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豆瓣评分7.2】


  

分析了赵晔《吴越春秋》中对说谎的描写,认为赵晔并非单纯记述历史,而是借吴越争霸的故事,探讨了东汉至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议题,包括人物品鉴、言意之辨、天人关系以及人性等。文章对比了司马迁《史记》中对勾践和伍子胥的正面评价,指出司马迁因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忽略了说谎这一重要因素,并分析了《左传》、《国语》等其他史籍对说谎的处理方式。 作者最终认为,《吴越春秋》以说谎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巧妙地表达了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故事本身即思想。

 

 

一、概述

对《吴越春秋》进行深度解读的文章,围绕谎言这一核心概念,探讨了其在家庭、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作用。文章不仅分析了《吴越春秋》中人物的说谎行为,还将其置于东汉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作者赵晔的思想观念,并将其与先秦儒家、汉代思想以及魏晋玄学进行了比较。

二、主要主题与核心观点

  1. 说谎的多重维度:
  • 家庭润滑剂: 文章认为,在家庭内部,说谎有时是必要的润滑剂,但使用尺度至关重要,滥用会导致道德底线失守,禁用则可能使问题无法解决。设想一下,如果太伯和仲雍直接对父亲说,我们去蛮夷之地为的是把王位留给弟弟,那么季历又应该如何面对呢?
  • 自欺: 自欺是一种隐性的说谎方式,连说谎者自己都察觉不到。伍子胥的忠臣定位、夫差的圣明君王定位都被认为是自欺的表现。伍子胥觉得自己忠心耿耿,可事实上他早就留了一手,把儿子送到了齐国,那么他对自己的忠臣定位就含有自我欺骗。
  • 政治博弈: 在政治斗争中,说谎是重要的博弈手段。勾践通过卧薪尝胆团结臣子,并用谎言麻痹夫差。当遇到敌人而面临明显的危机时,大家就一定会允许欺骗(敌人)……但谁给大家带来了这样的威胁,这一点必须获得公认。
  1. 荣辱观的复杂性:
  • 荣辱的标准: 文章探讨了荣辱的标准,认为高位厚禄并不必然意味着,贫贱冻馁也不必然意味着,道德才是衡量荣辱的标尺。仁义之士可以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
  • 的推动作用: 勾践和伍子胥都曾遭遇奇耻大辱,这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滕玉对的高度重视,甚至愿意放弃生命捍卫尊严。由于受辱,她会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
  • 荣辱博弈: 荣辱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尤其是在王权斗争中,个人所受之往往与王的权力有关。令他们受辱的都是王,或者说,他们都与王展开一场博弈。
  1. 说谎的道德边界:
  • 复仇与 伍子胥和勾践的复仇行为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其手段也引发了道德争议。他们的说谎行为,虽然是为了雪耻,但也暴露了他们自私的目的,最终并未获得世人的真正肯定。一个打着雪耻名义的人,并没有带来正义,而是延续了耻辱——把自己身上的耻辱转移到了别人的身上。
  • 被动说谎者的困境: 文章分析了渔父、女子和要离等社会底层人物,他们为了帮助伍子胥而说谎,甚至献出生命,但他们的牺牲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荣耀,反映了社会等级的不平等。他们的不朽不是体现在自己本身的流芳百世之上,而是通过伍子胥的功业得以为家人获得现实的利益。
  • 的冲突: 要离因说谎而陷入道德困境,他的悲剧在于”“的对立,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在各个角色的责任相冲突的情况下,他只能把优先权给了吴王阖闾之命。
  1. 对儒家思想的再解读:
  • 忠臣的伪装: 文章揭示了伍子胥和文种忠臣形象的虚伪性,认为他们只是把直谏作为自己的人设,而非真正地为国家和君王着想。伍子胥一直到死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忠臣,把夫差听信他人描述成忠臣掩口,谗夫在侧,而在夫差赐剑令其自尽后,他对夫差仰天长叹,说自己始为汝父忠臣,立吴
  • ** “的虚伪:** 夫差和太宰嚭频繁提及仁义,但他们的行为却与之背道而驰,揭示了仁义被用作统治工具的虚伪性。夫差显然从父亲阖闾那里继承了对天的态度,把自己伐齐获胜归因于天。
  • 的质疑: 文章质疑了言尽意的可能性,认为无论是典籍记载还是人物言说,都可能存在无法准确表达的问题,从而导致误解和说谎文种无疑没有能够言尽意。他并不想死,但是却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从容赴死之人。
  •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 文章通过对《吴越春秋》中人物的分析,认为人性并非纯粹的善或恶,而是善恶的复杂混合体。在赵晔笔下的主要人物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纯的一面。
  1. 作者赵晔的思想意图:
  • 故事即思想 作者认为《吴越春秋》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故事,更是作者赵晔表达思想的载体。赵晔是否对我们说了一个谎言,把自己的思想装进了故事的外壳之中,将自己思想家的身份伪装起来,变成了一个故事的讲述者?
  • 虚构性叙述: 赵晔通过大量虚构情节,来表达他对儒家思想、人性以及天人关系的独特见解,并将自己隐藏在文字之后,避免直接评价,从而引导读者进行思考。两种夫差之死表明赵晔的叙述并非是为了求,而是为了寻求我们与历史人物——以及我们与之间交流的可能性。
  • 连结两汉与魏晋: 作者认为《吴越春秋》不仅回应了汉代思想中的诸多问题,也涵盖了魏晋玄学中的热门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魏晋思想的先河。从汉代到魏晋,的地位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出现于东汉的《吴越春秋》位于其中,可谓开魏晋情论之先河。

三、重要人物分析(部分)

  • 伍子胥: 被视为复仇者忠臣的代表,但其行为充满了自欺、残忍和对权力的渴望。
  • 勾践: 忍辱负重的奴隶到卧薪尝胆的君王,他成功复仇但手段也颇具争议,其形象复杂而矛盾。
  • 夫差: 被描绘成自以为仁义的昏君,最终在自欺中走向灭亡,但临终前也有反思的迹象。
  • 范蠡: 被视为圣臣的典范,能够准确把握君臣关系,并懂得全身而退,他与勾践的合作是说谎真诚的完美结合。
  • 要离: 刺客的代表,为了而献出生命,但也因此陷入了道德困境,反思了”“之间的冲突。

四、总结

这篇文档对《吴越春秋》的解读极具深度,从说谎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剖析了权力斗争、人性复杂以及道德困境。作者不单单是解读历史,更是借此表达了对儒家思想、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深刻反思。它揭示了谎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意义,以及人们在说谎自欺之间摇摆的复杂性。通过对《吴越春秋》的细致解读,作者也提出了对关系的质疑,并暗示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五、后续研究方向

  • 深入分析《吴越春秋》中其他人物的说谎行为,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探讨《吴越春秋》对后世文学、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影响。
  • 进一步考察赵晔的思想渊源,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
  • 比较《吴越春秋》与《春秋》三传、史记等历史著作,分析其异同,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