只能有一 座'大伯公庙也是如此,在新加坡只有一座城隍庙(在柏城 街),却有十几间大伯公庙,可是并没有一'间土地庙。(三) 广东客家称土地公为’伯公’•这裹的大伯公性质和土地公相 同,只是名称上多一个’大’字而已。”,
这之后,把“大伯公”定为“土地神”的说法,已成为主 流,也有了结论。
而事实也是如此。汪毅夫着《客家民间信仰》一文中提 及,他在一九六九年在闽客西家地区落户,就赶上当地二月二 曰“伯公诞”,看到村民在家居墙根处贴上写有“伯公伯母” 神位字条,摆上一壶酒一碗肉等祭品,焚香跪拜。后来问当地 老农-才知“伯公”是土地神封号。3
其实、不只是闽西客区,在中国闽广二省以及其移民遍布 的港 ' 台、南洋地区:农历二月初二,是一个共同的土地诞。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满足于把握了大伯公作为土地神的结 论,就只能说明他的职司身份;说明他是“护境”和“土地生 黄金”的神圣象征。这种定论把握了一般,但却抓不到特殊。
4
这样的结论只能说明,每个地方的“大伯公”都是“土地 神"或"福德正神"。
许云樵在上述文稿中'其实也接触到这问题。他说:
“大伯公虽说就是土地公'可是土地只是一项职衔•异非 人名■因此有人要问大伯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有好多人作 答,有的说,大伯公是槟城私会党开山祖张理•有的说大伯公 是舶主都纲,有的说,大伯公是坤甸的罗芳伯...其实既然 是土地神,那便因地而异•并不是一个人,也不一定有名。例 如新加坡的龟屿大伯公•只知道是扶券一对马来神童的福建老 夫妻。梧槽大伯公,源顺街的海唇大伯公,头口鼎大伯公,丹 戎百葛老伯公•以及各帮会馆■各帮坟山上的大伯公•都不知 道是谁,我们也不想知道他是谁。巴素博土(Dr. Victor Purcell) 说的好1 '大伯公只是华侨先驱者的象征’并不一定要有 名。”;
无论如何,如果不从“谁”这个问题上追根究底;我们也 可能无法探索全盘的历史,无从解释为何某个地区或社群的成 员的“大伯公信仰”,会出现了好些有异于一般“大伯公信仰” 的特殊状况。
就以槟城客属“海珠屿大伯公庙”来说,大伯公祠,虽然 也还是“福德祠”。但是,神明的诞辰,却不是农历二月初 二,而是二月十六。而福德祠中也未见有神像、似乎神像与其 神明的真面目不能附合,反而是主庙之中只放一块书有“大伯 公”字眼的牌子,作为祭祀对象。他藉人士只是视大伯公为一 人,以为他是土地财神;而客籍人士,则认为槟城的所谓大伯. 公者,实系庙旁墓中之人,“幵山地主”张理和他的义兄弟三 位一体。客属又把大伯公认为是地方上客属共认的社群祖神; 客属社群条了各自结社维持本属对大伯公的常年祭祀,甚至也 曾经和他籍人士有过主权纠纷。
5
这样一来,就不能把海珠屿大伯公,仅仅单纯的看成土地 神了。
我们必须把他们看成属于地方性质的特殊的神明。一方 面,他们的职司是土地神;但另一方面,神明发挥的信仰功能 已超越了土地神原有的功能。神的地位升格了。他们也是客属 先驱精神的象征。不管主要的大伯公张理这一个人是否真的存 在过,但是客属人通过了长年累月的神话,建构了张理曾经活 着、曾经死去、曾经显灵的事迹。并且一,道去信仰了他,认为 他是死后.显灵的族群保护一神。
《礼记•祭法》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 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蓄' 则祀之,能 捍大患则祀之”。百年以前的槟城的客属人士,显然是根据这 一传统同一思路,认定一位死去的先人生前有功,死后显灵, 合乎这一条件,而把他附会成为死后升仙,任本土的土地,继 续照护后来的同胞。由于此渊源确定了大伯公和客属之间的渊 源,令客属有一个共仝认仝的对象,并确定了客属对槟城“福 德祠”的主权。
因此,别的社群或别的地区,尽可以将“大伯公”视为 “土地神”去祀奉,甚至也以一般膜拜“土地神”的心理到海 珠屿大伯公庙上香;但是,在客属籍五属来说,他们拜的,可 不是一般的“福德正神",而是客人的“开山地主”。
这种“合地只、人鬼”于一体,是将原本普遍各处的神 明,与某一仙逝人物仝一。声称某先人正担任地方或社群守护 神明的职司,以至神明的信仰功能,超过了原来职司的现象, 其实并不是独特的现象。
在海珠屿大伯公庙存在的仝一个时代,或更早之前,中国 本土也岀现多种相似的情形。清代顾禄着《清嘉录》(一八三 。年),便有谈及土地神崇拜的这类“地神与人鬼而一■” :
6
"俗又各立名字•并非古制■如陈确庵《尉迟土地庙序》 云:社以祀山林川泽原湿之神,谓之地只;庙以祀先代有功德 者'谓之人鬼。今土地庙乃有陆宣公子' 胥武候'土公之称, 则仝地只人鬼而一也■盖自世之以人实之■于是二月二曰祀■ 或有移予所配食者之降生矣。”8
看来,大伯庙公以每年二月十六曰为大伯公诞辰纪念曰, 而不是依照闽、广地区普遍以二月初二为祭诞,也可能是基于 “盖世于人实之.于是二月二曰之祀•或有移予所配食者之降 生矣!”
注释:
1 )戴邵芬:《访海珠屿说大伯公庙》-载《光明日报》(1997年4月12 日),C3版。
2) 参许云樵:《大伯公二伯公与本头公》,载《南洋学报》第七卷第二 辑(新加坡 '南洋学会■ 1951),页6-10 ;亦参许云樵:《再谈大 伯公 '卫聚贤:《二伯公的有无说》' 饶宗颐:《谈伯公》■载《南 洋学报》第八卷第二辑(新加坡■南洋学会,1952)-页19-28 ; 许云樵:《南洋学报》第十二卷第二辑(新加坡:南洋学会' 1956),页 32-33 。
3) 饶宗颐:《谈伯公》,载《南洋学报》第八卷第二辑(新加坡:南洋 学会,1952)页 27-28 。
4) 许云樵:《马来亚丛谈》(新加坡:青年书局• 1961),页53。
5) 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页37-38。
6) 参《道教诸神圣纪》(台湾:道教总庙三清宫营理委员会,1997) • 页 126。
7) 同注4 •页58。
8) 转引处同注5 ■页39。
7
(_)大伯公的身世与神话
有关海珠屿大伯公来历的一段神话,至迟在一九五八年已 定型。定型后的大伯公神话,见于口国祥所撰的《槟榔屿海珠 屿大伯公庙重修碑记》,嵌刻在海珠屿庙墙的内壁。
仝一年的一月一日用国祥出版的《槟城散记》,内容收录 其四八年八月八日在光华日报刊登的前着《海珠屿与大伯公》 一篇,亦写下了与碑记相似内容:
“大伯公姓张名理,原籍广东大埔人氏(见《南洋华侨通 史》)。乾隆初年,十八世纪中叶(蓝渭桥氏《大伯公考查 记》,作乾隆十年),偕同邑人丘兆进,福建永定人马福春, 坐帆船南来。三人金兰契合,亲逾骨肉,张居长,丘次之•马 年最少。他们到了槟榔屿,就在海珠屿登岸。时槟榔屿尚未开 辟,三人披荆斩棘'各操一业以维生活。张公居海珠屿,丘马 二人则居附近海珠屿的地方,三人常相聚首谈心,情同兄弟。 忽数夕不见张公'丘马因相偕到海珠屿探访,到见张公已坐化 石岩之内,丘马因葬张公于石岩之侧•神祀张公。时英人赖特 少校开始经营槟榔屿,移居来槟之民渐众。及丘马殁,同籍居 民复葬丘马二公于张公坟之左右。那时候榛莽初启,触目荒 凉■初来之民迷信神道甚深;且当幵辟之初,疫疔常生,吾华 人士,慕三公之义,复冀庇知•因以神祀三公,统尊之为大伯 公。” I
这段文字,实际上亦曾以《槟榔屿海珠屿大伯公记》为 题,一九五。年刊在潘醒农编的《马来西潮侨通鉴》352至353 页。2
而翻阅更早前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国祥的文字,是取 蓝渭桥在一九三四年写作的《大伯公考查记》为蓝本,却又避 去了蓝文中一些被他认为不附合史实的传说成份。
8
而实际上,翻阅川国祥之前其他人士所撰的文字,我们会 发现,在本世纪初,有关“张、丘、马”三公化为大伯公的说 法尚为未有完整的定型。这之中,又有认为张理的籍贯不是大 埔而是永定人的。更有一种说法,则否定了大伯公是张理,而 提出一个迄今无可考其身份,也不曾听闻其传说的“客人李妹 记”。
现存最早有关“大伯公身世”的文字纪录,是一篇英文着 作。
一九五一年已故许云樵在《南洋学报》第七卷第二辑发表 了一篇题为《大伯公、二伯公与本头公》的论文,文中说:
“大伯公虽是南洋华侨特有的神只,但问题的提出却是一 位英国官员范汉(J. D. Vaughan)。他在一•八七九年刊行的《海 峡殖民地华人习俗玫》(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in Straits Settlements) 一书中说大伯公是槟榔屿的训 蒙师永定张理。温雄飞先生在他的《南洋华侨通史》(一九二 九版)中,便根据范汉的说法并推测张理是天地会的魁杰。后 来关楚朴先生再根据温先生的论断,和福建老客的口述,以为 大伯公本是洪门会党内的最高职位,如长江青红帮的大龙头或 老大哥,或两粤洪门的先生,师爷•纸扇舅父等类,华侨拜大 伯公也由此而来。(见一九三九年《星洲曰报半月刊》第二期 〈谈谈大伯公〉。)”3
范汉是在一八五一年到一八五六年任槟城警察总监。因此 如他能有所闻,则张理的事迹传说是出现在他卸任之前。加上 马福春的墓碑刻有“嘉庆十四年立”字祥,因此张理等人都被 认为属于干嘉时代的人。
沿用大伯公原籍永定的同一说法的,是曾任《槟城新报》 主笔的蕉岭汤日垣。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冬月吉旦蕉岭(镇平)汤日垣敬 撰并书《重修海珠屿大伯公庙捐册序》:
9
“谁为神只?大伯公是。大伯公为槟海幵山之初祖■生以 为英,没以为神。昔史公登箕山,见尚有许由墓,余至海珠亦 见尚有大伯公墓。墓侧立为庙■乃我惠州 '嘉应' 大埔'永 定、増龙五属之侨槟者所建■以崇德报功者也。五属人之侨于 槟,身其康强•子孙逢吉•莫不奉牲奉盛奉酒醴以告曰:大伯 公之默佑也。富埒陶白■啧■巨程罗■又莫不奉牲奉盛奉酒醴以 告曰:太伯公之庇荫也。五属之侨凡有获,不自以为功而归功 于太伯公之灵。故南洋言佛辄称三宝大神'或云三宝,即明太 监郑和也。南洋言神,群颂大伯公。墓碑一张一丘一马,姓而 不名■统尊之曰大伯公而已。我侨槟之五属人崇敬大伯公,封 墓立庙百馀年,祀之维谨”。‘
又,汤作《海珠屿大伯公庙章程序》:
“大伯公姓张氏闽永定之宿儒也■至槟训蒙■与同邑丘 氏、马氏为莫逆交。丘业铁工■马业烧炭,每晩三人必聚首无 间焉。忽数夕-大伯公不至,丘与马往访,至则见大伯公在石 岩坐化。岩侧即炭窑。二人乃葬大伯公于窑中。厥后,常显灵 于捍旧(灾)御患。胡靖公•始以大伯公羽化之岩■起为庙。 庙擅槟海之形势,即今之海珠屿也。丘马已殁,附葬于大伯公 坟之左右'亦同为神云。"5
汤日垣所说的“抗蔷御患”、在客人之间说传甚广。盖没 有神迹为凭,即便是有神灵,也不足以表示信仰者的所信有所 价值、不足以显示所信的神能成为整个社群的保佑神。
这段传说-据嘉应韩友梅记是道光季年发生的事,当时是 疫痞流行之前,却有一须眉甚古老人操客语到一些客人店中坐 谈 ' 以后凡是他到过的店,都不曾染疫。"
同一段事迹,蓝渭桥记载是咸同年间发生。
汤日垣的文字似乎是已为当时流传的海珠屿大伯公神话, 作了个基本的定型。
10
可是,到了五十年代。郎国祥的一再考证,尤其是他在一 九五。年四日把原撰《槟榔屿海珠屿大伯公记》又再整理发表 在光华日报,然后,《再谈》,《三谈》,则把汤日垣据民间 传说所述的一些论点* 一一推翻。
首先耶国祥,基于认为张理三人是干嘉年间人,以为岛上 人口尚少,不同意当时的年代,槟岛上可容纳塾师、铁匠'炭 工生存。
邙国祥在为海珠屿大伯公庙重编章程所写的序文《海珠屿 大伯公考》也重申了他在《槟城散记》的〈海珠屿与大伯公) 一文中的看法,认为汤日坦的记载是"未加考证所记迹,诸多 舛误”:
“其实,张丘二公为大埔人,仅马公为永定人'墓碑尚 在,籍贯赫然。”
只是,令人疑感的是,为何当时汤日垣连续为海珠屿大伯 公庙的重修及章程,写下了两篇重要的序文,竟然会未曾看清 庙旁的墓碑?为何当时海珠屿大伯公庙诸信理董事,也未发现 汤日垣“文不对碑”之错?以致要等待丿韦国祥在三十七年后的 发现?
但是,如果阅读来自嘉应会馆的史料我们也可以发现,在 较汤日垣的文字更早之前,源自嘉应的客属人之间,可能亦流 传着另一种有关大伯公来历的说法。
存于槟城嘉应会馆的《海珠屿大伯公庙嘉德社同人一览 表》,有光绪二十六年(一九OO年)序文两篇。一为嘉应王 恩翔撰;一为平远韩友梅撰。
王恩翔撰的,并未述及神明的来历'而韩友梅所撰原文文 字中,却把大伯公,附会成“李妹记”其人。陈仲敏在一九八 O年八月三日《槟城嘉应会讯》发表的《嘉德社概述(一)》' 曾引用原文:
"庚子秋月,重阳后二日,余与王子晓沧 '杨君善初,共
H
游海珠屿,此地有福德祠,幽敞轩豁,独揽海山之胜。昔年有 客人李妹记者,初来居此,屡着灵异,后人修筑祠宇,以彰显 应。然余观祠侧'古碣并立,则又有大埔丘公' 张公者' 意者 同时人欤?
据韩友梅听闻的说法,大伯公原名显然不是张理此人,而 是另有其人了。但他的记载,至少告诉我们,在他参观大伯公 庙时当地有“大埔丘公、张公”之墓。
这段文字的原文也可能也会被人有所更动。刘果因一九七 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发表在星槟日报的《槟城嘉应会馆在马华历 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注解(14)条,亦提及,据会馆所有《海 珠屿大伯公庙嘉德社同人一览表》存有的王 '韩二篇序文。 但,他所抄文字则失去“李妹记”的义句,取而代之是“昔年 有客人宿儒张公礼者”;而“又有大埔丘公、张公”,也换成 了 “又有邱公,马公者。”
确定张理是“大埔人”,仝时,又“正式”确定其大伯公 地位,似乎是在一八九。年年张弼士任清廷驻槟领事之后。8
耶国祥在《海珠屿大伯公考》中引蓝渭桥语说:
“据蓝渭桥言,大伯公之籍贯,系张太仆考查其族谱,知 其伯祖有名理者,于乾隆初年间只身来洋,流落北马,父老相 传■死在海外,居民以神祀之。及公贵来槟城(公为槟榔屿首 位领事)•见海珠屿大伯公姓张•而又为客籍人•证诸族谱-据诸传闻,故知其为嗣伯祖父张理云。按张公在满清末叶,官 封一品,贵为钦差大臣,殁则事迹宜付国史馆立传,高贵尊 荣,无与伦比,其所考证,当为可信。盖以公之尊荣,固无须 借大伯公以扬其名,而区区岛国之嗣伯祖父,亦未必能增光于 公,而其所以愿巨金为之请封者,盖为灾黎以尽其子侄之职责 耳! ” "
12
但是,从神道设教的角度来看,张弼士无疑是可以籍神话 巩固他在槟城客藉以及华社中领袖地位。他是槟榔屿的华人领 事 , 他的嗣伯父 , 是“开山地主”,又是经历拉律战争分裂之 后重新团结的北马客人的“共祖” ' 以至全体华民的庇佑神。 这种关系,隐隐约约显示了政经权威与历史神话的互动支撑。
张弼士请封大伯公之事汤日垣也作了记载,说他是提了庙 款一万两。但邙国祥否定这一说法:
“张太仆提’庙款’一万两以账鲁灾说,亦属有误。查张 大仆系用嗣伯祖父名义,请封五属人士(惠州 ' 嘉应' 大埔' 增龙、永定)已都公认大伯公张、丘' 马三公'张太仆如提公 众的庙款当请封三公,或总称槟屿海珠大伯公'不得独用嗣伯 祖父名义请封,类似私有家庙;既用嗣伯父名义,则一万两捐 款•决不是庙金-而出自张太仆私囊当疑。(一说捐十万两’ 当时清政府为之震骇云)按张太仆传,光绪二十七(1901 )年 辛丑,清政府公为办顺直账捐,次年壬寅兼办河南郑州赈捐' 请封大伯公,当系在(1902)壬寅年”。顷
邙国祥的这一篇《槟榔屿海珠屿大伯公记》文中有不少内 容被他自己一整理再整理,一九五。年出现在潘醒农编《马来 亚潮侨通鉴》三五二到三五三页。一九五七年六月,又以少了 一个“记”字的题目登在南洋学报第十三卷第一辑。一九五八 年又以《海珠屿和大伯公》为题、收在他自己的著作集《槟城 散记》,而五属公会文书洪日光要他编写《海珠屿大伯公考》 序文,以便附印在章程时,他又再重申旧话。可见他对一些论 点相当坚持。
这其中,他以为岛上人口不多,认为汤日垣 ' 蓝渭桥从范 汉所衍生的“至槟训蒙”说法不正确 ' 他又认为蓝渭桥和汤日 垣所说的铁工、烧炭亦不可能。其实,邙国祥仅是从历史的根 据去看问题,因此便计较其真伪有无,结果反而不能肯定当时
13
各人的生活来源。但从神话学的角度来说,传说中同时间出现 夫子教书传播文学文化、铁匠提供生产工具,又有炭工提供各 家各户的炉具能源,是一种说明,藉传说的内容强调所说的时 代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社群。其实,这是客属藉传说说明客人在 槟城历史久远,以及强调客属对地区主权的“法统”。
值得注意的是,汤日垣所提的倡建人,据说是胡靖公,据 说是永定人。''而永定人早期在槟城,也多是打铁业。”这或 者是传说原型的渊源。
一九三八年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版)第九 章〈信仰条〉,根据槟榔屿某华侨(裔)口述:
“嘉应五属人,对于大伯公特别崇敬•因在清咸丰间 (1 8 5 1-1 861 )有一年疫疔盛行,马来西华侨裔死者甚多,但 五属人丘某(铁匠),马某(烧炭工人)、张某(塾师)不死, 他们即被尊为’幵山大伯’。后人追念他们的功德,立庙奉 祀。”
陈达所收集到的传说版本虽然与上述各个说法时代不一 致。但也说明了,其实有关“铁匠、烧炭、塾师”的说法是个 普遍流传的说法,用以传达“开山地主张公”及其义兄弟的活 动与社区的“开基”有关。
注释:
1) 门3国祥:《槟城散记》(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1958) • 页56 。
2) 邙国祥的这篇文章文字中删去说明地产业权的转承部份,其余文字与 上文一样。
3) 许云樵:《大伯公二伯公与本头公》•载《南洋学报》第七巻第二辑 (新加坡:南洋学会,1951 ),页6。
4) 傅吾康、陈铁凡合编:《马来西亚华文铭刻萃编》第二卷(吉隆坡: 马来亚大学岀版社• 1958),页521。
14
5) 转引自邙国祥:《槟榔屿海珠屿大伯公》'载《南洋学报》第十三卷 第一辑(新加坡:南洋学会• 1957),页54,56 。
6) 韩友梅:《游海珠屿记》•转引自陈仲敏:《嘉德社概述》,载《槟 城嘉应会讯》第一期• (1980) •页3,
7) 同上注。
9)广K园祥:《海珠屿大伯公考》'载《一化马永定仝乡会新会所开幕暨42 周年会庆、青年团九周年纪念丿夫典特刊》(槟城:北马永定仝乡会, 1992),页231。原文为海珠屿大伯公庙章程序文。
1。)同上注,又同见于注1,页58。
1 1)邙国祥:《槟城客家人概述》'载《槟榔屿客属公会四十周年纪念刊》 (槟城:客属公会• 1979),页728。
121温梓川:《客人在槟城》•载《槟榔屿客属公会四十周年纪念刊》(槟 城:客属公会-1979),页724。
海珠屿的张、丘、马三公坟迹
15
(二)海珠屿大伯公庙
有关大伯公庙重修,较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汤日垣《重修 海珠屿大伯公庙捐册序》(一九二一年)的碑记云:“今庙之 栋宇历有年所。为雨所漂。为风所摇、为日所炙 '为虫所蚀; 不亟亟鸠工庞材,缮完葺墙,死梁木坏无以安神灵矣。中秋后 我五属绅商同集福德祠'议重修海珠庙。”
邙国祥等在一九五八年撰述《槟榔屿海珠屿大伯公庙重修 碑记》。则有记载四次的重修,即一八六五年、一九。九年、 一九二一年及一九五七年改用钢铁水泥建筑。
川先生所述及的四次重修,大致上是没有错,各有碑记及 联刻可资考证。
至于重修前的历史,则可追溯到海珠屿大伯公庙目前最古 老的文物。这是庙中一个石香炉,刻文额书“六甲弟子李赐答 谢”,右为“乾隆壬子”,左为“葭月吉立”。这是槟城迄目 前为止历史最古老的庙宇文物。据蓝渭桥的说法,它出现在海 珠屿立庙之前。根据蓝渭桥一九三四年《海珠屿大伯公考查 记》,这一香炉是发现在该炉庙前的大榕树下。不过现在香炉 已移入庙中的财神炉位置。有关这一香炉的真相,历有争论。
蓝渭桥是根据这香炉认为海珠屿大伯公庙的香火是早在干 隆壬子(一七九二年)已存在。他以为“六甲”二字之上,尚 有“马”,为风雨所蚀,此炉实系“马”六甲人所奉献。邙国 祥撰《槟榔屿海珠屿大伯公记》则反驳蓝氏的说法:
"查乾隆壬子,为公元1 792年,在槟城幵辟后七年,当 时交通未便•新嘉坡也还未开辟•远在二三百理外的马六甲人 民,似无亲身到槟城瞻拜大伯公,而奉献笨重的石香炉以答谢 神恩之理;且马六甲名,明史作麻刺甲,或作满刺甲,古籍似 未见写作马六甲。温梓川氏则谓六甲弟子■为六十花甲弟子之
16
意,疑系地方上习惯用法,是说似较正确•于理于义,亦无不 合。是则乾隆壬子之香炉乃槟城六十老人所献的。”'
另'刘果因在一九八一年星槟日报新年特刊上发表《槟城 的广福宫及福德祠》一文,注释中则大胆假设:
“其中有可疑之点,是三边的刻文中'中间仍留有凹凸不 平的约三十方吋的空白'是有斧签的痕迹。发现于大榕树下的 石刻香炉'以大榕树为土地神,这一点实合乎古制,可无疑 问。但其所刻必非’大伯公’三字,才有必要消灭。以适合海 珠屿大伯公为张理第三人的历史。特记此以作存疑。
庙中另一个鼎形石质炉只书干支而不系有纪年,背面刻: “大伯公主”的颇值研究。该刻辞曰:
"己卯年冬吉旦
乐邑弟子李八立”
在清末共有二个己卯年,分别是嘉庆十九己卯(公元一八 一九年)和光绪五年己卯(公元一八七九年),二者的差距是 六十年。“乐邑”则可能是嘉应长乐县。可惜李八这人无从查 考,香炉的正确年份无从证实。
无论如何,上述三种说法都无用于说明海珠屿大伯公与客 人之间的渊源。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奉赠香炉给神明,很少人 需要强调自己的年岁,而且温师把六十花甲简称为“六甲”之 谈,也未免牵强。而刘老的说法,则是沿着否定大伯公庙主权 原属客人的思路。这一思路,源自今堀诚二的《槟榔屿华人社 会》:
"在福德祠中,有同治四年《重修海珠屿大伯公宫碑 记》,和同治八年所立的《经理重修金漆碑》•这两碑在想象 中'原来可能是在海珠屿的,以后才被移到福德祠中。而根据 这两碑,海珠屿大伯公庙,是创建于成丰年间。同治四年,虽 有重修,但其主体是广东汀州帮。如果海珠屿大伯公庙'是创
17
建于成丰年间•是没有于嘉庆六年会设分祠于大伯公街的理 由;而且海珠屿太伯公庙若是以广汀帮为主体,所谓客人庙宇 的记述,实不足为凭。”'
实际上,上述论i■正是否正确,待会再说。但上述各种说法 都没有否定一个事实:即在庙址的大榕树下,的确有一个一七 九二年已存在的香炉。从当时人对神明的信仰心态,所谓“蓄 意作伪”的机会似乎较少。尤其又是在广、福之间,福、客之 间,都曾经有斗争的十九世纪。当时甚至发生过福建与客属之 间针对伯公庙的主权争议。很难想象有人会在如此情势如此拙 劣作伪,让一个大香炉一夜之间出现在大榕树下。更何况要作 伪的话,香炉也必须放在显眼的地方,而不是放在榕树下?
反而觉得,刘老在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及二十三日发 表在星槟日报副刊上的《槟城嘉应会馆在马华历史上的地位》 一文的说法,比他上述的说法,是持平之论:“假如读者看过 七仙女的电影,就会知道这大榕树在中国神话中•是会替董永 作媒的土地神 , 也即是南洋的大伯公或福德神。所以这条棒 树,在当时可能是福建人所信仰的大伯公,也可能是全槟城人 所信仰的,但这并不成问题。所成问题的是业权的出现,和转 移。
实际上,这个香炉的“六甲”二字尚可更直接的解释成 “漳州六甲”。如此说是真的,确可以说明和推测当时海珠屿 一带,确和如今一般,拥有福建社区,李赐此人是福建原籍的 当地华人。但是,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客属体质遗传的 一个特征是脚趾上的“六甲”。庙宇,尤其是“大伯公庙”或 “福德祠”往往是社区的中心。因此、我们亦可怀疑,“李赐” 可能是据其体质特征自称本身是客属,或当时聚居附近的各籍 客人以此自称也不定。但这一说法的确否?仍有待考证李赐的 身份…
18
至于立庙之初,据蓝渭桥的说法,当时仅神坛,还没有建 筑庙宇,到嘉庆四年已未,公元1 7 99年,才立碑建庙,时槟 城开辟已十四年了。
口国祥则沿着这一说法,整理庙中的档案,写出历年庙产 转移的过程:
“嘉庆六年辛酉十二月二日■客籍人陈泽生,得当地政府 的许可'免费领今大伯公街大伯公庙地址,计共面积六千百九 十六方尺•建筑福德祠大伯公庙。以海珠屿大伯公庙为正宫' 市区的为行宫,因为当时公路未开辟■交通不便,故另建行宫 以便市民瞻拜。而海珠屿大伯公庙地址,则到道光二十三年' 公元一八四三年九月五日,法籍人名波浪者■才把庙址一弄三 十五方尺,即四万三千五百九十五方尺今海珠屿地,卖与客籍 人李春生,地价为五百五十元正。到成丰六年丙辰,公元一八 五六年五月二十日■李春生又将该地转卖与洪丁贵、满阿布、 罗廉法、胡瑞发' 李谷人、黄阿声、陈添、翁阿阳等,取价四 百五十元正。至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李田 秀,胡观臣等,请准本屿高等法院,把海珠屿一弄又三十五方 尺(即一格又三律)及大伯公街之大伯公庙屋地店之契据,信 托与李田秀、郑太平、梁应权、谢熙元、黄石安、刘幵发、戴 淑原、戴子丹、吴顺清、胡万珍等保守管业。” 6
我们在这一段文字中,应该注意的是一八五六年的转让。 土地由个人所有转让到一批人手上,其实可说明已是存在着一 个托管土地和庙产的共同体。
再回头看平远韩友梅的《游海珠屿记》的说法:
“相传道光季年时,有老人操客音,以须眉甚古,常出游 市上,喜入客人店坐谈,问其居址,笑而不答,初不之异;已 而埠中疫疡流行•惟老人所入客人店俱无羔。有知其事者,竞 传为神化身,自是厥后,香火弥盛。闽侨旅人,争来奉祀•有
19
谋界石鼎置祠者,客人屏弗纳,构讼于公班牙(政府),嗣核 准值年炉主归客人,始息争综。”,从他的记载中,我们知道 客人大伯公的神话,出现在“道光季年”(一八五一之前), 而后福建与客家才有庙产之争。
最早以文字记录下了大伯公是客人张理的范汉,亦是在道 光与咸丰交接的一八五一年起任职-一直到一八五六年期问担 位槟城的警察总监。他的责任包括处理华人纠纷,相信他也是 从华人处听闻这种说法。
另外,正如今堀诚二所见,据大伯公街的《重修海珠屿大 伯公碑记》推证,海珠屿大伯公庙是“创建于咸丰(一八五一 年至一八六一年)时代”。
根据上述线索,我们不妨考虑槟城海珠屿大伯公,有文字 可证的业权转移,不会迟过一八五六年。在一八五一年之前已 出现的客人神明神话,足以为业权的正统造势,至少也鼓舞了 客人,尤其永定人,争取成为与其他各籍人共享庙产的主要力 量。蓝渭桥和.邙国祥把有关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土地主权和建庙 时间,远溯到一七九九年是有他们的根据的,而今堀所说的 “咸丰年建庙说”,也是有碑文为根据。这二个可互相补正。 其实是应考虑到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私人取得的庙地, 正式被转移到合众的信托人手中这一事实;以为此时才是从原 庙正式改而“创建”名符其实的公庙的年代。
在海珠屿大伯公庙旁“张 ' 丘、马三公”的三坟之外,尚 有一墓碑书“咸丰四年立”的坟,是“沙弥西滨禅师”的墓地。 由此也可推测咸丰四年,也就是一八五一年,此处已出现一神 宫。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假如僧人圆寂之前没有庙栖 身,也没有众多的信徒,僧人如何住持说法?
20
注释:
1) 邙国祥:《槟榔屿海珠屿大伯公记》.载潘醒农编《马来西潮侨通鉴》 (新加坡;南岛出版社-1950)、页353 o
2) 刘果因:《槟城的广福宫及福德祠》■载一九八一年《星槟FI报新年 特刊》(1.1.1981 )版 22 。
3) 今堀诚二着.刘果因译《马来亚华人社会》(槟城:槟城嘉应会馆扩 建委员会,1974),页89-9()。原碑上有部份裂脱,字迹模糊、已 不复见今堀提到的 '' 咸丰”字眼。
41刘果因:《槟城嘉应会馆在马华历史I:的地位》’载《星槟FI报》副 刊(22-8-1974 、 23-8-1974)
5) 有关客藉体质遗传脚趾“六甲''的说法,是蒙陈松沾先生告知o过去 以来,曾有人认定海珠屿是福建人区,称呼为“本头公屿"0但,— 个地方上的社群人口比例可以变化消长•也不见得仝一地区就没有不 仝的帮群毗邻而居.尤其是来自闽西的永定人和福建人并不是没有沟 通的;相反,从槟城城隍庙.及北海天福宫等过去福帮重要码头据 点.都可以见永定胡泰兴与福帮建德领袖邱天德的共同捐献。
6) .邙国祥:《槟城散记》(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958) • 贝 5 6 - 5 7。
7) 韩友梅:《游海珠屿记》、转引自陈仲敏《嘉德社概述》.载《槟城 嘉应会馆会讯》第一期、页3。
21
(三)大伯公街大伯公庙
从外观一眼望去'大伯公街大伯公庙主要是由三座各别的 建筑体连成。左右二座用作民房'分前后进'正立面是木窗结 构。中座是单层庙宇、亦分前后进'以透雕和浮雕构成的石墙 为正立面,至于后进则与左右二民房的后进相通,左为住所' 右为庙宇理事会会议室。
高悬于大伯公街大伯公庙的门楣上书“福德祠、’,说明这 是土地神庙,大伯公便是土地神。它的前进中座供奉的是大伯 公,后进则奉祀关公'似乎可以说明早期先民和庙宇的拥有社 群,有讲究忠心义气的聚会习惯,可惜在后进两边的壁画已蚀 坏多年后又被一层层油漆盖去'再也无法让人一究其内容'无 助进一步考究历史真相。
大伯公庙前进的屋顶形式,是南方民间I斤人俗称的“断檐 开箭口”形式。其中央部份的屋顶是-个向上抬高一架的主 体,而左右两则民宅的屋顶则较低的断汁'但依然是庙顶设计 的一部份;衬托着抬高一架的中央的主体,形成一个左右低中 央高的整体庙顶设计。
铺瓦形式,采用了板瓦为底'板瓦与板瓦间瓦沟处覆以筒 瓦的「简板瓦」形式。它的屋架作法是采取承重墙构造方式' 以墙身支持着屋顶,由屋架主要以标子搁在山墙的斜面上,支 撑屋顶各坡的斜面的椽板及瓦片。
不过,它的后进部份,并没有建成“断檐开箭口”形式。 相反的,其后进左右二边的屋顶前部,保留了西洋古典风味的 造型;令人怀疑、这里在十八世纪,很可能曾有西洋式样的建 筑,门面较两旁建筑物(台山宁阳会馆与香山会馆)较凹进。 由此可怀疑,其中座前进和左右两边的建筑是后来才加建的。
22
大伯公庙前进最左右侧的花彩篮的位置彳、适当,也说明这 间庙的前进是在后期建造或扩充向左右二边。由于左右旁各有 建筑物而非空敞的空间'因此,花彩篮并没有办法依正当的造 法,立于柱子正上方'而是立于底下未有承立物的庙坡前檐 上。这说明了当时是为了完成装饰作用 '“迁就”左右旁早已 存在的建筑物。
实际上,许多能连系说明客家五属历史的文物、联语,也 集中在中座前进的部份。
一九五八年,邙国祥撰的《槟榔屿大伯公庙重修碑记》记 录说:海珠屿大伯公庙,创建于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创 立人是先贤胡靖公'大伯公街大伯公庙,创建于嘉庆六年'创 建人是陈泽生。
针对大伯公街大伯公庙的起源,郎国祥在他的著作《槟榔 散记》中,有更详细的说法。
根据邙国祥《槟城散记》:
“嘉庆六年辛酉年十月二日•客籍人陈泽生,复得当地政 府许可,免费领得今大伯公街大伯公庙地址,计共面积六千九 百九十六方尺,建筑福德祠大伯公庙,以海珠屿大伯公庙为正 宫•市区的为行宫•因为当时公路未辟'交通不便,故另建行 宫以便市民瞻拜。”'
不过,在我们看来、这种说法,其实是有另作商权的必 要、大伯公街的庙宇,在一八七。年代之前-主权似乎非属全 体客属所共有。而且,正如以上建筑分析所述,目前所见的庙 貌,其实可能是后来改建的形象。
邙国祥上述说法,意味着大伯公庙是槟城市区中,继广福 宫后历史最早的庙宇。而海珠屿大伯公庙所出现的香炉,年代 在一七九二年,比前二者可能更早。但史家未可轻易定论广福 宫建成于一八OO年之后,大伯公庙便在一八。一年(嘉庆六
23
年)由陈泽生得地建庙。获得土地并不代表真正的立庙时代。 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在一八。一年 方才实现地契制度。包括了和嘉应会馆溯源有关的仁和公司的 地契也是同一年发岀。因此,将那数年间的地契发出年份作为 创建标准显然有问题,并不能说一幢建筑是地契发出之前或之 后创建。
如果庙中的文物不是从别处搬来,也很难确认这“行宫” 主权打从开始即关系客人。根据庙中的文物考证,大伯公街的 庙宇建庙的时间似乎和“陈泽生”取得土地的时间,有一段差 距。“陈泽生”此人也不知何故,不曾在庙中留下其他的蛛丝 马迹。现存在庙中,最古的文物是由“立庙总理胡武撰”留下 的。他联合“胡连庆、黄禄容'刘坤来'李阿敏、罗仁寿”几 位缘首,同敬叩酬,献给神明的一块“同寅协恭”匾额。通常 送匾时问都不会离庙落成开光的时间太久,而且往往是同一时 刻,这块匾额现犹挂在后进关帝神位上端,匾额刻着“大清嘉 庆岁在庚午吉月”,其年代已是一八一。年。
另外还有咸丰己卯年由大埔余林家送的出巡牌和胡武撰在 未详年代赠送的一对“出巡牌”。如果这些文物不是如所疑是 由别处移来以证明历史主权,则可说明大伯公庙是在“嘉庆十 五年”(一八一■零年)立庙,是槟城市区历史第二悠久神庙。
本庙中另有古老的文物,是另外一块嘉庆十八年题为“五 方父老”的匾额。这一块匾额,似乎说明神明的身份是掌管 “五方''土地的“父老”,也就是五方五土的福德神。可惜, 它的敬送者只刻上“沐恩众弟子敬立”的字眼,没有办法让我 们进一步考究身份。
但这些匾牌不够力量去说明大伯公街的庙与客属有关。
值得考虑的是从槟州市政府的存档考察,可以发现到一八 九三年的市区建筑地图上已志明大伯公庙现址。目前犹保留在
24
大伯公街福德祠内奉祀关云K的后厅' 除了上述"同寅协恭" 匾,还有一个金属香炉,背面左右两边冇直I弓刻云:
“光绪十八年盂夏重修
沐恩弟子李春生敬奉"
香炉的中间部份上下各有雕写:
"海珠屿"于炉口边沿
“大伯公”加雕半月形外汇
香炉对着天井的另一面则铸上:“关帝冬君”
由此知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该庙有过一次的重修, 重修时所涉的神明是关帝。日前所见的大伯公庙的情形、确可 能并不是重修前真面目。
事实上,上述怀疑是有根据的。因为' 从一张据图测局考 证应属于一八二一年之|H|所绘的市区地图、我们可以发现现届 大伯公庙的地点'却志明是“香山、新宁'大拇指司”二幢建 筑连成一排,不见大伯公庙的存在。用这张地图去对照郎国祥 有关“客藉人陈泽生取地建海珠屿大伯公行宫”的说法 ' 显冇 出入。
从地图去找大伯公街大伯公庙现在的位置,可以发现在当 时,所谓陈泽生所获得的地段,犹是属于香山公司所拥有的范 围内。
而事实上,福德祠内的碑记亦说明它无论是海珠屿或大伯 公街的庙祠,在一八七o年前' 犹非仅属客籍。一八六五《大 伯公街福德祠碑记》亦记载着:“兹者海珠屿大伯公固粤汀都 人士所藉为神,经前人创立庙宇以来……”说明了它属于所有 广汀人士的庇佑者。另外,这同治四年的重建石碑中,三百四 十四位捐献者,包括了台山人伍积贺、潮州人许楼合、义兴领 袖台山李迂贤、何义寿'梅耀广。同治七年(-八六八年) 《经理重修碑记》诸捐款人可考其籍舆者包括台山伍积贺,新
25
公罗广生、朱宝▼。
山这百未看'至少在一八七。年之前'大伯公街的大伯公 庙(也许海珠屿的大伯公庙也-样)并未形成客属拥有权'犹 是广]人士所共有 只是\也应留意的是 ' 当我们把碑文名单 对照槟城备衬:团碑文和领袖名单可以发现:在一八六五年的重 建碑I:的二名总理“冯登桂是增城人•胡泰兴是永定人•都是 客籍•卜"名经理中,已知郑景贵' 涂继昌、刘三和是增城 人•黄城柏是嘉应人、陈金养是惠州人、李春牛可能便是邙国 祥提的献出海珠屿地皮的仝一位“客人李春生、、。其中"胡泰 兴以缘首身份热心捐了二白•五十兀"而惠州领袖黄陈庆等十余 个出现住-八六丿L年惠州会馆车建碑讪的名字 ' 也出现在三白 四I-四名捐款人中。因此 '此中捐款人虽有他藉人士 '但不能 否认,客籍在庙务上出钱出力占了很大势力•包办了总理职-又在¥.少十:名经理中占了六位。可惜这时的历史真相 '却正 是H属分、7.的拉律岐争时代。也许 '正是这次重修、以客属作 为主力,方』•累积了协史渊源足以;为后来主权归属五厉、提 供了根据和方便。
值得注意的是•一八六兀年重修碑文的一段内容:
,•为重修■则槟桶楹,不无挠折之患;坦墉墙壁■难免倾 颓-> 虞。罗在乙丑爰集□士佥仪捐款,抒诚乐助,集众腋以成 表,指困解囊,藉和衷以辑美。于是相宜度地,卜吉兴役。“
,,相宜度地,卜吉兴役”、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是能够有地 可度。能作取线取向-已不是一般“重修''"而是说明,也可 能是原来庙宇扩建,或是原地取线•另加建左右座和前进•全 成车建、成就现今“福德祠”的雏型。
可惜的是除了这碑记、到冃前为上,不论是,•福德祠”或 者是官方纪录上、都4<发现到说明大伯公街福德祠任一八六五 年车修的文字或相■><证据。结果,反而有学者怀疑,这些碑记
26
是从别处移来的。
日本的今堀诚二-曾谓:"这两碑在想象中•原来可能是 在海珠屿的以后才被移到福德祠中。而具根据这两碑,海珠屿 大伯公庙•是创建于成丰年间。同治四年,虽有重修,但其主 体是广东汀州帮。如果海珠屿大伯公庙•是创建于成丰年间, 是没有于嘉庆六年会设分祠于大伯公街的理由;而且海珠屿大 伯公庙若是以广汀帮为主体,所谓客人庙宇的记迹,实不足为 凭。海珠屿太伯公庙之所有权•从广汀帮转移到客家帮,不过 远溯到宣统元年。那么,《海珠屿大伯公庙重修碑记》的叙 迹•关于宣统以前的•应该全部加以否定。同治两碑在想象 中'当然是跟着海珠屿大伯公庙所有权的交代,而将之拆下, 然后移入于福德祠中•以后再换上重修碑记,用以宣传海珠屿 大伯公庙,从始就是客家庙宇的神话,以图财产权的安定。
今堀也以为:“刻有五属公所和海珠屿大伯公庙的香炉• 在福德祠中也有不少。裹面虽然没有记上年号'但与香炉成套 的祭器中,则记有光绪已亥年的。因此可以想象是由五属公所 于光绪二十五年参献于海珠屿大伯公庙以后■再被搬到福德祠 的。上述海珠屿的两同治碑'也可能是与此同时而迁来的。总 之,五属公所应该是一八九九年前后所成立的团体。”■'
其实'今堀的怀疑论点,有一个漏洞。因为,从碑上名单 去看、其名单则只能说明客人后来拥有极大权力的渊源;即使 是当事人从别处移来此碑'似乎也是幸苦有余而效果不足'犹 不能用作肯定庙宇主权届五属客人的证据。
石碑和香炉是否如今堀教授所怀疑,是从别处够来,其实 关系到了到底一八六五年重修的是那一座庙?假如石碑和整套 祭器并不是如今堀教授说的从别处移来、则可说明,大伯公街 的福德祠,其时已经和海珠屿大伯庙有渊源:所以才会在碑 ± -题出“海珠屿大伯公”的名字。或者、竟是如-Jlo k年
27
一般,两处同时重修也不一定?无论如何,不管这些碑记,是 原来就在大伯公街福德祠又或者是从海珠屿移来,它都说明. 一-八六五年时“海珠屿大伯公固粤汀人士所藉为神”、而客属 中,仅是增城人为上'占了庙权之很大部份的控权。客家五届 引庙宇的主权,相信要在一八六五年以至一八九三年市政图上 出现庙宇位置的一段时间之中'甚至光绪二十五己年亥(一八 九九年)那一段时间前后,方才落实。
今天的大伯公庙然是经过多次重修,特别是其正殿两翼的 副殿'更是后期扩建的结果。在大伯公庙内,最主要的重修痕 迹是在一九。七年至一九O八年间所留下。市政府迄今保留它 在一九。九年的重修图测。
这张图测让我们看到,海珠屿大伯公庙在一九O九年.基 本上已完成了今日的规模。
'、'):际上,不少述及五属与大伯公庙关系或者由五属人士所 送的nti対联都是这一年代重修时立上去的。
(一) "天运宣统元年已酉岁秋月月谷旦重修
本来是南极星,光醮老人'五属商民叨寿考; 长此为东道主•香骊春酒■ 一堂报赛答仁麻。
永定沐恩弟子吴德志敬葬”
(二) "福社锡槟民■亘古眉须不老;
德恩敷海国,千秋俎豆常新。
汀州府永定信士弟子胡泰兴敬奉”
(三) “我公真世界畸人,当年蓑笠南来,剪棘披榛,亟为殖民 谋得地:
此处是亚欧航路•今日风涛西紧,持危定险,藉谁伸手挽 狂澜°
沐恩惠州嘉应大埔永定增城五属同奉”
28
该福德祠山堂也悬着一块由琼州会馆在直修的翌年致送的 横匾,该横匾刻词如下:
“宣统二年花月吉旦,群沾厚泽,琼州会馆等叩拜■'。
这显然是足于说明当时琼帮与客帮的关系,也是以占证, 当时的“福德祠”主权虽然已明属客籍五属所拥有,但它作为 一个公庙、依IH是整个广汀集团所共同认仝与崇拜的对象。
注释:
I)邙国祥:《槟城散记》(新加坡' 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 I 9 5 8 )。 页56
2 )今堀诚二着。刘果因译《马来亚华人社会》(槟城:槟城嘉应会馆扩 建委员会• 1974) •页89-90
3)仝【:注。爽90
大伯公庙的石雕:传统工艺与文化意象的传播
29
此地图估计绘「——八:。年之后-八六•年之而
30
拉律战争后•控制矿权的郑太平 (景贯于)"发钞
”经理”讣增城
人包办了
由左起的建筑物为大伯公庙•中山会馆、嘉应会馆.'增龙公馆
31
(四)大伯公神话与客属的整合
海珠屿大伯公庙旁的张理墓-墓碑上刻着“开山地主张 公”的字眼,没有志明年代。
在字义上来说,“开山”和“开基”,其实只是表明“开 拓”、“创建”的意义:尤其常用在寺观庙宇或会社。创建寺 观庙宇的僧道,可以称为“开山祖师”,捐地或负责兴建的俗 众,也可以称为“开山施主”。例如:洪门即以“受职长林 寺,开山第一枝”称呼在福建诏安开创长林寺的“万云龙大 哥”。'谢重光在一九九四年发表的《闽西地区的妈祖信仰》文 中也论及,在武平县武平乡太平山的天后庙内,“左侧平置石 碑一块,上镌’林氏十二世幵山施主林奇卿公’字样■碑前设 有香炉供人插香礼拜。
但是,如果我们观看目前大伯公庙的文物-会发现时间在 本世纪初的一些对联,其口吻已把大伯公认定是张理 ' 并且直 把张理视为民族英雄和幵辟者了。
海珠屿大伯公庙,有清朝驻槟第二位领事张煜南(一八五 一至一九--)的对联:
“君自故乡来,魄力何雄?竟辟榛莽蕃族姓;
山随平野尽,海门不远,会看风雨起蛟龙。”
而其弟张鸿南的对联更作"逐鹿归来,桃源湾里话桑麻” 之言。
大伯公街大伯公庙,在一九。九年重修时,“沐恩惠州嘉 应大埔永定增城五属”在其入口大门前的檐底,立了一对支撑 的石柱,上有对联:
“我公真世界畸人,当年蓑笠南来,剪棘披榛,亟为殖民 谋得地;
此处是亚欧航路'今日风涛西紧,持危定险,藉谁伸手挽 狂澜? ”
32
其实张理的身份本不是很明朗,有中文文字可据,的只有 不记其名的“开山地主张公”墓碑。但,发展到十九世纪五十 年代已有英籍官员范汉曾听闻的显灵事迹;已使他有成神的资 格。再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之后,本世纪初的著名国际客籍首富 兼南洋总领士张弼士,把大伯公认作嗣伯祖父,进一步确定其 大伯公身份,视“开山”之举为领导族人开辟槟城。此际,其 神格已超过一般的土地神;这过程,不过是一百年左右的事。 这过程,其实也部份的反映了北马的客家五属,在上世纪末到 本世纪初的心态:他们极亟加紧内部整合及巩固客属集团在华 社内部的地位。
如果我们正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到,在十八世纪七十年 代之前,客家五属尚不算是一个团结的整体,相反的,由于矿 区利益以及其他方面的利害关系,他们之间曾互相大动干戈。
拉律之战从一八六零年即已爆发争端,一直拖到一八七四 年方才通过议和。拉律战争,打打谈谈了超过十年。这期间, 惠州公司是义兴会党的盟员,而增城人则是组成与义兴对立的 海山会党的五邑人之主导助力。3另外,大埔人早在一八四O 年之前已与永定人结成“永大馆”,一八六四年之后,又加入 与义兴关系密切的“韩江家庙”。'而永定领袖胡泰兴,又显 然较喜欢与增城人及福帮来往,他和义兴对头的建德堂领袖辜 尚达、邱天德等走在一起。胡泰兴和漳州人一路都有生意联 系。5
这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时候的客属,可以说是处在一 个四分五裂的情况。
大伯公街现存的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重建石碑,似乎 可以从侧面反映这情况:总理为冯登桂(增城人)'胡泰兴 (倾向建德的汀州人)、经理:郭炳隆、郑景贵(增城人海山 领袖)'刘三和(增城人海山领袖)、黄城柏(嘉应人)、罗
33
训长、涂继昌(增城人)、胡潘应 '孙广林、余献崇、罗指 曾、李春生、陈金养(惠州人)等。
身为总理的胡泰兴,他慨捐二百五十元,以缘首的身分出 现碑记上。另一总理为冯登桂则捐银十元,排名第三十七位。
该石碑总共有三百四十四献捐,其中又有新宁人伍积贺, 许梏合(潮州会馆发起人,潮人义兴党魁武安之父),李遇贤 ,(新宁人,义兴大哥),何义寿(新宁人,和合社义兴领袖), 梅耀广(新宁人,义兴先生)及吉打惠州籍甲必丹戴春桃等。
至于刻于一八六八年《福缘善庆》经理修饰金漆碑,献捐 人数比较少,只得21名,银额共―330.00,董事人兼缘首 郑景贵捐银三十元,另一名董事涂继昌捐银二十元。
一方面,碑刻告认我们捐献人包括了广汀的各籍贯领袖、 海山及义兴的人物;但,其主体权力看来还是掌握在海山的手 上。
从碑上文字看,当时,庙是属于广汀集团。但,配合历史 背景去了解,更明白的说这间庙是属于正在分崩离柝,内部互 相作战的广汀集团的。而占据这间庙的领袖权的,应是增城客 与永定客。
在这时候,正当增城和永定人,与海山关系密切的时候' 而且又是海山与属福建帮而又崇祀“大伯公”的建德堂联盟的 时候;也许“永定人张理”的说法流行,会更有助于拉近海山 与其结盟的福建帮(包括海珠屿一带的福建人)互相认同。这 可能也是胡泰兴身任总理又热心慨捐的一个原因。
〔 一八七四年拉律战争结朿后,我们尚可发现到广汀集团内 的其他语系表现对海珠屿大伯公庙的热心。同治十三年(一八 七四年)的神台,刻辞如下:*
“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成冬吉旦
沐恩弟子、伍积齐、伍于用、周兴扬、伍天池仝敬送
34
伍积齐是台山人'一八八五年他联合积贺,两兄弟以五千 元购地捐广汀公冢,在该公冢的凉亭的碑记中戴有此事。
周兴扬则曾任广东暨汀州会馆的大总理及在堂总理。时间 由光绪十七年辛卯至廿年甲午(公兀一八九一至一八九四 年)。
周、伍在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的石狮座下留有名字。 同时,还出现在光绪六年(一八八。年)的筑桥碑记上。而周 兴扬还是董事人之一。此碑记福帮领袖名字众多,现已被移至 戏台后的“宝福社凉亭"。
上述非客属的积极,使人很难想象,在一八七四年之前, 海珠屿已经是由五属共营。但是,无可否认'来到了拉律战争 结朿二十年之后的十九世纪未到二十世纪初期,局势确是又为 之一变的。
这时候,由于邦咯条约之后'矿区及饷码承包利益分配较 为妥当,因此,客籍人之间的经济矛盾渐次消弭。相反的,就 较明显的注意到了语系的差别。尤其是后来发生了原来源自建 德堂影响的福建信徒与客属为了庙务主权发生争势;之后,可 以构成客籍同仇敌忤的心态。
另外,随着经济势力巩固,增城人身处由广州府五福堂扩 大的广州府会馆,继续占据着主领的地位、大埔人在潮帮内堀 起,以及嘉应人历任驻槟领事;客属势力的堀起已毋庸质疑。 此种情势相信足以使客籍人感觉到他们在广汀内虽不是多数, 但他们的团结,可以使客人这股同一种语系'分布影响广州' 潮州二府的力量,在广汀大集团内部'成为一股主导的力量; 更足于牵动整个华人社群的团结。促成客属集团的团结,既符 合了张弼士等人引领华人倾向中国的目标'又可以为客属在社 会的领袖地位造势。
一八九三年 ' 郑景贵在槟城建“海记栈”与“慎之家塾”。
.35
之前三年,大埔张弼士从印度尼西亚移居槟城任驻槟领事。继张弼士 之后,又有嘉应人谢春生'张煜南、鸿南兄弟,都为了扩展生 意及担任驻槟领事的方便,从印度尼西亚迁入槟城久居。仝一期间有 锡矿大王之称的永定胡子春,以及另二位曾任领事的大埔戴欣 然和嘉应梁碧如,也从霹雳迁至槟城。。这时候的客属力量, 真的如张煜南所言:正是“会看风雨起云龙”之势。
一八九四年,于一八八六年领建大山脚福德正神庙的北马 惠州领袖黄陈庆,在大山脚创立了 “大山脚义学”,也就是日 新中小学的前身。*一八九五年,来自增城的郑景贵、来自大 埔的张弼士、戴欣然、来自嘉应的张煜南、谢荣光,发起号召 兴建极乐寺,"受到闽粤二帮领袖响应支持。以后 , 一九。四 年,张弼士以槟榔屿视学大臣身份创建第一所现代化华校中华 学堂、张煜南'谢春生'胡子春、梁碧如、戴欣然各捐五千为 开办费,并从闽广两帮各选十四人为董事,五年后,戴欣然' 谢春生、梁碧如又各捐万金为常费,倡建专为培育客家弟子的 崇华学堂,即时中学校前身。9
这十九世纪最后的十年和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可谓是槟 城客族声气相通,社会领袖辈出的年代,客人虽属少数人口, 却是势力张盛的时候。相信大伯公张理“亟为殖民谋得地”的 型象,便是配合着这一时代背景,伴随着客人的自豪感与团结 上进的心态,日益定型。
五属弟子奉送的碑匾刻联,在宣统元年(一九。九年)以 后比较盛行 > 是年共有六件,计有:
(A)棋匾
(一) “宣统元年已酉仲冬吉旦,锡我百福,永邑沐恩敝铺胡长 兴号答谢”。
(二) “宣统元年已酉仲冬吉旦•福德正神,沐恩五属弟子等仝 奉”。
36
(三) 张振勋(弼士)敬奉的横匾"丕冒海隅”则是宣统二年
(一九一。年)的事。
(B) 神台
(四) “宣统元年仲春冬吉旦沐恩五属等全立。’‘
(C) 联刻
(五) “大清宣统元年秋月吉旦重修
君自故乡来。魄力何雄,竟辟莽榛蕃族姓;
山随平野尽,海门不远'会看风雨起蛟龙。
沐恩惠川嘉应大埔永定增龙五属仝奉。
钦加头品顶戴特赏侍郎花翎俟补三品京堂总理潮汕铁路事
务张煜南敬撰并书。”
(六) “太清宣统元年秋月吉旦重修
欲访赤松游,逐鹿归后'黄石矶边斜桂掉;
莫嫌红树远,捕鱼闲暇•碧云湾里话挑源。
欲加二品顶戴花翎江西补用道张鸿南敬撰并书。”
到了上述牌匾对联出现在庙中的石柱之刻,槟城客属的五 大府县已正式拥有五属共同的族产,这就说明五属已是一常住 的共同体,有关的神话已与客属五属取得的海珠屿与大伯公街 两庙主权,互相对应。
注释:
1) 赫治清:《天地会起源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页 116-118 «
2) 谢重光:《闽西地区的妈祖信仰》'载《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 第三期。
3 ) 参C. S. Wong, 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 (Singapore: Dcwan Bahasa Dan Kcbudayaan Kebangsaan, 1963), pp. 1 06-107,亦参 Wilfred Blythe, The Impact of Chinese Secret Societies in Malaysia: A Historical Stud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7
1969)pp. 542-543
4) .王琛发:《槟榔屿潮州会馆史论》•载《槟榔屿潮州会馆庆祝成立
134周年纪念特刊》(槟城:潮州会馆、1998) •页18-22 。
5) 陈剑虹:《19世纪槟城华族秘密会社》•载槟城《星槟日报新年特 刊》(1.1.1982),第二十五版。
6 )邙国祥:《槟城客属人士概况》,载《槟榔屿客属公会四十周年纪念 刊》(槟城:槟榔屿客属公会, 1979) •页726 。
7) 王琛发:《惠州人在大山脚幵发史匕的地位与组织变!I》(第二届国 际客家学研讨会提呈论文-1996)。
8) 释宝慈编:《鹤山极乐寺志》卷七(槟城•极乐寺,1923) ■页83-86 =
9) 温梓川:《时中学校校史》-载《槟榔屿客厉公会毋周年纪念刊》(槟 城:槟榔屿客厉公会• 1979) •页744。
38
后语
对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重新走向团结的客家五届来 说,大伯公的信仰拥有双重的功能。
对个人来说,它是人生的指示。大伯公的神话,是模式' 是规范,不仅为客属社会生活提供材料'而且也为客属社会生 活提供蓝图;它在感染个人,引人模仿的同时,又以神权的压 力让人同意五属联会。传说中大伯公的行为被当作正面的行 为,人们从大伯公的神话中,学会了为群体谋福利的开拓精 神,这也是少数集团的生存基础。大伯公不是一位,而是不仝 籍贯却三位一体,也是一种说明观念上不分县份'互相友爱的 符号。
对群体来说 ' 它是一种集体向心力。它鲜明的地域和籍贯 色彩,使得客人对这种神话有更亲近的情感,在帮派社会时 代、也惟有客人能接受这一神话'并因此而传播这一神话,形 成了一种互相认仝的情感。通过对大伯公的信仰和集体仪式, 五属的领袖,有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活动'形成了经常庆典 聚会的互认共同体,一次又一次提醒了客人最早南来开拓的自 豪。原本只不过是仝一语系却原藉来自不仝府县的人们'在海 外互视为一体的联合起来了。
从结构的范式来看,大伯公神话的结构讯息是:
肉身死亡:灵体永生
凡人:神明
兄弟生寓:同享庙祀
十九世纪末,客家五属经历了分裂的历史之后'产生的对 本社群的认识:
掩埋历史:迎向未来
少教族群:强大势力
同室操戈:五属同心
39
对比上述两个结构范式\我们可以了解大伯公神话所传达 的讯息,正与当时客籍五属极端需要从历史走向前景的社会需 要相当的接近,足于对应客属的集体意识、集体意志。这一讯 息,可以说明客藉人甚至比莱特更早在槟城开发新乐士,又可 以强调客属的团结。尚且,它的神话之一,是把大伯公的身 份,和当时影响华社的客属领袖兼首富张弼士联系起来,加备 他作为客属以至全体华人领袖的声望和地位。或者 ' 应说是由 于思考结构的相似,所以原本就传说是客人、又早被增城和永 定人认同的大伯公信仰',才容易被接受成为槟城容籍五届的地 方祖神。而神话在民间的普遍流传更加强了 “人神联系”。在 秒权尚浓的年代,“人神渊源”的传说,对身为华人中少数人 口的客属是有鼓舞作用的;对原藉来自少数人口县份,却要领 导广汀和华社的大埔人张弼士,也是有利的。张弼士自己确定 了这回事,也有助促进他的权威;这又巩固了五属成员的互相 认同。
这之后,大伯公无疑已成为集体的象征,近乎客属集团的 “图腾”。客属群体的个别成员或组织,举凡有任何生活中的 变化、好转,皆归功得力于大伯公之暗佑明庇,更使神明“箭. 垛”似的承担了各种功迹和各种神迹;反过来,又进一步稳固 了客属成员把神明视为保护集体以至个别成员的超自然渊源/
我们固然应注意到海珠屿大伯公有着“福德正神” 一样畐 职司,原来可能也真的只是榕树下、小神坛的土地崇拜。但必 须注意到,在客人的信仰中,张、丘'马神格的真实性质,已 不是一般上自然神人格化的“土地之神”。客属对大伯公的信 仰,是把他们当成真人化神,对他们的崇拜,是把他们当作一 个社群的“祖神”去崇拜。
40
二百年来的槟榔屿客属组织
王琛发
(一)一七八六年:槟榔屿客属组织的起点
在莱特于—八六年下半年登陆槟城之后5 匕八七年九 月一日,孟加拉国军事工程师基德大佐奉英国东印度公司总督之 命调查槟城的发展潜能,留下了一页评语:
"市场中所设店铺,渐见发展•都由华人经理之;华人眷 属于居于斯者■已达六十家,继续来居者尚不绝。"'
张礼千《槟榔屿志略》则综合了十九世纪初的人口资料 说:
英人赖德上校初来槟榔屿时5其地满目荒凉5人烟稀少。 据卜克望(Bookworm )所著槟榔屿开辟史(Penang in the Past) 一书所载,最初岛上仅有中国及马来渔夫五十八名,自 开埠以后,居民逐渐增多,至一七八八年已增至一千名(档案 卷三S. S. Record Vol. Ill)。迨一八。四年,槟榔屿将被 升为印度第四省区时,人口已达一万二千人(见李斯所著威尔 斯太子岛 Leith: Prince of Wales Island )。又据 Braddell 统 计,胪列了槟城人口 : 一八一八年槟岛华人人口有七、八五八 人,威省华人人口则有三、二五人。到一八三。年代槟岛华人 增至八、九六三人,而一八三三年,威省也有三、二五九华 人。一八五一年,槟岛的华人人口是一五、四五七人,而威省 华人则是八 ' 七三一人。到了一八六。年槟城华人总人口已是 28000人,超过其他种族。2
在槟榔屿从荒岛变作商港的最早时期,客属客人在华人人 口中所占的比例,已无可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一个 最早的年代,省属人,已经是身为岛上参与建设的一份壬。二 九七二年 > 槟廊屿广东暨汀州会馆董事会整理第一公冢的拾圣 M,发现过四个从一七九五年到一七九九年之间营丧的古
41
坟,其中二坟即是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立碑的“嘉庆清故 阿六李公”及“嘉应清故兄讳钦凤关府君”3
坟葬的活动,说明了早期人群的活动,也说明社会组织的 可能。从广义说,客属人的社会组织并不一定要等到会馆建筑 物的出现,才能断定它们已经存在:也不一定必须是纯地缘性 的会馆。实际上 '如果不忽略先民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承认 早期的的社会组织,可能仅是一批有意识互相结聚,以维持生 存权力的仝乡;其地缘结合,其实也摆脱不了以神缘结合为纽 带。这些地缘组织,不管是客属的或非客属的,最基本的目标 是互相依赖,藉以养生送死;在组织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 ' 也 同时会强调共同的宗教祭祀"节日二及共同的膜拜对象,以加 强社会组织成员的互相认同。这种星于语言 ' 文化、乡情,加 上神明纟中心的凝聚力,使到组织不只照顾了乡亲在异地的福 利,同时也对会员的行为立下规范 ' 稳固和在进社会组织成员 间的团结。换句话说,这些客属社会组织(不论是拥有正式会 馆或、或j堤二^公司屋;又或着是散居在一个地区,以附近 不革E"「对维护和发展个人以至整个薜w说二Ml 确高济及心理认同平衡的力量。
无论如何,基于历史条件与环境有它的客观性,我们也不 能认为,最早南来的客属人一开始即能互相认同。实际上,他 们可能是各自依照中国原乡的地缘,互相结合成唇亡齿寒、的 以故园府级或县级作为认同点的本土社群。由于出国谋生;0 国无门,各社群可能都陆续参与了英人划为墓地的“广东& 司”义冢的经营,但是,这些社群真正有能力或有意识去组织 本身的组织,设堂设馆,并非二朝一丁夕之事。
在槟榔屿以至东南亚华族史上,有据可考的地缘会馆组 织,最早成立的是嘉应会馆(仁和馆)或者增龙会馆(仁胜馆) 似乎已有定论'总之,它们的会馆建筑物,都是出现在一八。
42
一年的图测上,说明之前已有社会组织的存在。相比起同一时 间,甚至更早出现在东南亚的闽南人,客属人先有地缘会馆组 织,这是一个特忘。这一特点或者可能反映亍二将实:本世 纪初在东南亚活动的闽南人多是农渔业移民,把农业宗族村落 “移殖”到东南亚,形成迄今在马来亚痕迹尚存的早期闽南农 耕或渔业与码头区,因此聚落便是他们极自然的社会组织。而 聚族而居的同宗乡亲,更有兴趣根据社区组织血缘、地缘、神 缘三结合的“五大姓”或“姓氏桥:。相对来说,嘉应和增城 人则可能并非聚宗族而来,而是在新开拓的港口从事工作的第 一代各类工匠及商贸活动,因此会馆成为了他们异姓同心.,< 过组织强化力量的需要_。
(二)一八七O年代之前的槟城客属组织
槟城客属人的地缘组织,最早有嘉应人的“仁和公司”, 也就是嘉应会馆的前身。
据曾辉青《槟城嘉应会馆史》:
“本会馆成立于公元一八o—年•清嘉庆六年辛酉,距莱 特占领槟城(一七八六年)后之十五年。为马星历史最悠久之 乡会。惟从前名称不一;最初称’仁和公司’,继后又称’客 公司’或’嘉应馆’’嘉应州公司’’嘉应会馆’,薮名并用, 不以为异,盖此乃置产时■所用各种不同之名称而已。
查本会馆大伯公街门牌二十二号现址地契;系英国东印度 公司,驻威尔斯太子岛长官李斯爵士所签押,(本屿第三作行 政长官)发给仁和公司者。签发地点,在康华丽堡。(即今旧 关仔角灯塔下■乃吾人称之为古城者)日期是一八。一年十一 月二日。列号’p三八九’,上盖一政府火漆印,至今色泽如 新。该契据只据书明地段及街名,并无翔实之四址。但规定每 年应缴纳政府地税西班牙币一元,馀则别无所述。另一巫文契 据,系用翼管书写者,其所记戴与上述之地契同•亦盖有一朱
43
色巫文图章。一八O三年,嘉庆八年癸亥,农历正月十三日灯 节。祭祀时,会馆当事人,在该三八九号地契背面,用中文批 明:’本馆首事头家,乃是历年轮值所做,此屋契纸,应由轮 值者保管,不得私自按押'等字样。由傅上璋、黄文添、 李采瑜三人签押。至一八三二年十月二十日,此’三八八’号 契据'曾向政府登记。
一八三八年,道光十一年戊戌,本会馆在广东暨•汀州义 山,建嘉应总坟一座位居第二公冢中央■甚得形势之胜,规模 亦颇宏伟。
根据会馆所存文件,知在一八六。年,咸丰十年庚申,曾 将会馆修理一次,主其事者•有黄鉴铭及古永顺等。其时会馆 四址,尚未确切分明。次年辛酉二月廿五日,因请政府丈量, 并代绘图测等,才有一明确之地段四址,费用共用去印度银四 卢比(此收据至今犹存馆内)。同月廿八日■公推傅亚三等为 本会馆产业受托人,并经政府批准在三八九号之地契背面。迨 至一八九二年,光绪十八年壬辰,由谢益卿及古允卿等人主 持,将会馆再事重修•并决议购置产业出租生息,作维持会馆 费用。同时复倡议增建疗养所'利便患病同乡。因此在一八九 四年,公推谢双玉等为受托人,以’嘉应州公司’名称,购置 义福街门牌五十五号及五十七号店业两间。一八九五年,复推 姚德胜等十九人为受托人■用嘉应会馆名义,购置大伯公街门 牌廿四号屋宇一间,修改作疗养所。计改造费用及设备,共享 去二千馀元。上述二项决议,只三数年间,便顺利完成•足征 先贤爱护会馆精神,堪为后人效法。
本会馆一向沿用炉主制度,每年轮流管理。嗣因岁久年 深,流弊日生,以致同乡啧有烦言。因此在一九二一年辛酉, 召开大众会议,商讨改革办法,即席议决:废除炉主制度•改 设董事部.订立新章程,公选董事•复选常务若干名,负责办
44
理会务。内分:总理、经理、财政、稽核等。每年召开大会一 次,公推值年董事,以办理会馆一切祀典事宜。
一九二三年癸亥'由于本会馆产业受托人皆已物故'而所 有产业名称,又复各异,遂由大会推选谢仲凯、梁恩权等八人 为信理员。同年六月十一日,向本屿高等法庭呈请,将仁和公 司、客公司、嘉应馆、嘉应州公司、嘉应会馆五种名称之产 业,统由八位信理员保管,不久,即蒙批准。”4
在嘉应会馆成立的仝一期间,有一间“仁胜馆”也出现 了,地点就在嘉应会馆靠北侧,其实是路上毗邻。它的出现, 和增龙会馆颇有渊源。
钟炎坤编撰《槟城增龙会馆简史》记载说:
“本会馆始创于一八。一年(按因为一八O一年嘉应会馆 地契上已标明仁胜公司在其北侧),馆宇建立于一八四九年, 座落在槟城大伯公街门牌廿号。是槟城历史最悠久乡团之一。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槟岛沦陷,所有簿册、议案、文献,俱 荡然无存,于是会馆的史料,就无从稽查,如有遗漏错误,只 有待日后考查与补正。按据前辈口述:’我增城龙门两邑梓 里,在二百年前,侨居此地,人数不多,但却能高瞻远瞩•胜 手脉足,披荆斩棘,创建巍峨堂皇的会馆,旨在联络感情,守 望相助'排难解纷。”
会馆初创时,得力于甲必丹郑景贵公之资助与领导,并获 各位乡贤之鼎力支持。当时郑景贵乡贤不但是我增龙人之领 袖,同•时也是华人之领袖,对国家社会贡献良多,尤其是郑公 开辟霹雳州之矿业,奠定华人在马来西幵矿之基业。于一八九 四年,他与女娘■子郑庚娘合献第一公象特别由地予广东暨汀州 会馆,一八九八年(光绪廿四年、秋八月吉日’初一’)根据 重修五福书院碑记载:'郑慎之翁捐出书院地壹大段、工金五 千七百六十大员’。此外.,他与张弼士 '张煜南'谢梦池,戴
45
欣然同为槟城极乐寺的五大总理。他是当时:’数十年前间侨 南富者•人必翘指称公以对’。此实属增龙人之光荣。
本会馆最初之信理员为屋契(呀兰)代表有一:一属仁胜 馆有名而无代表。一属增龙馆,则有冯登桂,郑兴发,钟亚 三,廖亚五四位为代表。此四位乡员先后作古'爰于一九一六 年七月廿一日,召幵会员大会,公举郑太平,廖成保,李田 秀,廖廷均四位代表继续入名呀兰,而仁胜馆,増龙馆之呀兰 从此合并为一。”5
随着嘉应州人和增龙县人成立了各自的势力。在一八二二 年,北马的惠州人也有了 “惠州公司”之设。丘若峰编撰的 《槟城惠州会馆馆史》中说:
“前清道光二年(公元一八二二年),惠州属同人组织'惠 州公司’'联络十属同乡,时有乡老李兴氏,以三百二十五 元,购得砖瓦屋两间'及地皮一段,无条件捐赠惠州同乡以作 会馆之用。查该地皮及屋地•占地一百零五尺深(牙兰4686/ 22),即今日之馆址也。当成立之初,定名为’惠州会馆’, 凡居住乡村僻埠之同乡,因事至槟城者,均以会馆为憩息之 所'因此本会馆最先成立者也。
后来,同乡居住槟城者日众,馆务因之发达,遂增购馆后 之地皮一段,并将昔EJ之两间旧屋折毁,改建会馆一间,商店 两间;馆门朝向社尾,后门则向咸鱼母,或是,新建会所•初 步完成。
一九。六年,先焚胡捷发氏,历任会长十馀年,建树殊 多,为乡人所钦佩。后以年老退休,在会员大会时'被选为信 理员'嗣胡氏与薛泗二人,前往法庭申请'将会馆产业,授权 予信理员。政府又颁发新地契,以代替昔李兴氏购馆地之证 券。
46
自新建会馆完成后,会馆基础,已告确立,馆务进展,与 时倶进,凡是惠属男女•缴纳基金贰元,即成为永久会员,至 于会馆开支'仅依会员所捐之香油金为经费,偶遇紧急费用, 则发簿捐款,故为会长者'所负责任,颇为繁重。
一九一七年,温火兰、刘开发■黄石安三位乡览,集会议 决•将旧会馆拆除■改建新馆•并将前门改向咸鱼程,而后座 向社尾者则改建为二间店铺,作为会馆之产业•店租收入作为 会馆经常费;及至一九二一年,新馆始建成功。当时为改善馆 务,乃召开大会,议决修改章程,增收年捐,及考查会员之确 实人数,共同促进馆务。"6
有关重建会馆的文物,目前留下了同治八年(一八六九 年)岁次己已重修碑一块。从碑上的文字看,捐款人中有半数 未冠上姓氏,仅以单名加一 “阿”字在前,其中“阿香”、“阿 娇”各三人可能是女性。看来当时的捐款者多是自下层社会。 碑记上领捐二百六十元的黄陈庆是来自大山脚的社会领袖,先 后总理了大山脚的高巴三万坟场、福德正神庙、及大山脚义学 的建立;'其中温娘田、朱云秀、汤春相 ' 黄泗、刘新福的名 字,也岀现在黄陈庆任“匡理”的大山脚福德正神庙一八八六 年《募题捐助建庙》碑上。而会馆碑记上“戴亚桃” 一名,也 极可能是吉打甲必丹戴春桃。可见其成员遍布之地域。
在这三个组织之外,相信以永定人为主体,包括上杭、长 汀二县的汀州府人,在同一时间,也已有所组织。
在目前大伯公街大伯公庙还有着胡武撰在一八一O年以立 庙总理身份捐献的一块“同寅协恭”匾额及一对出巡牌。早在 一八OO年胡武撰的名字也出现在《籾建广福宫碑记》上,捐 了三大元。一八三七年,胡武撰又参与广汀第一公冢的建亭捐 款,捐了六元。据胡育文的记载,胡武撰此人实为汀州人之先 辈。8以此说确实,则可见至迟在一八二八年,广东暨汀州公
47
冢通过各府县联合购买山地,奠定其合营山地与福利的集团成 员时,捐款最多的汀州府,其实亦是早有组织的。而且,其组 织可能和海珠屿的大伯公庙极有渊源。
迄今并未发现大埔人在一八四。年代之前曾有设馆的记 录。不过在那个时代,同邑人声气相授,聚后而联络,是必要 的,也是一种社会型态。
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岁次戊子仲春谷旦,出现的这 一块题为《广东省暨汀州府认安县捐题买公司山地》的碑记 上,可以看出,当时的客属,各自都拥有自己的社群内聚力 量,因此,才能以县、府的名义合捐。按其捐款多寡排列:
汀州府题银八十一元、惠州府题银七十七元一分半、嘉应 州题银七十六元十分五、增城县题银七十四元四分半、大埔县 题银十五元。
这之中,大埔县似乎是势力财力最单薄的客家社群。当 时,在中国行政地域划分上,大埔属于潮州府,但是,在语系 和生活习惯上,他们却和潮语系的潮人有距离,反不比邻邑永 定相近。因此,至迟在一八四O年前后,我们便见到了来自汀 州的永定客人和大埔客人的结盟。永大馆的馆史,据胡文希 《槟城永大会馆概况》:
“本会系吾邑先贤所创立'于道光廿年之前(1840年), 惟从前名称不一,最初称’永大公司’继后又称’永大馆’, 今称为’永大会馆’,兹因战前簿册遗失,无可查究,以陈洪 魁公之墓碑年份为准则,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之历史。
查本会馆乃系陈洪魁公所赠产业,陈公系永定县下洋镇古 洋村人'在清道光廿年前1离乡背井,远涉重洋'扁舟一叶, 抵达槟城,艰苦备尝。当时即定居本屿谋生,经营打铁行业, 陈公早在一百多年前,事业上有点发达,且热心慈善福利事 业,所以赠出一幢屋宇在槟城打铁街巷门牌七号,给予永定大
48
埔两邑同乡作联络坐谈之所。陈公于道光廿年(1840)岁次庚 子辞世'无后裔只有侄男乙应、乙贵,侄女秀娘,安葬于广东 暨汀州第一公冢之原-墓碑称为(永定)。皇清徐赠登士郎洪 魁陈公墓。于一九六六年三月廿七日春季会员大会通过,大家 同意在墓碑上端用大理石镌刻,改为’永太先贤’四字。
光绪十年(1884)间•本会称为(永大公司)据查信理员 为曾国华 ' 吴德志' 罗文曾、胡万珍、胡锦让、张金玉、翁喜 来' 贺郁臣 '钟乐臣 '刘子宽、刘春生、张舜卿 '戴淑原。日 治时期以前各项会务活动文件遗失。”9
《槟城潮人社团组织概论》一文曾针对永大馆的成立 > 提 出以下的论述:
"永大馆基本上只能算是半个潮人组织,因为,它是由大 埔人与邻近地域的’外省人’永定人合组,是基于方言和地缘 结合的弱势联盟。但是,这种合盟,也不是随机的结合,而是 建立在地域' 方言和文化的共通点:甚至,也建立在当时两地 一些同姓人相信,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
若依当时帮权社会的结构来说'永大馆对客语系潮人是需 要,协助了他们的内聚和稳定。
大埔人是客语系潮人之中'南来人数最多的一群。但相比 其他各府县,则依然人数见少,同时他们也因方言及县邑地缘 不同,不能加入潮语集团;但,他们又不能势单力薄的生存。 如果是和相距甚远的潮安等县分结合,反而不比来自福建汀州 的永定县与大埔邻接。永大两地无论方言 ' 地理 ' 文化都接 近,其中有些人同姓不同乡'却是可以从族谱互认血缘关系, 因此'永大的结合,既是自然•又有其互相认同的基础。
因此•永大馆虽说只是半个潮人组织,但是,韩江家庙和 后来的大埔同乡会都未曾出现之前,它却是大埔人维持他们在 广汀集团地位的生存之道。
49
不过'一八六四年之后随着大埔人和丰顺人可以加入潮州 会馆;而后,十九世纪末又有永 ' 大、嘉、惠、增的客属五属 结合:再后,又随着邑人众多■本世纪初大埔、永定各自成立 乡团。这一’永大’结合的小组织'也就会员越稀,逐渐失去 它在历史上的角色!””>
到了大清咸丰十年(一八六。年),我们可以发现槟城主 要的五股客属地缘势力,都参与了《广东省暨汀州众信士圻建 槟屿福德祠并义冢谅亭碑记》的捐款。
参与捐款的有二十个组织和四十个人捐献者。客属语系组 织都釆用了各属各名献捐:惠州馆捐银四十元、而属增城人的 仁胜馆则捐三十元;汀州府与大埔县未出现,取而代之是永大 馆,捐了三十元;仁和公司此时已命名嘉应馆,捐二十元。
不过,这碑上捐款的二十个单位中,有一些单位,其实, 是会党或地缘结合体。如捐款一千五百一十六员三钱六分五厘 的义兴馆,包括来自惠州公司的盟员;捐银六十元的会党海山 馆和捐银十元的五福堂则是增城人与广州府五邑的联合体。据 一八五一年到一到一八五六年间曾担任槟城警察总的Vaughan 所说的,过去以客人为班底,后来连外藉人也招收的“和胜 馆”会党,"看来依旧在广汀集团内。这也向我们显示出,当 时客语系的地缘组织,并不一定由于方言而结合,相反的,他 们更受矿区利益和各种利害关系的影响,各有组织。这时候, 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拉律战争的前夕。
四名个人捐款者中,伍积贺(五十元)和伍积齐(三十元) 是台山人,胡泰兴是福建永定客,捐款排名第三(二十员), 比捐十元的肇庆馆、香邑、东安、五福堂等组织出乎绰阔;足 见他当时的经济地位。相信他当时是“汀州”及“永大势力 的领袖人物。
50
胡泰兴本身,创立了一个迄今是槟城客属人唯一的血缘组 织,“永定下洋胡氏安定堂”。报据胡育文和胡成祥的说法, 这一 “永定下洋胡氏安定堂”的成立,可以远溯到一八五八年 以前。’’
胡氏安定堂,虽说是一个血缘组织,但说到底,它还是带 有地缘组织的性质,它只是允许来自永定下详的仝胞参与。而 且规定了只有下洋八郎公胡府君的后人才能参加。这是一个宗 族村落的海外衍伸组织。
胡泰兴一八六四年成立的“帝君胡公司”,是由来自永定 卜洋的胡姓族人与据说是同一祖先的福建仝安鼎美胡姓合组。 这是血缘为凭的结合'也是当时少见的不仝地缘与方言群体的 纟吉合。足以说明永定人和福帮的关系尚好。
在一八六。年之后,除上述胡公司之外,似乎并没有任何 新的客属集团出现。可是,在同一这时候,可以发现的是,客 语系的各地缘组织之间,似乎出现过互相对峙的现象。
一方面'在槟城大伯公街大伯公庙所留下来的一八六五年 《重修碑记》让我们发现到,它的总理人由永定和增城人担 任,各属客籍占了十二名经理人之至少六名,捐款人则包括广 汀各县,说明这是以客人为主体,但公属广汀的庙宇。"另一 方面,早在一八六一年,在吉连包北部的惠州人和吉连包南部 的增城人自那时起,已有地盘之争。"一八六四年,大埔人根 据地缘源属潮州府的理由加入“韩江家庙”,与倾向义兴的潮 人•“九邑结义”。因此,使到地缘性的客语系组织,隐隐然分 划在两个阵线。‘5
(三)一八七o年代至一九四一年之前的槟城客属组织
一八七四年,拉律战争结朿之后'是各客语系地缘团体, 在经济利益的矛盾渐次消弭后,痛定思痛、谋求联合的年代。 这时候,客属一方面是华人社会中的少数,但另一方面,这时
51
候客属的经济及政治势力膨涨,却与它在华社中的人数比例不 成正比。于是,这之后,便出现了以大伯公信仰为中心的五属 大伯公庙组织,并且•更进一步巩固大伯公为客属惠州、大 埔、永定、增城、嘉应共同地方祖神的神话!
十九世纪来,大埔邑人,也出现自己的组织,这是以神权 为团结根据、藉神缘及地缘结合的“大安社”,其创立年代已 不可考。
目前,有关“大安社”的历史最详细的纪载是戴荔岩在一 九六六年写的《大安社史略》:
"本社为吾邑乡先达所组织•以祷神祈福,共谋同乡团结 为主旨。自成立迄今,既有七十馀年历史。当时发起者为何 人?以历年久远,兼之所有簿册文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 收藏吉灵街杏春公司,被毁于火,既无法稽考。惟据老辈口 述•当籾立初期•邑众只知大伯公威灵•能保佑邑人平安及事 业顺利,特订每年元宵•集合乡众'前往海珠屿大伯公庙祀神 赏灯而已。嗣后及由邑众商议合组祀神团体,定名为’大安 社’(据闻名称为张舜卿氏所拟)。凡•属邑众,均得入社为社 员•每人纳入社基金五元。因入社人数颇为踊跃,除订每年农 历正月十二晚祀神赏灯•并燃放鞭炮以助热闹外■十三晚复设 宴联欢'籍叙乡情。董其事者为炉主,系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 晚在海珠屿大伯公庙当众摇签及掷圣杯决定者'另推举协理四 人•协办祀神赏灯一切事宜,任期均为一年。
嗣以本社经费稍有盈馀,乃由戴欣然公手购置监光内六十 三号店屋一间,每月可收租金三十馀元。同时入社基金增至十 元。于是收益增加,遂由赏灯宴会而增添演戏两宵,比从前更 加热闹矣。从此以后,同乡社友,每逢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晚, 皆集中海珠屿参加赏灯盛会,尤其是故衣街(今称北素街)珠 宝■故衣商店之同乡社友,于是日皆缩短营业时间•由原日晚
52
上八时半闭门收市时间,提前至下午五时收市。各人皆乘马车 或罗厘车前往■有功名者且袍帽莅场行祭。祭祀行拜跪礼,配 以八音吹奏:仪式至为隆重。次日(十三日)下午六时,同乡 社友•复在新街新南记酒家(或联芳园)举行联宴会。参加宴 会人数,初由七八台以后增至十数台,筵席由八元一席增至十 二元一席•菜式且相当丰富。以上为清末民初初情形。入民国 (一九一二年)后■每年亦沿例办理•从未间断。一九三六 年'本社在监.光内六十三号店屋,因墙壁呈显倾斜迹象,旋奉 工部局令自行拆卸,仅存空地。” m
大安社是历史第一个属于只限槟城大埔人参与的正式乡 团,它的章程起草人张舜卿是张弼士的挂沙人。张弼士当时是 南洋客属富豪兼海外政治红人,曾以大伯公为嗣伯祖父,向清 廷请封。"大安社可能是出现于大埔人无论财力人数都非仝昔 比之刻。当参与五属共有共管的海珠屿大伯公香火事及轮值炉 主之际,大埔人感觉到,若要应付本身在客籍五属大伯公之代 表权,无论依付永大馆和潮洲集团都不方便;便产生另组独立 乡团之念,以便处理只限大埔人内部的事宜。
随着大安社的岀现,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间,共营大伯公 香火、轮值炉主的槟城五大客籍府县人士,纷以神缘和地缘关 系双重结社。他们各自建立以祭祀和信仰奉祀大伯公为中心的 乡亲互助组织。
这些以神缘和地缘双缘结社的组织,成立的背景可能都是 基于相仝理由。各属必须轮值炉主和共管海珠屿及大伯公街两 处大伯公庙庙务的任务,以及促进本属对大伯公为信仰中心的 自我认仝与主权意识,因此,便成立相应的组织。此系客属内 部的神权政治。
在大埔人组织了大安社的较后,一九OO年,嘉应会馆的 仝人内部亦发起了一个宣称以崇祀大伯公为目标、神缘地缘双
53
缘结合组织。从章程收有韩友梅序言的内容,这一个命名为 “嘉德社”的组织,成立的原因之一,似乎也一样是为了维护 嘉应人参与五属共有的大伯公庙的主权。
韩友梅的《游海珠屿记》记载说,嘉德社源起是在一九O <0年秋天重阳后二日 ' 他与“王子晓沧,杨君善初”游海珠屿 时,由王晓沧提议倡社,当时是闽客争主权之后:
“闽侨旅人,争来奉祀•有谋畀石鼎置祠者•客人屏弗 纳,称讼于公班牙Company (政府)'嗣核准值年炉主归客 人,始息争综。炉主五年一轮■若惠州 '若大埔、若增城,皆 粤中客人,若永定,则闽中客人也。近年遇迎神山游,广庙二 州•多有赠景者,听其自嘉;惟逐年之炉主,客人率由旧章• 罔敢失坠,盖不忘所自云。余游海珠屿之日,顾而言曰:此所 谓客人之大伯公也。王子曰:’槟城有此胜地•不可无盛会以 张之’。归谋谢公荣光,雅有同心,因联集嘉属同人结嘉德 社。爰置’海天揽胜’匾一方,悬挂祠内;计社友四十人,例 得并书。是月展重阳日,同人毕至。"“
如我们"从嘉德社的“立社条款"观察,这一组织并不像 大安社那样开放给全体。它似乎是嘉应内部一些较究文墨上层 份子准备“世代相传”的核心组织,既有吾助会形式又有些结 义为盟的味道!
据知、其社名是取自《左氏春秋》,“有嘉德无违心”之 义,强调神所凭依,必将在德,同心同德。"‘
"查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OO年)秋,结社之先贤四 十名为谢荣光、王恩翔、古廷杰 ' 杨铭汤 '谢尚松、韩友梅' 李其华、邱荣光、李载谟、饶华、钟吉祥、李润曾、谢学明、 邓振武,张捷官、谢忠其' 张钮臣 '梁廷栋' 谢绍芳、黄汝 宗 ' 李荣椿 ' 曾献英 ' 赖钱 ' 李载忠 '宋宣发 ' 谢和秀、汤壁 清、巫学仕 '谢启元、林成就 '谢友郎、姚鸿士 '谢联元、张
54
首星 '谢炳义' 梁廷芳、潘祝华、萧宗梁 ' 李廷岐、梁官 增0 " m
它的章程就等仝这四十人的内部互誓:
(—)本社之设,原为祈护佑 ' 答神麻 ' 亦即所以联梓 谊 ' 示亲爱也。凡我同人1虽属异姓■不啻一家•意合情投, 创斯盛举■嗣后不准折回分子,不准外人添入,不准更换名字 及顶替与人,以昭同德同心,永无疏间之意。
(二) 本社同人共四十位。每名捐银伍元,作为社底。由 众推举一人管理-以谋生息•每年定于重阳曰应祀。届期各具 衣冠•到坛行礼-祭毕即在坛前开筵团饮,以笃友谊。
(三) 本社诸友•异曰有捆载旋里及转往别埠者■其子孙 如有在槟,一体作为社内同人•惟不得将其父名字更改,以示 不忘本源。
(四) 本社幵创之初,社底未厚•生息之款,仍留积诸• 矣社底丰厚■生息即多•方行动用公款;初三年仍由同人捐货 应祀■凡在埠者•每名出银壹元,其不在埠者免。俟三年之 后,视出息如何1再行酌议。
(五) 本社之底,初仪多款,未能置立产业,应由同人推 举殷实社友一人管理•以便生息;俟积有银款•即行置立产 业,以垂永久。
(六) 本社每年轮用四人为首事,周而复始。每年应祀之 曰•即当众结算'如有长存'多寡即交下年首事手收,扬此系 指馀息应祀之款而言;至社底之银,社内诸友•不得生借,以 杜流弊,如有呀兰契据作按者,又当别论,不在此例中。
(七) 本社同人在埠有升官捐名、婚娶生子诸嘉庆事,应 于当年捐银贰元•为爆竹之需-以示同人欢庆之意,若不在埠 者'听其自喜。
(八) 本社同人•情谊敦笃,休戚相关'与泛常交际者不 同。异日同人中有不幸在本埠仙逝者■在埠中同人每名醵金五 钱,办牲祭奠,驾辆之日•齐往执继恭送,,以尽友谊,不得 以有事推诿。如逝者贫寒■即以所醵之货为赠仪,其不在本埠 者免。
(九) 值年首事四人,悉皆编定年份,倘遇有轮应之年, 四人皆不在埠者,即以下年首事代办,不得推展,以免参差。
2 i
嘉德社是槟城客属社团中形式和目标较为特殊的,为了进 一步加强核心人物的世代内聚而设。在一九一O年购买到新街 头门牌30号D砖墙瓦店一间,每年作出息存积及应祀重阳日 用费。一九--年除了在各种收入开销方面订细节,“凡在考 簿所有社规•依旧照抄,不得添新换旧。” 22
然而、到了一九四九年之后,它开始改名为“嘉应社”, 规定社员大会可通过新人入会。一九六四年通过新章程又说明 新人仅需一人介绍,一人赞成即可入会。而会员去世,其会籍 的继承权也不似旧时,改成只让其中一名儿子或孙子顶替。23
随着大埔人成立大安社、嘉应人之间也现了,嘉德社:另 外,永定人也以神缘及地缘双重结合为基础组成了 “永安 社”。
据胡育文一九七四年所忆,永安社成立是在“五十多年 前”。它的成立,可以视为永大馆中大埔一系人另立大安社之 后 > 永定人亦为了相似的目标,另设纯属永定人的组织。从胡 育文《永安社史略》所记载活动来看,这一组织,显然也和大 安社一样,是以神权为归宿的乡会:
“本社为吾先贤所创立,以祷神祈福,共谋邑人团结为宗 旨•当时鉴于邑人南来槟城者•虽人口众多,散居槟,威, 吉,玻,太平•吉辇等地。平曰极少联系,时感隔膜,为此先
56
览有必要发起组织’永安社’。当初发起者为何人•兹因第二 次世界大战爆发,所有簿册遗失•无可稽查,惟据老前辈凭记 忆所述■本社成立已近七十馀年之久矣,斯时召开会议无一定 之会址,有时’长兴号,永安堂或同和栈°
海珠屿大伯公威灵,保佑合境平安,经营生意者祈求事业 顺利'特订每年农历正月初十曰在大伯公神案前庆灯聚集'当 众掷犒决定炉主一人•协理二人,任期为一年,下午一时设联 欢宴会•本外埠邑人前来参加者•甚为踊跃。"-4
永安社的活动并不只是祀神组织:
—九四一年四月间本社同人江荣宗,张启鑫,陈仲明,胡 让芳■江有生•黄耀南•胡锦让,曹书卿,诸乡贤假永安堂召 开座谈会'决定在亚依淡垄尾胡子春园地方最适合建筑避难 所,遂由陈仲明向胡茂英君商谈借地方事宜,幸获答应,即日 购买材料,诸乡贤出钱出力•分工合作'不敷之数由本社凑 足。十一月十日'日本南侵,敌机连续在槟城轰炸一周,本邑 同乡男女老幼均搬迁至避难所,计有五百馀人。邑人同乡人丁 与财产之损失,比其他县份较微。足证上述诸君有远见预谋 也,终于平安渡过三年八个月之苦唯岁月。” A
在大 ' 永、嘉之外,惠州与增龙人似乎都使用本会馆继续 承担奉祀大伯公责任。也许他们当时都已是近百年老团体,不 需像未有本系正式组织的永'大人另设神社;也没有意思像嘉 应人一般,进一步另设专团结内部中坚上层分子的嘉德社。惠 增二系虽在后来又各有惠德社和增龙社的组织出现,但是增邑 是战后设社,而神社亦只是为奉祀需要而成立的附设组织。
无论如何,到了接近三十年代,槟城的大埔人同乡已不能 满足仅靠神诞和奉祀活动为基础的乡会形式。正式组织了他们 自己的仝乡会。
据戴荔岩着会史:
57
“一九二七年秋,本屿邑贤戴芷汀、戴淑原、何如群、杨 芷蔘、蓝渭桥'钟乐臣诸先生等,鉴于邑人南来槟城,历史悠 久,人口众多■散居槟'威'吉'玻各地■平日缺乏联络,时 感隔膜,尝发起筹设茶阳会馆,当时曾由杨芷芬先生撰拟筹设 荼阳会馆宣言•长凡二千馀言。大意促吾邑人士,应组织会 馆•联络感情•共谋桑梓福利。并列举发起人及赞成人姓名各 数十人。(笔者亦为赞成人之一)临时办事处•设在本城牛干 冬街群贤旅馆楼上新茶阳俱乐部。宣言并曾付印分发槟'威' 吉'玻各地同乡。以后曾一度假座色仔乳巷时中学校召开邑众 会议■公推钟乐臣先生为大会主席•笔者担任记录,会议结 果•虽一致认为有筹设会馆之必要,惟对于进行物色馆址问 题,拖延不少时日
这一批大埔同乡会的发起人,都是当时的新人物。而据戴 文,在组织大埔仝乡会之前,本地业已有一新荼阳俱乐部,由 此便可明解其时的社会风气。领袖们先有见地,认为神缘结社 的仝乡组织不合时代之脚步,不能包括各宗教的仝乡,于是另 谋设立更广泛的结盟。而之后,大安社便反成了附设于仝乡会 内的、专仅为奉祀大伯公而活动的组织。
不过,在战前,大埔仝乡并没有固定的会所,从一九二九 年未到四一年间,它一共搬了四次。起初是二九年末,租乞拿 街十四号为临时筹备处。继后又转租大伯公街三十四号筹办注 册。然后,在一九三三年一月注册获准的三年八个月后,杨芷 茅和何如群任正副会长,改组会务,又搬到南华医院街四十八 号,十二月十二曰由黄延凯领事开幕。一九三八年又迁本头公 巷三十一号,四O年再迁色仔乳巷九号。27
一九三八年是槟城客属组织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槟城的 客家人,向分成五大府县,五大府县也拥有大伯公庙五属公会 的组织。一九三九年,在星洲成立了南洋客属总会之后,槟城
58
的客人也应南洋客属总会的号召,在五属的基础上,另外组织 槟城的客属公会'当时称为“客属总会槟榔屿分会”。从章 程,这一组织是“凡我客属”不论信仰或五属之外皆可加入, 范围更广。
据陈向荣记录其成立经过:
“本会于一九三八年冬•已有筹建之议,惟未积极进行。 迨至一九三九年一月,总会派出代表丘孑夫,范长峰二君,沿 马来联邦北上•进行推动筹设分会工作。丘、范二君于一月十 二日抵槟•始于十四日假本屿时中学校,召幵同侨会议。到会 吾属人士极众。首由主席戴淑原宣布开会理由,略谓:’客属 总会会长胡文虎先生•为欲各地客属同侨•一致团结•在抗战 期中■努力救亡筹赈•特倡组各地分会。其告吾属同人书,及 分会组织大纲,想已为在座诸君所洞悉。兹者总会代表丘、范 二君■已于前日抵槟•同人等特发起召开会议,共为商讨,是 否有筹设分会必要。’结果全体赞成。并即席撰出等备委员廿 七名'计被选者有戴淑原 ' 古国耀、孙荣光、蓝铁桥' 李田 秀 ' 李采成 ' 何如群 ' 蓝渭桥、叶荣震 ' 曹书卿、胡让芳、杨 芷乡、陈仲明、罗善庆、游新瑞、罗戊才、刘锦瑞、林廷光、 梁继琼、饶百迎、胡顺荣、.兴松喜、韩文波、刘俊德、张嘉 祥' 朱步云 ' 丘联钦。并议决通过定名为’客属总会槟榔屿分 会’。筹委会成立后 '深得属侨热烈拥护 '精诚团结,努力于 会务之进行。不数月-入会会员达七百馀人。旋即进行办理注 册,于是年八月获政府批进。十月迁至大埔同乡会办公。一九 四。年六月九日,召开会员大会,通过本会章程,并选举一九 四。年一四一年董事。结果戴淑原被选为首届主席,总务胡让 芳'财政古国耀。七月'由董事会议决,发起筹建会所,以期 发展会务,巩固会基。公推孙荣光、戴淑原、古国耀、何如 群、胡让芳•为募捐委员。不久,即蒙得万馀元。遂购定本埠
59
车水路地皮一块,作建筑会所地基。嗣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发,槟城被日军占领'筹建工作•因而中止。“ X
(四)战后槟城客属组织的复兴
日本南I'的武力侵略和登陆槟岛之前连番用战机的轰炸' 造成了槟城人民生命财物的钮大损失。
日治时代,日军的铁蹄统治,华人社会领袖各自星散'各 有遭遇:再加上战乱期间,民不聊生,因此,全槟的客属组 织,也几乎都一般遭遇:先是在战火中蒙受损失'后又在太平 洋战争时代的阴影中无法积极活动,陷入冬眠。
这之中'嘉应会馆的建筑是建于当年败于当年。嘉应同乡 在一九二五年开大众会议之后、奔走了卜余年,方才在一九三 九年鸠工改建,翻修这一自一八九二年重修以后未曾再修的老 会所,并于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日落成。然而,不到三个月' 便遇上三年零八个月的浩劫,"馆宇天花,先后遭日机'盟机 轰炸•致馆宇天花板•屋瓦被震碎裂,馆具残缺不全。
其他各府县组织'也命运多舛,惠州会馆的店铺被炸毁了 一间。"而大埔仝乡会所租借的会所则“大门中弹倾圮,—切 文件家俱。遭受重大损失”",连带受影响是向大埔仝乡借用 会所的槟城客属公会:“日军南侵,槟城被占领•筹建工作• 因而中止。本会设在大埔同乡会之办事处遭炸,致所有家例及 文件记录•均毁于战火•会务因此停顿了四年。”"
和惠州会馆仝病相怜'永安社于战前购置在打铁街巷门牌 十五号及十七号的店屋,也是被日机炸毁,到了一九四七年, 方才获得一千五百三十三元的赔偿,"增龙会馆则“所有簿 件、议案' 文献荡然无存。"7
因此,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太平洋战争结朿之后,留下给 槟城各客属组织的是一幅满目苍夷,又百废待兴的画面。参考 槟城客属公会和槟城五个主要府县的客属组织的会史'我们可
60
以理解到,在一九四六年起到一九五。年代之间,每一客属组 织的重心,几乎都集中在会所的重建和会务重组。
这期间、有些组织基本的硬体建设都有待重新落实。某些 会所及产业的发展,也由于战后社会情势变化,以及各种客观 因素影响,一拖再拖,一直到七十年代,才稳定下来。
在各组织之间,嘉应会馆似乎是损失虽大,但元气也恢复 得较快的:它在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之后,即蒙同乡出钱 出力、修理馆舍,添置家俶,重新活动;到了十二月三十日, 便借予全槟客属热心领袖借用作重办客属公会的开会场地,以 及用作设立临时办事处的地点。
不过,嘉应会馆之所以迅速复原,得力于一个叫“嘉宾俱 乐部”的新组织。这组织原本是为了会馆的收入和“旺场”而 设立的娱乐部门。到了一九五一年,这一原本为了催旺嘉应会 馆会务的组织,方才因政府的社团法令要求,另外注册为独立 团体。
《嘉宾俱乐部简史》载说:
“嘉宾倶乐部成立于一九四六年。是年元旦,乡贸古国耀 先生,在会馆设家乡菜宴请同乡,目的是想推动复办因日寇南 侵,停顿了三年多的嘉应会馆会务,赴宴乡贤有廿多位。席 间,佥认过去的会馆,毎年除元宵赏灯,及春秋二祭,可得与 同乡聚会外•平时鲜有人到来会馆,实有失前贤创设会馆时以 联络谊之宗旨。乃有人提议,倘会馆设有竹城之戏,以作暇馀 消遣,同时拨出部份雀捐,订购书报,定可吸引不少同乡到 来。当时在席乡贤,多表赞同•于是乃约定有兴趣玩雀者,在 农历乙酉除夕晚上,到会馆楼上作竹城之战。由是便日渐有同 乡到来;有者玩雀消闲•有者闲话桑麻•会馆便逐渐热闹起来 了。但会馆楼宇,在战争期间,因隔邻被炸而遭震动,致使窗 户 ' 天花板残破不堪•已无一块完好,若遇风雨■尘土便纷纷
61
下坠,乃由古国耀先生先行借出二千元,作粉刷装修费用,经 月馀已焕然一新,而到来同乡'则一觉其舒适了。
本俱乐部成立之初•因需有人领导,乃公推古国耀为主 任,委员有:黄晋熙' 罗彬权、姚博秀、洪日光'周绍权'李 义文、曾宪华、陈树青'李顺隆'李礼文。如是经过一年•有 些会馆会员,认为会馆系神圣场所,不应有赌博性质之设立。 主任古国耀及各委员•佥认会员之非议,不为无理•是时适租 给家俐店做栈房之隔邻门牌二十四号之会馆产业•租赁期满, 乃决定将之收回-转由本部承租,既可避免会员之闲言•又可 设置数间住房■以方便外埠同乡留宿。于是在一九四七年,将 门牌24号屋宇,进行装修,并购置桌椅,草据程■将办事处 迁入,请座办与女佣,乃召幵部员大会,选举职员'结果选出 主古国耀,副主任姚博秀,总务罗彬权,财政黄晋熙■查数曾 宪华,委员:陈树青、周绍权、洪日光、李义文、李礼文 '杨 绍成。因当时仍是军政时期■政府对民间社团尚未恢复设立部 门管制,而本部同人•也都认为嘉宾只是会馆的附设组织而 已'故未进行申请注册。
迨至五。年,政府注册官训令:除登记社团外,其馀社团 必须申请注册。(嘉应会馆系登记社团)才由主任古国耀君进 行申请注册,旋于五一年四月廿四日获得批准。注册号数No. 367 。"弘
无论如何,嘉宾俱乐部虽然已另外独立注册,但是在形涵 两方面,它都明显的是嘉应会馆的内援力量,一九六八年 '七 八年、八七年,数次嘉联会的召开,会馆的奖贷学金,都获得 了俱乐部方面的拨款支持,俱乐部也负责支出会馆的电话费及 水电费。36
相对于嘉应会馆,嘉德社在战时,似乎犹有举行祭祀或一 些活动。因此,一九四七年未复办时,整理财政,发现内存日
62
军票八百五十元。它在一九四九年它通过修改章程,四九年 起,正式以 ''嘉应社”名义活动。方
大埔同乡,虽然把会所修理重用,但不久就遇到业主收回 产业,因此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间便把会务重心。移向购买 新会所:
‘‘日军投降,全马光复,始重振会务。仍以色仔乳巷原址 为会所。首选蓝渭桥、戴国良二先生为正副会长。旋因业主收 回屋宇■于一九四七年五月•乃假大葛巷一号北马华商洋货布 疋公会为临时办事处■随即改选戴国良•邓汉章二先生为正副 会长。众以无自置会所'会址屡迁■会务终碓进展。爰于是年 秋'由戴国良,何如群•杨芷梦先生等,倡议筹置会所,召开 邑人会议■组织筹置会所募捐委员会。推何如群先生为募捐主 任■向本外埠同乡募捐……
一九四八年七月间•购定南华医院街四十号为永远会所。 经数月之修葺'于一九四九年三月一日迁入办公。并于是年 起’依超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会员大会通过修正章程,改为理监 事制。职员任期二年一任■选举戴国良■钟家驹先生为正副理 事长,何如群先生为常务监事。同时附设福利部 ' 互助部。一 九四九年八月廿八日举行自置会所幵幕典礼。敦请驻槟李能梗 领事剪彩。”3”
大埔同乡会除了力图振兴之外,也同时协助原来属大埔邑 人祀神组织的大安社复兴。
"战后一九四七年一月五日,大埔同乡会复兴后召开新董 事会议时'乃议决组织复兴大安社委员会,推举蓝渭桥、戴国 良 ' 钟家驹 ' 丘云史、何锦云 ' 钟尊三、何如群、戴秋三、李 以鸿九君为复兴委员•同时推举钟尊三、何锦云、李以鸿、戴 秋三四君为办祭员。订是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下午七时,假座富 香酒楼 > 召开大安社复兴全体大会,同时举行联欢宴会•到会
65
者一百二十七人。推举蓝渭桥君为临时主席。当场除补选戴国 良、钟家驹、戴金源、蓝渭桥、丘云史'何如群、郭超南七君 为监光内空地信理员外;关于复兴事宜,由新选信理员七人及 原日信理员钟汝瑞君一人共八人会商办理。即席议决,新旧社 员,一律重新登记,并缴纳入社基金十元。是月廿二日,在大 埔同乡会召开第一次新旧信理员会议,讨论社务进行。决议重 新做监.光内六十三号空地地契,及另订赏灯细则,均推举蓝渭 桥君负责办理。关于拜伯公仪式,决照旧行拜跪礼,(礼节录 后)联欢宴会•依往例十三晚举行,并选举次年炉主协理。名 额为炉主一名■协理四名•选举炉主协理办法'由老炉主提名 介绍,得大众赞成通过后即为有效,协理则由众推举。入社基 金,定为十元。凡属同乡,不论何时,均可加入,惟不得买 卖,亦不得世袭。关于纟己念老社员案,决议依前次大众会议议 决办法,查明登记后榜列大伯公庙,藉表钦仰。旋以本社原有 文物•因遭日寇祸乱遗失,而老社员又复星散或物故,无法进 行调查登记•遂作罢论。”
“一九四八年二月廿一日(即农戊子正月十三日)本社假 座紫罗兰酒家,召开社员大会及联欢宴会,议决本社新收基 金,应存放当店生息。本社战前存放杏春公司款项,授权炉主 协理员负责向杏春公司当事人查明领回与基金一并存放当店生 息。地契及存款单据,以后每年应移交新炉主管理。嗣查悉杏 春公司战前存款数额为二千元,得杏春公司当事人应允分四期 摊还(即每年还五百元)。一九四九年六月,本社信理员召幵 会议,佥议监光内六十三号空地应行出让,嗣经特别社员大会 通过授权戴国良君负责办理•同时决议本社应重新注册,公推 何良安君负责进行,当场并通过新章程土。
一九五一年十月得社团注册官批准注册。当时社址也设在 大埔仝乡会内。至于惠州会馆,被毁的一间店铺,由会馆主席
64
孙荣光私人的荣丰公司租用,并出资修建,以后再由会馆扣除 租金垫还。40
但是,这时会馆的建筑也因缺乏照料和受战时的破坏影 响,不能适应支持。于是逐有五十年代的重修会馆及六十年代 的重建店屋计划。
“一九五四年,会馆建立•垂一百三十馀年,应经三次修 理,粗形已备,但鉴于馆宇•年久失修•有碍瞻观,乃由正主 席陈世烈,正总务林禄怡•登高一呼•职员会员,全体响应• 逐成立重建委员会,免日鸠工进行'期月工竣..。
本会馆自重修以后'会务逐渐发展,但因会馆之收入,不 敷经常费之幵支■且两间店屋,因年久失修,破旧简陋,若不 适时策应'今后将不堪设想,同乡诸君,有鉴及此,故有重建 两间店屋之倡议。
一九六九年九月七日,本会馆秋祭会员大会时'商讨成立 重建委员会,全体一致赞成,议决将两间店屋,全部拆除,重 建三层大厦•即席推选重建大厦委员会,负责筹划进行,聘请 测图师测绘图式,将图式呈请政府批准在案……。幸蒙准拿督 卢良山,首先响应•预贷款拾万元■免息给予本公馆为重建基 金,继由陈世烈,林禄怡出钱出力,尤其自备经费,向各地同 乡募捐'并吁请同乡踊跃输将……。逐于一九七四年五月三 日■举行重建大厦奠基典礼,同年九月廿三日,兴工建筑,至 一九七五年十月,方告落成。"n
相比起上述几个乡会,永定人则是在战后出现较多的变 革'先是有一九四七年永定仝乡会成立,后则有七一年联合汀 州上坑、连城、长汀县人组织汀州会馆-取代原广汀集团内的 “汀州府”代表权。
胡茂东有关永定仝乡会的记载说:永定仝乡会的创办,始 于战前;源由是发现永安社的组织,仅属拜祭活动,鲜少照顾
65
仝乡福利敎育。卩〔因领导乏人-13军南卜'而作废。至到一九卩q 匕年:"七月卅一日,假座星槟日报社楼上,召幵座谈会,一 致赞成组织同乡会,并选出筹备委员•篆划一切事宜,推选曾 昭敬先生为主席,胡i上芳先生起草章程,派陈仲明向驻槟领事 馆,办理社团备案手续•八月廿五日•即租赁车水路九十号为 会所’同时筹备幵哀仪式,十月十日中午十二时•恭请驻槟随 习领事杨芷蔘先生■主持揭幕礼。”,,
"迨第三周年会庆时,议决购置新会所,授权董事会负责 进行’同年十冃廿日之董事会'叩通过购置头条路门牌八十八 号’为本会永久会基•并选出信理员曾昭敬,胡顺荣,强启 録’黄榷南 '陈仲明诸先生,为购置会所委员,以利进行工 作。一九五。年派曽昭敬,游高明两位先生,联袂术往中南马 及星洲—带,向外城同乡,劝墓购置新会所基金。胡文虎先 生'关怀乡亲,于同年十一月廿三日特由星洲乘机莅槟,参< 新会所•甚觉满意•并即席首倡,乐捐功币五千元,为表仁 风'本会礼堂'即以虎豹纪念堂命名。
一九五三年元旦屮午十二时,恭请槟州社团注册官陈汉贤 先生'为新会所主持幵幕剪衫仪式"
永定仝乡会成立之后 '水安社并未解散-它继续以专为祭 祀活动的组织姿态'保冇并发展其资产。
据胡有文《史略概况》:永安衬:是•在“光复后一九四六年 一月十九日假座大伯公街大伯公庙召开永属大会会议,议决重 组’仝年二月十一日召开董事会议通过新章程。
永安社战时在打铁街被炸毁的店屋•也像惠州会馆一样、 是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方才复建新厦。据记录,在-九四匕 年取得赔偿后、永安社在四丿」-| •丿L 11 ®,过的会议 '是将被炸毁 的空地以每月二卜八元出租增加收入。一直到-九六六年 '召 幵社员大公欲车建三层大厦,…九六八年获得| |j议会批准后即
召标。此后经过多番波折'方才于一九七。年八月完工。打屈 指计算年代,日机的一炸后,竟让二间店屋变成空地,在三十 年后才见新风貌。
和平后一儿四九年'永大馆亦在文件损失殆尽之后重新注 册-名称为“永大公馆”'新立章程。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一 年度选出首届董事'土席戴国良,总务胡让芳,财政蓝仲友, 査账陈万辉'文书邙国祥;董事:何如群'陈东汉'江有生' 何琼渊、陈仲明、李以鸿'何锦云'赖宜虎'游高明 ' 黄耀 南。一九六7l年修改章程,直至冃下之会馆之组织。45
相较于上述四邑人士 '增龙会馆在战后所受到的考验是异 常严峻的、当其他的各府县系客属组织在重建时,它却在进入 A「年代后一度陷入困局,引致全马仝乡关注纷予援手。
先是、一九五四年九月二日 ' 部份邑人另组增城仝乡会获 得注册。这一组织,据知是战后由伍达 '徐鉴东,莫树坚等人 发起,创立时借其中乡亲叶槐在义福街住宅为临时办事处,后 得吴满溪发动注册,并发起挂相特别捐,筹得十余千元5于是 -九五三年租南华医院街新会所,又先后成立帛金部,先立神 台住、做总坟。侦
增城仝乡会的成立,似乎是由于增龙会馆的组织 ' 尚不能 满足个别语系县属之特定要来。后来复办增龙会馆功臣之一的 叶槐解释说:
“鉴于本邑乡亲常被外人谈认为属东莞者•而当时各桑梓 亦解集叙之机会•偶还病逝疾困时•感觉缺乏乡亲情谊之互 助,缘因如是者种种■咸认本邑仝乡应速归队团结之必要.. 何以单独槟城一地,另有增城仝乡会之设立,名称上似乎有碍 观瞻,外坡同乡亦唯免有误会者,惟本会处于上述的环境情况 下而产生•实为团结乡情而非分裂本邑也。""
67
对照增城仝乡会和增龙会馆双方在一九六四年的职员表, 没有重叠的名单。"但到了一九七三年之后,两个机构一九六 四年职员表h的-些人都在一起重组增龙会馆。"'由此足证叶 槐说法:增邑内部的团结仍为主流大局,而另立同乡会仅是需 求不仝。
据《会史》载:增龙会馆:
“历任本会馆会长者有廖廷均■李田秀,冯彬祥•刘锦 瑞,何锦源,李天柱,以上六君已先后去世,后公举刘天赐为 会长,但时至一九六九年■其因年高多病而自动隐退。(至一 九七七年去世)。本会乏人接任视事,会员同乡颇失联络,会 务陷入冬眠状态……。
迨一九七二年四月卅日•霹雳增龙会馆司理黄明徳、书记 吴汉文二君来槟参加增城同乡会春祭,次日造访本会■返怡保 将详情陈述霹雳增龙会馆主席拿督张照荣局绅■旋即于五月十 四日在该会召开职员会议提出讨论•司理黄明德据情报告•会 所无适当人管理,楼下摆设小型台球,楼上租予印人,后座堆 积烂铁,积欠门牌栖 '地栖,所得税,会所产业信托人皆已身 故•未依法律补选新受托人等……。鉴于多项不合法之严重事 宜■经众议决通过即席公举拿督张炜荣局绅、陈耀南、廖荣 财' 黄明德为主任,罗均、刘叔钦、张海' 钟泉、刘日添、吴 汉文等十人为临时小组委员会,负责进行展幵复兴槟城增会馆 筹备工作。
六月十一日该小组委员黄明德、钟泉、张海、刘日添、刘 叔钦、吴汉文六人亲临槟城再作进一步的视.察谋求办法,一方 面由委员会函邀全马增龙馆各属会代表前来参力霹雳增龙会馆 廿三周年纪念庆典。同时在是日六月十六日午后召开各属会代 表会议•共商重建改组槟城增龙会馆■结果一致赞同通过成立 '全马增龙会馆协助槟城增龙会馆复兴委员会’。” 511
68
在七月I-日由委员会在槟召开全马属会代表和槟城乡亲会 议之后'十月八日 > 经过数月的认捐和召收会员。产牛了七三 年和七四年度新职员"复兴委员会功成身退,而后,增龙会馆 方才有重修会所' 请理债务及申请办理新信托人手续。*
一九七五年,基于五属各系都有专一祀大伯公的客属结 社,因此,增龙会馆亦附设相应的组织“增龙社”每年正月十 六日到海珠屿庆灯挂上本社灯笼于海珠屿大伯公庙前,并举行 拜祭。32
回头看一九三八年甫傕生的槟城客属公会。我们可以发现 到,槟榔屿客属的总机构'在战前成立时间太短'并没有午么 太多太大的作为。它要在战后-经历了五年没有会所的艰幸, 到了五十年代、方才奠下后来的规模。
据曾辉青《会史》:
槟城客属公会是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借嘉应会馆 召开临时大会讨论复办。由梁继琼任大会主席:“梁君报告 谓:’本会战前家俐用具、契据文件、记录案券、因被炸毁• 荡然无存。因此有关战前会务•已无从查考;仅记得在本埠中 国银行旧户口中 ' 尚结存二千一百馀元•及在车水路购有一段 屋地。’报告毕,乃商讨如何复办事宜'并即席选出一九四六 年一四七年董事,并推举曾晓峰、广卩国祥、胡让芳三位负责起 草章程。四六年正月十三日举行复选,结果何如群被选为第二 届主席,副梁继琼,总务胡让芳■副蓝渭桥。财政古国耀•查 账钟家驹,中文书曾晓峰,英文书李天柱,交际梁润洲 ' 林禄 怡、并议决向嘉应会馆暂借一隅之地•作临时办事处■聘刘笏 为临时驻办,处理复办事宜。
—九四八年初,董事会改选,戴国良膺选为主席,副古国 耀,总务胡让芳■副洪日光,财政李礼文。董事会同人,因鉴 于复办二年来,由于没有会所•致会务雎有进展,于是租得汕
69
头街五十四号楼下,作暂时会所。然因战后寺局不安•市情不 景,会员所认月捐'大部份无法按时缴交,义无固定收入'经 济陷于极度艰难,几至无法支持,故在五月卅日董事会议■ < 因此展开一场热烈辩论,辩论者分成消极与积极两方;前者认 为既然经济有困难•主张将会务缩小•辞去驻办,由总务兼 理,并尽量节省支出'以期渡过难关。后者则认为绝不能缩小 会务,经费不敷■应设法开源。结果,积极方面之意见■获得 多数赞同•董事们遂协力同心•卒以渡过难关。于是有重提筹 建会所之议,并认为事在必成。是年冬,南洋客属总会会长胡 文虎先生莅槟访问-董事会同人予以热烈欢迎。席间与之谈起 本会亟需建筑会所之事,得胡先生极力赞成'并当场慨捐建筑 基金一万元,及允代为设计图测。接着戴国良主席亦捐万元。 于是•乃于四九年三月十二日,成立筹建会所委员会……另选 募捐委员六十名■分头向本埠及马星各埠乡贤,进行劝募筹建 会所基金■蒙本外埠各地乡贤热烈支持■不数月,即募得五万 七千多元,乃于是年十月动土兴工■鸠工建造。至五o年三 月,本会新厦庆告竣工■五月二日本会办事处迁入新会所办 公。十月廿二日举行新会所落成开幕典礼,恭请胡文虎先生剪 彩,参加盛典者有全槟社团、学校代表、及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星 各地客属代表'计千馀人,仪式简单而隆重。” n
最后,应注意的是客属最早的共同组织、海珠屿大伯公庙 组织的复兴。
一九四九年'在各自重组之后,槟城的主要五系府县客 属:惠州、嘉应'大埔、永定'增龙先贤'发起组织了“海珠 屿大伯公庙董事会”,以原本的敬奉神明联络乡谊,共谋福利 为宗旨。当时立章规定,由五属会馆,各派六名董事及八名代 表,组成为数五十人的董事会及为数四T •人的代表大会。并规 定,任期每届五年。而在一九八。年则修改章程为每两年-
70
届' 公K由各屈上席轮值'惟正会H、正川理、财政' 木得迫 任两届以匕"'
新的董争公•也延^Tlllll.|- H fci仝祭大伯公的风俗。每年 定农)Jj '. fl「六为大伯公诞' -连■:天•由:月I-四11晚于UJ-请炉、I' EH I-午十…时•工丿畐人上齐集大伯公街大伯公庙拜 祀,卜■. 114 ill恭迎福德正神•卜/'< !1中'「I-:时行酬彳申庆祝 典礼' •,连:.夜演剧助兴。丨•匕丨丨I:午八I时恭迎圣驾返|回市区 k伯公庙",
一儿卩L|儿年更纟「[的大伯公庙董争会结构•其实公何相当特 殊的意义“它象征「源日客属五系府县的客邑后人•对/L属共 营共享的海珠屿与大伯公街庙宁:产极及客属神话的平均承担; 所以' 不以人数及地域之大小决定黄争的多寡。同时、7i屈也 而新局立,过去巳佣定的主权,,但另一方而、其董事来自/L届公 馆、也说明了各府县公帯是芾事会的上体•这时•过去一些比 会馆成>/'"得较早的仝邑人的神缘纟[I织•则纯粹成为各会馆的附 设组织■只冇专司祭祀活动的作用,,
(五)我国独立后槟榔屿客属社团的方向
-儿四九年之后' 中国丿、陆发’匕政治变化的效果-也影响 到4来西亚的华人社团■包括影响到槟榔屿的客属社团。
-方山「随着新的政权出现Z后、其国山施彳「的种种措施 和国际情势的发展 ' 使中国大陆到东南亚的移民1)7 i -从那时 起断绝。进一步也阻隔T两地人民的交通来往。这一来-使到 客属纟H.织也像.其他华人地缘社团一样、减少了他们本身一项维 系了超过汀年的功施:不必仰为了安置和照顾初到员境的大陆 1"1乡操心■■
但是 '另•方而•随着中国大陆政权更换之后的情势' 以 及东南亚各弛人民当家作上的独切浪潮•华人也必须正视他彳] 应认同和效忠的土地、(2是脚下的新兴的独,切国家。这时、公
71
馆过去一直强调的关怀、支持“故乡”的功能,也不得不减 弱。华社迫切注意到如何在本土成为不落人后的新主人之一。
尚且,随着社会的发达-会馆对照顾族人养生送死的一•些 功能,在这之前'已逐渐萎缩,例如嘉应会馆:
"一九二四年甲子,因疗养所不合卫生•而办理又诸多困 难,且政府医院设备完善,医药照顾佳•于是决议停办。疗养 所成立垂三十三年,至此宣告结朿。”"
在上述情势下,我们可以发现、五十年代以后,槟榔屿的 客属组织'也与其他华族社团一样,开始把他们的大部份精力 集中在以照顾本地域仝乡的福利与教育事业为目标。福利与教 育方面照顾,是确保乡亲继续认同于整体'同时又促使族群继 续发展,不落人后之道。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到各府县组 织 > 为了要更进一步达到上述目标,除了参与客属公会总会, 也试图与其他区域仝乡组织他们各自的属于单一府县的“联合 会" > 并通过成立青年团接班。
在福利活动方面「五十年代开始各会曾有“互助部”的组 织,以图用组织化方法照顾会员的养生送死之事。不过这方 面,却不尽顺利。
槟榔屿客属公会的互助部是在一九四六年成立,成立后即 有三百五十名会员,但由于认捐者多数都是认捐每月二角月 捐,认捐五角、一元者寥寥无几,因此经费掂据。来年便修改 章程,委外埠代理人,规定每招一部员予酬金五角,并决定七 月十二日互助部开幕。一九五三年因政府管制民间保险而结 朿。57
五七年七月一日,又循众要求成立“福利部”。福利部自 六六年接得社团注册官通知,谓本会互助部,在申请注册细则 未批准前,不得有任何活动,迫得将部务暂停。迨至七一年四 月,始获社团注册官批准。五月恢复活动,到目前为止,已有 三百多会员参加。
72
大埔回乡会'在一九四九年曾办理相似的组织'后来亦同 样受政府保险社会影响而在一九五三年停办。"‘
相比上述“互助会”,各客属组织在培植后辈办理教育助 学金、奖学金,则成为了近几十年最直接惠及乡人的活动,成 绩可观。
其实、槟榔屿客属在教育方面,早在战前已经设有奖助学 金的组织,当时,这一活动,是由谢春生'梁碧如'戴喜云三 位领事献捐而促成,由共管五属海珠屿大伯公庙庙产的五属仝 乡组织负责,到了一九六三年,方才归客属公会办理:
"本会教育部,于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受本城嘉应' 大 埔、惠州、永定、增龙五属会馆之委托•以本会名义'组织 “客属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代为保管前所存下之教育基 金。此教育基金•乃本世纪初,谢公梦池' 梁公碧如' 戴公欣 然,各捐出万元,购买五门店宇,(新街四间'江沙律一 间)■以各店宇所得之入息,作为客属子女教育部即以该教育 基金为基础,拟定贷学金细则,经大会通过后,从六六年开 始,办理大专学院贷学金。供家境清贫'有志向学之属人子女 申请。自此,每年均有贷学金发出,帮助属人子女深造,为国 家造就人才。迨至七三年冬'突接政府通知'谓:“容属教育 基金保管委员会”,有违社团注册条规•及抵触所得税法令。 于是,召开六属代表会议•决定将该项教育基金•直接移交本 会■由董事会办理,同时宣布解散原有之教育基金保管委员 会。
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日召开董事会议时•咸认本会楼下礼 堂,既然全部租出■经费已有多馀'应将宝贵金钱,作有意义 之用途。乃议决教育部增办会员子女奖学金,以奖励会员子 女,发奋向学,俾造就优秀人材。同时鉴于政府未将华文列为 必修科,致使一般学子,对华文不予重视'导至华校学生华文 程度•日趋低落。为奖励学子■努力学习华文计•本会奖学
73
金’应设华文成绩优良特别奖,经一致赞成通过后.乃授权教 育部拟具贷"学金细则。经大会通过,即予施行。因此不会会员 子女■奖学金.自七七年开始.每年均有颁发。”“
至于务客属仝乡公之中•最早办理奖学金活动的是嘉应会 馆-倡初期时•制度尚不稳X:
"本馆五十年代开始•便有奖学金之设,惟每次所发奖 金,均由热心同乡捐献。因无固定基金,致时多时少,或时发 时停’殊不正常。迨至一九六三年■名誉会长古君国钧.为其 子完婚’首将亲友贺仪…移作本馆奖学基金。继后杨君绍基、 刘君果因,林君宛,章 '张君均兴及黄君湘华等,均相继将其子 女婚嫁之亲友贺仪•充作本馆奖学基金。其屮以杨君绍基贡献 尤大'占本馆现有基金总敷五份之三•可说本馆奖学基金■由 古君开其端,而杨君总其成者。”
与嘉应会馆仝时间,永定同乡会是在一九五三年施行奖学 金制度。
大埔仝乡会表现特出。一丿L 7i. 71年有此建议 '…九兀九年 秋、发动筹募至—九A O年底 '共筹得八万二千五白'四| •五 元 '存息于大山 '大信' 保牛工:当店 '以息款为奖学金。
垓公在华团里'是其中一个迖用奖学金推动会务的典例: 母届发出奖金M多,较之全马有举办奖金之社团中•堪 称首屈一指° .
本会于—九六九年筹建安顺律三十三号新会所'由于当时 筹得之款不足’经众议决于奖学基全屮,拨出十万元充作新会 所筹建基金。本会自一九六一年以来,遇有热心会友婚丧喜 庆’或由主家节约献金或由亲友购买本会奖学基金礼券,因此 奖学基金年有増加'已达至二十万元之数。此次本会筹建新会 所。本会奖学基金保管委员会同人鉴于本会前途与会员子女奖 学金息息相关’基于本固枝荣之原理•遂 <然拨出上述银款资
74
助筹建 < 会所,力促新会所建筑大业早日完成。本会现为有奖 学基金—万元,自一九七五年起遵照政府指示,将分存于各 修当之存款提出,改存于本城合众银行作定期存款生息•希望 此笔基金能逐年增加•俾将来能达到兼办助学金及贷学金•造 就同乡更多人才。”
大埔现有奖学基金五卜余77兀•二| • ?1,年||,发出总额超迂 二I-余万元
相较I:述三仝乡会,惠州会馆在-九六八年方设教育驻 金——儿六九年始发第一期小学奖学金。而增龙会馆则是在 一九八五年成立奖助学金委员会。““他们都是后来赶上。
在I:述活动之外、我们也可以从槟城客家组织的一些活动 看到独立后,客属组织主动推动本地华社进步的心态。各组织 除了参与系南洋大学 '独大筹款以及各项全马华团发起的活 动;早•住一九五二年代,槟城的大埔仝乡便曾组织“改革火礼 起草委员会”提交马广联修正通N施行' 又分别在五上、六L 年修订和编印《暂行丧礼纲要》'分发全马社团。
最后必须指出' 五十年代独立之后,槟榔屿各属纟II织"在 组织L的最大变化・便是客属公会的仝乡公-都几乎加入了全 国性的仝乡组织 '并且鼓励卩、]部青年01的成立、与全国友会青 年团联系。 一
自一九五O年-马来西亚嘉应仝乡会已成立、一儿/'、三年 又冇4来西亚半岛惠少卜1届团体联含会成立。一九二九年成立的 南洋客属总会,遇上七三年社团法令宣布,马新社团不能联 合 '于是一九匕三年 '马来西亚客属联合总会成立。而一丿l L ■-年' 又有马来西亚大埔社团联合总会的成立。槟榔屿各客属 组织都参与了这些联会。 永定仝乡会,虽然未曾冇任何仝 国联会出现。但亦与毗、新友会保持密切关系。
同乡联系'友会联系-原本是隈前已存住的事实•但是• 到了独立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之后,各乡团反而更注重这一种 联系纲络'加以组织和正规化;形成了常年的活动,又以青年 团充实,这其实反映了华社团体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 教育领域方11的求变心态;他们犹想将丿t保持的实-Jj和历史 渊源构成的纲络,在现代f±公彬成人脉资源' 发挥功能。
嘉应会馆
大埔仝乡会
惠州会馆
注释:
1 '卩;疠编「顾因明-I- H.华译:《槟榔屿幵辟史》•(上海:商务印[1; i'll - 19 3(>) - i;f H2
2,张礼"《槟榔屿志略》(香港:南华出版社• 1959) •页49.5()= 张礼「听,;吊勺槟城最卩人IJ的资料订能并不正确.因其时岛| :已有英 Hi ' Hl "t 九,年的 % 来坟地-见 C. J. Skinner - "Notes and QuuiV - JSBRAS • I ■ pp.6 • 1885 。
3 1梁锦耀:《槟城广尔1S汀州会馆一户匕十周年纪念特刊》(槟城:广 东件汀州公馆• 1 973 1 '页1 1。
1 !曾辉容:《本会会史》' 载沈仕坤编《槟城:嘉应会馆,1987) • 91 I 3 --
51钟炎坤:攵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白周年纪念特卩]» (槟城:广 东暨汀州会馆-1997),页43 .:
61丘若峰:《槟城惠州会馆馆史》-载 < 槟榔ill'j客属公会四I-周年纪忿 刊》(槟城:客属公会• 1979) .页(>「>",
'1工琛发:《惠州人在k山脚开发史I:的地位与组织变迁)(第―:届国 际客家学研讨会提呈论文' 199()■ Li收菜在论文选辑)
,!,胡育文:《仃州会馆简史》.载胡嘉込主编《北马永定仝乡会新会所 开幕暨42周年会庆•青年团九周年纪念庆典特刊》(槟城:北呵永定 仝乡会•丨992) '页]35 »
1胡文希:《槟城永大馆概况》-载、同匕注8特刊、页232 0
10) 土琛发:《槟城潮人社团组织概论》■裁谢诗坚主编《槟榔屿潮州会 馆庆祝.成V: 34周年纪念特刊》(槟城:潮州会馆。1998) 。43--1-1 = '
1 1 1 参 ''山「rd Blythe - uThe Impact of C:hincse Secrect Society in i\hilaysi;i (Lun cl on : Oxford Univcrsitx Press - ]969). |>|).H)?; • 176 o
121胡育文 ' 胡成徉:《槟城永定F洋胡氏安定堂简介》,载同注8特 川•页43。
1 3 1此资料来源是根据槟城各会馆碑铭资料互相对照引证所得。
14)|i>]泮 1 1 •贝’I 76 :
L>)I•.垛发:《槟榔屿潮州会馆史论》、载-同注1 0特刊-页1 8-23 。
78
E)戴荔7 "《大安社:炬略》•载《槟榔屿k J1I-J个乡会三卜周年纪念|-||》
(槟城:大埔令乡会,Z68) < W 212
!/)门;国祥:《槟城散讪京(新加坡:星洲世界W局有限公司、19") 四":,
")伸友相:《游海珠屿讪》、转引H陈仲敏《嘉德社:慨述(-)》、载 《槟城嘉应会讯》创p] 1'} (3-8-1 ()80 )-版了。
1 <!)上恩祥:《槟城海珠屿福徳祠嘉德社序》•转弓|自陈仲敏《嘉德社概
述(- 3 -载同注1R 。
")陈仲敏-(嘉德社:侧述(二);-载£槟城嘉应会讯》第二期(1手I」 1 "()) •版 1 =
21 ) |n]「.注 2()
?曰同丨.注2 0
")陈仲敏:《嘉德社概述》,裁W槟城嘉应会馆-百八「六周年纪念特 卩D(槟城:嘉成会馆-I9H7 ) •页22、2 3 ,
2 4)胡育文: < 永安社史略》•载《槟小卜|永定同乡公银僖纪念特刊》I槟
城:永定仝乡会-1977) - iTi 1()5 c
2 5 )同卜哒24
?G)戴荔岩:《本会公史) - ^|nj;.j-- 16 - i;f 5 1 ¥)同注”
陈伯荣:《本会卩q十年大中UD、载W恨榔屿客屈公会四卜周年纪念 卩D (槟城:客屈公公-1W()}-页―
2 9.!同注4
30) 同注()
31) 同汗26
3?)曾辉靑:《本会会史》-载同注(> -ijf92。
33)同注24
3 1)同注3
3 5)曾辉青:《嘉宾俱乐部简史》,我同j }: iJl i G 膈)同I:注
37)同上注
:饵)同注"
39 1同注H>
MH 同;,L:(>
41) 同匕注
42) 胡茂东《本会史略暨会务概况》•载同注24,页14
43) 同上注
44) 同注24
45) 同注9
46) 部富财:《增城同乡会起源之感言》•载张伟荣主编《新马增龙会 馆联合特刊》(霹雳:怡保增龙会馆,1966),页34
47) 叶槐:《槟城增城同乡会之产生》'载同上注 '页34。
+8)参考两会记录。
49) --《槟城增龙会馆会史》-载同注6 '页669。
50) 同上注
5 1)同上注
52) 同上注
53) 同注32
54) 同注1
55) 同注I
56) 同注4
57) 同注28,页95
58) 同注32,页93
59) 同上注
6。)同注4 '页14
61 )同注24,页15
62) 丘鸿欢:《槟榔屿大埔仝乡会会史》'载同注6,页667。
63) 同上注,页668
64) --《槟城屿大埔仝乡会会史》,载林廷伶编《槟榔屿广东暨
汀州会馆二百周年纪念特刊》(槟城:广东暨汀州会馆"1998)、页 43 3。
66) 同注5、页432
67) 同注62
68) 参吴华:《马来西亚华族会馆史略》(新加坡:新加坡东南亚研究 所' 1980),,页 117-118 。
80
槟州客属公会的会务活动
119诮-1啊6年)
刘崇汉整理
1.会所之建立与扩建
1938年槟州客属同乡已有筹建公会之议。1939年1月12 日,南洋客属总会胡文虎会长特派代表丘洁夫、范长峰二君从 新加坡抵槟、并于1月14日假槟城时中学校召开筹备座谈 会,商讨组织公会工作,即席选出筹备委员27名,计戴淑 原、孙荣光、古国耀、胡顺荣、李采臣、陈仲明、何如群、蓝 铁桥、叶荣震、李田秀、蓝渭桥、曹让芳、杨芷乡、梁继琼、 罗善庆 ' 游新瑞、罗戊才、饶百迎、韩文波、林廷光、刘锦 瑞、赖松喜 ' 朱步云、张嘉祥、刘俊德、丘联钦;公推戴淑原 为筹委会主任、假时中学校为筹备处,一面进行征求会员,一 面向政府申请注册。不数日,入会会员已达七百余人。1939 年8月,政府正式批准本会注册,1()月本会迁入大埔同乡会 办公。翌年6月9日,本会召开首届会员大会,通过章程及选 择194()至1941年董事。复选结果,戴淑原被选为首届主席, 总务胡让芳,,财政古国耀。同年7月,董事会议决发起筹建 会所'公推孙荣光'戴淑原'古国耀'何如群及胡让芳为筹建 会所委员。在同乡纷纷热烈支持下,本会募得万余元以购下槟 城车水路屋地一块,作为建筑会所基地。1941年太平洋战争 爆发 ' 日军侵占槟城,本会筹建会所的工作因而停顿。本会设 在大埔同乡会之办事处遭炸,所有文件记绿均毁于战火,会务 因此停顿了四年。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朿,旧会友于12月30日 假嘉应会馆召开临时会员大会。商讨复办公会事宜。1946年 本会向嘉应会馆暂借一隅作为临时办及处。1948年租用汕头
81
街54号楼下作暂时会所,同年冬,南洋客属总会会长胡文虎 莅槟访问,极力赞成本会筹建会所,并慨捐建筑基金万元及允 代为设计图测。本会戴国良主席亦捐万元,于是筹建会所委员 会于1949年3月12 Q成立,积极逬行筹建会所基金。不数 月,即募得5万7千多元,于是年1()月动土兴工。1950年3 月,本会新厦落成,5月2日本会迁入新会所办公,1。月22 日举行新会所开幕典礼,恭请胡文虎剪彩。
1 955年,由于会务不断发展,原有会所已不敷应用,于 是董事会收购会所侧旁一块空地,计划扩建会所 '惟扩建工作 遇到重重波折,迟至1962情6月17日动土兴工,至1 963年 春,扩建工作始告完成。
1963年10月20日,本会扩建会所举行开幕典礼及庆祝 本会银禧纪念,恭请槟州首席部长丹斯里王保尼同乡剪彩•筵 开百席 ' 盛况空前。本会同人在建立与扩建会所的工作上1都 表现了高度的团结与分合作精神,值得本会引以为荣。
2. 改善财务状况
本会由于经常费开支庞大,历年来皆入不敷出,为了改善 经济情况,自1 975年9月月起,将会所楼下礼堂全部岀租-每月租金八千多元,如此一来,经济来源大为增加,经费不虞 缺乏。本会亦将楼上礼堂及会议室加以装修,并全座冷气化。 雇员之待遇也获得改善、使彼等安心为公会服务。
3. 扩大服务范围
本会自1958年起,增设福利、教育、体育 '图书、娱乐 五部来加强会务之运作。查本会于1947年曾成立互助部,以 助会员牛安死葬之需求。(后在政府法令下,互助部于1953 年结朿操作。)1 967年,本会福利部细则在政府新法令下不 获社团注册官批准,董事会议决停办福利部。迨至1971年4 月,本会福利部章则始获批准,并于5月恢复活动。体育部设
82
有国术健身班、太极班、羽球队等。图书部除原有图书外,复 蒙吉隆坡民众图书馆赠书七千余册,供会员借阅。娱乐部组织 的民艺中乐队到外地演奏时都获得好评,在槟城曾为韩江小 学、恒毅中学筹募建校基金及作慈善表演。该乐队也受槟城广 播电台之邀,作录音演奏。本会教育部于1963年受五属代表 大会之托、以本会为首,组织“客属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 代为保管前所存下之教育基金。此教育基金乃本世纪初谢梦 池、梁碧如、戴欣然三位先辈各捐出万元,购买五间店宇,以 店租所得作为客属子女教育基金。本会教育部于是负起草拟本 会奖贷学金细则及审查申请者的工作。从1966年开始,本会 办理大专学院贷学金,帮助属人子女深造,为国家造就人才。 从1 977年起,复增设会员子女奖学金。
4.关,《时局政务
1946年,本会第二届董事会鉴于我国沦陷时期,华族人 命财产损失惨重,侵略者理应负起赔尝之贵,因此议决进行调 查我属同胞受害情况,列表统计后,交由政府当局,代向日本 索尝。
为争取华人在我国的政治权益,本会于1954年成立登记 选民小组委员会。本会会K戴国良也于同年受邀担任参政司署 华人谄询委员会委员。1955年本会接警察首长来函,请求本 会代为招募华籍警员。本会除设立报名处处,另分函所属会 馆,以便推动属下青年踊跃参加警察部队。
本会对在紧急法令下建立起来的新村亦相当关注。为深入 了解新村居民的生活情况,本会于1955年3月间组织一新村 访问团。访问回来后,本会呈函华民政务司,将新村情形据实 呈报,并请他代向当局陈情,尽可能予与村民更多利便之处。
1956年,本会接总警长来函,再次请本会协助招募华籍 察。本会议决须协助当局,热烈推行招募工作,同时再致函各
83
所属会馆,协力推动。
195 6年本会对华人在马来亚立宪之前,在宪法上取得合 理地位的问题极为关注,并由会K代表本会出席由马华公会召 开的各社团代表大会,提出下列四修提案:
(一) 请马华公会组织选民登记队,沿门逐户为一般有资格成 为选民的华人登记。
(二) 马华公会应发出证件或襟章给登记队员,以资识别' 免 生误会。
(三) 登记队必须深入城乡各地工作,并邀请当地有名望的人 士领导,协助向居民解说,促请他们踊跃登记,以期收 效更大。
此外,本会也于1956年4月23日委派蓝允旋为全权代 表,出席在吉隆坡敌行的“全%华人社团代表大会”,以争取 华人在宪法之地位。
1981年、社团注册修正法令于5月15日公布实施,规定 所有社团须在8月15日之前,申请成为政治社团抑或联谊社 团。本会于1981年7月19日召开特别会员大会,一致赞成本 会申请为政治性团体,以便能够对政府政策的执行表达我们的 意见。
5.促进教育
本会除了设有会员子女奖贷学金外,对民族教育事业亦不 遗余力。本会对促进民族教育方面的努力 ' 可说有目共睹。
回想1 9世纪末期,槟城开埠之初 ' 侨居的客家先贤先于 1904年创办中华学校,教育华人子弟,树立新式学府之先 声,又于1908年,由客家先贤戴欣然、谢梦池、梁碧如各捐 万元,发动创办了专为客属子弟而设的崇华学堂。崇华学堂当 年借用平章会馆为校舍,一度与中华学校共享校舍。民国初 年,崇华学堂改名为时中学校。民国9年,时中学校迁至色仔
84
乳巷。1924年,时中学校筹备建筑校舍,得到客籍人士大力 捐输,1927年时中学校举行迁校及开幕礼,到了 1938年春成 立分校,时中学校已迈向一个新纪兀。
8()年代,槟城市区学校学生减少,时中分校首当其冲, 学生人数从逾千人剧减至约百人。1988年,本会为时中筹得 十余万元作为分校觅地重建发展金。1993年,新业主计划发 展分校地段 ' 分校须觅地重建。槟州首席部长许子根博士于 1993年协助把溪里蒙一块二依格地段卖给时中重建分校,使 时中觅地建分校之计划落实。
本会历届同人为了时中正分校之发展,不断给予赞助与关 注,出钱出力,立下了光辉的功绩。
对于南洋大学之创办,本会作岀一定的贡献。1953年槟 城社团学校代表大会议决成立“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槟城分 会”,本会被选为副主席,由会长戴国良出任全权代表。本会 积极领导所属社团、踊跃捐献南大基金。
由于政府未将中学华文列为必修科,加上一般学子对华文 不予重视,致使华文程度日趋低落。本会为奖励学子努力学习 华文,自1 978年起议决设立华文成绩优良特别奖,列入本会 奖学金细则内。
1 962年本会民艺中乐队与北马惠来同乡会音乐组合作主 办音乐演奏会,为槟城韩江小学筹募建校基金。
1968年7月25日,本会派总务罗文为代表-出席“独立 大学筹备委员会槟城分会”会议,本会被选为槟城分会财政, 协助独立大学筹备事务。1 979年,为响应独立大学法律基金 “一人一元”运动。本会献捐5百元。
1981年,配合深斋独中23周年纪念,本会捐助一千元。
1983年 '钟灵中学筹募北海分校建筑基金,本会捐献五 万兀。
85
1985年,本会捐出一万元作为马来西亚广联会大学贷学 金。1986年本会也认捐二千元充作客联会奖贷学金基金。
1988年,本会庆祝金禧,配合时中学校80校庆,举行 “时中行”、校友回校日-校史图片及学艺展出及千人筹款晚 宴,为时中学校筹得十万元基金,以备购买建校地皮之用。
6.发扬文化
为发扬优良文化、革除不合时宜的习惯风俗,本会于 1952年便通过守时运动,由本会领头切实施行,今后凡有任 何集会赴约,大家必须守时出席。
自198 1年起,本会每年主办槟州中学华文文学常识比 赛,推动学生对华文文学的兴趣与重视。自1982年起,本会 每年主办客属人士象棋公开赛。1983年,本会也主办了客属 人士作文及书法比赛。
1990年6月10日,本会欢迎台湾世界客属总会访问团的 来访,假座光大云中阁洋行盛大联欢宴。访问团成员在宴会上 呈献9。分钟的客家山歌,把客家山歌文化带给众乡亲。
1990年6月17日,本会热烈欢迎广东客家观光团莅槟、 假座喜临门酒家设茶早点招待贵宾。团员中多位男女歌手受邀 唱客家山歌 > 果然乡音缭绕,令众乡亲倍感亲切。
1995年,由马来西亚客联会礼聘到马的中国刘三姐艺术 团在我国各地地演岀 > 由各客家公会安排演出。本会联合时中 学校及大伯公庙于丨995年5月6日假槟州华人大会堂承办一场 演出,一来发扬以山歌为精华的客家人文化,二来为时中学校 筹募经费。1996年1 1月29日起一连三天,由马来西亚客联 会主办的“寻根摄影巡回展”假时中礼堂展出,本会会长蓝武 昌与热心会友杨文道两人捐助影展经费。
86
7.热心公益
对于公益事务及援助不幸者之工作、本会往往在能力范围 内,略尽棉力。例如1955年1月间,马来亚半岛南端泛溢成 灾、北方祝融肆虐,两地灾黎、无食无栖,处于水深火热之 中。本会受中华总商会之托,代为募捐账款,沿户征求旧衣药 品 '为两地灾民奔走请命。
197 7年、本会特别会员大会一致通过捐献南华平民化医 院建院基金一万元。1。月22日-在本会庆祝4()周年纪念之联 欢宴会上、会长曹快喜代表本会移交一万元支票予南华医院筹 建委员会主席许平等,同时曹会长本人另捐5千元。
197 7年1。月间,威省答东埔发生大火灾,居民捐失惨 重,生活陷困 ' 亟需救济。本会义捐2千元予该地救灾委员 会,另本会福利部捐出6百元予6名同乡灾黎。1981年,本会 福利部献捐大山脚火灾基金3 0 0元。
19 7 9年,本会捐献一万元作为槟州华人大会堂建筑基 金、以示支持州内华团最高领导机构之展大计。
1984年1月22日,本会会员大会议决拨款一万元充作 1984年客联会代表大会之费用。
1986年4月15日,本会会长蓝武昌等参与由古晋客属公 会主办之第四届客联大会、本会响应筹募客联奖贷学金,认捐 2千元。
£岀版特刊及会讯
本会认为,凡是具有规模的团体、都应编篡出版特刊,以 便保存会史及前人创业的事迹•以免珍贵的历史文献随着时光 流逝与而烟没。
1977年、本会董事会正式议决配合本会40周年纪念,出 版《40周年纪念特刊》,并成立特刊筹备委员会。同年董事会 召开专题研讨出版特刊之特别会议,认为本会这特刊须是一部
87
有高度学术价值的特刊•内容包括有关客家人文的著述及本会 的珍贵史料。1 978年新董事会把以前的出版委员会及编辑委 员会改组,合组成一个特刊工委会。本会+0周年纪念刊 (1939-1979年)厚达9百多页、内容非常丰富,由本会于1979 年1()月出版。书成后国内外大学及研究院纷纷来函索取,足 见其参考及保存之价值。
1990年1()月,配合庆祝本会金禧纪念及时中学校8()周 年校庆,本会再接再出版《槟州客属公会金禧纪念及时中学校 8。校庆特刊》,为本会及华社留下另一本文献。
从1982年起' 本会岀版会讯。开始时本会每年出版两 期,后来改为会庆时出版一期,内容除了汇集年来会务活动, 作有系统的报告外、也收录文章佳作。本会会讯已成功扮演了 沟通本会与念员间的媒介作用。
本会希望在文化出版业方面,作出一番贡献。
夕.成立青年团及妇女组
本食于1980年成立青年团以培养班人。青年团在发展团 务及协助母会推展会务方面,都有不可抹煞之贡献。
本会设立青年团,主要是希望年青人与母会进行协调与合 作'协助母会举办老中青三结合的各种文教'体育'康乐计 划。
青年团推动的活动计划主要有:联合会举办体育活动、中 学文学常识比赛;新春团拜、登水塡比赛及政经时事讲座等。 1988年,青年团参与母会举办之“时中行”。
本会妇女组于1994年10月9日成立,以顺应时代需求> 发挥妇女的能量与贡献。妇女组成立旨在联络同乡组妹的感 情,从而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为母会和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在母会推动兴建会所之工作上,妇女组肯定能作出不少之贡 献。
88
10. 担任大马客联理事会理事长
1982年至1984年间,本会接任马来西亚客联理事会理事 K职务,分别于1 983年及1985年±办两届客联代表大会,出 席代表来自东西马各州各地、空前踊跃,仪式庄严隆重,予人 留下深刻印象。本会任两届理事长期间,且主办全马届会I*;法 及写作比赛'又发动筹募活动基金,使客联之会务更形活跃。
11. 重建会所大计
1989年本会会所遭大火烧毁。本会在时中分校设临时办 事处,—方面交涉赔款,—方面安顿会■务,经二年后,吿一段 落,接着策划重建工作。自1991年起、本会趁会庆及时中校 庆盛会,向董事、校友、家K及社会人士征募捐款,作为时中 学校经费 '并于丨9 9 4年为时中分校找到新校地。落实时中分 校建校计划后、接下来便是全力落实车建新会所之大计。
在I 9 9 6年的会员大会上,以联营方式来重建会所的计划 不获公员大会通过。大会亦接纳结朿原冇的重建委员会。 I 996至I 997年度之后的新届董事会的首要任务是成立一个重 建新大厦委员会'以落实会所重建大计。
有关重建会所的任务、任重道远,会馆董事会议决通过公 幵投标,联营建厦等方式 ' 以期灵活的寻求有利、有理的情形 卜重建更堂皇和现代化的会馆大厦。只是,基于各方建议的条 件不能符合本会需求;因此,朽关工程之决定一再搁延,冃前 亦面对T凡八年经济转型期I'nJ的冲击。虽然如此,董事会依旧 决定在九八年呈图测予市政局,以待批准,并待机成熟时,重 新整装出发。
89
每年本会会庆均举行人 联欢宴会、冋乡共聚-B 络乡谊促进感情,
会庆的同时热心慈善公 益及教育,尤其无时]刻都 不忘时中的发展。
91
木会刚庆祝会庆一星期之 为陛 后的1989年1()月29F〕下午1 与告 时'本会楼上前座藏书橱背 志力 后'汉阳购物中心用作存货间 的地方突然着火•不及半小 时•火势蔓延至整座大厦的IH礼堂•再波 及楼上会议室、办事处。经过消防员"分 努力抢救•仍无法挽回惨局,至晚间•汉 阳购物中心后座之办事处又死灰夏燃•木 会后座的储物间因此又着火焚烧=
火灾次晚,董事会立刻假时中止校召 开紧急会议-商景应变事宜•当即组成5 人小组,负责处理善后与索偿「.作;并决 定借用时中分校、 设临时办事处,清I 理钱存物件。一些J 桌椅'音乐橱'乒
公室内的一切文具、纪念品 '档案•纪 录'文件单据■铁柜书橱,油印机•打字 机'办公室桌椅均被烧至面日全非。临时 办事:处肝需家佩-用其文件等因陋就前• 尚幸从成存文件簿册中•可以整理出货学 金账目及年结会m、名卩等•会务才不会 完仝中断-
灾后满日疮痍•仅此数照志实•刊十 本川中•作 '恤日凭吊
乓桌 '座卸' i)t-台'半坏冷气机因' 为放置在楼上礼堂j 后座•没被烧毁• ! 其他包括数千木i 书,千多本纪念I 刊、会议桌椅、办I;
92
坚志不移发扬会务
新任董事宣晳就职 '由名誉会长胡榆芳(左一.穿大衣者)监誓。
1998年新IH财政移交手续。 前任财政冯均元(左)移交客 属财务予现任财政戴德城(右)・ (中)为见证人会长拿督李尧庆及 署理会长谢诗坚。
1994年客联会举办摄影 展•巡回槟少卜|客属公会展 出。
93
海 内 少卜
国际客家投资集同考察仔I『 1994、年9丿]17日赴中国扬州实地考 察■并签署了 -份建设物,弁I国际客 家I:商业城的协议书•总投资额为 •亿美丿I: ”这项以联‘片方式推行的 发展计划,中国扬州政府占百份之 45 -而国际客家投资集川占口分--
国际客家投资集团有限 公司鉴于扬州政府旗帜鲜明的给予 大力支持'对该项投资计划充满信 心。该集团主席姚美良局绅与扬州 市的有关负责人更于1996年9月前 来槟城访问5顺带鼓励本会馆会众 集资投入上述投资计划。
9 1
乡情浓郁四海一家
1992年8月15日第8届马来西亚客属公会联合会在沙巴举行
199()年6月10日槟州客属公会仝人欢迎台湾世界客属总会文化访问团前来
95
刘三姐艺朮团应邀前来
1995年大马客联总会礼聘中国
当晩演出肖目计有民族服装歌
桂林刘三姐艺朮团前来我国演出-分由各地客家公会安排、一路从新
舞,女声独唱,化蝶双人舞■各种 I」技表演' 硬气功与气功表演 ' 木
山到美丹 ' 吉*丹、再到吉打与槟 城。于5月6日在槟城华人大会堂演 出一晚。
刘三姐艺朮团在槟城的演岀是 由槟城客属公会,时中学校及大伯 公庙三机构共组筹委会负责安排一 切,不售门票,以乐捐方式进行筹 款'所得扣除一切开支外-悉数充 作时中学校经费。由于是教育公益 活动•刘三姐的吸引力十分大、获 得热心人士踊跃支持•全场座无虚 席。
演岀前■由30多位热心人上联 '合剪米1继由筹委会上席蓝武昌简 单致词'副主席赖亚汉赠送锦旗予 演出者留念。对方则赠予本会一幅 巨型桂林山水画,仪式简单隆重。I
琴演奏、刘三姐对歌片断、客家山 歌対唱等。片目-气呵成,场面热 闹。
96
1997年9月本会馆青年团与大 埔青年团、嘉应青年团、永定青年 ,团 ' 惠州青年团 ' 增龙青年团暨槟 城国际青商会联合主办《现代企业 讲座会》,邀请文教界知名人士谢 桂元博士及汪天来硕土以华语讲有 关“货币危机谈经济"及"国际纲纟各
青年团与时代共进
本会主办这个讲座会的目的是
(一) 促进青年团体的密切联系,
(二) 加强青年人与企业界的关系与 积极参与概念、(三)发掘青年人的 创业精神,(四)促使青年人对于目 前我国的货币危机有更深的认识, (五)提高大家对企业管理的技巧与 纲际纲络对未来商业发展的重大影 响0
客属公会青年团89年11月假时 中小学分校、主办时间管理课程充 头会员有关方面的知识。
与现代企业”的重要课题
97
福建西部'历史上就是客家人 集中的地IX,这里山青水秀 '物产 丰富,其源远流K的客家文化'吸 引了 •批又•批寻根访祖的客家 人。中国政协委员、香港南源永芳 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倡议, 在闽西地方政府的主持下、「1995 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举行r■首 届此界客属祭祖活动。我国、新加 坡 '泰国' 台湾 '香港等近1。个国 家和地K的海外客家人积极响应、 分别组卩1 •不远万里前往参加这一 盛事。
世界客属祭祖团首先到达宁化 县,次日驱车前往宁化石壁村' 在 此举行客家公祠落成和世界客属祭 祖大典。近万名乡亲和孩子们欣喜 若狂-排成数里长的队伍夹道欢迎
寻 根 谒 祖 故 土 情 远方的来客。据许多客家族谱记载 和历史学家多年调查研究考证,-千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由中原举 族南迁,先后经过五次大规模迁 徙•大部分的客家人来到宁化县石 壁村驻足幵垦'后来逐渐繁衍到岭 南1()几个省份的180多个县,并继 而播迁到世界上7 0多个国家和地 区。今天海内外客家人以亿计。所 以•福建宁化石壁村被公认为客家 早期的集散地,是客家人的摇篮和 祖居地。
新落成的客家公祠占地一万平 方米,祠前牌坊由杨成武将军题写 “客家祖地”,祠前石牌由姚美良题 写“客家魂”,公祠匾额由叶选平手 书。公祠主建筑分前' 中 ' 后三大 厅,中厅为祭祖大殿,摆放127姓
98
徂宗牌位•后厅收藏有族谱'家梏 等文献及文物•整体设计为宫殿式 仿占建筑• k檐泠拱、雕梁画栋' 宏伟华丽。
在喧k的鼓乐声、掌声'欢呼 声' 鞭炮声和24响匕炮声中-姚美 良及客属祭fflPlHI K共同为公祠剪 采'随后一 •批批的海外客家人进 入大殿'向祖宗牌位虔敬地进香、 叩首。霏霏细雨' 冉冉青烟、给祭 祖活动更增添了儿分肃穆'怀古的 气观=
石壁客家公祠落成后,吸引无 数海外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形成 一年…度的客家人朝拜先祖'祭祖 的热潮、这有利于团结海内外客家 人'有利「弘扬客家文化•使客家 人在世界大舞台h发挥更大的作用 和影响。
从汀州古城墙下缓缓流过的汀 江■曾养育了一代代的客家人•又 ■ 了批批南迁的客家儿女■ 此'她是客家人心日中的母亲河。
K汀是客家文化 的摇篮之一•中国客 家研究中心的建立, 更有利于更加系统, 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地研究客家历史和客 家文化、共创客家文 化的新辉煌。参加奠
基仪式的海外客属人士怀着深厚的 故土之情,捐资一百万元人民币为 起动资金、并为长汀县文化教育捐 款四百多万人民币。他们认为'客 家研究中心在长汀建立,是海内外 客家人的一件大事-表示愿发动更 多的客家人襄助这一事业,
接着举行了修复汀州文庙奠基 典礼。它是古汀州所属八县推崇的 儒教文化圣地。海内外客家儿女慷 慨解囊'踊跃捐款,为修复文庙献 上自己爱土爱乡的一片心意。.
长汀县城举行了盛大的民俗表 演踩街活动和经贸洽谈项目及签字 仪式;踩街富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经贸洽谈共 招商12个项冃、总投资额2亿多元 人民币。可以预见、随着客家文化 的弘扬和海外客家人的寻根谒祖, 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事业将会 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99
注重会员子女教育
总务张锦祥颁发 会员于女奖学金。
本会馆每年都颁发奖贷 助学金予会员子女。自公会成 立教育基金以来,已成功帮助 许多优异生解决经济上的难 题•令他们受惠。
本公会 会K拿督李 尧庆颁发会 员子女大学 贷学金
署理主席谢 诗坚颁发时中学 校学牛助学金。
10()
本会大成遭祝刷!光临洗礼■灾后而门仝诉•大家住此拍照留影.作为他II
凭吊。帝望在所仃会员精诚川结卜,卩"现建、挪会所的心愿
重建咨属会馆
|槟城n丨ill I槟城槟客属公公 电建小组经议决,im过公开投标以联 W1£IS筹方式:•进彳『该会会听禾建 i r划。
模城客属公会公K拿督李尧 庆•该会,"小组经过会汉冲勺黄 靠会讨论后•终「作出这项决定, 公丿I:招标与发展商联1,",;在该公f水 路原扯空地发展商业及办公大塩' 以谊建会所。
联化的方式是一客屈公公将 提供土地•血发展商则承担-切注 筑费用 '商业■及办公大厦完峻后-整座大厦及土地上权将仍以槟城各
质公公拥ft ■
一客届公公将至少保留总■ 川血积之2 0% -位置在顶楼处• 婀卜之大厦部份由发展商以租赁方 艾使川■惟租赁LEASE HOLD) 年限由双方讨论而込致•而租赁期 限届満后■客属公会将收冋主权。
发展商负.责经费
'■在租赁期间内-发展商须 负责整栋大厦之管理费和维修费• 所有的顾问费用和开支.以及所有 4筹划过程,I'的--1)1费用皆山发展 商负责■
101
“发展商的投标建议书由重 建小组仔细讨论及审查后,交给董 事会考虑以通过接纳,然后推荐给 特别会员大会正式通过接受,再进 -步与发展商讨论联营的细节。” 主权不割让
署理会长谢诗坚也表示,较 早的重建计划已被搁置,新董事会 经讨论后提出这项新的发展计划, 并认为该产业的主权不能割让,应 被保留。
谢氏也表,公开召标联营发 展重建计划,是最方便,最有效及 公平的一项途径。
接受投标
该会诚邀有兴趣的发展商及 各界投标联营发展该重建计划。
由于各方建议的条件不能符 合本会需求,有关工程之决定因此 一再搁延,目前更面对了 1998年 经济转型期的冲击,尽管如此,本 会仍决定在今年内将图测呈予市政 局。
诚邀在槟城闹7TT中心联营 发展商业/办公大厦
1. 槟城客属公会诚邀有兴趣发展商 在闹市中心车水路联营发展商 业/办公大厦。
2. 槟城客属公会是位于槟城车水路 一块空地之业主,列号乔治市 DTL。第 15 段,洛 513&515, 土地总面积约12,000方尺。
3. 有关之地段,建议兴建多层商 业/办公大厦!惟其比例不少于 3.5
4. 槟城客属公会提供土地,而发展
商则承担一切建筑费用。
5. 商业/办公大厦完竣后,整座大 厦及土地归槟城客属公会拥有。
6-槟城客属公会至少保留使用总净 使用面积之20%,位置在顶楼 处。
7. 剩下之大厦部份由发商以租赁方 式使用,惟租赁(LEASE HOLD)年限由双方讨论而达致 协议。
8. 在租赁期限内,发展商负责整栋 大厦之管理费和维修费。
9. 所有的顾问费用和开支由发展承 担。
10. 所有在筹划过程中的一切费用由 发展商负责。
11. 投标截止日期为1996年11月5 日(星期二)(以邮戮为凭)
12. 槟城客属公会对所有投标拥有取 舍权,任何投标者不得有导议。
13. 有兴趣参与联营之发商,请将其 意愿和计划草案提呈槟城客属公 会,信封请注明“联营发展”。
102
槟州客属公会
1990/1991年度董事
正会长 副会长 副总务 副财政 国英文 福利部 体育部 文娱部
赖亚汉 署理会长:蓝武昌
游新喜、李尧庆、土林清 正总务:沈仕坤 杨友士 冯均元 徐胜俊
戴祖庆 罗慧吾
I?.评
正财政:蓝瑶初 中文书:李炽光 交际:戴细华 教育部:卢文高 图书部:卢道龙 青年部:张锦祥
查账 蓝伟斌' 胡勇达
董事 张德兴、 梁维清、廖禄增、罗超德'张明生、林清栋、
张润清、 游鸿丰、蓝允旋、林克宁'陈天送、曾福缘、
田裕兴、 戴德城、胡森达、钟庆柱、梁城安、蓝其彪、
戴祖铭、 游上民
信理员 蓝允旋、 钟芝杰、钟家驹'陈世烈、梁城安、李礼文、
罗超德、 曹快喜、张锦群、蓝武昌、游新喜、李尧庆'
赖亚汉' 沈仕坤
1992/1993年度董事
会务顾问:沈仕坤 正会长:赖亚汉
署理会长:蓝武昌 副会长:李尧庆、游新喜、王林清
正总务 陈天送 副总务:杨友士
正财政 蓝瑶初 副财政:胡森达
中文书 邓国彬 国英文:丘贵祥
交际 戴细华 福利部:张明生
教育部 卢文高 体育部:罗慧吾
图书部 徐胜俊 文娱部:冯均元
青年部 张锦祥 妇女部:卢道龙
查账 戴荣发、 曾令梅
董事 张德兴、 林宛章'梁维清、梁城安'蓝其彪、田裕兴、
胡勇达、 丘评、张润清、罗超德、戴德城、翁海万、
103
信理员
钟士灿'蓝伟斌'钟庆柱'
杨永基
蓝允旋'钟芝杰'钟家驹、 罗超德、曹快喜、张锦群、 赖亚汉、沈仕坤
林清栋'蓝允旋'戴祖铭'
陈世烈、梁城安、李礼文、 蓝武吕'游新喜'李尧庆'
1994/1995年度董事
正会长 副会长 副总务 副财政 国英文 福利部 体育部 文娱部 妇女部 董事
信理员
蓝武昌 李尧庆、 戴荣发 胡森达 丘贵祥 张明生 罗慧吾 丘评 杨永基 梁城安、 廖禄增、 李保成、 胡勇达、 蓝允旋、 蓝武昌、
王林清、胡森达
王林清、游新喜
陈天送、 钟士灿、 林克宁、 蓝其彪
钟家驹、 游新喜、
怅锦祥、 徐胜俊、 彭胜福-
钟芝杰、 李尧庆、
署理会长:赖亚汉
正总务 正财政 中文书 交际 敎育部 图书部 青年部 查账 张德兴 梁维清 黎明福
梁城安 赖亚汉
沈什:坤 冯均元 戴细华 戴德城 卢文高 邓国彬 曾令梅 蓝伟斌 蓝瑶初 钟庆柱 田裕兴
罗超德 沈仕坤
林清栋 罗超德、 张润清、 叶鸿兴、
张锦群、 张润清、
1996/1997年度董事
正会长 副会长 副总务 副财政 国英文 福利部 体育部
李尧庆 署理会长:谢诗坚
王林清、黄占兴 张明生 正总务:张锦祥
卢文高 正财政:冯均元
戴德城 中文书:彭胜福
张德兴 交际:徐胜俊
李保成 敎育部:丘琼润
翁海万 图书部:卢友谦
104
文娱部 妇女部 董事
信理员
:杨永基
:林克宁
:沈仕坤、张润清'梁维清' 曾令梅'黎明福、陈毓书、 翁海水、曾辉青、张焕云、 张铃华、郭淇彪
:蓝允旋'钟家驹、钟芝杰' 蓝武昌'游新喜'李尧庆' 王林清、胡森达
青年部:温贵清
查账:沈伟兴'林清栋 田裕兴、罗超德、游国平、 钟庆柱、钟保生、胡茂梁、 钟润兴'张亚南'谢升衡、
梁城安、罗超德、张锦群、 赖亚汉、沈仕坤、张润清'
1998/1999年度董事
正会长 副会长 副总务 副财政 国英文 福利部 体育部 文娱部 妇女部 董事
信理员
李尧庆 王林清、 林克宁 张焕« 张德兴 李保成 谢益隆 杨永基 丘湄 伍瑞彩、 张润清、
何殷、钟炎坤、 曾广和、钟庆柱 蓝允旋、钟家驹' 蓝武昌、游新喜、 胡森达、张锦祥、
徐胜俊、
钟润兴' 罗超德、
署理会长:谢诗坚
张明生正总务 张锦祥
正财政 戴德城
中文 彭胜福
交际 刘千添
教育部 丘琼润
图书部 卢文高
青年部 温贵清
查账 孙吉炎、李松昌
黎明福、冯均元、 黄占兴、梁维青'
游国平、陈毓书、 叶鸿兴' 张金和、
张亚南'郭淇彪、 田裕兴、罗德胜、
钟芝杰、梁城安、 罗超德、张锦群、
李尧庆、赖亚汉、 张润清'王林清、
谢诗坚
105
客家研亢新发现
鹤湖新 居以二围冋 字形作结 构•厚实的 围墙上遍布 对外攻击的 枪眼和小 个' 四角建 有城楼 '四 通八込。这 种易守谁攻 的围屋内里 住人 '外看 却俨如城堡 —样。
坐落深圳列为文物保护古迹
中国发现最大客家围屋
(6-6-1997) 一直被人J[]"― 夜城"来形容高速发展的深圳、 城市扩展过程发掘出不少占迹• ■有2()()多年历史仝国最大的 客家围屋被发现即一例。这座占 地2万多平方米、拥有38()多间 房•可住「人以上的围屋' 在发 现时仍住蓍K()()()多人' 围屋近 门被列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古 迹'并将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
围屋呈回字形结构
这座全国最大的客家困屋
“鹤湖新居”位丁•深圳龙岗镇罗瑞 合村内,围屋呈回字形结构•气 势雄伟 '东西长109米,南北宽 185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围屋 的城墙高込T米 ' 墙上设有对外 观望的小窗和射击孔,城墙四角 建*四座6米高的阁楼 '楼与楼 间有路相连。围屋三面密封无 门 '反在屋的正面丿I:有三座上圆 卜方的拱门•正门前是K方形的 晒禾坪和半月形的水塘。围屋最 大的特点是围旳住人,冈外可抗
106
由外乱'
“鹤湖新居”始建F 17 8() 年•由清朝嘉庆年间的客家人罗 瑞凤创建,围屋筹建历时三代9() 俳 '直到1871年才最后建成。据 罗氏后人讲•这座围屋的先祖罗 瑞风以收卖破烂起家的。
刚开始的“鹤湖新居”只是 建了 -个口字形的围屋 '由■ 氏后人r孙繁衍•不敷应用,于 是逐潮在口字形的小围屋外再扩 建一个大四方形的大围屋'最后 建成现今冋字形围屋的形貌。 ''鹤湖新居”的特点主要有: ''九 天■八井 '卜阁下鸟楼'' 。“九 ><'■即指围屋内东西南北共有九
这座屮国最大的客家围屋见证了 J丿J史,多个朝代的兴衰:
个大院'并与十八个错落有致' 连接成排的天井相连成趣。而 “十阁走马楼"是指回字形的屋围 八个角都有八座阁楼'再加上后 墙上的两座台共I•座阁楼。由于 阁楼与围墙有通路,方便族人进 出,故亦称“走马楼。
-鹤湖新居 ''在最鼎盛UJ-|||]-是清代的道光年间(约182() 年左右) '当时全龙岗I区有八成 的商铺都是罗氏族人拥有」
建客家民俗博物馆
罗氏后人在2()()多年里基本 …直都住在围屋内'到八十年代 中-不少后人幵始迁出并将■ 分租给外人租用,到96年底,龙 岗区政府发现这座国屋后,与【69 名持有围屋业权的罗氏后人协 商、以年租30万元人民币签下1() 年期合约'将围屋改建成客家民 俗博物馆。
清朝道光皇帝御赐的“夫夫第” 匾额仍任' 己IE常破败■
107
槟城客属先贤的街道史迹
景贵街,阿贵街-------来自广东增城新村的郑景贵 (1829-1961),是吉连包早期迁民,槟城增龙会馆首要捐款 人郑兴发的第三子。他是一八六。年到一八八四年槟城与霹 雳公认的海山(五邑县人)首领■ 一八七四年在邦咯签约与 义兴议和'一八七七年起成为首届霹雳华人议员兼太平甲必 丹-一八九五年任平章会馆协理一九九八年五福书院总理, 他也先后任海珠屿大伯公庙(一八六五及一八六八年),平 草会馆(一八八一至一八八三),广汀公冢(一八八五及一 九。一),极乐寺(一九O六)首要捐款人,称为“大总理”。 槟城槟榔路的其中一条横路景贵街,以及椰脚街通向美芝街 的一条横路,阿贵街 ' 都是以他命名。为了让政府建路通向 内陆,郑景贵捐出了一间排屋,供政府折除,才出现阿贵 街!
泰兴路------槟城华人所俗称的“四条路”,即是为了纪 念源自福建永定籍,一八二五年出生的胡泰兴。胡泰兴早期 受教育于大英义学,后来与辜上达在土库街合创泰兴达公 司-一八六四主创立胡氏宗祠。他也是在一八六七年槟城大 暴动后,受委调查委员之一,并在一八七二年获授太平局 绅。一八八O年,胡泰兴任广汀公冢大总理,一八八一年参 与创立平章会馆。
张弼士路——原本的张弼士路是在德顺路火车路和槟榔 路组成的三角交界区,中间横贯的一条小路。张弼士 (1840-1916)原藉大埔乡下的农村孩子。一八五八年,在巴 达维开始了商业生涯,而后一八八六年创立万裕兴,并进军 船务,以三艘船川行槟城与苏门答腊。一八九。年他是首位 槟城副领事,一九。二年升为驻新加坡总领事。他对推动海
108
外华人归心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的现代化,都作了不少贡献; 其中著名为创办中华学堂、创建极乐寺、中华总商会、以及 驰名中外的张裕酿酒厂。八十年代后,由于光大建城市中心 健设,原有张弼士路,被埋藏在新的建筑区内。目前,新的 张弼士路是一九九二年之后,由张氏清河堂争取*重新以清 河堂边邻的香港路命名。
戴喜K路,戴喜石巷 一在市区的风东路旁一条横 路,另一则是在亚依淡区。戴喜云(1849-1919)在一八七 三年以身无分文名估俚身份从大埔原藉来槟,在槟城和霹雳 充当劳工、小贩,路边写信佬,一事无成而坚扬奋斗,卒之 从杏春堂营药业为起家的基础。后来投入其他行业,并成为 本世纪初槟城最大的个人地主。一九O七年至一九一二年任 中国驻槟副领事。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二年位中国驻星代总 领事。他在先前捐款慈善教育事业有英皇爱德华纪念医院、 疗养院、槟城大英义学、中华学校、时中学校及极乐寺,他 同时是极乐寺五个捐款及产业托管人之一 •戴喜云去世后, 其创设的“中益堂”继续为教育提供捐助基金。
阿贵街
张弼士街I
109
槟城华人社会的客家人领事
王琛发
从一八九三年开始,清朝在槟榔屿设副领事,委张弼士为 首任副领事,一直到民国「九年 '一门两朝三领事的戴淑原领 事卸任,由清朝到民国-客家人占据了中国驻槟领事的职位三 十匕年。历任领事,不是有生意合作,就是有亲戚关系;而各 籍贯语系栖派少有异议,几乎是充份接受这一历史现象-这背 后肯定是有许多综合的因素"才能构成它在其时代环境之中的 “合理性“。
(一)清朝在槟城设领开始
槟城最早设立清朝的副领事,是一八九三年的事。
有关设领的过程' 邙国祥的《槟城散记》说,是始于光绪 癸已年'在清朝出使英国大用套照暧船经槟城、五卜三岁的张 弼士前往会见之后。他说,这次会面后:"龚逐函荐李文忠公 鸿章,说公才可大用,即奏派为首任驻槟榔屿领事。时一八九 O年也"。1
郎国祥B中这段文字.印刷时出现手民之误•“光绪癸 已 是 —八九二年 、它误植成“一八九o年”,了。而另 外更大的出入之处-是龚照环受命出使英法,是在一八九四年 中旬起样. '他来到槟城屿之刻,张弼士早已任领事了。2
郎国祥在战前战后曾在张弼士的故宅住了一段K•久时间-他所听闻的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在发掘史料作了很大贡献。 但亦可能碍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所以,他无从考査对证口述资 料和具体的年月日期。张弼士的副领事不是龚所委任,但是邙 说他往见龚照环应是确有其事的。张弼士是侨领也是驻槟副领 事、会见路经英殖民地的岀使英法大点、是礼节也是必要。
no
但是,建议设领和推荐第一任领事的,另有其人。清季的 外交文献在这方面有史料可查证'驻英公使薛福成是最早向清 廷强调在槟设副领事的职务与其重要性的一个。他在一八九O 年奏上说:“附近新加坡各岛 ' 曰槟榔屿 ' 曰马六甲、曰罗 佛' 芙容、曰石兰莪' 曰白蜡-皆未设领事■华商因受欺凌剥 削'无不环诉哀求,批请设副领事一员,即以随地公正殷商摄 之……盖领事一官•在彼外洋虽无管辖之权实有保护华民之 责。纵令妥订条约章程,必得领事随所见闻 ' 与彼地方方官商 办•则洋官亦得借以稽查•而土人不敢任意苛虐。即驻洋使臣 欲与外部辩论•亦必以领事所报为凭、方能使洋官有所顾 忌。”,
以后,薛福成即根据中英双边的手续办理槟榔屿设领事 务,并在一八九三年向总理衙门作了报告:
“本大臣屡饬总领事黄遵宪留.心访察。堪以派充副领事 者,总期人地相宜任阙毋滥,据实禀报以凭核办。前据该员禀 称选得绅士候选知府张振勋,即槟榔屿之富商"在海门等处经 商三十年,声望素着•若为槟榔屿及其属地威利司雷省,并丹 定斯等处之副领事官,堪以胜任等情。禀请查核前来。本大臣 复核属实■曾经照会外部请英廷允准•并发谕照办,旋接外部 大臣劳思伯里复称槟榔屿设中国副领事官•已转咨英廷办 理..现据外部函称接到新加坡及海门等处总督来函,称张振 勋为槟榔屿之副领事,无所不可。是以已认其为中国副领事。
"4
从这两份筛福成的遗文-可以清楚设领的原因是为了 ''华 商因受欺凌剥削”而要 ''保护华民"。由是 '便由薜福成吩咐 总领事黄遵宪推荐人选,到了三月八日去信总理衙门时,张弼 士的领事职是已经由中、英两方确定了。
111
为什么会是由来自大埔的客人张弼士担任清廷第一任驻槟 副领事呢?
这个问题,首先应从清廷当时的对英外交长官,也就是 薛-黄二人的遴选标准'去找答案。薛福成首先已明解到,各 地情形,非要由当地有威望,同时又明解具体情况兼且有各方 面交情的人物去处理。因此,他以上的奏文中说得明白“即以 随地公正殷商摄之”。这样的人选,可省朝廷开销,同时也杜 绝了派遗不谙地方事务的官员前来南洋办事造成种种障碍。
张弼士源自贫民子弟,在一八五六年到巴达维从事杂役起 家,一八七五年在阿齐从事垦地种植业,其后又与吧达维甲必 丹李亚义等在槟城经营土产,一八八六年他独创万裕兴公司于 槟城之后。航运槟城阿齐之间,又在彭亨,雪兰莪等设矿场' 以其本人遍布在英荷尾地的商务与联系,其“公正殷商”的形 象和信用,以及其人事纲络,当然合乎薛福成的企盼。
其次'考虑当时槟城华人社会帮群关系的具体情况,也可 以认识-除了个人具备的条件,张弼士在当时确是较能受华社 普遍接受的人物。
当时,槟城的客家人口只是华人总人口的百份之十左右, 霹州的客家人,则也是约百份三十。。因此,领事如果来自少 数帮群,便可能会比来自其他帮群更具有超然而不偏不倚的形 象。但另一方面,大埔人在潮帮中占了重要领袖地位,而与广 州帮内领袖的增城客友好相通。和福帮接近永定客也有"永大 联合''的渊源。这一来,便令身为大埔和客属领袖 ' 又身在广 汀大集团的张弼士,比其他具相仝资格旳人,多了一份由籍贯 造成的条件。至于为什么不是闽南人?除了任用闽南人不一定 会受广帮同意,另一原因,当时的闽南上层商人,尤其主要的 “五大姓”领袖,多是漳州原籍,而且有从事洋人买办和“土 生华人”倾向,似乎不一定能符合担任领事的要求。反而像张
112
弼士这种能和闽南人来往的客人•更为适合。
我们不知道'黄遵宪在推荐张弼士时'是否有周详考虑上 述的因素。但是,拉律线争伤口消弭后•虽说对峙的各帮已言 和于一堂,但是,与其用其中一帮的领袖,倒不如用后期“外 来”的张弼士。他来自大埔又和各帮友好无疑是最适当人选。 而我们看一八九四年任广汀祥堂总理前后的张弼士,他的社会 活动,包括购地捐地建张氏清河堂,支持福州僧妙莲建极乐 寺,都不曾放弃笼络闽人共同合作。7
张弼士能任副领事,相信也和他与当时推荐他的驻新总领 事黄遵宪的思想较能一致有关。除了两人都是客家人,黄公度 在一八九三年曾任在驻槟城第三任领事谢春生的住邸养病,8 冃前尚未有资料可证明两人的私交密切。但是,由于槟城领事 是直辖于新加坡总领事,而爱国诗人黄遵宪在与英国交涉离任 后,推挙张弼士于一八九四年继其位,以及张弼士一再本身以 身作则又推动本地华人对华效忠'支援中国建设推动本地华人 文化教育;可以想象这一来自中国黄堂乡下的企业家,与黄遵 宪倾向洋务变法图强的爱国心态,是有共同点的。
一九。三年新加坡华民政务司向英政府秘密报告黄遵宪和 张弼士的活动,指出黄遵宪如再留住五年,誓必损害华人对英 国的效忠和好感。由此可知,英国对黄遵宪的态度,以及对黄 遵宪所指宣的继承人也不放心。’‘
(二)张弼士以后的历任领事
由张弼士开始 ' 包括张弼士在内清代的槟城领事一共有六 任五位,其中一位卸任之后,让自己的女婿接任,而女婿不干 了,岳父又重新走马上任。
这六任领事,依任期排列秩序如下:
张弼士(大埔)1893.3-1894.7
⑵张煜南(嘉应)【894.7-1898.5
113
3"谢春牛(嘉应)
「1)梁羿如(嘉应)
,5)谢祥生(嘉应) ⑹戴欣然(大埔)
I 89B.5- 1 903. 1
1903.1-1906.2
I 906. I 2-1 9()7. 1 2
1907.12-1911 1
从I:述名单,我们可以发现"清代的历任驻槟领事,竟然
清…色都由客属包办、而1】.L任#不是大埔客就是嘉应客。不 只如此•事实上这儿任领事,私人关系密切。
张弼士是在担任槟城领事一年 >后填补黄遵宪留下的新加 坡总领事任务;他推椁张煜南为其继位者的原囚是可以想象
的。张煜南和张鸿南兄弟初到印度尼西亚谋生、是由张弼士 一年提
拨•后来门门户 '但经济和气意上依然和张弼士密切合作。 —八九六年张弼士为清廷委派I丿丨国办大清银行,南洋的一切生 意也是委托张煜南打理。"此时张弼士在槟城任副领事不到一
年 '便要调升•而仝时乂必须兼顾槟城的事务。因此张拥士委 任他熟悉的张煜南担任继任者 '由张煜南向身为新加坡总领事
的张例士负责' 是张弼士较能胜任的配搭。
张煜南是嘉应人 '他的继承者谢春生和他是同肘期的嘉应 领袖"两人既是同乡•乂仃私交还是儿女亲家。''‘谢春牛的家
庭背景,相信是促成他出任领事的关系。他的父亲是一八九O 年出任英殖华人参事局董事' ―八九四年被嘉应会馆公推为信 理员的谢双玉。/时谢双k已是嘉应数-数一.的富家,兴建大 英义学时出了旬,资-出任、|'章会馆及广福宫总理。”
谢春牛.与他的继任者梁碧如的关系更密切 '两人是牛意伙 伴' 介营了霹雳咖啡山的物矿山•合作荻利丰富;谢春生又把 女儿许配给梁碧如:牛意伙伴之外、又添了一层翁婿关系。"’
梁碧如辞职之后。山丁一时找不到领嘻人选 '于是•由谢 春h复任领争。到了这-年的冬天 '谢春气以父亲年登八十七
为山"辞职归养。他辞职之后-继任者是戴欣然。
1 it
戴欣然与张弼士是大埔仝乡,而且,同时都在广汀、潮州 及客属的社会中任领袖。
如果我们观察上述各领事的背景,我们会发现,除了大家 都是客属这一共同点,他们之间有些是仝乡,有的互相是生意 合伙人,而谢春生与梁碧如更是翁婿之亲。另一方面,这些人 也是在广汀、潮州、嘉应、以及五属大伯公庙的社会活动上共 同进退的盟友。除了在槟城有大量不仝社团、庙宇的碑记和资 料留下他们一仝乐捐或担任领袖的记录。最显着的是一八九五 年倡建的极乐寺,张弼士、谢春生、张煜南'戴欣然,以及另 一位增城客人郑景贵,都名列五大总理,成为极乐寺的庙产主 要捐款者及后来的庙产信托人。
而且,数任领事之间,私谊也相当深刻。邙国祥曾纪录张 弼士一名老家丁的口述历史:
"当H这条街■本极冷静,张大人因邀同谢公梦池,梁公 碧如、戴公欣然等,在这边买地基,预备筑成一条客家街。梁 公所建的,即今之国际旅社(今为圣方济校舍)、谢公所筑 的,即今星槟日报馆址,戴公则因限于所购地址狭长■不能筑 成大厦,仅筑成小洋房三 ' 四间,即前小琅环俱乐部旧址的房 子及其左右屋子。张大人所购的,即为现今十四号大楼。”" 其实,除了上述五人,郑景贵的孙女婿另一位来自永定, 被誉为"物矿大王”的胡子春,在一九。七年,原本也曾受出 使英国大臣汪大燮任为槟城领事,不过,却受他电辞不受。因 此 ' 才劳烦谢春生更作冯妇。
另外,在戴欣然于民国建立之际宣布“下野”之刻,所任 民国代理领事,则是戴欣然的儿子戴淑原,到了一九O七年便 升任正领事。而民国十年,戴淑原一度回国述职,代理其领事 职的。是他的兄长戴芷汀。'”
115
纵观光绪癸已年(一八九二年)清朝在槟城屿设领之始' -直到民国十九年(一九二. O年)•戴淑原离职,客家人在槟 城担任中国领事的丿矿史。&达三十七年。
从一开始到三I -年代,历任清朝和民国领事都是客家人' 而且-是来自一个私人关系密切的圈子;居然会获得整体华社 认同'少有异议。这是一种相当令人惊异的事。但是,如果我 们回到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看问题•则可能试探性的明解。
基于历任领事'都是朝廷给于一点经费'而个人要在行政 事务外'另负许多额外幵销:因此'某个人是否愿担任领事' 便有赖前任在当地选材的推荐和个人的意愿。而官职的推荐涉 及了别朝廷的负责和效忠,不能表现马虎。从张弼士幵始实行 T “内举不避亲”的推荐方式、可能是后来历任领* 的选择。 这会比推荐他们不理解背景的外人' 更负责任。张弼士 '张煜 南 '梁碧如的卸任期间"都是朝廷方面另有听托-张弼士卸任 是为了出任驻新总领事、张煜南卸任' 是出任潮汕铁路大臣, 梁碧如卸任是向中国政府上书《矿务刍言》受"商务大臣贝子 某、电召进京”勇 ' 而自请赴广西考察,他们对政府是犹有重 任,对继任者的问题自不能马虎。因此,切不可把这种“内举 不避亲"的现象 '误以为是客家帮派垄断领事行业。
另一方面,领事衔头的代价不低。除非是有强烈的爱国意 识,也有经济能力及有意向国内开展业务•否则' 除了花费时 间,又要应付和应酬各帮群 ' 也常常必须为了社公活动及慈善 带头捐款:这可能是其他人不热衷的原因。来自嘉应或大埔这 两个较弱势的稍群的领事具备了财富背景和热心公益 '且又能 不分帮派的和整个华社来a,以加强本身以至所属帮群在华社 的地位。因此'他们担任领事,会比来自其他较强势帮群的人 物担任领事•更能为其他籍贯人士接受。
116
(三)领事所扮演的甬色
清朝从匕世纪初漠视仇视“化外之民”,继而在本世纪末 设领保持华侨,七要动机是着眼r利用华侨的经济能力•并企 图在政治上使之成为一股效忠的实力。而民族认同与经济拓展 的机会'也吸引了当时华人上层商人,向清政府靠拢。
因此,清朝设领的目标•便是放在经济和政治上'领事的 事务显然也和这一大方向配合。
郑官应辑《张弼士牛平事略》“公性慈祥•尤复精■细听 讼务'尽其辞:反复幵导'从无仰勒,雨造情甘..。”E排
难解纷-是领事的列常任务之…。
不过 '在为 '-们也偕人排纷解之外 '领事馆的最重要任务、 还是执行朝廷的政策。这其中一项常见的任务、应是卖官鬻 爵,其章程,往往由领事馆贴告示 ' 又或者登载在报章上。 利用高官显爵换取华侨的捐款,是清廷所实行的一种两利政 策、它满足了海外致富的华侨想要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心 态,同时,也实现了清廷为各种经费账灾筹募金钱的目标。而 官职的殊荣也是一种协助华侨领袖巩固社会地位的方式,并带 来令纳捐官位者认同效忠清廷的效果。
除了通过卖官鬻爵 '清廷也通过领事在南洋为中国大陆一 系列实业与投资计划进行召商。张弼士在任总领事期间、本身 积极以身作则,并以官商姿态在铁路事业及大清银行任要职, 多次往返国内 '南洋。一八九六年清方更在《槟榔新报》刊登 启事,号召华人投资中国铁路建设。纣历任领事如张煜南领办 潮汕铁路,梁碧如上书建议矿务强国 '他们本身都在中国投 资,并且成为豉励本地绅商赴华投资中介力量。刃这之后,领 事们亦酝酿了各地中华总商会的设立与影响。一九O六年,英 殖抗议领事馆发护照,于是张弼上逐建议由各地中华总商会代 替领事馆颁凭照给四国经商的华人。"
117
除了鼓励华人对经济和政治支持。领事们也关心确保中国 文化在槟榔屿的传播。并热心地方公益。
一九。四年建中华学堂,一九O五年创极乐寺,都可以发 现到,历任领事是其主要创办人,但却开放给闽粤领袖共管共 享。而清廷也籍这一校一寺的创建,扩大其影响力,由慈禧太 后御赐“海天佛地”及光绪御题“大雄宝殿”墨宝,并赐赏极 乐寺龙藏经;又由光绪御书“声教南暨”匾额及送《古今图书 集成》一套给中华学堂。”
领事馆领事的另一个任务是替清廷提防保皇和革命乱党。 一九O八年驻英钦差大臣李经方给戴欣然的容函要求他:“按 照外务部电饬各节•与华侨商董刿切幵导,力遏乱萌,仍一面 示必密侦探.."°
不过,来到辛亥革命之前的几年,是人心思变的时代,领 事们老成持重,但心中也不例外。戴欣然给李经方的回复是:
“领事窃查孙康两逆'每在外洋各处'敛财肥己,扰乱内 地,数载以来,逆迹已彰•久为华侨所知,槟屿华商,类多殷 实,且皆在内地各有身家牲命。人情所重,其不肯轻率附逆 党■盖亦甚明,频年内地灾区•商家即捐巨款,踊跃为善,如 恐不及•又历住领事,皆商承乏■向与华侨商董联络一气,推 诚相与•日夕晤面,遇事就商•无所隔阂,大义所在,咸皆晓 然于利害是非,趋避祸福。他埠或有资助'本埠则无其有,少 数下流社会,穷无所归,藉随党末、以瑚其口、每为市井之人 所不为° "25
而实际的情况如何?当时保皇党人和革命人都齐集槟城。 张弼士的儿子是张秩君是革命党,张弼士私底下捐了二十万两 百银暗助革命。“而本城由各任领事联办发起的崇华学堂(时 中学校),则收容了饶芙裳以及后来成为黄花冈烈士的罗仲霍 等。领事们在关键年代,为掩护和支援革命作岀贡献。
118
清代驻槟客籍领事群像
谢春光,名荣光,号梦池
(18 17-191())
张弼士,名振勋
(1840-1916)
张榕轩,字煜南
(1851-1910)
梁碧如,名廷光又名广辉
(1857-1911)
戴春荣,号喜云,字欣然 (1849-1919)
119
注释:
1) 邙国祥:《槟榔散记J (新加坡: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 19"), 页 105 o
2) 有关龚的出使时间,参钱实甫编:《 '清代耿往年表》第四册(北京: 中华书局1980) •页30 38
3) 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统)' 载丁风麟、王欣之 编:《薛福成选集》(上海:匕海人民出版社• 1987),页332。
4) 薛福成:〈咨总理卩.门:派设槟榔屿领事〉•《出使公牍》卷二*页 25a —26a (台北:无|」期)。
5) 郑永美:〈槟城时屮学校先贤董事〉、载《槟州客属公会金禧纪念' 时中学校八十校庆特刊》(槟城:客属公会时屮学校,1990)、页 199。
6) 至到191 1年•槟城客家人占华族人以11.6%、霹助华人人口 3 1 . 70/0 ■见丄 E. Natan The Census of British Malaya I atcr 1 ovv & Saw Lid. London 、 1922)。
7}参王琛发:〈南洋红顶商人张弼士对南洋华人的贡献〉•载《槟榔屿 潮州会馆庆祝成立134山念特刊》(槟城:潮州会馆-1998)-页 227-228 。
8)温梓川:《槟城第一个文会崇文社及其士了》(槟城:星槟H报-II 期不详)。
9 ) M . R. G (id ley - The mandarin Ci ap it al is Is f r o m N a n Y ;i n g , (I. o n don : (J a m b r i d g t-. 1981) - pp.76。
10) 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 '《清季屮外使领 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5) •页73。原年表屮六任领事的名 以“名”或“字”称,分别为张振勋' 张鸿南、谢荣光、梁廷芳、谢 荣光、戴春荣,但其屮 ' 张鸿南实为张煜南弟。显然与真相有出入。
11) --〈张榕轩兄弟事略〉,载刘果因主编《槟榔屿客属公会四十
周年纪念刊》' (槟城一:客属公会• 1979),页735。
12) --〈谢春生先生事略〉、载同上注,页738。
13) 慎世室主:《本会厉届主要职员介绍》,载《槟城嘉应会馆一白八十 六周年纪念特刊》(槟城:嘉应会馆、1987),页23。
14) 同注12。
15) 同注1、页33 0
120
16) 参《一门两朝二领事的董事先贤:戴冨丕、芷汀、淑原父于》-载同 注 7 .页 1 85-187 ■->
17) --〈梁碧如先生更略〉,载同注1 1 - W 736,
1引郑官应辑:《张弼土生平事略、附荣也录》,(张家收藏版复卬木)”
19) Yen (J liian g Huang. Ching's Sale of H oiiours a n cl l h c ('ll in r silt-a de rship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1B77-1912 ■ Journal oi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1. 1 ' No 2 .p2 1。
20)
2 1 )
22)
23)
24)
25)
26)
同注 9,pp.86 3
参同注1 7。
庄国士:《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页 302-303 。
释宝:慈:《极乐5志》(槟城:极乐寺' 1923)卷一n 一一十二页'|己 截:“荷德宗帝赐以法衣等物,龙经则分供F极乐寺•崇福寺”。有 )< M额和《龙藏》迄今仍藏极乐寺。御赐屮华学堂文物的i己录、参陈 育柩:< 15来业华文教育发初史〉载陈着《椰阴馆交存》(新加坡: 南洋学会、1983)、页"I
转引同注1、页1 31。
同上汴.吹134。
刘大可:《客家之光》、(福建:中国福建教育岀版社、新加坡崇文
出版社,1995)、页1 15。
121
漫谈客属与槟城华人教育
王琛发
客家人向来注重教育。据知,早在一八五。年代之前,在 槟城浮罗山背与大山脚一带的山区,惠州籍的天主教徒,便在 教堂中,有组织的学习文字;学习圣经外、也念诵四书五经。
除了教会附设的教育,在现代化的学校出现之前,私塾教 育,也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场所。历史有记录的槟城最早的私塾 教育是南华义学,一八八八年由闽粤人士共办,附设在南华医 院。在那不久之后,大山脚也出现了由北马惠州领袖黄陈庆倡 建的大山脚义学,而直落卓坤与武拉必的客籍,也在那时办了 山上谭公爷庙的私塾。值得注意的是一八九三年之后,郑景贵 在其“海记栈”右旁筑书斋“慎之家塾”,据知,这间家塾, 开放给各籍敏的学童入学,曾任名英祠信托人的已故伍镶学的 家人也是当时的学生之一,可见当时帮派之见己开始消弭。
一九(3 一年三月,槟城客属人士还创立了一个“崇文 社”,倡办人梁碧如、胡子春 '郑景贵、戴欣然、饶芙裳 '熊 玉珊、温宗锦 ' 林世安 ' 李风苞、李慕参 ' 张显宸 '杨少芬。 这一文社,在槟城推行了鼓励尊重文墨的“敬惜字纸”运动, 并且设立了义塾,招收各籍各族学生,免费教课。另外,文社 也招收“士子”,旨在收容士生士长的华人,教导他们研习诗 词歌赋、骈文八股,以便他们可以廷续古典文学,不致数典忘 宗。
在槟城最早设立的现代化学校是张弼士倡办的“中华学 堂”,这一学堂,是今日中华中小学的前身,建立时间上距清 朝张百熙呈奏新教育方案获准施行不过两年。为了建立学堂, 客人张弼士、胡子春、戴欣然、梁碧如、谢荣光各捐五千开办 费,张弼士当时独力出资七万四千元购地。
122
中华学堂的创办'获得闽广两籍侨社的支持,也获得清政 府的认可,在商部及学部的建议下,张弼士于一九。五年任南 洋管学大臣-并代表清廷赏赐御书“声教南暨”匾额及《古今 图书大成》一套给中华学堂。在率领槟城绅商悬御匾和收藏图 书时,张弼士又捐出了五万元和一千二百元常年经费,并发表 了 “国家近来食弱之故,皆由于人材不出'皆由于学校不兴” 的著名演说。他指出西洋人有学校教华人子弟,而华人岂能不 设一中文学校自教子弟?
中华学堂,除了开正规课'也设立了夜学简易科。这可能 是全马最早的夜校。
事实上,张弼士这种不让人材外流,要向西人竞争的煽风 点火言论,也在一九C>五年影响了新加坡1以至嘉应属人在一 九。六年春,幵办了新加坡第一间现代华校,应新学校。
一九。四年,有感于师资不够,梁碧如领事函请两广学务 处,派员办师范传习所,这一传习所在一九。六年改“勤学 所”,由永定胡子春任总董。
所以,槟城的第一间师范,也是由客人倡议,客人主事。
一九O八年,谢春生、梁碧如及戴欣然三人又出资联办崇 华学堂,获得客属各领袖响应,这便是时中学校的前身。崇华 学堂成立:后,崇文社的学生全都拨入了学堂。为了保证学堂的 成功,三名创办人又各出一万元,购买卜五间店屋1立下遗 嘱'规定租金除了用作缴税及修茸,其余拨为客属子弟在华校 念再的助学金,这是五属大伯公庙最早的助学金,也可能是全 国最早的华社奖助学金制。
戴喜云逝世后,特将产业的部份租金,另设“中益堂”捐 助慈善,其中时中学校每年可得一千。而一九三七年,他的儿 子,担任时中董事长的戴芷订,见校舍不敷应用,居然负担装 修费,把原是"中国领事馆"的祖业,廉价租给时中当校舍。
123
除了中华和时中-客家人也各自在本地创办了不少学校。
胡『春在-九 年 ' 曾经办过--问中华女学校。校址就 在今日色乳仔巷的时中分校校址。由于师资缺乏,他派了内弟 余彦臣到上海聘教师。但由于教师不多-学校后来停办-学生 并入当时尚在平章会馆上课的崇华学堂'于是、开了槟城男女 仝校的M气。
另一位永定人吴德志曾创办同善学堂,学杂费都不收,一 九一•.五年乂创设务内女校,实施女子义务教育。
大埔人钟乐臣是同盟会员•他是大英义校毕业生,在家中 私塾受华文教育,并在一丿L 一四年创办辅友社协助受英文教育 的告答读华文。一九二C>年 '为了反对半时的教育法令,反对 政府强制华校、教师' 董事注册,和用方言取代华文;钟乐臣 率先抗议,面对驱逐出境的命运。
此外 '惠州客人也是-九一.O年代双溪榔新民学校的倡建 人'当年的总理是黄娇伯'不收学费,学生半工半读,造福西 南区。
许多人都知道'槟城第一间中学是钟灵中学。但是,最早 提倡建中学的人,是戴淑原领事,他曾向父亲建议,兴办学 校,电聘中国教师来'以建立“南洋侨校”的典范。并且购买 了不少仪器,收存在领事馆-以备使用。但是、他的愿望一直 都未完成。一直到一九二三年、钟灵扩建为中学,便向戴淑原 情商,借出各种仪器 ' 方才成功办校。这也是他生前一直担任 钟灵“名誉总理”的原由。戴淑原对华校的捐款是无私的,在 《时中学校四十六周年校刊》留下的记录,说他的捐款“大抵 小学五百、中学一千' 习以为常",以当时的币值,可见其热 心。
事实I: '槟城的客属领袖,不只在本地创校。在中国、新 加坡等地'也有捐资建校、创校的事迹。只是,本文所针对 的,是槟城的情况,因此便从略不谈。
124
增城人郑景M (1829-1901) 创办慎之家塾-
提供传统教育
曾是中国领事馆的时中分校'代表r戴欣 然家族的历史、也代表了客家人的所史°
时中学校、也曾是中伯女校创办地点°
永定人刷了春(186()-1921)锡矿
■ 上持最早期中文师范敦学
大埔人钟乐臣 (1888-1930) 大马最早的华教斗士
永定人吴德志(1862-
1919)创务内女校和 同善学堂
125
黄陈庆的 历史有 待^发 掘
在调查大山脚广惠肇先贤的历史时,其中一个极重要的收获,是重新 发现到黄陈庆这一个入物,初步了解,这一位先贤,曾经对大山脚华人的 社会建设作岀过重要贡献,无论是对于当地人民的信仰活动、教育事业、 以及养生送死的慈善事业,他都曾经起过出钱出力带头作用.
根据目前极有限的资料,我们基本上只能对这个人物有个概括性的初 步了解:认为他曾是大山脚极富有及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是两岸惠州人的 领袖,同时,亦是威省中部地方各籍华人所能接受的领袖人物.这些有限 的资料也说明了他的活动跨越槟城海峡两岸,进一步证实了上文所提及百 年来槟威海峡两岸惠州人声气相通的说法.
根据目前所搜集的碑文纪录,黄陈庆的名字,最早是出现在一八六一 年槟城的「重修广福宫碑记」,在捐款人的名单中他排名第二十九,捐款 六十元四年后 他的名字又出现在一八六五年槟城大伯公庙的重修碑记, 捐款十三元。槟城广福宫和大伯公庙这两次重修捐款,捐款人来源是超地 域性的,捐款者包括来自槟岛各地区的社会领袖及商业领袖,黄陈庆的名 字之能岀现,说明了他本身在这一带,也被认可为,是相当有实力和财力 的一位领袖人物,所以才被列为认捐对象。
不过,在所有目前可以找到的碑文资料中,可以发现,黄陈庆似乎对 于他自己的同乡组织比对超乡会的组织表现得热心.
槟城惠州会馆目前尚存的同治八年立(一八六九年)r重修惠州馆碑 记」,黄陈庆名列榜首,领捐了二百六十元.
这块碑记,证实了黄陈庆的惠州人身份,也说明了他在当时两岸惠州 人所认同的惠州馆内拥有领袖身份,碑记有助佐证两岸惠州人声气相通之 夕卜,也有助佐证黄陈庆可能是当时惠州人之中最「有财有势」的一位.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说明黄陈庆当时从事的是什么经济 活动,不过,以当时大山脚惠州人的行业状况,黄陈庆可能是地主或香料 贸易商.
不过,翻查槟城现有的各超地域华人组织,在一八六九年后留传的文 物碑石,可以发现到,黄陈庆的名字在一八六九年过后便不曾出现。
126
相反的,在这之后,他在大山脚的社会领袖地位相当突出.
在一八七七年立于高巴三万的大鱼潭坟场r大山脚题缘碑记」,黄陈 庆的名字,排名在捐献者名单的第三位,捐银拾陆元,同时,在总理人名 单中,他排名第一位.
一八八六年建竣的大山脚福德正神庙,在r募题捐助建庙芳名」的石 碑中,捐款人一共有二百六十三名,捐银合计二千七百四十元九角,其中 黄陈庆捐款最多,计四百六十五元.当时,他的身份是「匡理」,表明了 他是这间大山脚华社重要共同机关主要的领导人。在捐款外,他为大山脚 福德正神庙正名为「玄天庙」,同时,他又率郑处达、詹显起、温金文等 人赠送内殿刻上对联的双柱.
奇的是,在一八九一年r创建大山脚大鱼潭祠亭」捐款人和r总/经 理」人名单中不见有黄陈庆的名字.
不过,到了一八九五年,黄陈庆的名字,又再次出现.在光绪二十一 年「大山脚义学堂碑J中,他是领头的董事.
若从一八六一年算起至一八九五年为止,黄陈庆至少在社会公益方面 活动了二十五年.到了一九一八年,福德正神庙负责人应大山脚中华阅书 报社要求下改制为日新小学时,黄陈庆的名字并未再出现.相信当时黄陈 庆已不在人间?
根据黄陈庆所涉及的上述几项重大捐款,可以看出,举凡大山脚整体 华人社会息息相关的坟场、神庙、社团、学尊,黄陈庆几乎都冬与其中, 成为重要领袖.
黄陈庆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是否继续在槟城惠州会馆担任吃重 角色,不得而知.不过,他的社会贡献重点在这时候移向大山脚,相信是 由于当时当地已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市镇,万事待兴,使得地方领袖的活动 更趋向地方化.
(摘录自王琛发:《惠州人在大山脚幵发史上的地位与组 织变迁》,1996)
127
客属公会庆祝六十周年、 青年团十八周年纪念 暨妇女组成立庆典工委会灼-12-19%
顾 问:拿督李尧庆、胡榆芳、梁城安'钟芝杰、罗超德、 张锦群、蓝武昌、游新喜、拿督赖亚汉、胡森达 主 席:谢诗坚
副主席:王林清、徐胜俊、张明生、温贵清、丘 湄
总 务:张锦祥
副总务:林克宇 张勇盛 利慧娟
财 政:戴德城 (副):张焕云
查 账:李松昌
征求主任:谢诗坚 (副)••徐胜俊、张明生
委 员:张德兴、冯均元、黄占兴、张润清、游国平、 陈毓书、何殷、张亚南
文 书:彭胜福
宣 传:林明康、周新才、罗增林、戴邵芬 纪念册:卢文高、彭胜福、邱文发 ',丘琼润博士
餐券主任: 刘千添 9 (副) :罗德胜
布置主任: 谢益隆 委员 :青年团
招待主任: 伍瑞彩 委员 :妇女组
节目主任: 孙吉炎 (副) :杨永基
幸运奖主任 :李保成 (副) :郭淇彪
司 仪: 孙吉炎' 丘湄
督 厨: 钟润兴、 张金和
委 员: 黎明福、 拿督梁维清 叶鸿兴、 钟炎坤'田裕兴、
曾广和、 钟庆柱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