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船歌
蔡葩
蔡葩所著《南洋船歌》,探讨了海南与南洋之间绵延数百年的密切联系。书中追溯了海南人下南洋的历史,分析了其原因与地域分布,并展现了南洋文化对海南社会、经济、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作者以大量口述历史、个人回忆和历史资料,生动地描绘了海南华侨在南洋的奋斗与生活,以及他们与祖国之间始终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最后,文章也反思了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南洋文化在海南的影响逐渐消退的现象。
南洋文化、华侨历史及海南岛的视角
主要围绕南洋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海南岛在下南洋历史中的地位,以及南洋华侨的奋斗历程和文化影响展开论述,并穿插了大量历史人物、事件的描述,试图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和文化交融史。
核心主题及重要观点:
- 南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 历史欠债:
文档开篇即指出,由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对南洋文化的研究存在“永远无法弥补的历史性遗憾”。 虽然中国在东南亚有大量的侨民,但对南洋文化的了解却远远不够。 “我们欠下了历史之债,留下很多空白。”
- 现实意义:
南洋华侨是“南洋经济重大要素”,不了解他们,就无法解决南方问题。
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现实问题的考量。
- 学术借鉴:
作者肯定日本学者在南洋文化研究上的方法,如“宏观意义上的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微观意义上的个案研究”,值得中国学者学习和借鉴。
- 文化传承:
要“续上陈序经先生的文脉”,对南洋文化进行系统研究,这是一种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体现。
- 海南岛在下南洋历史中的角色:
- 中转站:
海南岛是下南洋的“中转站”,许多海南人从这里出发,前往东南亚各地。 "海南岛:下南洋的中转站"
- 移民高潮:
海南人下南洋形成规模的移民高潮比广东和福建晚, 但自明朝到清末,大量海南人背井离乡。
- 移民特点:
广东、福建下南洋多为全家出行,而海南人则不许女人出海,造成“留守新娘”的现象。
- 文化传承: “整个海南,绵延了数百年的下南洋历史,造就了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又让今天生活在海南的人,承袭了多少让人唏嘘的南洋记忆?” 这强调了下南洋历史对海南的深远影响。
- 早期移民:
西汉时期即有汉人移居海南,但数量较少。 唐末至五代十国,为避战乱,中原人士大量南迁至海南。苏东坡曾写道:“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班班然矣。”
- 移民模式:
民间的自发移民和朝廷组织的迁移共同构成了海南历史上大规模移民潮。
- 南洋华侨的奋斗与生活:
- 艰苦创业:
海南人在南洋“主要是靠摆小摊、“打红毛工”(给外国人当雇工)等为生”,生活艰辛。
- 同乡纽带:
华侨最初以同乡为纽带聚集,在南洋形成了福建、广东、琼州、潮州和客家五大族群。
- 荣归故里:
华侨衣锦还乡的愿望强烈,将海外的财富、文化和新事物带回故乡。
- 文化影响:
骑楼的传入是华侨将海外文化带回中国的重要体现, 骑楼是 “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商业文明酝酿和绽放的结果”。
- 商业发展:
华侨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重要推动者,创立了许多中国第一,例如“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
- 乡愁与传统:
许多漂泊南洋的海南人,即使在南洋娶妻生子,依然惦念故乡,有 “落叶归根” 的传统观念,也反映了他们对血脉和家乡的重视。
- 文化符号和象征:
- 骑楼:
是“舶来品”,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是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在南方沿海地带,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商业文明酝酿和绽放的结果”。
- 海南鸡饭:
“文昌鸡”通过华侨传播到各地,成为著名的美食,反映了华侨对家乡的眷恋,以及饮食文化在华侨社群中的重要作用。 “一和文昌故土挂上钩,就产生了游子思乡的精神效应”。
- “共产鸡”: 王义元的鸡肉摊招牌“王共产”,体现了海南人在南洋的创业故事,及“行行出状元”的精神。
- 海南咖啡:
在东南亚有 “潮州粉条福建面,海南咖啡人人传” 的说法,
海南咖啡店成为华侨的 “资讯中心” 和 “联络中心”,体现了海南人在南洋的商业成就和文化影响。
- 家书(侨批): “家书值千金”,反映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亲情,也体现了华侨文化中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 历史人物与事件:
- 韩步青将军:
抗日名将,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其后人追寻他的足迹, 展现了历史的沧桑。
- 邢浪平先生:
一个南洋少年的成长史,体现了华侨在南洋的艰辛生活, 也展现了他对南洋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 “从他的讲述里我第一次知道南洋华侨曾经历过那么艰辛、苦楚、颠沛流离的生活。”
- 莱佛士:
英国殖民者,在新加坡建立殖民统治,体现了殖民主义对南洋的影响。 “莱佛士选择新加坡取代马六甲城作为海峡殖民地首府,自有他的远见。”
- 吴德耀先生:
著名教育家,对南洋大学的贡献,体现了华侨对教育的重视。“他创办了纵贯古今,结合通专,并融会中外的楷模大学”。
- 王国宪先生:
海南文化研究的先驱,整理了大量的海南文献, 传承了海南文化。“他不仅歌颂了海瑞刚直不阿的气节,也表达了自身耿直、公正的思想品德,启示后人要继承光大先贤的品格。”
- 梁大鹏:
教育家,筹建了海南第一所私立大学, 体现了华侨对家乡教育的贡献。“1947年,他主持筹建了海南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私立海南大学”。
- 林道修:
琼剧表演艺术家,有“海南梅兰芳”之称,体现了海南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林道修创造了独具魅力的“道修板”,他每每出场都能引来一次次的“道修旋风”,名声远扬东南亚。”
- 王英蓉:
琼剧名伶,主演《红叶题诗》, 体现了琼剧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2005年10月20 H,我再次拜访英蓉姐,她穿着粉色的短上衣,粉色的七分裤,化着淡妆的她美目有神,似有百种情思,依然可见絢I叶题诗》中那个千娇百媚却又刚烈坚韧的姜玉蕊之神采。”
- 蔡自强:
海南摄影家,用镜头记录了海南文艺青年, 体现了华侨在文化艺术领域所做出的贡献。“他的照片记录着新中国第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艺术与恋爱的往事。”
- "一二八事变": 韩步青将军参与的战争,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决心。
- 新加坡沦陷:
描写了新加坡在二战时期的苦难,和华侨逃难的情景,表现了华侨在战争中坚强不屈的精神。“在不足3平方米的’防空洞‘里,交织着如此多的恐怖、惊吓、绝望和哀叹”。
- 难民船:
描绘了难民逃难的艰辛,体现了战乱下人民的苦难。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悲情的群体痛哭。”
重要引用:
- “我们欠下了历史之债,留下很多空白。”
- “海南岛:下南洋的中转站”
- “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班班然矣。”
- “整个海南,绵延了数百年的下南洋历史,造就了多少家庭的悲欢离合,又让今天生活在海南的人,承袭了多少让人唏嘘的南洋记忆?”
- “五层楼”主人吴坤浓的鼓动下,将香港的产业变卖掉,带着家人来到海口,并合作创办了胜利大戏院。
- “这些出洋的中国人,最初都是以同乡为纽带聚集到ー起的。”
- “骑楼真算得上“特立独行”,那些沐浴过海风海浪的中国人,与传统中国商人相比,似乎也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 “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都是由侨商创设的。”
- “作为中国人海洋和商业意识的载体,骑楼是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在南方沿海地带,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商业文明酝酿和绽放的结果。”
- “ー和文昌故土挂上钩,就产生了游子思乡的精神效应。”
- “潮州粉条福建面,海南咖啡人人传。”
- “莱佛士选择新加坡取代马六甲城作为海峡殖民地首府,自有他的远见。”
- “从他的讲述里我第一次知道南洋华侨曾经历过那么艰辛、苦楚、颠沛流离的生活。”
- “他创办了纵贯古今,结合通专,并融会中外的楷模大学。”
- “他不仅歌颂了海瑞刚直不阿的气节,也表达了自身耿直、公正的思想品德,启示后人要继承光大先贤的品格。”
- “1947年,他主持筹建了海南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私立海南大学。”
- “林道修创造了独具魅力的“道修板”,他每每出场都能引来一次次的“道修旋风”,名声远扬东南亚。”
- “2005年10月20 H,我再次拜访英蓉姐,她穿着粉色的短上衣,粉色的七分裤,化着淡妆的她美目有神,似有百种情思,依然可见絢I叶题诗》中那个千娇百媚却又刚烈坚韧的姜玉蕊之神采。”
- “他的照片记录着新中国第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艺术与恋爱的往事。”
-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悲情的群体痛哭。”
- “在不足3平方米的’防空洞‘里,交织着如此多的恐怖、惊吓、绝望和哀叹”。
总结:
《南洋船歌》不仅是一部关于南洋历史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文化认同、民族记忆和历史反思的著作。 通过对南洋华侨和海南岛的深入研究,作者试图揭示一段被忽视的历史,反思文化融合,传承历史记忆,警示当下,
同时也展现了华侨在海外艰苦奋斗,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和贡献。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今天,需要更多地关注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要对历史的演进保持警惕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