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禅
本书主要围绕着禅宗大师的教导与哲学,特别是奥修对古代禅宗公案的评论。这些公案,例如关于菩提达摩、马祖、黄檗和赵州的对话,通过师徒互动和比喻来揭示禅的精髓。文献强调活在当下、超越二元对立、直指本性,并将禅描述为一种不依赖教条、知识或传统的生命体验,而是一种纯粹的存在与觉知。奥修的评论不仅解释了这些公案的深层含义,还探讨了师徒关系、痛苦的本质以及觉悟之路,即便它们在表面上看似矛盾。
《活的禅》一书由奥修大师所著,黄春华翻译,深入探讨了禅宗的精髓。奥修大师于1931年出生于印度,21岁时开悟,一生致力于将生命的本质视为一场伟大的恋情,他的宗教是流动的、活生生的,是欢笑的源泉。他认为所有墨守成规的宗教都是反对生命的,是死的宗教,而禅则是一种“活的宗教”,没有教条、经典、哲学或理论,无关过去与未来,而是一种向内开花的过程,是真理的体验。
以下是本书各章节的详细书评:
·
第一章:廓然无圣 (Bodhidharma and the
Emperor Wu's Koan) 本章以菩提达摩与梁武帝的公案“空,无圣”、“不识”为核心。奥修强调,禅是唯一的活宗教,因为它不是一个体系,而只是一种宗教心,享受空无,在天真和无知中开花。他认为菩提达摩的回答**“空,无圣”和“不识”**是宗教本质最纯粹的表达,超越了语言和概念。他指出,“不识”比苏格拉底的“我什么都不知道”更深,因为它连“我”的概念都舍弃了,只留下纯粹的天真。奥修认为,真正的觉醒者不执着于知识,因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障碍。
·
第二章:从这里到这里——没有空间给道路 (Zhaozhou and the Easy Path) 本章聚焦于赵州禅师“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的教导。奥修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真正的道路并不困难,因为它根本没有道路”。他指出,“你已经在你一直在的地方了,而且将永远都在。” 所有的选择、评断和分别心都是达到内在非凡生命的障碍。奥修强调,真理没有道路,“你就是目标”。他进一步区分了菩提达摩的“不识”与赵州的“我亦不知”,指出前者是纯粹的天真,而后者仍带有“我”的存在。
·
第三章:一啄一拍 (Pecking from Inside,
Tapping from Outside) 本章通过镜清与僧人关于“一啄一拍”的对话,探讨师徒传承的艺术。奥修引用陶艺家果拉的比喻,解释了师父从外部“轻拍”与弟子从内部“剥啄”的必要性。他强调,真正的师父会通过内在的触动来帮助弟子,外在的拍击需要弟子有足够的内在能量和生命力来回应。他将师父比作一面镜子,让弟子看清自己的实相,从而发出狮子的吼声。
·
第四章:时时活在当下 (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本章围绕马祖禅师“野鸭”的公案。奥修赞扬马祖的创造性天才,他能将微小的经验转化为伟大的形上学真理。马祖通过扭百丈的鼻子,旨在将弟子带入当下,因为“疼痛具有一种特定的品质,愉悦也一样,它们能把你带到当下”。奥修解释说,对于觉悟者而言,时间一直都在此刻,过去和未来都是头脑的构建,当头脑静止,人便“只是存在”。奥修也提及自己不使用暴力而用“懒惰”的方式来“打败”弟子,如用吻来代替棒喝.
·
第五章:水中印记 (Imprints in Water) 本章探讨黄檗禅师“大唐国里无禅师”的宣言。奥修解释说,禅是存在的心跳,不依赖任何教导、大师或弟子,因为它就是大海的本质。黄檗的意思是,虽然有许多老师和追随者,但真正的禅是超越这些表象的,是每个人内在的觉知。奥修驳斥了“品尝些许酒糟无法明白禅”的观点,坚持“品尝一滴海水,你就可以知道整个海洋”,即片刻的寂静便能尝到其静喜和祝祷。他还探讨了“此身即佛”和“我们并非身体”这看似矛盾的说法,指出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旨在引导人们向内看。
·
第六章:完美之圆,清净之声 (Perfect Circle,
Pure Sound) 本章讲述陈操拜访资福,资福在空中画圆的公案。奥修解释,这个圆象征着“这里的一切都完整无缺”,也是对世间万物的暗示——一切如梦幻泡影。奥修提出了自己对**“螺旋形”的偏爱,认为存在不是静止的圆,而是一个不断成长、扩大的螺旋,体现了无限的进化。他进一步解释了开悟者之间的“法战”是一种游戏式的对话,旨在帮助弟子在洞见上成长**,而非真正的沟通。他强调,当沟通完全时,沟通者本身反而消失了。
·
第七章:就是这样存在着 (Just Being There) 本章以智门禅师对莲花的问答为中心,强调“那存在着的东西,一直都存在着”。奥修指出,莲花无论处于种子、花苞或开花状态,其本质都是莲花,这寓意着我们的开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何时发生,因为它就是我们的天性。因此,个人无需承担“责任”去追求开悟,只需以爱和信赖等待,放松进入当下。
·
第八章:雨滴声 (Sound of Raindrops) 本章通过镜清问僧人“外面是什么声音”的公案,探讨内在的觉知。奥修解释说,镜清关心的不是外部声音本身,而是内在的觉知是否在场。他认为,“静默就是答案”,而人类的想法往往是颠倒妄想,因为自我迷失于追逐外物。奥修还介绍了自己独特的“呀呼”(Yaa-HOO)和“呀布”(Yaa-BOO)作为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笑和哭来释放,带来平静和清新,不同于传统的药物疗法。
·
第九章:麻三斤 (Three Pounds of Flax) 本章是洞山禅师“如何是佛?——麻三斤”的著名公案。奥修指出,这是禅宗用荒谬的语言表达不可言说的真理的例子,因为它暗示了所有理性的回答都无法涵盖佛性的体验。他追溯了禅宗的起源,提到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摩诃迦叶微笑的“以心印心”故事,这标志着禅宗非理性、非语言沟通的开始。
·
第十章:什么都不是胜过任何东西 (Nothing is
Better Than Anything) 本章探讨云门禅师“人人都有自己的光”的教导。奥修澄清说,每个人都是光的一部分,而“这部分等于整体”。他强调,当人“什么都不是”(no-thingness)时,就成了光,因为自我(ego)是黑暗的来源。他颠覆了世俗观念“聊胜于无”,提出**“什么都不是比任何东西都要好”,因为“什么都不是”是无限和永恒的。奥修还鼓励人们“每一刻都死去”**,放下旧有,以保持生命的新鲜和原始。
·
第十一章:名字有何义 (What's in a Name?) 本章围绕仰山问三圣“你的名字是什么”的对话。奥修指出,禅宗认为名字和形式都是虚幻的,真理没有名字和相。三圣通过回答仰山自己的旧名来展现其觉知,表明**“没有一个名字是真实的,所有的名字都是假象”**。奥修进一步解释,对与错都是头脑的分辨,放下这些分别才能真正活在当下,没有道德规范的束缚。
·
第十二章:尘埃尽绝 (No Dust at All) 本章引用雪峰禅师“如果我用指尖将整个世界撮起,它就像米粒那么般大而已”的开示。奥修解释说,这表示人类头脑所能想象的世界,与真实的宇宙相比,是极其渺小的。他借此引出了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强调觉知本身是无法被概念化的,因为它就是觉知。奥修还谈到**头脑自以为是的“不可或缺”**是最大的妄想,一旦放下,便会感到极大的轻松。
·
第十三章:大死 (The Great Death) 本章讨论赵州问投子“一个大死的人,当他再度回生时会怎样”的公案。奥修区分了**“小死”(无意识地死去)、“大死”(有意识地死去,但会再出生)和“最大死”(有意识地死去,并融入存在,不再回来)。他认为“大死即大生”,强调通过觉知来面对死亡。奥修也提及自己为唤醒弟子所承受的痛苦,但对于真理的发现他没有挣扎,因为他从不被知识所掌握,意识保持“水上的印记”**般纯净。
·
第十四章:打鼓 (Beating the Drum) 本章围绕禾山禅师对所有问题都以**“打鼓”来回应的公案。奥修解释,鼓是中空的,象征着我们的真实状态也是空的**,声音由空而发。他强调,答案是无法言说的,禾山通过打鼓来暗示弟子**“成为什么都不是”,以发现内在的空。禾山还区分了“听闻”(靠读书学习)、“接近”(停止学习)和“真正的通过”(超越知识和无知)**。奥修还讲述了南泉禅师选择“倒立而死”的故事,展现禅师们原始而独特的生命态度。
·
第十五章:龙不卧浅滩 (Dragon Does Not Lie
in Shallow Water) 本章是长庆与保福讨论佛陀之语的公案。奥修解释了“阿罗汉”(克服三毒)和**“菩萨”(已成道但为众生而留)的区别,并引入“如来”( Tathagata,意为“如此,这般”)的概念。保福以“吃茶去”回应长庆对“如来的语言”的追问。奥修指出,这是一种直接体验而非谈论真理**的方式,禅宗总是将人带回到具体的经验中。
·
第十六章:你吃过饭了吗?
(Have You Eaten?) 本章以丹霞禅师问僧人“你吃过饭了吗?”的公案为核心。奥修解释,在禅宗语境中,这看似寻常的问题实则是在问**“你成就了吗?你觉悟了吗?”。丹霞的行动(如烧木佛像取暖,拜路碑)都旨在打破执着于形式的世俗观念,强调佛性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奥修也借此说明,禅师们引发“麻烦”是为了唤醒人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沉睡的宝藏。
·
第十七章:像一个大米袋般沉落 (Dropping Like a
Sack of Rice) 本章是奥修引入**“无念静心”(No-Mind
Meditation)的介绍。这种静心分为三个部分:乱语(Gibberish)以清除头脑中的垃圾,然后是闭眼静坐集中能量,最后是“一切放下”**,让身体像一个大米袋般完全放松沉落。奥修指出,这是“活禅”系列的开始与结束,它能说的已尽数说了,无法说的也已给出。
·
第十八章:无念静心 乱语治疗法 (No-Mind
Meditation: Gibberish Therapy) 本章收录了参加无念静心团体的参与者的心得和体验。这些反馈普遍积极,证实乱语能有效释放悲伤、愤怒、固执等情绪和限制,带来内心的平静、放松和清新。参与者感到更觉知、更自发,头脑停止运作,体验到一种“自由”和“天真无邪”的喜悦。
总体而言,《活的禅》是一本充满洞见和奥修独特风格的禅宗解读。它不仅解释了复杂的禅宗公案,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奥修的个人体验和智慧,将禅的活泼、非理性、直指人心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奥修通过其幽默、挑战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强调了活在当下、放下头脑、超越二元对立的真理,并提供实践方法(如无念静心),引导读者走向觉醒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