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会调查:当代中国黑恶势力揭秘
本篇材料主要考察了当代中国大陆的黑社会组织,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和深入的剖析。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黑恶势力嚣张跋扈的现状,并讨论了中国大陆是否存在黑社会这一概念性问题。接着,通过对地域型、流动型、境外渗透型和企业型四种主要犯罪组织类型的详细介绍,揭示了各类黑恶组织的特点及其与社会互动的不同方式。此外,文章还深入分析了犯罪组织的内部结构、权力运作、纪律约束及技术运用等整合要素,并强调了腐败在黑恶势力滋生蔓延中的关键作用,最终指出了打击黑恶势力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的重要性。
周伟先生的著作《黑社会调查:当代中国黑恶势力揭秘》(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2002年1月修订版),作为“第一部关于当代中国黑社会的作品”,对中国大陆的黑恶势力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实证调查与深入分析,旨在揭示其生存发展之谜,并为打击此类犯罪提供对策。此书不仅被读者誉为“揭开了黑社会犯罪的黑幕”、“认识黑社会组织的教科书”,更被视为“当代中国黑恶势力犯罪调查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与方法 本书的写作基于公安部及辽宁省警察学会自1993年启动的一项有组织犯罪调查课题。作者周伟全程参与了这项研究,包括方案设计、问卷制定、具体实施,并与各地公安机关合作,详细调研了辽宁、云南、湖北等省的55个典型案例。此项研究历时8年,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和文献法对典型案件进行了全面解剖,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深入探讨了犯罪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
核心概念与主要发现
- 对黑社会概念的界定与演变:
- 本书详细区分了犯罪团伙、犯罪集团、有组织犯罪和黑社会等相关概念。作者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陆司法界普遍认为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黑社会,而将严重集团犯罪称为“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
- 然而,随着犯罪组织的发展,特别是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作出规定后,一些专家认为,部分黑恶势力的犯罪行为已完全符合黑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将其仍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已不符合当前实际。黑社会被定义为“独立于正常社会、具有反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严密的组织形式的犯罪团体”,其目标在于非法牟利,通过暴力、贿赂等手段获取政治权力庇护。
- 黑恶势力滋生的社会基础:
- 作者深入剖析了黑恶势力滋生的深层原因。除了刑事犯罪案件和团伙犯罪的增加、黄赌毒等“温床”以及经济犯罪的上升外,
政府腐败被认为是黑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腐败导致犯罪活动升级,黑恶势力利用金钱和美色编织庞大的关系网和严密的“保护伞”,其后台老板甚至发展到市长、部长级别。
- 此外,社会转型期的基层政权软弱涣散、道德约束力减弱、政府职能缺失,以及乡村和城市中剩余劳动力和无业人员的增加,都为黑恶势力提供了滋生蔓延的社会土壤。资源不对称、权力不均衡、机会不均等也为此类犯罪提供了大环境。
- 犯罪组织的分类与典型案例:
- 本书将当代中国大陆的犯罪组织分为四大类型:
- 地域型:主要活动于特定区域,多以亲缘(血缘)或业缘(以犯罪为职业)为纽带结合。典型案例包括横行乡里十年的辽宁盖县“段氏”流氓犯罪集团,丹东孙同全、孙同安兄弟团伙,武汉刘雄才犯罪集团,以及河南许昌“黑老大”梁胜利集团。这些案例展现了家族势力在乡村的渗透以及“牢友”关系的凝聚力。
- 流动型:以流窜作案为主,活动范围跨越多个省市。其成员多有犯罪经验和反侦察能力,犯罪专业化程度高。张君犯罪集团(中国刑事第一案)是其最典型的代表,作案横跨湘、渝、鄂、滇、桂等地,持续近十年,罪行累累。贩毒集团如云南保剑集团和段玉强集团也属此类,它们以“地下经济”的形式运作,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 境外渗透型:与境外黑社会有密切关系,有的甚至是境外黑社会的分支机构。例如香港黑社会向大陆的延伸——深圳“飞鹰帮”和“飞洪帮”,以及与澳门黑社会勾结的佛山“水房帮”曾启强团伙,其犯罪手法和组织模式深受境外影响。
- 企业型:被认为是犯罪组织的最高级形态。这些组织披着合法企业的外衣,进行正常经营活动,但其核心是利用合法掩盖非法,进行强买强卖、洗钱、骗汇等犯罪活动。这类组织普遍拥有强大且层次较高的“保护伞”。哈尔滨的“乔四”等三个犯罪集团利用企业家身份作掩护;吉林梁笑溟(披着警服的黑社会老大)集警察、黑社会头目、保护人于一身,令人震惊;广西周寿南犯罪集团的“保护伞”竟是公安局长;浙江张畏和沈阳刘涌犯罪集团则通过巨额行贿获得“人大代表”光环和官员庇护,其危害性尤甚,展现了“黑道白道各取所需”的本质。
- 犯罪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 犯罪组织具备明确的目标(通常是攫取经济利益和满足私欲),内部存在分化与整合。分化体现在水平分工(如采购、运输、销售团伙)和垂直等级(权力层次)。整合则依靠权力、纪律和技术。权力常来源于发起者的个人权威、暴力或社会资源。纪律从“哥们义气”到严厉的“家法”(如剁手指、打断腿)。技术则包括犯罪经验、反侦察手段和先进的武器装备。
- 犯罪组织与社会互动:
- 犯罪组织与社会互动的方式多样,包括“合法”、“半公开”和“隐蔽性”的存在方式。
- 它们与警察的关系看似对立,实则常因腐败而形成“警匪一家”的合作关系。
- 与保护人群体(主要为政府官员)的互动是其长期生存的关键,表现为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这些保护人利用合法身份为犯罪组织提供庇护。
- 与被害人的互动则以巧取豪夺、敲诈勒索为主要形式,目的不仅是获取经济利益,更是为了“造势”,即通过暴力和恐吓,使群众产生畏惧,不敢反抗或告发,从而形成社会对犯罪组织的“容忍”。
- “社会容忍”概念的提出与治本之策:
- 作者提出了“社会容忍”这一核心概念,指社会对犯罪组织存在的忍耐甚至宽容态度。这种容忍度的提高与社会控制机制的弱化、人际关系松动、基层组织功能衰退以及“游民”和“无约束群体”的出现密切相关。
- 针对“社会容忍”问题,本书提出了降低社会容忍度的治本之策:
- 加强社会管理,特别是基层政权建设,铲除腐败,打破“红道”、“黄道”、“黑道”的畸形结合。
- 加强警察队伍建设,提升侦查能力和打击力度,防止“警匪一家”现象。
- 加强刑事立法和司法制度建设,制定专门的反黑法律,建立反犯罪组织机构和情报资料库。
- 加强优秀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基层,以抵制帮派意识和“哥们义气”等不良文化对犯罪组织的催化作用。
结语 《黑社会调查:当代中国黑恶势力揭秘》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不仅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展现了当代中国黑恶势力的猖獗态势和复杂面貌,更从社会学角度深入剖析了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内部运作机制以及与社会各层面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提出了“社会容忍”这一独到见解,为我们理解和打击有组织犯罪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和重要的政策启示。本书强调,铲除黑社会犯罪的根源在于清除腐败,加强基层政权和法治建设,并提高全社会的警惕性和反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