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LIANHE ZAOBAO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不缺华文读物,缺的是使用环境
吴莲珠
去年年假期间,我翻阅小孙女在学校订阅的华文课外读物。除了课程发展署编订的辅助读本,我还发现一本双周刊《好朋友》。这本刊物紧跟课文,专为小一、小二学生设计,内容丰富且多样,不仅应时还应节。例如,农历新年时介绍传统习俗,儿童节篇章则详细讲述世界各国的庆祝方式,有些国家甚至一年有两个儿童节,某些国家还将儿童节分为女童节与男童节。每当学校假期,我都会与孙女一起阅读这些书籍,感到开卷有益,祖孙俩乐在其中。
我的小侄孙现在读小学三年级,学校订阅的是《新朋友》系列。这个系列的内容涵盖小一到小六的学龄段,题材广泛,包含童话故事、品德教育、经典文学、历史知识、情商培养、百科知识以及幽默漫画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且作为课堂作业的一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读物内容极为丰富,能够满足他们的课外阅读需求。
幼儿园的孩子也有专为他们设计的华文读物。我的小孙子今年四五岁,尚未识字,但有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小小拇指》。这些刊物内容丰富,包括绘本故事、情境活动、益智游戏、美劳手工、连环画、新鲜事和儿歌等,特别适合幼儿园的孩子。通过这些读物,孩子在进入小学前便开始奠定华文学习的基础。
本地有28家公共图书馆,超过300所学校设有图书馆,一些组屋底层也设有图书角落,藏书量可观。我常看到图书馆收到市民捐赠的图书,种类繁多,不乏大量幼儿图书和绘本。
尽管华文读物种类繁多,我们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华文水平逐年下降,一代不如一代。问题的根源,家长是孩子没有使用华语与孩子沟通。许多家庭的帮佣不懂华语,这使得孩子在家里接触华语的机会大大减少。即使孩子在幼儿园已开始接触华文读物,若家中缺乏华文环境,他们的语言能力依然会受到限制。尽管如此,通过两年幼儿园和六年小学教育,孩子在“阅读”时间中仍有机会掌握1500个汉字,并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
从事华文教学超过40年的经验让我坚信,华文教师在推动华文学习方面已做出巨大努力,而课外辅助读物真的资源丰富。然而,真正能够改变孩子华文水平的,是家庭与社会共同营造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
华文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任务,它须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面对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更多使用母语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