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杂志》1897年12月第1卷第4期

 

《海峡华人杂志》189712月第1卷第4

 


《海峡华人杂志》189712月第四期的内容。其中包含社论,回顾了该杂志创刊第一年的成就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此外,还有多篇文章探讨了各种主题,例如宗教手稿的发现及其历史意义一段在马来半岛展开的爱情悲剧传染病的公共卫生视角中国古代神话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士兵战斗能力的评估。最后,刊物还讨论了海峡殖民地的经济问题教育在培养年轻人方面的作用槟城驻军撤离引发的担忧海外华人面临的挑战以及暹罗国王的近期访问,全面展现了19世纪末该地区华人社区的兴趣和关注。

 

 

《海峡华人杂志》是一本面向海峡殖民地居民的文学刊物,旨在满足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需求,并探讨与他们利益相关的问题。该杂志创刊于1897年,其目标是激发公众对文学、哲学和科学的兴趣,并希望其文章能产生一些永久的益处。杂志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但其长期成功依赖于财务的稳健性。杂志社承诺未来在资金充裕时,将努力提升杂志的实用性。

 

以下是本期杂志中各章节的详细书评:

 

  • 《我们的第一卷》 (Our First Volume)
    • 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是杂志创刊一年后的编者按,表达了对支持者的感谢。它强调了杂志在海峡殖民地及周边地区激发公众对文学、哲学和科学兴趣的努力。文章指出,杂志的运营并非以盈利为目的,但财务稳定是其长期成功的基石。编者展望未来,希望在获得更多资金后能提升杂志的实用性,并继续引导读者关注自身最高利益,确保进步,从而使《海峡华人杂志》能够长期保持其在马六甲海峡地区的流行地位。
    • 洞察与见解: 这篇社论揭示了早期殖民地华文媒体的抱负和挑战。它不仅强调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也坦率地谈到了财务运营的实际问题。杂志致力于提升公众兴趣,并希望通过文字产生积极影响,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其非营利但求稳健的运营模式,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也体现了其公共服务性质。
  • 《传道书》 (Ecclesiasticus) – 玛格丽特·D·吉布森 著
    • 内容概述: 本文讲述了玛格丽特·D·吉布森(来自剑桥)和她的妹妹刘易斯夫人在叙利亚发现了一片七英寸见方的希伯来文纸张,上面写着古老的《传道书》(又称《便西拉智训》)手稿的故事。这片手稿因墨水的腐蚀和千年的磨损而难以辨认。文章详细描述了姐妹俩如何从一个古董商那里购得这批手稿,并巧妙地通过海关。这篇手稿的发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它被认为是失传已久的希伯来文原版《传道书》。文章还介绍了《传道书》的创作年代(公元前200年至180年之间),及其被译成希腊文和叙利亚文的历史。发现者将手稿交给塔木德学者S.谢赫特先生鉴定,他确认了其重要性。此后,牛津大学的图书馆员也发现了更多同批手稿的残叶。文章还探讨了该手稿的语言(新希伯来语)与高等批评家关于旧约文本年代的理论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到《传道书》的原始文本失传了近两千年,而其首次被发现竟是由两位女性完成,这被视为公正的报应,因为书的作者(便西拉)是一个厌女者
    • 洞察与见解: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考古发现的报告,更融入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它生动地描绘了学术界在手稿发现和鉴定过程中的兴奋与挑战,也反映了当时西方学者对古代文本研究的投入。文中对《传道书》作者厌女的评论,以及手稿由女性发现的讽刺,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批判性,体现了19世纪末期一些进步思想的萌芽。
  • 《马来插曲》 (Malayan Episode) – W·埃文斯夫人 著
    • 内容概述: 这是一篇充满浪漫与悲剧色彩的小说。故事发生地在马来半岛南部,一个菠萝种植园附近。一个年轻的马来裔轮机工程师阿里(Ali),因被悬赏通缉为逃兵,夜晚与心爱的女子邦加(Bungah)在棕榈树林中秘密会面。邦加告知阿里,白人已悬赏他的头颅,并且第二天将会有大规模的搜捕行动。阿里提议邦加与他一同划船逃离,但邦加透露自己怀有身孕,并对阿里过去为白人工作、不听劝阻而导致她被许配给阿里半兄弟马哈茂德一事心怀怨恨。最终,当追捕者靠近时,阿里和邦加决定一同潜入水中,选择在他们从小熟悉的这片水域中消失,进入伟大的未知,而非被捕。
    • 洞察与见解: 这篇故事不仅展现了马来半岛的自然风光,更深入探讨了殖民背景下个人命运与抗争的主题。阿里作为逃兵,代表了对殖民统治的反抗,而他与邦加的爱情则在外部压力的冲击下显得尤为脆弱和悲壮。故事结局的开放性,以及主人公选择自由而非屈服的决定,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 《传染病与公众》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 Public) – 林文庆博士 著
    • 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探讨了从古代到19世纪末传染病认知的演变,以及科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文章指出,古代社会将瘟疫归咎于超自然力量,医疗与祭祀和神秘学紧密相连。随着理性与知识的进步,特别是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的帮助,医学科学在揭示疾病原因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文章着重介绍了**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医学细菌学方面的奠基性贡献,他通过研究发酵和动植物疾病,提出了微生物导致疾病的理论。随后,**约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将巴斯德的研究应用于伤口处理,开创了外科防腐法。文章还提到科赫博士(Dr. Koch**1888年确定了结核杆菌与肺结核的因果关系,并描述了分离细菌的方法。这些发现证明瘟疫起源于更具体的物体,而非虚幻神灵的愤怒
    • 文章强调,虽然城市管理开始重视通风、清洁和供水,公众也有肮脏导致疾病的常识,但要彻底控制传染病,公众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至关重要。文章区分了接触传染contagious)和感染infectious)的概念,指出后者是病毒或病菌通过空气或衣物、灰尘等传播,且认为所有这些疾病都由细菌引起。文章列举了霍乱、流感、白喉、伤寒、肺结核、麻风病和鼠疫等已知由特定细菌引起的疾病,并强调了公共卫生和疾病早期报告的重要性。文章也提到了“C.D.O.”Contagious Diseases Ordinances,即《传染病条例》)及这类疾病的深远影响,指出其对个人、家庭乃至军队健康的破坏性。
    • 文章最后展望了细菌学未来的光明前景,特别是血清疗法(serum treatment)的发现,它通过免疫动物的血液血清作为解毒剂,已成功治疗了霍乱、白喉、伤寒和鼠疫。作者认为,如果能让马来亚的亚洲社区领袖相信流行病并非由神明发怒引起,而是由不卫生条件和过度拥挤造成,那么他的努力就没有白费,因为预防疾病远胜于治疗疾病
    • 洞察与见解: 林文庆博士的文章是一篇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教育意义的著作。它不仅普及了当时最新的细菌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公众合作在疾病防治中的核心作用。文章特别提到亚洲社区需要被启蒙,这反映了当时殖民地医疗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如何克服文化习俗和迷信,推广现代卫生观念。血清疗法的介绍,则展现了当时医学前沿的希望。文章的结尾引用德莱顿的诗句,再次强调了预防医学的价值,其呼吁政府与民众共同努力的基调,对于理解早期公共卫生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 《鲽鱼与斑鸠的由来》 (The Origin of the Sole and the Ring-Dove) – 奈钦,说书人 著 (续完)
    • 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是之前连载故事的结局。国王为了寻找心爱的娜姆诺拉(Nam-no-rah),历经艰辛,在一片荒芜的海边绝望时,将娜姆诺拉留下的戒指投入大海,奇迹般地开辟出一条通往远方山脉的道路。在山中,他遇到了一位仙女,她是娜姆诺拉的朋友,将国王变成一只跳蚤,放在她母亲(魔鬼秃鹫)的脖子上,带他飞到仙境,娜姆诺拉的家。
    • 国王变回人形后,发现娜姆诺拉正在进行净化仪式。他用魔戒的魔力帮助娜姆诺拉的姐妹们搬水,并将戒指无意间传入娜姆诺拉的手中,使她认出了国王。然而,愤怒的仙女母亲提出了三个条件:收集散落在山间的亚麻籽、收集倒入湖中的油,以及从墙洞中辨认出娜姆诺拉的手指。在完成第一个任务时,鸽子们帮助了他,但一只贪婪的鸽子被惩罚,脖子上留下了国王手的印记,成为斑鸠的由来。在第二个任务中,鱼儿帮助他收集油,但一条贪婪的鱼被压扁,成为鲽鱼的由来。在第三个任务中,一只苍蝇帮助他成功辨认。最终,仙女母亲被国王的忠诚所感动,赐予他们祝福。国王经过洗礼净化后,抛却了凡俗欲望,进入了至乐之境,与娜姆诺拉在涅槃中成为伴侣,共同沉浸在伟大的精神世界中。
    • 洞察与见解: 这是一篇典型的神话传说,融合了奇幻、爱情、磨难和因果报应等元素。故事通过国王的考验,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解释了自然界中某些生物(斑鸠和鲽鱼)的特征,赋予了它们道德寓意。结局中国王通过净化达到涅槃绝对完美的境界,表明了精神升华的主题,这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圆满的向往。
  • 《道德修养》 (Moral Culture) – W·默里牧师 著
    • 内容概述: 默里牧师的文章强调了道德修养与智力、身体修养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他批评许多文化倡导者将文化局限于智力领域,而忽视了历史经验表明幸福和有用性更常伴随道德力量而非智力力量。文章将道德本质比作建筑的地基或组织的原则,认为它控制并决定了其他人类文化部分的价值。作者以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为例,说明了即使拥有敏锐的智力,若无道德情感的约束,也可能成为危险而有害的存在。因此,他呼吁每个人不仅要培养健全的心智和身体,更要培养健全的道德本质,追求纯洁高尚的情感和无私正直的待人方式。
    • 文章深入探讨了道德与宗教的关系,认为两者紧密相连,宗教为道德原则增添了必要的力量。作者认为,人类的最高境界在于拥有纯洁无瑕的宗教和道德品质。文章还引用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基督的爱邻如己的教诲,指出同情心是道德生活的核心法则。他批评世俗中人人为己的流行信条与这些伟大导师的道德教义相悖。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关注他人的福祉,不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获得成功,而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福祉。文章将道德责任分为两类:对自身的责任(保持健康、发展潜能,避免放纵)和对他人的责任(爱邻如己,避免不公正行为,如不诚实的商业交易、贿赂、不诚实等)。
    • 洞察与见解: 这篇文章是一篇深刻的伦理学论述,强调了道德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默里牧师将道德提升到高于智力和体力的层面,这在当时可能是一种对物质进步浪潮的反思和平衡。他对伊阿古的批判性分析,生动地说明了才德兼备的重要性。文章中对儒家和基督教道德观点的引用,体现了跨文化的道德共鸣,也可能反映了《海峡华人杂志》作为一本华人刊物,在吸纳西方思想的同时,也尊重并融合东方传统智慧的办刊理念。其将道德责任细化为对自身和对他人的责任,使得抽象的道德概念变得更具操作性。
  • 《作为士兵的中国人》 (The Chinaman as a Soldier) – W·马歇尔 著
    • 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旨在驳斥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士兵的普遍偏见,即认为他们懦弱无能。作者马歇尔(来自香港皇后学院)引用了戈登(Gordon)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率领的常胜军的经验,来证明中国士兵的英勇、服从性强、组织性好、恢复能力强,并能长期顽强作战。文章提到,香港各界曾积极倡导使用华人作士兵,如1880Mr. Ckeagh和总督Hennessey都高度赞扬华人士兵的素质,并建议在香港招募华人团来驻守印度。文章引用了多位权威人士的观点和战役实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TseedongTai-tsanWokong战役),证明中国士兵在适当的薪酬、有效领导和良好武装下,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战斗力。
    • 作者还指出,中国士兵在训练上具有不知疲倦的耐心,可以适应长时间的单调训练,这使得他们能够达到惊人且极其有效的纪律标准。他以自己在1892年训练800名华人男孩的个人经验为例,证明了中国人在学习军事操练方面的快速进步和高效率。
    • 文章分析了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失败并非源于士兵自身,而是**“制度而非人的失败**,如武器装备差、领导无能以及缺乏现代战术知识。作者坚信,随着北京中央集权对军事的控制加强,以及士兵成为国家的希望,中国士兵将引起世界的关注和尊重。他甚至大胆预测,未来沙皇俄国可能利用经过训练和武装的中国士兵来镇压反对者,并可能效仿拿破仑,借助中国士兵实现世界帝国
    • 洞察与见解: 马歇尔的文章具有很强的论证性和前瞻性。它挑战了当时流行的种族偏见,为中国士兵正名,这在19世纪末的殖民语境下是相当不寻常的。作者不仅提供了历史证据,还结合了个人教学经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对中日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系统而非个人的失败,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更引人深思的是,作者对未来中国军事力量的预测,特别是关于中国士兵可能被俄罗斯利用以实现其帝国野心的部分,这展现了作者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敏锐洞察和对潜在地缘政治影响的担忧。
  • 《一些真正的中国作家》(完结篇) (Some Genuine Chinese Authors. CONCLUDING PAPER) – 陈德顺 著
    • 内容概述: 这是关于中国文学的连载文章的最后一篇。作者陈德顺(一位著名的海峡华人学者) 探讨了中国文学的特点和发展。文章首先指出汉代女性的高等教育,但悲叹她们的作品多展现不幸而非成就,以班婕妤的《团扇歌》为例,说明秋扇成为弃妇的代名词。接着,文章回顾了三国时期的文学,以曹植的《七步诗》为例,赞扬其讽刺才华。
    • 文章重点分析了唐代诗歌,认为其达到了中国心智的最高成就。唐诗描绘自然景色,但缺乏人类与无限的持续联系的灵感。唐代诗人普遍面临无力应对变化或失落的感觉,陷入被动顺从或纵情享乐的消沉。王维的两首诗被引为例证,表达了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的悲观情绪。文章还探讨了佛教玄学对唐诗的影响,并提到了韩愈在唐宪宗(公元819年)迎接佛骨时的著名抗议,韩愈从政治角度反对佛教对民众的负面影响,并嘲讽其外来起源。
    • 文章指出,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文学(文言文),表现为庞大的汇编著作,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地方志、历史、法典和字典等。二是通俗文学(白话文),包括小说和戏剧,它以分析的方式描绘历史事件、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并批评民族弊病,其范围无限,甚至在谈情说爱方面超前于时代
    • 作者总结道,尽管中国文学具有传统性,但也有庄子等特立独行的作家。文章承认中国心智在抽象推理方面的固有缺陷,导致其缺乏热情,甚至将爱国情感消磨为对吃喝的渴望,进而影响了诗歌的美感和哲学的单调。然而,在其实用主义的限制内,中国知识分子持续的活跃和创造力构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明,这值得研究者的关注。作者认为,中国心智的特点——强烈的现实主义、将所有理想经验视为有效客观事实的倾向、以及处理所有观点都基于理性与人性的基础——为吸收西方纯粹思想、抽象法则和数学关系提供了契机,并通过美学教育提升对真善美的理解。
    • 洞察与见解: 陈德顺的这篇论文对中国文学进行了宏观且深入的梳理和评论。他不仅回顾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代表人物,更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心智在抽象思维方面的缺陷,以及这种缺陷如何影响了其诗歌和哲学的发展。这种自我批判的态度,在当时的华人知识分子中是难能可贵的。文章特别强调了中国通俗文学的活力及其在表达民族特性进步元素方面的作用。最后,作者提出中国心智的现实主义理性基础,可以成为吸收西方抽象思想的突破口,这体现了当时华人学者融合中西文化、寻求民族进步的强烈愿望。
  • 《年少而老成》 (Young in Years, in Judgment Old) – 教师 著
    • 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由一位名为教师Pedagogus)的老师撰写,分享了他对海峡华人学生教育的观察和经验。文章指出,当学生升入高年级时,他们面临着重要的选择:是继续深造争取女王奖学金,还是辍学加入社会大军。作者认为,许多学生辍学并非因为父母自私,而是因为他们英语知识不足,被迫进入商业公司当学徒,且薪水微薄。他提到一个学生因羞于接受微薄的零用钱而重返校园的例子。
    • 作为一名有十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师,他发现华人男孩虽然内向,但易于管理,且乐于接受建议。他指出他们最大的弱点是英语表达能力,这可能与在家常用马来语有关。为解决此问题,他鼓励学生写日记,记录日常事件、印象和新词汇。文章随后引用了一位13岁学生的日记片段,这位学生尽管经常拼写和用词不当,但其日记内容展现了观察、思考和比较的能力。日记中,学生记录了对英语语法学习、学校督学不考语法、以及关于中国人(抽鸦片偷窃)作文被老师称赞的困惑与想法。日记中还提到了中日战争报道在报纸上的矛盾性,以及学生对报纸除了阅读外还能捆绑东西的实用性发现。日记末尾,学生充满信心地表示,如果每天写出好作文,加上其他科目表现好,他将来一定会获得女王奖学金。
    • 洞察与见解: 这篇文章从教育者的视角,揭示了19世纪末海峡华人学生的学习状况、家庭背景和未来职业选择的困境。教师鼓励学生写日记的方法,不仅是为了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学理念。日记片段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包括对教育制度、社会偏见(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和新闻真实性的稚嫩但深刻的思考。学生对女王奖学金的渴望,也侧面反映了当时殖民地教育体系下,奖学金对贫困家庭的吸引力,以及其改变命运的象征意义。
  • 《拟议的海峡金本位货币:华人意见》 (The Proposed Straits Gold Currency: A Chinese Opinion) – 陈恭赛 著
    • 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由新加坡著名海峡华人陈恭赛撰写,就新加坡商会小组委员会提出的海峡金本位货币方案发表了华人意见。他强调货币问题对当地贸易至关重要,但华人社区对此关注不足。他指出,近期白银金价的快速下跌给商业界带来了焦虑,特别是欧洲进口商。小组委员会建议以英镑作为货币基础,并发行一种面值两先令的新海峡元,而现有辅币不变。
    • 陈恭赛承认方案作者的专业性,但认为他们忽视了廉价美元(银本位)给殖民地和受保护土邦带来的诸多优势。他举例指出,苦力工资未受银价贬值影响,是因为他们的食物和衣物都从银本位国家进口。他还驳斥了劣质商品涌入殖民地是由于汇率下跌导致消费者无法支付高价优质商品的说法,指出这种现象在汇率高企时也曾出现。
    • 作者认为,1893年反对固定汇率的立场是正确的,因为廉价美元意味着廉价劳动力和低生产成本,这是海峡殖民地产品能与其他国家竞争成功的秘诀。然而,他承认,如果美元价值继续下跌至18便士甚至1先令,继续保持银本位将有害无益。汇率下跌会加重航运业的负担,提高进出口成本,并增加政府管理费用。同时,外国持有者可能会因预期供应增加而以更低价格抛售海峡产品,导致本地无法获得因银价下跌而带来的更高价格。
    • 陈恭赛表示,如果银价已触及底部,应寻求货币体系改革,但改革不可避免地会使不同行业受到影响。他认为小组委员会的方案虽不完美,但已接近理想,不过仍存在风险。例如,若银价跌至1先令,暹罗可能凭借廉价美元生产的胡椒等产品与海峡殖民地竞争。反之,若金本位推行后银价回升,则可能导致殖民地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丧失竞争力。作者最终得出结论,除非围绕该方案的疑虑和不确定性消除,否则很少有人会认真看待它。他认为,如果中国能引入金本位,那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没有中国劳动力和活力,周边国家将相对无力对海峡殖民地造成损害。
    • 洞察与见解: 陈恭赛的这篇文章是一篇深入浅出的经济评论,充分展现了其作为华人商人的远见卓识和对殖民地经济的深刻理解。他不仅分析了金本位改革的利弊,还从华商角度提出了独特的观点,特别是强调了廉价劳动力和银本位对殖民地竞争力的影响。他对改革风险的细致分析,以及最终提出中国引入金本位作为根本解决方案的观点,体现了当时华人精英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的认识和对经济政策的独立思考。这篇文章对于理解19世纪末东南亚殖民地的货币政策辩论以及华人在其中的立场具有重要价值。
  • 《父母与教师的责任》 (The Dutie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 译自佘亮细笔记,并有所增补
    • 内容概述: 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和教师在教育子女和学生方面的责任。文章引述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强调品德和智力比体力更受重视,教育是达到成人境界的必备条件。作者指出,实践教育原则并非易事,古人深知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而教师则需具备坚定和自信。文章解释了古代父母将子女送给他人教导的习俗,认为慈爱的父亲不适合作为自己孩子的老师。
    • 文章强调孝道是中国道德行为的基础,但同时指出经典也规定了父母对子女的义务。父母负有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子女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年生活的环境和影响。作者指出,孝顺不仅是报恩,更应包含敬意和爱戴。文章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适当的教育,子女可以而且必须比父辈更好。因此,父亲的职责在于培养子女的诚实、正直和公义,教导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对于教师,文章认为其职责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品德。教师被视为学生的父亲,肩负重任,其回报丰厚。文章指出,在中国,学生对老师的服从程度不亚于父母,且教师不受父母的慈爱所左右,应严格和严厉以确保服从。最后,文章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当地的教育体系,赞扬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种类和鼓励措施,以及教师的效率。文章呼吁父母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而教师则应将学生视为极易被宠坏和影响的幼苗
    • 洞察与见解: 这篇文章清晰地阐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原则,并将其与当地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它不仅强调了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和智慧的培养。文章对孝道的重新诠释(不仅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也包含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具有深刻意义,这在当时强调传统孝道的社会中,是对父母责任的有力提醒。将教师比作父亲并强调其严格的必要性,反映了传统师道尊严和对教育纪律的重视。
  • 《媒妁之合》 (Wedded by a Matron) – 柳思发 著
    • 内容概述: 这是一篇悲剧性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菠萝种植园的简陋小屋里。濒死的青年阿成(Ah Cheng),二十二岁,患有肺结核,容貌瘦弱。他的父亲陈礼生(Tan Lee Seng)是一个菠萝种植者,在他儿子垂危之际,献祭神灵以祈求其生命。阿成临终前向父亲询问自己为何自小被称作丑陋笨拙的男孩
    • 父亲陈礼生痛苦地回忆起25年前,他为了娶妻,通过一位热心的华人妇女和一位华人保护者(英国绅士)的介绍,去了女童之家挑选妻子。然而,那里的英国女负责人态度不佳,强行将一个面貌丑陋、步态笨拙、性情阴沉的女孩许配给他,即使他不愿意。陈礼生在花费了大部分积蓄后,被迫妥协,娶了这位女子。婚后一年,阿成出生,继承了母亲的病态和容貌缺陷。阿成三岁时,母亲因肺结核去世,陈礼生也因此变得贫困。
    • 听到真相后,阿成拒绝了父亲让他来生变成猴子报复那位英国女士的愿望,而是选择安详地死去,不再怀有怨恨。阿成去世后,陈礼生心中的复仇恶魔也随之消散。
    • 洞察与见解: 这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殖民地背景下,华人社群中个人命运的悲剧和无奈。强制婚姻和殖民机构(如女童之家)的介入,使得主人公的婚姻并非基于自由选择,而是充斥着侮辱和不公。故事不仅展现了底层华人的生活困境,也触及了对命运、怨恨与宽恕的思考。阿成在临终前的选择,体现了超越个人恩怨、追求内心平静的精神升华,赋予了悲剧以一丝救赎的色彩。
  • 《新闻与笔记》 (News and Notes)
    • 暹罗国王的旅行 (The King of Siam’s Tour) 文章报道了暹罗国王周游爪哇、海峡、锡兰、欧洲大陆和英国的行程,指出他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国王此行旨在为人民带来现代文明的启蒙,并通过王子的教育体现其诚意。文章希望暹罗能借鉴日本引进西方文化的经验,并通过国王的明智政策,维持其作为印度支那半岛唯一独立国家的地位,并与英国保持友好关系。
    • 瓜分中国 (The Partition of China) 文章提到新加坡报纸报道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帝国的传闻。作者对中国政府缺乏信心,认为一支十万人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欧洲军队即可占领整个中国十八省。文章指出,中国政府无助,王朝行将就木,全国范围内民众普遍存在不信任和不真诚,以及革命爆发前的动荡。尽管如此,文章不相信这种瓜分同盟的稳定性,并认为日本和英国可能会站队维持现状,导致本世纪最大规模的战争。
    • 海峡华人职业 (Professions for the Straits-born) 文章探讨了现代文明对海峡殖民地人民职业选择的影响。随着缝纫机、电话、蒸汽船等科技的应用,以及铁路在土邦的开通,对科学研究和技术经验的需求日益增长。文章建议海峡华人学习化学、园艺、农业、渔业加工等,以适应新行业的需求。同时,它鼓励有经济能力或获得女王奖学金的学生选择有学问的职业,希望华人青年能选择更独立、更具智力和多样性的生活,而非仅仅从事码头和柜台的单调工作。
    • 槟城军事防御 (The Military Protection of Penang) 槟城社区对欧洲军队撤离的决定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会危及殖民地的内部安全,特别是考虑到8000名来自中国底层且生活贫困的人力车夫、锡矿关闭可能导致的大量失业人口涌入,以及流行病爆发时可能遇到的卫生防疫阻力。文章认为槟城的警察力量不足以应对潜在的骚乱,并建议将槟城设为军舰的常驻地以加强防御。
    • 海峡殖民地金本位货币 (A Gold Currency for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这部分简要提到了新加坡商会特别委员会提出的金本位货币方案,并指出这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困难的话题,甚至专家也难以给出明确意见。文章为此专门邀请了有经验的华人商人撰写意见(即前述陈恭赛的文章)。
    • 海外华人 (The Chinese Abroad) 文章指出,西方游客和记者对海外华人的看法常有偏见。它赞扬英国旗帜下华人享有的自由与宽容,尤其是在海峡殖民地,华人找到了乐园,并体验到启明政府的公正与自由。文章强调,海外华人早已学会尊敬和热爱英国宪法,若欧洲列强瓜分中国,他们会支持英国。文章驳斥了对华人不人道对待的观点,强调华人勤劳、节俭、聪明和坚韧,这些品质有助于商业发展,并在远东地区建立了贸易中心。文章感谢英国政府给予华人与其他居住在殖民地的民族同等的待遇。
    • 传染病条例 (The C. D. O.) 这部分引用《英国医学期刊》的评论,讨论了印度边境战役中大量士兵因病致残的问题,怀疑其原因与《传染病条例》旨在预防的疾病有关,指出这些疾病导致了士兵体能和耐力的丧失。
    • 英籍华人 (British Subjects of Chinese Descent) 文章讨论了最近一名海峡华人被厦门官员监禁的案例,揭示了领事馆一项长期被忽视的规定:英籍华人访问中国时需穿着中国服装。文章质疑英国当局在此案中不承认该华人国籍的公正性,因为该规定实际已形同虚设。
    • 人物简介 (Personalia) 介绍了多位重要人物:
      • 尊敬的洛根(Hon. D. Logan): 殖民地失去的一位杰出人才,他是一位学者、律师、公务员和议员,对马来亚研究有特殊兴趣,致力于推动山顶铁路建设。
      • W·C·布朗博士(Dr. W. C. Brown): 被一致推选为洛根的继任者,他是一位勤奋的殖民地事务研究者,也是槟城利益的有力倡导者。
      • 胡金英小姐(Miss Hu King Eng): 首位成为医学博士的中国女性,在费城女子医学院毕业,回国后在福州和良安行医,以精湛医术闻名,被称为奇迹女士。她被选为1898年伦敦妇女大会的中国代表之一,她的成功促使更多中国女性出国学习医学。
      • 威廉·爱德华·麦克斯韦爵士(Sir William Edward Maxwell): 黄金海岸总督,在返家途中逝世。
    • 立法委员会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介绍了立法委员会近期通过的法案,包括一项关于引航员管制和培训的法案,以及一项关于收购新加坡市政厅的法案被撤回的事件。
    • 华人基督教协会 (Chinese Christian Association) 报告了该协会近期会议内容,包括讨论咖啡馆对社会道德和福祉的危害、林文庆博士关于公共卫生与大众偏见的讲座、关于鼓励海峡青年从事文书工作以外职业的辩论,以及关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优劣的讨论。
    • 槟城青年会 (Young Men’s Association, Penang) 报道了该协会的年度大会,显示财务状况良好,但订阅费支付不规律。报告还提到了辩论社、课程和讲座的活动,并对会员未参加英语写作、马来语、中文和英语历史等课程表示遗憾。
    • 广告 (Advertisement) 提供了药房The Dispensary)的广告,列出了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化学品、药品、摄影器材、处方配药、香水、专利药品、眼镜、洗漱用品和矿泉水等。
    • 洞察与见解:新闻与笔记部分提供了1897年末海峡殖民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缩影。它涵盖了从国际关系(暹罗国王、瓜分中国)到本地事务(货币、军事防御、教育、华人地位),再到社会活动(各种协会会议)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关于瓜分中国的讨论,反映了当时华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列强侵略的警惕。对海峡华人职业的探讨,则体现了对本地青年未来发展的引导和期盼。人物简介部分,尤其是胡金英医生的事迹,展现了华人女性在当时社会中崭露头角的榜样力量,以及教育和专业化带来的社会变革。这些简短的笔记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示了当时殖民地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份《海峡华人杂志》选段内容丰富,既有严肃的学术讨论和社论,也有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和新闻纪事。它不仅是了解19世纪末海峡殖民地社会面貌的重要史料,也反映了当时华人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承、社会进步、公共卫生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考与参与。杂志在当时致力于融合中西文化,提升华人社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其内容兼具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