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手机养大的孩子:一部关于数字时代儿童成长的深刻洞察

 

智能型手机养大的孩子:一部关于数字时代儿童成长的深刻洞察

石井光太著、李友君翻译

 


本书深入探讨了智能手机对日本儿童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对200多名托儿所到高中教师的采访,揭示了数字时代孩子们的各种新问题。文中指出,手机育儿导致儿童的户外玩耍减少、社交能力下降、身体协调性变差,甚至出现咀嚼吞咽能力不足和骨折率上升等现象。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孩子们对真实事物感受迟钝、依赖外部认可、缺乏独立性,以及家庭和学校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改变。这些变化共同描绘了一个被数字设备重新塑造的新型人类群体的成长图景。

 

 

石井光太所著、李友君翻译的《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实作品,它深入探讨了在智能手机和数字媒体陪伴下成长的一代,即所谓的数字原住民“AI原住民,他们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他们未来成人生活的影响。作者通过采访日本各地超过200名从托儿所到高中、大学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当代儿童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为家长、教育者和企业主管提供了一份必读的社会观察报告。

 

核心论点与方法: 本书的核心在于指出,孩子们的成长如同堆叠城堡石墙,初期阶段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未来的倾斜或崩塌。作者旨在系统地展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数字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逐步加剧的。书中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教育前线人员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使得这些恐怖片剧情般的故事具有极强的现实冲击力。

 

关键主题与深刻洞察:

 

  1. 玩耍与身体发展的异变:
    • 失去真实玩耍的能力: 许多孩子不再知道如何与真人玩耍,他们无法自行发明游戏或与他人分享乐趣,在公园里常常不知所措地呆立原地。传统的扮演家家酒等模仿现实生活的游戏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沉迷于数字游戏。
    • 感官迟钝与身体机能下降: 长期暴露于电子游戏和短视频的强烈刺激,使孩子们对现实世界中微小的感动变得迟钝,甚至对大自然失去兴趣。身体活动量减少导致骨折率提高(甚至比1970年代高2.4倍),腰腿力量不足,有些孩子甚至无法爬行、无法正常咀嚼吞咽固体食物,需要佩戴护头帽才能走路。这反映了大人优先社会对儿童自由玩耍空间的剥夺。
    • 数字育儿的普及: 父母因忙碌或缺乏育儿经验,倾向于将部分育儿工作外包给智能手机,例如用哄睡APP取代摇篮曲,或用益智游戏取代亲子互动。
  2. 社交与情感发展的扭曲:
    • 夸我症候群与扭曲的亲子关系: 孩子们过度渴望被夸奖,一旦没有得到认可就会发脾气。这与父母过度溺爱、只给予成功经验的教养方式有关,导致孩子抗压性低,无法接受批评,并将所有否定性言论视为人身攻击。亲子关系可能变得过度干涉、过于朋友化或一味奉承,使得父母难以在必要时进行严格管教。
    • 社交困境与角色化 学生们因害怕在社交媒体上被围剿,交友异常谨慎,甚至不愿在公开场合被称赞,生怕脱颖而出引发关注和嫉妒。他们为了保护自己,选择扮演特定角色来应对社交压力,即使被嘲笑也认为是角色的问题而非自己。这种角色化现象与宽松教育追求和谐、避免竞争的理念背景有关。
    • 社交圈的碎片化与冷漠的多样性 友谊变得高度细分化(如食友网友心友等),学生只与懂我的人打交道,社交圈变得狭隘且同质性高。他们倾向于在网络上保持连接,即使在同一空间也通过信息沟通,口语表达能力下降。这种浅层、单向的交往方式使得学生对朋友的了解非常肤浅,甚至无法记住同学的名字。
    • 霸凌的隐蔽化与无罪恶感: 校园暴力形式变得更加隐蔽,如状态消息霸凌或使用网络俚语进行侮辱。加害者往往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霸凌,缺乏同理心,认为自己只是在说事实开玩笑,拒绝承认错误。
  3. 学习与职业规划的失焦:
    • 缺乏远大梦想,甘当打工仔 许多高中生缺乏远大目标,选择大学时仅考虑能上哪就上哪离家近就好,甚至只想高中毕业后继续兼职,认为反正住家里不花钱,打工就能过日子。他们常说我的天生规格只有这样,认为追求高目标效率低下,失败是人生的污点。
    • 网络成瘾的蔓延: 超过一半的高中生和三分之一的小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他们将网络视为逃避现实压力的避难所。女性的社交媒体成瘾尤其突出,为获得点赞和认可甚至导致厌食症。
    • 函授高中与大学教育的困境: 函授高中因其学习模式的灵活性(如不必早起、无需通勤)日益普及,吸引了大量拒学学生,但这也可能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沟通能力和现实社交机会。大学也因少子化而降低入学门槛,导致许多缺乏学习能力甚至有身心障碍的学生进入大学,使得大学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教师角色更趋向于社会工作者。

 

深层原因与呼吁: 作者认为,这些问题并非儿童本身的错,而是成人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反映。在失落的三十年中,少子化、老龄化、双薪家庭常态化和社经差距扩大,加上网络普及,使得成年人筋疲力尽、缺乏余裕,从而将部分育儿工作外包或交由手机代劳,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自然成长的机会。

 

本书强调,虽然现代孩子在信息处理能力、全球视野和守法意识方面超越了前代,但关键在于要准确看清当代社会所欠缺的东西,并有意识地弥补,让他们培育出自立所需的综合能力’”。面对疫情后的新常态,成人社会需要正视这些前兆,而非视而不见。

 

总结: 《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是一部警示意味浓厚的作品,它以第一手的观察和详尽的数据,为读者揭示了数字时代儿童成长的严峻现实。它不仅描绘了问题的表象,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社会、家庭与教育根源。这本书强制性地要求我们思考,作为成年人,我们能为下一代做些什么,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迎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