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副刊20250720
根据您提供的来源,以下是新闻的标题和简介整理:
-
放下手机走进宽广世界
- 注册心理辅导师陈汉维认为,社会应正视“数码排毒”议题,旨在找回自我控制和有意义的生活。长期沉迷手机会削弱专注力和记忆力,模糊人际连接及生活与工作的界限。文章还提到了数码排毒的简单方法,如手机远离餐桌、不带手机进卧室、下班后不带手机散步、亲友聚会收起手机等。
-
察觉当下重夺生活控制权
- 在数码科技时代,培养健康的心理素养关键在于“觉察能力”和“活在当下”。通过自我提问了解内心状态,专注于眼前之事,并付诸行动培养良好习惯,以夺回生活主导权。
-
拒绝焦虑心灵需要喘口气
- 临床心理治疗师李雯怡指出,“数码排毒”是一种有意识的暂停,目的在于重新调整我们与科技的关系。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导致信息焦虑(FOMO)、注意力不集中、忧郁情绪及影响睡眠品质。文章还提到,这些问题与大脑的奖赏系统(dopamine reward system)有关。
-
提高警觉避免依赖
- 李雯怡提供了一些心理与行为观察指标,帮助判断是否过度依赖数码世界,例如没带手机时是否焦虑、醒来第一件事是否看手机、习惯性刷社交媒体等。关键在于这些行为的频繁程度,以及是否影响到日常功能,如吃饭时间被耽误、与现实生活失去连结感。
-
慢慢来循序渐进更有效
- 李雯怡建议数码排毒应从小步、局部开始,循序渐进。她提出了多种方法,如善用手机内建功能设限、设立“目标卡”提醒初衷、用仪式感结束一天、建立“成功感记录表”增强动力,以及邀请亲友一起“断线”。她强调,即使偶尔未能完美做到,也应接纳波动,坚持练习。
-
生活,不应只在屏幕里
- 刘韵芯(高级业务发展主管)分享了作为职业女性和母亲,高度依赖手机工作的困扰。她强调“数码排毒”不只是形式上的“不滑手机”,更是让自己从高压、密集的信息输入中喘口气,重新整顿节奏与情绪。尽管工作责任感是她数码排毒的最大阻碍,但她通过“低手机使用日”和“分段法”逐渐享受生活,并为自己和家庭设定“数码界线”。
-
暂离线 成为现代人难以回避的课题。
- 该部分概述了创业者和职业妈妈在科技时代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指出如何与科技共存、掌握数码使用分寸是现代人的挑战。
-
创业如同一场长跑
- 邱伟豪与两位弟弟创立的比利时松饼品牌"Waffle 5"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取得成功,特别是小红书上的分享为他们带来了大量订单。他坦言创业者几乎24小时在线,难以“关机”或“断网”,因为害怕错过商机或突发状况。除了线上推广,他们也积极拓展实体业务,并强调理解顾客群、吃苦和坚持对创业的重要性。
-
玄醇蜡笔小
- 作者回忆了小学时对数学好和画画好的同学的羡慕。提到小学时画画很好的张惠菁和中学时画功出众的余右军,但他们后来都没有从事艺术行业。作者因数学不好而从事写作,表达了对蜡笔画的特殊情结。文章还提到《蜡笔小新》名字的由来与蜡笔有关,以及挪威画家蒙克著名画作《呐喊》的初稿和其中一个版本是用蜡笔完成的。
-
废物才是想保留的眷恋__《爱过的废物》
- 评论了陈沛埼的图文书《爱过的废物》,探讨了“废物”的含义,它不是贬义词,而是指那些被前任或旧情人所赠、无法轻易归类或使用的物品,以及一段难以安放的关系。文章赞扬了作者的绘画技巧和故事情节设想,认为“废物”也可能代表着想保留的眷恋。
-
嵩空惊喜躺平
- 作者分享了两位朋友(佳子和苏菲亚)因长途飞行中静脉血栓风险而偏好搭乘商务舱的经历。作者本人在科伦坡国际机场意外被免费升等到商务舱,体验了商务舱的“高级感”和更舒适的飞行体验。
-
逃生计划
- 作者分享了在挪威宾馆经历火警警铃大作的虚惊一场。描述了在紧急情况下自己和家人的反应,以及对马来西亚人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的反思,强调培养灾难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
爱的元素:照顾与责任
- 探讨了佛洛姆关于爱的观点,认为爱建立在健全人格之上,包含给予、照顾、责任、尊重和了解。文章强调责任的真正意义是一种自愿行为,是对他人需求的积极回应。照顾与责任互为因果,共同维系长期稳定的爱恋关系。
-
本周读点
- 《孩子需要自学吗?自学与PBL,让孩子变成终身学习的人》:一本帮助父母重新认识孩子、建立信任与学习连结的书,由自学家庭实践者撰写,提供实战经验,不强制自学,而是让父母看到更多教育选择。
- 《加萨:从围困到浩劫,战火未熄的古城》:作者长驻耶路撒冷八年,以第一手见闻和历史深度描绘加萨的日常与战争,记录了2023年10月7日后的情势发展。
- 《健全的社会:佛洛姆从人本主义出发,勾勒人类真正的理想生活》:佛洛姆从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等角度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通过爱与创造力实现健全社会的愿景,其洞见在当今社会仍具启发性。
-
爸爸的宝贝
- 作者从小住在爸爸堆满书籍、漫画、杂志和光碟的房间里,感到压迫,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爸爸将这些收藏品视为“宝贝”。后来,作者的妈妈去世,小儿子长大,作者为了安置藏书和给小儿子独立空间而搬家。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藏书、小儿子和已故妈妈的珍爱与思念。
-
人树影皆是戏
- 这篇文章深入评论了绘本《买下树影的人》,作者被“树影”概念吸引,回忆起与树影相关的个人经历。绘本仅用绿色、紫色、黑色和留白,在175公分的屏风式双面长卷上展现故事。文章赞扬了创作者苏西•李(Suzy Lee)运用剪影描绘人物情感和情节张力的功力,以及树木在故事中作为不变守护者的象征。苏西•李是韩国首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作家,擅长以图像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