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华百年学府校史汇集》第三册:颂之和谐

 

《槟华百年学府校史汇集》第三册:颂之和谐

 


《槟华百年学府校史汇集》第三册:颂之和谐主要概述了槟华女子学校在百年校庆期间(1920-2020)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和历史纪念。它详尽地介绍了庆祝主题、活动内容,包括校庆主题曲与插曲的创作、标志设计理念,以及跨世纪的全球校友大团圆活动。此外,资料也着重回顾了学校的经典文艺发展,例如壁报、刊物《学艺》、体育课程(如梅花操),以及戏剧和视觉艺术的传承,并介绍了平惠堂、钟楼和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通过这些内容,这份文本旨在展现槟华百年来的教育历程、文化精髓及对未来的展望

 

槟华学府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刊物和文化产物,这些不仅记录了学校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下槟华人的教育精神与社会责任。以下是对这些新闻和刊物的详细介绍:

一、早期报章与校内壁报

  • 《光华日报》
    • 类型与时间: 这是本地的主流报纸,在早期(例如192842的大中华民国十七年),《光华日报》曾开辟槟城福建女校学生文艺专栏。
    • 内容与意义: 这一栏目刊登了校内新闻、创校纪念日祝贺文、学生的文学创作以及议论文章。学生们甚至运用了文字宝塔等创意手法来表达对槟华学府的情感。这反映了学生们早期对文艺创作的积极参与,以及报章作为校内外信息交流平台的重要性。
  • 海光壁报
    • 类型与时间: 战后,大约在1946年,槟华校园内诞生了属于学生自己的发表园地——名为海光的壁报。
    • 内容与意义: 它成为了学生们发表作品的重要平台。在一篇名为《我们自己的园地——献给海光壁报的》的文章中,其作者黄松月提及,海光壁报的出现象征着战后文化和教育的复兴,催生了福建女校的新生文化。徐宝球的诗歌也赞颂海光是大地的黎明。海光是文化的火焰,寄予其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光照四极,法力无边的期许。这展现了4050年代槟华人对文字创作的热衷和对新生的渴望。此外,图书馆的资料也显示部分学生曾向《海光》杂志投稿。

二、校内文艺刊物

  • 《学艺》
    • 类型与时间: 《学艺》是槟华学府诞生的第一部校园文艺刊物,于19547创刊,由福建女校福建学艺社出版。
    • 编辑与征稿: 梅玉灿老师担任顾问,编辑团队由校内学生组成。其征稿范围广泛,包括散文、论文、诗词、小品、戏剧、漫画、美术、摄影、科学、小说等,且初期对外开放征稿。
    • 宗旨与演变: 朱月华校长在创刊号的发刊词中指出,《学艺》旨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汇集大众作品以促进相互观摩和学业进步。这体现了当时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 重要贡献者: 《学艺》汇集了高水平的稿件,包括方北方、菊遥天、温梓川等马华文学界知名作家的作品,以及《中国小说中的诗话》、《汉魏六朝乐府》等有深度的论文。朱月华校长高超的文笔造诣也对刊物的文艺气息产生了深远影响。
    • 出版情况与改革: 《学艺》平均每年出版两本,至1966年第24后停刊。
      • 9开始,它改革为只收录学生和校友作品,标志着学生创作能力和风气的提升。
      • 14开始,增设小学园地,为小学部学生提供创作空间,显示学生创作氛围达到了鼎盛时期,从师长、校友到中小学学生都积极参与。
    • 双重功能: 除了文艺创作,《学艺》还兼具传播资讯的功能,早期的刊物中设有校讯栏目,记载本校及居銮中华中学、吉隆坡中华中学、怡保育才中学等其他学校的校舍增设、学制改变等相关资讯。它也报道了筹建哥德路新校舍的历程和筹款义演等重要事件。

三、校史与纪念性刊物

  • 《福建女学校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 类型与时间: 这是槟华的第一本周年纪念特刊,记载了1920年至1950的校史。
    • 内容与意义: 特刊反映了早期创校的艰辛,尤其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下,女校的建立面临重重考验。校长朱月华在发刊词中提到,由于二战的动乱,许多珍贵的校史记录和资料遭到毁损,特刊的编撰仰赖社会人士和校友提供的宝贵照片与口述历史。朱校长还在文中表达了扩建学府以容纳日益增多学生的强烈愿望,记录了为筹建哥德路新校舍所付出的辛劳。
  • 毕业刊与校刊
    • 槟华学府定期编辑周年纪念刊和每年推出的毕业刊、校刊等刊物,为后世的校史研究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料,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故事及画面。
    • 1946年第一届福建女校初中毕业刊中,收录了徐宝球的《祝海光》和李桂英的《怀母校》等诗歌,以及学生们关于二战期间(如日军占领马来亚)时事和家国情怀的文章,展现了学生们深厚的文艺底蕴和批判性思维。
    • 在战前至战后,高级教育长官陈翼经视学官常在槟华女子学校的校刊和毕业刊物中题写君子九思等墨宝,以教诲勉励师生。
  • 《槟华女子中小学校四十周年纪念刊》
    • 时间与内容: 这份刊物在1960年出版,收录了叶丽青撰写的教唱游的我见和陈存义撰写的由美术室谈起等关于艺术教育的文章。陈存义在文中强调美术课不仅培养画家,更能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提升美学修养。
    • 此外,这份刊物也记录了当时图书馆的书籍分类方法,使用英文字母代表书类,如L代表文学类,G代表地理类等,方便师生查阅。
  • 《风之传承》、《雅之典范》、《颂之和谐》
    • 类型: 这是槟华百年校庆之际,由槟华四校董事会委任金碧霞博士担任总召集人,以学术研究角度策划编辑的三册校史汇集
    • 《风之传承》: 直述槟华人在槟华路上的八段成长期和心路历程
    • 《雅之典范》: 汇集了槟华人的回忆录、口述历史以及文献,承载着代代槟华情
    • 《颂之和谐》: (即本资料来源所属的册子)主要内容以珍贵的视觉图像、碑文文物、诗词、颂词、文化庆典,以及槟华人对社会责任的文明对话方式呈现,旨在歌颂和感恩槟华百年教育历程与硕果。它强调了的歌颂和感恩之意,涵盖了学校平安度过百年所经历的一切,并展望未来。
    • 核心思想: 这三册校史的中心思想都围绕着一脉相传,传承着教育情、雅致的文化以及和谐之美。
    • 编撰过程: 编委会克服了资料重整和合并的挑战,特邀国际摄影家拿督雷宗堂捕捉校园生活和风光。校史研究组也对留下的建筑物(如平惠堂、钟楼、图书馆)、碑记、文物等进行文学化的回眸。

四、校庆主题创作与纪念物

  • 百年校庆主题曲《一步一脚印》与插曲《槟华家》
    • 主题曲: 由独中生陈姿颖、刘思涵作词,陈姿颖作曲,强调华文教育的薪火相传和传承的意义。其MV2019223日推介,缅怀已故董事主席拿督林源明先生。
    • 插曲: 曲风轻快活泼的《槟华家》,由国中生罗紫尹填词,沈俞吟、吴敏仪、钟昕妍作曲,杨安婷编曲。这首歌表达了槟华人对母校以校为家的浓郁感情和师生之间永不褪色的情谊。
    • 这两首歌曲在202036日的百年校庆开幕仪式上,由军铜乐队和华乐团现场演奏,合唱团学生演唱,展现了槟华人的骄傲。
  • 百年校庆标志与标语
    • 标语: 最佳创作奖得主陈靖的标语是百年树贤满天下万迹终归槟华家
    • 标志: 冠军得主陈颜逸的设计以字为核心,代表槟华百年校庆。设计中融入了校徽的蓝、白、黄三色,分别象征理智、纯洁、智慧等,以及黑色(墨水和中华文化)。标志中的三角形则寓意回顾历史、播放现在和憧憬未来。
  • 校歌与毕业歌
    • 槟华的校歌(管震民填词,许西亚作曲)和毕业歌(管震民填词,许西亚作曲)融合了庄诚勤朴的校训宗旨,培养学生师德、教育理念和正确的人生观。校歌的歌词从福建名立远播南荒演变为槟华名立远播四方,反映了学府名称的改革和家国认同意识的转向。
  • 百年校庆纪念品
    • 庆委会设计了一系列校庆周边产品,如书签和记事本,用于筹募经费并留下辉煌纪念。书签也赠送给四校师生,以感谢他们共同成就百年校庆。

五、校庆活动宣传与成果展示

  • 槟华百年校庆面子书和官方网页
    • 平台: 槟华四校于201838(创校98周年校庆日)同步启动了统一的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BinHua100yr)与官方网页(www.pcgs.edu.my,迎接百年校庆。
    • 目的: 旨在激发全球各地的校友对母校的感念,鼓励他们回校探访并积极参与百年校庆的各项活动,让槟华更具活力和精彩。学生们在倒数1000天校庆时,也曾手持标语卡拍照并上传至学校面子书。
  • 校史展、摄影展、画展、学术展
    • 202036日的百年校庆开幕仪式上,庆委会安排了一系列展览,包括校史展、拿督雷宗堂-槟华风光摄影展、槟华校友画展、学生学术展,使百年校庆更显生辉。
    • 口述历史培训坊: 为让更多槟华人参与校史编撰,金碧霞博士主办了口述历史培训营,引导参与者如何进行口述历史和采集资讯,并正式启动了访谈工程。
    • 抢救学校珍贵文献: 在编撰校史过程中,发现并成功修复了如《记平惠堂缘起》原稿等珍贵文献。
    • 校史剧《槟华百年风雨路》: 由杰出校友萧文荻主导,带动逾百名学生将学校百年史搬上平惠堂演绎,在百年校庆开幕仪式中呈现,让公众亲身感受百年风雨坎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