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 金秋鹏著

 



金秋鹏所著《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 内容涵盖船舶起源、船型演变、航海技术(如帆、舵、水密隔舱等)以及战船发展等方面,图文并茂,展现了中国古代在造船和航海领域辉煌成就及对世界的影响,并反思了中国近代航海技术落后的原因。

 

 

回顾和梳理所提供文本中关于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主要主题、重要思想和事实,通过引述原文,力求呈现其精髓,揭示中国古代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分析其兴衰的原因。

一、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的历史地位:

  • 辉煌的成就: 文本强调中国在造船和航海方面拥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指出中华民族是善于造船和航海的,并且中国发达的水上交通,既为国内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引文:大活生生的史实向我们展示出,中华民族是善于造船和航海的,中国有悠久而光辉的造船和航海历史。历史上,中国发达的水上交通,既为国内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李约瑟的肯定: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明,随时可见。并指出中国的海上舰队,在公元1405-1433年之间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
  • 引文: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锚特错了。他们在航海技术上的发明,随时可见。即使在欧洲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在中国的内陆河道上所见到的航船,数量之多使人咋舌,而中国的海上舰队,在公元1405-1433年之间肯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气
  • 独立性和创造性: 中国水上活动的历史进程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独木舟到巨型海船,从内河航行到跨越印度洋的壮举,都证明了这一点。
  • 引文:从独木舟的发明到巨型海船的创制,从内河航行到跨越印度洋的航海壮举,都表明中国的水上活动的历程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脉络:

  • 早期船只:独木舟:削(锯)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独木舟是船舶的直系祖先。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木桨,说明至少七千年前就有独木舟。
  • 引文:在我国的古籍《周易·系辞》中记载的()木为舟,(yan)木为楫,说的就是制造独木舟和船桨。
  • 引文: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有木桨出土,说明至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有独木舟。
  • 竹排/木排: 将树干或竹子捆扎起来,形成扁平的漂浮物,但易渗水、稳定性差。
  • 木板船的诞生:三板船:最初是用三块木板构成的,就是一块底板和两块舷板组合而成,是早期的木板船。
  • 引文:前板又作’III,原名'三版',也写作'富三版。顾名思义,可以推测它最初是用三块木板构成的,就是一块底板和两块舷板组合而成。
  • 甲骨文中的字: 反映了殷商时期木船的形制,包括平底、方头、方尾,首尾上翘等。
  • 并船为舫: 将两只或多只船并在一起,增加稳定性和装载量。
  • 引文:所谓,就是两只船并在一起,《说文》称舫并舟也

三、中国古代船舶推进技术:

  • 桨: 早期主要依靠人力划桨,后发展出多桨船。南宋有一种综合型多桨船,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可载兵士二百人,用桨四十二支。
  • 引文:“1169年,南宋的水军制造了一种综合型的新式多桨船。它的形制是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
  • 橹: 仿照鱼摆尾的原理发明,提高了船舶推进效率,一槽三桨之说。
  • 引文:橹从桨的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提高了功效,因此有一槽三桨的说法,意思是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
  • 帆: 最早的帆是方形固定装置,只能利用顺风。后发展出斜装帆、梯形斜帆,使船只可以利用多方向的风。
  • 引文:终于发明了帆。正像李白在《行路难》诗中说的直挂云帆济沧海那样,帆成为人们在水上乘风破浪航行的得力工具。
  • 引文:中国的平衡式梯形斜帆确是名列前茅的。
  • 梯形斜帆的优点: 使用竹制横条加强,材料易得,可折叠调整,效率高。 * 引文:由于有横向的加强材料,而且每根横条的间隔不大,因此对帆幕的强度要求不高,竹叶和其他植物叶子都可以编织成帆幕。

四、中国古代船舶的导航和停泊技术:

  • 披水板/中插板: 用于减少横向推力,稳定船身,防止侧滑。
  • 引文:披水板装置在船舷的两侧,当受到侧风或斜风吹刮的时候,在下风方向放下披水板,可以削弱横向的推力,减少船只横向漂流和偏移。
  • 引文:在船舶上又出现了中插板,就是在船底增设两根横水木,它跟船尾升降舵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船舶横向漂流偏移,保证船只在航线上正常航行。
  • 舵: 最早的舵是桨舵,后发展成垂直舵和升降舵。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便于安装垂直舵。
  • 引文:我国船艘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正是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导致了垂直舵的产生。
  • 引文:由于航道上的水有深有浅,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可以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
  • 锚: 最早用绳索缚石头制成,后发展出铁锚。
  • 引文:最早的停泊工具是系石为碇’……早期的碇是用绳索缚石头制成的,可以看成是岸边捆缚船只的石头的浪进。
  • 引文:铁锚……在明朝它才得到推广和发展。
  • 绞车: 用于升降锚,盘结缆绳。
  • 引文:风静了要开船,就用立式绞车盘结缆绳把锚提起来

五、水密隔舱:

  • 重要性: 水密隔舱是船舶的重要设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
  • 引文:由于水密隔舱具有这些优越性,因此问世以后就受到普遍欢迎,经久不衰,不但在中国历代相传,而且在近代还被各国所采用,至今仍是船舶中的重要设备。
  • 作用: 防止船舱进水扩散,即使一个舱进水,也不影响其他船舱。
  • 引文:由于这种舱隔绝得十分严密,所以一个舱进水,并不影响其他的船舱。
  • 马可·波罗的描述: 肯定中国船只的水密隔舱的优越性。
  • 引文:比较大一些的船只有十三个货舱,就是船里面的隔间,都是用硬木板装隔的,跟船壳紧密地钉在一起。如果船只发生意外,忽然触破或者受到鲸鱼的撞击而产生漏洞……海水就从破洞流进舱舱,……船员一旦发现漏洞,立即把货物搬到别的舱里。由于这种舱隔绝得十分严密,所以一个舱进水,并不影响其他的船舱。
  • 对世界的影响: 水密隔舱结构在十八世纪末才在欧洲出现。
  • 引文:尽管不少外国航海者了解和赞颂中国船舶的水密隔舱,但是要改变一种传统的工艺可能非常不容易,国外迟迟没有采用水密隔舱的设置,直到十八世纪末,欧洲才开始出现这种先进的船舶结构。

六、船型和船舶设计:

  • 造船原理: 古人对浮力、水阻力有了初步认识,通过实践不断深化理解。
  • 引文:人们发现浮力的大小跟水的多少和深浅有关,水多水深浮力大,水少水浅浮力小。
  • 引文:人们在航行实践中,已经意识到船在航行中要遇到水的阻力,为了减少水的阻力,有意把船体造成两头狭的瘦长形状。
  • 设计方法: 主要通过师徒或父子传承,工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采用了制作船模的方法。
  • 引文:我国古代的船舶设计,一般说来是沿着工匠传授的传统,就是师传徒或父传子,一代一代言传身教。
  • 引文:我国古代还有首先设计制作船模、然后依照船模建造船只的工艺方法。
  • 福船: 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昂尾高,两侧有护板,耐风浪,是明清两朝的主要战舰。
  • 引文: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昂尾高,两侧有护板,吃水四米,耐风浪,还有防火设备……”
  • 沙船: 平底、多桅、方头、方梢,尾部有出艄,吃水浅,适航性强,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船型。
  • 引文:沙船的特点是平底、多桅、方头、方梢,尾部并有出艄。沙船的形体特征,使它具备了以下这些优点:第一,因为是平底,吃水浅,不容易搁浅……”

七、中国古代战船:

  • 多种类型: 包括蒙冲、斗舰、走舸、楼船等。不同类型的战船在结构、功能和战术运用上有所不同。
  • 引文:蒙冲……务在捷速,乘人之不备,突袭敌军以制胜。斗舰……可以壮大舰队声势,是水军的重要舰只。走舸是轻快的战船,……可以乘人之所不及而克敌制胜。
  • 车船: 以人力驱动的轮船,具有较快的速度,但仅限于内河和沿海地区使用。南宋的采石之战中,宋军车船发挥了重要作用。
  • 引文:车船虽然速度快,但是当时所用的动力来源只能是人力,无法长途航行,只能在江湖和沿海地区就近使用。

八、宋元时期的海上交通:

  • 空前盛况: 宋元是中国历史上海上交通最繁盛的时期,海上贸易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
  • 引文:宋元是我国历史上海上交通最繁盛的时期。当时的海上贸易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
  • 中国海船的优势: 以大、稳、安全、设备完善著称,吸引了各国客商。指南针的发明也进一步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 引文:到了宋元时期,中国海船几乎垄断了中国到印度之间的航线,不但中国客商坐中国海船,连外国客商也都搭乘中国海船。中国的海船以大、稳、安全、设备完美著称于世……”
  • 神舟: 北宋时期为出使高丽而建造的大型客船。
  • 引文:在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徐兢奉宋徽宗赵佶的命令出使高丽(今朝鲜),出发的时候特地建造了两艘大型客船,称做神舟
  • 海船的结构: 采用多重板结构或单层厚板结构。
  • 引文:船侧板是船上最容易跟外物碰撞的部分,所以造得最厚,以便增加它的强度。
  • 海上生活: 中国海船的设备完善,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生活条件,甚至有娱乐设施。
  • 引文:中国海船受到中外客商欢迎的原因,除了稳固安全以外,是船上设备比较完备,具有比较舒适的海上生活条件。
  • 引文:在泉州后渚古船中还出土有象棋子,说明船上甚至备有文化游艺用品。

九、郑和下西洋:

  • 规模空前: 郑和的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高超水平。
  • 引文:郑和船队空前规模的远航,带来了中外交通的空前发展,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交流,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郑和其人: 郑和具有广博的学识和智略,是明成祖的亲信。
  • 引文:《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
  • 航线: 跨越印度洋,远达非洲东海岸,航线详细记载在《郑和航海图》中。
  • 引文:从马累起,用正西略偏南的航向穿越印度洋,航行一万五千里,直达非洲东海岸赤道以南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
  • 郑和船队的主要船型: 沙船。
  • 引文:郑和船队所用的宝船是在南京的龙江造船厂和江苏太仓制造的,按照它的船型来说,属于我国江苏一带普遍使用的沙船船型。
  • 影响: 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 引文:郑和出访的目的,虽然主要是为了巩固明成祖夺取帝位后的政权,扩大国际影响,宣扬国威,显示中国富强,但是在跟外国的实际接触中,它的基本格调是亲善友好的,增进了中国跟所到各国的互相了解和友谊。

十、季风的利用:

  • 季风的形成: 陆地和海洋吸热、散热的差异导致了季风的形成。
  • 引文:大家知道,水中和陆上的吸热和散热是不一样的……正是它形成了季风。
  • 测风技术: 发明了铜制测风器、木制相风鸟、羽毛测风器等。
  • 引文:这些铜制的测风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测风仪器。
  • 季风的利用: 古人利用季风进行远洋航行。
  • 引文:只有季风能够在比较长的时期里保持一定风向,使远洋航行能够一路顺风。

十一、航海导航技术:

  • 早期导航: 利用日月星辰来确定方向,夜间主要观测北极星和北斗星。
  • 引文:如果乘船的人分辨不清方向,只要观测北斗星和北极星就可以明白了
  • 引文:大海之中弥漫没有边际,无法分辨东西,只有依靠日、月和星辰来指示航向。
  • 天文导航: 通过观测方位星的高度来确定船只的位置。
  • 引文:通过观测一些重要的方位星,比如北极星、北斗星的出地高度,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得知船只的方位。
  • 指南针的应用: 指南针的发明是航海史上的一大进步,使人们能够在阴雨天也能够确定航向。
  • 引文:有了指南针,人们就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再也不用担心阴雨天汽观测不到日月星辰、分不清东西南北而迷失方向了。
  • 人工磁化方法: 利用地磁场磁化方法,把薄铁片烧红投入水中使其磁化,后发展为指南浮针,再发展为水罗盘。
  • 引文:把薄铁片裁剪成鱼形放在炭火里烧,等烧得通红以后夹出投入水中,使鱼尾指向正北方向,然后取出,鱼形薄铁片就磁化,有了指向性。
  • 针经和航海图: 指南针使用后,航海者开始绘制航海图、记录针路。
  • 引文:人们把航线称做针路,并且根据它来绘制航海图,或者写成详细记述针路的专书,称做针经。
  • 测程和测深技术: 利用木片投入海中,记录与人同时到达的时间来测算航速,利用绳子测量水深。
  • 引文:有一个人从船头把一块木片投入海中,同时从船头向船尾快跑,看人跟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量航速,然后根据航行的时间测算航程。

十二、天妃信仰:

  • 产生原因: 古人对自然认识有限,对航海抱有敬畏,祈求神灵保佑。
  • 引文: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难以把握风云的变化,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祈求上天或是祈求神灵的保佑,也就不奇怪了。
  • 天妃传说: 天妃为福建莆田人,生前具有神异能力,死后被视为海上保护神。

十三、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兴衰的原因:

  • 兴盛的原因: 国家统一的政治体制,国内物资交流的需求、海外贸易的繁荣,推动了造船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 引文:中国幅员辽阔,海岸线漫长,河流港汉纵横交错,湖泊众多,由于国内交通运输和物资交流的需要,推动了造船和航运业的发展。
  • 衰落的原因: 明朝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封建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科学技术革命爆发,中国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明朝实行海禁和锁国政策,中断了远洋航行。
  • 引文:明初的郑和船队大规模远航,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但是,这样的壮举在中国却成为昙花一现的事件,从此,中国的航海事业在世界上就默默无闻了。
  • 引文:明朝以后,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封建主义的后期……西方掀起了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兴起,突飞猛进……可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包括造船和航海技术在内,却仍在传统的老路上蹒跚而行……”
  • 郑和航海的局限性: 政治目的性强,经济收益不高,未能给国家带来实际好处,因此被视为弊政而遭到废止。
  • 引文:郑和的远航带有极大的政治色彩,主要是为了巩固明成祖朱棣的政治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显示明王朝的强大,以直扬国威。
  • 与西方航海的对比: 西方航海具有殖民掠夺的目的,虽然也给被殖民地区带来了灾难,但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结论:

本文档通过对所提供文本资料的梳理和提炼,全面回顾了中国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兴衰的原因。 这一领域的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既要认识到古代中国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反思历史,汲取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 远古时期(具体时间未知):
  • 人们观察到树叶和树干在水中的浮力差异,开始尝试使用树干或竹子作为水上工具。
  • 发明木排、竹排和独木舟,作为早期的水上交通工具。
  • 中国出现关于船的各种传说,如伏羲氏作舟、大禹造舟等。
  • 7000年前:
  •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桨,表明中国至少在此时期已出现独木舟。
  • 5000年前:
  • 浙江杭州水田畈和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木桨,说明当时独木舟在浙江地区已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
  • 3000多年前(殷商早期):
  • 金属工具出现,木板船诞生。最早的木板船可能是三板船。
  • 甲骨文中出现字,反映了当时的船只结构和形状。
  • 春秋战国时期:
  • 出现舫,将两只或多只船并在一起,以提高稳定性和载重量。
  • 唐朝时期:
  • 出现披水板(也称棋头、副舵、腰舵)来减少横向推力,提高船舶稳定性。
  • 使用铜制测风器来观测风向。
  • 海船两侧开始装备浮板,增强稳定性。
  • 大约九世纪以前
  • 披水板发明,可能受水鸟平衡作用的启发。
  • 宋朝时期:
  • 水军制造综合型新式多桨船,结合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
  • 出现橹,提高船舶推进效率。
  • 出现可升降的升降舵。
  • 使用绞车盘结缆绳以升起锚。
  • 水密隔舱技术得到普遍应用,提高了船舶安全性。
  • 出现船样图纸,用于船舶设计和制造。
  • 出现神舟客船。
  • 沙船定型,又称防沙平底船或平底船。
  • 中国海船垄断中国到印度之间的航线。
  • 开始有对季风规律的自觉认识和利用。
  • 将风向分为二十四个方位。
  • 中国海船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道上非常活跃。
  • 六世纪以前:
  • 铁锚出现。
  • 南宋时期:
  • 车船在采石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 单层厚板的加工技术出现。
  • 元朝时期:
  • 中国海船具有更大的体积,可以载客千人。
  • 规定每艘大船配备柴水船和八橹船。
  • 明朝时期:
  • 铁锚得到推广和发展。
  • 指南针在航海中得到广泛应用。
  • 官方造船厂采用先绘制船样再造船的设计方法。
  • 沙船成为主要的军用和民用船只。
  •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横跨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
  • 郑和船队所用宝船为沙船船型。
  • 出现过洋牵星图,用于天文导航。
  • 指南针和航海图成为重要的导航工具。
  • 水罗盘被旱罗盘取代。
  • 中国掌握平衡式梯形斜帆技术,使帆船能够驶八面风
  • 船上开始使用风向标(木制相风乌)。
  • 明朝后期:
  • 实行海禁和锁国政策,中国造船和航海事业开始衰落。
  • 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 17世纪末 - 18世纪初:
  • 欧洲开始采用中国式的平衡舵。
  • 18世纪末:
  • 欧洲开始采用水密隔舱技术。

主要人物及简介

  • 伏羲氏: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其发明了舟。
  • 黄帝: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的大臣共鼓、货狄作舟。
  • 番禺、巧垂、虞妁、化狐、伯益: 中国古代传说中作舟的人物。
  • 大禹: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造舟指挥治水。
  • 挪亚: 《圣经》中的人物,传说建造了方舟。
  • 鲁班: 传说中根据鱼摆尾原理发明了橹的巧匠。
  • 张仪: 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曾游说楚王,提到秦国可利用舫船运兵。
  • 李约瑟: 英国学者,专门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认为中国人善于航海,水密隔舱和平衡式梯形斜帆是重要的发明。
  • 刘安: 西汉淮南王,其著作《淮南子》中记载了古人见空木浮而知为舟。
  • 刘熙: 东汉学者,其著作《释名》中记载了随风张挂帐幕叫做帆
  • 周去非: 南宋官员,其著作《岭外代答》中记述了当时中国海船的构造、航海状况和对外贸易情况。
  • 徐竞: 北宋使臣,其著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描述了北宋客舟的结构和航海细节。
  • 宋应星: 明朝科学家,其著作《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如船帆、腰舵等。
  • 焦竑: 明朝学者,其著作《俗书刊误》中解释了锚的形状和用途。
  • 顾野王: 南朝梁朝学者,其著作《玉篇》中首次出现了字。
  • 马可·波罗: 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其游记中详细描述了中国船舶的水密隔舱。
  • 富兰克林: 美国科学家,曾建议美国和法国之间的邮船采用中国式水密隔舱。
  • 本瑟姆: 英国造船工程师,考察中国船舶结构后改进了欧洲的造船学,并引进水密隔舱。
  • 曹冲: 三国时期曹操之子,年幼时提出用船和置换法来称量大象的重量。
  • 张枢: 宋朝处州知州,曾先造小船,然后放大尺寸造大船。
  • 张中彦: 金朝官员,奉命制造黄河浮桥,曾先制作木船模型。
  • 虞允文: 南宋将领,在采石之战中指挥宋军抗击金兵,并使用了车船。
  • 完颜亮: 金朝皇帝,率军入侵南宋,在采石之战中被宋军击败。
  • 伊本·拔图塔: 元朝时期阿拉伯旅行家,其游记中描述了中国海船的巨大和海上生活条件。
  • 赵构: 南宋皇帝,当时海上贸易收入达二百万贯,是北宋最高财政收入的两倍多。
  • 茅元仪: 明朝军事家,《武备志》编撰者,其中收录了《郑和航海图》。
  • 郑和: 明朝航海家,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 朱棣: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 巩珍: 郑和船队的随行人员,其著作《西洋番国志》描述了郑和船队的规模和船舶的巨大。
  • 费信: 郑和船队的随行人员,其著作《星槎胜览》中记载了宝船的帆的数量。
  • 马欢: 郑和船队的翻译,其著作《瀛涯胜览》描述了郑和船队下西洋的情况,其《纪行诗》中描述了天文导航的作用。
  • 斯当东: 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的副使,在其著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记述了其看到的沙船。
  • 顾炎武: 明末清初学者,其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录了船舶出海的季节性规律,以及利用季风的知识。
  • 朱熹: 宋朝哲学家,其著作《律洲可谈》中记述了利用季风航海的经验。
  • 王十朋: 宋朝诗人,曾用诗句描述商人利用季风进行海上贸易的情景。
  • 真德秀: 宋朝官员,曾两次出任泉州知府,认为风由神掌控。
  • 李津风: 清朝学者,其著作《乙巳占》中描述了使用木制相风乌来观测风力、风向的方法。
  • 麟庆: 清朝官员,其著作《河工器具图说》中记载了木制相风乌的形状和使用方法。
  • 寇宗爽: 北宋医家,其著作《本草衍义》中详细描述了指南浮针的使用方法。
  • 沈括: 北宋科学家,其著作《梦溪笔谈》记录了当时使用的两种人工磁化方法,以及水浮法指南针的特点。
  • 曾公亮: 北宋官员,其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了利用地磁场的磁化方法。
  • 弗兰西斯·培根: 英国哲学家,高度评价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的影响。
  • 马克思: 德国思想家,认为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 法显: 东晋高僧,其著作《历游天竺记传》中描述了海中航行时利用日月星辰导航。
  • 刘徽: 西晋数学家,其著作《海岛算经》记载了测量物体高和远的计算方法,包括测量太阳的方法。
  • 一行: 唐朝天文学家,曾组织人进行地球子午线测量。
  • 郭守敬: 元朝天文学家,曾进行大规模的大地测量。
  • 路允迪: 北宋官员,曾出使高丽,在海上受到天妃保护。
  • 林默: 天妃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传说她能保佑海上航行安全。
  • ·伽马: 葡萄牙航海家,曾率领船队到达印度,开启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大航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