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华人杂志》1898年3月第2卷第5期

 《海峡华人杂志》18983月第2卷第5

 


1898年出版的《海峡华人杂志》第二卷第五期。该期刊内容广泛,涵盖了东方与西方文化,包括农业、自传、传记、时事、戏剧、教育、小说、地理、历史与政治、文学以及地方政治等多个方面。其中一篇详细讨论了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其民族演进,反驳了某些对中国文明的错误观念。此外,还收录了关于詹姆斯·莱格博士生平与在马六甲传教经历的纪念文章,以及一篇名为《橘贩所言》的讽刺散文,借橘子贩之口批评了当时社会虚有其表的现象。最后,杂志还深入探讨了货币改革的建议和儒家经典与满清官员在治国理念上的讨论,并更新了时事新闻与评论

 

 

《海峡华人杂志》(The Straits Chinese Magazine)是一份季刊,致力于探讨东方与西方文化。该杂志由林文庆医学士宋旺相文学士(剑桥大学法学士)担任编辑,并由P. V. S. Locke医学士协助。本期杂志为1898年第2卷第5期。杂志的格言引用孔子语录:知错勿悔。本期内容非常广泛,涵盖农业、自传、传记、时事、戏剧、教育、小说、地理、历史与政治、文学、地方政治、杂项、音乐、人物、哲学与心理学、公共卫生、评论、科学、社团以及社会学与民族学等多个领域。

 

一、 历史与政治 (HISTORY AND POLITICS)

 

本章包含两篇重要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当时的现状、挑战及改革的呼声。

  • 《华人问题》(Chinese Problems) 作者:陈德顺 (Tan Tek Soon)
    • 本文的核心在于分析中华帝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内部特质,尤其是在欧洲列强奉行自私扩张政策背景下,中国国家稳定性和被外国势力瓜分的可能性。
    • 民族特质与文明成就:作者认为,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中国人最具备创造伟大文明的实际特质。他通过对比日本和印度,强调了中国的独创性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庄子)、伟大发明(如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以及卓越的军事统帅(如韩信、班超、诸葛亮)。与印度相比,尽管印度在抽象哲学和系统语言学方面更为深奥,但中国在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和实用发明等国家发展的实际层面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
    • 国家演进与社会基础:文章指出,中华民族展现出持续的创造文明能力,其黑发百家在远古时期便定居并开始农耕,展现出勤劳的本能。作者强调,中国文明的萌芽播种在土壤中,这使得其定居政府体系得以自发形成,而非强制。现代华人勤劳、守时、热爱劳动的特质,印证了工业文明是心理宿命的实现。
    • 早期历史与制度基础:文章探讨了中国早期的理性化传说,展现了从游牧到定居、掌握火、种植、烹饪、建立家庭等慢速发展法则。这些传说中蕴含了中华文明的独特特征:服从权威、社会平等、承认功绩,以及共和制的早期政府形式。黄帝时期建立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催生了世袭权利的概念,最终取代了选举制,但君主仍保留提名继承人的特权。
    • 封建时代与圣人治国:周朝(公元前1122年)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更可靠的阶段,封建制度开始盛行。然而,这导致了中央权威的削弱和人民的压迫。在此关键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圣人——老子和孔子老子的思想独特,强调蔑视过去和抽象推理。而孔子则将中华文明的具体元素融入其学说,创立了士大夫阶层,成为中国的真正贵族。孔子赋予君主统一、巩固和守护人民的权力,同时通过文人阶层来制衡皇权,并赋予民众反抗暴君的权利,这一权利被中国人持续行使。
    • 秦始皇与帝国统一秦始皇被视为实现国家统一和巩固的关键人物。他废除了封建制度,修建长城和宏伟工程。作者认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行为,尽管被批评,但在当时是为了应对儒家思想对变革的阻碍,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临时必要之恶。秦朝灭亡后,汉朝恢复了中华文明的和平与工业发展特质,秦始皇所奠定的政治统一影响深远。
  • 《儒家经典与士大夫》(Confucian Classics and Mandarins) 作者:莫法昌 (Moy Fa Chang)
    • 本文是对中国官员现状的深刻批判,以孔子与哀公的择善固执之言开篇。
    • 对官员的批评:作者指出,尽管中国官员大多是翰林院的优秀学者,但在保护和关爱人民方面却视而不见。文章引用孟子的话,指责官员们只顾自身利益,对民众苦难、贪污腐败、法律松弛熟视无睹。他们将自身过错归咎于天意,被作者斥为愚蠢和亵渎上天。此外,官员任人唯亲,排斥贫困且无影响力的能人贤士。
    • 改革的呼吁与障碍:文章强调了孔子教导的广学、深问、慎思、明辨、笃行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中国若要与其他国家并驾齐驱,需要内外兼施的强制手段来根除病灶。文中提及天津的改良协会因被谴责而夭折,与日本明治维新后的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日本的成功在于其君主和人民对西方学习和改革的热爱。
    • 对国家衰落的担忧:作者表达了对中国逐渐衰落的担忧,指出尽管英国曾提供帮助,但中国拒绝听从。文章认为中国被瓜分的可能性存在,但只要英国保持友好,实际瓜分不太可能,但任何改革尝试都被视为叛国
    • 改革的曙光:文章最后指出,尽管前景黯淡,但仍有改进的迹象,特别是天足会”/“不缠足会在废除缠足陋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连孔子后裔和总督都公开支持,这被视为中国真正复兴的开始。

 

二、 传记 (BIOGRAPHY)

 

本章重点介绍了理雅各博士的生平及其在汉学和传教方面的卓越贡献。

  • 《詹姆斯·理雅各博士》(James Legge, D. D., LL. D.) 作者:J. A. B. Cook
    • 本文纪念了18971129日去世的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詹姆斯·理雅各博士。他被誉为一位对中国怀有真挚情感的学者。
    • 汉学贡献:理雅各博士是第一位对中国经典进行详尽研究的欧洲人,他在马六甲期间致力于掌握孔子学说。他对中国经典著作的翻译、注释和评论是他的不朽之作,为西方世界开启了了解中国思想的大门。
    • 传教与神学:他全心全意投入传教事业,充分认识到儒家思想中的优点,但也指出中国体系缺乏将伦理付诸实践的内在动力。他强调《圣经》的神性,并在对华人传道时指出儒家五伦缺少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
    • 职业生涯与影响:理雅各博士于1873年离开中国,中国人民赠予他银碑。牛津大学的汉学教授职位实际上是为了表彰他而设立的,使他能继续研究和翻译。他是一位天生的勤奋学者。在他离开时,中国的基督徒人数已从他初到时的6人增长到20万基督徒群体。文章结尾引用理雅各博士1892年的信,赞扬新加坡华人基督徒协会的成就。
  • 《理雅各博士在马六甲的回忆》(Reminiscences of Dr. Legge in Malacca) 作者:宋胡鉴 (Song Hoot Kiam)
    • 本文是宋胡鉴对理雅各博士在马六甲时期(1839-1843年)的个人回忆。
    • 对华情谊:作者强调理雅各博士对中国及其人民的喜爱是深入研究中国思想家著作的结果。他去世前表示,在中国的时光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体现了他对中国的深厚情感。
    • 在马六甲的工作:理雅各博士于1839年抵达马六甲,负责伦敦传道会创办的英华学院 (Anglo-Chinese College)。他与夫人积极接触当地华人,通过亲自走访华人家庭,招募到近五十名学生,其中多为孤儿或贫困家庭的孩子。
    • 教育与传教方式:理雅各博士夫妇非常勤奋,他很早起床学习中文,并能用中文布道。他在课堂上纪律严明,能有效激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他鼓励学生进行户外运动,并组织郊游,与学生关系融洽。理雅各夫人则教学生唱歌。作为传教士,他为寄宿生开设主日学教授《圣经》。1843年初,理雅各博士被召唤前往香港,离开了马六甲。

 

三、 自传 (AUTOBIOGRAPHY)

  • 《张景忠游记》(The Travels of Chang Ching Chong. An Autobiography.)
    • 这是一篇连载的自传体故事,讲述了张景忠充满波折的早年经历。
    • 童年与宿命:作者的父亲是河南宜阳附近的乡村教师。他出生时,算命先生预测他命中缺水,故取名火源以克水,并警告他远离水域。尽管父母严加看管,但一天他在无人照看时被鸭子吸引到河边,不慎落水。
    • 海上奇遇:他的同伴不幸溺亡,而他则被一艘西班牙鸦片走私船救起,船只将他带到一艘四桅大船上,驶向大海。他在病中康复后,意外发现船上有一本中文书,竟是家族传了18代的祖先张载的哲学著作。他努力学习西班牙语,得到了神父费迪南德·维拉斯科的悉心教导。
    • 风暴与搁浅:在一次台风中,他们失去了方向,船只损坏,最终在离开长江的第50天,搁浅在吕宋附近的一个荒岛上。船长认为他们可能面临饥饿或被野兽和野人吞噬的危险。

 

四、 文学 (LITERATURE)

 

本章探讨了英国著名诗人吉卜林的作品,并翻译了一篇中国讽刺散文。

  • 《拉迪亚德·吉卜林的诗歌》(Rudyard Kipling’s Poetry) 作者:J. T. H.
    • 本文探讨了拉迪亚德·吉卜林诗歌在年轻专业人士中受欢迎的原因。
    • 诗歌特点:吉卜林的作品(如《兵营歌谣》等)以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画面感强、对细节的把握惊人,以及炽热的爱国主义为突出特点,这些特质吸引了年轻人。他被誉为行动的诗人,许多诗歌描绘了普通士兵的生活,改变了公众对士兵的看法,使其从社会弃儿转变为受人尊敬的朋友和兄弟。作者认为吉卜林对士兵有深刻洞察力,足以在军队改革上提供权威建议。
    • 爱国主义与殖民地:文章引用吉卜林的爱国诗篇,如《英格兰之歌》,其中新加坡被描绘为世界的第二个贸易门户。以及《英格兰之旗》,通过东风的视角歌颂米字旗的荣耀,其中东风提到它曾掠夺新加坡
    • 语言风格:文章赞扬吉卜林诗歌的生动性和语言的暴力和活力,认为这是对现实的准确描绘,他笔下的角色是真实、活跃、充满激情的人物。同时,也提及他为禧年创作的虔诚之作《以免我们忘记》。
  • 《卖橘人说》(What the Orange-Seller Says) 翻译:罗文玉 (Lo Man Yuk)
    • 这是一篇对明代政治家兼作家刘基的中文讽刺散文的直译。
    • 故事梗概:一个卖橘人出售外表光鲜如宝石黄金,内里却干燥如棉絮的橘子。当作者质问他是否欺骗愚昧之人时,卖橘人反问道,世上骗子众多,难道只有他一个?他将矛头指向那些身居高位却不作为、不顾民生的官员
    • 深刻讽刺:卖橘人质问那些自诩城市卫士、国家栋梁的官员,是否真有孙武、伊尹、高陶般的谋略和功绩?他指出,当强盗兴起、百姓疾苦、属下腐败、法律松弛时,官员们却无动于衷,只是酒足饭饱、不感到羞耻。他犀利地指出,这些官员不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吗?作者听后无言以对,并反思卖橘人是在借橘子讽刺世间的邪恶

 

五、 地方政治 (LOCAL POLITICS)

 

本章重点关注货币改革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方案。

  • 《论货币改革》(On Currency Reform) 作者:约瑟夫·海姆 (Joseph Heim)
    • 本文深入探讨了海峡殖民地的货币贬值问题及其改革方案
    • 货币贬值原因:作者指出当地银元价值下跌,原因在于它不是政府控制铸币发行的固定价值代币,而是受白银市场价值影响的墨西哥或英国银元。
    • 改革方案
      1. 禁止铸造银元的进口:第一步是立法禁止任何铸造银元的进口(包括英镑、墨西哥和日本银元),期限不定。作者引用印度政府对卢比采取类似措施的成功案例。
      2. 统一铸造海峡银元:第二步是将现有流通的各种银元统一铸造成海峡银元,并由政府控制铸币发行。政府将通过发行纸币兑换旧银元,熔化旧币铸新币,并在固定日期宣布新海峡银元为法定货币。
      3. 价值目标与金本位:作者建议将海峡银元的价值目标定为每元3先令,与印度卢比挂钩,并可逐步实现。一旦达到目标,政府应提供黄金兑换海峡银元的服务,从而积累黄金储备,为未来的金本位货币打下基础。
    • 措施可行性与理由:作者总结了四项主要措施(暂停进口、兑换新币、宣布新币为法定货币、停止铸币直至升值),认为这些措施可行,不会带来过大开支,也不会干扰贸易。主要理由是:使货币独立于白银命运;通过供需关系促使货币升值;以及印度在类似条件下取得了成功。
    • 回应反对意见:文章还回应了对高汇率、非法进口和资金紧张的担忧,认为这些问题都有解决方案,如汇率可调整、走私可控制、以及货币改革反而能防止资金外流,从而稳定市场。他指出,印度采取类似措施后资金短缺主要由饥荒和瘟疫引起,而非货币政策。
    • 金元方案的批判:作者评论了新加坡两先令金元方案,认为其风险在于如果白银未来升值,殖民地将陷入困境。他强调,采用金元方案意味着将殖民地财富贬值25-40%,并丧失未来升值的机会,可能严重影响华人移民、劳动力成本和殖民地发展。他最终结论是,在当前低白银价值下转向金本位不令人满意,需要采取中间措施来阻止贬值并促使其稳健升值。

 

六、 评论与通知 (REVIEWS AND NOTICES)

 

本章对五本新出版的书籍进行了详细评论,涵盖了历史、传记、工具书和宗教哲学等领域。

 

  • 《莱佛士爵士传》(The Life of Sir Stamford Raffles) 作者:季米特里厄斯·C·布尔热 (Demetrius C. Boulger)
    • 评论指出作者布尔热是一位多产作家,本书增加了莱佛士爵士的一些新事件。
    • 优点与不足:书的印刷和装帧精美,封面印有新加坡创始人(莱佛士)的纹章。但评论批评了编排方式,认为有太多重复的细节和小字打断正文,一些信件与主题无关,建议移至附录。对新加坡的描述贫乏,博物馆图片被误作莱佛士学院。作者建议该书可以压缩到一半大小,会更受欢迎且更便宜。
  • 《中国历史》(A History of China) 作者:J. Macgowan牧师
    • 本书声称是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和形象的再现
    • 优点与特点:评论认为该书编排良好,注释丰富,各时期所占篇幅与其重要性相称。尽管清朝的历史资料未完全公开,但对大清王朝的描述足够详细并更新至最新情况,包括中日战争。评论认为该书写作公正,但最后一句话揭示了几乎所有传教士作家特有的偏颇。附录中的中国人口统计和中国与鞑靼王朝的年表被认为非常方便。
  • 《中国人名辞典》(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作者:赫伯特·A·吉尔斯博士 (Herbert A. Giles)
    • 这本辞典是著名汉学家吉尔斯博士的最新著作第一部分。
    • 全面性与准确性:评论赞扬该作品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对关注中国事务的人大有裨益。辞典涵盖了从远古到近代的人物,如伏羲(八卦创始人)和辜礼千。评论指出,辜礼千被误作福州人,实际上是槟城人。辞典的全面性体现在收录了从孔子到李鸿章等古今名流,且更新及时。
    • 价格:唯一遗憾是价格昂贵20美元)。
  • 《佛教及其基督教评论家》(Buddhism and its Christian Critics) 作者:保罗·卡鲁斯博士 (Dr. Paul Carus)
    • 评论认为这本书是比较宗教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展现了应有的同情精神。
    • 学术价值:本书被赞誉为学术性强、内容全面、精确,忠实描绘了佛教的基本特点、原始婆罗门概念及其在日本的宗派发展。文章指出,在雷慕沙和儒莲等法国学者翻译《佛国记》和《西游记》后,欧洲对中国文学和华人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而威廉斯、塞缪尔·约翰逊和保罗·卡鲁斯等新世界学者,对中国特质做出了最公正的评估,并对中国信仰有了最深刻的洞察,以真实的光芒展现了中国的制度、成就和文明,赢得了西方的同情。
  • 《查尔斯·维克里·霍金斯纪念文集》(Charles Vickery Hawkins. Memorials of his Life.) 编辑:W. E. Waddington牧师和J. T. Inskip牧师
    • 这是一本纪念查尔斯·维克里·霍金斯的文集,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勤奋努力的年轻学者,年仅22岁便英年早逝。
    • 人物形象与影响:评论认为该书对有过大学生活或学术氛围的读者特别有吸引力。霍金斯出身于工薪阶层家庭,对工人阶级怀有深厚情感。他学习兴趣广泛,记忆力强,如果他活着,很可能成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信件中展现出对当时政治、社会和宗教问题的深刻洞察力、原创性和广阔的思维。他对宗教问题的处理方式尤其成熟,信仰坚定,反对英国国教中仪式主义的中世纪主义半罗马主义。他的智慧和同情心对同学和朋友产生了积极影响,一生充满了对知识和真理的热情

 

七、 新闻与笔记 (NEWS AND NOTES)

 

本章节汇集了多条时事新闻和短评,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当时海峡殖民地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动态与关注焦点。

 

  • 查尔斯·米切尔爵士(Sir Charles Mitchell:回顾了海峡殖民地总督查尔斯·米切尔爵士四年任期,赞扬其在军事捐款问题上的坚定和公正,以及在统一马来属邦方面的贡献。
  • 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指出全球婴儿死亡率惊人,新加坡尤为严重(每3-4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死亡),主要原因是过度喂养。文章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指出婴儿在长出前牙前应只食奶水。
  • 自我修养(Self-Culture:强调在新加坡这种东西方商业汇聚、民族交融之地,学校以外的自我学习尤为必要。文章鼓励年轻人利用闲暇时间获取知识,因为未来将取决于他们能否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自我学习不仅带来益处,也是一种健康的放松方式,可以避免虚度时光。
  • 德馨科先生与《香港电讯报》(Mr. Taw Sein Ko and the “Hongkong Telegraph.”:文章引用《香港电讯报》对德馨科先生关于中国改革建议文章的批评,认为其建议是客套话。电讯报质疑中国若不注重军事力量,仅凭教育、废缠足等能否实现真正的救赎。文章呼吁爱国华人要真心实意地行动,无畏地实践真理,无论身处何位都致力于改革。
  • 华人新年运动会(The Chinese New Year Sports:报道了124日举行的华人年度运动会,参赛人数有所增加。文章鼓励华人运动员将对户外运动的兴趣变为日常习惯,并赞扬华人对运动会基金的慷慨捐助。
  • 华人会改革吗?(Will the Chinese Reform ?:文章提及新加坡华人中掀起的改革运动,包括改变发型,但遭到反对。文章呼吁改革者找出反对原因并努力消除。
  • 鼠疫(The Plague:指出孟买鼠疫的蔓延符合预期,但香港的再次爆发令人惊讶。文章认为新加坡地理位置使其不易爆发鼠疫流行,但仍需保持卫生措施,警惕输入性病例。
  • 西班牙的困境(The Difficulties of Spain:文章指出西班牙在远东和远西地区面临灾难,叛乱和内战在其殖民地已成常态。古巴和菲律宾人民的反抗彰显了西班牙权力的衰落。文章呼吁西班牙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给予古巴和菲律宾公正自由的政府,以避免更多流血和痛苦。
  • 立法局(The Legislative Council:报道了今年立法局的四次会议,通过了市政厅法案和联邦马来属邦总驻扎官合并条例。
  • 香港华人图书馆(A Chinese Library for Hongkong:文章欢迎香港英语华人建立华人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行动,该项目还包括翻译和出版书籍,希望能激励新加坡一些停滞不前的华人文学社团。
  • 彭亨华人(The Chinaman in Pahang:文章讲述了彭亨地区一名华人周林(Chow Lim)被诬告谋杀,后被平反,真正凶手及其同伙被判刑的事件。这一事件揭示了当地可能存在的针对华人的不公和蔑视,但最终公正的法律在该地得以确立。

 

八、 社团会议 (MEETINGS OF SOCIETIES)

 

本章主要报道了两个华人社团的近期活动和重要决议。

  • 槟城青年会(Young Men's Association, Penang
    • 报道了协会迁址和台球比赛结果。
    • 辩论学会通过了外国势力不应干涉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殖民地应向华人及其他亚洲人开放,不设人头税的动议。
    • 但一项关于女性应被允许在市政选举中投票的提案被否决。
  • 中华爱智学会(Chinese Philomathic Society
    • 报道了第二届年会,林文庆博士连任会长,宋旺相连任副会长
    • 林文庆博士发表了关于民族伟大元素的演讲,探讨了中国未能成为伟大国家的原因。
    • 学会还决定每周举行社交和会话聚会,并偶尔组织郊游。

 

九、 科学 (SCIENCE)

 

  • 《动物的颜色》(The Colour of Animals) 作者:P. Hanitsch博士
    • 文章探讨了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专业化趋势。作者指出,现代科学分支众多,一个人很难在所有领域保持知识更新。
    • 科学的相互依存性:他强调科学各分支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深入掌握一个领域需要了解其他相关领域。文章选择动物颜色作为例子,说明了科学相互依存的现象,即在一个领域的研究发现可能为另一个领域的未知点提供启示。

 

十、 其他章节概览

 

除了上述详细内容,杂志目录还列出了以下主题,但未提供具体文章内容:

  • 农业 (AGRICULTURE):提到海峡殖民地的甘蔗种植生活
  • 时事 (CURRENT EVENTS):涉及槟城最新不满“C. Beresford勋爵论中国贸易新年体育等。
  • 戏剧 (DRAMA):包括马来歌剧
  • 教育 (EDUCATION):讨论了香港华人图书馆英语学校草案自我修养
  • 小说 (FICTION):列出了多篇小说作品,如吴成光之觉醒文明失败了吗?内莉的胜利装框船票的故事押宝的受害者等。
  • 地理 (GEOGRAPHY):包括曼谷四年登嘉楼之行
  • 杂项 (MISCELLANEOUS):涵盖彭亨华人古老的好规则天南星报大学晚宴等。
  • 音乐 (MUSIC):一篇关于华人音乐的文章。
  • 人物 (PERSONALI A):列举了当时重要人物,如俾斯麦亲王、张之洞总督、格莱斯顿、恭亲王、光绪皇帝、麦卡勒姆爵士、米切尔爵士、史维特汉姆爵士、德馨科等。
  • 哲学与心理学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一篇关于畸形作为美的元素
  • 公共卫生 (PUBLIC HEALTH):讨论了婴儿死亡率鼠疫仆人投毒天花和疫苗接种等。
  • 社会学与民族学 (SOCIOLOGY AND ETHNOLOGY):包括华人妇女火葬风水学说鬼魂日本妇女海峡华人改革运动等。

 

这份杂志内容丰富,不仅反映了19世纪末期海峡华人社区对时事、文化和科学的广泛关注,也展现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改革的积极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