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气长存: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殉难纪念碑手册
本书记载了马来亚(现马来西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时期(三年八个月)的苦难历史,并特别聚焦于散布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及其背后的故事。资料由吉隆坡广东义山总策划,旨在通过出版手册、设立纪念总碑及和平公园、组织公祭活动等方式,纪念战争受害者和抗日烈士,并传承这段历史记忆,以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多位学者和作者撰写的序言和文章深化了对日据时期华人遭受迫害的理解,并强调民间组织在弥补官方历史叙述不足、推动历史研究与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献中还收录了吉隆坡、槟城、吉打等地的具体纪念碑信息及其建立缘由,展现了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精神以及对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诉求。整体而言,这些文本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呼吁年轻一代勿忘国耻,并促进对和平的深刻反思。
以下是《浩气长存: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殉难纪念碑手册》各章节的详细介绍内容:
- 总策划序
(General Planner's Preface) / 总协调序 (General
Coordinator's Preface)
- 作者: 李振光 (Li Zhenguang)
- 主要内容:
- 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描述为马来西亚历史上充满血与火、痛与苦的动荡时期,无数无辜平民成为牺牲品。
- 指出吉隆坡广东义山
(Kuala Lumpur Kwong Tong Cemetery) 独资兴建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暨和平公园的目的,是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牺牲者,象征全民团结力量和对和平安定的追求。
- 提及在总碑建设前,全国已知的二战纪念碑约有100座,而王秀娟博士的研究收集到约400多座各族群的二战纪念碑和坟墓。
- 强调总碑是马来西亚首座纪念在战争中无辜牺牲人民的纪念碑,其初衷是团结全国各地拥有和管理纪念碑的义山、华团组织,每年8月15日在总碑前一同追悼和缅怀先烈。
- 说明选择8月15日作为公祭活动日期的原因,因为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投降日和抗日胜利日。
- 指出手册、歌舞剧和公祭活动等旨在让年轻一代记住马来亚三年八个月被日本入侵的黑暗历史。
- 强调吉隆坡广东义山从2023年开始策划,2024年3月开始走访全国,已拜访30个义山与华团,收集超过100座纪念碑资料和故事,并计划未来与学者、文史工作者合作整理这些历史。
- 分享走访过程中遇到的震撼故事,例如霹雳州冷水河新村“忠魂纪念碑”埋葬23位被日军活活烧死的民众,以及森美兰州余朗朗地区遭日军屠杀1474人的惨案。
- 呼吁日本政府对二战罪行向受害者道歉并作出赔偿,以真正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 序 (Preface)
- 作者: 白伟权博士 (Dr. Bai Weiquan),新纪元大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兼东南亚学系主任
- 主要内容:
- 马来西亚是二战受难国之一,指出在英殖民时期具有经济优势的华人,因长期支援中国抗战,在日据时期成为特别整肃的对象,是最大的受害者,遭受检证、肃清大屠杀、征召慰安妇、征收奉纳金等。
- “三年零八个月”是马来西亚华人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但由于族群历史经验差异大,这段悲惨历史在国家论述中无法深刻体现,华人成为“国家历史的失语者”。
- 强调各地地方社群自发性地寻找骸骨、立碑纪念、举行公祭,弥补了官方立场的不足,宣扬和平的重要性。
- 赞扬吉隆坡广东义山发起搜集各地纪念碑资料并出版手册的计划,认为其在社会价值和民间史料收集推广方面意义重大。
- 指出民间文献,尤其是碑铭,是建构历史论述的重要材料,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情境、参与者、人事时地物等信息,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 列举了过去许多相关的碑铭成果出版,例如饶宗颐、陈荆和、陈育松、陈铁凡、傅吾康等学者的著作。
- 提及吉隆坡广东义山对文化资产保育的重视,曾资助华社研究中心对广东义山进行调查并出版著作,认为本手册是承先启后之作。
- 介绍了手册的三位年轻编著:王亮杰、谢癸籍、吴鑫霖,及其学术背景和关注领域。
- 说明手册收集了来自槟城、吉打、霹雳、吉隆坡、森美兰、马六甲、柔佛等7个州属和直辖区共21个地方的二战蒙难纪念碑资料,并以表列方式列出了其他地区(如东马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的56座纪念碑。
- 强调手册不仅仅是照片记录,还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地方故事和前人研究成果,使纪念碑本身更加立体化。
- 指出手册在各个纪念碑巡礼之前,增加了日军入侵马来亚及婆罗洲的大事记,并搭配珍贵历史照片,为读者梳理入侵进程,提供理解框架。
- 总结本书图文并茂地谱写了马来西亚人民的蒙难史,可作为“田野工具书”,期待能带动更多史料搜集和出版计划。
- 序 (Preface)
- 作者: 王秀娟博士 (Dr. Wang Xiujuan),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 主要内容:
- 提及与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李振光会面,得知纪念碑手册计划与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的研究概念相符。
- 描述在马来西亚各地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大量大小不一的纪念碑,有的保存良好,有的无人打理甚至被拆除,纪念事件也开始模糊不清,反映国人对历史记忆代表性态度的变化。
- 强调为了避免地方历史事件的消失,开始收集纪念碑资料并分类研究,因此李振光主席的想法与她的团队不谋而合。
- 指出《浩气长存》手册汇集了国内21座纪念碑的历史事件,重现了二战日军入侵马来亚三年八个月的残酷手段以及无名抗战勇士的英勇之举。
- 强调二战给世界多国留下创伤,无数无名牺牲者在国家历史中鲜少被提及,惨案随着时间流逝被遗忘,幸有地方社群设立纪念碑以纪念牺牲者和抗战勇士。
- 担忧现代年轻人对二战历史的忽视或不理会,甚至支持为地方发展拆除纪念碑,认为手册的出版重新展示了日军的残酷手段,提醒勿忘历史和无辜牺牲者。
- 强调认识历史、了解过去的艰辛是为了更珍惜现在的安宁与和平,而非记仇。
- 高度赞扬吉隆坡广东义山及编委会成员撰述的严谨性,在短时间内查阅文献、进行田野考察、收集材料、核实历史事件和口述收集,并多方面参考材料还原事件原貌,为马来西亚地方史及华人史提供了丰富资料。
- 希望这本手册是吉隆坡广东义山“815纪念活动系列”的第一册。
- 815纪念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活动系列缘起 (Origin of the 815 Commemoration
Series)
- 作者: 赖盈敏 (Lai Yingmin)
- 主要内容:
- 指出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结束马来亚三年八个月黑暗日子的日子。
- 说明吉隆坡广东义山举办一系列活动(编写资料汇整、设立网站、邀请各界出席纪念活动、举办展览、歌舞剧)旨在保存马来西亚重要历史事件、缅怀华族在抗日时期的惨痛经历及先辈的贡献与牺牲。
- 强调战争的破坏性与巨大的杀伤力,呼吁推动和平刻不容缓,需要建立人际、民族、国家间的连接与包容,理解战争破坏。
- 概述日军侵略马来亚的“三年八个月黑暗时期”(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军采取海上策略从吉兰丹南下,并向东占领新加坡与婆罗洲。
- 描述日军侵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武力控制人民、盘点资产、镇压反抗分子(“宁可错杀,不可错放”),大量屠杀华侨;第二阶段发动紧急状态、控管粮食导致生活困难,并利用当地人修建铁路。
- 追溯抗日运动的兴起,包括1938年中国远征军与英军并肩作战、修筑“滇缅公路”以及英军资助训练本地游击战。
- 重点介绍了“南侨机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他们响应陈嘉庚号召,三千多名热血青年回国支援中国抗战,运输资源越过险恶的滇缅公路,其中约一千名英烈牺牲生命。
- 指出二战结束后,南洋各地华侨纷纷为抗日英烈建设纪念碑,如吉隆坡广东义山的“雪兰莪华侨回国抗战殉难纪念碑”(1947年)和槟城公民学校管理的“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1951年)。
- 提及中国云南人民政府于1989年建立“南洋华侨抗日纪念碑”,海内外华人定期举办研讨会、纪念日、公祭活动,探讨历史真相,缅怀英烈。
- 介绍了2005年在中国云南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开馆的滇缅抗战博物馆,其展品均为段生帽先生20年收集的二战文物,真实再现了历史。
- 强调《浩气长存》手册的出版旨在延续前贤精神,拉近全国各地华团,携手追悼英烈,通过文宣让年轻一代了解历史,珍惜和平。
- 日军占据马来半岛、新加坡与东马大事记 (Chronicle of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Singapore, and
East Malaysia)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入侵背景: 1940年日本获得在印度支那的过境权,美英荷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日本为获取资源决心南侵。
- 马来亚战役初期: 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袭吉兰丹哥打峇鲁,英军最初抵抗但迅速撤退;12月11日日军从暹罗南下吉打州日得拉,取得制空权并攻击平民。
- 马来亚海战: 1941年12月10日,日本海军航空队击沉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取得远东制海权,为后续胜利奠定基础。
- 槟城沦陷与屠杀: 1941年12月12日日军轰炸槟城,造成2000人死伤;12月17日日军登陆槟岛,12月19日“无血”占领。1942年4月6日,日军在岛上展开华侨大屠杀,钟灵中学师生案是其中惨案。
- 攻入霹雳州: 日军攻占太平 (12月23日) 和怡保 (12月28日),随后在金宝与英军展开猛烈攻防战 (1941年12月29日至1942年1月2日),英军最终失败撤退。
- 仕林河战役与吉隆坡沦陷: 日军在仕林河歼灭英军,英军从吉隆坡撤退。1942年1月11日日军“无血入城”吉隆坡,随后开始搜刮财物、大屠杀。
- 麻坡激战与马六甲沦陷: 1942年1月15日马六甲沦陷,日军强迫华人贴标语、施暴、大检证。亚沙汉一工厂150人被活活烧死。1月16日麻坡沦陷,日军在峇吉里 (Bakri) 与英军激战,英军惨败,日军死伤惨重。
- 新加坡沦陷: 1942年2月8日日军攻击新加坡西北部,盟军沟通与领导失败,补给耗尽。2月15日白思华向山下奉文投降,8万盟军士兵成为战俘。日军随后对当地华人进行肃清大屠杀。
- 东马沦陷: 日军为获取石油资源,于1941年12月16日登陆砂拉越美里,随后占领纳闽、北婆罗洲 (沙巴)。日军在东马推行皇民化教育,建造机场,设立战俘营。
- 残暴统治: 日据时期被称为“三年八个月的黑暗时期”,日军淡化英殖民象征,推广“大东亚共荣圈”假象,对华人展开肃清行动、要求筹献“奉纳金”,并强迫学习日文实行“皇民化”政策。
- 死亡铁路: 被俘虏的马来亚抗日军被送往暹罗建造“死亡铁路”,导致十万人死亡。
- 日本投降: 1945年德国投降后,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美国投下原子弹 (广岛8月6日、长崎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正式结束。9月12日,东南亚日军在新加坡举行投降仪式。
- 21座纪念碑地点示意图 (Map of 21 Monument Locations)
- 主要内容: 提供马来亚半岛各州和部分东马、新加坡的纪念碑分布地图,并列出21座主要纪念碑的名称和大致位置。
- 马来半岛、东马及新加坡纪念碑与负责单位表列 (Table of Monuments and Responsible Organization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East Malaysia, and Singapore)
- 整理: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以表格形式详细列出马来半岛、东马和新加坡的抗日纪念碑名称、负责管理单位和成立年份。此表涵盖了吉隆坡、霹雳州、槟城、玻璃市、吉打、吉兰丹、登嘉楼、彭亨、森美兰、马六甲、柔佛、砂拉越和沙巴等地区的纪念碑。
- 吉隆坡广东义山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暨和平公园 (Malayan World War II Civilian Victims Memorial & Peace
Park at Kuala Lumpur Kwong Tong Cemetery)
- 作者: 吴鑫霖 (Wu Xinlin)
- 主要内容:
- 强调纪念碑在民族凝聚力、文化价值观和历史反思中的重要作用,不仅纪念伟人,也纪念战争中被屠杀和迫害的无名受害者。
- 指出日据时代“三年八个月”是马来西亚人悲痛的历史,约有十多万平民被残杀,其中大部分是华人。
- 战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社会从乱葬岗中拾金,安葬并建起纪念碑,这些纪念碑是惨痛历史的见证和和平可贵的警示。
- 指出散布在马来亚半岛的烈士纪念碑约有100座,但缺乏一座深具代表性的抗日纪念总碑。
- 详述吉隆坡广东义山独立斥资逾700万令吉,于2015年动土、2018年竣工的“马来亚二战人民蒙难纪念总碑暨和平公园”,弥补了这一遗憾。
- 介绍总碑设计理念:依照“历史教室”概念,采用五瓣木槿花塔尖设计,反映各族人民推崇和平、友爱相敬;花蕊喷泉象征和平友爱带来的新生力量。
- 总碑入口处有国、华、英、淡米尔四种文字碑记,碑高30.8米,对应三年八个月的日据时长,2018年获“马来西亚最高二战纪念碑”殊荣。
- 周围环绕88只和平鸽,象征战后珍贵的和平;景观台墙体和石凳上的坑洞设计,象征战时炮火轰炸的破坏,让来访者感受战争惨状。
- 强调自由与和平需要不断重新定义和传承,吉隆坡广东义山自2019年起,每年8月15日(除疫情管制)定期举办全国性“纪念马来亚二战蒙难人民系列活动”(文艺表演、讲座、和平奖颁奖礼、公祭仪式),旨在还原历史真相、传递和平声音、反对侵略战争。
- 吉隆坡广东义山雪兰莪华侨机工抗战殉难纪念碑 (Selangor Nanyang Mechanics Anti-Japanese War Martyrs Monument
at Kuala Lumpur Kwong Tong Cemetery)
- 作者: 吴鑫霖 (Wu Xinlin)
- 主要内容:
- 介绍了“南侨机工”(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指抗日战争时期响应陈嘉庚号召,从南洋回国支援中国抗战的3000多名汽车司机和修理技工,他们运输抗战资源穿越滇缅公路,付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 详述了这座方尖碑纪念碑的建立:1947年由雪华筹赈会致函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兴建,坐落在克拉容路,每年七月七日为公祭日,曾于1969年停办,2021年重新复办。
- 介绍了纪念碑的建造细节(李润添义务绘测,李达庭刻碑,胡汉记承建),测量高度为19尺4寸,由雪华筹赈会从存款中拨出1万5000元资助。
- 碑文由雪兰莪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立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详细记录了南洋华侨响应抗日救国、机工们在滇缅公路的艰苦付出、最终取得胜利、以及为国牺牲的爱国精神。
- 列出了马新两地其他纪念南侨机工的纪念碑及其建成年份,包括槟城、柔佛古来、新加坡和砂拉越、霹雳太平的纪念碑。
- 吉隆坡福建义山纪念中华民国男女侨胞惨死坟 (Kuala Lumpur Hokkien Cemetery Monument for Deceased Chinese
Republican Men and Women)
- 作者: 谢癸铃 (Xie Guiji)
- 主要内容:
- 指出日本占领马来亚期间,滥杀无辜,华裔遭受屠杀最为严重。
- 描述了这座“纪念中华民国侨胞惨死坟”的历史:1946年由无名氏设立,曾被遗弃埋葬,后于2000年代由纪念日据时期殉难同胞工委会重修,竖起原碑,并镶嵌华、巫、英、日四种语言碑文,以还原历史真相。
- 提及1995年全球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由雪隆海南会馆青年团等四团体首次举行追悼公祭仪式,此后每年8月15日持续举办。
- 说明2005年,由于墓冢年代久远,四团体联合筹组工委会,规划将骸骨迁移、重建立碑,吉隆坡福建义山捐出土地,隆雪华堂协助迁葬。
- 在迁移遗骸工作中,挖掘出约800位日据时期罹难者的骸骨。
- 指出过去旧纪念碑设在半山芭郊外偏僻义山,日据时期大量抗日分子在此被监禁拷打致死。
- 详述了1942年3月吉隆坡沦陷后,日军在半山芭监狱大屠杀,死者逾千,大多尸体被丢弃义山各角落,纪念碑下埋葬约800余位抗日惨死烈士遗骨。
- 强调工委会的愿景是将纪念碑塑造成全民共同记忆,而非仅限于华裔,因此采用四种语言碑文,并邀请官方代表出席开幕仪式,获得官方认可。
- 提及2011年首次有日本政治人物(如高岛伸欣教授、服部良一众议员)出席公祭,显示纪念碑受到日本政学界的重视。
- 指出工委会持续追责日本,于2005年提出索回5000万日币奉纳金的要求,并将其带上隆雪华堂议程,起诉日本政府。
- 强调工委会重建及维护惨死坟,纠正日本政府企图掩盖历史的努力,对避免马来西亚日据时期历史湮灭至关重要,也为马来西亚公民共享历史记忆、建构国族认同作贡献。
- 除了公祭和批判日本政府,还致力于推广二战历史(出版书籍、主办论坛),并于2023年将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吉隆坡沦陷日”公祭,赋予惨死坟新的历史意义。
- 哥打峇鲁福龙山抗日烈士纪念碑 (Kota Bharu Foo Loong Shan Anti-Japanese Martyrs Monument)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介绍了这座位于吉兰丹哥打峇鲁福龙山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又名“红色纪念碑”,建于1947年10月,周围有吴泰山等十位烈士的坟墓。
- 碑文由国民党驻马领事伍伯胜题字,写着烈士殉难细节,如丘烈士与林烈士被敌宪高桥所执,在道北杜路巴暹村附近森林内遇害。
- 最初竖立在中华国民型华文小学校园后方,1979年因学校扩建而迁移至福龙义山。
- 纪念碑设计独特,顶层三层代表日军侵略马来亚“三年”,中间八个格子代表“八个月”。
- 回顾日军不宣而战,于1941年12月7日深夜登陆哥打峇鲁,英军最初抵抗但机场最终沦陷,开启了“三年八个月”的悲惨序幕。
- 详述了烈士丘瑞珍(曾任吉兰丹中华商会会长、中华学校董事长、筹赈会主席)因支援抗日而成为日军目标,冒险带师生入泰国境内,后为发薪返校被捕,严刑逼供下坚贞不屈,最终被日军杀害。
- 日军攻下哥打峇鲁后,对当地华人进行系统性“大肃清”,尤其针对支持中国抗日的“南洋华人筹赈会”领袖。
- 介绍了公祭活动的复办历史:曾停办30年,2011年由丹华堂复办,每年举行,强调缅怀英雄烈士、铭记历史、关注社会现实、争取民主人权和生活权益。
- 提及2018年中华建校百年大庆,600名师生在福龙义山公祭先贤烈士,高唱爱国歌曲,接受社会教育课。
- 双溪大年受难男女侨胞公墓 (Sungai Petani Civilian Victims Cemetery)
- 作者: 吴鑫霖 (Wu Xinlin)
- 主要内容:
- 介绍双溪大年受难男女侨胞公墓于1945年11月23日建立,纪念日侵三年八个月期间,双溪大年华社经历的惨痛日军大肃清。
- 详述日军在1942年3月20日占领双溪大年后,在汉奸通报下,夜间挨家挨户逮捕无辜华侨,进行奸淫掠夺,强征交通工具和商品。
- 指出汉奸与日军勾结,将有刺青或纹身者诬告为抗日分子而遭到肃清逮捕,许多人被载到火船头街灰窑处决,一去不回头。
- 描述日本投降后,人民自治总会应华社请求挖掘蒙难者骸骨,在火船头街灰窑挖掘出109具(或140具)遗骸,包括妇女和孩童,并发现铁长矛,推断23人是被刺杀。
- 公墓挽联由中华民国驻槟城领事李能梗题字:“取义成仁精神不死,见危授命浩气长存”。
- 自建成以来,每年清明时节,双溪大年华团及蒙难者家属都会前来公祭。
- 提及2024年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与双溪大年华人注册社团联合会交流,建议在公墓侧翼立碑记录公墓建立经过和黑暗历史,已被采纳。
- 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 (Penang Nanyang Mechanics Anti-Japanese War Martyrs and
Deceased Compatriots Monument)
- 作者: 谢癸铃 (Xie Guiji)
- 主要内容:
- 介绍纪念碑矗立于亚依淡与升旗山路口,建于1951年秋天,同年11月11日揭幕,已有73年历史。
- 碑铭由著名书法家孔翔泰题写,碑下有林连登题“浩气长存”,刘玉水题“忠魂不朽”;碑文由管震民撰写。纪念碑高耸49尺,三面七级石阶,纪念七七芦沟桥事变。
- 指出芦沟桥事变后,南洋华侨响应陈嘉庚号召组成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中国作金钱物资贡献,并招募大批机工前往滇缅公路运输,其中不少人殉难,即“殉职机工”。
- 槟城筹赈会负责赈济难民和协助抗战工作,筹集大量捐款汇回中国,并招募司机回国。
- 描述1941年12月11日日军轰炸槟城一周,大量市民死伤,尸体暴露街头。日军随后进行大检举和“蒙面人指认”,逮捕数千华人,其中钟灵中学师生四十余人,遭受酷刑和秘密杀害,弃尸荒野,即“罹难同胞”。
- 战后,筹赈会倡议建立纪念碑并挖掘骸骨,得知牛汝莪占梅岗、丹戎武雅等地有遗骸,经申请后拾骨。
- 拾骨工作历时甚久,共挖掘出790具骨殖,其中331颗头颅,459具无头骨,多数骨殖有绳索捆绑痕迹。一名7、8岁孩童头骨在占梅岗被发现,疑因目睹屠杀被杀害。
- 这些骸骨于1950年10月9日在福建联合公冢火化,骨灰安葬于纪念碑低层,并于11月11日举行诵经超度。
- 揭幕典礼由林连登主持,侨团学校逾五十单位、数百人参加。筹赈会主席刘玉水委托比邻的公民学校管理纪念碑。
- 70多年来,每年11月11日公祭由公民学校负责,纪念碑经过修缮已成为槟岛旅游胜地。
- 钟灵中学殉难师生纪念碑
(Chung Ling High School Martyrs Monument)
- 作者: 谢癸铃 (Xie Guiji)
- 主要内容:
- 指出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槟城钟灵中学与槟华筹赈会渊源深厚,校董在筹赈会中扮演骨干角色,钟灵中学成为抗日救亡大本营。
- 详述钟灵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援华工作,如校董捐巨款、推销公债、发起认购万元运动,使得日军对钟灵恨之入骨。
-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槟城后,钟灵中学遭到报复,校舍被封禁,书籍档案尽遭破坏。
- 日军两次大检证逮捕10名积极抗日知识分子教师,遭受鞭笞、吊打、炮烙、灌水等酷刑,其中8人惨遭不幸,包括管亮工(绝食殉难)。
- 管亮工之父管震民(纪念碑碑文撰写者)痛失至亲,其母和长女也相继逝去。
- 此次大肃清中,四五十名学生被捕,共有54名钟灵校友(8位老师,46名学生/校友)惨死日军手中。
- 战后1947年校方在校内正门立碑纪念,碑文记载受害师生姓名,铭文强调“成仁取义,勒贞石而树中庭”。
- 校董部于1948年组织扩建委员会,积极筹款使钟灵中学复校,并延续母语教育。
- 强调钟灵师生不分党派、齐心合力投入抗日斗争,而纪念碑立于校园内,旨在让学生感受战争苦难,并非宣扬仇恨。
- 怡保育才国民型中学英勇牺牲战士纪念碑 (Ipoh Yuk Choy High School Martyrs Monument)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介绍育才中学草场上现有两座纪念碑:一座是纪念先贤教育慈善事业的石碑,另一座是被遗忘的木碑,纪念二战时期被日军迫害或抗日牺牲的烈士先贤。
- 2015年,时任校长曾宪源在校内展览中惊觉一根躺在草场边缘的普通木头,竟是纪念英勇牺牲战士的木碑。
- 此木碑是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于9月由第五独立队队长廖伟忠带领,在育才中学校园内竖起,碑身涂白,写有“英勇牺牲战士纪念碑”字样,碑顶有五角红星。
- 当时展览由文史工作者刘道南提供史料,旨在让学生了解先贤经过灾难性动荡年代,为今天的和平奠定基础,铭记功绩,并认识不分种族联手抗敌的历史。
- 霹雳中华大会堂主席蔡伟强指出,安置木碑并非记仇,而是让后代了解战争残酷,认识历史,珍惜和平。
- 二战幸存者梁伟风回忆,木碑大约在1945年11月由英军在育才中学(曾是日军宪兵部)竖起,他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包括慰安所的情况,强调不应遗忘历史,珍贵遗物必须好好保存。
- 每年8月15日,霹雳中华大会堂联合55个华社团体在育才中学纪念碑前举行祭祀礼,缅怀先贤烈士,强调和平与稳定发展得来不易,呼吁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历史。
- 霹雳州旅日殉难侨胞公墓
(Perak Overseas Chinese Martyrs Cemetery)
- 作者: 吴鑫霖 (Wu Xinlin)
- 主要内容:
- 太平因锡矿开采聚集华人,日军入侵马来亚半岛后,太平于1941年12月23日沦陷。
- 指出日据时期太平的死亡人数不明,因为日军杀人前挖坑、杀人后集体埋葬不留痕迹。
- 介绍“霹雳太平英雄殉难侨胞公墓”的发现经过:日军投降后,英军重返太平兴建军营时,在大港坳福德祠山脚下挖掘黄土,无意中挖到大量骸骨,其中双手被铅线反绑,证实为日寇暴行铁证。
- 共挖掘出58副骸骨,太平华社筹组委员会,由华人领袖杜荣和局绅善后,在福建义冢觅地安葬,兴建“抗日殉难侨胞公墓”,碑文由徐公权先生执笔挥毫“精神不死、浩气长存”。
- 杜荣和局绅是太平闻人,成功商人、实业家,担任联邦立法议员等60多个社团要职,对公墓的建立居功至伟。
- 公墓于1948年11月8日开幕,设计美观,采用中华民国旗帜蓝、白、红三色,墓碑前地窖筑三层梯级(后改为四层),具有象征意义。
- 碑文为“精神不死
浩气长存 中华民国卅七年仲秋吉日 霹雳州抗日殉难侨胞公墓 太平华侨公葬殉难同胞遗骸委员会立”。
- 自1996年12月23日(太平沦陷纪念日)起,由太平福建会馆发动,后改由北霹雳华人大会堂主催,每年号召太平市华团联合公祭,旨在勿忘日寇杀戮、谴责暴行、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战殉难烈士公墓 (WWII Martyrs Cemetery)
- 作者: 吴鑫霖 (Wu Xinlin)
- 主要内容:
- 这座公墓位于太平拉律山麓道旁,占地3英亩,分为左右两个坟场,共867个墓碑,长眠地下的是二战期间牺牲的军人。
- 埋葬的殉职军人来自不同国家,包括英国、澳洲、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马来亚等,其中有五名华人。
- 墓碑高度为32吋,是世界烈士冢墓碑的标准高度,刻有阵亡军人姓名、军阶、军团、阵亡日期、年龄和宗教信仰标志。
- 指出墓碑底下确有骸骨,英军在战后曾有专门部队挖掘并移葬阵亡军士骸骨。
- 每年有不少二战幸存军士或死者家属前来凭吊,共和联邦各国组成的二战退伍军人协会曾于1986年组团凭吊。
- 五名华人烈士均为马来联邦义勇军,于1942年2月15日在新加坡抵抗日军时牺牲,和平后遗骸移葬此地。其中包括林宝安、邓春美、王金狮、陈锦荣(下士)、柯德禄(病逝)。
- 为纪念二战结束,英政府在太平二王山山麓立小型纪念碑,刻有“1939-1945”及四种文字“OUR GLORIOUS DEAD”。
- 冷水河新村“忠魂纪念碑” (Lengshuihe New Village "Loyal Souls Monument")
- 作者: 吴鑫霖 (Wu Xinlin)
- 主要内容:
- 冷水河新村是1950年代紧急状态时期组建的以华人为主的新村,曾是锡矿区,现以农业为主。
- 村口牌坊对联写着“冷水长流源源不尽英才出,河村永福滚滚无穷福泽来”。
- 介绍村内忠魂纪念碑:位于民众会堂右侧小径尽头,这片野地有三座坟墓,中间一座是五合碑造型,碑铭刻有“民国卅三年元月廿三日华侨捐躯 忠魂纪念碑 民国卅七年二月廿八日立”(即1944年2月16日),另外两座墓无碑为“做风水”之用。
- 根据刘道南2009年披露,纪念碑埋葬12名死难者,他们于1944年2月16日早上被日军从水闸路酸柑园载来,关进茅屋活活烧死。吉隆坡广东义山2024年拜访时,村民称死难者人数为21或22人。
- 强调死难者均是在1944年2月期间被载到冷水河新村,被关进茅草屋活活烧死。
- 面临史实细节缺失和土地被征用的双重压力,村民正积极寻求保护重要历史文物的方法。
- 冷甲抗日同志殉难烈士纪念碑 (Lenggap Anti-Japanese Comrades Martyrs Monument)
- 作者: 吴鑫霖 (Wu Xinlin)
- 主要内容:
- 冷甲于1932年开埠,地处山区,日据初期被视为避难世外桃源,但随着避难人数增多,也难逃日寇迫害。
- 介绍了马华作家陈晴山所撰述的“冷甲四四惨祸”:日寇辨别抗日分子的方式竟是看手上或臂上的刺青,许多劳动阶级因此被杀害。
- 描述1942年4月4日,日寇在咖啡店中用机关枪扫射数十位冷甲人民,并沿门逐户泼煤油烧毁三十多间店铺民房。事后找到男女尸骸14具(或16具),孩童约10人被烧死。
- 此惨祸激发了冷甲人的抗日精神,战后将抗日精神转化为热爱华文教育的热忱。
- 纪念碑由冷甲人在冷甲大伯公坟场建立,于2003年重修,碑文为“二。。三年三月廿一日 抗日同志殉难烈士纪念碑
癸末年二月十九重修吉日”。
- 2024年吉隆坡广东义山拜访时,安顺福建公会会长詹胜聪透露,近年因冷甲发展征路,开挖道路时发现许多殉难人民骸骨,重建纪念碑时已将部分骸骨葬于碑下。
- 知知港余朗朗蒙难华族同胞纪念碑 (Titiwangsa Jelubu Chinese Compatriots Victims Monument)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这座纪念碑位于森美兰州知知港中华义山,建于1979年9月,由各地华族同胞自费建造,埋葬无数蒙难者骸骨。
- 指出“余朗朗惨案”是轰动南洋华社的惨案,1942年3月18日日军摧残余朗朗村镇,1474名无辜男女老幼被杀害,房屋被焚毁。
- 描述惨案经过:日军诱骗村民到集群学校集合,下午四点开始大屠杀,青年男子被刺死,妇女被奸污后刺死,仅35人侥幸逃生。
- 惨案发生后,千多具尸体暴晒地上,热心村民草草埋葬。1976年华团联席会议查究惨案,通过处理骸骨并向日本政府要求资助建碑。
- 1967年日本“朝日新闻”刊载新闻,日本和平团成员访问幸存者和目击者,视察屠杀现场。
- 1979年9月,筹募建碑委员会耗资1万4000令吉在知知港中华义山建造纪念碑,移葬骸骨,举行超度仪式。
- 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1983年)、朝日新闻(1984年)、日本和平团高岛伸欣教授(2009年)等多次前来访问幸存者、摄录史实、了解情况。
- 史料协会曾由萧妙云掌管,展示知知港历史和余朗朗惨案纪录片,但2019年已停止营业。
- 2014年举办公祭仪式,陆兆福议员多次出席强调警惕战争、维护和平。
- 2024年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拜访并举行祭拜仪式,会见了目前还活着的最后一位幸存者萧招娣老婆婆。萧婆婆年仅八岁时目睹日军屠杀,母亲为她挡刀牺牲,她左腿刀疤至今清晰可见,一切归功于母亲的伟大母爱。
- 文丁华人日治蒙冤纪念碑
(Mantin Chinese Victims of Japanese Occupation Monument)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纪念碑位于文丁中华义山,建于1985年1月15日,纪念二战期间遭日军屠杀的当地冤魂。
- 记载日军于1942年农历2月初六上午包围万福利橡胶园,展开大屠杀,200余名华裔男女员工和小孩横死刀下,其中部分是逃难至此的难民。
- 大屠杀后尸横遍野,无人认领的尸体任由暴晒腐臭,后由专人将尸体装入汽油桶就地安葬。
- 文丁中华义山委员会在一位年老村民叶云带领下,在密丛中挖掘出一大汽油桶骸骨,证实为日治时期罹难者遗骸。
- 叶云描述惨案经过:日军突袭胶园,村民以为例常调查,却被捆绑集合,200余人惨遭武士刀屠杀。
- 惨案起因疑为数名窃贼向日军诬告村民接济共产党而引发浩劫。
- 幸存者陈秀梅描述惨案后遍野横尸景象,其大伯罗杨也因此受伤不治身亡。
- 文丁中华义山委员会将骸骨迁移至中华义山安葬,并建造纪念碑。
- 纪念碑高九尺,耗费三千余元,旨在完整揭发历史事实,警惕好战者,劝谕世人抗拒战争,珍惜和平。
- 日本反战学者高岛伸欣教授每年都会率领反战和平团莅访纪念碑,凭吊亡魂,蒐集日军暴行史料。
- 申达央华人义山森州日侵时期蒙难同胞纪念碑 (Sendayan Chinese Cemetery Negeri Sembilan Japanese Occupation
Victims Monument)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申达央华人义山是森美兰州最大的华人义山,芙蓉华济公会为解决旧义山葬满问题而争取到土地,于1970年获批。
- 纪念碑建立于1996年,由森美兰中华大会堂、芙蓉华济公会等华团与郑生郎蒙难家属联合发起筹款,旨在象征和平、警惕战争残酷。
- 芙蓉华济公会捐款十万令吉,郑生郎胶园蒙难家属捐二万令吉,高岛伸欣教授师生捐8500令吉。
- 建碑委员会于1996年成立,1999年竣工并动土。
- 纪念碑坐立在极乐岗上,碑身后刻有“维护和平”和“伸张正义”八个大字。碑身后左侧有“郑生郎园蒙难者原基碑”和“众人义坟墓”,建于1942年元月十八日。
- 纪念碑安葬的蒙难者大多来自森州各地,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叻士昆都路武吉峇容郑生郎胶园内逾300名惨死日军刀下的男女老幼遗骸。
- 幸存者郑来、郑福来、蓝玉英等人目睹家人被日军残杀。惨案发生于1942年3月4日,日军突击胶园,将被捕的200余名妇女和小孩分批带到山岭上屠杀。
- 郑来身中四刀幸存,其幼弟被抛上空中刺穿腹部而死。蓝玉英身中七刀幸存。蒙难者邓学通曾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壮烈牺牲。
- 自2004年起,芙蓉华济公会建议每年8月15日由森州中华大会堂号召州内华团在纪念碑前举行公祭,宣读“反恐反战,提倡和平”宣言,每年日本和平团高岛伸欣教授都会带领团员参与。
- 瓜拉庇劳港尾村庄蒙难华族同胞纪念碑 (Kuala Pilah Gangwei Village Chinese Victims Monument)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纪念碑竖立在瓜拉庇劳中华义山,纪念日占时期遭日军屠杀的港尾村华族同胞,引起国际关注,日本反战组织常前来拜祭。
- 中华义山已有逾百年历史,由三圣宫理事会管理。
- 1942年3月16日,日军进入港尾村庄(现称巴力丁宜),对675名华裔居民展开惨无人道的集体大屠杀,绝大部分人被杀害,仅少数幸存。
- 蒙难者尸骸最初被好心人捡拾埋葬在马来人土地上的乱葬岗,后裔祭拜不便。
- 1981年幸存者萧文虎倡议建立建碑筹委会,于1982年10月11日举行动土礼。
- 1984年8月10日纪念碑及总坟落成开光仪式,由妙开法师主持,幸存者、家属及各华团代表参加。
- 纪念碑高达三十尺,面向港尾村,象征善良人们的自尊,警惕后世。冤民骨骸移葬于此,后人每年清明节前来祭拜。
- 萧文虎七岁时在港尾村身中日军五刀幸存,经历乞食、当奴工的坎坷生活。成年后,他心中思念罹难父母弟妹,萌生建碑念头,历经努力获得华社支持,夙愿得以实现。
- 日本民间和平反战组织领导人高岛伸欣教授过去20多年来经常率团前来马来西亚,蒐集日军暴行资料,揭露真相。
- 目前纪念碑已移交瓜拉庇劳中华义山委员会接管,总坟于2011年竣工。
- 不功士华人义山林茂县日治蒙难华族同胞纪念碑 (Pedas Chinese Cemetery Rembau District Japanese Occupation
Chinese Victims Monument)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纪念碑位于森美兰州林茂县不叻士华人义山,左右两侧设有凉亭,其中一座有地藏王菩萨塑像和播放“南无阿弥陀佛”的播放器,给人安定感。
- 指出日军占领马来半岛后,特别仇视华人,只要获得情报便将华人指为抗日分子,进行全村屠杀。森州各地区保守统计被集体屠杀者不下六千余人。
- 1986年11月2日,邱金福等人前往金河山等地挖掘二战时期惨遭日军杀害的同胞遗骸,李桐法师到场超渡亡魂。
- 最初在正口金河山的一口荒井中挖掘到39名蒙难者的部分残肢,还发现金牙、拖鞋、麻绳和英国乔治五世两角银币。
- 1986年11月16日,部分出土遗骸和遗物安葬在不叻士华人义山的纪念碑下。
- 1986年12月7日纪念碑落成典礼,大会主席李光辉律师强调建立纪念碑是为了让子孙永远记住日军的残暴罪行,不应被掩盖和修改。
- 黄思华州行政议员、陈世荣主席、陆垠佑副财政部长等出席典礼,强调史实不能改写,应铭记历史。
- 文史工作者采访蒙难者家属梁金、梁锦华,揭发日军在正口甘榜双溪来央的大屠杀,梁金一家七人遭残杀。
- 姚克鱼揭露父亲和二哥于1942年3月4日在林茂双溪来央遭杀害。
- 退休教师李光武的资料显示林茂市郊菜园屋区约四十人被虐杀或烧死。林茂市区约一百人在紧急关头幸遇日籍火车站长求情而获救。
- 高岛伸欣教授过去20多年来多次带领日本大学生到森州考察,蒐集日据时期幸存者和后代追述遇害惨况的资料。
- 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驻大马采访队拍摄秋祭过程,2012年义山理事会开始修建和美化纪念碑围墙和凉亭。
- 忠贞足式碑:马六甲华人抗日殉难义士纪念碑 (Zhong Zheng Zu Shi Stele: Malacca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Martyrs Monument)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纪念碑位于马六甲市区三宝山附近,建于1948年(或1946/1947年),碑后和左右两边安葬了当年被日军残杀的马六甲华人骸骨。
- 碑柱上“忠贞足式”四字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蒋中正题写,极为罕见,证明国民党对当地华人殉难的关注。
- “忠贞足式”意为忠于祖国、抗日卫马、坚贞不屈的牺牲足以成为榜样。
- 纪念碑下刻有长文,记载中国七七事变后海外侨民号召抗日救国,日军入侵后以抗日罪名镇压华侨。马六甲于1942年1月15日沦陷,300多人被捕杀,亚沙汉56人、马接区300多人、德兴胶园17人、热水湖野新区及各乡村民200余人相继被捕杀,总人数上千,死法惨烈。
- 碑文由中国同盟会成员戴愧生撰写,他曾于1946年亲自来到马六甲。
- 特别提及沈慕羽的哥哥沈慕周,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日军占领马六甲后被捕入狱,遭受酷刑,最终被杀害于吉双熊德兴园,年仅32岁。
- 日本投降后,1946年其遗骸与其他遇难者尸骨合葬于纪念碑下。1947年蒋中正曾特电抚恤沈慕周家属。
- 沈慕羽将哥哥的牺牲视为深仇大恨,常向后代讲述,要他们不忘祖先行迹。
- 洪宗海被委任为“移尸主任”,在只吉山与加冷接界胶园发现一百余个头颅,证实是1942年10月3日一百三十八人就义之地。他通过眼镜和假牙辨认出沈慕周的骸骨。
- 沈慕周的骨骸连同眼镜和假牙,于1947年4月与其他殉难者安葬于纪念碑身后的土壤之中,其子沈墨志指认在纪念碑身后右边第二位花纹陶缸中。
- 碑文赞颂殉难者热爱国家民族,无惧死亡的气节,其功勋值得世代传颂,灵魂不孤单,为民族争光。
- 甲郊旺梨九五殉难史志
(Malacca Suburb Wangli 9/5 Martyrs History)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介绍了马六甲市郊旺梨的一座鲜为人知的义山,有13个抗日义士的坟墓,碑文记载义士被日军屠杀事迹,此碑于1946年2月15日由马六甲人民委员会总会所立。
- 2016年,时任马六甲市区国会议员沈同钦指出,这些抗日义士不分党派背景,同样为抵抗日军牺牲生命,不应被忽视,应每年公祭。
- 石碑上端写着“九•五”殉难史志,相信指义士惨遭杀害的日子。13座坟墓并列,部分墓碑篆有“三星”标志,是马共红军的象征,表示死者是马来亚人民抗日军。
- 2023年,日本学者高岛伸欣率团访问马六甲,考察五屿岛的“九•五惨案”。
- 惨案发生于1945年9月5日下午(日本投降后,英军接管前),日军宪兵突袭琼州会馆,逮捕许多成员,绑押至五屿岛行刑,刺杀后丢弃在枯井里。其中三人幸存,尸体和伤者被载到旺梨码头,尸体安葬在旺梨义山。
- 高岛伸欣教授的访问旨在了解九•五惨案,并为《和平之旅》访团准备,他强调所蒐集的抗日记录是真实的。
- 金马士殉难同胞纪念碑
(Gemas Martyrs Monument)
- 作者: 王亮杰 (Wang Liangjie)
- 主要内容:
- 这座纪念碑位置不显眼,坐落在马来餐厅旁的大路边,早期文献中未被收录。由金马士居民于1946年出钱出力建造,用于祭拜当地蒙难同胞,碑下未安葬遗骸。
- 回顾1941年12月8日日军侵略马来亚,1942年1月15日日军南下金马士,与戈尔少将部属的澳洲第八师团展开血腥激战,持续五天五夜,日军伤亡400多,澳军200多。
- 日本战机轰炸金马士市区,造成平民伤亡,邮政局局长受伤,马来邮差毙命。
- 澳洲军撤退前炸毁桥梁,放火烧毁金马士市区一排商店。
- 金马士沦陷后,日军将邮政局占为宪兵总部,成为全森州大肃清总部,展开恐怖血腥暴行。
- 日军利用金马士的铁道网络作为中心总站,屠杀良民行动多由宪兵总部发号施令。金马士郊外丛林地带曾是日军行刑地点,良民被枪杀后丢进土坑草草埋葬,死者多达200多人。
- 有五名当地人在日军屠杀行动中假装死亡,后逃进森林幸存。
- 金马士大港一位叶姓青年被汉奸灌水、鞭打,逼问抗日军藏匿地点,坚贞不屈。后在刑场逃脱却迷路又回到刑场被枪毙。
- 1988年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经济系助教林博史教授前来金马士蒐集大屠杀资料,证实金马士是当年日军发动攻势与大肃清的主要军政部。
- 日本国防部资料印证金马士日军肃清马口地区居民,300多条人命惨案发生在1942年8月29日,日军乘火车从金马士抵达马口。
- 日军在金马士宪兵总部拷打审问华人青年,女性则充当慰安妇。
- 1988年当地人曾组织义务工作队挖掘蒙难者遗骸,但未发现遗物或遗骨。
- 纪念碑上刻有象征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最初未涂色,后被涂成红色,导致参观者混淆。
- 麻坡中华公冢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Muar Chinese Cemetery)
- 作者: 谢癸铃 (Xie Guiji)
- 主要内容:
- 1953年麻坡中华公会召开会议,讨论申请义山事宜,1954年获柔佛州政府批准拨地15亩(或13亩)作为华人公冢。
- 中华公冢委员会成立,由吴志贤等五人担任信托人,委员13人由各会馆选派,初期运作费用由广东会馆、福建会馆及其他会馆贷款。
- 麻坡墓地不足问题在1940年代已出现,中华公会联合属会积极争取新墓地。
- 1976年中华公冢委员会建立烈士纪念碑,缅怀先贤并悼念二战时期惨遭日军屠杀的麻坡同胞与烈士,每年清明节举行公祭。
- 麻坡曾是支持中国抗日的“爱国模范区”,武汉合唱团在麻坡筹得数十万国币,麻坡华侨对中国前景关心,捐款名目繁多。
- 徐悲鸿曾到麻坡举办筹赈画展,留下《神驹图》;麻坡诗人林彬卿(后被日军杀害)为画作题诗。这些爱国举动激怒了日军。
- 日军侵占麻坡后留下诸多暴行,侨领张开川、李天赐、颜迥华等人惨遭灭门或相似惨剧,日军还实行大检证,意欲杀害华社闻人家属。
- 委员会建立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这段惨痛历史,缅怀先贤舍身成仁精神,告慰亡灵。
- 1981年中华公冢委员会脱离中华公会,1986年成立麻坡中华公冢(非盈利)有限公司,由十四个乡团共同管理。
- 1986年公冢因土地耗尽宣布封山,次年购置20亩橡胶园充作义山,1989年获批转为墓地,现共约40亩土地。
- 1994年公司为火化馆举行动土礼,1995年落成两座骨灰塔。疫情期间,麻坡中华公冢是麻坡唯一处理冠病死者的火化场。
- 公司热心公益,关怀社区,疫情期间捐助麻坡中化中学和培华独中助学金。
- 亚依淡中华公墓第二次世界大战柔佛州华侨蒙难烈士公墓 (Ayer Hitam Chinese Cemetery WWII Johor Chinese Martyrs
Cemetery)
- 作者: 谢癸铃 (Xie Guiji)
- 主要内容:
- 公墓位于柔佛州峇株巴辖亚依淡,全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柔佛州华侨殉难烈士公墓”,建于1947年,已有77年历史。
- 日据期间(1942-1945年),全柔各地华人被屠杀数以万计。柔佛州中华总会于1947年响应收集二战受难者遗骸,向政府申请亚依淡地段安葬先烈,并成立15人委员会,公墓建筑费用约2万元。
- 1947年3月17日柔州举办盛大公祭仪式,万人参加,全柔各地半旗致哀,学校停课。此后每年3月17日由柔佛州中华总会主持公祭。
- 指出七七事变后麻坡各大华侨会馆募款,麻坡素有“筹赈模范区”之称,因此日军南侵时为报复当地侨领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在此地进行残忍屠杀。
- 纪念碑埋葬了许多侨领,因此处曾是日军处决侨领之地。
- 张开川: 祖籍福建思明,麻坡侨贤,国民党员,曾任中华公会、福建会馆会长,麻坡筹赈会“七常务”之一,柔佛华侨筹赈总会会长。因组织罢工阻止日本人获得武器,招致日军恨意。1942年柔佛沦陷,张氏欲迁家人时被日军逮捕,全家遭受屠戮,埋骨峇株。
- 郑文炳: 永春石鼓乡人,麻坡富豪,热心公益,曾任麻坡永春会馆常务、麻坡同盟会会长。七七事变后成立麻坡永春会馆救济祖国难民会,率先捐款,开启救国筹赈先河。后与女婿林太宗皆不愿为日军服务,被日军在峇株杀害。
- 李天赐: 福建南安人,麻坡中华学校毕业后从商,曾任谦益胶行、裕美胶行经理,主持李光前的南益树胶公司。为人慷慨,在家乡创建竞敏小学,捐献土地建成漳泉会馆,任首任主席。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常委、麻坡筹赈会主席,组织麻坡抗敌后援会。因这些行为难逃日军报复,与张开川、郑文炳一同被捕,遭受拷问凌辱,从容就义,家属十二口皆受牵连。
- 指出当时被杀侨领无惧死亡,如郑金龙临死前仍高呼“中华民国万岁”。纪念碑旨在传达先烈热爱国家民族、无惧死亡的气节,并警示后人追忆战争苦痛,抵抗侵略者,珍惜和平。
- 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拜会各州义山暨纪念碑管理单位花絮、新闻剪报 (Photo and News Clippings of Kwong Tong Cemetery Board's
Visits to Various State Cemeteries and Monument Management Units)
- 主要内容: 这一部分以图片和新闻剪报的形式,记录了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为编写手册,走访马来西亚各地义山、纪念碑管理单位以及中国侨联单位的活动。包括:
- 拜会双溪大年受难男女侨胞公墓管理委员会,进行资料收集和交流。
- 参观槟城钟灵中学殉难师生纪念碑,与校董会交流。
- 走访槟城战争博物馆收集历史资料。
- 拜访冷水河新村村委会,与前村长曾秀金交流。
- 参观金宝战争遗址(金宝绿脉战壕、瓜拉米棚桥)及纪念碑。
- 到访怡保育才国民型中学英勇牺牲战士纪念碑。
- 在霹雳州抗日殉难侨胞公墓前致敬,并与太平广东会馆交流。
- 拜会申达央华人义山森州日侵时期蒙难同胞纪念碑,与华济公会交流。
- 拜访文丁中华义山文丁华人日治蒙冤纪念碑,并移交815纪念活动邀请函。
- 出席马六甲华人抗日义士纪念碑公祭仪式,并与管理委员会交流。
- 走访曾被日军占用为宪兵部的明星慈善社,收集历史资料。
- 出席麻坡中华公冢公祭仪式,并拜访麻坡漳泉公会。
- 中国寻根团期间,走访广州、梅州、潮汕、大埔、惠州等中国侨联单位,邀请出席815纪念活动。
- 多篇新闻剪报记录了这些拜访活动和公祭仪式的报道,如《星洲日报》、《东方Online》、《中国报》、《南洋商报》等。
- 编辑为话
(Editor's Note)
- 作者: 吴鑫霖 (Wu Xinlin)
- 主要内容:
- 指出继2019年吉隆坡广东义山建立总碑后,每年8月15日与华团组织联袂举行公祭仪式。
- 为配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和迎接80周年,吉隆坡广东义山董事会于2023年决定筹组文史人才,走访、整理并出版二战纪念碑故事,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和平精神、团结族群文化与精神力量。
- 阐明《浩气长存》出版的三大目的:
- 团结马来西亚全国各地管理纪念碑的华团组织。
- 整理文献并撰写成文,普及二战日据时期惨痛历史,让年轻一代通过文字和图片了解黑暗时期人民的痛苦。
- 珍惜和平,呼吁国人前进同时不忘历史教训,铭记先贤牺牲和奋斗。
- 说明手册的编选理念始于吉隆坡广东义山总碑的设立,从雪兰莪和吉隆坡出发,延伸至全国收集日据时期和纪念碑成立的故事。
- 编委会成员自2024年3月开始征集史料,经过数月努力,完成了21座纪念碑的撰文,走访了11座纪念碑,拜访超过30个相关组织,以“蚍蜉之力”重现了1942年至1945年马来亚人民的苦难历史。
- 强调这是一项耗时耗力耗费经费的大型策划工作,并期许更多后来人跟上步伐,深耕此项有意义的工作。
- 指出手册首次系统性整理了冷甲抗日同志殉难烈士纪念碑、冷水河新村忠魂纪念碑、金马士殉难同胞纪念碑以及马六甲郊区旺梨“九五殉难纪念碑”的资料。
- 重述南侨机工在中国抗战时期的奉献和牺牲,收录了吉隆坡广东义山华侨机工殉难纪念碑和槟榔屿华侨抗战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的故事。
- 说明编委会主要采用文献整理和口述历史的方法论,并参考了《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等著作、本地报章、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资料及学术论文。
- 希望通过《浩气长存》的出版,让更多人了解日据时期马来亚人民苦难,为蒙难者争取历史正义,提醒世人珍惜和平。
- 吉隆坡广东义山将手册内容精编置于其网站 (https://ktc.org.my/),通过数码世界普及历史信息。
- 除了公祭,还推动系列纪念性文娱活动,如8月14日公演歌舞剧《忠魂》,并举办二战时期历史照片、书刊、邮票、钞票、奉纳金收据等文献与图片资料展。
- 总结吉隆坡广东义山秉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为国家和族群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做贡献,强调国人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常年公祭凝聚和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