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研究
本书是一本关于吉隆坡广东义山的研究专著,书名为《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研究》。它详细考察了马来西亚华人义山、墓碑和丧葬礼俗,并深入探讨了吉隆坡广东义山与当地华人社会形成及发展的紧密联系。书中分析了义山的建立背景、管理制度、墓葬文化和其中长眠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尤其强调了义山在吉隆坡作为文化遗产和公共空间的重要价值。此外,资料还收录了多篇序言,进一步阐明了义山在华人社区自治、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关键作用。
以下是《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研究》各章节的详细介绍:
绪论
- 第一章:马来西亚华人义山、墓碑与丧葬礼俗的研究综述
- 本章综合讨论了近五十年来马来西亚华人义山与丧葬礼俗的研究成果。
- 研究被分为三类:义山墓碑铭文与人文历史关系(关注先贤名人、社团总坟和地方拓殖史);义山本身的建制过程与丧葬文化(包括墓葬礼俗、墓形和风水等);义山作为城市规划公共空间的社会与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相关研究。
- 章节指出,第一类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第二类因涉及冷门生僻的礼制内容而较少人问津,第三类研究则较为晚近且成果零星,但其重要性日益增加。
- 同时回顾了自1970年代以来,饶宗颐、陈育林、陈荆和、傅吾康、陈铁凡等学者在马新华人碑铭文字研究中的奠基性工作,以及1990年后庄钦永、曾玲、张少宽等学者在义山碑铭与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综论
- 第二章:吉隆坡广东义山与吉隆坡华人社会的形成
- 本章探讨了埋葬在吉隆坡广东义山(以下简称“广义”)的诸多先贤,如何参与吉隆坡开埠与华人社会形成过程,以及他们与吉隆坡社会发展的历史关系。
- 重点讨论了吉隆坡早期华人社会结构,广义成立的历史原因,以及以广东和客家为主的广义先贤在华人政治身份上的演变及其在吉隆坡经济发展上的角色。
- 同时介绍了这些先贤在推动吉隆坡社会建设与文化教育发展方面的贡献,包括各种社团、会馆、寺庙、学校、医疗和行业组织的设立与发展。
- 通过对人口数据和组织成立年份的分析,论证了广客籍人口在吉隆坡早期华人社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并解释了广义成立的必然性。
- 第三章:吉隆坡广东义山的建制与发展史略
- 本章系统梳理了广义的由来及发起会馆参与义山建制的过程。
- 详细解释了“义山”名称的两层意义:一是公义的设立,二是社会公共性,强调其非营私营利的性质。
- 介绍了广义的五位创办前贤(叶德来、叶致英、叶观盛、赵煜荣和陆佑)。
- 广义的历史被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开创期(1895-1925)、建制期(1926-1947)、第三阶段(1948-1970)、扩展期(1971-1998)和转型期(1999至今)。
- 章节还介绍了广义与同善医院的密切关系,以及雪隆茶阳会馆、广肇会馆、海南会馆、潮州会馆、嘉应会馆等创始会馆对广义的贡献。
- 此外,章节还详细阐述了广义的组织章程、葬地规模以及丧葬管理制度的演变,包括从传统的埋葬地向现代化殡仪馆和骨灰塔的锐意革新,以及在面对城市发展挑战时,提出将义山作为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地段的前瞻性做法。
专题
- 第四章: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群的墓形与性质研究: 古墓与地域总坟
- 本章旨在对广义中的各类坟墓进行墓形、名称、文化内涵和物质结构方面的深入分析,尤其是古墓和地域性总坟。
- 章节界定了华人义山与广义墓形与装饰内涵,从墓穴形式(单穴、双穴、多穴、集群墓)和附属建筑(墓手、装饰、碑铭文字墓志、风水布局)两方面来考虑墓形和墓制问题。
- 古墓墓形及其装饰特色部分,辑要收集了25座古墓,多为民国元年及晚清民前入葬。章节提供了这些古墓的入葬年份、墓主籍贯、墓形结构和装饰文字的详细列表。
- 地域总坟名称和墓形与装饰特色部分,广义共有88座总坟,本章重点讨论地域性总坟的名称和墓形结构,反映吉隆坡华人社会人群结构的重要面向,特别是广府话为主的地域帮群占优势。
- 第五章:姓氏、行业、宗教与其他总坟
- 本章将广义总坟按姓氏、行业、宗教及其他类别进行详细分析,避免使用不精确的“血缘性总坟”称谓。
- 姓氏总坟部分,共发现38座,分为以堂号/郡望为名、郡望加宗祠为名(可能具血缘关系)、显考显妣或某公之族墓(家族总墓性质),以及数姓共立的异姓联宗总坟等类别。
- 行业总坟部分,探讨了演艺戏班、金银铺、餐饮、建筑业、司机、医药业等传统与新兴行业的总坟,反映了早期吉隆坡华人社会的工商面貌和人口增长带来的社会需求,并指出广帮人士在行业组织中力量强大。
- 宗教性总坟部分,识别了儒门修道(如一德堂、天一堂)和先天道青莲教(如飞霞精舍、莲花山紫竹林)等特定信仰派别的总坟,揭示了其社区结构、信仰实践和历史意义,例如紫竹林总坟是唯一已知以始祖真身入葬的总坟。
- 第六章:历史人物及名人墓与家族墓园
- 本章辑选了广义19座历史人物或名人墓,并严格区分了对华社及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历史名人(如叶亚来、赵煜、陈秀连、叶观盛、朱嘉炳)与华社乡贤。
- 详细介绍了历史名人墓的墓园格局、迁葬史、碑文结构和装饰特色,如叶亚来墓(曾迁葬)、叶观盛骨殖塔碑、梁湘廷墓(西式柱廊式)、张郁才墓(朝天碑无装饰)、陈振永夫妇墓(奥美茄式)、叶隆兴墓、欧阳雪峰墓(自题碑文)、叶致英墓(后迁葬新街场)等。
- 还附论了陆佑墓园(位于广义外)的规制结构,以作对照。
- 家族墓园部分,探讨了广义中稀有的家族墓园,认为它们是本土与社会认同的体现形式,见证了家族在吉隆坡地方史上的建树。列举了叶亚来家族墓、范氏家族墓、何氏家族墓(含生基)、张郁才家族墓、马芹圃家族墓(成员最多)、郑绍庭家族墓等,分析其独特的墓形结构和碑文内容。
- 第七章:总坟的文化属性、碑文与墓志铭研究
- 本章深入分析了广义各类总坟的碑文、对联和墓志铭,探讨其文化、美术与历史义涵。
- 总坟的文化属性方面,阐述了总坟相当于华人传统宗祠或祠堂,具有收族、合族同祭先祖的功能,以及联系族人或同业的作用。其设立理由包括实践春秋二祭、慎终追远,以及收纳孤老凋零者遗骨。
- 总坟的春秋二祭部分,介绍了传统春秋二祭的礼仪,并以雪隆冈州会馆、广肇会馆、鹤山总坟和广义本身的祭祀活动为例,说明其凝聚社群、告慰先灵的功能。
- 广义墓碑碑文格式与举证部分,区分了个人(古墓、名人墓)、家族墓和总坟的碑文格式,分析其核心内容,如墓主名讳、生卒年、捐官、子嗣、风水局等。
- 总坟碑志与墓志铭的历史内涵举隅部分,通过梁湘廷纪念碑、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广义殡仪馆史志、广义塔碑记、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等,展示了广义作为重要历史文献的价值。同时,通过林俭堂、何文楷、欧阳母陈氏太夫人、马吉云、林鸿安等家族的墓志铭,揭示了华人移民创业、家族传承、文化修养和社会变迁的丰富历史信息。
- 第八章:吉隆坡广东义山中所见吉隆坡早期广客籍华人的丧葬礼俗与文化现象
- 本章旨在分析广义中反映的早期广客籍华人丧葬礼俗和文化现象,强调丧葬风俗的持久性。
- 墓主捐官、职官、封典、谥、号与字部分,通过列表展示清代、民国及英殖民时期墓主及妻室所获得的各类官衔、封典、谥号和字号。这反映了清末到民国初期吉隆坡华人社会对这些头衔的尊崇,以及广客籍华人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对中华传统道德价值的追求。
- 讲究舆脉兆域的丧葬习俗部分,探讨了广籍人士在丧葬问题上对风水文化的讲究。通过罗盘二十四山方位图,详细解释了个人与总坟墓穴的风水坐向,如天地人三盘和二十八星宿方位的运用,并指出这种习俗在1930年代以后逐渐不流行。
- 非华人墓及各宗教性总坟的性质部分,指出广义不仅是华人义山,也包含非华人(如共济会成员)和不同宗教信仰者(如儒门修道、先天道青莲教)的墓地,体现了义山在宗教与族群方面的多元性。
结论
- 第九章:作为文化遗产的吉隆坡广东义山及其历史人文的多元价值
- 本章总结了广义作为吉隆坡历史与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与意义,并探讨其在当代城市发展中可扮演的角色。
- 义山与会馆、学校、行业、医疗、寺庙构成华人社会的公共空间:广义是构成早期吉隆坡都市建构的重要公共场域之一,与华团、华教、华文报、华人政党等共同形构了华人社会。清明节等祭祀活动是家庭成员凝聚向心力的地方,不同性质的总坟也促进了社群认同和凝聚力。
- 作为吉隆坡城市人文景观的广义:多元文化的共存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广义被视为一个活的生活博物馆和历史人文公共空间。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教育层面得到拓展,如“千人义山行”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古迹导览活动提升了人们对义山历史意义的了解。
- 作为当代城市发展的活动空间:市民休闲场所及跨国籍与文化交流的场域:义山转型后,成为市民休闲活动场所,并促进跨族群和跨区域的政治与文化意识交流。美化计划旨在将广义打造为“城市中的花园”、“城市中的绿肺”,使其成为吉隆坡重要的地标和观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