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华百年学府校史汇集》第一册:风之传承


《槟华百年学府校史汇集》第一册:风之传承



《槟华百年学府校史汇集第一册:风之传承》主要概述了槟华(福建女校)的百年校史,涵盖了从1920年至2020年期间的重要事件、发展阶段和杰出人物。内容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创办背景、面临的挑战、教育理念的演变以及在华文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资料还展示了学校在各个时期的领导团队(董事会、校长等)及其对学校建设和华教传承的贡献。通过时间轴、人物传记和专题文章,读者可以了解槟华如何从一所女子学校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和独立中学的综合性教育机构,以及其在维护中华文化和培养人才方面的坚定不移。这份资料不仅是槟华自身的宝贵记录,也是马来西亚华人教育历史的一个缩影

 

这本校史汇编《风之传承》是槟华百年校史三部曲《风》、《雅》、《颂》中的第一册。它旨在迎接母校百年世纪大庆,并记录槟华百年来的点滴,呈现马来西亚华教的缩影及槟城时代背景的大写实。

《风之传承》绪论

  • 内容概述: 本绪论为《风之传承》的首册纪念文集引言。它汇总了来自槟华董事部、四校校长、家教协会、校友会及社会贤达等 25位人士的献词,为百年校庆增添光辉。
  • 主要目的: 绪论梳理了槟华百年校史研究小组在金碧霞博士领导下,从征稿、约稿、访问到资料收集的筹备工作。它介绍了引进篇中包含的图表,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浅出的历史视觉脉络,从宏观角度了解槟华百年历程的艰辛与辉煌。
  • 重点强调: 强调槟华百年人物史迹篇从文献学角度切入,细述创办人、董事、校长、教职员、学生、校友会和家教协会的事迹,倡导饮水思源的精神。此外,绪论也概括了槟华从福建女校时期到战后整合期、拓展期、全盛期及卓越期的发展演变,并特别介绍了校史专题篇中由校长和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深入探讨学校的创校宗旨、学制发展、文化传承及人才培养等重要教育课题。

引进篇

  • 百年槟华沧桑曲折时光图
  • 百年槟华中文校名更易与学制蜕变图
    • 内容概述: 这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且清晰的槟华历史发展概览
    • 主要目的: 通过可视化的百年槟华沧桑曲折时光图百年槟华中文校名更易与学制蜕变图,梳理了槟华从创校至今的曲折历程、中文校名的数次更易以及学制的演变。这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变化和发展脉络。

槟华百年人物史迹篇

  • 内容概述: 这一章节深入探讨了槟华百年历史上关键人物的贡献,通过他们的事迹展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 主要目的: 旨在通过对人物的深入考察,让槟华人能够饮水思源,向所有为槟华四校无私付出的先贤们致敬和感恩。

初探槟华(福建女校)创办人与董事:拓荒奠基百年传薪

  • 内容概述: 本文主要考察了槟华前身——福建女校的91位创办人及历届董事的历史背景和贡献。
  • 核心内容:
    • 创办背景: 详细介绍了1919317日在槟城平章会馆召开闽侨大会,通过创办福建女学校一案,并公举首届91位董事会成员的经过。创办人多为明智之士,具有追求社会变革的思想,其中涵盖槟榔屿福建各姓氏,五大姓氏家族占据显著比例。
    • 关键人物:
      • 陈新政: 作为福建女校首届正总理,他因强烈反对英殖民政府“1920学校注册法令中对华侨教育的苛刻限制,被殖民政府定为危险分子并驱逐出境,展现了为捍卫华教而不惜牺牲个人事业的精神。他被誉为与陈嘉庚、陈六使、林连玉齐名的华教斗士。
      • 其他早期董事: 林如德、刘玉水等阅书报社要员及《光华日报》任职者,秉承为华教贡献的精神。
    • 战后董事部: 详细分析了战后73年(1946-2020年)董事部史迹,共计231名董事成员。重点介绍了服务年限长、担任主要职务多年的董事,如庄汉良、王景成、许锦亮、陈火炎、许平等、骆文秀、蔡锡洪及林源明,以及他们的关键贡献。
    • 经济来源与贡献: 强调槟城树胶公会及董事们在学校扩建、维护华教方面的巨大捐献。其中连裕祥太平局绅、李光前及敦林苍佑医生作为名誉董事,也通过自身影响力对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 董事会秘书处: 介绍了2001年成立的董事部秘书处,负责综理一切董事会事务,确保学校行政高效运转。
  • 重要意义: 展现了槟华董事会在学校管理、华教抗争、资金筹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是槟华百年发展的重要基石。

初探槟华百年四校校长与教职员史料:铁肩担道义有才一路芳

  • 内容概述: 本章探讨了槟华四校历届校长和教职员的史料,展现了他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为学校培育人才所做的努力。
  • 核心内容:
    • 早期挑战: 福建女校草创期间,面临一师难求的窘况,师资多需从中国聘请。为解决师资荒,学校开办了简师班自供教师,为华社培育人才。
    • 历届校长: 详细介绍了槟华女子国民型中学、槟华女子独立中学、槟华女子国民型华文小学和槟华幼儿园的历任校长及其在任期间的贡献和办学理念。
      • 朱月华校长: 槟华女中国中第一任校长,服务槟华32年,经历二战复校与学制改革,居功至伟。
      • 廖静仪校长: 槟华独中现任校长,秉持庄诚勤朴校训,以吾爱吾校、吾校吾家的五心精神治校,推出蕙质兰心课程,培养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现代女性。
      • 尤明月校长: 槟华小学前任校长,服务18年,推行行政电脑化,带领小学膺选全国高绩效学校。
      • 王雅玉园长: 槟华幼儿园现任园长。
    • 教职员团队: 强调教师团队各有所长,以专业和创业精神与校方同舟共济,通过敬业乐业、不折不挠的精神,将教学素质提升至卓越水平。
  • 重要意义: 展现了校长和教职员在槟华百年历史中的辛勤耕耘、克服困难和无私奉献,他们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人物。

初探槟华百年学制发展与学生概况:莘莘学子含英咀华

  • 内容概述: 本章以学生史料数据为基础,分析槟华百年来学制发展和学生概况,旨在探讨学制进展与学生概况,尤其是前半个世纪(1920-1962年)的史料。
  • 核心内容:
    • 学制演变: 槟华百年学制历经多次改革与更新,从小学、简师班、初中、高中,到后来的大学先修班,不断适应时代需求。
    • 学生人数概况: 通过图表分析不同时期(战前、整合期、拓展期、全盛期、卓越期)的学生人数变化。例如,槟华小学在1959年开始招收男生,提升了学生人数。槟华独中在1998年因印尼动乱,涌入大量华裔学生,人数一度飙升至700余人。
    • 发展模式: 展现了学校在前20年注重量的成长,而后20年侧重质的提升,努力追求卓越。
    • 毕业生与成绩: 提供了战前及战后不同学段的毕业生人数和考试及格率数据,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校在学业表现上的成就。
  • 重要意义: 强调槟华在学制变革与学生人数浮动中,始终坚持素质教育,成为一所卓越学府,体现了百年老校历久弥新的魅力。

初探槟华百年校友与校友会史迹:饮水思源、细水长流、源远流长

  • 内容概述: 本章追溯了槟华校友会80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校友们对母校的深厚情谊和回馈社会的精神。
  • 核心内容:
    • 会史沿革: 槟华校友会可分为三个里程碑:
      • 福建女校同学会 (1940-1945) 由陈桂英等人创立,后因战乱停顿,于1945年复校后东山再起,但会务进展停滞。
      • 槟华女中同学会 (1956-1976) 随着母校迁入新校舍并易名,同学会在董事和校长鼓励下于1958年获准注册,并积极举办各类活动,最终购得现今会址并还清债务。
      • 槟城槟华校友会 (1976年至今) 为扩大成员和会所,易名为槟城槟华校友会,在董事支持下筹募重建会所基金,于1978年建成全马首家自建会所的女校友会。
    • 历届会长: 列出了从陈桂英到温佩均律师等历届会长名单。
    • 回馈母校: 校友们通过校友回校日、义卖、慈善演唱会(如2018爱槟华之声筹得300多万令吉)等方式,积极为母校筹集维修费、建设基金、奖励金等。
    • 社会公益: 校友会不仅心系母校,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如为柬埔寨难民义卖、为南华医院筹款、举办乐龄手工艺品义卖等。
    • 荣誉: 校友会曾荣获最杰出华校校友会首长杯总冠军及多项单项奖。
  • 重要意义: 展现了槟华校友们饮水思源的深厚情谊和团结爱校精神,他们是推动槟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初探槟华三校家教协会史迹:沟通互信甘苦与共

  • 内容概述: 本章介绍了槟华小学、国中、独中家教协会的成立历史、宗旨及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 核心内容:
    • 宗旨: 家教协会的宗旨是为学生福利提供服务、协助校方学生活动、促进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探讨提升教育水平的方法,并加强学校财务状况和提升硬体设施。
    • 槟华小学家教协会: 成立于1973年,首届主席为拿汀李锦棠女士。其主要工作分为学生活动(如儿童节、援助贫穷学生)、设备提升、交通改善(特别是校园交通问题),以及社区互动。
    • 槟华女子国民型中学家教协会: 成立于1973325日,旨在响应教育局鼓励家长参与教育事业。主要通过筹募活动经费,为学校建设、学术和非学术比赛奖项、教练费用以及学校基本设施改善提供支持。
    • 槟华女子独立中学家教协会: 成立于1993年。由于独中经济上需自力更生,家协在硬体设备、人力辅助、教师福利提升(如津贴、慰劳宴、深造培训、健康体检),以及学生资助(奖助学金、贷书款项、活动经费)方面提供了巨大支持。
  • 重要意义: 家教协会作为学校、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在槟华百年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沟通互信、甘苦与共,共同推动学校各项事务的发展。

槟华百年发展沿革篇

  • 内容概述: 这一宏观章节详细探讨了槟华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沿革与演变,展现了学校如何应对时代挑战,逐步发展壮大。
  • 主要目的: 旨在通过对重要历史事迹的探讨和分析,反思历史沿革的启示,见证槟华人团结与努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有效发展百年树人的教育事业。

探讨槟城福建女学校时期之沿革 (1919-1951)

  • 内容概述: 这一时期是槟华(前身为福建女校)的创校与早期发展阶段,充满曲折与艰辛。
  • 核心内容:
    • 创校与教育理念: 福建女校于1919年创立,1920年开课,旨在普及女学,培养建国栋梁,并在教育史上创建了槟城第一间师范女校,成为大马华教师资培训的摇篮。
    • 多次迁校与扩建:1920年至1951年的31年间,因槟城乔治市的发展和学生人数增加,学校先后在市内8处设有校舍。
    • 课程与学制: 课程包括国文、英文、修身、历史、地理、算术、体操、图画、音乐、手工、缝纫刺绣等。学制从1920年的小学学制(7年制),后改为6年制。1927年开创简师班,1947年开办高师班。
    • 政府法令挑战: 面对英殖民政府“1920学校注册法令的通告,教育界群起反抗,陈新政作为时任校董总理,撰文请愿修改条例,但被政府坚持执行。
    • 行政体系: 槟华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健全的行政体系,设有教务、训导、事务三处,并不断改善教学方法、课程编排和学生成绩计算法,重视六育平衡发展及课外活动。
    • 重大事件: 1923年陈嘉庚访问学校,1940年创立福建女校同学会。

探讨槟华女子中小学整合期之沿革 (1952-1962)

  • 内容概述: 本章节聚焦马来亚独立前后,槟华女子中小学为配合教育政策进行重要调整与改革的时期。
  • 核心内容:
    • 新校舍建设: 董事会精心策划并推动完成了哥德路(Gottlieb Road)槟华女子中小学新校舍工程,新校舍于19618月兴工,19627月竣工,小学部配备了18间普通教室、5间特别教室、大图书馆、礼堂、牙科诊疗室及多功能运动场。
    • 改制与政策应对: 1962年,槟华女子中学接受政府津贴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小学也相应改为国民型小学。改制后,学校享受免费教育,课程遵循教育部纲要(华文为必修科并列入正课),教师薪金由政府发放。
    • 董事会与学监会: 面对政府只承认15人学监会的事实,槟华董事部议决保留土地和建筑拥有权,并继续维持原有51名董事,从中推荐15名就任学监会,使得董事会与学监会平行运作,捍卫华教主权。
    • 1957年学潮事件: 记录了19571114日,槟城中学生反对改制、反对教育局驱逐超龄生、反对不合理政策而发动的学潮,槟华女中也卷入其中,最终促成了全国华校学潮。
    • 课程与教学: 槟华小学自1957年起依照教育部课程标准编排课程,巫文为必修科,但仍着重中英算三科。中学部教务主任廖宝和老师负责管理招生、学级组织,课程均依照教育部规定,逐年增加巫文节数,并实行初中三分为初级文凭考试班及中学升学考试班。
  • 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槟华人一步一脚印,砥砺奋进,通过新校园建设和策略性应对教育政令,不仅保住了华教根基,也提升了女学教育的质量和功能。

探讨槟华四校拓展期之沿革 (1963-1980)

  • 内容概述: 这一时期是槟华学校发展的拓展期,为期17年。槟华教育系统由幼儿园至高中形成了完整的体制,并成为大马著名学府。
  • 核心内容:
    • 幼儿园创办与发展: 1963年,槟华创办了幼儿园,使槟华教育体系更加完整。1971年,为应对学生人数增长,兴建了三层楼幼儿园校舍。
    • 中学专科教室及电影室建设: 1968-1969年,董事部扩建中学部视频教室及特别教室,增设综合科学室、打字室、史地及数学特别课室等,提升教学效率。
    • 小学扩建与设备提升: 1971年,小学扩建成三层楼,增设冷气辅导室和视听室,推广电视教育。
    • 独中困境与坚持: 1962年改制后,董事部续办槟华女子独立中学,最初收容超龄生和考试落第生。然而,1965年小学毕业生自动升中学制导致独中面临生源断绝、经费入不敷出的局面,学生人数从675人(1965年)逐年下降到54人(1980年)。尽管如此,董事部仍鼎力支撑,使独中得以延续。
    • 董事会与教育局抗争: 董事会持续捍卫华教地位,坚持每周6节华文课、校产归董事部所有、董事部有权认同委派校长等措施,并多次与教育部进行抗争和谈判。
    • 国中教师队伍与课程: 槟华国中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科学的管理法、严谨的校风闻名。林赋田校长等四位英杰领导行政、教学和事务,致力于谋求董事部、校方、教职员三方合作,推动教学转型。学校实行三语并重,尤其保持华文的最高水准,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 学生人数: 1963年至1980年间,槟华四校学生总人数从3310名增至5812名。幼儿园、小学和国中人数都在增加,唯独独中人数急剧下降。
  • 重要意义: 这一阶段见证了槟华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拓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在教育政策变迁中为捍卫华教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尤其突显了董事部在独中困境中的坚守和付出。

探讨槟华四校全盛期之沿革 (1981-2000)

  • 内容概述: 这一时期槟华四校已发展成为马来西亚著名的名校,具备完整的教育体系,并迈向全面教育精致化和国际化。
  • 核心内容:
    • 建筑扩建: 董事会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扩建,包括1986年重建两座国际标准篮球场;1990-1993年增建嘉树馆,解决中学课室不足问题并为先修班开办做好准备;1996-1998年为应对学生人数飙升(特别是印尼动乱带来的华裔学生涌入独中)而兴建五层楼校舍;1998年兴建雨盖超级走廊
    • 学生人数高峰: 在此阶段,四校学生总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99年更是突破6500人,从量的提升转向质的深化。
    • 大学先修班开办: 历经多年申请,槟华终于在1998年开办了大学先修班,完成了从幼教到大学先修班的完整教育体系。
    • 国中发展: 张宝珠校长(1981-1996年)掌校期间,国中学生人数达顶峰(超过3000名),被列为控制学校。杨礼昭校长(1996-2005年)任内积极改进硬体设施,并成功开办大学先修班。国中课程遵循中学综合课程,强调沟通、人类与环境、个人领域。
    • 独中复兴: 槟华独中在1980年代继续挣扎求存,1989年学生人数曾跌至12人。但在90年代,独中通过董教总路线、双轨学制(统考与政府考试并重)、广招优秀生及应对印尼动乱带来的学生,成功步上复兴之路,学生人数从32人(1981年)飙升至700人(1998年)。独中设备也日益完善,并积极发展联课活动。
    • 小学精明化: 槟华小学在此期迈向精明化学校,1998年开始行政电脑化,1999年推行精明化教育系统,成为槟州首间拥有此系统的小学。
    • 幼儿园发展: 幼儿园人数增加,教学质量提升,并于1995年开办托儿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
  • 重要意义: 这一阶段是槟华发展的里程碑,完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实现了学生人数的顶峰,并在科技和国际化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奠定了百年稳固的基础。

探讨槟华四校卓越期之沿革 (2001-2019)

  • 内容概述: 进入千禧年,槟华四校已成为卓越学校的典范,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并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 核心内容:
    • 校园建设与人文气息: 槟华四校致力于营造设备完善、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不断维修翻新设备,绿化校园。
      • 国中: 大礼堂平惠堂冷气化,增设健身室,图书馆资料中心数码化,课室增添设备,旧电影室提升为多媒体会堂。
      • 十层教学楼建设: 2017-2019年,为解决课室不足及归还独中借用课室的问题,兴建了耗资1200万令吉的十层教学楼(思源楼),包括教室、实验室、讲堂及小礼堂,于20191月落成启用。
      • 小学: 所有课室安装一体机,实现21世纪教学法,2007年更换全校电缆,2010年完成全校冷气化。
      • 独中: 随着十层新楼建成,独中五层楼全部归还独中,图书馆得以扩大,硬体设施趋向完善。
    • 槟华国中卓越成就:
      • 教学模式: 注重全人教育,以蔡元培教育理念治校,强调创新研发能力和高情商,整合资源优化教学系统。
      • 荣誉: 2015年荣获卓越模范学校奖,数学和圣约翰救伤队成为典范,学生在多项国际与全国比赛中表现出色。
    • 槟华独中创新机遇:
      • 教育模式与校园文化: 作为全马唯一的女子独立中学,独中纪律好、校风佳,秉持吾爱吾校、吾校吾家的五心精神,推崇快乐学习,强调三语教学并利用多媒体招生。
      • 蕙质兰心课程: 2012年推出女性专属课程,培养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现代女性,内容涵盖女性心理、人文教育、法律、礼仪、防身术及护理等。
      • 荣誉: 2013年和2016年荣获马来西亚高等私立教育部颁发五星级卓越学校,并在陈嘉庚杯独中统考成绩优秀奖中多次获奖。
    • 槟华小学光辉业绩:
      • 教学模式: 落实教育改革,推行3M教育制度(掌握读写算),注重三语教学和品德教育,精明化学校领跑全槟。
      • 荣誉: 尤明月校长连续五年蝉联卓越掌校人奖2011年膺选全国高绩效学校奖2016UPSR成绩首次冠全槟,荣获全国UPSR考试最佳成绩奖。舞蹈团多次在国际比赛中夺得金奖,并在2014年成为世界舞蹈冠军。
    • 幼儿园温馨发展: 蒋淑金园长(1969-2010年)以爱心教导,带领幼儿园蓬勃发展。幼儿园具备托儿所、幼儿园和安亲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构,实行三年制课程,并引入国际化教材,是全槟唯一成立舞龙班的幼儿园。
    • 百年校庆系列活动: 为迎接2020年百年校庆,槟华自2017年起举办了倒数活动、植树礼、讲座、跨越百年槟华行及公益活动等,并出版了《风》、《雅》、《颂》校史汇编。
    • 政策挑战: 槟华在这一时期继续面临政府教育政策的挑战,如《英语教数理》、《巩固国语强化英语》政策及《2013-2025年大马教育发展大蓝图》,但始终坚持多元文化教育和华文教育的原则。学校成功化解了2016年征地风波,并捍卫了控制学校的地位。
  • 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槟华在教育质量、科技应用、校园建设和国际交流方面都达到了卓越水平,并在应对政策挑战中展现出庄诚勤朴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马来西亚华教的典范。

校史专题篇

  • 内容概述: 本章节包含由槟华校长和专家学者撰写的专题文章,深入探讨学校教育理念、角色、荣誉及各项具体实践。

廖静仪:从《庄诚勤朴》到《蕙质兰心》槟华百年校训之传承及女学教育的坚持与深化

  • 作者: 廖静仪(槟华独中校长)
  • 核心内容:
    • 校训传承: 深入探讨了槟华的创校校训庄诚勤朴的内涵(端庄、真诚正直、勤勉好学、朴实无华),强调其作为德育之根,为槟华严谨校风奠定基础,并持续传承百年。
    • 女学教育深化: 阐述了槟华作为全马唯一的女子独立中学,如何从传统的德行培育,深化为提供优质教育、全面性发展,并注重女性身心灵发展的教育。
    • 蕙质兰心课程: 详细介绍了槟华独中自2012年推出的女性专属课程蕙质兰心,旨在培养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现代女性。该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需求,涵盖礼仪、生理、人文、心理、宏观社会等课程内容,以提升女生的软实力和生涯规划能力。
    • 未来发展: 探讨了女校在时代变迁中面临的挑战(如学生人数减少、单一性特质不强)和优势(如学习效率高、淡化性别意识、培养自尊自信),并强调槟华独中坚持女学办学精神,以人为本,致力于提供高素质教育。
  • 重要意义: 展现了槟华在坚守传统校训的同时,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尤其是在女子教育领域,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优秀女性。

朱矜页:槟华女子国民型华文中学华文教育所扮演的角色

  • 作者: 朱矜页(国中语文科主任)
  • 核心内容:
    • 华文教育使命: 强调槟华女子国民型华文中学作为华族文化堡垒的地位,肩负着推动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薪火、发扬民族精神的使命。
    • 中华文化特征: 突出学校将教书育人相结合,巩固校园内中华文化特征,通过设置六节华文课、华文必修必考、华语为主要媒介语、举办华族传统节日活动等方式,有效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 教学理念与素质: 教学理念以《国家教育哲理》和《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指引。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审美、劳动技术、身体、交往和创造八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
    • 华文科成绩: 展示了槟华国中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华文科成绩上历年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证明学校在提升华文教育水平上的卓越贡献。
  • 重要意义: 强调了国民型华文中学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及华文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角色,以及学校在培育优秀华裔人才方面的成就。

尤明月:槟华领航、华教辉煌—2011年槟华女子国民型小学膺选全国高绩效学校

  • 作者: 尤明月(前任小学校长兼董事会监学)
  • 核心内容:
    • 高绩效学校: 记述了槟华小学如何于2011年膺选全国高绩效学校的历程。
    • 准备过程: 详细介绍了学校为获得高绩效奖所做的准备,包括:
      • 硬件设施: 2007年更换全校电缆及设备,2010年完成全校冷气化。
      • 精明教学系统: 2009年规划、2011年完成全校28间课室全面设有触屏智能白板多媒体设备,成为全槟第一所拥有此系统的小学。
      • 以校养校 通过食堂和贩卖部招标的租金来维持学校经费。
    • 评估标准: 介绍了高绩效奖的六项鉴定标准:大马教育品质准则、学校平均成绩(GPS)、校友成就、海内外认证及奖项、卓越品格、与高等学校和海内外学校的交流计划。
    • 校本评估(PBS): 强调学校在2012年膺选校本评估模范学校,转变了以名次定高下的传统,推行学生为先的教学法,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因此获得家长和全国教育官员的肯定。
  • 重要意义: 展示了槟华小学通过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升软硬体设施和教学质量,最终获得国家级荣誉,成为各源流学校的榜样,并为华教树立了辉煌典范。

张美蕊:记大学先修班20年风雨同路携手迈向百年殿堂的新里程碑

  • 作者: 张美蕊(槟华女中副校长)
  • 核心内容:
    • 先修班设立: 记述了槟华女中大学先修班20年的发展历程,于1998年开办,标志着槟华教育体系(从幼教到先修班)的完整。
    • 早期挑战与成就: 成立初期面临教学资源和课室不足,以及教师培训的挑战,但在师生努力下,首届学生表现优异(35%学生考获2A或以上)。
    • 校园文化与人文教育: 强调槟华校园优美的人文气息和中华文化氛围,先修班学生作为学妹榜样,需掌握庄诚勤朴校训精髓,培养和善、儒雅、博雅、仁爱、博学的淑女。中华文化协会推动书法、剪纸、灯谜、扯铃等活动。
    • 华文教育质量: 槟华先修班坚持开办中文班,每年报考中文的学生人数占全国10%,许多毕业生学成后回馈华文教育领域。
    • 人才培育: 20年来,先修班培育了无数国家栋梁,遍布律师、医生、工程师、会计师、教师等各领域。
    • 未来愿景: 展望创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先修班,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注重生命教育。
  • 重要意义: 肯定了槟华先修班在为华裔子弟提供继续升学机会、培养国家人才以及传承中华文化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

张有德(校史编委)、刘慧敏(槟华独中联课主任):槟华独中联课之探讨与概论

  • 作者: 张有德(校史编委)和刘慧敏(槟华独中联课主任)合编
  • 核心内容:
    • 联课目的: 联课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发自学的精神,促进德、智、体、群、美、劳六育均衡发展,增强组织领导能力,发掘潜能,调剂身心。
    • 常年活动: 联课处每年举办或主持干部领袖培训营、初中生生活营、育乐营/蕙质兰心体验营、联课活动成果展等,并参与校外受邀活动和国际交流(如北京宋庆龄国际青少年交流营、广州海外文化冬令营)。
    • 制度化管理: 联课活动实行制度化管理,联课主任负责总体策划,助理和顾问老师负责具体督导,确保符合现代化机构管理原理。
    • 活动引导方针: 联课被列为2学分必修课,学生每年必须参加最少一个、最多三个团体,并详细规定了活动组织成立、进行活动规则和退出更换学会的流程。
    • 计分法: 设有明确的联课活动成绩评定比重(出席率、参与感、成就、态度、合作、年资、执委加分),以量化学生的联课表现。
    • 联课团体发展:1991年起,槟华独中联课团体数量持续增加,现存团体中制服团体和学术团体占比较大,如田径培训团和羽球培训团虽然不是学生选项,但学校坚持多年,显示其重视。
    • 硕果与挑战: 记录了2011年至2018年联课活动的优越表现,但在评估非比赛活动、顾问老师培训及建立卓越机制方面仍面临挑战。
  • 重要意义: 强调联课活动作为非正式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深入剖析了槟华独中联课活动的管理机制、成果和未来优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