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刊(第59期)1992.12
《历史月刊1992.12》,主要围绕几个历史主题展开。其中,“壬辰战役四百年”专栏探讨了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战争,详细分析了中日韩三方在此次冲突中的角色、战略以及战后对各自国家和东北亚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文章还包含对当时明朝援军、朝鲜义兵以及日军暴行的描述。同时,文本也收录了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篇章,剖析了其起因(如教会贩卖赎罪券)、发展过程、路德的思想转变,以及该运动对欧洲社会和政治带来的影响,并探讨了路德后期对犹太人的偏激态度。此外,文本还穿插了对中国古代绘画**(如《明皇幸蜀图》和《职贡图》)的介绍与鉴赏,并刊登了永丰余造纸公司和养乐多公司的广告,展示了当时的历史研究、文化品味及商业信息。
目录:
历史月刊 第五十九期
【特辑】中日韩壬辰战役四百年
- 日本军阀进犯朝鲜其实意在假道入侵中国 (封面主题)
- 丰臣秀吉梦想统一东亚德川家康因势崛起 (封面主题)
- 壬辰之役始末 - 郑梁生
- 万历援朝抗倭之役的影响 - 张存武
- 壬辰倭祸与东北亚世界的大变局 - 黄元九
- 万历壬辰之役所留下的中韩友谊佳话 - 韦旭升
【西方史事】
-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 郭恒S
【历史评论】
- 杏坛话旧 - 莫由
- 六十二年前的清华数学星座
- 历史人物
- 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家——富弼 - 宋定
- 秦淮八艳传奇之(三)—陈圆圆 - 兪允尧
- 历史翻案
- 陈圆圆的死亡与墓葬新说 - 陈捷先
- 现代史争
- 历史抉择与民族命运 谈中、日、美三国近代史中几个实例 - 邵玉铭
- 史学讲座
- 中国历史地理学宗师 - 陈可畏
- 中国的大历史
- 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 - 黄仁宇
【历史文物】
- 龙门造像艺术中所反映的北魏世俗生活面貌 - 张乃翥
- 汉代陶井上的「神人操蛇制四方」图腾 - 夏明
【台语溯源】
- 诊 (疯) - 亦玄
- 行踏 (走动、来往) - 亦玄
【日常事物的起源】
- 鞋 - 郭玮埼
- 靴子
- 高跟鞋
- 球鞋
- 牛仔裤
【读者•作者•编者】
- 猛氏——熊猫的本名 - 严不臣
【时光流转】
- 田园诗人陶渊明逝世
- 金废刘豫为蜀王
- 《永乐大典》修成
- 日据时期首位台籍博士杜聪明
- 南京大屠杀
- 亚东关系协会成立
其他主要文章/栏目:
- 明皇幸蜀图 - 剧育岑
- 职贡图说(四) - 畏冬
- 新疆督办盛世才联俄始末 - 丁慰慈
- 历史人物的评价 - 李国祁
《历史月刊》第五十九期(1992年12月号)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刊物,涵盖了中、日、韩三国的历史事件、西方史事、历史人物评析、历史文物赏析以及日常事物起源等多个面向。本期特别以「中日韩壬辰战役四百年」为【特辑】,深入探讨了这场影响深远的东亚国际战争。
以下将针对各主要章节进行详细介绍:
【特辑】中日韩壬辰战役四百年 本期杂志的核心内容,聚焦于壬辰战役四百周年,旨在全面回顾这场改变东北亚格局的战争。
- 封面主题:指出日本军阀丰臣秀吉进犯朝鲜,实则意在假道入侵中国,并提及丰臣秀吉的统一东亚梦想与德川家康的因势崛起。
- 《壬辰之役始末》——郑梁生:详细叙述了1592年丰臣秀吉率军侵略朝鲜的始末,包括日军的势如破竹、朝鲜王室的仓皇撤退、明朝的迟疑援助,以及后来明军入朝援救并与朝鲜军民联合作战的过程。文章强调,这场战争的爆发源于丰臣秀吉并吞亚洲的野心,并揭示了朝鲜因党争内耗、延迟通报战情所导致的重大损失。其中,平壤战役的胜利被视为扭转战局的关键。
- 《万历援朝抗倭之役的影响》——张存武:探讨了这场历时七年的战争对中、日、韩三国的深远影响。朝鲜作为战场,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军制、税制发生变革。日本虽未达侵略目的,并损失大量兵员物资,但却吸收了朝鲜进步文化技术;同时,丰臣氏的势力因此役而大伤元气,加速了其灭亡,德川家康则因此崛起。明朝则因援朝战争耗费巨大军费,使财政恶化,辽东防务空虚,为后来的清朝兴起制造了机会。文章也提及明朝军队对朝鲜的军事训练与文化影响,以及战后中韩两国之间建立的深厚情谊。
- 《壬辰倭祸与东北亚世界的大变局》——黄元九: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了壬辰倭祸对东北亚世界结构的影响。作者指出,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朝鲜历史时代的划分,也促使日本从丰臣时代转向德川幕府的建立,明朝则呈现衰亡的初期征候。文章强调,此次战争证明了东北亚国家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时代进程中的内外因素如何共同推动了地区性的巨大变革。
【西方史事】
- 《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郭恒S:详细阐述了16世纪马丁•路德所发起的宗教改革。文章指出,宗教改革的直接导火线是教会贩卖「赦罪券」,而教皇的滥权、腐败以及诸侯对权势的争夺,加上资本家的金钱影响(如傅格家族),共同促成了这场变革。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信心得救」,他反对教会的「事功得救说」,并质疑教皇赦罪与统治教会的权力。文章也深入探讨了路德的思想从学术讨论转向「革命」和「民族」性质的过程,特别是他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和《论基督教徒的自由》对民众运动的影响,以及他对于农民战争的镇压立场(认为王侯的统治权力乃系神授)及其晚年反犹太人的言论,这些被视为他复杂和有争议的一面。此外,文章还分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宗教改革中所面临的挑战,他未能统一帝国的梦想最终因宗教改革与对法战争而破灭,导致了帝国的宗教分裂和诸侯权力的扩大。
【历史评论】
- 杏坛话旧:《六十二年前的清华数学星座》——莫由:回顾了1930年代清华大学数学系的辉煌时期,郑桐孙、熊庆来、杨武之、孙光远等教授群英荟萃,以及华罗庚、陈省身等国际级数学大师的崛起。文章特别澄清了华罗庚的恩师实为杨武之,而非广为流传的熊庆来,并提及杨武之与杨振宁、陈省身与郑士宁之间「科学的联姻」佳话。
- 历史人物:《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家——富弼》——宋定:赞扬北宋名臣富弼在对辽外交中的卓越表现。在宋朝面临辽、夏两面夹攻的危急形势下,富弼成功瓦解了辽夏联盟,透过增加岁币而非割地或联姻,化解了危机,达到了「以夷制夷」的目的。其「公忠体国」的办事态度值得学习。
- 历史人物:《秦淮八艳传奇之(三)—陈圆圆》——兪允尧:讲述了明末乱世佳人陈圆圆的传奇一生。作为苏州歌妓,她因绝色和才艺名扬江南,后被吴三桂占有。吴三桂为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导致明朝灭亡,清军入主北京。文章描写了她被劫持、在吴府的际遇,以及她晚年遁入空门、美貌迟暮的悲伤。
- 历史翻案:《陈圆圆的死亡与墓葬新说》——陈捷先:探讨了陈圆圆死因的各种传说,包括病逝宁远、为清军围杀、禅化仙隐和自沉莲花池等。作者特别提到1986年大陆贵州岑巩县发现的所谓陈圆圆墓地,并分析了其可信性,指出清廷「除恶务尽」的政策使得吴氏族人隐居并保护陈圆圆的可能性较低,呼吁进一步考证。
- 现代史争:《历史抉择与民族命运 谈中、日、美三国近代史中几个实例》——邵玉铭:这篇演讲稿探讨了中、日、美三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抉择及其对民族命运的影响。
- 中国走向共产主义:作者认为这与知识分子的「救世情怀」过于强烈、「不健全的『小我』」以及「时代环境」(如鸦片战争后的屈辱、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左翼文学的影响、毛泽东的「三座大山」理论)有关。
- 日本走向帝国主义:归因于明治维新的飞速成功所带来的民族自信心膨胀、「国体论」的权威统治,以及模仿西方列强建立「自给自足帝国」的野心。
- 美国从越战撤兵:因国内黑白冲突、反战运动、对美国国家定位的反思(是否堪任世界警察)等人道主义、实用主义的考虑,最终导致与中国和解,并间接促成了苏联和东欧共产政权的瓦解。
- 结论强调,民族在作历史抉择时,必须具备雄厚的历史知识和智能,并以中国的统一问题作为当前最大的挑战。
- 史学讲座:《中国历史地理学宗师——谭其骛》——陈可畏:介绍了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骛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性贡献。谭先生将中国沿革地理发展为独立的历史地理学,强调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并提出「中国」概念是逐步形成的多民族国家。他的代表作《中国历史地图集》被誉为历史地理学的宝贵财富。
- 中国的大历史:《从鸦片战争到自强运动》——黄仁宇:梳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 鸦片战争:揭示了清廷的自大与官僚体系的僵化,即便战败也未能根本改变其世界观。
- 英法联军:此次战争直捣京师,使清廷感受切肤之痛,俄国则趁机攫取大量中国领土。
- 太平天国及其他内乱:指出清廷内忧外患交迫,太平天国的教义与组织缺陷使其无法实现全国性变革,最终被曾国藩的湘军剿灭。
- 自强运动:这是一场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革,但由于其目的仅限于军事科技,缺乏制度和价值观念上的根本调整,最终无法成功,但也为后来的宪法改革和民国建立奠定了基础。
【历史文物】
- 《龙门造像艺术中所反映的北魏世俗生活面貌》——张乃翥:透过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展示了北魏时期的世俗生活。文章分析了供养人造像的服饰变化(从胡式到汉式,反映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佛像褒衣博带式服饰的来源(对现实法服的模仿),以及洞窟经变故事中描绘的生活用具和乐器(如斗帐、隐囊、圆凳、排箫、琵琶等),甚至建筑形式(庑殿顶、歇山顶、环形回廊)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拱柱装饰)。
- 《汉代陶井上的「神人操蛇制四方」图腾》——夏明:探讨了汉代的厚葬习俗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文章重点介绍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陶井栏,其上的「神人操蛇制四方」图腾,刻有鱼、龟、刀钩、青龙、白虎、神人操蛇制骆驼等形象。这些图腾不仅是精湛的雕塑艺术,也寓意吉祥、避邪,象征着四方保护神,反映了汉代人崇神、求仙的思想。
【台语溯源】
- 《诊 (疯)》——亦玄:探讨了闽南语中「疯」字发音「小」的词源,并引用《说文》和连横《台湾语典》进行考证,指出其本字可能为「诊」,也提及一些方言中可能存在有音无字的现象。
- 《行踏 (走动、来往)》——亦玄:指出「行踏」一词在闽南语中的保留,并引用古籍说明其自古以来即为通用词汇,不分阶层。
【日常事物的起源】
- 本节简要介绍了鞋子(凉鞋是古老款式,从埃及古墓发现)、靴子(亚述人发明,作为军用鞋)、高跟鞋(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流行,最初是男人穿用以增高和避免泥泞路面)、球鞋(20世纪出现,与橡胶和轮胎技术相关,耐吉是知名品牌)、牛仔裤(利瓦伊•史特劳斯发明,最初是工人的耐磨工作裤)的历史起源。
【读者•作者•编者】
- 《猛氏——熊猫的本名》——严不臣:澄清了熊猫的古老名称「猛氏」。作者引用《上林赋》和郭璞的注释,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文献中就已有对熊猫的记载,并驳斥了欧美人自诩为发现者的观点。
【时光流转】 本节列举了中国历史上12月份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
- 田园诗人陶渊明逝世 (公元427年)。
- 金废刘豫为蜀王 (公元1137年),刘豫曾是金扶植的傀儡皇帝。
- 《永乐大典》修成 (公元1407年),这部图书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大伟构。
- 日据时期首位台籍博士杜聪明 (公元1922年)。
- 南京大屠杀 (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大规模屠杀中国军民的暴行。
- 亚东关系协会成立 (民国61年/1972年12月),旨在维系中日断交后的民间关系。
总体而言,本期《历史月刊》提供了一个广泛而深入的历史视野,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如壬辰战役)的专题探讨,也有对历史人物、文化现象和日常事物起源的细致解析。文章内容丰富,引经据典,旨在透过历史的回顾,为读者提供思考当下和未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