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峇株巴辖历史展览会

 2001年峇株巴辖历史展览会

Pameran Sejarah Batu Pahat 2001

 


 

这份文献是对 2001 年峇株巴辖历史展览的汇编,旨在庆祝当地政府升格为市议会。文献包含 展览日程委员会成员名单以及各类比赛结果,例如摄影和写作比赛。此外,文献也详细介绍了 峇株巴辖从早期定居点现代化城市的历史发展,特别是 班底加南市的建立以及在 拿督默哈末沙礼领导下的进步。文章还介绍了 华人社区在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并附有 历史建筑图片当地企业的广告,共同描绘了该市丰富的文化和经济图景。

 

 “2001年峇株巴辖历史展览会是为纪念峇株巴辖县议会升格为市议会而出版的纪念册或小册子。展览由柔佛州立法议会议长杨阿布拉欣·拿督哈芝再纳阿比丁··莫哈末·津于2001610日在峇株巴辖顶峰广场(The Summit)主持开幕。

以下是该文献各章节的详细内容概览:

  • 开幕与序言
    • 展览概况与目的: 2001年峇株巴辖历史展览会于200169日至11在峇株巴辖顶峰广场举行。此次展览旨在配合峇株巴辖县议会升格为市议会的宣言。
    • 柔佛州教育、劳工、青年、体育及文化委员会主席丹斯里·阿末·扎里··占米的序言强调,此次展览是对峇株巴辖历史的追溯,从帆加兰Bandar Penggaram)的诞生到升格为市议会,揭示了各种历史事件。他指出,这次升格唤起了人们对柔佛州政府自189411开始发展峇株巴辖镇的早期努力的回忆。他还展望峇株巴辖凭借其战略位置和苏雅(Soga)、万兰Banang)两座著名山丘,能迅速发展,并有望在2020年宏愿中成为大都市。
    • 峇株巴辖市议会主席哈芝·阿都·拉迪夫··尤索夫的序言则感谢展览委员会的努力,并表示展览是珍贵的历史文献,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了解峇株巴辖从开埠至今发展和进步的参考资料。
  • 组织委员会与活动安排
    • 组织委员会: 文献列出了由峇株巴辖市议会、峇株巴辖县新闻局、峇株巴辖县警局、峇株巴辖县公共工程局、峇株巴辖县教育局、峇株巴辖县卫生局、峇株巴辖县青年与体育局以及多所学校和地方协会(如峇株巴辖中华商会、马来西亚历史协会峇株巴辖分会、峇株巴辖华人公会、峇株巴辖文学协会等)组成的展览委员会。
    • 活动日程: 展览包括于2001610日上午11时举行的开幕仪式(有扎宾舞表演、祈祷、致辞、颁奖和参观环节),历史展览本身在69日至11日上午10时至晚上930分开放。此外,还有卡拉OK和历史问答比赛69-11日下午230分),马来文化表演69-10日下午2时),以及华人文化表演610日下午4时)。
  • 比赛结果
    • 文献详细列出了作文比赛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的获奖者。
    • 同时公布了峇株巴辖市议会摄影比赛的获奖者和入选作品名单。
  • 峇株巴辖历史概述
    • 早期与命名: 峇株巴辖作为一个聚居地,自马六甲苏丹王朝时期便已存在,曾是暹罗军队进攻马六甲的基地,他们在那里挖了一口井,因此得名“Perigi Batu Pahat”(意为凿石井)。马六甲于1511年陷落后,部分Orang Laut人定居在峇株巴辖的Pulau Sialu
    • 明吉鲁村的建立: 19世纪初柔佛-廖内-林加帝国分裂后,天猛公阿都拉曼指示德恩·阿末探索沿海地区。德恩·阿末及其船员在“Perigi Batu Pahat”停靠,开垦森林,并在峇株巴辖河口建立Kampung Minyak Beku,成为该地区其他村庄的基础。19世纪末,峇株巴辖大部分地区已被马来人、班查人、武吉斯人和爪哇人开垦。
    • 行政区划发展: 柔佛政府于1888开始发展峇株巴辖镇。189411,峇株巴辖被指定为一个县,拿督本达拉鲁哇Dato' Bentara Luar)被任命为王室代表和峇株巴辖政府专员。最初建立的政府机构包括法院、警察局、土地和测量局、财政局、公共工程局和监狱。随着发展,还设立了丹绒拉务(Tanjung Labuh)小县办事处。峇株巴辖镇的建设于1894年底完成,并于1894121正式命名为帆加兰市,至今仍是峇株巴辖县的行政中心。
    • 地方行政与经济: 1910年《土地法》实施后,村庄行政被重新组织为“Mukim”(区)。峇株巴辖共有18个区。20世纪初,峇株巴辖开始种植橡胶,随后日本企业家在铁山Seri Medan)开设矿场。峇株巴辖,特别是丹绒森布隆Tanjung Semberung)和新邦吉里(Simpang Kiri),成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MPAJA)的坚固据点。
    • 战后发展与政治: 日本占领后,峇株巴辖因拿督翁惹化Dato' Onn Ja'afar)的出现而闻名,他作为县官,后来成为柔佛州务大臣(1947-1950),成功平息了马来人(红巾运动)和华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之间的种族冲突。他于194613日创立了柔佛马来人运动,该运动反对马来亚联邦,并促成了巫统(UMNO)的成立。如今,峇株巴辖是柔佛州的第二大县,培养了许多著名的马来民族主义者。
  • 帆加兰开辟纪事(哈芝·阿都拉··拿督·哈芝·莫哈末·诺撰)
    • 早期尝试与拿督本达拉鲁哇: 1888年,拿督·雅亚·阿瓦鲁丁(Dato' Yahya Awaluddin)尝试在甘榜淡巴(Kampung Tambak)的武吉瑟纳京(Bukit Senangin)开辟峇株巴辖镇,但因地理和经济因素失败。直到1893,拿督本达拉鲁哇(莫哈末·沙礼··霹雳)才成功在新邦加南(Simpang Kanan)地区,距离河口约10公里处,开始峇株巴辖镇的建设。他于1892年从麻坡迁居至峇株巴辖,为当地领袖带来了新的希望。
    • 苏丹的谕令: 在麻坡市(Bandar Maharani)的成功(1884年开埠)以及此前开埠尝试失败的激励下,当地彭古鲁(Rahmat bin RagamKitam bin Mohd. Shah)向苏丹阿布·巴卡(Sultan Abu Bakar)请求任命拿督本达拉鲁哇来开发峇株巴辖。苏丹最终应他们的坚持请求,命令拿督本达拉鲁哇开辟峇株巴辖。
    • 选址与基建: 拿督本达拉鲁哇选择河口上游约10公里处,河流右岸的地点,该地适合大型船只停靠,并可建设码头便利海运贸易。尽管选址地势较低,易受涨潮影响,但两公里内陆处有高地且肥沃。1893122,拿督本达拉鲁哇开始从哥比山(Gunung Kopi Penggaram)到帆加南河(Sungai Penggaram)进行勘测工作。他建造了临时茅屋作为政府办公室(县署、法院、警局、监狱、医院)并挖了一口水井。道路也铺设了红土。彭古鲁和当地居民提供了大力支持和资金,也得到了峇眼(Bagan)的奥朗加亚(Orang Kaya)和林仕芬(Tauke Lim Soo Poon)的财政援助。
    • 正式开埠与命名: 189411,拿督本达拉鲁哇亲自主持了开埠仪式,并在帆加南山升起了柔佛州旗,象征柔佛州的主权和新城镇的建立。行政体系建立后,短短一个月内税收就达到1500令吉。1894121,该镇正式命名为帆加兰,以当地已有的甘榜帆加兰命名。
    • 拿督本达拉鲁哇的行政成就: 在拿督莫哈末·沙礼··霹雳的领导下,峇株巴辖迅速发展,成为柔佛州的重要县区。他鼓励村民开辟农场,耕种土地,并修建灌溉渠。外国投资者也纷纷前来开设种植园和经商。他懂中文,这使得他深受华人喜爱,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和谐。1896年,大专员(General Commissioner)恩古·苏莱曼··道勿(Ungku Sulaiman bin Daud)巡视峇株巴辖时,对他的行政管理大加赞赏。该县的收入从1894年的15,000令吉显著增长到1919年的55,375令吉。拿督本达拉鲁哇的任期见证了移民的稳定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他的任期于1911年中期结束,由恩古·阿末··莫哈末·哈立德(Ungku Ahmad bin Mohd. Khalid)接任,并开启了与英国助理顾问约翰·利斯特·汉弗莱斯(John Lisseter Humphreys)并行管理的新时代。拿督莫哈末·沙礼··霹雳于1915721日去世,享年74岁。
  • 帆加兰与道路建设的发展(沙哈隆·胡先撰)
    • 本节重申帆加兰1893年在苏丹阿布·卡统治时期由拿督·莫哈末·沙礼··霹雳(拿督本达拉鲁哇)正式开辟,促使卢波克Lubok、峇眼(Bagan)、PeseraiSimpang Kiri和新邦加南Simpang KananMinyak Beku等村庄或区的发展,并修建了水道和道路以促进连接。
    • 苏丹依布拉欣(Sultan Ibrahim)的1911年访问: 在恩古·阿末··莫哈末·哈立德担任专员期间,苏丹依布拉欣于1911首次海路访问峇株巴辖,因为当时从新山到峇株巴辖的陆路尚未连接。他参观了政府机构,乘坐香港车(由华人拉夫的两轮人力车)。苏丹强调保持河岸、道路和水道的清洁,并敦促认真修建通往丹绒拉务(Tanjung Laboh)、新加兰Senggarang)和笨珍(Benut)的道路,至少要方便行人通行。
    • 道路建设挑战: Simpang Tiga地区(惹兰拉末通新加兰和笨珍,以及通往亚逸依淡的道路)得到了扩建,并被称为Simpang Rantai万兰山(Gunung Banang)脚附近的一片土地被指定用于建设专员官邸、兵营以及供皇室访问时使用的行宫。从Peserai通往麻坡的道路虽已建成,但尚未铺设红土,仍是乡村小径,穿过泥炭地和红树林/槟榔树区域。
    • 前往麻坡的旅程: 苏丹依布拉欣在恩古·阿末等人陪同下,乘坐香港车从Pengkalan Peserai前往巴力比扎Parit Pecah,麻坡火车终点站。途经巴西拉、峇眼、卢波克、沙朗布亚Sarang Buaya、双溪巴浪Sungai Balang、巴力比扎、巴力查米(Parit Jamil)和巴力查哇(Parit Jawa)等村庄,沿途是椰子和槟榔种植园,有些地方新种了橡胶树。村民利用水道、河流和牛车进行运输。道路平坦但泥泞,尤其是在巴西拉拉乌特(Peserai Laut)和惹兰巴鲁峇眼(Jalan Baharu Bagan)等地区,轻便的香港车经常陷入泥中。尽管付出了努力,这些泥炭地很难硬化,需要在软路段铺设木板以供香港车通行,常常迫使人们下车步行。这次旅程凸显了早期交通的艰辛以及马来村民在开辟道路方面的集体努力。
  • 彭古鲁拉末··拉甘:帆加兰的开拓者(哈芝·阿都拉··拿督·哈芝·莫哈末·诺撰)
    • 本节重点介绍了彭古鲁拉末··拉甘1828-1919),他被称为功绩卓著的伟人,对帆加兰和峇株巴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生平与任命: 他出生于峇株巴辖的甘榜宾杜(Kampung Bindu),1860年迁居甘榜帆加兰186224,他被苏丹阿布·卡任命并承认为新邦加南第四任彭古鲁,接替其已故的父亲。他任命了五名助手(MenteriJenang)来协助其职责。
    • 在城镇发展中的角色: 彭古鲁拉末直接参与了帆加兰发展的早期阶段。在拿督·雅亚·阿瓦鲁丁1888年的失败尝试后,彭古鲁拉末发起了一次会议,最终促使他和彭古鲁基丹··莫哈末·沙(Penghulu Kitam bin Mohd. Shah)请求苏丹阿布·巴卡任命拿督本达拉鲁哇来发展峇株巴辖。苏丹在他的不断催促下,命令拿督本达拉鲁哇开辟峇株巴辖。
    • 与拿督本达拉鲁哇的合作: 彭古鲁拉末积极参与了拿督本达拉鲁哇于1893122日开始的城镇规划测量工作,并成为拿督本达拉鲁哇收取税款的可靠代理人。他是该地区的关键人物,他的参与对该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 见证/参与的关键事件: 本节列出了彭古鲁拉末见证或参与的重要事件:
      • 189411: 城镇正式开埠,在帆加南山升旗,建立政府办公室(县署、法院、警察局、监狱、医院)并任命官员。
      • 189431: Pulau Sialu岛建造灯塔,引导海上交通。
      • 1894121: 正式宣布城镇命名为帆加兰,并在大马路Jalan Rahmat)交叉口埋下护身符。
      • 18961221-24: 接待大专员恩古·苏莱曼··道勿的访问。
      • 189711: 邮政局开业。
      • 1899917: 苏丹依布拉欣在峇株巴辖的首次生日庆祝活动。
      • 1901: 与拿督本达拉鲁哇一同巡视村庄。
      • 1902: 日本企业家在武吉马慕(Bukit Makmur白沙浮)开设铁矿。
      • 190311: 帆加兰第一所马来学校开学。
      • 190310: 苏丹依布拉欣首次访问峇株巴辖,视察旗帜和政府办公室。
      • 190531: 峇株巴辖成立志愿部队(Johor Volunteer Forces),有60名成员。
      • 190775: 拿督本达拉鲁哇用中文主持峇株巴辖中华商会正式开幕。
      • 1907: 铁巴刹和混凝土码头的建设。
      • 1910312: 接待苏丹依布拉欣的常驻顾问道格拉斯·坎贝尔(Douglas Campbell)的访问。
      • 19115: 参加拿督本达拉鲁哇调往新山的欢送仪式。
      • 191161: 接待新任政府专员恩古·阿末··莫哈末·哈立德的到来。
      • 1911616: 接待峇株巴辖第一位英国助理顾问约翰·利斯特·汉弗莱斯(John Lisseter Humphreys)的到来。
      • 他还得知拿督本达拉鲁哇于191252日被解职,并于1915721日去世。
      • 1917: 他的姐夫和兄弟被任命为彭古鲁。
    • 退休与遗产: 彭古鲁拉末于1914退休,他曾服务于柔佛三位统治者的时代。他于191985去世,享年91岁,安葬在帆加兰的武吉巴沙里亚(Bukit Basariah)。为纪念他的贡献,帆加兰的一条主要道路被命名为Jalan Rahmat
  • 华人社区的到来与活动(许平和撰)
    • 地理位置与早期基础设施: 峇株巴辖县位于柔佛州中部,距新加坡约160公里,距马六甲96公里。县城帆加兰于峇株巴辖河口上游约8公里处。政府在旗山脚下修建了多个建筑物,包括政府办公室、警局、医院、税务局、消防局以及县官邸。
    • 经济活动: 1910,林文庆博士(Dr. Lim Boon Kheng)鼓励当地居民种植橡胶,由于土地适宜,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定期船运服务将橡胶运往新加坡,并运回大米和糖。最初,许多峇株巴辖的华人种植儿茶、黑胡椒、菠萝和椰子,主要集中在chaah、港脚(Kangkar)、潮州港(Teo Chu Kang)等地。
    • 橡胶价格波动与二战: 橡胶价格在1925年至1933年间急剧下跌,但在二战爆发前逐渐恢复。日本占领时期,大片橡胶园被砍伐,改种水稻和蔬菜。
    • 华人组织与教育: 1908成立了华人商务办事处,是峇株巴辖第一个华人组织。旁边建有启蒙学校,是该地区华文教育的基础。1919,该办事处更名为中华商会(Dewan Perniagaan Tionghua,启蒙学校也改名为正修学校(Sekolah Cheng Siu。同时,另一所名为爱学校(Sekolah Ai Chun)的学校也由益群书报社(Aik Chun Su Pau Sie)成立。
    • 社区活动与二战影响: 华人游乐俱乐部(Chinese Recreation Club)成立。广肇会馆大厦于1926建立,中华商会大厦则于1931落成。二战前夕,铁山的铁矿发生了2000名工人的大罢工。中华商会与其他团体合作,为4000名工人及其家属提供了援助。194093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后,中华商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支持英国的战争努力,并鼓励公众支持。他们还向来自丰盛港(Mersing)的难民提供援助。二战期间,商会行政受到影响,但在英国人返回后得以恢复,并作为公共援助的中间机构。
    • 独立后的忠诚: 独立以来,华人社区通过巫统-马华-国大党联盟(UMNO-MCA-MIC Alliance)持续赢得选举席位,展示了主要族群间的紧密合作。许多华人成为公民并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忠诚,参与政府各项倡议。在与印度尼西亚对抗期间,华人社区也参与了乡村巡逻,巩固了族群间的友谊。
  • 帆加兰市的开辟(林文撰)
    • 本节从华人视角重申,帆加兰是峇株巴辖市的正式名称。它归功于早期华人先贤(如州府王林仕芬、陈瑞和)以及各族先贤的贡献,同时特别强调莫哈末·沙礼··霹雳(拿督本达拉鲁哇)的卓越贡献。
    • 再次确认苏丹于18921111应彭古鲁拉末和基丹的请求,指示拿督本达拉鲁哇开辟峇株巴辖。拿督本达拉鲁哇于18921122乘船抵达峇株巴辖,在林仕芬拥有的码头(现光亚茶室原址)登陆,并于1892122在彭古鲁拉末的协助下展开开埠工作。
    • 189411,他在旗山上举行祈祷仪式,并首次升起柔佛州旗,随后在旗山脚下建立了政府办公室(法庭、警署、监狱)。
    • 1894121,拿督本达拉鲁哇正式宣布将峇株巴辖市命名为帆加兰,取代旧名“Pangkal Jeram”。他还率领一行人前往大马路末端(现三角埔交通圈),埋下符咒,并诅咒任何饮用万兰山(Gunung Banang)之水却背叛这片土地的人将不得善终。本节总结说,经过数十年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帆加兰已日益繁荣,成为柔佛州一个具有美好前景的市镇。
  • 峇株巴辖得名(黄良佐撰)
    • 本节从华人视角讲述了峇株巴辖得名的传说。据说在15世纪,暹罗大军水路进攻马六甲,因缺水而在现峇株巴辖Kampung Minyak Beku登陆,在花岗岩上凿了一口井储水供行军之用。马来人将此井称为“Batu (di) Pahat”,意为被凿的岩石。该地区原名双溪昆铎Sungai Kundor)或昆铎岛Pulau Kundor),因此改名为峇株巴辖
    • 文中的诗歌进一步描绘了暹罗军队的征途,在双溪昆铎河畔扎营,在龙脑香树旁凿井,储备山泉,伺机向慕查法沙(Sultan Muzaffar Shah)王朝发起进攻,而这项工程是将军阿威迪朱(Awi Dichu)的杰作。西亚奴岛被诗中称为经过倒楣的岛
  • 历史相册
    • 小册子中包含一个历史照片部分,展示了国家电力局、县市议会办公室、公共工程局、电讯局、新旧消防局、邮政局、旧移民局、拿督本达拉鲁哇回教堂、峇株巴辖历史博物馆、峇株巴辖中华商会、广肇会馆大厦、峇株巴辖高级中学和峇株巴辖俱乐部等建筑和地点的历史照片。
  • 广告与鸣谢
    • 小册子的后半部分是来自当地企业(包括餐厅、贸易公司和服装制造商)的广告。
    • 最后部分则向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此次展览的个人、政府部门和协会表达了感谢。

总结 这份文献不仅是一本历史展览的指南,更是一份关于峇株巴辖地区丰富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记录。它通过官方序言、历史叙述、人物传记以及华人社区视角的补充,多维度地展现了峇株巴辖从早期定居点到现代化城市的演变,并突出了拿督本达拉鲁哇和彭古鲁拉末等关键人物的贡献。同时,它也记录了华人社区在当地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份纪念升格为市议会的出版物,它成功地回顾了过去,并展望了峇株巴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