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航海史(修订本) (孙光圻)

 


孙光圻教授《中国古代航海史》修订本的目录和部分节选内容。节选内容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古代航海史的各个时期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航海活动、航海技术、航海路线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书中还包含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以及对航海地理知识和天文导航技术的深入探讨附录部分提供了主题索引和古今航海地名对照表,方便读者查阅。

 

 

梳理《中国古代航海史》一书(根据提供的文本内容判断)中的核心思想和关键事实。该书探讨了中国古代航海从早期简单的漂浮工具到复杂远洋航行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技术进步、社会因素和文化交流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二、 早期航海的起源与发展

  • 人体泅水与借助漂浮物: 作者认为,人类最初的浮水方式是泅水,之后为了节省体力,开始寻找自然界中具有漂浮能力的物体。这个过程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长期探索过程。也许他们站在岸边时发现,有一根树干、竹子或一堆苇草正在颠流漂荡;也许他们不慎将采集到的葫芦或树叶等植物丢落在河流里时发现它们依然浮在水上;也许他们在一次洪水袭击时,正好挣扎着抓住了一棵被冲倒的树木而幸免灭顶……”
  • 原始浮水器具: 最早的浮水器具包括葫芦、皮囊、树干和苇草堆等。《物原》记载,燧人氏以匏济水,《易经》有包荒冯河的说法,都表明远古时期的人们已经懂得利用外界物体增加自身在水上的漂浮能力。
  • 独木舟的出现: 浮筏虽然是人类在水上航行的开端,但其半浸润状态和操纵性差的缺陷促使了独木舟的出现。独木舟具备了干舷这一重要特征,使得人类不但在漂浮容器中获得了手脚完全解放的自由,而且他的自身及其货物也可以免遭水浪的浸润了
  • 独木舟的发明者: 关于谁是第一艘独木舟的发明者,这是一个既耐人寻味又无法破解的千古之谜。古代文献中流传着多种说法,如共鼓、货狄造舟伏羲氏割木为舟,剡木为楫番禺始作舟轩辕作舟工垂作舟
  • 独木舟的制作工艺: 制作独木舟是艰苦的劳动,需要别木为舟,剡木为楫。具体做法是先砍倒树木,删除枝叶,然后用石斧、石刀等工具在树干上凿出长槽,再通过边烧边挖的方式,最终形成中空船体。
  • 考古证据: 考古资料否定了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缺乏独木舟的观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各地出土了大量的独木舟残骸、船棺、船桨和陶舟等文物。

三、 远古航海活动

  • 渤海海峡的航行: 距今6000年前,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居民已经开始沿黄海北部沿岸航行,但文化交流不明显。约5000年前,这两个半岛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表明人们已经突破了老铁山水道的阻隔。
  • 有段石锛的传播: 有段石锛在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产生,然后逐渐传播到台湾、菲律宾、苏拉威西、北婆罗洲乃至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学者认为,这种传播主要是通过定向海流实现的。
  • 横渡台湾海峡的可能性: 台湾岛与大陆的文化渊源深厚,龙山文化和有段石锛在台湾均有发现。这表明在远古时期,大陆沿海居民可能已经通过航海到达台湾。

四、 夏商周时期的航海

  • 舟船在战争中的作用: 西周王朝将舟船作为争霸天下与拓展疆域的战略手段。周武王伐纣时,曾指挥军队登船渡河。周昭王伐楚时,也曾命百姓赶造运兵船。
  • 东方沿海的航海活动: 东方沿海的夷族越人,如莱夷、徐夷、淮夷、吴人和越人等,历来擅长航海。吴越地区的人们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西周时期,越人曾向周成王贡献舟船,这表明当时从浙江东部直达江苏东北部或山东半岛北部的沿海航路已经存在。
  • 航海天文知识: 人们开始利用北斗星导航,并使用天干地支纪时。水漏计时器的出现,可能使人们在航海活动中能够使用来记时和计程。天干地支以及殷周时的八卦为后世航海罗盘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 航海气象知识: 殷人已能观测不同方位的风向,并用不同的名称指代(如指东风,指南风,指西风,指北风)。他们还使用旗子来候风,并区分风力等级,能预测当天的气象。
  • 船只操纵技术: 商代已有枚舟的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操纵船只的技术。船只驱动方式包括划桨、撑篙、牵引和使用风帆。

五、 春秋战国至秦汉的航海

  • 神山仙岛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盛传在东海中有神山仙岛,这促使一些国君派遣船队出海寻求仙药。虽然司马迁的记载不免扑朔迷离,但反映了当时远洋探险活动的存在。
  • 汉代的印度洋航路: 汉武帝时期,朝廷派遣使者沿海岸线到达南亚地区,形成了一条沿岸渐进的印度洋远洋航路。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表明当时的航海活动已经具备一定的组织性和国际合作。但这种航海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耀威德,而非纯粹的商业贸易。
  • 汉代与大秦的交通: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航路使中国与西域诸国建立了联系。但陆路交通困难,安息人从中作梗,汉朝希望与大秦直接通商。
  • 航海天文术: 汉代的航海天文术很可能已经具备以下内容:识别海洋空中的星座,认识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记录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关系,以及预测太阳、月亮等天象。汉代船员已经能够利用星体,特别是北斗星和北极星进行定向导航。

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航海

  • 航海在战争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水战在政治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卢循起义军曾利用风力作战,对东晋水军造成巨大打击。
  • 航路指南的充实: 随着航海经验的积累,人们开始总结航路指南,其中记录了港口、海湾、航向、航期和陆标等信息,例如从扶南发投拘利口……到天竺江口

七、 隋唐五代时期的航海

  • 中日之间的频繁航行: 隋唐五代时期,中日之间的海上交流非常频繁,僧人、使者和商人乘坐海船往来两国之间。
  • 唐代海船的先进性: 唐代海船帆樯高大众多,类型用途各异。船上除了风帆外,还有橹、桨、篙等人力驱动装置。舵装置也分为大小二等以适应不同水深。船体结构采用搭接平接两种工艺,并使用麻丝、竹菇和桐油灰填缝。

八、 宋元时期的航海

  • 宋代航海地理观念: 宋代航海者的地理观念更加清晰,他们将海南诸国分为东、西洋。西洋指的是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东洋指马六甲海峡以东的水域。
  • 地文航海知识的发展: 人们开始根据陆标的外形进行命名,并出现对景定位技术。例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了海驴礁,状如伏驴等生动形象的描述。
  • 人工陆标的设置: 元代开始在浅险航道上设置人工陆标,以帮助海员定位。例如,在长江口和江阴水道设立了标望和号船。
  • 元代对海运的重视: 元朝政府对海运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促进了航海技术的进步。
  • 宋元时期航海贸易的繁荣: 宋元时期,海上贸易非常繁荣。中国的商船远航至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贸易商品种类繁多。
  • 《岛夷志略》的记载: 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详细记录了当时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各地物产,体现了当时的国际贸易盛况。

九、 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航海

  •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七次远航,到达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这些航行促进了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展示了明朝的国力。
  • 牵星术的应用: 郑和船队使用牵星术进行导航,并通过测量星体高度来确定船位。
  • 航海图的绘制: 郑和船队绘制了详细的航海图,其中标注了各地的测星高度,反映了当时航海天文技术的水平。

十、 明清时期的航海衰落

  • 资本主义萌芽与政府压制: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政府坚持崇本抑末的政策,对民间资本进行限制和打击。
  • 造船技术的停滞: 与欧洲造船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中国的造船技术逐渐落后。欧洲的夹板船、克拉维尔帆装和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中国传统的木帆船黯然失色。
  •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航海业的发展。这导致中国在近代航海领域被西方远远甩在身后。

十一、 结论

《中国古代航海史》全面回顾了中国古代航海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航海智慧和勇气。书中不仅探讨了技术进步对航海的影响,还深入分析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在航海发展中的作用。但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古代航海虽然曾经辉煌,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远古时期 - 旧石器时代

 

早期: 人类开始尝试泅水,作为最初的浮水手段。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开始观察和认识水的特性,以及一些物体的漂浮能力。

开始使用葫芦、皮囊、树干、苇草等天然漂浮物作为原始浮水器具, 例如,“燧人氏以匏济水”。

人们逐渐认识到借助外界物体可以增加自身在水上漂浮能力。

新石器时代

 

早期:出现浮筏作为水上航行的工具,但存在易浸水、操纵性差等缺陷。

中期:独木舟出现,具备干舷,解放了手脚,并能保护人和货物免受水浸。

出现关于独木舟发明者的传说,如共鼓、货狄、伏羲氏、番禺、轩辕、工垂等。

独木舟的制作工艺:砍伐树木,用石器凿出长槽,涂泥烧烤,反复凿削。

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有段石锛,并逐渐传播到台湾、菲律宾等地。

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开始出现文化交融,说明航海活动的加强。

晚期:区域性或超区域性的原始航海活动出现,舟筏可以沿海岸线进行南北航行,甚至可能到达海南岛和中南半岛。

原始祖先开始通过定向海流进行远距离漂航,可能横渡台湾海峡。

有段石锛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传播到台湾岛,进而传到菲律宾和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

夏商西周时期

 

夏代:使用天干记日法。

商代:形成六十干支记日法。

能够观测来自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风向,并使用旗帜候风。

出现对风力的级别区分和天气预报。

掌握了划桨、撑篙、牵引等船只驱动技术。

“枚舟”的记载表明已有操纵船只的技术。

西周:周武王率军渡黄河攻商,用舟船作为战略手段。

周昭王攻楚时,因使用胶粘船而半渡船解溺亡。

东方沿海越人擅长航海,并向周成王献舟。

当时已存在从浙江东部直达江苏东北部或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航线。

开始使用北斗星导航。

出现水漏计时器。

春秋战国时期

 

晚期:盛传在燕齐东面的海洋中有神山仙岛的传说。

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多次派遣船队出海探险,寻找神仙岛。

远航已使用风帆,但由于无法掉头,导致无法到达目的地。

秦汉时期

 

西汉:汉武帝时期,派遣使者出使南亚,开辟印度洋航路。

使者从南海出发,经马来半岛、锡兰等地,抵达印度西海岸。

官方航海以“耀威德”为目的,向海外国家赠送黄金和杂绡。

埃及船长希帕勒斯总结了北印度洋西部水域的季风规律,建立东西方海上大动脉。

出现《海中占》等航海天文手册。

王仲率众浮海东渡至朝鲜半岛乐浪郡。

东汉:陆上丝绸之路不稳定,安息人从中作梗,阻碍东西方直接贸易。

大秦(罗马帝国)与安息、天竺进行海上贸易。

大秦国王希望与汉朝通使,但安息从中阻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军利用水军反抗东晋统治。

卢循和徐道复率领水军攻打东晋,一度威胁到建康。

刘裕率军击败起义军。

后期:航海者的地文航海知识和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开始出现较为详细的航路指南,包含港口、海湾、航向、航期、河口等要素。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隋炀帝时期,航海活动较为频繁。

裴矩著《西域图记》,记载西域地理。

官方对航海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

唐代:贾耽著《广州通海夷道》,记载唐代海上航线。

遣唐使和僧人频繁往来于中国和日本之间。

鉴真东渡日本。

义净、玄奘等僧人赴印度求法,航海活动频繁。

圆仁入唐求法。

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并应用于商业贸易。

出现“海路指南”,记录了从广州到南洋各国的航线和时间。

五代:出现“大艟”等大型海船。

南方地区,特别是泉州、广州一带航海活动频繁。

中国海船的制造工艺和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宋元时期

 

宋代:航海地理观念清晰,远洋航行活跃。

航路指南更加详细,对陆标的描述也更加具体。

《诸蕃志》等著作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海上贸易情况。

开始在浅险航道上设置人工陆标,帮助海员定位。

中国海船的制造工艺和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水密隔舱技术。

元代:元朝时期,海上贸易进一步发展,航海技术提高。

出现东西洋划分的概念,以马六甲海峡为界。

开辟了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南海志》等著作对当时的海上贸易和地理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

在长江口等危险海域设立人工陆标。

明朝初期

 

郑和下西洋: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航行远达非洲东海岸。

《郑和航海图》详细记录了航线、地名,以及测星高度,反映了航海天文水平的提高。

将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向了顶峰。

明朝中期至清朝

 

明朝中期: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民间航海的发展。

晚明时期:

出现一些海盗和海上贸易集团,如林道乾、林凤、颜思齐等。

中国海船在结构、帆装方面与西方相比开始落后。

清朝:继续推行海禁政策,压制资本主义萌芽,限制航海业发展。

西方造船业在政府支持和科技进步下迅速发展,出现夹板船和蒸汽轮船。

中国传统木帆船在数量和吨位上仍有一定实力,但与西方相比落后。

人物列表

 

燧人氏: 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首领,也传说是最早使用葫芦渡水的人。

共鼓、货狄: 传说中最早制造船的人。

伏羲氏: 传说中“割木为舟,剡木为楫”的人。

番禺: 传说中“始作舟”的人。

轩辕: 传说中“作舟”的人。

工垂: 传说中“作舟”的人。

姜尚 (吕尚): 周武王的军师,曾率军渡河攻商,被封于齐,重视商业发展和航海。

夫差: 吴国国君,曾发展水军。

勾践: 越国国君,曾发展水军。

公师隅: 吴国水军将领。

舌庸: 越国大夫。

余善: 东越王。

嬴政 (秦始皇): 秦朝开国皇帝,对航海有一定认识,并试图寻找仙人。

卢生: 秦朝方士,曾为秦始皇求仙。

王温舒: 西汉酷吏,为搜寻东越逃民,曾命令部下乘海船从海上追捕。

杨仆: 西汉将领,曾率军平定东越,重视海上交通。

路博德: 西汉将领,曾率军平定南越,重视海上交通。

严助: 西汉大臣,向汉武帝建议开辟通往南海的航线。

刘彻 (汉武帝): 汉朝皇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和南亚,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王仲: 西汉末年方士,率众浮海东渡朝鲜半岛。

扬雄: 西汉文学家和思想家。

王充: 东汉思想家,对当时的迷信思想进行批判。

马融: 东汉学者,注释《淮南子》。

康泰: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著有《吴时外国传》。

贺齐: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曾率军渡海平定叛乱。

孙综: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

万震: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著有《南州异物志》。

沈莹: 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参与平定夷州。

公孙渊: 三国时期辽东割据势力,曾派遣船队航海,后被曹魏所灭。

难升米: 古邪马台国官员。

伊声耆: 古倭国使者。

贺达: 晋代将领,随王浚渡海灭吴。

裴潜: 晋代将领,曾与公孙渊作战。

王齐: 晋代将领,参与平定公孙渊的战争。

王济: 晋代将领,曾率军出征海盗。

慕容皝: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国君主,曾对海上交通颇有了解。

慕容仁: 前燕将领,曾率兵驻扎海边。

王浚: 晋朝将领,曾率军渡海灭吴。

陶侃: 晋朝将领,曾镇守荆州,注重水军建设。

何无忌: 东晋将领,曾率水军与卢循起义军作战,后战死。

孙恩: 东晋末年起义军首领,曾利用水军攻打东晋。

卢循: 东晋末年起义军首领,曾率领水军攻打东晋,后被刘裕击败。

刘毅: 东晋将领,曾率军与卢循起义军作战。

王仲: 东汉末年方士,曾率众渡海到朝鲜。

刘裕: 东晋将领,曾率军平定卢循起义,后建立刘宋。

王齐: 晋代将领。

薛钦: 东晋将领,曾率军平定叛乱。

裴矩: 隋朝大臣,著《西域图记》,记载西域地理和航线。

隋炀帝 (杨广): 隋朝皇帝,曾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包括海上战争。

来护儿: 隋朝将领,曾率水军攻打高句丽。

道琳: 唐朝僧人,曾远游南亚,途遇义净。

昙润: 唐朝僧人,曾与运期同游南洋,病逝于印度。

义辉: 唐朝僧人,曾游历朗迦戍,后病逝。

义净: 唐朝僧人,曾赴印度求法,著《南海寄归内法传》等。

慧日: 唐朝僧人,曾赴印度求法。

鉴真: 唐朝僧人,曾多次尝试东渡日本弘法,最终成功。

窥冲: 日本僧人,曾在中国留学。

圆仁: 日本僧人,曾入唐求法。

李邻德: 唐朝船主,曾搭载圆仁回国。

张支信: 唐朝船主,多次往返中国和日本。

金文习: 唐朝船主。

任仲元: 唐朝船主。

钦良晖: 唐朝船主。

李延孝: 唐朝船主,曾搭载日僧圆珍回国。

秀英觉: 唐朝船主。

陈太信: 唐朝船主。

詹景全: 唐朝船主,多次往返中国和日本。

孝延: 唐朝船主。

张言: 唐朝船主。

崔及: 唐朝船主。

杨清: 唐朝船主。

崔铎: 唐朝船主。

张蒙: 唐朝船主。

柏志贞: 唐朝船主。

王讷: 唐朝船主。

智岸: 高昌使者,曾与王玄策泛海南洋。

李勣: 唐朝将领,曾率军攻打高丽。

薛仁贵: 唐朝将领,曾率军攻打高丽。

牛进达: 唐朝将领,曾率军攻打高丽。

庞同善: 唐朝将领,曾率军攻打高丽。

弓福: 唐朝将领,曾率军平定叛乱。

弓巴: 唐朝将领,曾率军平定叛乱。

裴世清: 唐朝使者,曾出使日本。

杨枢: 元朝官员,曾任海运千户。

忽必烈 (元世祖): 元朝皇帝,曾发动对日本和东南亚的战争。

洪茶丘: 元朝将领,曾参与对日本的战争。

亦黑迷失 (伊克穆苏): 元朝将领,曾参与对日本的战争。

殷明略: 元末明初将领,曾参与平定方国珍的战争。

方国珍: 元末起义军首领,曾盘踞浙江沿海。

郑和: 明朝航海家,曾七次下西洋。

马欢: 明朝翻译,曾随郑和下西洋,著《瀛涯胜览》。

费信: 明朝翻译,曾随郑和下西洋,著《星槎胜览》。

巩珍: 明朝航海家,曾随郑和下西洋,著《西洋番国志》。

洪保: 明朝将领,曾随郑和下西洋。

侯显: 明朝太监,曾随郑和下西洋。

毛海峰: 明朝海盗。

林道乾: 明朝海盗,曾占据澎湖。

林凤: 明朝海盗,曾盘踞台湾。

颜思齐: 明末海盗,曾占据台湾。

曾一本: 明末海盗,后投降明朝。

汤克宽: 明朝官员,曾镇压倭寇。

傅应嘉: 明朝官员,曾任福建巡抚。

何斌 (何廷斌): 明末清初航海家,曾为郑成功效力。

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中国海运和海防提出过重要见解。

黄叔嗷: 清初官员,著《海防辑要》。

郁永河: 清朝官员,曾到台湾采硫,著《裨海纪游》。

李至刚: 明朝工部主事。

沈惟岳: 明朝官员。

李旦: 明末海商。

杨六、杨七: 明末海盗。

胡宗宪: 明朝官员,曾参与平定倭寇。

殷正茂: 明朝官员,曾参与平定倭寇。

徐海: 明朝海盗。

许栋 (许二): 明朝海盗。

许楠 (许三): 明朝海盗。

许松 (许一): 明朝海盗。

罗懋登: 明代航海家。

茅元仪: 明代军事家,著《武备志》。

黄省曾: 明代学者,曾对海外地理有研究。

王起宗: 清初思想家,曾对中国海运提出见解。

徐葆光: 清朝官员,曾出使朝鲜。

黄梧: 清代水师将领。

周去非: 南宋学者,著《岭外代答》,记载宋代海外贸易情况。

其他人物

 

希帕勒斯: 古埃及船长,总结了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

马利努斯: 古希腊地理学家。

伊本·考尔大贝: 阿拉伯旅行家。

伊本·伊叶士: 阿拉伯旅行家。

弗拉·毛罗: 意大利地图学家。

哥伦布: 意大利航海家,发现美洲。

达伽马: 葡萄牙航海家,开辟了绕非洲到印度的航线。

麦哲伦: 葡萄牙航海家,完成了环球航行。

托马斯·卡文迪斯: 英国航海家。

利玛窦: 意大利传教士,绘制了世界地图。

喀尔吉善: 清代官员,曾赴俄罗斯进行外交谈判。

克鲁施特恩: 俄罗斯探险家。

船只类型

 

独木舟: 最早的小船,具备干舷。

: 原始的漂浮工具,容易浸水,操纵性差。

楼船: 设有高楼的战船,多用于水战。

艨艟: 战船的一种,多用于冲撞敌舰。

桥船: 设有桥梁的战船,方便士兵通行。

: 小型船只,多用于近海或内河。

沙船: 中国传统平底海船,适合浅水航行。

福船: 明清时期中国主要的远洋海船。

鸟船: 适合内河航行的船只。

宁船: 清朝水师的主要战船。

夹板船: 欧洲远洋船只,结构坚固,航速较快。

重要书籍

 

《山海经》: 中国古代地理著作。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汉书》: 中国古代史书,记载西汉历史。

《后汉书》: 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东汉历史。

《抱朴子》: 东晋道教人物葛洪的著作,有关于航海和地理的记载。

《吴时外国传》: 康泰撰写的记载三国时期吴国与外国交往的著作。

《隋书》: 中国古代史书,记载隋朝历史。

《大唐西域记》: 玄奘撰写的关于西域的游记。

《旧唐书》: 中国古代史书,记载唐朝历史。

《新唐书》: 中国古代史书,记载唐朝历史。

《通典》: 唐代史学家杜佑撰写的综合性历史著作。

《广州通海夷道》: 唐代贾耽所著,记载了广州通向海外各地的航线。

《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代义净撰写的关于南海地区的佛教见闻和地理情况。

《新五代史》: 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五代历史。

《太平寰宇记》: 北宋地理著作。

《诸蕃志》: 南宋赵汝适撰写的关于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的著作。

《梦溪笔谈》: 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笔记,包含天文、地理等知识。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北宋徐兢撰写的关于高丽的著作,包含航海记录。

《萍洲可谈》: 南宋学者刘一清所著,记录了当时社会风俗和海外贸易情况。

《南海志》: 元代陈大震所著,记录了南海地区诸国和航线。

《岛夷志略》: 元代汪大渊所著,记录了当时海外各地的风土人情。

《瀛涯胜览》: 明代马欢撰写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见闻记录。

《星槎胜览》: 明代费信撰写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见闻记录。

《西洋番国志》: 明代巩珍撰写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见闻记录。

《武备志》: 明代茅元仪编纂的军事百科全书,有关于航海的记载。

《筹海图编》: 明代郑若曾所著,是明代重要的海防著作。

《东西洋考》: 明代张燮所著,是对明代海外贸易的专著。

《裨海纪游》: 清代郁永河撰写的关于台湾的游记,包含航海记录。

《海国图志》: 清代魏源编纂的著作,介绍了世界地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