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巽所著《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商务印书馆1959年上海版),详细论述了从远古到元朝时期中国海上交通的发展历程。书中以丰富的史料考证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悠久历史,并对各个朝代的海上航线、重要港口、造船技术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印度甚至罗马帝国)的海上交通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航海技术和对外交流方面的卓越成就。
本书《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由章巽先生撰写,旨在驳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及资产阶级学者将中国定义为“大陆国家”的错误观点,并详细阐述了中国自远古时期至元代海上交通的发展历程。本书强调,航海事业与中国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忽视。书中以时间为轴,分四个章节,分别探讨了从远古到战国、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交通的发展情况,并附有地图,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海上交通的线路和港口分布。
主要章节及核心内容:
第一章:从远古到战国时代的海上交通 (公元前第三世纪以前)
- 核心观点:
中国很早就开始了海上交通,航海事业与中国历史发展交织在一起。
- 重要事实:远古时期: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与海接触,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海上交通已经发展。台湾出土的石器与山东城子崖出土的同种石器属于同一类型,证明了当时与台湾的海上交通。
- 夏朝:
古史“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国王后芒曾“东狩于海,获大鱼”,是夏朝航海事业的记载。
- 商朝:
商朝可能继承了夏朝的航海技术,并进一步发展了海上交通。
- 西周时期:
东方夷人、吴人、越人是海上活动的主角。越人善于造船,曾向周朝献舟, 且西周时已经和日本及越南有了海上交通的传说,记载有“越裳献白雉,倭人贡畅”。
- 春秋时期:
齐国和吴、越两国是海上交通的主角。齐国征服莱夷后掌握了山东半岛的海上航行,吴国造船技术提高,并拥有强大的水军。吴国还开凿了沟通江、淮、河、济四条大河的水道。越人善于造船,其舟楫在当时使用频繁,还曾沿海北上攻打吴国。
- 战国时期:
齐国和燕国在北方发展了航海事业,并出现寻找神仙的方士,认为渤海中有三神山。南方沿海的海上交通由越人控制,并有东瓯、闽越、南越、西瓯等族居住。重要港口包括碣石、转附、琅邪、吴、会稽和句章等。
- 重要引文:“我国人民,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发展了海上交通。航海事业和我国整个的历史发展,向来交织在一起,我们决不能将其忽视或遗忘。”
- “(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 “秦攻燕则……齐涉渤海”。
第二章:秦、汉、三国时代的海上交通 (公元前第三世纪至公元后第三世纪附)
- 核心观点:
秦汉三国时期,海上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通往日本和印度洋的海上航线。
- 重要事实:秦朝:
秦始皇重视海上航行,曾多次东巡沿海港口,并派遣徐福率船队入海求仙,可能到达日本或台湾。渤海区域与朝鲜半岛的海上交通发达,辰韩的建立与避苦役而逃亡海外的秦人有关。
- 汉朝:
汉武帝重视航海事业,通过征服百越、卫氏朝鲜,打通了北起渤海南至越南的整个海上交通线,并通过南海与印度洋上的国家建立了海上交通联系。汉朝与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以朝鲜半岛为中介。东汉时期,交趾七郡对北方的交通主要取道于海上,后虽开通陆道,海上航行依然畅通。汉朝的航海家踪迹远达印度半岛南部和锡兰。汉代与罗马帝国之间已经发展海上交通,佛教也随之传入中国。
- 三国时期:
魏国和吴国都临海,魏国出兵辽东曾使用海军。吴国大力发展海上交通,曾派遣船队前往辽东和高句丽,并派卫温和诸葛直探寻亶洲和夷洲(台湾)。吴国还与林邑、扶南等国进行海上交流。
- 重要引文:“辰韩的立国’就是因避苦役而逃亡海外的秦人所创建的。”
- “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
-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当时从日南郡出发远航的路线,说明汉代航海家踪迹远达印度半岛。
- 造船技术:
汉代楼船是海上远航的重要船只。东汉时的大船有二层的“庐”、三层的“飞庐”和四层的“爵室”。汉代战船有先登(冲锋船)、斥候(侦察船)等。三国时期,船只种类多样,如粮船、机船等。主要的造船中心包括长安、洛阳、巴蜀、长沙、庐江、豫章、山东半岛沿岸、吴国和南海郡等。
第三章:隋、唐时代的海上交通 (公元第六世纪末年到公元第九世纪末年)
- 核心观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海上交通发展的顶峰时期,航海技术、对外贸易都非常发达。
- 重要事实:隋朝:
隋朝统一后继续发展了大陆沿海和台湾之间的航运,并进行开发台湾的活动。隋朝还曾自海上进兵林邑国,并派使节出使赤土国,与南洋的多个国家建立了交通关系。隋朝在进攻高丽时多次使用海军。
- 唐朝:
唐朝海上交通十分发达,扬州是重要的航海贸易港口。贾耽记述了唐朝两条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北方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和南方的“广州通海夷道”。“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详细描述了从登州出发经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的航线;“广州通海夷道”描绘了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至印度、波斯湾的航线。唐朝与日本、新罗、百济等国的海上贸易繁荣,中国海舶在当时非常有名。唐代海上航行的季节主要根据信风而定。
- 阿拉伯文献:
阿拉伯地理学者伊本·考尔大贝记录了由阿拉伯到中国的航线,以及中国的主要贸易港口,如交州、广州、泉州和扬州。
- 重要引文:“广州通海夷道”
- “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 造船技术:
隋朝时杨素建造的“五牙”战舰可容战士八百人,炀帝造船数万艘。唐朝造船技术更加先进,主要建造地在江南和山东等地。唐代海舶巨大,可载六七百人,并有完善的导航系统。
- 影响:
海上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唐朝文化向外传播,海外移民数量开始增加。
第四章:宋、元时代的海上交通 (公元第十世纪中期到十四世纪中期)
- 核心观点:
宋元时期,海上交通更加繁荣,对外贸易范围更广,技术也更为成熟。
- 重要事实:宋朝:
宋朝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上航运,政府在主要海港设立市舶司等机构进行管理。重要的海港有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地。与日本的海上交通频繁,中国铜钱成为国际通用货币。
- 元朝: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海港,并大力发展“海运”,将江南的粮食通过海路运往大都。
元朝的海运路线最初沿海岸线,后改为直放远洋,并利用信风和暖流。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继续发展,且海港仍以庆元为主。与南洋和印度洋的贸易十分繁荣。
- 重要引文:“江帆海舶’蜀商闽贾’水浮陆趋”。
- “元朝的海运,主要是由平江路刘家港出发…...“
- 造船和航海技术:
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非常发达, 船只可载数百乃至千人。中国海舶在当时是太平洋西部、南洋和印度洋一带最先进的,并利用指南针、风力进行航行。中国海舶拥有完善的船员配备和设备,
并具备高超的航海技术。
- 影响:
我国的海上航运达到空前繁荣,成为当时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在航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
《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一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海上交通的发展历程,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关于中国是“大陆国家”的错误论断,并强调了航海事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详细的描述和丰富的史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航海事业上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书中引用的史书、地理书和考古资料,以及对不同时期造船技术的描述,都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
结论: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交通不可多得的文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航海历史,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由章巽先生撰写,旨在驳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及资产阶级学者将中国定义为“大陆国家”的错误观点,并详细阐述了中国自远古时期至元代海上交通的发展历程。本书强调,航海事业与中国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忽视。书中以时间为轴,分四个章节,分别探讨了从远古到战国、秦汉三国、隋唐、宋元时期海上交通的发展情况,并附有地图,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海上交通的线路和港口分布。
主要章节及核心内容:
第一章:从远古到战国时代的海上交通 (公元前第三世纪以前)
- 核心观点:
中国很早就开始了海上交通,航海事业与中国历史发展交织在一起。
- 重要事实:远古时期: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与海接触,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海上交通已经发展。台湾出土的石器与山东城子崖出土的同种石器属于同一类型,证明了当时与台湾的海上交通。
- 夏朝:
古史“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国王后芒曾“东狩于海,获大鱼”,是夏朝航海事业的记载。
- 商朝:
商朝可能继承了夏朝的航海技术,并进一步发展了海上交通。
- 西周时期:
东方夷人、吴人、越人是海上活动的主角。越人善于造船,曾向周朝献舟, 且西周时已经和日本及越南有了海上交通的传说,记载有“越裳献白雉,倭人贡畅”。
- 春秋时期:
齐国和吴、越两国是海上交通的主角。齐国征服莱夷后掌握了山东半岛的海上航行,吴国造船技术提高,并拥有强大的水军。吴国还开凿了沟通江、淮、河、济四条大河的水道。越人善于造船,其舟楫在当时使用频繁,还曾沿海北上攻打吴国。
- 战国时期:
齐国和燕国在北方发展了航海事业,并出现寻找神仙的方士,认为渤海中有三神山。南方沿海的海上交通由越人控制,并有东瓯、闽越、南越、西瓯等族居住。重要港口包括碣石、转附、琅邪、吴、会稽和句章等。
- 重要引文:“我国人民,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已发展了海上交通。航海事业和我国整个的历史发展,向来交织在一起,我们决不能将其忽视或遗忘。”
- “(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 “秦攻燕则……齐涉渤海”。
第二章:秦、汉、三国时代的海上交通 (公元前第三世纪至公元后第三世纪附)
- 核心观点:
秦汉三国时期,海上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通往日本和印度洋的海上航线。
- 重要事实:秦朝:
秦始皇重视海上航行,曾多次东巡沿海港口,并派遣徐福率船队入海求仙,可能到达日本或台湾。渤海区域与朝鲜半岛的海上交通发达,辰韩的建立与避苦役而逃亡海外的秦人有关。
- 汉朝:
汉武帝重视航海事业,通过征服百越、卫氏朝鲜,打通了北起渤海南至越南的整个海上交通线,并通过南海与印度洋上的国家建立了海上交通联系。汉朝与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以朝鲜半岛为中介。东汉时期,交趾七郡对北方的交通主要取道于海上,后虽开通陆道,海上航行依然畅通。汉朝的航海家踪迹远达印度半岛南部和锡兰。汉代与罗马帝国之间已经发展海上交通,佛教也随之传入中国。
- 三国时期:
魏国和吴国都临海,魏国出兵辽东曾使用海军。吴国大力发展海上交通,曾派遣船队前往辽东和高句丽,并派卫温和诸葛直探寻亶洲和夷洲(台湾)。吴国还与林邑、扶南等国进行海上交流。
- 重要引文:“辰韩的立国’就是因避苦役而逃亡海外的秦人所创建的。”
- “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
-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当时从日南郡出发远航的路线,说明汉代航海家踪迹远达印度半岛。
- 造船技术:
汉代楼船是海上远航的重要船只。东汉时的大船有二层的“庐”、三层的“飞庐”和四层的“爵室”。汉代战船有先登(冲锋船)、斥候(侦察船)等。三国时期,船只种类多样,如粮船、机船等。主要的造船中心包括长安、洛阳、巴蜀、长沙、庐江、豫章、山东半岛沿岸、吴国和南海郡等。
第三章:隋、唐时代的海上交通 (公元第六世纪末年到公元第九世纪末年)
- 核心观点: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海上交通发展的顶峰时期,航海技术、对外贸易都非常发达。
- 重要事实:隋朝:
隋朝统一后继续发展了大陆沿海和台湾之间的航运,并进行开发台湾的活动。隋朝还曾自海上进兵林邑国,并派使节出使赤土国,与南洋的多个国家建立了交通关系。隋朝在进攻高丽时多次使用海军。
- 唐朝:
唐朝海上交通十分发达,扬州是重要的航海贸易港口。贾耽记述了唐朝两条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北方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和南方的“广州通海夷道”。“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详细描述了从登州出发经辽东半岛到朝鲜半岛的航线;“广州通海夷道”描绘了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至印度、波斯湾的航线。唐朝与日本、新罗、百济等国的海上贸易繁荣,中国海舶在当时非常有名。唐代海上航行的季节主要根据信风而定。
- 阿拉伯文献:
阿拉伯地理学者伊本·考尔大贝记录了由阿拉伯到中国的航线,以及中国的主要贸易港口,如交州、广州、泉州和扬州。
- 重要引文:“广州通海夷道”
- “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
- 造船技术:
隋朝时杨素建造的“五牙”战舰可容战士八百人,炀帝造船数万艘。唐朝造船技术更加先进,主要建造地在江南和山东等地。唐代海舶巨大,可载六七百人,并有完善的导航系统。
- 影响:
海上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唐朝文化向外传播,海外移民数量开始增加。
第四章:宋、元时代的海上交通 (公元第十世纪中期到十四世纪中期)
- 核心观点:
宋元时期,海上交通更加繁荣,对外贸易范围更广,技术也更为成熟。
- 重要事实:宋朝:
宋朝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上航运,政府在主要海港设立市舶司等机构进行管理。重要的海港有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地。与日本的海上交通频繁,中国铜钱成为国际通用货币。
- 元朝: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海港,并大力发展“海运”,将江南的粮食通过海路运往大都。
元朝的海运路线最初沿海岸线,后改为直放远洋,并利用信风和暖流。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继续发展,且海港仍以庆元为主。与南洋和印度洋的贸易十分繁荣。
- 重要引文:“江帆海舶’蜀商闽贾’水浮陆趋”。
- “元朝的海运,主要是由平江路刘家港出发…...“
- 造船和航海技术:
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非常发达, 船只可载数百乃至千人。中国海舶在当时是太平洋西部、南洋和印度洋一带最先进的,并利用指南针、风力进行航行。中国海舶拥有完善的船员配备和设备,
并具备高超的航海技术。
- 影响:
我国的海上航运达到空前繁荣,成为当时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在航海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
总结:
《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一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海上交通的发展历程,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关于中国是“大陆国家”的错误论断,并强调了航海事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中详细的描述和丰富的史料,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航海事业上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书中引用的史书、地理书和考古资料,以及对不同时期造船技术的描述,都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治学态度。
结论: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交通不可多得的文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航海历史,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