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主题论文:马来工业,第二部分:捕鱼、狩猎与诱捕
本书详细介绍了马来地区的传统产业,特别是渔业、狩猎和诱捕。它深入探讨了当地使用的各种渔网、鱼笼、鱼叉和钓线,以及捕捉陆地动物的陷阱、套索和狩猎方法。此外,文本还详细描述了巫师(pawang)在这些活动中的作用,包括他们所使用的魔法咒语、仪式和草药,并分析了这些习俗中泛灵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信仰的融合。
《马来主题论文:马来工业。第二部分:捕鱼、狩猎与诱捕》。由J. 威尔金森(F.M.S. 公务员)担任总编辑,而捕鱼、狩猎和诱捕部分则由E. O. 温斯泰德(F.M.S. 公务员)撰写,于1911年在吉隆坡政府出版社印刷出版。
前言
温斯泰德先生在前言中指出,关于“捕鱼”一章几乎是逐字引用自威尔金森先生1904年出版的《渔业报告》中的论文,仅对排版和马来术语的脚注、附录进行了调整,内容基本未删改或增添。原计划“狩猎和诱捕”部分由H. 伯克利完成,他为此准备了大量笔记,但不幸遗失。然而,伯克利先生非常友善地阅读了温斯泰德先生撰写的该章并表示认可。前言中还提到,“巫师”(Pawang)是许多作家曾探讨的主题,但作者认为有必要将关于巫师作为渔民、猎人、诱捕者的特殊角色介绍放在本书开头,即使内容有些“老生常谈”。作者表示非常感谢斯基特(Skeat)的《马来魔法》、乔治·麦克斯韦尔(George Maxwell)的《在马来森林中》,以及麦克斯韦尔在《皇家亚洲学会海峡分会学报》第45期中关于《象咒》的文章,并大量使用了这些资料。作者还提到,海尔(Hale)先生也提供了一份他从金塔获得的相同《象咒》的马来语版本。此外,作者感谢博登·克罗斯(Boden Kloss)先生在太平博物馆提供了检查诱捕器及其模型的便利。
导论:
巫师(Pawang) 巫师是马来社会中与捕鱼、狩猎和诱捕相关的核心人物。
- 角色与信仰融合:
马来人既不是强大的猎人,也不是非常专业的樵夫,他们捕鱼、狩猎和诱捕的目的更多是实用而非乐趣。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仪式。巫师是这种仪式的祭司,是早期异教信仰的遗存,在许多部落的巫师中都能找到对应。巫师的职能通常是专业的,有专司农业、采矿、医药、捕鱼或狩猎诱捕的巫师。巫师的知识不再是严格世袭的,但仍需正式的保密和支付习俗费用(如布料、刀、椰子和新银币)。尽管巫师的秘密技艺被严加守护,但最有名的知识在特定圈子里广为人知。重要的是正确地背诵咒语并遵循古老的仪式。
- 信仰层次:
几个世纪以来,巫术已成为“难以理解的短语、不协调的情感和不可调和的信仰的混合体”。书中将其“精神武器库”分为不同年代的层次:
- 泛灵论思想(Animistic Ideas): 这是最原始的信仰层面,认为甚至地球、水、森林以及动物都拥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
- 动物拟人化:
巫师在狩猎时会将狗视为亲属,并以与猎物建立关系或婚姻来激励它们(例如:“公鹿,他将是你的兄弟;母鹿,她将是你的情妇”)。在诱捕丛林鸡时,他们会将其视为有智慧的生物。
- 避免直呼其名:
巫师会小心不粗鲁地直呼动物的名字,例如称老虎为“祖父”,鳄鱼为“树干”,蛇为“活藤蔓”。
- 特殊语言:
有时巫师会使用非马来语,以防止动物理解其意图。
- 敬畏与规避:
巫师害怕猎物的敌意,会试图暗示并非自己而是某个模糊人物(如Pawang Sakti)在冒犯它们。反之,动物也会采用同样的策略,如鳄鱼在杀人后会试图通过将尸体掩埋三天再浮出水面来逃避惩罚,并声称是水杀死了受害者。
- 交感巫术(Sympathetic Magic): 这是巫师手中现成的“武器”,基于原始思维中“未被认识的世界”中的尝试性科学。
- 模仿原则:
例如,钓鳄鱼时,巫师会吞咽米饭以帮助鱼饵通过鳄鱼的食道,并且不从食物中取出骨头,以免鱼钩不咬。遇到虎迹,可用树叶覆盖,老虎便无法原路返回。为了让雄象留在诱饵雌象群中,巫师会用生长在单茎上的三或五个柠檬的汁液以及粘人草的种子摩擦雌象。
- 接触原则:
巫师知道获得猎物身体部分或其物品可以施加邪恶影响,相信“曾经接触过但已不再接触的物体,会继续像接触仍在一样相互作用”。例如,在追逐鹿时,将三根死树枝摆成粗略的心形放入鹿的蹄印中,用拇指向下按压,并谦卑自己的心,鹿也会因此变得心慌。
- 溯源原则:
了解动物的起源也能获得对其的控制。例如,要对抗老虎,需知其曾是学生,身上的条纹是史前博士用tas树枝打出来的,因此tas木仍让它恐惧。要控制鳄鱼,需知其祖先的眼睛是用姜黄制成,因此鳄鱼无法抵抗姜黄的特性。
- 应对亡魂:
马来人不相信“脑浆出来,人就死了”这种观念,巫师必须抵御因动物或鸟类意外死亡而 lingering 的报复性影响。例如,“哈迪”(hahdi)能带来疾病、失明或精神错乱;“京吉”(jinggi)能让鹿以老鼠形态经过或以老虎形态攻击猎人,甚至让猎人变成猎物的样子;“格纳林”(genaling)能直接杀死猎人。
- 安抚森林与水域之灵:
巫师还需记住并恭敬地请求“大森林之灵”、“野兽足迹之灵”和“套索松弛者Rantu Singkai”。渔民在某些地点(如海岬末端、海湾中部)架设渔桩时需小心,以免冒犯“海岬之主”或“海湾之灵”,而应在“浅滩之主”的仁慈统治下进行。
- 咒语与威胁:
最原始的咒语温和而诱惑。但随着印度教影响的渗入,巫师的威胁变得更具“婆罗门特征”,会威胁大型猎物“我的脚凳不是大地,而是万物的头骨”。同时,伊斯兰教也被援引,咒语中会加入穆罕默德教义,并提醒鸟兽鱼类,先知所罗门是它们的主人,以其名义召唤者必须服从。马来人努力调和并融合这些不同层次的信仰和迷信。
- 巫师的实用技能:
尽管巫师的实践充满了迷信成分,但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他们并非江湖骗子,而是专业的渔民和猎手,拥有丰富的气象知识和丛林技能。他们的许多格言,尽管隐藏在魔法和占卜的神秘语言中,但都基于经验和实用。在森林中,巫师能指出哪里可以捕获小鹿,哪里可以设置套索捕鹿或鸽子,或哪里可以建造陷阱捕虎和围栏捕象。在河流中,他会选择适合炸鱼或毒鱼的深水潭,以及适合驱鱼的河段;他能像捆扎牛皮纸包裹一样巧妙地钩住并捆绑鳄鱼。在海上,他能决定在哪里设置渔网或驱鱼陷阱,并倾听鱼群的到来。巫师往往还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例如大型海洋渔网的建造和运作需要资金、管理和劳力,巫师通常是其中的主导者,并能获得资本家的信任和资助。马来人因其生活习性(常居河边或海边)以及伊斯兰教的禁忌,在捕鱼方面远胜于追踪或狩猎。
捕鱼
捕鱼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其历史甚至可能早于人类的进化。
- 历史与起源:
鱼叉捕鱼和钩线捕鱼可能在马来群岛最原始的居民中就已经存在,但复杂的渔网和大型陷阱的采用则是在社会组织、定居生活和财产权观念出现之后。马来半岛的捕鱼艺术发展虽精细,但并非当地马来人或半岛土著所独有,也非完全源于群岛。有些纯马来陷阱却有中文名称,而中国拖网与马来拖网的主要区别在于尺寸。无饵钩线捕鱼似乎是中国方法,马来人带饵钩线捕鱼可能只是模仿。中国人用藤屏暂时围住浅水区,是采用当地材料代替渔网,但其捕鱼方式可能源自中国。奇怪的是,至少部分由中国人使用的囊网(purse-nets)似乎并非来自中国,而是当地根据潮汐特点,结合渔网和竹制河道陷阱演变而来。圆形撒网(casting-net)带有印度斯坦语名称,在整个东方(远至日本)都很常见。马六甲马来人有一种地方性的渔网类型,似乎源自葡萄牙。通过火把照明的独木舟,在岸边用拖网捕虾,并利用倾斜的筛网防止虾逃脱,这种方法在文莱至曼谷一带都有发现。
- 渔具溯源:
半岛的土著居民使用藤制捕鱼陷阱,但不使用任何绳网。因此,大多数当地的鱼类陷阱可能是在群岛中演变而来,而渔网可能首先是从自然界不易获得绳索替代品的国家(可能是印度)引入的。当地水域使用的更复杂的渔网和陷阱形式在群岛较远的地方也能找到。布吉斯人(Bugis)和望加锡人(Macassar)使用belat、jaring、bubu、jala等,以及其他与马来人相似但名称不同的陷阱和渔网。
- 地方差异与分类:
不同的地方会有其特有的陷阱形式。例如,jaring可能源自布吉斯,而pulcat来自苏门答腊西海岸。由于Menangkabau原住民不从事航海,其殖民地可能采用了早期航海民族的海洋术语,导致马来海洋表达(尤其是鱼名)存在广泛的方言差异。在半岛的海洋陷阱中,爪哇、吉打和槟城等地都命名了其各自稍有不同的belat形式。而马六甲和雪兰莪的马来人不会称之为belat Pulau
Pinang,而是belong或sirok。小型河流陷阱(如lukah和bubu)可互换使用,其原理是向内弯曲的尖刺允许进入但阻止外出。在海岸地区,这些小型鱼类陷阱不太专业化,只有通用名称;但在内陆地区(如霹雳上游、北大年和彭亨内陆),存在许多种类,其中一些展示了发明者的高超 ingenuity。
- 捕鱼方法分类:
科学分类马来人的捕鱼方法很困难,但大致可分为:鱼可进入但无法离开的陷阱;缠绕的渔网;带钩的钓鱼;鱼叉捕鱼;毒鱼和爆炸捕鱼;以及通过堰、堤和障碍物围困。然而,这些类别之间的界限并不容易界定。更通俗的分类方式将方法分为四类:
- 木制和藤制陷阱(Traps of Wood and Rattan)。
- 涉及渔网的网具和陷阱(Nets and Traps Involving the Use of Netting)。
- 涉及使用鱼钩的方法(Methods Which Involve Use of the Hook)。
- 其他及杂项形式(Other and Miscellaneous Forms)。
- 陷阱(Traps):
- 大型渔桩(Stakes or Large Traps): 沿西海岸随处可见,主要分三种原理。
- 第一种(Jeremal): 鱼被汇聚的桩排引导进入一个大型围栏,其中有浸没的筛网。守望者将筛网从底部抬起,捕获鱼。这种结构通常很大,呈四方形,由坚固的柱子和横梁连接而成。巫师会在两个入口柱之一前召唤海灵。鱼进入后,会游过一个竹片制成的毯状筛网,该筛网通过杆子保持浸没,鱼因侧面窗帘和前端抬高的筛网形成的“口袋”而无法逃脱。巫师从覆盖的平台上观察并指挥工人升降筛网,捕获的鱼用捞鱼篮舀入船中。
- 第二种(Belat Kedah, Belat Betawi, Belat Pinang, Kelong, Sirok):
鱼被引导或驱赶通过一系列逐渐缩小的隔间,直至进入最内层隔间,然后入口关闭,鱼在退潮时被搁浅,或通过撒网、捞鱼篮或抬起水下筛网捕获。这种陷阱通常由一排引导桩或汇聚的引导线构成。陷阱框架周围有竹子或bertam屏障。鱼被移动的屏障驱赶进入隔间,最终被困在最内层隔间。吉打陷阱有一个单柱,槟城和爪哇陷阱有两个柱。河流belat dudok则是在退潮时底部干涸,鱼被困死。
- 第三种(Belat lengkong, Belat telok, Belat pantai, Belat parit, Belat
sungai): 由一排藤屏(绑在浅水中的竖立竹子上,形成圆形片段)或一排桩(附有屏障或渔网,横跨潮汐海湾或河口,形成弧形)组成。随着潮水退去,鱼被搁浅或困在浅水中,易于捕获。
- 小型鱼类陷阱:
通常是自动的,无需看守,其构造原理是鱼可以通过向内弯曲的尖刺进入陷阱,但难以或危险地离开。通常使用鱼饵,有时也用堰、水坝和汇聚的屏障来诱导或强迫鱼进入。
- 种类:
包括lukah和bubu(有多种变体,如bubu dudok、bubu tidur等)。还有方形陷阱(jebah,tubin或terubin),通过鱼咬饵触发坠落的门。锥形陷阱(jebah bidas)通过弓形弹簧控制门。垂直长方形藤篮陷阱(pengilir)有双入口,利用水流防止鱼逃脱。还有锥形篮子(bubu ranggas),鱼聚集后突然抬起捕获。截头锥形罩(serkap)用于在浅水中罩住鱼。螃蟹陷阱(bintoh或bintor)则是在藤篮上放饵,待螃蟹爪子被网眼缠住后拉起。
- 渔网(Nets):
- 分类:
大致分为浮网或流网、拖网、撒网、固定囊网、底网或升网、以及单人操作的小型手网。
- 浮网/流网(Floating or Drift-nets):
马来人统称为puhat和jaring。jaring是马六甲及其周边地区特有的术语,而puhat包括所有宽网眼网、漂流拖网和围网。jaring是一种无重的漂流网,约200码长,由多段连接而成,在水流强劲时横跨水道或潮汐区,捕捉缠绕的鱼。网上最初投下水的一个轻木浮子(pelompong或telampong tua)通常雕刻成鸟或鱼的形状,并进行迷信仪式。
- 围网/拖网(Seine or Drag-nets): 普通围网呈半圆形放置在陆地附近,然后由大量人员缓慢拉到岸边。槟城有一种特大型围网(“亚齐围网”),长达400码。马来拖网通常在末端有一个袋状物(kandul),网眼很小。
- 撒网(Casting-nets): 普遍使用的是jala,呈钟形,有时由菠萝纤维制成,网眼很小,边缘加铅环。渔民在独木舟船头抛网,网下沉后,通过中心绳索拉起,加重边缘收拢,缠住其下的鱼。用于捕获鱼饵或家庭食用鱼,或将鱼从围栏中捞出。
- 固定囊网(Fixed Purse-nets): 主要由华人使用,用于捕虾、小虾和鱼苗,以喂猪鹅或制作balachan和肥料。有河口型、海洋型和河流型。河口型(ambai或belat tinggai)是两条汇聚桩线的顶点,将鱼随潮水引入。海洋型(pompang,
gombang China)设置在潮道中,有浮子标记。河流型(chandek, pelompok
tandu)通过筑坝或汇聚桩线将鱼引入。
- 底网/升网(Ground-nets or Lifting-nets):
通过从鱼下方拉起网来捕获鱼。马来人主要使用两种:一种是约三码见方,由木棍对角撑开,通过长杆作为杠杆升降,用于捕小鱼或鱼饵。另一种是非常大的普通网(puhat tanghul),通过重物保持水下,用鱼饵吸引鱼群,然后将网的侧面抬出水面捕鱼。
- 小型手网(Small Hand-nets): 主要用于捕虾。典型的是三角推网(sunghur),由单人(在霹雳通常是华人)在浅水中推动。
- 钩线钓鱼(Hook and Line): 在马来人中发展良好,可分为:无竿钓鱼、有竿钓鱼、夜线钓鱼和长线钩钓鱼。
- 无竿钓鱼: angler 可放下普通手线;或抛出加重或不加重的长线;或用虾或勺饵拖曳线。也可使用水平木制浮子,浮子上挂有带饵的钩子。
- 有竿钓鱼:
马来钓竿与英式钓竿相似,有卷线器和浮子。也有飞钓(fly-fishing)。特有的形式是使用活青蛙作饵钓淡水鱼,常见于稻田。
- 夜线钓鱼:
可带竿或不带竿。带竿的夜线通过鱼咬饵触发,使弯曲的钓竿弹起将鱼提起。
- 长线钩钓鱼:
唯一的商业捕鱼方法,使用带饵或无饵的长线钩,通过浮子固定以拦截鱼群。无饵钩线主要由华人使用,带饵钩线仅由马来人使用。
- 其他杂项方法(Miscellaneous Methods):
- 鱼叉或鱼镖(Fish-spear or Harpoon): 马来州海岸使用四种鱼叉。长形无刺鱼叉(tirok)用于将鲼鱼钉在地上;轻型带刺鱼叉(tempuling)用于无鳞鱼;三叉鱼叉(serampang)。还有一种可拆卸带刺头、连接长线的鱼叉(julir),让大型鱼类如鲨鱼带着游走,而手柄留在渔民手中,船只追踪线索最终捕获猎物,类似于捕鲸。
- 鱼塘和鱼堰(Fish-ponds and Weirs): 鱼塘(tebat,
tekong, telaga ikan)通过排水捕鱼;鱼堰(empang)则设置陷阱。一种奇特形式是鱼被吓得跳过堰,滑入低矮的竹滑道,然后落入一个不可逃脱的波浪状屏幕下。
- 大规模捕鱼:
用黑色绳索(relap)驱赶浅水河中的鱼,将它们赶入围栏或陷阱中捕获。
- 炸鱼:
使用炸药,弗兰克·斯威滕纳姆(Sir Frank
Swettenham)在《马来素描》中描述了这一方法。
- 毒鱼:
使用毒鱼藤(tuba root)使鱼麻痹漂浮,然后用鱼叉或捞鱼篮捕获。毒鱼藤通常在水下生效,因此浅水区的鱼苗得以逃脱。
狩猎和诱捕
马来人的狩猎和诱捕主要是为了获取食物或清除庄稼害虫。
- 目的:
并非出于运动,而是为了实用目的,如消灭果园里的麝猫和松鼠、稻田里的老鼠和猪、高地花园里的鹿以及路上的老虎,或者捕获和驯养有用的动物如大象。
- 狩猎方式:
古老的民间故事中提到了马来人用狗狩猎。他们至今仍用狗将猪赶入陷阱或坑中,将鹿赶入套索线中,或将两者赶向持枪的猎人。在枪支引入之前,武器可能是鱼叉。
- 诱捕分类:
马来诱捕是一个更广泛、更有趣的主题。其方法也分为四大类:
- 套索(Nooses)。
- 藤、竹和木制陷阱(Traps of Rattan and Bamboo and of Wood)。
- 涉及渔网的网具和陷阱(Nets and Traps Involving the Use of Netting)。
- 杂项形式(Miscellaneous Forms)。
- 起源推测:
套索以及藤竹制陷阱可能代表了早期阶段,在达雅克人和其他群岛民族的狩猎技艺中也有对应。木制陷阱(如“捕鼠器”模式)有梵语名称。涉及渔网的陷阱似乎有外来起源,可能来自印度。捕获和训练大象的技术肯定不是马来本土的,其词汇部分来自梵语、部分来自暹罗语,还有一些未知语言可能来自柬埔寨或孟语。
- 套索(Nooses):
- 种类:
用于捕获大象、鹿、猪、老鼠、松鼠、野鸡、丛林鸡、地鸽等。捕获大型动物的套索由多股扭曲的藤条制成;捕鸟的则由切碎的竹子、树皮制细绳或马毛制成。
- 捕象:
乔治·麦克斯韦尔描述了用套索捕象的方法。利用三四头驯养的母象诱导野生公象加入象群,然后马来人在两棵树之间设置藤制活套索。公象被引入套索,当其脚踩入时,马来人拉紧绳结捕获。套索末端连着一团重物,有效拖慢其速度,最终用更多套索将其四肢固定在树上,使其成为俘虏。
- 捕鹿(siding): 使用一排套索线。siding由编织扭曲的藤条主线构成,约一英寸厚,悬挂着一系列套索。每个套索由三根细藤编织而成,展开时直径约三英尺半,间距18英寸,互相重叠。在驱鹿时,siding在森林中布置成一条长线。
- 捕鸟:
- 野鸡和丛林鸡:
套索线(rachek)与捕鹿原理类似,通过诱饵鸟吸引。
- 绿鸽:
一种有趣的方法是,猎人建造一个锥形小屋(bumbun),使用竹制“叫声”诱饵(bidoh
dekut)和活诱饵。当野鸽靠近时,猎人通过小屋前门的孔隙,用带有套索的竹竿套住鸟的脖子或脚,然后将其拖入小屋。
- 捕猪和老鼠:
通常使用单一套索(jerat),隐藏在它们的路径或通道旁的栅栏中。当动物冲入时,套索会收紧。
- “弹簧套索”(twitch-up
nooses/jerat bidas): 适用于吠鹿、鼠鹿、野鸡、丛林鸡、麝猫、松鼠和老鼠。通常设置在栅栏、树枝或板的开口处,当动物或鸟的头部或脚进入套索并触动弹簧时,它们会被“向上猛拉”或勒死。有时会放置诱饵。
- 其他套索:
弓形弹簧套索(bow-spring noose)放置在树枝上。捕猴和麝猫的陷阱(jerat batang)通过原木落下收紧套索。jut则是一种介于套索和陷阱之间的装置,猪冲入后,它会展开成一个长篮,将其困住。
- 陷阱(Traps):
- 大型驱动陷阱:
动物被驱赶入陷阱,类似于河流中的鱼被驱赶入magun。
- 捕象(kubu): 在象群经常出没的地方,马来人建造木制或土方加固的围栏,周围有深宽的壕沟。长长的倒木翼将象群引导入围栏,入口被称为“较小的围栏”。在更大的“围栏”区域内,人们在树上设置火堆,防止大象在召集数百名驱赶人员之前离开。大象被赶入“较小的围栏”后,一个巨大的悬门落下,阻止其离开。
- 捕猪(penjat): 猪被驱赶到带翼围栏的顶点处的栅栏陷阱中,然后用长矛杀死。
- 坠落陷阱:
陷阱本身被守望者拉下,或在猎物踩到绳索或竹片时坠落。
- 熄灭器状罩子(serkap): 由竹节劈开制成,内部放置玉米,鸟啄食时触发机关使其落下。
- 小型长方形盒子(perangkap): 悬挂并释放,用于捕获麝猫。
- 露天竹框:
倾斜放置,当鸟或老鼠咬饵时,弹簧释放,框架落下,有时加重物以压碎猎物。
- “坠臂”陷阱(falling
"arm" trap): 受害者被坠落的“臂”打伤或杀死。手臂通过弹簧固定,猎物触碰绷紧的绳索触发。用于捕猪和老鼠。捕鼠陷阱(kuching pehak)可能模仿了扑食猎兽的爪子。捕猪的有时装有刀或锋利钉子。
- 钳式陷阱(pincer traps): 用于捕松鼠,两根杆子通过弹簧闭合夹住松鼠。
- 杵臼/断头台式陷阱(pestle and mortar/guillotine
traps): 老鼠进入木臼的洞中咬饵时,释放弓形弹簧,木杵砸下。断头台式陷阱原理相同,只是用垂直的板和断头台门代替。
- 弹簧矛陷阱(spring-spear traps): 大而重要的陷阱,用于杀死从犀牛、老虎到豪猪和老鼠的各种猎物。
- “拍打弹簧矛”(belantek
parang/parak): 由强大的弹性树苗水平绑在两棵树或柱子上,一端带有硬化过的尖刺或矛头,被套索拉住。动物触碰横跨路径的绳索时,触发机关,释放套索,矛头猛然射出。
- 弓形弹簧矛(belantek paut/lembing): 大型弓形弹簧,被动物触碰路径上的绳索后释放,将矛像箭一样射入前进的动物。
- 枪支触发陷阱(belantek pesawat): 动物触动“弹簧”释放机关,触发枪支或手枪。
- 小型鼠陷阱:
利用弓箭原理,老鼠触动诱饵时,箭矢射穿其身体。
- bubu原理陷阱: 猴子陷阱(reban berunjap)是中空的木头,有笼条和向内弯曲的尖刺,防止逃脱。猪陷阱是中空的锥形框架,内衬向内弯曲的荆棘,猪一旦伸入鼻子就无法拔出。
- 普通捕鼠器模式陷阱(penjara): 大型用于捕虎,小型用于麝猫或老鼠。门在动物拉扯诱饵时落下。
- 笼式陷阱(cage-trap): 男孩用于捕小鸟,不用诱饵,而是用诱饵鸟吸引。笼子通常有三到五个隔间,外层用于受害者,中央放置诱饵鸟。
- 网具(Hunting Nets):
- 捕鸟网:
捕鹌鹑的网(jebak puyoh),其诱饵笼顶部的雕刻独特,与普通马来设计不同。诱饵鸟放在笼中,网状活板通过小木签或绳子撑开,鸟踩到踏板时释放。
- 海鸟网:
拉伸细网(bantan, puhat tanah, pepenjah),像网球网一样在两根立柱之间自由滑动。有时网呈倒三角形,鸟飞入时网会收拢。有时是长方形网,观察者通过绳索在鸟群进入时使其缠绕坠落。
- 杂项(Miscellaneous Hunting/Trapping):
- 鹿角陷阱/竹桩(Caltrops/stakes): 用于保护稻田免受野猪侵害,将尖锐的竹桩或木板与尖刺埋入地下。也用于老虎和其他大型动物的陷阱坑底部。
- 陷阱坑(Pit-falls): 为猪、老虎和其他大型猎物挖深坑,用树枝和树叶覆盖入口。
- 捕鳄鱼:
通常用带饵的铁钩。钩子无倒刺,但绳索连接在钩柄中部的一个环上,当鳄鱼吞下诱饵时,绳索的拉力会使钩子横向卡在喉咙中,锋利的钩柄末端会刺入对侧喉咙。捕获后用鱼叉将其拖近船边,并捆绑其颌部和腿部。现代马来人甚至会用步枪射杀被钩住的鳄鱼。
- 涂胶捕鸟(Liming birds): 将野生橡胶或菠萝蜜的乳胶涂在薄藤条上,插在地上捕捉沙鸻、稻田鸟等。
- 致残松鼠:
在松鼠必经的树枝上插铁钉使其受伤。有时也用吹管射击。
附录
- 附录一:Belat
- 详细解释了belat作为大型捕鱼陷阱可移动竹屏或bertam屏障的术语,其条带用藤条(jalin)固定。
- 大型鱼类陷阱的建造展示了高超的工程技能。打桩时,桩子通过V形木块固定在大船上,不是通过敲打,而是通过工人站在桩上横梁(palang)上的持续压力打入海底。
- 小型桩的打入方法是同时打入两根,通过T形装置,T字的头部是连接两根桩的绳索,T字的身体是水平放置在船上的木杠杆,由人踩压。横梁与立柱的固定方式也很巧妙,通过藤条绑带(rotan kilas)和木手柄(anak kilas)保持绑带的绷紧。
- 附录二:专用术语
- 列出了Belat Kedah、Belat Pulau Pinang和Kelong中各部分的专用术语,如pemengkul、ikat lawa、lawi、simbuang、para、pembabar、kayu mandika、kayu kelong、tiang pusaka等。
- 附录三:淡水陷阱
- 除了通用的lukah和bubu外,还列举了内陆地区特有的一些陷阱,包括:Bemban(锥形竹编鱼陷阱)、Balut-balut、Gerugoh(筒状陷阱)、Lil(大型球形篮状陷阱)、Setapan/Setapu(细锥形陷阱)、Sigir(锥形陷阱)、Singil/Singgit、Tuar(最大的荆棘陷阱)、Tengkalak(宽入口、长狭窄通道的陷阱)、Tembilar(bubu型陷阱)、Tempang(微型belat)。
- 附录四:Jai
- 一种捕虾方法,用小棍(jai)末端系藤条活套挠虾眼,使其麻痹不动,然后将套索套在突出的眼睛上。
- 附录五:驱象口令
- 列出了在霹雳和吉打驱赶大象时使用的命令词及其含义,如“走”、“停”、“右转”、“左转”、“跪下”、“站起来”、“小心”、“慢慢走”、“抬起鼻子”、“爬”、“回家”、“低头”、“抬腿”、“站立不动”、“别”、“不要甩尾”、“鸣叫”、“行礼”、“捡起”、“游泳”、“后退”、“小心走”、“靠近(上象平台)”、“让象轿滑下”、“把右脚放入脚镣”、“把左脚放入脚镣”、“抬脚”、“放开”等。
- 附录六:Tib Gajah(象咒)
- 这部分详细列出了捕象和驯象的各种咒语和仪式,包括:
- 选址:
建造围栏前观察土地(如避免多白蚁丘、多腐烂土、有交叉缠绕树根、盲树桩等不吉之地)。
- 门和套索线:
建造围栏门及设置套索线(siding)的注意事项(如避免交叉树根、倾斜树木等)。
- 占卜:
通过点燃蜡烛的烛芯方向来预测捕象行动的吉凶。
- 驱鬼与祈福:
进入大森林或建造围栏前,向掌管森林的Pengkulu以及各种精灵(如鬼怪、恶魔、精怪、巫妖、巴赫迪)请求允许,并进行驱鬼仪式,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 驱象入围:
用于驱赶大象进入围栏的咒语,并结合姜黄水喷洒。
- 控制象群:
稳定象群、防止其走远的咒语。
- 绑缚套索:
捆绑大象套索的咒语,确保其不滑脱。
- 巫师仪式:
大型或小型巫师在捕象过程中的职责和施法(如为幼象施法以保护其免受邪灵侵害)。
- 喂食仪式:
为巫师准备食物并进行祈福的仪式和咒语。
- 治疗大象:
各种治疗大象疾病的咒语和草药配方,如治疗肿胀、发烧、腹痛、不愿进食、瘦弱、不愿跪下、不愿游泳等。
- 驯化与训练:
使野生大象变得友善、驯服,以及让大象勇敢战斗的咒语和方法。
- 大象特征的吉凶:
描述了大象不同身体特征(如耳朵、鼻子、尾巴、脚趾甲、舌头、眼睛、象牙)所预示的吉凶,对主人财富和象寿命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份出版物详细记录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来半岛(主要是马来联邦州)的捕鱼、狩猎和诱捕方法,融合了传统技术、外来影响以及根深蒂固的泛灵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信仰。它不仅是技术指南,更是马来文化中人与自然互动、以及巫师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的宝贵记录。
PapMal_1stseries_part0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