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修说男人》:探索男性、拥抱整体的旅程

 

《奥修说男人》:探索男性、拥抱整体的旅程



本书收录了奥修关于男性解放和个人觉醒的教诲,他认为社会、宗教和政治体制通过灌输恐惧和罪恶感来压制个体的真实本性。奥修主张回归自我,爱自己,并以全然的觉知和自发性生活,超越被动的机械化行为。文章批判了传统的禁欲主义和对性的扭曲观念,强调性作为生命能量的神圣性。奥修鼓励人们摆脱过去的制约,挑战既定规范,拥抱叛逆和内在完整,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喜悦。

 

《奥修说男人》是一本由印度思想家奥修(OSHO)撰写,陈明尧翻译的深邃著作。奥修生于1931年,于21岁开悟,一生致力于引领人们走向真理,他的演讲被整理成六百多种书籍,并翻译成超过三十种语言版本。本书旨在通过奥修的洞见,帮助男性从数千年来社会、宗教的制约和对生命价值的否定中获得解放。奥修认为,男性的解放至今尚未发生,社会对男性的培养方式扼杀了他们的身体和感官,使其变得迟钝、死气沉沉,并失去了亲近内在阴柔气质的机会。奥修的愿景是诞生新的叛逆者,他们敢于卸下所有伪装,忠于自我,因为成为自己是天地间最大的祝福

本书各章标题所描述的原型(如亚当、机器人、乞丐、爱人、政客等)并非固定的人格类型,而是描述了我们在自身中可见的某些制约倾向和行为模式。奥修指出,我们的真实存在超越这些理论和范畴,理解这些原型有助于我们认清头脑的局限,进而超越它们,探索我们本来的面目。整合内在的男性和女性能量,是成长的历程。

以下是书中各主要章节的概述:

  • 亚当 (Adam)
    • 奥修将亚当定义为第一个男性,而非第一个男人,因为在他之前可能有无数没有自我、不敢说的人。
    • 被逐出伊甸园象征着从无意识的喜乐走向有意识的自我,这是人类成长的必然痛苦与自由的开端
    • 人们普遍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被社会教导去成为不自然的人,总是在追求别人期望的样子,而非自己本有的潜能。奥修指出,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无法成为自己。
    • 社会和宗教摧毁了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爱,将爱引向外在客体,使人变成乞丐而非国王。奥修提倡自私哲学,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是自爱满溢的副产品
    • 对自我负责是成为真实个体的基础,而这份责任感源于深爱自己。奥修以苏格拉底为例,强调一个爱自己的人,即使面对死亡也能够欣然接受.
    • 奥修鼓励人们成为不信教的人,拥有孩童般的天真,去享受和庆祝生命中的一切美好
  • 受害者 (Victim)
    • 人们无法认识自己,是因为内在的分裂和完整性的缺失。社会通过强加应该如何成就的典范来对抗个人,使人们专注于未来理想而忽略当下实相。
    • 奥修强调,实相只包含is),不含应该应做。他主张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无论是悲伤、愤怒,都全然地活出当下,因为分裂是痛苦的根源,而统一则带来喜悦
    • 压抑被视为一种慢性自杀,即过不想过的生活。奥修提倡谭崔(Tan-tra)的理念:活出展现、创造和喜悦的人生。
    • 人们被社会培养成伪装者,无法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在。这种压抑和伪装是一种削弱和摧毁自我的诡计,它制造内在冲突,使人懦弱,并为伟大的领袖和宗教统治创造了条件
    • 奥修强调,无论我们受到何种制约,都可以将其抛弃,因为它们是外在强加的。恢复天真,即是回到伊甸园,也是现代人摆脱过去病态、走向重生的唯一途径
  • 奴隶 (Slave)
    • 奥修指出,世界试图把人塑造成商品机器,剥夺人的自尊和灵性,以便为掌权者驱使。这与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质相悖。
    • 在这种压迫下,孩子学会自我封闭、防卫和伪装,成为一个演员。整个社会建立在虚伪之上,迫使人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
    • 奥修的愿景是新人类能抛弃所有面具和虚假,展现真实的自己
    • 他批判宗教故事中上帝禁止亚当夏娃吃知识之树和生命之树的果实,认为这是谴责智慧和生命。奥修甚至将蛇视为人类的第一个朋友,因为它促使人类获得尊严和个体性。
    • 奥修认为,不顺从是真正有宗教性的人的基础,只有通过不顺从才能抛开制约,从而不再询问生命的目的,而是思考如何更全然地活出生命.
    • 宗教通过谴责生命、性、享受等自然事物,制造恐惧和罪恶感,将人的生命削掉,使人变得顺从和保守
    • 奥修总结道:生命没有目的,因为生命本身就是目的。他鼓励人们抛弃对未来的执着,聚焦此时此地,从而领悟生命的永恒.
  • 儿子 (Son)
    • 父母通过期望毁掉了孩子,奥修强调孩子必须挣脱父母的期望,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 对孩子的爱必须是无条件的,让他们感到被接纳,不为满足任何要求而存在。
    • 奥修认为,孩子对父母的爱并非天性,更多是出于需要和依赖。父母要求孩子假装爱他们,导致孩子从小学会伪装,从而使得爱变得虚假
    • 真正的爱并非可以出来,它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无法被指挥或命令
    • 奥修指出,对母亲的爱应更多是尊敬、感激和虔诚,而非爱人般的爱。儿子必须离开母亲,切断与母亲的最终脐带,这象征着成长和成熟。
    • 儿子也必须背叛父亲,但这种叛逆应带着深切的敬意,因为这是走向成熟和解放的必要步骤.
  • 机器人 (Robot)
    • 奥修认同苏菲教派的观点,即人是机器,因为人目前的生命状态是无意识的,只是习惯的总和。除非意识进入生命,否则人仍然是一具机器.
    • 奥修指出,人们的行动多数是反射动作,而非自发性的反应,例如紧张时抽烟.
    • 打破机械化习惯的关键是做一些与平常相反的事情,例如在紧张时慢走,或在冲突中做出出乎意料的反应.
    • 静心(如维帕沙那和坐禅)的核心在于去除自动化。通过观察呼吸等新奇体验,头脑无法提供即时反射,从而进入宁静.
    • 奥修通过其震撼门徒的方式(例如批评政治人物、打门徒等),旨在破坏人们的预期和自动反应模式,使头脑停止运作,从而开启新的觉知和成道的可能性.
    • 奥修总结说:只有觉知的人才能行动,不觉知的人只会自动反应。行动带来解放,而自动反应则持续制造枷锁
  • 性慾狂 (Sex Maniac)
    • 奥修指出,是一个被数世纪的观念扭曲和制约的词汇,充满矛盾和混淆。
    • 性是一种自然发生的能量涌现,在青少年时期自然成熟,并在中年自然消退。超越性并非通过努力,而是通过全然地活过它,不带谴责或排斥
    • 人类是性的生命体,从受孕到身体构成,都与性息息相关。奥修认为,只有坦然接受性是自然之事,内在的冲突才能消解。
    • 社会对性的压抑导致了对性的耽溺,如对色情作品的迷恋。奥修甚至认为,教会与色情作品制造者是共生的,互相促进。
    • 奥修强调性反常才是问题,性本身不是问题。他主张,若想真正超越性,必须先超越扭曲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性的恐惧、压抑和耽溺。
    • 奥修指出,性是男人最大的束缚,男性需要通过静心来制服性能力,使性能量向上提升,从而在内在创造出美好的品质
    • 奥修区分了两种高潮:顶峰的高潮(一般性行为,追求兴奋顶点,之后感到失落)和谭崔的谷底的高潮(通过深层放松来体验,而非射精,旨在保留和提升能量). 谭崔式性行为能使人感到充满能量、活力,并有助于创造新人类。
    • 奥修还特别指出,动物不会享受性行为,只有人类才会,而人享受得越深,生命层次也越高。
  • 僧侣 (Monk)
    • 奥修批判所有教人离弃世俗、放弃喜悦的宗教,认为这实际上是在教人自杀
    • 他认为禁欲是反自然的,阻碍了生命的成长,最终走向死亡,并指出禁欲是不自然导致了像艾滋病这样的结果。
    • 奥修认为,身体会自然产生性冲动,无法永久压抑。他甚至以基督教圣灵感孕为例,指出神也不是禁欲的。
    • 过去所有的宗教都通过制造恐惧和罪恶感来剥削人类,谴责一切自然的事物,以此将人推向地狱边缘
    • 奥修传递的是一个生命导向的洞见,强调爱生命的多元面向,卸下罪恶感,重新信任自己。他认为神在而非,人不是罪人。
    • 奥修的目标是教人更深入生命,获得解放和不朽,活出富饶。他认为欢喜庆祝是其宗教的核心和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 同性恋 (Homosexuality)
    • 奥修建议接受同性恋,不要将其视为难题或错误,因为它只是个体成长中的一个阶段
    • 他将性欲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自恋、同性恋、异性恋和最终的清静无欲超越。
    • 奥修认为,被男人吸引是可能的,但被一个男人完全满足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相反的两方才能互补,从而达到狂喜
    • 他指出,同性恋可能与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有关,例如母亲的跋扈导致对成年女性的恐惧80].
  • 左巴 (Zorba)
    • 奥修极力推荐《希腊左巴》这部小说,认为左巴代表了生活中一点点疯狂的品质,能带来诗意和活着的勇气。
    • 左巴是卡山札基斯笔下的虚构人物,他活在当下,享受美食、美酒和女人,没有恐惧和罪恶感,活得像个国王
    • 奥修认为,左巴象征着每个人内在未曾活过的部分,也是教会反对其出版的原因,因为它展现了基督徒所缺失的生命力.
    • 奥修的愿景是人能够同时成为希腊左巴和佛陀,即整合大地(物质享受)和天空(灵性)。他强调左巴是达成佛陀的唯一途径,因为所有宗教都将人拖离了生命的前半段,使得成为佛陀变得不可能.
    • 奥修鼓励人们成为不信教的人,拥有孩童的天真,全然地享受和庆祝生命中的每一刻。他认为这并非不道德,而是世上唯一的道德,是通往神性的道路
  • 夏娃 (Eve)
    • 奥修指出,每个人都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这种双重性是自然的。社会强迫男女扮演固定的性别角色,导致了许多不自然和不幸。
    • 他解释说,男女性能量会在生理上自然交替,例如通过鼻孔呼吸(左鼻孔对应女性化,右鼻孔对应男性化)。这种内在的经济节约和意识游戏是神在人内部的分化,创造出与祂捉迷藏的游戏。
    • 奥修深入探讨了男性对女性的恐惧,认为这种恐惧源于男性深感女性拥有自己所没有的特质,尤其在性方面,女性的多重高潮使男性感到无助和自卑。
    • 为了控制女性,男性强行贬低女性,声称女性脆弱,实则源于男性的自卑感.
    • 奥修指出,女性在生命力、抵抗力、平均寿命、自杀率、精神疾病发生率上普遍优于男性.
    • 他强调,女性拥有爱、信任、美、真挚、诚恳、真实等所有伟大的阴柔特质,这些远比男性拥有的任何特质都美好
    • 奥修呼吁男性必须学习爱,让心成为主人,头脑成为仆人,从而增强自己的阴柔特质。他相信,只有当女性阴柔的能量被释放出来以平衡男性能量,才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并带来一个充满爱、祥和与宁静的世界.
  • 男子汉 (Macho Man)
    • 奥修认为自我本身没有性别之分。
    • 他指出,男性对女性的残忍对待,是源于对女性的极端自卑感,尤其体现在女性能够生育新生命的能力上,这是男性无法比拟的.
    • 男性在耐心、耐力、和平等许多方面都不如女性,而倾向于暴力、战争和毁灭。
    • 当女性指出男性有男性自我时,奥修建议男性接受并感激这种反馈,因为这是所有女性的集体表达,并且这种男性自我往往以隐秘的方式存在,难以被察觉.
    • 奥修呼吁男性倾听女性的声音,帮助女性摆脱千年来的压抑,并与她们成为朋友。
    • 男性和女性是不同的,但没有高低之分,这种差异是彼此吸引力的来源.
    • 奥修再次强调,男性能量的过度主导导致了世界的冲突和人类走向自毁的边缘。他断言,男女平等不是基于政治理由,而是基于存在性的理由,因为这是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 因此,男性必须找到并滋养自己内在的女性部分,变得更柔软、更能接纳、更被动、更有爱心,因为静心更容易降临在被动者身上

本书的序言部分还提到了奥修对各种原型的分类,如性欲狂僧侣朋友政客科学家生意人等,甚至包含了美国人佛陀等概念,并在最后引出新人类静心者战士赌徒创造者老人师父叛逆者等原型。然而,在您提供的文本中,并非所有这些章节都有详尽的论述,上述评论仅基于源材料中包含的详细内容。

总而言之,《奥修说男人》是一部深入探讨男性内在困境、社会制约以及如何实现个体完整性的著作。奥修以其独特的洞见,挑战传统观念,鼓励男性拥抱其内在的阴柔特质,超越二元对立,走向一个更加平衡、觉知和喜悦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