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
本书探讨了奥修(OSHO)的教义,重点是“本来面目”,即一个人未受社会或宗教束缚的自然本性。资料强调自我觉醒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从痛苦和幻象中解脱的唯一途径,并超越了传统宗教教条。文本区分了三种觉醒层次:通过信任和爱实现的直接领悟、通过禅宗公案和师父的独特方法实现突破,以及通过死板的知识学习,这种学习被认为是阻碍。它还强调了活的师父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的存在和言语能够激发真正的转变,帮助弟子发现内在的佛性,摆脱虚假自我,从而实现完全的自由与和谐。
《本来面目》一书收录了奥修(OSHO)于1988年8月在印度普那社区佛陀讲堂对拉杰尼希国际神秘学院学生所进行的晚间谈话记录。全书旨在捕捉与一位开悟大师共处时的珍贵时刻,并尝试传达奥修所强调的“未说出的奇迹”和“字里行间的奥秘”,即话语与话语之间的停顿、静默无声的片刻以及字与字之间出现的空隙——他称之为“无声之声”。这本书挑战读者超越肤浅的自我概念,让其“本来面目”流露出来,因为“如果你可以发现你的本来面目,也就等于发现了存在所包含的一切——卓越、光辉、庆典与喜悦”。
该书的“致读者”部分特别介绍了奥修在1988年4月新增的每日演讲课程中的新单元,即静心过程。晚间静心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前大师都会做击鼓手势:
- 第一个阶段是“乱语”:奥修将其描述为“清除你脑中的尘垢:::说任何你不懂的语言……把所有疯狂的想法都丢出去”。
- 第二阶段是“静坐”:集中内在能量,大师常会说一些话引导听众深入。
- 第三阶段是“放下”:每个人都躺在地面上,“好像死了一样”,意指“外在世界、身体、心智头脑都死去,唯独永恒留存在你里面”。
- 第四阶段是“重新活过来”:最后的鼓声表示大家“重新活过来”,集结并记住那个经验,让它如一条潜流,每天24小时都流动着。
以下是本书各章节的详细介绍:
第一章:你只是存在
(You Just Are)
本章核心探讨“本来面目”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个人刚出生时未经社会、宗教、政治、礼仪、风俗等干扰的、新鲜纯粹的自然状态。奥修通过评论拔队(Ba Tai)关于梦境与觉醒的说法展开。拔队认为父母无法进入孩子的梦境帮助其醒来,孩子必须自己醒来。奥修对此持保留意见,指出开悟者可以创造方法来引导尚未开悟的人,甚至能够“进入”或“干扰”他们的“梦境”,正如他通过“搔痒”阿南多的例子所展示的,以此唤醒“沉睡的孩子”。他强调,拔队所言仅是“相对真理”,适用于一般人,而对于一位超凡大师而言,唤醒沉睡者不过是“好玩的游戏”。
奥修区分了“自动地”和“自发性地”发生,认为在意识领域,事情是自发性地发生,而非自动的。他深入探讨了“无聊”这一概念,认为无聊是人类高度智慧的体现,是少数有智慧的人才能触及的深层问题。他将西方存在主义的“无聊导致自杀”与东方存在哲学中的“超越生命”进行对比,指出静心不是脱离生命,而是跃入生命的核心,以此驱走无聊,让生命活得更璀璨、更辉煌。
此外,本章还指出痛苦的根本问题并非痛苦本身,而是人对痛苦的执着和依恋。奥修建议人应像镜子一样经历人生,只反射而不紧抓不放,保持“空无”状态。他强调师父(Master)的重要性,认为师父就像一股“磁力”,能够引导人们回到“老家”(自我觉醒),因为若无师父,仅凭自己觉醒“几乎是不可能的”。奥修在此章中还创造了“半冷半热的菩萨”这一分类,指的是那些有良好意图和慈悲心,但缺乏有效表达能力的人。他用一个洗米和尚的故事,揭示了真正的悟见并非来自知识或言语,而是源于无念的空性。
第二章:只是记住而已 (Just Remember)
本章围绕临济的激进教导展开:“遇到佛陀就杀佛陀,遇到祖师就杀祖师……唯有如此,你才能获得解脱”。奥修解释说,这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杀戮,而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旨在帮助人脱离对师父、父母、亲友等一切内在“幻象”的执着,清除通往内在的障碍。他强调,禅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排斥生活的任何部分,而是包含生活的全部,是动与静的平衡。
奥修批评了将静坐视为“不动”真理的片面理解,认为生命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他通过佛陀允许其弟子毗舍离与名妓菴罗女共处四个月的故事,强调真正的觉悟者不会被外在事物所迷惑,因为他们已进入自身内在的核心。最终,菴罗女也因这位弟子的影响而皈依,成为佛陀的门徒,这展示了超越世俗束缚的真理的力量。
本章再次强调人应不受外物拘束,随心所欲,独立自在。奥修批判了那些将“法”(真理)视为外在或仅是形式上静坐的行为,认为真正的法源于生命的本源,即内在的探索。他指出,“观照者”是生命的无上经验,是开启奇迹之门的关键。奥修还明确指出,开悟是一切问题的终结,真正的开悟者不会再为开悟本身制造问题。
第三章:向內心去尋找
(Search Within)
本章的核心是圣一禅师对智默所说的禅宗指导众生修行方法的三个层次:
- 最高层次(第一层):不谈方法技巧,无法通过言语理解,是师父与弟子之间“心法”的直接能量转移,建立在完全开放的爱与信赖之上。在此层次,弟子能了解到“整个宇宙都是佛”。
- 第二层次:需要方法和法门,适用于无法完全开放自己的弟子。师父会创造各种“方便法门”,甚至包括看似“谎言”的手段(如火宅喻),以及通过“棒喝”来击碎弟子的自我,以期达到“破见”(break-through)——超越头脑,达到纯净意识的状态。
- 第三层次:学生阶段,通过阅读“死文字”(经文、注释)来研究,只会积累知识但无法获得真理,甚至会“破坏佛陀的血脉”。奥修强调,真正的修行者应该探索和寻找“活的语言”,这只有在“活的师父”口中才能找到,因为师父的言语带有“无声的讯息”和能量,能直接触及人心。
本章还讲述了菩提达摩来到中国的故事,他以头顶鞋子的怪异行径和对皇帝的直接批评,展现了真师父的超脱与不拘世俗。菩提达摩面壁九年,以及他最终选择以“断臂”表决心的慧可为继承人,都体现了禅宗对弟子内在决心的极致要求,以及超越语言的“心传”。奥修再次强调,真理的追求99.9%在于寻找一位活的师父。他还重申了阿罗汉与菩萨的区别,并认为两者虽方式不同,但各有其独到之处。奥修明确表示,他自己致力于将“火花散佈到全世界”,希望每个国家都有人成佛,因为“火光的传承即将在百万人身上发生”。
第四章:內在的清淨 (Inner Purity)
本章继续深化“本来面目”的概念,强调它纯净、清新、不老不朽,但被知识、责任、道德、虚荣心等层层“灰尘”或“厚墙”所覆盖。奥修引用道楷的话“当我一离开座位开口说话,就已经投身于凡尘之中了”,指出语言本身在传达内在真理时是无能的,甚至是产生“尘埃”的开始。他主张,开悟必须“一剑中的”,瞬间发生,因为拖延只会让新的灰尘累积,使过程更困难。
奥修通过外科医生想要成为舞者的故事,警示人们若不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并活出自己的天性,生命将充满挫折与病态。他强调,人类的自由选择能力使其发现“本来面目”的喜悦独一无二,因为这是一种自由与原创性的结合。他重申了对自杀的批判,认为那是一种逃避,而非解决之道。
本章还引用道楷“言下开悟的特别传承,就是收留一个掠夺你家东西的小偷”。奥修通过谢赫·法里德(Sheik Farid)与小偷的故事进一步阐释,这象征着小偷拿走所有外在的“东西”(虚假身份、社会制约),让你赤裸如初生婴儿,从而感受到新的生命脉动,真正成为自己。奥修批判了社会对独立思考的压制和对“奴隶”的渴望,强调禅宗是一种内在的反抗,是为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权而进行的深层革命。他用自己小时候如何拒绝回答“你将来要做什么”的问题来进一步说明,坚持做自己,不被社会期待所定义。
道楷所说的“真理凡圣皆是梦话;佛与众生,亦都是假设之词”,奥修解释为一切概念都是心理上的假设,包括“佛”这个概念。人必须放下所有假设,才能看见生命核心的纯粹。他强烈反对模仿他人,认为每个人都应做“纯粹的自己”,因为这才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无上喜乐。最后,奥修向弟子们坦承,他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哄”大家进入一个空间,鼓励他们勇敢地接受特别传授,因为当下就是最佳时刻,只要放下制约,传授就会发生。
第五章:證悟之境
(Realm of Realization)
本章的重点在于区分“教师”和“师父”。奥修指出,教师可能言辞精妙,但只是重复 borrowed knowledge(借来的知识),其表达虽正确但缺乏内在体验;而师父则从直接体验出发,即使言语笨拙,也能传达真理。他以拔队为例,指出拔队的话虽然部分正确,但其论述中的矛盾和不理解(如认为证悟后仍需“密集参问自己”),暴露了他尚未亲身证悟的本质。奥修强调,真正的证悟是所有疑惑和答案都消失,只剩下“静默无声”的“存在”。
奥修批评拔队将证悟前的修行步骤误置于证悟之后,例如对身体是幻影的参问,以及证悟后仍需“努力精进”。他指出,禅是“放下”,是“放松”,而非努力或成就。奥修也驳斥了“完满的开悟”这种说法,认为开悟本身就是百分之百的完满,没有程度之分,也没有高低之别。他认为禅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因为在内在世界,每一个佛都是平等的,没有阶级之分。
关于“坐禅”,奥修认为一旦成佛,就不再需要坐禅,因为头脑已不再有念头,观照已经自然而然发生。他以“稻草人”的禅诗为例,阐释了人如同稻草人,可能有用却缺乏知觉。本章也提到“头脑不能成佛;肉身不能成佛。只有无法变成佛者,方能成佛”这句禅诗,揭示佛性并非通过努力“变成”某种东西,而是通过发现和认明自己本已存在的“纯粹觉性”。
最后,奥修引用拉比雅·阿达比亚的故事,她抨击哈桑向天祈祷“门为何总是不开”,指出根本就没有“门”阻碍人,唯一的障碍是人对外界名利权力的执着。奥修幽默地警告弟子们,一旦发现内在的佛,可能会因其美好而不想出来,但他必须负责将他们“拉回来”。
第六章:在宇宙中紮根
(Rooted in the Cosmos)
本章继续深入探讨究竟法门——即唯一的真理大道。奥修首先厘清了“心”这个词在梵文(man和chitta)中的不同含义,强调小写“m”指个人头脑,而大写“M”指宇宙意识或觉性。他指出,当个人头脑融入宇宙意识时,便成了大写“M”。奥修承认,开悟者将自身经验化为语言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语言贫乏,无法完全涵盖超越语言的宇宙意识体验。
奥修解释蒙山所说的“究竟法门就是唯一真实的大道”,指的是不认同身体和头脑,只做一个无任何判断、无任何活动的纯粹观照者。他以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的经历为例,说明开悟并非通过苦苦追求,而是在放下一切渴望和执着时自发发生的。开悟的体验将带来喜悦、舞蹈和庆典,因为人已不再是囚犯,而是自由本身。
奥修再次批判了那些通过唱诵佛号、断食或观想神祇而产生的“幻觉”和“妄想”,认为这些都不是通往真理的道路,而是将人带入不真实的幻想。他强调,真正的信心是非二元性的,是不可思议的心,不因妄念减少,也不因开悟而增加,因为“每一件事物都真实无伪,每一件特别的事物都是完整的”。尽管如此,蒙山也指出“假如你不去实践它,它还是不会彰显出来”,这意味着需要一种实践,但这种实践是关于“存在”而非“努力”。蒙山将圆满觉性描述为“永恒的平静之海”,其中各种形影皆投射其中,但最终都源于“心源”,生死涅槃也归于此本源。奥修在此提醒,要理解这个心源,首先需要在打坐时“坐落身心”。
总而言之,《本来面目》是一本引导读者深入自我,发现并活出其原始、纯粹、不受社会制约的真我的指引。奥修通过禅宗智慧、个人轶事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鼓励人们放下所有虚假和执念,成为一个无惧、自由、充满喜悦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