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希与劳工党

 

陈凯希与劳工党

 


本书主要围绕着陈凯希的生平经历马来西亚劳工党的活动展开。它们通过陈凯希的童年、学生时代及参与工人运动的轨迹,详细描绘了他如何投身政治斗争,特别是他加入劳工党后的发展与贡献。此外,文本也穿插了当时新马地区的政治社会背景,包括殖民统治、反殖民运动、紧急状态以及各个政党和工会的兴衰,展现了陈凯希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他所面临的挑战和磨难

 

  • (Preface) 虽然序言本身没有提供内容,但书的《后记》 解释了作者撰写本书的初衷。作者希望通过陈凯希的事迹,展现20世纪50-60年代青年参与反帝、反殖民、反封建社会运动的精神面貌。书中还提到,很少有人能像林清祥和陈凯希那样,走完学生运动、职工运动和政党政治的全过程,并从政治扣留营光荣获释。本书被定位为《马来亚劳工党斗争史》的姐妹篇,旨在补充和修订劳工党历史。

 

  • 1章 凯希的童年 (Kai-Hee's Childhood) 本章追溯了陈凯希的早期生活,他出生于福建永春的一个华侨家庭,母亲林茜绮是位新女性,敢于反抗旧式婚姻。陈凯希的父母在居銮明吉摩的育才学校任教。在日军占领马来亚期间,他家为避难逃至令金大山芭。12岁时,陈凯希开始在五叔的杂货店帮忙,分担粗重活,并因父亲被驱逐回中国而感到羞愧和自卑。章中也提及了战后马来亚的政治局面,如人民宪章草案和巫统的成立。他与家人后来搬到新加坡,标志着他童年时代的结束。

 

  • 2章 涉足学生运动 (Involved in Student Movement) 陈凯希的新生活始于居銮一家脚车店的学徒生涯,工作艰辛且无报酬。他的大姐将他带到新加坡,他在那里继续学业并深受学生运动影响。回到居銮后,他成为博爱小学的一名校丁,体会到村民的苦难,思想开始启蒙,成为班级领袖。后来,他被朋友说服留在马来亚,并到新加坡中正中学读书,正式投身学生运动。他积极参与了1952年的反国民服役法令运动,领导了多场示威和罢课。他详细描述了“5·13”大请愿中学生遭受警察暴力镇压的场面。尽管面临威胁,学生们坚持斗争,并在华侨中学重新集结,组织生活委员会并开展集体绝食。最终,学生们赢得了在籍学生缓役的胜利,被称为光荣的胜利

 

  • 3章 投身职工运动 (Involved in Trade Union Movement) 本章聚焦陈凯希参与职工运动的经历。他首先在咖啡店员工会工作,后成为工厂及普通工友联合会(普通工联)的组织秘书。他被派往霹雳州重振分会,并在太平、怡保等地组织工人。他因工作需要学习马来文,并留起胡子以显得老成。普通工联是紧急状态后第一个敢于公开庆祝五一劳动节的组织。然而,普通工联于1957年被封闭,陈凯希因此失业。他开始认识到工人的问题最终需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并与前职工会的同事一同加入了马来亚劳工党。本章还提到普通工联总秘书大卫被捕事件,陈凯希是营救委员会成员。

 

  • 4章 加入劳工党 (Joined the Labour Party) 陈凯希加入劳工党,将其视为争取国家独立的全新斗争。他与劳工党主席依萨·莫哈末、总秘书林建寿等人共事。随着学生运动和工运成员的加入,劳工党支部数量迅速增加。陈凯希担任柔佛州分部秘书,积极发展党组织,使支部从27个增至44个。他重视宣传工作,创办了《柔佛州党讯》。劳工党在达立教育报告书问题上主张多元语文政策。陈凯希以最高票再次当选中委,并在新山市议会中被推选为社阵党鞭。他与魏利煌医生等人密切合作,深入基层,发展党务,使得劳工党在地方议会取得显著成就。在一次全代会上,陈凯希代表柔佛州分部发言,汇报柔州党务的飞速发展,并批评党中央缺乏统一和有效率的领导层及明确的政策纲领。他呼吁党中央设立秘书处,加强基层工作和培养新领导层。

 

  • 5章 反大马运动 (Anti-Malaysia Movement) 本章详细描述了劳工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阵线(社阵)反对马来西亚计划的斗争。社阵在吉隆坡召开了五邦社会主义政党大会,讨论马来西亚计划。林清祥代表新加坡社阵发言,反对假合并,主张真正的新马完整统一。陈凯希当时担任总部执行秘书,负责大会筹备和纠察工作,目睹了各领袖的精彩演讲。他以《五邦社会主义政党会议花絮》一文,生动描述了会议盛况,赞扬林清祥,并严厉批评人民行动党代表蒂凡那的反动言论。章中记录了汶莱起义的爆发与镇压,以及社阵发起人艾哈迈德·布斯达曼被捕事件。七个反对党联合在吉隆坡苏莱曼广场举行了万人反大马群众大会,陈凯希担任大会通译员。尽管联合国介入,马来西亚最终于1963916日成立。新加坡举行闪电大选,陈凯希作为劳工党副总秘书在七万人集会上发表演讲,但人民行动党获胜后,对左翼力量和南洋大学进行了镇压。

 

  • 6章 从分部到总部 (From Branch to Headquarters) 本章记录了陈凯希从柔佛州分部到中央总部工作的经历。他参与了《劳工报》的创刊,该报以通俗的文笔和漫画风格讽刺李光耀。196112月,社阵多名领袖被捕后,陈凯希被调往总部接管秘书处工作。他积极参与各地党务和宣传,并在马来妇女组干训班上用马来语进行演讲。1962年,他辞去柔佛州分部秘书一职,但仍在全代会上批评社阵中央对反大马计划立场不明确。他还主持了柔佛州干训班,深入探讨马来西亚问题。196310月,陈凯希在劳工党第11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副总秘书。在新加坡社阵主席李绍祖访问柔佛州干训班时,其演讲稿被扣押,反映了马来西亚成立后的边境问题。

 

  • 7 1964年大选 (1964 General Election) 本章叙述了劳工党参与1964年全国大选的经过。社阵(劳工党、人民党、国民议会党)组建了强大的竞选阵容,但因对大马态度存在分歧,未能与所有反对党形成大联合。大选焦点集中在马来西亚马印对抗问题上,社阵提出了五项和平建议陈凯希代表社阵进行电台竞选广播,驳斥联盟政府对社阵的污蔑,并批判人民行动党的投机行为。他竞逐白沙罗国会选区,但最终以微弱劣势落败,许多社阵领袖也在三角战中失利。选举结果对社阵是重大挫折,但陈凯希仍被选为社阵副总秘书。本章还提及印尼志愿军登陆半岛事件,劳工党重申坚持宪制斗争路线。

 

  • 8 2 • 13前后 (Before and After February 13) 19651月,陈凯希宣布社阵新决策:撤回对紧急法令的支持,反对国民服役,并将213日定为争取人权日。然而,社阵主要马来领袖包括艾哈迈德·布斯达曼在27日及29日被援引内安法令逮捕,被指涉及组织马来亚共和国流亡政府。陈凯希被任命为“2·13大集会工委会主席。在21日农历除夕夜,陈凯希预感自己将被捕,将女儿的出生纸和一封信交给六婶,嘱咐其转交大姐照顾女儿。212日晚,陈凯希与陈潘钦在总部被捕。尽管领袖被捕,社阵仍按计划在213日举行了意义深远的大游行示威运动。游行遭到军警的催泪弹和警棍镇压,但队伍多次重组,最终成功集结。此次斗争被视为反殖民运动的重要里程碑。本章也记录了人民党因语言政策分歧退出社阵,导致社阵于1966110日不复存在。同年11月,在槟城发生的反对旧币贬值总罢市迅速演变为种族冲突,导致大规模逮捕和劳工党支部被查封,金宝支部唐保光在警方镇压中丧生

 

  • 9章 单独监禁56 (56 Days of Solitary Confinement) 1965213日被捕后,陈凯希在吉隆坡秘密黑牢里被单独监禁了56。他在密不透风的小牢房里通过走功来打发时间,甚至因太热而提倡天体运动。他与隔壁牢房的新加坡社阵中委林使宾秘密交流。316日,陈凯希见到六婶,委托陈志勤医生安排律师,并提出阅读报纸和书刊的需求。陈志勤随后在国会里投诉陈凯希遭受的非人待遇,但内政部长依斯迈医生否认了大部分指控。陈凯希从审讯中得知“2·13大游行的成功,并决定通过绝食迫使当局将他送往华都牙也扣留营。他于19661月写信给女儿的母亲,提出分手,表明自己选择了政治道路。本章还提及1966年劳工党特大通过反马来西亚斗争路线,以及1966年反美示威中王忠被枪杀的事件。

 

  • 10 5 - 26绝食斗争 (May 26 Hunger Strike) 1966年,陈凯希从秘密黑牢转到华都牙也扣留营C。次年年初,他被调往B,与多位人劳两党同志共同生活。他察觉营内存在党外矛盾,为化解分裂危机,决定开展一场对敌斗争。他被选为B座生活委员会总代表,并与其他代表拟定了70多项要求,成功争取到小牢房夜间不锁门的福利。1967526日,陈凯希与其他39名扣留者在华都牙也扣留营发起绝食斗争,抗议恶劣的生活条件和政治迫害,提出17项要求。绝食第四天,镇暴队冲入B座,施放催泪弹并殴打多名扣留者,包括陈凯希。这场斗争获得了全国各地社阵组织、家属和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610日,在内政部长敦拉萨的介入下,经过16天,绝食斗争取得初步胜利,部分要求得到满足。此次斗争被视为“2·13”争取人权斗争的延续。

 

  • 11章 牢内当选总秘书 (Elected Secretary-General in Prison) 本章记录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思想对马来亚左翼运动的影响。在1967年,陈凯希在狱中被选为劳工党总秘书。这一任命既是对他的肯定,也使他成为政治部重点击垮的对象。当选17天后,他被送往吉隆坡警察总部,接受了98天的单独监禁和迫害。政治部试图利用前副秘书长甘幼华的叛变以及营内反右生委会对他提出的20条罪状来瓦解他。然而,陈凯希坚定拒绝了遣送中国、赴英与爱人团聚或发表悔过声明等出路,宁可烂死在牢里,展现出坚定的斗争意志。在太平女营,10名女扣留者也进行了绝食斗争,争取改善待遇。华都牙也A座成立了反右生委会,批判劳工党中央及陈志勤,加剧了营内分歧。

 

  • 12 3 - 25绝食斗争 (March 25 Hunger Strike) 本章首先介绍了1967年马来西亚旧币贬值事件,槟城劳工党分部在林建寿的主导下,发动了全岛总罢市,但随后演变为种族冲突,导致大规模逮捕。19681月,太平女扣留者被调至华都牙也C座。华营A座的反右单位加强了对劳工党中央的批判,内部矛盾激化。同年325日凌晨,联邦后备队突袭华都牙也扣留营ABC三座,残酷镇压扣留者,导致37人重伤。作为抗议,三座全体扣留者(包括反右单位)展开了绝食斗争。斗争获得了全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426日,A座成立大团结生委会,陈凯希被选为总代表,李万千为副总代表。在该委员会领导下,A座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氛围得到显著改善,包括开放牢门、改进伙食、开展文娱活动和毛语录学习。章中还记录了一起扣留者集体围殴狱卒的事件,凸显了扣留者的团结和对迫害的反抗。

 

  • 13 8 • 13绝食斗争 (August 13 Hunger Strike) 本章讲述了“13名死囚事件,13名青年因藏匿武器被判绞刑。劳工党发动全国签名运动和群众大会,呼吁挽救他们的生命。陈凯希在狱中得知此事后,也深感不安。最终,在各方努力下,13名死囚的刑罚被减为终身监禁。然而,劳工党多名领袖,包括刘元华、陈秀英、胡汉光因此被捕。19687月,陈凯希被调往新山出席市议会贪污调查庭,随后被转送至麻坡扣留营。麻坡营扣留者因当局未履行协议,并在720日发生镇压事件后,于86日提出10项抗议和16项要求。因未获满意答复,麻坡营42名扣留者于813日展开绝食行动,华都牙也营AC座扣留者也同步绝食声援。911日,绝食斗争结束,部分要求被接受,陈凯希在绝食后变得皮包骨。之后,陈凯希被送往太平监牢隔离营。劳工党中央扩大会议于928-29日召开,决定抵制1969年大选,并号召所有议员集体辞职

 

  • 14章 太平监牢的生涯 (Life in Taiping Prison) 196812月,陈凯希与多名华都牙也和麻坡营的扣留者一同被转移至太平监牢。太平监牢的生活相较单调,陈凯希通过信件与外界保持联系。他关注“5·13事件后的局势发展,并对劳工党的未来抱有希望。19694月,他阅报得知陈秀英遭遇严重车祸的消息,深感痛心,并表示即使她失去一只手也要娶她。两人的书信往来充满了关怀与情感。同期,李万千在监狱内打羽毛球时眼睛受伤,陈凯希也积极协助争取他的医疗照顾。陈凯希于196912月终于在太平监狱会见了陈秀英和大伯母。

 

  • 15章 搬营和出狱 (Camp Relocation and Release from Prison) 本章涵盖了陈凯希在太平监牢的最后岁月和他的获释。他在此期间成功戒烟,并详细记录了戒烟过程中的艰辛与益处。他见证了劳工党注册证被吊销,社阵不复存在,感叹本邦民主已不存在。他关注太平市郊正在兴建的扣留犯改造中心(即甘文丁扣留营),预示着未来扣留营的整合。1973312日,陈凯希被释放,结束了长达81个月的漫长牢狱生活。他的释放附带了多项严格条件,如不得参与政治或工会活动,并限制居住和行动。陈凯希重申自己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并未改变,狱中生活反而让他学到更多理论知识。他的获释标志着他作为宪制斗争者的政治生涯告一段落。

 

  • 参考书目 (Bibliography) 列出了12本用于撰写本书的参考文献,包括历史著作、回忆录、小说和党史文献。

 

  • 后记 (Afterword) 作者在后记中重申了撰写此书的动机和过程,强调了陈凯希在马来亚反殖斗争中的代表性。作者提及本书的创作是对《马来亚劳工党斗争史》的补充和修订,并根据史料的多少,调整了各章节的侧重点,尤其在描述扣留营斗争时,因亲身经历而能更详细地描绘华都牙也营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