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_商务印书馆上海

 



藤田丰八的《中国南海古代交通丛考》,主要探讨中国南海古代航海贸易及相关历史地理。它考证了古代中国与南海诸国之间的航线、港口、贸易往来,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并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考订,纠正了一些以往学者的错误观点。书中涉及大量古代文献,如《梁书》、《隋书》、《唐会要》、《诸蕃志》、《宋会要》等,并结合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述。作者通过对史料的仔细考证,力图还原南海古代交通的真实面貌。

 

 

档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南海地区的交通、贸易、文化交流以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

  1. 古代南海诸国考证:
  • 狼牙修国 (Langkasuka) 文章否定了将狼牙修国定位在Pegu(勃固)或Irawaddy三角洲的观点,认为该国位于马来半岛东岸,并且与盘盘(Panpan)相邻。所谓狼牙修国者不难知其为盘盘(punps-)南马来半岛东岸之一国也
  • 堕罗钵底国 (Dvaravati) 通过对比《新唐书》、《旧唐书》等文献,明确指出堕罗钵底即独和罗,并认为其与暹罗古都Ayutthaya的梵文名相关。堕罗钵底之堕和罗系独和罗甚为显明而堕和罗可视为独和罗之原名予颇赞成沙晩氏及高楠氏等将堕罗钵底与杜和钵底各还原为Dvarapar-Dvamvan”
  • 郞迦戍国 (Lankasuka) 考证认为郞迦戍国位于马来半岛东岸或其东部,并非锡兰,并强调其在古代中印海路交通中的重要地位。郞迦戍国系岛来半岛东岸或其东之一国此在他书亦有确证予因见义净律师传中有缀缆期迦戍一文故知此也为当时中国印度间海路交通上之一重要港
  • 三佛齐国 (Srivijaya) 认为三佛齐即Jambi,以此解释义净所记佛逝(室利佛逝)与末罗瑜之间的关系。予考三佛齐为Jambi如此始能解释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之佛逝室利佛逝末罗瑜之关系
  • 古里国 (Quilon) 澄清了古里佛、小葛兰等名称的混淆,认为皆指今之Quilon,并分析了中国船只在喃唾哩洋(Lambri)过冬及贸易的情况。然宋时之古临志略之古里佛及明时之小葛兰等皆同一地方不外今之Qe.lon”
  1. 古代南海交通与贸易:
  • 海上丝绸之路: 强调南海在古代中印海路交通中的重要性,以及东南亚各国作为中转站的地位。当时扶南倂合于眞脏而铜柱卽在林lap朗迦戍卽若知墙为其省名则郞迦戍非在 海路眞腊与诃陵之间不可
  • 中国海商: 指出中国人在南洋的势力早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就已确立,并分析了中国人在南洋的商业活动和社群发展。中国人在南洋之势力迄元末明初益臻雄厚
  • 贸易中心: 讨论了广州、泉州、杭州等港口在不同时期的贸易地位和作用,以及市舶司的设立和管理。宋元时代海港之杭州 一八ー
  • 商品流动: 揭示了丝绸、瓷器、香料、木棉等商品在海上贸易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黄道婆对木棉纺织技术传播的贡献。木绵纺终由黄道婆氏传至江南而木绵衣旣传至西方
  1. 历史人物与事件:
  • 蒲寿庚: 分析了蒲寿庚作为阿拉伯裔商人,在泉州掌控市舶贸易,并最终降元的事迹。由上观之蒲鹰先降元后似掌理虑市舶事务然在此时之前亦曾掌理该事务
  • 郑和下西洋: 总结了费信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及其所著《星槎胜览》对南海地区的详细记录。因此四次之下番费信之星槎胜览乃卽完成
  • 日本人在海外: 讨论了早期日本人在海外的活动,并分析了其特点与局限性。综上以观则知戏势东渐初期之度人帜人与土人抱如何之感想彼等之批评其为非修装 之词固不待言
  • 刘隐与南汉: 考察了南汉的起源,认为其世系模糊不清,并探讨了其与唐朝和虞舜的关系。总之相阵居住上 康或恼之一^其前世系之完全模糊不明似可疑也
  • 宋庆礼与营州: 考察了唐代营州都督府的迁移和重建,并强调了其作为北方商业中心的地位,以及当地胡商的存在。关于营州都督之迁移旧唐书地理志云四年复移还柳城八年又往就渔阳十一年又还尽旧治
  1. 文化交流与影响:
  • 印度文化的影响: 讨论了印度文化对中国古代思想、宗教(佛教)和神话传说(如巨龟负山)的影响。印度文化的色采之最浓厚者乃商人(殷人)
  • 老子与道家思想: 探讨了老子思想的渊源,并认为其可能受到了南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故对其文化得失之あ似 有识别之判断力何况其目击咽末政治上及社会上之混乱而曰其人与骨皆朽似已领悟礼乐仁 义之第二原理不足维系当时人心
  • 棉花与棉布: 考察了古代中国对棉花和棉布的认识,包括其名称的演变、生产工艺以及在贸易中的地位。帛迭之名中国正史所载者以刘宋范晔后汉书为始是学者所共鸣者该书卷一六一西南夷 传哀牢夷条记其产物云
  • 琉球语: 考察了琉球语在《使琉球录》和《传信录》中的记录,并分析了其语音特点和变迁。音变迁史料而列举此书之琉语及传信录中
  1. 西方殖民者的东渐:
  • 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详细考证了葡萄牙人占据澳门的经过,并分析了中葡双方记载的差异。葡萄牙人之占据澳门(注一)为西势东渐史上之一大事停然关于占据之经过及其情形人与华人所传动辄不同屡有抵倍少者亦稍出入颇为读史家所迷惑不明其根本的解释据予所 知似未之见
  • 双屿港与走马溪: 分析了葡萄牙人在双屿港和走马溪的活动,以及他们与中国海商的冲突,以及与倭寇的关系,揭示了明代海禁政策下的复杂局面。浙海私W,始自福建邓的初以罪囚按察司狱嘉靖丙戌越狱()逋下海诱引番夷私 市浙海双屿海投托合澳之人等私通交易
  • 葡人与明朝: 考证了葡人参与平定叛乱的史实,也分析了其与明朝的矛盾与冲突。葡人参加此役获功之后则恃功恣横兪大猷论商夷不得恃功恣横文中有云
  1. 其他重要考证:
  • 钱币外流: 分析了古代铜钱外流的问题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揭示了政府对铜钱出口的禁令及相关政策。铜钱外溢之禁令在味未经略懦时早巳行之关于铜钱外溢杠 商塞外及南蕃诸国监旣有禁令凡二贯者徒一年三贯以上者弃市
  • 市舶制度: 详细考察了宋代市舶司的设置、职责、管理和运作,以及相关法律和规定,揭示了宋代海上贸易的政策和实施。三市舶官制 有宋一代对市舶官制及市舶条例(当时名曰市舶条约或市舶法)多加改革然各路殊不

结论:

本文档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了中国古代南海地区的历史,不仅考察了古代诸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变,也深入探讨了当时的海上交通、贸易、文化交流以及西方殖民者的东渐,力求为研究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同时,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争议与不足之处,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指明方向。

注意:

  • 文档中引用了原文中的部分关键语句,以支持论点。
  • 部分内容涉及古代地名、人名和概念,可能需要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以获取更深入的理解。
  • 部分考证结果,特别是地名考证,仍存在争议,需要谨慎对待。

 

 

  • 汉代:汉武帝时期:有都卢国人善于攀缘,体轻如鸟,被视为奇人异士。汉使节可能通过水路到达缅甸,并前往印度。
  • 后汉顺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叶调国和挥国遣使朝贡汉朝。
  • 三国时期: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出现,并认为浮屠所载与老子经相通。
  • 晋朝:出现王浮的《老子化胡经》,将老子附会为佛教创始人。
  • 有西域火浣布传入中国的记载。
  • 郭璞等人记录巨龟背负蓬莱山的神话。
  • 隋唐时期:隋朝:狼牙须国(可能为哥打丁宜)出现。
  • 唐朝:
  • 营州都督府多次迁移,先在柳城,后至渔阳,后又回到柳城。
  • 宋庆礼重建柳城时,有招募西域商胡建立店铺的记载。
  • 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后兼任范阳节度使。
  • 姜师度开凿潮河、蓟运河、沽河等水道,用于海运。
  • 广州怀圣寺前的番塔,据传建于唐代。
  • 大食商人(阿拉伯人)沿着长江溯流而上,远至洞庭湖进行贸易。
  •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建立,其先祖被认为是蔡州上蔡人,也有一说为彭城人。
  • 宋朝:宋太祖建隆年间:占城国多次遣使朝贡,使节途径江南。
  • 宋朝建立初期:实行舶货专卖制度。
  • 宋朝时期:古里佛(今科伦坡)是重要的贸易地点。
  • 宋朝时期:泉州逐渐成为重要的海港。
  • 宋朝时期:黄道婆将木绵纺织技术带到江南。
  • 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前后:金人占据燕京,使得胶西成为南宋与北方贸易的重要海港。
  • 宋朝中后期:市舶司制度在各地不断调整,广州、泉州、明州(宁波)成为主要的贸易港口。
  • 元丰年间: 密州(今山东)成为宋朝北部海港,但不及其余三路繁荣。
  • 宋末元初:蒲寿庚降元,并掌管市舶事务。
  • 理宗宝佑年间:日本商人与宋朝贸易,主要进口硫磺和木材。
  • 高宗建炎年间:海商擅自载运高丽人,被朝廷禁止。
  • 高宗绍兴年间:对市舶司的官员舞弊行为进行惩罚,并确立抽解制度。
  • 孝宗干道年间:琼州曾有设置市舶分司的提议,但未实施。
  • 元朝:元朝建立后,在澉浦设立市舶司。
  • 元朝时期,马可波罗记录了从杭州到福州的陆路行程。
  • 元朝时期,明州仍然是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
  •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费信和马欢等人随行,并著有《星槎胜览》和《瀛涯胜览》。
  • 明朝时期,中国人在东南亚的势力逐渐强大。
  • 嘉靖年间:
  • 葡萄牙人开始在双屿等地进行贸易活动。
  • 朱纨任巡抚,严禁通番,与开港派产生矛盾。
  • 漳州月港发生葡人与官兵冲突事件。
  • 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定居。
  • 明朝时期:琉球人开始与南洋通商。

人物列表

  • 都卢国人: 汉武帝时期的奇人异士,以体轻善于攀缘著称。
  • 叶调国国王/使者 后汉时期向汉朝进贡的叶调国统治者或使节。
  • 挥国国王/使者: 后汉时期向汉朝进贡的挥国统治者或使节。
  • 老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相传为周守藏室之史。
  • 王浮: 晋代道士,著有《老子化胡经》。
  • 宋庆礼: 唐朝将领,曾重建柳城,招募西域商胡。
  • 姜师度: 唐朝官员,开凿潮河等水道。
  • 安禄山: 唐朝将领,曾任平卢节度使。
  • 蒲寿庚: 宋末元初商人,降元后掌管市舶事务。
  • 黄道婆: 元代棉纺织技术革新者,将木绵纺织技术带到江南。
  • 李煜: 南唐后主,曾向宋朝上报占城使节过境的情况。
  • 马可波罗: 元代旅行家,记录了从杭州到福州的陆路行程。
  • 费信: 明代航海家,《星槎胜览》作者。
  • 马欢: 明代航海家,《瀛涯胜览》作者。
  • 郑和: 明代航海家,率领船队下西洋。
  • 朱纨: 明代官员,曾任巡抚,严禁通番。
  • 俞大猷: 明代将领,曾参与平定倭寇,并对海防提出了建议。
  • 林希元: 明代同安人,开港派代表人物。
  • 范锷: 宋代官员,曾上奏建议用常平库钱作为官本,发展市舶贸易。
  • 吴居厚: 宋代官员,曾对范锷的奏折进行回复。
  • 李鹏举: 宋太宗时期被任命为市舶使。
  • 席主之: 宋朝时期被任命为明州市舶使。
  • 陈洪进: 宋初在泉州建立法石寺,并以互市为生。
  • 孙万荣(李万荣): 唐初契丹人,攻陷营州。
  • 伊本·柯达比: 阿拉伯地理学家,记录了中国北方的情况。
  • 赵文阚: 唐代营州都督,为政乖方,导致叛乱。
  • 李师度: 唐代将领,曾开凿运河。
  • 释利因德漫: 占城国王,曾派遣使者入贡宋朝。
  • 蒲诃散: 占城使者。
  • 王象之: 宋代地理学家,《舆地纪胜》作者。
  • 袁燮: 宋代文学家,记载了高丽与宋朝贸易情况。
  • 范如圭: 南宋官员,曾被派往泉州处理海外贸易纠纷。
  • 章怀太子: 唐代太子李贤,曾为《后汉书》作注。
  • 支娄迦谶: 后汉时期翻译佛经的僧人。
  • 伯希和: 法国汉学家,曾对中国古代的南海地区历史进行研究。
  • 洛发: 西方学者,研究火浣布。
  • 沙腕: 西方学者,曾研究古代的东南亚贸易。
  • 司马相如: 西汉辞赋家,凡将篇提到黄润纤美宜制禅
  • 杨雄: 西汉辞赋家,蜀都赋提到筒中黄润一端数金
  • 王逸: 东汉末年官员、文学家,曾为《楚辞》作注。
  • 刘向: 西汉学者,曾撰写《列仙传》。
  • 张衡: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曾作《思玄赋》。
  • 郭璞: 东晋文学家、学者,撰写《玄中记》。
  • 女娲: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炼五色石补天。
  • 法显: 东晋高僧,曾到印度求法。

说明

  • 时间线和人物列表基于你提供的文本,可能遗漏了一些细节。
  • 专有名词和地名尽量保持原文,但可能与现代说法略有出入。
  • 人物列表侧重于在文本中提到的主要人物,并给出了他们简单的背景信息。
  • 原文中有些地方的描述比较模糊,时间线和人物列表可能存在一些推测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