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刊第60期1993.01
这份文献提供了《历史月刊》1993年1月号的节选,重点阐述了中国新年宫廷习俗的演变。它详细介绍了从汉代到清代的宫廷新年庆祝活动,包括驱傩仪式、元旦朝贺和元宵灯节。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欧阳修在不同时期的遗迹与祠庙,以及明末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的生平,并探讨了年画和对联等民间习俗的起源,强调了传统节庆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提供的数据整理的目录:
这份目录来自**《历史月刊》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元月一号(第60期)**。
特辑内容(封面及前页重点宣传)
- 孙中山学医及行医述略 (A Brief Account of Sun Yat-sen's Medical Studies and Practice)
- 中共「新年画」政治意义 明清官场吃喝风 (The CCP's "New Year Pictures" Political Significance
& Ming and Qing Officialdom's Eating and Drinking Culture)
- 味全儿童资优奶粉:培育资优儿童,是父母最大的喜悦与骄傲 (Weichuan Children's Gifted Milk Powder: Nurturing Gifted Children
is Parents' Greatest Joy and Pride) – 广告
目录详情(页码为杂志内页码,非PDF页码)
- 艺史谭 (Art History Talk)
- 欧阳修的遗迹与祠祀 / 欧阳礼 (Ouyang Xiu's Relics and Ancestral Rites / Ouyang Li) – 第4页
- 历史人物 (Historical Figures)
- 秦淮八艳传奇之四—李香君 / 俞允尧 (Legends of Qinhuai's Eight Beauties Part Four - Li Xiangjun / Yu
Yunyao) – 第13页
- 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与飞行家—冯如 / 张学继 (China's First Aircraft Designer and Pilot - Feng Ru / Zhang Xueji)
– 第21页
- 专箱 (Special Feature)
- 中国古代宫廷年俗 (Ancient Chinese Imperial New Year Customs)
- 中国年俗的由来 / 逐原 (The Origin of Chinese New Year Customs / Zhu Yuan) – 第24页
- 汉代宫廷的年俗 / 古原 (New Year Customs in Han Dynasty Imperial Courts / Gu Yuan) – 第26页
- 魏晋南北朝宫廷的新年礼仪 / 苏文雄 (New Year Rituals in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mperial Courts / Su Wenxiong) – 第28页
- 唐代宫廷的新年 / 观者 (New Year in Tang Dynasty Imperial Courts / Guan Zhe) – 第30页
- 「题揑咿睨」拜日相庆—辽金元宫廷年俗 / 王民信 ("Nian Nie Yi Ni" Celebrating New Year - New Year
Customs in Liao, Jin, Yuan Imperial Courts / Wang Minxin) – 第32页
- 宋代宫廷的新年活动 / 黄宽重 (New Year Activities in Song Dynasty Imperial Courts / Huang
Kuanzhong) – 第33页
- 清宫年俗琐谈 / 陈捷先 (Qing Palace New Year Customs / Chen Jiexian) – 第39页
- 中共与「新年画」 / 李世伟 (The CCP and "New Year Pictures" / Li Shiwei) – 第49页
- 历史还原 (Historical Restoration)
- 西安碑林的迁置时间 / 辛德勇 (The Relocation Time of Xi'an Stele Forest / Xin Deyong) – 第56页
- 历史怀旧 (Historical Nostalgia)
- 从《如梦录》谈明代的开封城 / 孔宪易 (Discussing Kaifeng City in the Ming Dynasty from "Rumeng
Lu" / Kong Xianyi) – 第58页
- 社会与生活 (Society and Life)
- 从《红楼梦》谈明清官场吃喝风 / 经盛鸿 (Discussing Ming and Qing Officialdom's Eating and Drinking Culture
from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Jing Shenghong) – 第68页
- 历史疑案 (Historical Unsolved Cases)
- 狸猫换太子与章献刘后之谜—宋代宫廷与盐商茗贾 / 古钟 (The Mystery of "The Wild Cat for the Prince" and Empress
Liu Zhangxian—Song Dynasty Imperial Court and Salt Merchants / Gu Zhong)
– 第78页
- 历史论坛 (Historical Forum)
-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 / 黄仁宇 (Historical Examples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
Huang Renyu) – 第84页
- 现代史事 (Modern Historical Events)
- 孙中山学医及行医述略 / 庄政 (A Brief Account of Sun Yat-sen's Medical Studies and Practice /
Zhuang Zheng) – 第96页
- 费正清和他的最后一本书—谈费正清对国共的观点 / 王成勉 (Fairbank and His Last Book—Discussing Fairbank's Views on the KMT
and CCP / Wang Chengmin) – 第111页
-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运动会 一九三六年纳粹德国国社党大会此影 (China's Earliest Large-scale Sports Meet & The 1936 Nazi
Germany National Socialist Party Congress Visuals) – 第116页
- 图说历史 (Illustrated History) - 此类别在杂志目录中未明确标识页码,但内容紧随其后
- 领带 (Tie)
- 帽子 (Hat)
- 手帕 (Handkerchief)
- 扇子 (Fan)
- 钮扣 (Button)
- 日常事物的起源 (Origin of Everyday Things)
- 犀牛望月(空想妄想、空劳等待) / 亦玄 (Rhinoceros Gazing at the Moon (Daydreaming, Waiting in Vain) / Yi
Xuan) – 第122页
- 台语溯源 (Origin of Taiwanese Language)
- 石碇仔保正(自我膨胀) / 亦玄 (Shiding Village Chief (Self-Inflated) / Yi Xuan) – 第123页
- 时光流转 (Flow of Time)
- 中国历史上的一月 (January in Chinese History) – 第125页
- 唐太宗遣兵征讨龟兹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Dispatches Troops to Conquer Kucha) – 第125页
- 文天祥殉节 (Wen Tianxiang Dies for his Cause) – 第126页
- 达赖五世至南苑朝觐顺治 (The 5th Dalai Lama Pays Homage to Emperor Shunzhi in Nanyuan) – 第126页
- 孙、越发表联合宣言 (Sun and Joffe Issue Joint Declaration) – 第127页
- 台湾省选出首届立监委 (Taiwan Province Elects First Batch of Legislative and Control
Yuan Members) – 第127页
- 历史情报 (Historical Intelligence)
- 中国古代殷商人会移居美洲? (Did Ancient Chinese Yin Merchants Migrate to America?) – 第128页
- 殷墟文字形成新说 (New Theory on the Formation of Yin Ruins Script) – 第129页
- 日本九州岛岛大学图书馆展出《蒙古袭来画卷物》 (Kyushu University Library in Japan Exhibits "Mongol Invasions
Picture Scroll") – 第130页
- 奈良法隆寺内发现日本最古老墨写文字 (Japan's Oldest Ink-Written Text Discovered in Horyuji Temple,
Nara) – 第131页
- 墨西哥政府斥资千万保存十个考古遗址 (Mexican Government Spends Tens of Millions to Preserve Ten
Archaeological Sites) – 第131页
- 新约圣经中重要人物遗骸首次出土 (Remains of Important New Testament Figure Unearthed for the First
Time) – 第132页
- 揭开阿尔卑斯山冰人之谜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the Iceman from the Alps) – 第133页
- 西安发现张学良题词原件 (Original Inscription by Zhang Xueliang Discovered in Xi'an) – 第134页
- 历史解惑 (Historical Misconceptions)
- 问:宋代夜市与今日夜市有何不同的营业项目? / 王民信 (Q: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items between Song Dynasty
night markets and today's night markets? / Wang Minxin) – 第135页
- 问:清太祖的名字应该写为「努尔哈赤」,还是「努尔哈齐」? / 陈捷先 (Q: Should the name of Qing Taizu be written as "Nurhaci"
or "Nurhaci"? / Chen Jiexian) – 第135页
- 编辑室手记 (Editor's Note) – 第137页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历史月刊》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元月一号(第60期)各章节的详细书评,旨在提升您对其中主要概念和内容的理解:
《历史月刊》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元月一号(第60期)书评
这期《历史月刊》以丰富多元的历史议题,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充实且启发智慧的历史之旅。从中国传统年俗的深厚底蕴到近代历史人物的传奇事迹,再到对当代重大议题的历史借鉴,内容涵盖广泛,旨在回馈读者对本刊的支持与爱护。
1. 艺史谭:欧阳修的遗迹与祠祀 / 欧阳礼
本章详细梳理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生平足迹及其相关的遗迹与祠祀。文章介绍了欧阳修的出生地绵州(四川绵阳)所建的「六一堂」,该堂历经多次修建,并因城市建设需要而迁建至南湖,规模更为宏大,供后人凭吊瞻仰。此外,也提及欧阳修少年时期寄居的随州(湖北随县)「白云楼」,该地是其母亲「画荻教子」的典故发生处,对其一生影响深远。
文章还探讨了欧阳修在洛阳任职期间与牡丹花的渊源,他所著的《洛阳牡丹记》及《洛阳牡丹图》至今仍流传,并指出洛阳牡丹品种经多年培植已达两百余种。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而贬谪夷陵(湖北宜昌),当地为其修建的「至喜堂」与「至喜亭」成为他当时困顿生活的见证,他撰写的〈峡州至喜亭记〉使此亭成为宋代三大胜境之一。夷陵的经历对欧阳修的政治观念和治学态度产生了极大转变,他从中体认到实务行政的重要性,而非仅是高谈阔论。
此外,文章也介绍了河南滑县的「画舫斋」和「秋声楼」,以及欧阳修因新政失败贬滁州后,自号「醉翁」并写下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该亭如今已扩展成小型园林,是中国第四大亭。扬州和平山堂、谷林堂及欧阳文忠公祠,展现了欧阳修「文章太守」的美誉及其对当地文化生活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及开封的「二贤祠」、青州的「三贤堂」、颍州的「西湖书院」与「会老堂」,以及其在新郑的墓地「欧坟烟雨」,并指出其故里江西庐陵与永丰县的祠祀,反映了后人对这位先贤的崇敬与纪念。
2. 历史人物
- 秦淮八艳传奇之四—李香君 / 俞允尧 本部分聚焦于明末清初南京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描绘了她小巧玲珑、多才多艺的形象,被誉为「香扇坠」。文章详细叙述了她与复社领袖侯方域的坎坷爱情故事,特别是她对阉党阮大钺的义正词严拒绝,以及血溅定情诗扇,被杨龙友点画成桃花扇的传奇。李香君在南京失陷后,毅然遁入空门,割断情根,其传奇生平也成为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灵感来源,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奇女子。文中也辨误了「媚香楼」的真实遗址。
- 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师与飞行家—冯如 / 张学继 此篇介绍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冯如的传奇一生。冯如早年家境清寒,赴美谋生后刻苦自学机械技术,发明了多种实用机器,并能制造灵敏的无线电发报机。受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冯如立下「飞机不成,誓不返国」的誓言,决心研制飞机以固国强邻。在黄杞、张南、谭跃能等华侨的资助下,他于1907年在奥克兰创办工厂,历经多次失败,最终从鹰的飞行姿态中获得启发,于1909年成功驾驶自制飞机升空,飞行高度和距离均超过莱特兄弟的首次纪录,开启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冯如后在旧金山国际飞行比赛中夺冠,声名远播。他拒绝美国高薪聘请,学成归国投入革命阵营,被广东军政府任命为飞机队飞机长,成为中国第一支空军队伍的缔造者。不幸的是,他于1912年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时失事殉难,年仅29岁,其「千秋留实学,黄花泣秋风」的壮志豪情至今仍受景仰。
3. 专箱:中国古代宫廷年俗 本专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宫廷丰富多彩的年俗,展现了历代王朝的文化特色与国势盛衰。
- 中国年俗的由来 / 逐原 文章指出中国庆贺新年的根源可追溯到古代冬季举行的庆丰收及谢神祖活动,汉代初年的「黄老之治」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汉武帝制定《太初历》,将正月定为岁首,从此「元旦」的日子底定,年俗庆典也逐渐定型并普及各地。年俗不仅是庆典,更具有加强亲族联系、调节人际关系、弘扬家庭伦理等功能。
- 汉代宫廷的年俗 / 古原 汉代宫廷年俗以**「驱傩」仪式**为重头戏,旨在驱除瘟疫,除旧迎新。仪式由「方相氏」带领假面猛兽与「仮子」共同进行,场面严肃而恐怖,皇帝也会赏赐百官以示慰问。爆竹起源于汉代,最初用于驱邪,后经魏晋、宋代发展,成为庆祝节日的欢乐象征。元旦的「朝贺」是群臣向皇帝拜年的隆重仪式,伴随着赐宴和乐舞百戏,有时皇帝还会以经史问难来试探臣僚学问。文章也提到元宵节的起源传说,多与祭祀和宗教相关。
- 魏晋南北朝宫廷的新年礼仪 / 苏文雄 魏晋南北朝宫廷年俗承袭汉制,驱傩仪式规模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将驱傩改为步骑兵的战阵演习,旨在耀兵扬威,象征北朝终将并灭南朝,为节日增添了杀伐气氛。元旦朝贺仪式在各朝代均有举行,并在晋代制定了更为繁复的《咸宁仪》,包括夜间燃起巨大火炬、群臣依职级行礼、皇帝接受朝贺及赐宴等。
- 唐代宫廷的新年 / 观者 唐代新年放假七日,宫廷内仍有诸多典礼和活动。除夕夜举行驱傩舞,君臣守岁团圆。元旦则有皇帝主持的「元旦朝会」,规模庞大,百官、朝集使、各国使臣等悉数参加,彰显天下升平。朝会后常有祭祀太庙、谒陵和籍田等活动,伴随酒宴、校猎,甚至大赦。文章还提及唐代「投名刺」作为贺年卡片的起源。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则更为活泼随兴,中宗和睿宗都曾微服观灯,与民同乐,呈现热闹狂欢的景象。
- 「题揑咿睨」拜日相庆—辽金元宫廷年俗 / 王民信 此篇探讨了契丹、女真、蒙古三族在受汉文化影响下仍保有其特色的宫廷年俗。蒙古人的年俗始于年前十二月下旬的「脱灾」仪式,旨在「迎新祈福」,包括「射草狗」和以羊毛缠身念咒语以「脱旧灾」。契丹人的年俗重头戏在元旦,称为「乃捏咿睨」,以糯饭和白羊髓制饼掷丸,并有「烧田鼠」以「惊鬼」的习俗。金朝的「拜日」活动最初为民间习俗,后纳入宫廷礼仪。元旦朝贺仪式在辽金元三朝皆隆重,蒙古人甚至会穿白色袍服以示吉祥,并有丰富的娱乐表演。文章也提及立春的「击土牛」和正月十三日的契丹「鹘里财」(偷时)习俗,指出女真人的「偷时」比汉俗更为严厉。元宵观灯在女真则仿自汉俗,呈现热闹的太平景象。
- 宋代宫廷的新年活动 / 黄宽重 宋代年节活动从十二月延续至一月底,帝王利用各种公开庄严的仪式强调统治合法性。除夕夜,宫廷举行「大傩仪」驱鬼逐疫,并准备精巧的糖果、玩具供帝后宗室守岁,燃放各种形式的爆竹。大年初一是最隆重的「大朝会」,皇帝接受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节的祝贺,仪式庄严繁琐。文章特别描绘了各国使臣觐见皇帝的特色服饰与礼仪。南宋虽因国势与场地限制,朝会规模逊于北宋,但江南的富裕使器物和食品更加讲究。文章还介绍了春联和压岁钱的起源,这些习俗至今仍流行。元宵节是新年高潮,皇帝在「宣德楼」赏灯,宫廷内外张灯结彩,百戏献技,施放烟火,君民同乐,呈现繁华景象。
- 清宫年俗琐谈 / 陈捷先 清宫年俗融合满汉蒙藏多元文化。腊月初八开始,有煮粥供佛、封印放假等活动。除夕夜,皇帝举行隆重赐宴,并有满洲传统的「庆隆舞」表演,宫眷们包饺子、掷骰子守岁。元旦皇帝日程紧凑,包括祭祀祖先、接受内外朝贺、宴请宗室王公。正月初二有分派祭肉的满洲旧俗。新年期间还有皇帝钦点王大臣赋诗、演戏等艺文活动。元宵节前后的「看烟火」是高潮,在山高水长楼举行,场面壮观。文章也藉朝鲜使臣金景善的见闻,描述外国使臣参与清宫年俗的情形,包括冰嬉宴、除夕宴、元旦朝贺和观赏烟火。最后,文章指出清代国势的盛衰与年俗庆典规模息息相关,从努尔哈齐的简陋到乾隆的鼎盛,再到清末的衰微,反映了帝国的兴衰。文章还提及清帝赐「福」字的习俗,及其在雍正年间被用作教育大臣的工具。
4. 历史还原:西安碑林的迁置时间 / 辛德勇
本章考证了西安碑林的迁置时间,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说法。西安碑林最初源于唐代的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存放于唐代国子监。文章指出,碑林经历了两次主要迁移:第一次在后梁初,刘𢀖将韩建遗留的石经移入改建后的长安新城。第二次是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枢密直学士张策因旧址低洼,在今碑林处重建府学和孔庙,并将石碑一并迁入。这项考证澄清了碑林迁至现址的确切时间,对于研究宋元时期西安城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5. 历史怀旧:从《如梦录》谈明代的开封城 / 孔宪易
此篇以《如梦录》为主要依据,详细描绘了明代开封城的风貌与社会生活。文章指出,今开封城墙的主体是明初修建的,纠正了部分记载的长度偏差。开封城内经历了隋唐以来的两县分治到明初的祥符县独治,城内划分为八坊,延续了坊制传统。城内外胡同众多,周王府作为「城中之城」,象征朱明皇室在开封的权力中心,其家族繁衍导致七十二座王府占据大量土地,使农民沦为庄丁佃农,加剧社会矛盾。
文章详述了明代开封工商业的繁盛,包括丝织业、兵器铸造、钱局、银器、油纸伞、皮局、刻书业等,这些行业雇用大量工人,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畸形繁荣。商业方面,徽商掌控经济命脉,塌房街的出现证明开封在中原的重要地位。交通上,尽管汴河淤塞,但朱仙镇作为货物转运站,仍使开封保持水陆要冲的地位。文化教育方面,除官办学校外,周王府设宗学、女学,民间私塾、义学遍布,八大书院尤以大梁、明道著名。文章还描述了开封丰富的百戏表演,包括软舞、杂技,以及元宵节万灯辉煌、焰火璀璨的绚丽景象,展现了明代开封的文化魅力,但也提到了明末黄河决口对开封造成的浩劫,并对祸首的争议进行了探讨。
6. 社会与生活:从《红楼梦》谈明清官场吃喝风 / 经盛鸿
本章透过《红楼梦》中贾府的奢靡饮食描写,揭示了明清官场骇人听闻的吃喝之风。作者指出,《红楼梦》对「吃」的描绘不仅推动情节,更深刻反映了贵族豪奢和官场腐败。文章追溯中国饮食文化自商纣王「酒池肉林」以来,历代官场大吃大喝的惯例,唐代杨国忠家族的饮食即极尽奢华。明代官场的吃喝风愈演愈烈,胡惟庸训练猴子端茶倒酒,严嵩父子使用金银器皿,并在贪赃满百万两时大肆宴客。更有甚者,官员们竞相搜罗奇异食材,食胎衣、月津、蚯蚓等,令人匪夷所思。
清代官场吃喝风更是恶性发展,食品丰盛、做工讲究、宴会频繁,如王亶望用鸭汤熬豆腐、林贻书等人的鱼翅宴。南方官绅亦不遑多让,扬州盐商的豪奢饮食连乾隆帝都惊叹。河道总督衙门的吃喝更是奇特残忍,如「竹笋烤肉」需十多头小猪脊肉,「鹅掌」则将鹅活烤饮料入腹,极尽残忍之能事。这种吃喝风助长了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等恶行,明清官俸微薄,官员们只能靠搜刮民脂民膏来维持豪奢生活。文章列举了严嵩、刘瑾、魏忠贤、和珅等贪污之王,以及晚清官场公然受贿的现象,如京官、太监李莲英、庆亲王奕劻等。作者总结,贫污腐败与豪吃浪喝互为因果,成为明清官场不可阻挡的两股恶流,导致官僚怠政,人民受苦。
7. 历史疑案:狸猫换太子与章献刘后之谜 / 古钟
本章探讨了宋代章献刘皇后(刘氏)的传奇人生及其身后的谜团,试图辨析「狸猫换太子」戏剧故事与历史真实的距离。文章指出,史实中皇子(仁宗)的生母李氏并未离开后宫,且在死后才被追封为宸妃。仁宗在得知生母被隐瞒的事实后曾震怒,但开棺验尸后发现李宸妃容貌若生,服饰严具,使得疑虑顿消。文章提出多重疑点:仁宗为何长期不知生母?李氏为何缄默?真宗为何至死未揭穿?这桩骗局在刘氏死后为何了无风波?这些都构成了刘后留下的千古之谜。
文章对刘氏的出身进行考证,指出她并非将门之后,而可能是「倡妇」出身,后被银匠宫美(即刘美)纳为妻妾,最终透过刘美结识真宗。刘氏凭借善播荫的技艺初入王府,曾因与少年真宗炽烈情爱而遭皇家乳母干预,被逐出王邸,后经张者藏娇。这些经历使刘氏身世及其入宫前的婚恋状况成为历史悬疑。文章还揭示了刘后与盐商、茶商的联姻关系,如嘉州盐商王蒙正之女嫁给刘美之子,开封茶商马季良娶其侄女,钱惟演与丁谓也与其结为姻亲。刘后利用权力庇护这些商贾姻戚,例如邛州盐案中她庇护王蒙正,导致寇准和章频被罢官。最后,文章提及刘后擅权干政,使得真宗在晚年与她产生芥蒂,数次欲立太子监国却未遂,以及北宋首次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尽管刘后开放盐禁、嘉惠黎民的政策获得拥护,但其动机与后续影响仍存争议,这些都使得刘氏成为历史上充满谜团的人物。
8. 历史论坛: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例证 / 黄仁宇
黄仁宇教授以「大历史」的视角,探讨了「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多个实例,指出它并非蓄意设计,而是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因历史与地理需求所产生的两种立法或司法体制。他强调这种制度难免产生矛盾冲突,而战争绝不可能解决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唯有双方互相谅解、提携方能化解难题。
文章列举了四个历史例证:
- 元朝税法南北两制: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在税收上实行南北两种制度:北方沿用辽金旧制的「租庸调制」(包束式,土地国有,全民均田),南方则沿用南宋的「两税制」(按亩征收,与收入成比例)。这种差异是由于华北在蒙古占领前已被半游牧民族统治百年,便于直接控制小自耕农;而华南地形复杂,南宋税制已完善,故维持旧制。尽管忽必烈实行中央集权,但其财政体制因一国两制及冗杂的「投下」制度而紊乱,导致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财政官员被视为奸臣而获罪,最终影响元朝覆亡。
- 美国蓄奴问题南北两制: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北部禁止蓄奴而南方认为合法,这在国家法令与社会组织上形成一国两制。宪法虽然规定了奴隶数在众议院席位分配中的折算,以及逃奴需归还原主,但模糊的条款和棉花退籽技术的发明使得奴隶制度在南方兴盛。废奴运动在北方兴起,带有宗教虔诚,引发了密苏里法案和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的争议,最终导致关于「全民最高主权」在州还是联邦的激烈辩论,促成南北战争。黄仁宇指出,内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在于基本法律中的模糊之处,以及一国两制造成的宪法问题和激化的情绪。
- 荷兰民国的地方分权:十六至十七世纪,荷兰民国在抗衡欧洲集体体制时,将联邦制和地方分权的概念发挥到极致,可视为一国两制原则的极端表现。低地国家长期实行地方分权,各市镇自治程度高,强烈反对勃艮第大公和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中央集权企图。长达87年的独立战争后,荷兰保持了七个独立主权省份组成的邦联,甚至许多市镇也保持独立自主,海军、东印度公司、邮政等均由地方分掌,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其长处在于力求实用,不急于销毁有效的旧事物。
- 英国普通法与衡平法两制:十七世纪的英国司法体系中存在「普通法」与「衡平法」两种体系,这也是一国两制的表现。普通法以成例判案,僵化不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衡平法则基于公平合理原则,匡正普通法弊端,最初由宫廷牧师法庭施行。两种法庭在判案时可能差异甚大,尤其涉及商业时。这两种法制的冲突激化了十七世纪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最终导致清教徒革命和一个世纪的动乱。光荣革命后,英国上层机构更新,下层社会结构也发生变化,土地问题逐渐规范化,最终普通法与衡平法融合,一国两制被淘汰,英国进入现代化阶段。
黄仁宇总结指出,历史上的「一国两制」是由内部经济不平衡和地理、历史因素导致,战争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反而可能制造新问题。他认为,今日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经济互相提携,应避免武力统一,转而建立独立的司法制度,注重真实数字管理,以历史智能解决问题。
9. 现代史事
- 孙中山学医及行医述略 / 庄政 此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行医一百周年。文章讲述孙中山先生弃军、法而选择学医,认为「医亦救人之术」,可藉医学保障国民健康,进而强盛国家。他先后在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和香港西医书院攻读,成绩优异,尤其在解剖学和外科方面表现出色。求学期间,他广泛涉猎社会科学,深研《进化论》与《互助论》,并对中国农学、法律制度有所关注。毕业后,他先在澳门镜湖医院任西医师并开设中西药局,仁心仁术,为贫民义诊,声誉鹊起,但因澳门民智闭塞、葡籍医生排挤,最终转赴广州发展。在广州开设「东西药局」后,他继续义诊,并将医务所作为革命同志聚谈之地,为日后的革命行动奠定基础。文章引用其兄孙德彰之言「行医祇救济少数人,革命则能救多数人」,点明孙中山先生从医术救人走向革命救国的志向,并认为他是两岸共同肯定的历史人物。
- 费正清和他的最后一本书 / 王成勉 此篇介绍了美国汉学界宗师费正清对中国研究态度的转变。费正清自1948年起,长期采取批评国民政府而友好中共的态度,甚至为文革辩护。然而,他去世前完成的最后一本着作《中国:一部新史》中,对国共的观点发生了相当大的修正。文章指出,自中美建交后,美国学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大陆,揭示了中共过去的诸多弊病与惊人的迫害情况(如反右、大跃进、文革)。八九民运的镇压更使得费正清对中共感到失望,他不再对中共抱持希望,并批评其独裁政治。
文章特别强调,费正清在新着中对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印象有了很大转变,例如肯定蒋介石在抗战期间的外交成就。他还前所未有地给予中华民国在台湾高度评价,认为其四十年是一个成功的发展故事,并将台湾成功归因于蒋介石重用从大陆来台的「中国自由派」人才。费正清晚年的困窘反映了其几十年来预测的「完全相反」局面,但他仍有勇气修正观点,展现了学术良心。
- 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运动会 简要提及中国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指出1905年广东省和广西省在广州东校场举行的运动会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运动会,尽管当时参赛者皆为男性。
- 一九三六年纳粹德国国社党大会影像 介绍了1936年纳粹德国在纽伦堡举行的大规模国社党全国代表大会,希特勒藉此展示军事威力,并公布「四年计划」,随后德国将争夺矛头指向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0. 图说历史:日常事物的起源 / 郭玮玮
此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日常用品的起源:
- 领带:起源于17世纪克罗地亚佣兵前往法国作战时的领巾,随后在法国和英国流行,款式和打法多样。
- 手帕:罗马人曾用汗巾拭汗鼻涕,但中世纪未被接受。15世纪法国仕女将中国农夫遮阳用的亚麻布缩小,成为手帕,并演变成社交信号。
- 扇子:中国和埃及约五千年前各自发明扇子,埃及扇子象征阶级,中国扇子则普及各阶层。折扇起源于日本,后传入中国并改良。
- 帽子:人类戴帽子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希腊的图锥帽演变为今日的学士帽。16世纪假发流行导致帽子一度被冷落,后又回潮并衍生戴帽礼仪。18世纪末伦敦杂货商设计的高顶礼帽曾引发骚动。
- 钮扣: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发现最早使用贝壳钮扣的证据,距今三千年。1200年代后,钮扣与扣孔才取得应有地位,并曾有法王订制数千金钮扣的奢华案例。
11. 台语溯源
- 犀牛望月 (空想妄想、空劳等待) / 亦玄 文章探讨了「犀牛望月」这个词语在台湾俚语中的独特诠释。虽然它在中文成语中意指「所见不全」,但在台语中却衍变成「空想妄想」或「空劳等待」之意。文章引用民歌歌词和日常对话,说明在台语语境下,「犀牛望月」表达的是徒劳的期盼和等待。
- 石碇仔保正 (自我膨胀) / 亦玄 此篇追溯了「石碇仔保正」这句台语俚谚的典故。日据时代,台湾沿袭清代保甲制度,保正类似村里长,因其在地方上的权势而受人尊崇。故事讲述石碇村的蔡保正追赶火车,高喊「我是石碇仔保正」,火车司机因其天真可爱而停车,使得蔡保正声名大噪,也因此成为「夜郎自大、自我膨胀」的讽刺语。
12. 时光流转:中国历史上的一月 此部分列举了发生在历史上一月份的重大事件:
- 唐太宗遣兵征讨龟兹:公元648年,唐太宗因龟兹援助焉耆并背弃藩臣礼,派遣大军征讨,最终擒获龟兹王并控制塔里木盆地,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
- 文天祥殉节:公元1283年1月,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虏三年余后,因拒不投降,于大都(北京)被忽必烈下令处死。
- 达赖五世至南苑朝觐顺治:公元1653年1月,达赖五世应顺治帝邀请,至北京南苑朝觐,清廷给予隆重礼遇,旨在结好蒙古诸部。
- 孙、越发表联合宣言:公元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签署联合宣言,共认苏维埃制度不适用中国,苏俄放弃帝俄时代对华特权,旨在促进中国革命与统一。
- 台湾省选出首届立监委:公元1948年1月,中华民国宪法实施后,台湾省选举产生了首届监察委员和立法委员。
13. 历史情报
此部分呈现了多则最新的历史与考古发现:
- 中国古代殷商人会移居美洲?:提出殷商人在公元前1200-300年间东渡美洲的证据,包括奥尔梅克文明遗址出土的玉圭铭文与中国殷墟甲骨文的相似性,以及美洲原住民自称中国血统的传说。
- 殷墟文字形成新说:大陆学者表可瑜提出殷墟文字并非逐步演进,而是在短时期内由少数贞人集团为国家机器需要而大量创造的。
- 日本九州岛大学图书馆展出《蒙古袭来画卷物》:展示了鎌仓时代描绘武士抵抗元军入侵的珍贵画作。
- 奈良法隆寺内发现日本最古老墨写文字:在释迦三尊像坐台下发现了写于公元612年的文字,有助于研究日本古代官僚制度。
- 墨西哥政府斥资千万保存十个考古遗址:墨西哥投入巨资保存重要考古遗址,以帮助国民了解自身历史。
- 新约圣经中重要人物遗骸首次出土:考古学家发现一具被认为是将耶稣交给罗马人处决的耶路撒冷高僧凯法斯的骨骸。
- 揭开阿尔卑斯山冰人之谜:对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冰封石器时代人类尸骨的研究,推断冰人约五千多年前因大雪覆盖而死亡。
- 西安发现张学良题词原件:发现了张学良1936年为东北大学校舍奠基纪念碑题词的原件,表达了复兴河山的志向。
14. 历史解惑
此部分解答了读者提出的两个问题:
- 宋代夜市与今日夜市有何不同:王民信先生指出,宋代夜市营业形式更多样,从店铺到推车挑担,且餐饮种类繁多,远比今日热闹,并详细列举了各种食品。
- 清太祖的名字应写为「努尔哈赤」还是「努尔哈齐」:陈捷先教授解释,清太祖的汉字名写法因时代和立场而异,明朝多称「奴儿哈赤」带有贬意,满洲人自己最初写「弩儿哈奇」,入关后因受汉文化影响和谥号关系,康熙后官书统一为「努尔哈齐」,而大陆学者多习用「努尔哈赤」。
15. 编辑室手记
编辑室手记总结了本期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了中国年俗的传承与意义、黄仁宇教授关于「一国两制」的历史启示、贾府豪奢饮食对明清官场腐败的反映,以及费正清对国共观点的转变,为读者提供了本期杂志的精华导读。
总体而言,这期《历史月刊》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透过多角度的专题探讨,引导读者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其对当代的启示。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年俗、年画)的细致描绘,以及对近代重要人物(孙中山、费正清、冯如)的深入分析,都展现了其作为一份专业历史刊物的严谨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