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太平华联学校学联公报
第一卷第二期
《华联学校学联公报》的第一卷第二期,出版于1938年5月10日。这份杂志内容丰富,涵盖了从教育理念和学校活动到学生作品和生活随笔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对中西方教育价值的讨论、华联学校创校周年纪念特辑,以及如“我的知心朋友”、“我的自传”、“可怜的孩子”、“一件车祸”、“我的故乡”、“我的祖国”、“杭州之夜”、“太平湖月夜”和“街头意外”等各类学生投稿。此外,杂志中还刊载了来自东昌金铺、源和酒厂和南洋书局等地的商业广告,并记录了学校的收支情况和学生自治会的成员名单,展现了当时学校的教育面貌和社会联系。
《华联公学学校杂志》第二期(1938年5月10日出版)内容丰富,涵盖了学校周年纪念、教育理念、师生生活感悟、社会观察以及校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各章节内容的详细介绍,其中一些文章在杂志封面(中文目录)和英文目录之间存在标题或作者的差异,以下描述将以实际刊载内容和英文目录为准,并注明相关差异。
一、 特辑及主要文章 (Special Features and Main Articles)
- 本校成立周年纪念特辑
(Special Issue for the School's Anniversary):
- 庆平石 (Qing
Pingshi): 这篇文章旨在纪念华联公学成立十八周年。作者回顾了学校自1920年由一群热心华侨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尽管初期面临资金和校舍的困难,经历多次搬迁,但在社会各界和师生共同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文章强调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重要性,并呼吁继续支持学校的发展。
- 关于本校体育部组织施方针 (Regard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of
the School's Sports Department): 详细阐述了学校体育部的宗旨、组织结构和活动计划。其目标包括培养强健体魄、塑造良好品格、发展合作精神以及增强民族意识。文章列出了体育部下设的各项运动小组(如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并详细说明了各年级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上的训练目标和时间安排。
- 三言两语 (A
Few Words): 这部分包含多则简短的随笔或评论,其中一些回复了读者关于杂志本身的疑问,鼓励更多投稿,并讨论了学校生活及社区相关的话题。文中提到收到了学生的来稿,并鼓励大家积极创作,尤其是具有独创性和独特视角的文章。
- 华教与西化之价值
(The value of Chinese Education with that of the west): 由黄成业 (Ooi Seng Giap) 撰写。此文探讨了英属马来亚地区华文教育的价值,指出其不仅能提升民族认同感和传统美德,也应吸取西方科学、民主等思想的精华。作者主张将中西教育融合,强调教育的实际效益,以及在现代世界中推广中华精神文明的愿景。
- 恩师在教育
(Teacher in Education): 由戴国缘撰写。这篇文章探讨了教师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文章强调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品格发展、培养爱国情怀,并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做好准备。文章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奉献精神和创新方法。
- 如何发挥教授+普及生活的精髓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ssence of Teaching and
Popularizing Life): 由曹昆刚撰写。这篇文章探讨了使教育实用化并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它提倡将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经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变得有趣且更具应用性。
二、 生活与社会观察 (Life and Social Observations)
- 忆祖国 (Our
Mother Country): 由胡荣森 (Wu Yong Shen) 撰写。文章介绍了中国的广袤疆域、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稻米、棉花、丝绸、矿产等),以及独特的地理特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文中还提到了上海、广州等重要城市,并指出当时贫困人口的文盲率较高。作者表达了对中日战争后祖国重建的期望。
- 忆上海
(Recalling Shanghai): 由王成中撰写。作者回忆了对上海的印象,描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街道、多元人口和快速发展。文章提及新旧交替的景象,以及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都市中的感受。
- 太平湖月色 (The
Taiping Lake on a Moonlight Night): 由吴莺凤 (K. F. Wu) 撰写。这篇散文描绘了太平湖在月光下的优美景色,湖面反射着月光,微风吹拂树叶,蝉鸣和蛙声交织,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杂志封面另有“教授太巴湖感叹”一篇,作者为邓年盛。
- 街边之车祸 (A
Street Accident): 由廖实生 (K. S. Leow) 撰写。文章叙述了作者目睹的一起涉及卡车和人力车的交通事故,人力车夫严重受伤。作者也证实了受伤的人力车夫已出院。
- 忆杭州夜 (A
Night in Hanchow): 由王忠成 (Ong Teong Seng) 撰写。文章描述了作者与同学在春假期间到杭州旅行的经历,他们享受了美景,歌唱欢笑。作者回忆起在杭州的一个夜晚,体验了自然之美,内心感到平静。
- 阴夕的悲声 (A
Sad Tale): 由林彩霞
(Leow Siew Foong) 撰写。这则悲惨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国贫困家庭的遭遇。主人公的父亲早逝,他因此辍学;十年后母亲也去世。他得到一位绅士的帮助,得以工作并结婚,但两年后妻子在寒冬中去世,最终他也在悲痛和饥饿中离世。
- 街边之车祸 (A
Motor Accident): 由陈党
(Loke Keng Thong) 撰写。本文描述了另一起交通事故,一名行人被机动三轮车撞倒,作者帮助受伤者送往医院。文章还指出,由于驾驶员粗心大意,机动车事故频发。
- 忆南村 (My
Native Village): 由黄海松 (Hwong Hai Soong) 撰写。作者描绘了其家乡峇都古劳(Batu Kurau),一个距离太平约十五英里的、华人与马来人混居的小镇。村庄以橡胶园和果树闻名,并设有包括华文学校在内的四所学校以及一座马来清真寺。
- My Intimate
Friend (我与我底好朋友): 由陈允盛 (Tan Un Seng) 撰写。作者将一位朋友视为兄弟,这位朋友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了作者极大帮助,尤其在作者感到孤独时。朋友的缺席让作者感到寂寞。杂志封面列有“我的环境中的说话”一篇,作者为杨理富,但实际内容页中未找到此文。
- An Autobiography
of a poor Student (贫苦学生的自传): 由蔡玉芬 (Chuah Gew Hun) 撰写。一篇学生的自传,讲述了因家境贫困五岁时被迫辍学,后在母亲寻求朋友帮助下得以重返校园。尽管学习曾有困难,但通过努力最终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杂志封面列有“自告奋勇”一篇,作者为郑公亮,但实际内容页中该标题的文章作者为郑公亮,与此篇自传并非同一篇。
- Poor Pupil (可怜的孺子): 由张锡凰 (Teoh Gim Hong) 撰写。描述了作者贫穷的邻居家的小孩,他与单亲家长住在瓦屋里。这个孩子通过卖报纸和帮助家长来维持生计,同时勤奋学习,在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杂志封面列有“可怜的孺子”一篇,作者为戴远生,但实际内容页中该标题的文章作者为张锡凰。
- 就侨生的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由郭大仙撰写。讨论了华侨学生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经历,强调了他们的韧性以及所受教育对祖国未来的重要性。
- 劳作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Labor): 由黄隘宝撰写。强调体力劳动与学术学习同等重要。文章认为,参与劳动有助于培养纪律、自力更生的精神,并获得对生活的实际理解。
- 看外客的感想
(Impressions of Foreigners): 由周惠兴撰写。叙述了作者对外国人的观察和互动, highligh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 校长的歌声 (The
Principal's Song): 由黄德才撰写。一篇短文,表达了对校长(可能通过歌声或对其鼓舞人心的领导力的比喻)的赞扬。
- 同心协力 (Working
Together): 由陈建康撰写。强调了师生之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实现共同目标。
- 送别
(Farewell): 由陈光历撰写。一篇富有诗意的文章,描绘了告别的场景,可能是在火车站,捕捉了离别的愁绪和对重逢的期盼。
- 一幕 (A
Scene): 这篇短篇叙事描述了一个特定的场景或事件,可能是一场表演或一个值得深思的时刻。
- 自告奋勇
(Volunteering): 由郑公亮撰写。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志愿奉献、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和热情。
三、 校务与学生活动 (School Affairs and Student Activities)
- 本校 (Our
School): 由廖兆鹏撰写。概述了华联公学,包括其地理位置、设施以及教育理念。文章突出学校的发展历程及其提供优质教育、培养未来领导者的使命。
- 校歌 (School
Song): 呈现了华联公学校歌的歌词,可能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观、愿景和精神。
- 学生自治职员一览表
(Student Self-Governance Staff List): 列出了学生自治组织的架构和成员名单,包括主席、各部门(如编辑部、体育部、交际部、财务部等)负责人及其职责。
- 强式篮球队与篮校比较
(Strong Basketball Team Compared to Basket School): 详细描述了学校篮球队与另一支球队的一场篮球比赛,可能重点介绍了学校队员的技能和表现。
- 捐助购校征信录
(Donation Records for School Purchase): 详细记录了各界人士、团体和商号为购买学校物业所捐赠的款项。记录按捐款数额不同分类列出了捐赠者的姓名和金额。此部分显示,用于购买学校和其它支出的总捐款为17,284元4角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