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副刊20250817

 中国报-副刊20250817


好的,这是一份对您提供的《中国报-副刊20250817.txt》新闻内容进行整理、简介及看法的回应。

新闻标题及简介

  1. 主题特稿:【梦】是心灵的精准叙述者 / 梦是潜意识之表情

    • 简介:这组文章深入探讨了“梦”的本质及其与潜意识的关联。资深解梦师王荣义牧师指出,梦是潜意识的反应,以象征语言精准地述说一个人的内心,并非胡乱拼凑,而是内心真实的写照,其素材源于大脑庞大的资料库,包含生活经验、感官刺激与情绪记忆。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如梦见“女鬼”实为母亲压力、梦见“弑父”实为内心特质投射)说明梦境的深层含义。王荣义还解释了梦境发生和被记住的机制(如快速动眼期、个性影响),并提醒长期无梦可能意味着睡眠质量不佳或心灵疲惫。他强调解梦的价值在于帮助人们发现长期忽略的心理创伤、解开内心冲突与压抑,最终目的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文中还介绍了梦境解析的“空间原则”、“距离原则”、“楼层与位置”等具体原则。
    • 相关内容:文章还通过“你的梦境,究竟揭露了哪一种人格特质?” 探讨了梦境与九种人格特质的对应关系,如自责型、低自信型、完美主义型、恐惧型、迷茫型、疏离型、焦虑型、依从型、表演型和讨好型人格,每种人格特质都通过具体的梦境场景来具象化,揭示其深层心理动因。
    • 个人经验分享:瑜伽老师曾韵仪分享了自己对梦的好奇心和探索经验,她相信梦是无法言说的情绪与状态的出口,并将其视为“探索潜意识的一扇窗”。她提到了“内在小孩”的梦境对话、预知梦的奇妙体验以及她开始记录梦境以增强第六感的实践。高级行政人员丘璀绅则分享了他不常做梦的经历,但他相信梦与心理因素、情绪和压力有关。他提到一位同事的预知梦,但自己不执着于解梦,认为梦只是潜意识的流动,不应投射到现实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梦见已故父亲,他认为这是亲人爱的一种延续和鼓励。
  2. 散文:书店里的猫

    • 简介:这篇散文深情追忆了香港“序言书室”的独眼猫“未未”和台东“池上书局”的猫“Momojan”。作者描述了这两只猫的独特魅力和性格,它们不仅是书店的明星,更是许多书友心中的精神象征。文章通过蒋勋老师对Momojan的描绘,展现了它傲娇、清贵的气质。作者也回忆了与未未的互动,感受到它作为“店长”的气势与智慧。文章触及了这些猫咪的离世,以及书店和书友们对它们的深切怀念,特别是“序言书室”为未未设置纪念册,并计划出版书籍的举动,体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以及对生命独特的尊重。
  3. 趣闻与随笔:我要去做人体无用副组织群体切割手术。/ W蠹iPad不见了!

    • 简介:这部分包含两则生活随笔。第一则以幽默的方式将“理发”形容为“人体无用副组织群体切割手术”,展现了生活中的小趣味。第二则《W蠹iPad不见了!》记录了作者寻找遗失iPad的焦急过程,尽管iPad本身价值不高,但其中储存了孩子从出生到现在的珍贵照片,成为“千金不换的回忆”。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找不到”的论调,作者表现出极强的执着和不放弃的精神,反对“过度概化”和“以偏概全”的思维,坚持“心坚石穿,事在人为”。
  4. 书评与哲学思考:过剩的善良与同理一一读《像这样的小事》 / 爱是了解人的秘密的唯一途径

    • 简介:这部分包含对克莱尔·吉根小说《像这样的小事》的书评以及对“爱”的哲学思考。书评以爱尔兰玛德莲洗衣中心的真实历史为背景,探讨了“善良”的边界与实践。小说中的男主费隆展现出“过剩的善良与同理”,引发了对善良是否会成为罪恶遮掩、是否有限度以及何时该继续善良的思考。评论最终强调,真正的善良不会多余,尤其在关系和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同理心尤为重要。
    • 爱是了解人的秘密的唯一途径:此文探讨了人类寻求了解“人的秘密”的欲望。它批判了通过控制他人(如施虐狂)来达到了解的方式,认为这只会带来毁灭,而非真正的理解。文章强调,爱是了解生命秘密的唯一途径,通过积极主动地穿透他人生命深处,在融合中实现自我与他人的认识。心理学在此过程中提供客观认识自我和他人本像的条件。
  5. 新书推介:【本周瞄】

    • 简介:简要介绍了三本新书:《生命之舞:手术刀*切菜刀》(黄可欣),一本关于医学与烹饪交织的人生旅程,充满爱、失去与重生;《次女》(张尤蕊),探讨华人家庭中女儿与父母的关系、女性身份排序与社会结构;《变说:杰伦诗集》(杰伦/廖金华),一位马来西亚资深诗人的诗歌精华集,涵盖人生回忆、社会观察、政治讽刺等主题。
  6. 亲子学堂:煲仔饭初体验 / 脸成感带孩喜走向正轨

    • 简介:这组文章聚焦于亲子互动与教育。
      • 煲仔饭初体验 / 吃出西营盘:一篇温馨的家庭旅行记,讲述了一家人在香港品尝米其林推荐的坤记煲仔饭的经历,特别是对“饭焦”的美味体验。文章通过美食,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互动和美好回忆,强调了亲子共同经历的价值。
      • 脸成感带孩喜走向正轨:分享了小学老师林彦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心得。他通过两个案例,探讨了如何引导孩子表达愤怒、纠正说脏话的行为。他运用幽默(“魔法精灵变身”)和理性沟通(分析脏话的由来、后果,分享个人经历)来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负面影响,并强调探究原因、让孩子明白后果是改善问题的关键。
  7. 社会观察与教育反思:蛮多的制肘 / 人格陶冶仪式

    • 简介:这部分文章结合了社会观察和教育理念。
      • 蛮多的制肘:评论了中国电视剧的创作困境,以《蛮好的人生》为例,指出了因“政治正确”和“道德正确”带来的“创作掣肘”,导致剧情脱离现实、缺乏深度,甚至出现刻板的角色设定和不自然的故事情节。
      • 人格陶冶仪式:将“通道仪式”(分离、过渡、融合)的概念应用于儿童的人格培养。文章指出,教育孩子纠正错误行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仪式”,师长需运用智慧来引导孩子与坏行为“彻底分离”,并最终实现“融合的喜悦感”。文章还强调了家庭中特殊日子的仪式感(如生日、节庆),认为这能帮助孩子更看重活动和成长过程,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
  8. 其他:智力题

    • 简介:包含一道数学智力题,以及对前述亲子文章中关于孩子说脏话原因的再次提炼和总结。

看法

这份《中国报-副刊》内容丰富多元,既有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也涵盖了家庭关系的温馨互动,同时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与批判性反思

  1. 对自我认知与心灵成长的重视

    • 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梦”的解读和其在自我探索中的作用给予了大量篇幅和深度分析。王荣义牧师的解梦理论,从潜意识反映到人格特质揭示,都强调梦是了解和接纳自己的重要工具。曾韵仪和丘璀绅的个人经验分享,无论积极解梦还是随顺其流,都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梦境对个人内心状态的映照。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日益增长的关注。
    • “爱是了解人的秘密的唯一途径”一文则将这种自我认知提升到哲学层面,指出真正的理解不是通过控制,而是通过爱和融合来实现。这与解梦的最终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遥相呼应,共同强调了向内探索、向外联结的重要性。
  2. 家庭与亲情的温度与深度

    • “煲仔饭初体验”和“吃出西营盘”通过温馨的旅行故事,展现了家庭成员间共同经历的乐趣和亲情的可贵。父子间的互动,即使有小争执,也成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彰显了日常生活中亲子陪伴的意义。
    • 丘璀绅提到梦见已故父亲的经历,则触及了亲情更深层次的联结——即使生死相隔,爱与支持依然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延续。这为读者带来了情感上的慰藉和共鸣。
  3. 教育理念与人格培养的智慧

    • “脸成感带孩喜走向正轨”提供了解决孩子不当行为的实用策略,强调理解原因、循循善诱,而非简单责罚。这种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共情和引导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尊重。
    • “人格陶冶仪式”则将教育提升到“仪式”的高度,提出通过“分离、过渡、融合”来培养孩子的人格,这不仅适用于纠正偏差行为,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节点。这提供了一个有系统、有远见的育儿框架,强调过程中的智慧与耐心
  4.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 “过剩的善良与同理一一读《像这样的小事》”通过书评,引人深思善良的界限以及伪善的可怕。它尖锐地指出,在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善良不应被视为“过剩”,而是弥补不公的必要力量。这鼓励读者在面对社会问题时,保持敏锐的同理心。
    • “蛮多的制肘”则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中国电视剧在创作上的束缚,特别是“政治正确”和“道德正确”如何限制了艺术的真实性和深度。这提醒读者,在享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要警惕其背后的潜在影响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5. 生活中的小确幸与大哲学

    • “书店里的猫”以及“W蠹iPad不见了!”等文章,虽然笔触轻松,却蕴含着对生活中微小美好的珍视,以及面对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店里的猫咪,成为了人与书店情感连接的象征,它们的离世带来集体怀念,展现了日常陪伴的深刻意义。丢失iPad的故事,则把对物质的执着转化为对记忆的守护,传递了**“事在人为”的积极信念**。

总而言之,这份副刊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和深入的探讨,不仅提供了娱乐和资讯,更鼓励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关注家庭关系、审视社会现象,并在平凡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力量。它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注重心灵成长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