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华百年学府校史汇集》第二册:雅之典范

 

《槟华百年学府校史汇集》第二册:雅之典范



收录了槟华女子学校百年校史汇集的第二册,名为《雅之典范》。这本合集旨在通过多位槟华人撰写的文章,纪念学校的百年校庆。文章涵盖了创始董事、校长、家教协会成员和校友们的视角,回顾了学校的发展历程。文献内容分为多个主要篇章,例如春风济雨篇探讨了学校校庆与国际妇女节的双重意义及女学理念,代代心系槟华情篇则聚焦于家族几代人与槟华学校的深厚渊源。此外,合集还包含了对槟华四位杰出校长和教务长的纪念,以及通过口述历史抢救并记录早期事迹,以此探讨槟华百年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体系

 

以下是对槟华百年学府校史汇集第二册中各篇文章的详细介绍:

  • 黎曼云:<纪念母校槟华百年校庆:重温旧梦百感交集> 此文由1955年福建女校初中毕业生黎曼云撰写。她回顾了自己在母校六年的求学时光(1953-1958),正值教育政策动荡的英殖民时期。学校从最初的福建女校(位于中路65号)于1951年更名为槟华女子中学。黎曼云回忆了寄宿生活的严格规定,并提及了宿监谢瑞琼老师、胡淑卿老师和章善乐老师。她特别感恩数学与物理老师胡淑卿的教导。此外,她还对中文代课老师邙国祥印象深刻。她所在的班级活泼好动,在文艺活动和演讲比赛中屡获佳绩。她重回母校完成高中学业,并见证了高中教学媒介语转向英文,这引发了1957年的学潮,学生上街抗议学校改制和政府津贴。19582月,她参与了为筹募扩校基金而公演的舞台剧《孔雀东南飞》,并与导演叶苔痕、许西亚、马述贤及校长梁秀英等师生合作。她强调了高中会考文凭对于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重要性。

 

  • 管槟玉:<细水长流:从福建女校到槟华女中> 此文作者为1958年槟华女中高中毕业生管槟玉,她是著名诗人管相民老师的孙女,后曾任钟灵中学华文老师。她回忆了小学五年级转学到福建女校后,在林梦珠老师的指导下数学成绩显著提高。初中时,她对英文学习投入甚多,而中文老师陈公威博士夫人则引导她领悟了华文写作的真谛。她在槟华女中新校舍读高中,对陈文炳先生设计的礼堂赞不绝口。她提到梅玉灿老师的著作《国学常识提要》,并将其影印本赠予母校图书馆。她也分享了一次愉快的班级野餐经历。她指出学校按成绩分班的制度虽然促进了竞争,但也限制了班级间的交流。她的班上有曾莲英和曾莲容姐妹,成绩优异,其中曾莲容后来成为校长。

 

  • 蔡淑卿:<槟华母校硕果累累声誉远播> 此文作者为1959年槟华女中高中毕业生蔡淑卿(新加坡校友)。她深情缅怀在槟华母校穿着白衣黑裙挥洒青春的岁月,充满猖狂的乐事。她回忆了与同学在宿舍里窃窃私语,猜测同学和老师的感情生活。文章还配有三张20世纪50年代的槟华校园老照片,包括学生宿舍、大礼堂和学生食堂。

 

  • 黄丰白:<洒脱的铁娘子:薛玉叶> 此文由槟华校友兼华文老师黄丰白撰写,旨在缅怀铁娘子薛玉叶。薛玉叶是印尼棉兰富商之女,战前在福建女校简师班求学,立志传承中华文化。她与钟灵校友周明道结婚,育有贤能子女。她于1976年起担任槟华校友会主席,连任9届共18,直至1993年卸任。她主导了校友会所的重建,积极推动烹饪班、合唱团、太极拳和舞蹈队等活动。她还参与慈善义演,如在《清宫怨》中扮演皇后为南华医院筹款,与著名歌手郭淑宛(饰演珍妃)和校长梁秀英(饰演西太后)同台。薛玉叶成立了10万令吉的大专助学金,在她逝世后家人又追加5万令吉。她以外冷内热的性格,积极参与了1992年槟华独中的招生工作,致力于母语教育的传承。薛玉叶于2016年逝世。

 

  • 容翠新:<恋恋母校片片回忆> 此文作者为1962年槟华女中高中毕业生容翠新,现居澳大利亚达尔文。她参加了2012年毕业50周年同学会,与魏瑞玉(著名教育家,坤成中学校长)、周素英(会计师,活跃于华教研究)和丁玉珍(资深新闻界人士)等同学相聚。周素英和魏瑞玉已于2018年相继逝世。她感恩黄晚香、陈如恩、廖宝和、林荣锦和伍玉珍等老师的教导,这些知识帮助她在澳大利亚顺利工作。她曾在佛堂开设免费中文班传播中华文化。她认为母校的庄诚勤朴校训塑造了她坚强、独立和真诚的品格。

 

  • 陈岳凤:<魂萦旧梦:与朱月华、顾翰芳师的那一段槟华情> 此文由1962年槟华女中高中毕业生陈岳凤撰写,表达了她对朱月华校长和顾翰芳训导主任的深厚情感。她1957年考入槟华初中一。顾翰芳老师在一次冲突事件后对她另眼相看。顾老师得知陈岳凤家境困难(三岁丧母、六岁失父),便带她去见朱月华校长,朱校长立即批准她免费上高中。她担任了三年总学长。1963年,朱校长和顾主任还帮助她筹集学费,使她得以赴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回国后,她于1968年至2002年担任母校合唱团指导。她与顾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甚至远赴美国探望。顾老师逝世后,同学们在槟城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她回忆起高中甲班曾是模范班,以及顾老师对学生纪律的严格管理和对她的信任。

 

  • 丁玉珍:<青葱岁月话当年> 此文由1963年槟华女中高中毕业生丁玉珍撰写。她忆及卢致玲在电台讲故事比赛中夺冠。同学胡秋枫高中辍学后,通过三科A的会考成绩考入澳洲大学医科。赵自妙书法精湛,其兄为播音员赵文华。王秀花成绩优异,后赴台湾成功大学念工科。她描述了女老师们穿着浅蓝色旗袍或洋装的形象,以及朱月华校长的严谨治校作风。她还提到李秋英老师强调书写的重要性、林荣锦老师清晰的数学教学、祝蕙芳老师独特的无锡口音。金庸武侠小说使她沉迷。她提及两名同学因参加恰恰舞比赛被开除。她曾参加1960年甄拔考试,受教于台湾老师管恩耀。林碧月和吴夙人华文基础深厚。傅典辉老师因年轻俊朗而成为学生偶像。1962年槟华女中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她特别缅怀林赋田老师的认真教学和背书的教学方法,使她一生受益。

 

  • 王序娥:<缅怀林赋田老师> 林赋田1953年开始在槟华女中任教,是华文、历史和地理老师。她于196911月接替顾翰芳校长,担任槟华校长直至1977年退休,共服务24年。她致力于促进董事部、校方和教职员之间的合作,带领槟华度过教学转型时期。林赋田擅长诗词歌赋,文采出众,她的词作《鸥鹄天》(1959年)展现了她在学校改制风潮中的恬然心境。她以力争上游勉励学生。林赋田老师于20089月初在美国逝世,槟华校友代表为她举办了哀悼会。

 

  • 陈晶芬:<深系70年代槟华师生情> 此文作者为1970年槟华国中高一班和1972年槟华独中高三毕业生陈晶芬。她于1967年升入槟华中学,经历了顾翰芳、林赋田和李金銮三位校长。她积极参与口琴队(后转为铜乐队)、华文学会和女童军。因课外活动繁多导致学业不佳,初中毕业考试不及格后,她转入槟华独中继续学业。她感受到国中和独中校长(林赋田和李金銮)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关爱。她投身新闻界和体育界,曾任报社体育主任、通讯记者,并获得中国泉州华侨大学体育行政课程和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她在武术方面,曾担任母校排球队教练和槟州女队教练,并于1996年带领男排队获全国独中赛殿军,同年考取全国首位国际排球女裁判资格。

 

  • 朱矜页:<躬耕杏坛铭镌槟华:缅怀追思伍彩玲校长> 此文由现任槟华女中语文主任朱矜页撰写,旨在缅怀槟华女中第七任校长伍彩玲。伍彩玲于20141231日上任,201610月因健康问题提前退休,并于201721日安息主怀。她拥有理学士和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自199312月起在槟华国中任教,历任下午班主任、副校长,最终升任校长。伍校长坚信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发掘学生潜能,培养独立思维和快乐学习。在她任内,学校于2015年荣获大马教育部卓越学校称号。她推动了无线传屏精明教学系统,并于20157月促成家教协会成立爱心家长团协助维持交通秩序。她还主导了校园基础设施的改善,并在2016年举办槟华家庭日义卖会筹得60万令吉用于科学室维修。伍校长为人低调谦逊,务实勤奋,以庄诚勤朴校训为楷模。

 

  • 章茵儿:<印尼华侨的念念槟华华校情> 此文由2001年槟华独中毕业生章茵儿(印尼校友)撰写。她因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于当年11月转学到槟华独中,经陈秋亭校长说服后入学。她回忆了班级里闽南语、印尼语和华语交织的多元文化环境。她曾寄宿在本地家庭,也曾与哥哥朋友合租公寓。学校的周六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讲座、义卖会、运动会和美食节。她曾为美食节制作印尼菜。适应华文课程和繁体字是她最大的挑战,她感谢中文老师詹永欣的鼓励。学校为印尼生专门设立了华文课程和课后补习班。高中时她选择了理科,在黄士蓉博士、卢文高和廖静仪老师的指导下爱上化学。她积极参加华乐团、合唱团和田径运动。高中毕业后她回印尼成为华文老师,并于2005年赴中国华侨大学深造,表现优异。她将坚韧和创新的品格归功于槟华三年的培养。

 

  • 郑宝道:<独中复兴运动的觉醒> 此文作者为1997年槟华独中毕业生郑宝道。她受母亲影响选择独中,感觉自己的选择很。在独中,她感受到了师长(陈秋亭校长、黄金珠校长、卢老师、李老师、谭老师、王老师等)的特别关爱,并了解了华人在马来西亚维护母语教育的努力。她在小而温馨的校园里找到了被肯定的价值,例如在教师节话剧中获得了掌声。毕业后,她赴台湾读书,后受廖静仪校长邀请回母校执教,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教育。她为自己是独中生感到骄傲,认为槟华独中培养了学生的人生价值。

 

  • 郑欣美:<钟楼忆旧情牵槟华> 此文作者为2018年槟华独中毕业生郑欣美。她于20151月转入槟华独中初三庄班,加入了校园记者团、英文学会、女童军和学长团。她于2016年高一成为实习学长,201738日正式成为学长。她认为学长身份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自律和勤奋,也让她见识了更多大场面。她将钟楼视为槟华独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象征端庄、纯洁、希望和热忱,是学生们成长和活动(如新春庙会、运动会、周会)的见证者。她分享了许多在钟楼旁的快乐回忆,并强调学校庄诚勤朴的校训。

 

  • 连惠慧:<槟华情缘,绚丽青春忆犹新> 此文作者为1987年槟华女中毕业生连惠慧,现任槟城理科大学经济系教授。她回忆了初中时从市区乘坐校车到植物园区槟华的陌生体验,以及放学后校门口小贩的美食。初中一课室靠近墓园,一开始让人毛骨悚然。她最爱食堂的福建面。她自认不擅长体育,对铅球和400米赛跑记忆深刻。高中时,她所在的40名同学成为槟华首批选修高级数学的班级。毕业后,她与母校的缘分通过马大槟华同学会和雪隆槟华校友会得以延续,周素英会长等学姐给予了温暖关怀。她的母亲和阿姨是福建女校校友,她本人、妹妹、堂妹、表姐妹等都是槟华校友,家族与槟华已有四代情缘。

 

  • <集体回忆战前福建女校英文老师周锦英>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盛惠龄,她通过母亲和姨妈得知其外婆周锦英是战前福建女校的英文老师。盛惠龄的外公陈民志的长兄陈新政和二兄陈民情是钟灵和福建女校的创办人,幼弟陈由义于1931年担任福建女校事务主任和珠算老师。盛惠龄在1923年陈嘉庚与福建女校师生合影中找到了外婆周锦英的身影。周锦英于1948年逝世,享年47岁。周锦英是侨生娘惹,被盛惠龄视为奇女子,她与韩雅琴和邓文于1919年创办了女子补习学校,是女子教育的倡导者。她于1928年创办槟城妇女协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为祖国筹款。盛惠龄家族对双语教育持务实态度。

 

  • <继往开来、再接再厉成就槟华卓越>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槟华四校董事会副主席拿督温子开,他是20世纪70年代《光华日报》复兴的功臣。他曾于1980年担任槟华小学家协总务,1986年起担任槟华董事,服务多年。他的家族四代与槟华有渊源,外祖父王毓青曾是福建女校董事,母亲王金珠和太太余慎瑟是校友。他谈及福建女校更名为槟华是为了跨越帮派、地缘、血缘、业缘思想,但相关史料不多。他认为应保留福建女校的历史,以纪念福建乡亲为赈灾而捐资办学的无私精神。他提到太太余慎瑟曾在福建女校读南洋大学先修班。他还详细描述了1957年学潮在槟华礼堂爆发,钟灵、韩江、中华等校学生步行至槟华,为争取华文作为官方语文而抗争的壮举。他呼吁保留中华文化和维护董事部的权力

 

  • 谭惠英、陈恺汶:<师生承前启后三部曲> 此文分为三部分,呈现了三代人的槟华情:
    • (一)第一代槟华独中老师:李金銮校长 李金銮校长任内,槟华独中并非补习班,有正规老师授课,学生人数曾达五六百人。1968年后因政府政策和学费原因,学生人数下降。独中曾在197019771978破例招收男生,这些男生虽然成绩不佳但很念旧。独中初期与国中共用教室和办公室,直到钟楼后方三层楼建成才有了独立空间。她坚持学生学习打字以方便就业。20世纪70年代独中面临招生困难,李校长和董事拿督斯里陈火炎、陈文炳坚持办学。李金銮校长以爱心灌溉学生,其中谭惠英老师便是受益者。
    • (二)第二代槟华独中老师:谭惠英老师 谭惠英老师是1961年教育法令下被边缘化的学生,因国语不及格无法在国民型中学升学。父亲将她送到当时只接受落第生的槟华独中,她感激李金銮校长等老师的教导和关爱,使她重拾信心并出国深造。她回槟城照顾母亲后,于1993年再次回到母校执教至今已26年。她回忆了槟华独中刚复兴时师资和设施的匮乏,老师们教学条件艰苦但充满人情味。1998年五层新楼建成后,学生人数因印尼排华事件激增至700多人。王士蓉博士引入了电脑化系统。她见证了1988年槟华独中仅剩12名学生濒临关闭,后在理大八位博士的帮助下起死回生。她认为小班制有利于关注每位学生。她经历了麻将纸教学到PowerPoint教学的转变。她观察到不同年代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变化,但仍珍视学生情谊。
    • (三)第三代独中老师的子女:陈恺汶校友 陈恺汶是台大金融系学生,对槟华独中充满自豪。她从小崇拜谭惠英老师的学识和敬业精神,见证了谭老师对教学的投入和对新科技(如u-board系统)的学习。她认为槟华独中能者多劳的校风培养了学生身兼多职、独立自主的能力。她和同学在校运会上展现的豪迈和自强给其他学校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见证了母亲(陈星君老师)和师长为招生付出的艰辛。她认为槟华独中最经典的是盘发髻的校规,它让学生优雅有辨识度,并在中国宋庆龄交流营中被误认为是体操运动员。学校的感恩文化,例如每年教师节学生给小学老师寄送感恩卡,也让她深有感触。她本人获得全额学杂费赞助,感恩母校并计划回馈。

 

  • <槟华生涯毕生缘>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槟华国中前任校长张宝珠。她在高中时期考入槟华女中,求学三年。从新加坡南洋大学和大学毕业并获得教育文凭后,她回母校槟华女中任教。1977年接替林赋田校长,受庄汉良董事长的邀请,担任槟华校长直至1996530日退休。她引荐校友林金英担任副校长,共同推动学校行政电脑化。她证实槟华女中曾招收三届男生。她积极申请开办大学先修班,嘉树馆的科学室为此做准备。她认为独中五层楼的建设可能解决了先修班的课室问题。她坚持让学生自由选择理科,因为槟华学生有能力学习理科。她以学生为重,与供应商互动中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她提到平惠堂是为了纪念平社的恩惠。她与董事部关系良好,并感恩拿督斯里陈火炎在她手术期间的关怀。

 

  • <发展槟华幼儿园的功臣:蒋淑金学长>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槟华幼儿园前园长蒋淑金。她槟华高中毕业后,于1963年到槟华幼儿园工作。她从零开始学习琴艺和教唱,并于1969年开始担任园长,直至2011年退休,共42,使槟华幼儿园成为北马最具规模的幼儿园。幼儿园于1963年由洪完全女士创办,初期校址多次变迁,1971年搬入自建的三层楼校舍。新校舍提供了美劳室、图工室、活动室、太空室、唱游室和儿童乐园等设施。蒋园长的管理哲学强调经验学习和团队精神,鼓励教师参加幼教培训课程。1974年开设下午班,1988年增设幼儿班,提供全日制课程以适应双薪家庭需求。幼儿园的特色在于开明的领导、家庭式的温馨氛围和丰富的活动课程,如主题教学、电脑课程、唱游、律动和美术。幼儿园的宗旨是教师尽心幼儿开心家长放心

 

  • <华运栋谈槟华独中复兴运动>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华运栋博士,他是槟华独中复兴运动的关键人物。他指出20世纪末槟华独中因国民型中学兴盛而面临困境,学生人数曾仅剩12人,濒临关闭。他建议槟威华校董事联合会新任主席祝清坤复兴槟华独中。祝清坤成立了槟州独中发展工委会,以复兴槟华独中为起点。工委会的目标是彻底改革槟华独中,使其成为教学体制完整的学校,并聘请伍锦海为校长,增加设备和开展招生。华运栋和工委会成员前往各华小宣传,成功使1992年新生人数从1991年的7名激增至60多名。工委会还成立了由理大八位博士组成的学术顾问团,提升教学和学术水平。学术顾问团后来转变为学术领养团,以学术方式义务领养学生。华运栋认为槟华独中的成功复兴也带动了其他独中的招生,并将首要功劳归于祝清坤先生。然而,1993年新生人数跌至16名,后由黄金珠和陈秋亭校长接手,通过积极招生才得以扭转。

 

  • 黄金珠'王士蓉:<槟华独中铁三角>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槟华独中前任校长陈秋亭黄金珠前科学科主任王士蓉博士,他们被称为槟华独中的铁三角。在槟华独中复兴后的第三年(1995年),学生人数已增至200多名。陈秋亭和黄金珠在退休前被董事祝清坤和庄振权邀请到独中掌校。黄金珠在1993年退休后,即被拿督斯里陈火炎霸气邀请到独中担任副校长,后与陈秋亭一同掌校。她们积极走访槟岛各华小招生,获得华小校长和热心家长的支持,使学生人数增至400多人。王士蓉博士1995年从理大退休后加入槟华独中,她不仅教授科学,还利用电脑知识编写了学校的排课表、成绩单计算和借书系统,推动了学校的行政电脑化。由于学生人数增加,拿督斯里陈火炎许诺盖一栋五层教学大楼。陈秋亭校长亲自前往教育部办理新楼建设手续。1997年新楼建成后,正值印尼排华事件,印尼学生涌入,使学生人数一度达到600多人的高峰。陈秋亭校长于2001年退休,黄金珠接任校长。她们成立了教育补助金帮助清寒学生。王士蓉博士认为,北马独中发展艰难,与较早接受英语教学和政府改制有关。她强调独中生应考取SPM文凭,并对独中开设国际班表示担忧。

 

  • 杨礼昭:<让槟华百花齐放>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槟华国中前任校长杨礼昭女士。她于1988年被派到槟华女中担任下午班主任,1996年升任第四任校长,直至2005年退休,共服务17年。她是槟州第一位高级校长,也是全国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首位女主席。她的教育理念是开放、创新和百花齐放,重视教师培训以提升学术水平。她制定了槟华十二信条等纪律方针,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她还改造了校园硬体设施,将图书馆冷气化并搬迁,集中办公室,增设辅导室,并于2002年设立全国第一间教师掌控电脑显示器的INTEL电脑课室。她还通过植树美化校园。杨校长最大的挑战是1998年首次开办中六课程,她克服了课室、师资、教材等困难。中六学生在2000年和2002年的STPM成绩表现优异,2002年更荣获全国第一。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使槟华百花齐放,在2015年达到学术和课外活动双优的成就。她希望槟华能继续保持纯女校传统,认为这更有利于女性独立和潜能发挥。

 

  • 杨靛伦:<快乐的槟华人快乐成长的学校>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槟华国中前任校长杨靛伦。她出生于1960年,是槟华第一届幼儿园毕业生,并在槟华完成小学和中学学业,是地道的槟华人。她于1997年回母校执教,2005年成为槟华华中第五任校长,直至2014年退休。她忆及幼儿园时期(1963-1964年)校址不固定,四周是红毛丹园。父母尽管是英校生,仍送她到华校就读,认为华人应懂华文。她曾是小学速成班学生,两年完成三年课程。她喜欢纯女校环境带来的归属感和独立精神。她记得旧校舍没有风扇,但学生自觉带走垃圾。中学华文老师黄金珠的歌声让她爱上中国诗词。她强调快乐的校园文化,认为师生融洽才能让学生快乐学习和成长。

 

  • 尤明月:<情牵槟华十八载>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槟华小学前任校长尤明月。她于1997121日调任槟华小学掌校,直至2015116日退休,服务18。她立志改变校风,强调纪律和庄诚勤朴校训。槟华小学在其任内,经过13年努力,荣获全国高绩效学校殊荣。她推行开放式教育,包括每两节课后的音乐休息,让学生自由活动,发挥潜能。她于1998年推行学校行政电脑化。她亲自安排授课表,以确保教学绩效。她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的KBSR课程纲要3M制度,以及2004年数理科以英文教学的政策。2011年,KBSR改为KSSR制度,注重创意、创新和21世纪技能。退休后,她成为槟华四校董事部成员,并义务协助筹办植树节。她期望董事会更加开放,引入年轻成员,并明确独中和幼儿园的未来发展方向。

 

  • 林玉爱:<热爱槟华校友会的林玉爱>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林玉爱校友,她于201914日逝世。她来自吉打多皆小镇,初中一以超龄生身份进入槟华女中,21岁初中毕业。她于1988年成为槟华校友会理事,连任9届,直至逝世前为名誉理事。她曾参与校友会第一届烹饪班。她与李鸿莲校长于1978年邀请薛玉叶担任校友会会长。她积极参与慈善筹款,曾为南华医院募款并参与清宫剧演出。她于2017年参与了母校的护校地运动。她回忆了自己坎坷的求学经历,因胃病曾辍学。她寄宿在学校旁的中路63号,记得朱月华校长温柔和蔼,喜欢她唱高山青。林玉爱家族三代(姐妹、妯娌、女儿、孙女)都是槟华人。她曾计划为母校向新加坡亲友募款,并对百年校庆充满期待。

 

  • 勾瑞珍学长:<心系槟华:不平凡的勾瑞珍学长>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槟华校友会前会长勾瑞珍学长。她于1959年槟华小学毕业,1965年槟华独中高中商科毕业。她曾任槟华校友会第2325届会长(2002-2007年),现为槟华四校董事会执行委员。她从小就主动要求转学到槟华/福建女校,爱校之心从小萌芽。她珍视同窗情谊,常与好友聚会,201550周年毕业庆典还为母校募款。离校后,她投身商界,但仍与母校保持密切联系,后在李鸿莲校长建议下加入校友会。她在会长任内积极举办募款和联谊活动,相信乐观是人际交往和工作顺利的基础。她于2002年加入槟华董事会,旨在团结校友,协助母校发展。

 

  • 詹绍莉校友:<光芒绽放之詹绍莉校友> 此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为槟华四校董事詹绍莉校友。她于1968年转学至槟华小学,后直升槟华国中商科毕业。她毕业后投身社会,如今是杰出商人,并担任槟城多所华校董事。她回忆了槟华女中曾招收男生的情况,其中曾小平后来成为督学官和中学校长。她注意到70年代的男校友曾对毕业于槟华女中感到别扭,但现在却引以为傲。詹绍莉的领导能力在2004年加入钟灵中学家教协会后崭露头角,她担任财政并改革了其财务操作。她于2008年担任槟华校友会会长后,用一年时间将会员资料电脑化,并积极广招会员,特别是男会员,使会员人数从1315人增至1867人。她扩大了校友会的对外活动,参与慈善,提升了校友会的社会形象。她认为筹款是一门学问,并以身作则。她后来被委任为钟灵中学董事和槟华四校董事,积极联系董事,推动学校发展,并认为善用科技是董事会应做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