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大北马__17_08_2025
以下是《星洲日报—大北马》部分新闻标题、简介及我的看法:
一、社区与文化传承
- 新闻标题及简介:
- 文化地图:深入社区,记录烟火气 文化地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份地图,更是为了让社区重新认识自我,记录地方的现状与改变,并可用于绘制未来。制作过程强调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从下而上,汇集不同背景和族群的观点,记录当地的文化特征、社区关系和历史,包括地方传说和独有的传统合作模式,如高渊的“berderau”稻田合作模式。它不是为了服务游客,而是以地方社区期望被看见的方式,带出其故事、特性、文化和历史。
- 北海船仔头市区盂兰胜会:打造北海最大最高大士爷 拥有逾50年历史的北海船仔头市区盂兰胜会,今年将打造全北海最大、最高的大士爷金身,旨在吸引善信与游客,并录制节目介绍传统纸扎文化,以期将这项百年传统薪火相传。
- 传统手法制作江鱼仔 登嘉楼勿述甘榜北丁林约十名业者四十年如一日,坚持沿用传统工艺制作江鱼仔,包括清洗、柴火烫煮及自然日晒烘干,以保留其天然风味,确保江鱼仔更耐放、干燥均匀,体现了对手工技艺和传统文化的坚守。
- 看法:
- 这些报道显示出地方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文化地图项目通过发动居民参与,不仅记录了地方现状,也强化了当地人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一种生动且可持续的文化工作模式,因为它强调“人”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社区的自我发现与共同塑造。
- 传统节庆和手工业的延续,如盂兰胜会和大士爷金身制作、传统江鱼仔制作,则反映了地方风俗的生命力和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这不仅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记忆和集体认同的载体。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 新闻标题及简介:
- 老火较华小经济饭义卖会成功举办:筹获3233令吉 老火较华小成功举办经济饭义卖会,筹得3233令吉,用于建设及提升校内有盖篮球场。此活动是“情牵母校‧同心圆梦”Tiger星洲华教义演的热身活动,该义演目标筹款80万令吉,目前已近60万令吉。
- 日新离校童军团:推出“蓝亚娣升学助学金” 日新离校童军团推出以黄锦财母亲命名的“蓝亚娣女士升学助学金”,旨在减轻经济能力有限的会员子女和在籍童军的升学负担,每年资助最多5人,资助金额从3000令吉至5000令吉不等。
- 槟留华同学会颁行前援助金:9赴华学子各获1000 槟城留华同学会向9名即将赴华深造的学子颁发每人一次性的1000令吉行前援助金,以减轻其经济负担,同时指出越来越多马来西亚学子选择赴华深造,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理性选择和自我视野的积极投资。
- 峇央峇鲁区8校已落实:介绍校园无现金计划 峇央峇鲁区已有8所中小学推行“校园无现金支付计划”,师生可使用扣账卡在食堂消费,旨在带来便利,提升学生数字应用能力,并帮助家长掌握孩子消费记录和培养理财习惯。
- 王丽丽提4大建议:盼改善母乳喂养环境 武拉必州议员王丽丽针对马来西亚较低的纯母乳喂养率,提出了四项政策建议,包括确保所有私人产院落实“婴儿友好医院”标准、立法保障公共哺乳室、雇主提供哺乳时间和空间、以及政府拨款支持相关非政府组织,以改善母乳喂养环境。
- 看法:
- 这些报道体现了社区和民间力量在教育和公共福利方面所做的努力。无论是为学校设施筹款、设立助学金,还是为赴华学子提供经济援助,都反映了对教育投入的重视和对下一代的关怀。
- 校园无现金计划是数字时代教育的体现,它不仅提升了便利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字素养和理财习惯,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尝试。
- 关于母乳喂养环境的改善建议,则显示了社会对公共政策和福利体系的关注,尤其是在保障女性权益和公共健康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政治与经济议题
- 新闻标题及简介:
- 王耶宗吁各界保持理性:勿让个别事件影响爱国心 峇都兰樟州议员王耶宗呼吁各界保持理性,不要将个别国旗悬挂失误事件过度政治化,认为国庆日应是促进全民和谐共处的契机,而非政治博弈的舞台。
- 方美錸:若发现有人倒挂国旗,提醒而不是拍照 槟州行政议员方美铼指出,发现有人倒挂国旗时,有教育和责任的公民应第一时间提醒对方,而非拍照上传社交媒体,让有心人捣弄情绪。
- 胡栋强:安华经济美梦被戳破 民政党署理主席胡栋强批评政府经济表现不佳,指经常账盈余暴跌,外国直接投资(FDI)骤降,显示投资者对我国经济政策失去信心,并认为政府的“潜在投资”只是“镜花水月”。
- 槟马华抨刘镇东不懂企业经营:“政府漠视中小企困境” 马华槟州州委李财源批评贸工部副部长刘镇东对企业经营缺乏理解,并指责政府通过扩大销售与服务税(SST)范围、提高税率、调涨水电费等政策,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营运成本,漠视其困境。
- 威尼斯瓦兰:针对党未来,国大党与国盟非正式会谈 国大党主席丹斯里威尼斯瓦兰证实,该党正就党的未来与国盟展开非正式讨论,表示党领导层正在根据州基层党员的动议重新审视党方向,以适应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
- 看法:
- 关于国旗事件的报道反映了马来西亚多元社会中的敏感性和政治人物对此类事件的态度。部分政治人物呼吁理性,避免将无心之失政治化,这对于维护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 经济议题的讨论,尤其对政府经济政策的批判,显示了社会对国家经济状况和营商环境的深切关注。中小企业是经济的骨干,其困境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政策挑战。
- 政党之间的动态,如国大党与国盟的非正式会谈,揭示了马来西亚政治格局的持续演变与重组,各政党都在寻求新的定位和联盟以适应时代。
四、社会生活与人文关怀
- 新闻标题及简介:
- 槟城逝去的武林(卅一) 作者周新才通过个人经历,探讨了槟城武术界与传统道法、玄学的交织,包括亲身见证的功夫展示、关于“练仙”的神秘故事,以及武术界朋友对“仙法”世界的残酷认知。
- 吉打苏丹胞姐逝世:安葬笼呀路王陵 吉打州苏丹端姑沙烈胡丁殿下的姐姐拿督斯里东姑莎吉娜逝世,享年95岁,已安葬于笼呀路王陵。
- 威省慈联移交賻金:助谢绍维家属减轻丧礼费用 威省慈联总会为日前不幸辞世的谢绍维家属移交賻金,协助减轻丧礼费用,该家庭因死者及父亲长期洗肾面临沉重经济压力。
- 州议员差点被诈骗:“马烈警长”致电求赞助 西塘州议员包旺差点成为诈骗集团受害者,一名自称“马烈警长”的人致电寻求赞助。包旺提醒民众对涉及金钱或网上投资的来电提高警惕。
- 疑不满旁人言论车祸伤者暴走打人 社媒流传视频显示,一名车祸伤者疑不满旁人言论,突然拳打试图帮助他的男子,警方已介入调查。
- 截肢保命消沉2年,陈树金奋斗人生 报道了陈树金在34岁因电击事故双腿截肢后,曾消沉两年,但在妻子不离不弃的扶持和家人的支持下,重新振作,学习缝纫沙发套、制作灯笼骨架,并在安顺特殊人士协会任职,甚至改装汽车供身障人士使用,活出精彩人生。
- 看法:
- “槟城逝去的武林”系列专栏,为读者提供了地方特有的文化视角,尤其是武术与玄学交织的故事,增添了报纸的人文深度和本土特色。
- 对社会事件的报道,如诈骗案和伤者打人事件,提醒了公众社会风险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警方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角色。
- 陈树金的故事展现了个人面对逆境的强大韧性和家庭与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在困境中重新找到生命价值,并回馈社会,这样的故事具有强大的励志意义,也凸显了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和支持。
- 讣告和慈善援助报道,则体现了社会对生老病死的人文关怀,以及社团组织在互助方面发挥的作用。
五、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
- 新闻标题及简介:
- 槟岛2035年地方蓝图明年7月料完成草拟 槟岛市长拉占德兰宣布,槟岛2035年地方蓝图预计在明年7月完成草拟,目前正进行最重要的区域划分工作,以规划土地用途和确保永续发展。
- 加央将再度引进电影院?未接营业申请 加央新市镇商场即将落成,有望再度引进电影院,但市议会主席阿芬迪表示,目前尚未接到任何电影院公司提呈的营业执照申请。
- 槟二桥设计寿命达120年:工程部长:须细緻保养 工程部长亚历山大表示,全长24公里的槟城第二大桥设计寿命达120年,但要维持其耐久性,必须进行持续且细致的保养,这背后有一支工程师与潜水员团队默默努力。
- HOHO观光巴士或扩展新路线 / 智能停车收费系统尚在测试 HOHO观光巴士因执照到期已暂停行驶,但有望在重批准证后增加新路线。加央智能停车收费系统仍在测试扣账卡、信用卡刷卡器阶段,待州政府同意后可重新正式收费。
- 看法:
- 地方蓝图的草拟、新商场的建设、以及公共交通和停车系统的升级,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持续努力,以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城市发展水平。
- 槟城第二大桥的维护报道,强调了基础设施长期运营和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幕后团队的专业工作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石。
六、人物表彰
- 新闻标题及简介:
- 各界人士荣膺槟州元首阁下封赐勋衔 多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包括地方领袖、企业家、专业人士、武术界人士、宗教团体成员等,荣膺槟州元首阁下84岁华诞封赐的各类勋衔(如PKT, DJN准拿督, DSPN拿督, DGPN拿督斯里),以表彰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 看法:
- 大量的勋衔表彰报道,体现了对社会贡献者的肯定。这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认可,也是对社区服务、专业发展和慈善事业的鼓励,有助于激励更多人投身于公共事务和地方建设。
总结性看法:
《星洲日报—大北马》的报道内容广泛,涵盖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细致入微的文化传承项目到宏观的城市发展规划,从对经济问题的深刻探讨到对个体生命故事的关怀,都显示出其作为地方媒体的责任感和对社会脉动的敏锐捕捉。
报纸在关注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着重于**“人”的元素**,无论是居民在文化地图中的参与、学生在慈善活动中的奉献、还是个体在逆境中的奋斗,都突显了地方社区的活力、韧性以及人际互助的温暖。
此外,新闻中不乏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例如对经济政策的质疑、对政治化行为的呼吁理性,以及对社会欺诈现象的警示。这表明媒体在扮演监督者角色的同时,也在积极引导公众关注和讨论重要议题。
总体而言,这份报纸展现了一个多元、动态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北马社会图景。它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地方记忆的记录者、社区精神的倡导者和发展进步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