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碑与图文辑要

 

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碑与图文辑要

 


《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碑与图文辑要》一书,概述了吉隆坡广东义山的历史、文化和研究价值。其中详细介绍了重要人物的坟墓,例如叶亚来等对吉隆坡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先贤,以及各类总坟、家族墓园、具有政治或社会认同的墓群、特色造型的坟墓及墓志铭。此外,文档还收录了义山内的碑记、匾额、凉亭、界碑等历史文物,并附有英殖民政府在《马来联邦宪报》上公布义山作为葬地用途的文件等珍贵档案,全面展现了该义山作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重要遗产的深远意义。

《死生契阔 —— 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碑与图文辑要》一书对吉隆坡广东义山的历史、文化及墓葬艺术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以下是各章节的详细内容介绍:

  • 引论
    • 本书以吉隆坡广东义山是马来西亚社会,特别是华人社会的重要历史与文化遗产为视角,在现有历史资料基础上,通过田野勘察和记录,发掘更多有价值的坟墓及其历史意义。
    • 广东义山于1895在宪报上宣布成立,位于吉隆坡市中心,总面积超过260英亩,分为ABCD四区。
    • 它不仅是早期南来华人移民的安息之地,也是许多华社重要领导人的长眠之处。
    • 书中将义山的宝贵史料分为文献记录(官方文件、地契、宪报、义山管理层文件、墓碑、墓志铭等)和非文献记录(坟墓设计风格、建筑材料、分布、凉亭等)。
    • 研究团队寻获超过300具有历史价值的坟墓,包括名人墓地、清朝古墓、各类总坟、家族墓园、特色造型坟墓等。这些资料反映了不同时代华人在吉隆坡社会的生活情况。
    • 资料编设有七个章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各类坟墓,并内附快速响应矩阵码Quick Response Code)方便读者扫描查看地理位置。

 

  • 第一章 历史人物坟墓与古墓
    • 本章介绍了19对吉隆坡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有重要贡献和影响力的名人先贤坟墓,有助于了解吉隆坡社会各阶层的历史演变。
      • 例如:叶亚来(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重建功臣、成功锡矿家、商人、社会领袖);陈秀连(雪兰莪州第一位华人州议员、太平局绅、成功锡矿家、机器工业经营者、尊孔学校创办人之一);叶观盛(吉隆坡最后一任华人甲必丹、锡矿家、商人、慈善事业领袖、广东义山创办人之一)。
      • 此外,还有梁湘廷(广东义山杰出司理,募建山亭、修筑桥梁道路);张郁才慈善老人、创办广益银行、柏屏戏院、《中国报》创办人之一);陈振永(鸿发锡矿创办人、银行家、商人、尊孔中学创办人之一);陈占梅(同盟会重要领导人、成功锡矿家、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财政);邱艺良(我国第一位华裔西医、孙中山同学)等。
    • 本章还介绍了25个古墓,其中叶联安墓是广东义山目前发现最古老的坟墓,下葬日期为光绪十年(1884),将义山历史推前了11年,早于1895年官方宣布成立。
    • 部分古墓刻有清朝的勋衔或封号,如奉直大夫、登仕佐郎,反映了早期华人移民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及其政治身份认同。

 

  • 第二章 总墓
    • 共寻获88个总坟,分为四类和其他类别。
    • 地缘性总坟(23个):反映不同地域来源的华人社群,如潮州、赤溪总坟,以及南海九江儒林乡总坟。广肇众先人总坟由赵煜和陆佑于光绪十七年(1891)建立,比广东义山官方记载更久远。
    • 血缘性总坟(38个):反映家族宗亲的凝聚力,如南阳堂邓氏总坟范阳堂简氏总坟(均建立于光绪丙申年,1896)。还包括多姓氏联合总坟(如刘关张赵总坟孔曾邱吕总坟)和族墓。
    • 业缘性总坟(18个):反映各行各业的组织,如鲁班三行的北城侯总坟建造行总坟岐生行总墓梨园八和堂众先友坟1891)是最早竖立的业缘性总坟碑,也比义山官方历史记载为早。
    • 宗教性总坟(5个):包括儒门修道行总坟半港一德堂众隐士总坟,以及莲花山紫竹林大总坟墓和飞霞精舍。飞霞精舍因其会员多为自梳女,以宗教信仰为凝聚力,被列为宗教性总坟。
    • 其他总坟(4个):包括积善堂总坟18951896),由叶亚来兴建,旨在安顿年老无依的矿工。
    • 这些总坟反映了早期华人移民在南洋建立血缘、地缘、业缘和宗教社团的历史轨迹,是了解吉隆坡早期华人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史料。

 

  • 第三章 家族墓园
    • 介绍了吉隆坡广东义山19座家族墓园,埋葬了超过100家族成员。
    • 其中包括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家族1919从安邦路迁葬至广东义山)、张郁才家族梁湘廷家族刘永泗家族马芹甫家族何文楷家族欧阳雪峰家族等社会贤达,以及同盟会领袖陈占梅家族
    • 一些家族墓园呈现完整的风水格局或设有碑铭,有的甚至具有清朝封号(如范氏族坟墓主获特授二品封典与资政大夫)。
    • 官祯秀家族寿圻(生基)由于家族寿坊罕见,也被收录。
    • 这些家族墓园的丰富史料,可用于后续研究墓主生平事迹及吉隆坡华人社会的形成。

 

  • 第四章 身份认同墓群
    • 本章展示了墓主在墓碑上刻画的各种社会组织与认同。
    • 政治认同(26个):墓碑上刻有国民党党徽中华民国年号,其中陈英才墓由国民党重要领导人于右壬吴铁城亲自题字。还包括马来西亚首任财政部长李孝式的母亲甘氏和吉隆坡早期华人建筑承包商辛炳的太太梁氏的坟墓。
    • 社团/行团认同:墓碑上刻有机器行洋衣行的行号,以及雪兰莪友艺别墅(雪兰莪华人司机进智社前身)。
    • 身份与学历认同:墓主在墓碑上刻上医科学士大学生,反映了早期社会教育资源缺乏时,完成大专教育是值得记录的事情。
    • 宗教认同:墓主选择在墓碑上刻上十字架经文,表现其宗教信仰。
    • 这些墓群可用于勾勒吉隆坡华人社会的思想演变图像及华人移民的原乡分布。

 

  • 第五章 特色造型墓
    • 本章介绍了不同风格的坟墓,包括西式神殿(9个)纪念碑形式(1个)塔碑(1个)方尖碑(2个)彩砖铺设(6个)朝天碑(8个)墓亭造型(4个)外籍墓主(2个),以及棺材、葫芦造型风水墓等特别造型。
    • 最早的坟墓建立于1911,最晚的是1979,这些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是了解我国华人殡葬演变史的重要史料。
    • 黄道彬共有两座坟墓,其中一座是其生基1937年去世前建立)。
    • 外籍墓主Archibald Barr的墓碑上刻有共济会(Mason)标志,推测其生前可能从事建筑行业。

 

  • 第六章 墓志铭
    • 本章列出了161919年至1951年时期的墓志铭。
    • 这些墓志铭不乏名家手笔,如汪精卫为林俭堂亲写的墓志郁达夫为邱彬三写的墓志铭吕紫宸为谭彬卿和马吉云亲写的墓志
    • 通过这些碑铭,读者可以了解墓主的事迹,如林俭堂、何文楷及马芹甫等白手兴家的故事,见证华人商家参与橡胶业、锡矿业和柴薪业的时代点滴。
    • 部分碑文真情流露,如黎耀聪悔恨女儿黎亚知生病不获良医的遗憾,以及何裕光对父亲何文楷离世的悲痛和缅怀。

 

  • 第七章 碑记、凉亭与档案文件
    • 本章收录了广东义山除了坟墓以外的历史文物,包括碑记、匾额、凉亭、界碑、消失的小桥和档案文件。
    • 匾额与碑记:包括广东山亭匾额1919年)、吉隆坡广东义山碑记1923年)、广东义山历年义务职员一览表1925年)、黄实卿所写的人杰地灵牌匾1927年),以及梁湘廷纪念碑1929年)等。
    • 总坟碑记:附有19个总坟的碑记,记载了建立缘由和倡议建坟先贤的名字。
    • 凉亭:广东义山于1925建立12个凉亭供扫墓民众歇息。目前尚存11座,其中小憩亭爱日亭挹薰亭一别亭已不复见。资料指出,现存B区的慕义亭应为爱日亭
    • 界碑:义山早期以千字文分区,本章收录了字轨或界碑,并提供了1916年陈振永、廖荣枝和辛百卉联合建议以千字文分区的信函天地玄黄四区曾拨给同善医院自理。
    • 小桥:通过老照片重睹已不复见的五凤桥回龙桥
    • 档案文件:包括国家档案馆收集的义山工程地图1913年)、《马来联邦宪报》1920年)公布义山作为葬地用途的文件、殡葬法令1924年)、排水系统图1936年)、殡葬凭照1918年、1927年、1941年)、捡骨证明文件1927年)和开棺许可证1927年)等。这些文件详细记录了义山的土地地段号码、范围面积、行政历史和死者资料。
    • :詹缘端撰写的跋文对义山的山势地理、墓形与墓制、墓园的立向与风水格局进行了探讨。
      • 从宏观角度看,广东义山地处吉隆坡市东南面,其山势地理符合华人传统丧葬的风水要件,具备龙、砂、穴、水、向的考量。
      • 对墓形与墓制进行了梳理,区分了墓形(外观形式)和墓制(包含墓穴性质、建筑形制、风水布局、葬法、祭祀礼仪等)。
      • 介绍了多种墓制分类法,如王琛发的11类墓型和中国传统墓形的土馒头龟壳墓椅子坟等。
      • 强调了墓碑结构(碑首、碑身、碑座)象征天、人、地相联的信仰。
      • 结合古墓、总坟、家族墓群等不同类别,举例说明了立向与风水格局,如惠州总坟的子午向兼壬丙分金和清远总坟的坐西南向东北。

本书旨在通过这些详尽的图文辑要,唤起华社对华人义山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的重视,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田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