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生口述中江历史


刘惠生口述中江历史

摘要:峇株巴辖四加亭马华区会主席及马华中央代表刘惠生是中江人士。他为我们口述了当地历史。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刘惠生
年龄:65(1933)
祖籍:潮州饶平
栘入大马:第3
职业:曾任胶工、建筑工友、杂役、经营巴刹、书记
学历:华侨中学初中
家庭背景及家庭成员:育有24
社会地位及社团职衔:峇株巴辖潮州会馆潮青主任、峇株巴辖潮州会馆副总务、正交际、董事、峇株巴辖广东会馆理事、峇株巴辖青团运顾问、中江青团运顾问
政治地位及政党职衔:1957年加入马华公会、现任四加亭马华区会主席(19882002)及中央代表。荣获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勋章、马华公会纪念铜牌、柔佛苏丹殿下赐封P.I.S、最高元首陛下赐封AMN. KMN.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蒙爱云、林惠芳
采访日期:2001210
采访时间:上午
采访地点:中江小学
口述整理:蒙爱云

口述内容:

一、日据时代:

    1942年,日军骑著脚踏车攻至中江街上,现在街上的那座桥,早期并不存在。之前,英国殖民政府已开始建桥,但桥还没完全建好,日军就已攻来。日军命令当地人帮他们把桥建好,当时人民拿了一块一块的木板建桥,每人可得一块钱香蕉钞当作工资。当时在九支岭(Bukit Belah)(现中江国中一带),英军在那里驻军,挂上黑旗,与日军战了九日九夜。过後英军被打败,只好撤退。双方死伤严重,有—架日军飞机被打了下来。

    不久後的一天,街上店里的男父老少都被日军叫了出来,排在大路两旁,日军拿著两支机关枪对着老百姓。人们站在太阳底下晒了约两个小时,妇女小孩在一旁啼哭。当时日本军官打电话打了很久,後来可能是基於老百姓都曾有协助造桥,才将他们放了。

二、紧急发令时期:

    1953年,马共与英殖民政府对抗,当时人民都从自己的园丘居所搬至新村。

    1955年之前,中江学校一带被列为黑区,实施戒严,只有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才能进去,新村四周围都围上了篱笆,居民出去工作,都会被检查,连香烟也不能多带。英政府还强迫规定居民组织自卫团。

    1955年,当地就改为半自由的黄区。

    到了1956年,当地已是自由的白区。

三、其余有关中江一带的资料:

    永顺利港有99.9%是潮州人。港主为巫许回川。永顺利港港主兴建了大伯公庙。永顺利港的居民甚注重教育,战前有共和私塾学堂的建立,学堂一直维持了80年以上。当时学校学生曾参与英女皇加冕游行。

    中江,旧称“破舯舡”。战前志群学校有台湾寄来的报纸,地址是写著“破舯舡”,可资证明。

    中江福建人与潮州人各占一半,由於帮派问题,1925年福建人建立了侨南学校,潮州人则建立了志群小学。

    早期的甘蜜、胡椒的种植区与峇株巴辖有直接交通往来,来往方式是靠船沿河运输。

四、战後的中江:

    大战後,中江一带有了很大的变化及发展:

    中江新村的交通四通八达。中江桥那里,在还没建好时是用渡轮来运载车辆过河的。在60年代,造了一座军队用侨。至70年代,才造好现有的这座桥。

    中江的电流供应本是由私人经营的,至1966年才开始由政府供应.1977年,当地开始建工业区,树胶区都改为种植油棕。

    1976年当地由地方议会,改成峇株的县议会,刘惠生先生担任该区议员,至1998年守退休。在任的期限为22年两个月。

    今年改为市议会,由他的女儿刘丽霖出任当地议员。

    中江设有马华支会,刘惠生先生於1957年,也就是马华成立不久後就加入了。

    中江学校於1954年开始兴建。20002月建成了四层楼的校舍。这座楼是受政府批准的,共花费了一百一十万元。当中的设备包括图书馆、电脑室、音乐室、会议室。中江学校目前有485名学生。

    中江新村曾於1996获得全国最美的新村的荣誉。当时参选的新村共有452个。美化新村的工作都是由居民自己做的。

    至於中江的特别标志,就是位於街上的那艘人造泥塑的“船”,这是刘先生当年当议员时争取的。


破舯舡开埠与建村史
文:刘惠生

编按:本文为2001210日,在峇株巴辖潮州含馆赵楚生与冯笃生的引领之下,访问中江时,由刘惠生所提供,兹余於下,一并致谢。本文部分资料是取自刘梦元建校录与陈木枝(73)、张和泽(72)之口述。

    破舯舡是个距离峇株市8公里村庄。早布公元19世纪初就有侨民到此开荒拓野,种植甘蜜、胡椒、槟榔,较後继而来者有刘龙滔、林长甘、金泉兴、王贝娘、苏万有、苏升有、刘炳和、刘业境、赵明泰、陈锭标、张木法、沈梁康、赵亚水等。同时有两个相连关系隔邻的永顺利港Parit Sepanggai,称港脚,也叫大厝(潮州村99.9%,一尸外省人),是由巫许回川港主为首,及郑亚贵、林亚伟等所开垦。有几家住户集中一起,也是一般过番客暂时寄身之处。据说若是被卖猪仔者,就得为其主人做三年无薪苦工後,才有自由身。当时侨民也重视教育、在港脚就有共和私塾学堂;而破舯舡之金泉兴也有倡一私垫教学,两处居民互相来往。在早期常有老虎出没,在外工作时还需有人把守,但还是有人被伤害;也有老虎被击死。为了大家安全,港主设立大伯公宫,奉拜观世音娘娘,并降乩出“青竹符”为村民保佑平安。之後开始渐渐安宁,过後有头三脚老虎出没,但不伤人。人称是“镇港老虎”。

    当时出外来往依靠水路,右手港(Sg. Simpang Kanan)多用舯舡船、舢舢船运货往峇株市·就因当时有—艘破舯舡船停泊在进来的港口处,来往居民便以该破船为出入地点的标志,因此就这样成为地方名称破舯舡(Tongkang Pechah)。开始只有在路旁两边建有20多间店屋,而其他侨民是散居在各自芭园里。初期人口有数百人,继後才增加起来。其中以福建人和潮州人居多。而在有旧思想帮派观念,所以有两间不同背景学校出现。福建帮之侨南学饺是创於公元1925年,是由诸位热心教育侨领大家出钱出力献地分担合作建造起来的,有金泉兴、郑其活、黄则国、苏万有、苏升有、林振耀、陈文章、苏用产、林振力、颜见龙等。出任校长有郭川平、王绍周、李玉团、郑超群、陈康美。而潮州帮之公立志群小学,是倡於公元1927年,由一群爱护教育的先贤们各自资助财力、物力、献地,大家合力之下创立起来,有郭川平、林昌泉、许汉惠、张亚汉、刘龙滔、许聚成、江永远、林长甘、黄光佑、张换成、许奕生、郑亚贵、张永和、林子肯、陈俊茂、张清波等·历任校长者:郭川平、林綵洲、唐德良、张温奇、彭华让、吴令克、李为霖、郑作班。虽然如此,似在其他方面,他们还是互相合作,共同过著愉快生活。

    公元1942年,日本发动大平洋战争,日军南侵马来亚。当日军攻到本地区,有几件令当时侨民难忘的事,应该也让後辈知道:

    ()在来往本地区必须之港口,刚好当时政府正在进行建桥计划,已开始打桩地基,这时日军为了利用此桥来往运输军火过港。但还必须要盖上桥面方能运用,日军便召集在街场居民扛走店门板去协助他们搭临时桥梁。此事居民别无选择惟有听令是从。但在事成之後,每人却获得—张“香蕉棵钞票”,也可做通行证用,因为过後在路上遇到日本军时就展示给他们看,就可通行无阻。

    ()日军攻到了距离本地不远的一座高山叫九支岭(Bukit Belah)受到联军强烈抵抗,战争爆发。一时飞机、炸弹、大炮、机关枪、高射炮,响个不停,流弹到处飞。侨民纷纷逃命,疏散到认为安全的地方去避难。双方军队连续激战九天九夜之後,联军才撤退,双方伤亡惨重。有一架日本飞机被打落。

    ()更令人难忘的是有一次不知何故,日军忽来突击搜查行动,把所有住在街场店屋男女老幼侨民全都被命令排列在路旁,面向两把重型机关枪,将是大祸临头,性命难保,妇女们更是惊慌哭泣。但日本军官一直在通电报。大约—个钟头之後,日军突然命令大家解散回去,庆幸平安无事,之後有人说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居民有去协助日军建造临时桥梁吧!日军统治了三年零八个月之後,终於在公元1945年宣布无条件投降。联军光复,侨民重建家园,恢复过去。

    到了公元1953年,因马共之对抗,英殖民地政府就宣布紧急法令,购买园地,成立新村,强制移民,把散居在芭园住户搬迁,每户津贴经费一百元。整个新村围著有刺铁丝网,夜间戒严,不准外出,统制食品,分配粮食(幸好新村没有施行大锅饭)。日间外出工作不准带食物,限制随身饮料、香烟、火柴。成立自卫团(H.G.)日夜轮值看守,执行军警任务,更为了居民安全利益和保障,而成立华人地方军团,称“Operation Jybgle Scout”,代替执行特警(A.P.)任务:时称黑区(注:1955年为黑区。1956年为白区)。初期成立新村委员,照顾村内村民利益,成员有刘泽成、苏焕章、苏天助,林荣丰、刘江瑞、赖石根等、不久改地方议会。初期议员是由村民投票选出,後期则由政府当局委任。历任主席者:刘泽成、满沙兰(区长)、林箕挡,议员有苏焕章、林荣丰、林其由、林裘浸、刘天云、黄天助、林忠连、张祖瑞、巫永华、谢碧枝、张玉山、刘惠生、仄亚利、苏来曼、峇因、沙立拉申。人口约有两千多人,华人占75%,巫人24.5%,印人0.5%。故有巫族议员。政党有马华、巫统、社阵支部。新村面积占70依格,30公顷,计有八条街、九条巷、红硃路、泥构渠、小板桥地势长方形、交通四通八达,於各十字路口,设有救火器,如沙、水、泵水器、长铁钩,预防万一。因有95%是亚答板屋时有自来水供应。在每条街巷都设立公共水喉,有贮水池、民众会堂、移民官办事处和官邸、警察署、巴刹、烧垃圾炉等建筑物,还有消防局、邮政局、车站等保留地。

    因时势变迁、时代进步之情况下,两间不同背景的学校,便于公元1953年合并为联校,校名改成志群侨南学校,推选了张清波担任董事长,由吴玄悟任校长。在政府支助和热心教育人士赞助下,再由建委会执行建校事项,成员有张清波、黄凤翔、刘泽成、林荣丰·刘江瑞、郑其活,谢碧枝、苏焕章、陈逢春、黄天助、巫永华、林树那、林春枝等。新校舍於公元1954年落成。校名再度改为中江学校(S.R.J.K.(C) Tongkang)。历届董事长有张清波、颜见能、刘泽成、林箕挡、戴东来、刘惠生:历任家协主席有刘泽成、刘惠生、张玉山、林连才、谢亚清、林桂生。历任佼长有吴玄悟、张祖瑞、李汉槎、巫永华、林淑华、冯龙成、谢德智、杨乐妹、冯申青、陈晓珍。隔邻是国小Seri Binjai

    初期街坊一带有私人电流供租用。到1966年才有政府电流供应全村。在通往峇株市区要搭舢板船过渡。车辆用渡船(ferry)运载、在60年代使用单程铁浮桥。70年代改用双程钢骨水泥大桥。1977年年,州发展局成功在本区建立工业区,为村民带来就业机会。因此大部分胶园改翻种油棕果树。因缺乏胶工。由于人口的增加,新村屋地不能应付需求。因此在1970年开始,第—个花园住宅区建立起来的就是安恪烈花园,接下来有茉莉花园、合作社花园、利来花园、国花花园、舯舡花园及拥有157间廉价屋政府花园。可惜出现问题,至今尚未能给居民住。还有一个千亩地屋业计划正在开始。Tanman Bandar Putera Indah,将是一个卫星市。

    1976年改为县议会,属于峇株巴辖西区县议会,由刘惠生出任县议员、在县议会的管辖之下,对地方的基本设施将按部就班的发展,建立卫生中心、小贩中心、儿童游乐场、足球场、宗教学校、油站、邮政代埋、重建巴刹、民众会堂、全村获得铺上柏油路及灰沟,添装路灯。在地方政府国州议员、马华部长各级领袖、县议会乡村发展官马希能等各部门的协助下,配合前后两位村长:林金友、张玉山等为地方上取得发展。

    1992年由张轲雄调来出任峇县新村发展官,即开始鼓励村民参加地力政府所推行
的清洁美化新村运动计划,并亲自动手领导和配合前任两位村长:苏立兴、林裘发与县议员及全体村委合作,在村民各组织团体、神庙、学校师生响应支持,地方政府、县议
会之协助下,把整个析村焕然一新。过去最肮脏的地方,如今成为美丽花园,到处一叶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而且生参加美化新村比赛中都获得优良成缉。从1992年起所获
奖项如下:四届县级和州级冠军、两届全国季军、一次特别奖、1996年擭全国冠军、1997年得维修奖(注:全国有452个新村),也承蒙我国房屋地方部长拿督陈祖排博士
两度莅临访问巡视本村,受到村民热烈欢迎,并对本村美化给予好评,也获得部长拿督黄家定的赞扬。我们之破舯舡,舯舡虽破,但不沉没,让我们同心协力,乘风破浪,勇
往直前,跟著时代,迈向繁荣。


 峇株巴辖潮州会馆代表与安焕然讲师(右一)於永顺利巷留影

“永吉宫”内供奉的永顺利巷巷主巫许回川之灵牌

中江的标志:破舯舡

刘惠生所指为中江旧街场店屋的门板


资料来源:《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页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