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墨思想研究
杨荣国著
杨荣国所著《思想的墨孔》一书,主要探讨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书中详细分析了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政治主张,以及墨子的哲学体系、社会政治观和方法论,并对两者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两者思想的异同及其历史影响。
孔墨的思想_杨荣国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pdf”
出版时间: 1946年上海生活初版; 1950年5月; 1951年4月第二次在北京印造
概述: 本文献为杨荣国先生所著的《孔墨的思想》,主要探讨孔子和墨子的思想。该书共分为八节,分别论述孔子的一生、孔子的世界观、墨子了解事物的三条方法、墨子“偏爱”、“全面爱”与“反侵略”、反命运与信仰上帝鬼神用意、墨子的政治方针、墨子的经济主张以及墨子的政治主张。该书旨在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尤其是孔子和墨子这两位重要思想家的观点。作者在重版题记中明确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崇拜古人,而是为了“继承他们的精神”。
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 孔子的一生(第一节):
- 书中详述了孔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早年经历、教育活动、政治生涯以及去世。作者认为,孔子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
- 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
- 他“少孤,及壮,多尝颠沛”
- 孔子“曾为鲁国司法,作宰;又尝周游列国,为之奔走。”
- 书中提到孔子周游列国,寻求政治理想的实现,但最终未能成功。
- 书中还引述了孔子的名言:“子曰:‘吾犹为士也,故多能鄙事’”
- 指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 孔子的世界观(第二节):
- 孔子认为“天”是具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同时又认为天道是自然规律。
- 孔子强调人应该顺应天命,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 孔子并不避谈鬼神,但他反对迷信鬼神
-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 墨子的“偏爱”、“全面爱”与“反侵略”(第四节):
- 墨子提倡“兼爱”,认为爱应该不分亲疏远近,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反对“偏爱”。
- “兼爱” 的核心,是强调“爱无差等”,即爱他人如同爱自己一样。
- “偏爱”被认为是造成社会不平等和战争的根源。
- 墨子强烈反对侵略战争,认为战争是最大的祸害,要“非攻”。
- 书中指出,“兼爱” 并非是“无条件的爱”,“兼爱” 的基础仍然是“义”,
- 墨子也认为“不爱人者,不爱其身”,强调爱人与爱己的统一。
- 墨子的”反侵略“思想并非单纯的和平主义,而是带有现实的考虑,因为侵略战争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 反命运与信仰上帝鬼神用意(第五节):
- 墨子不相信命运,主张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 墨子“不信有命,不从于天。”
- “墨子说:‘夫不为则无有’”,人若不积极努力,就谈不上有什么收获。
- 墨子认为,人们要“勤劳自勉”,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 墨子信奉“天”和“鬼神”,但他把天当作正义的化身,鬼神作为赏善罚恶的工具。
- 墨子的宗教观,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目的是为了劝人向善。
- 墨子的政治方针(第六节):
- 墨子主张“尚贤”,认为应该选贤任能,不分贵贱。
- 他强调“节用”,反对奢侈浪费,认为统治者应该勤俭节约。
- 墨子主张“明鬼”,认为应该用宗教的理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 他认为,“天下之害,犹水之害,使天下之人,皆为善人,则天下可治。”
- 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让人民安居乐业。
- 墨子的经济主张(第七节):
- 墨子“节葬”反对厚葬,认为厚葬浪费财物,应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 墨子“节用”,主张节约,反对统治者奢侈腐败
- “墨子曰:‘大国之民劳苦,小国之民饥寒,夫明君之义,必以富民为上’”
- 墨子的政治主张(第八节):
- 墨子主张建立一个“天下一家,人无异国”的和谐社会。
- 他认为“不以政谋私”,反对统治者利用权力谋取私利。
- 墨子提出了 “政者,正也” 的思想,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维护正义。
- 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 他认为,“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天下安,若夫相恶,则天下乱。”
其他重要信息:
- 本书还对孔子和墨子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的异同之处。
- 本书认为,孔子和墨子的思想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也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借鉴。
- 杨荣国在重版题记中提到,对孔墨思想的探讨不能是为了“崇拜古人”,而是要“继承他们的精神”。
总结: 杨荣国的《孔墨的思想》是一部深入研究孔子和墨子思想的著作,为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该书系统地梳理了孔墨思想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并非单纯的学术研究,也试图在当代社会中寻找其精神价值,引发读者对传统思想的思考。
待研究问题:
- 该书的出版背景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是什么?
- 杨荣国是如何解读孔墨思想的?他的解读有何独特之处?
- 本书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