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的博文

林如松口述历史

图片
林如松口述历史 摘要:林如松口述峇株巴辖 Sg. Simpang Kiri 沿岸张厝大港、顺天港等历史概况。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林如松 年龄: 82 岁 (1922 年生 ) 祖籍:饶平 移入大马:第二代 职业:实业家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刘穗琼、陈玲丽 采访日期: 2002 年 5 月 18 日 采访时间:下午 1 时 10 分 采访地点:峇属中江江阳咖啡茶餐室 口述整理:陈玲丽 口述内容:     南院“搜集柔佛潮人历史资料合作计划”口述历史小组,一行九人,在峇株巴辖潮州会馆代表冯笃生与赵楚生的引领下,於 2002 年 5 月 18 日,前往峇株巴辖的“张厝大港”进行考察。     我们来到一处位於中江七英里处三岔路口通往巴力士隆路上约 5.2 公里的 Kg. Kangkar Merlimau ,并且发现了一间荒废了的小神庙,庙的背後有一座水池。这间神庙已被一棵椿树给压倒了。庙的墙上还刻有一些宁,但看不清楚、据说,该庙位置与峇株巴辖的铁山只是一山之隔。传闻铁山附近於近期也发现了古墓,居住在那里的马来人在晚上时常会见到一些古怪的东西。     赵楚生听说这间神庙原本为峇株巴辖的张厝大港的人所祭拜,在港主制度结束之後便被废弃;距离小庙不远处有一条河,名为 Sg. Simpang Kiri ,赵楚生还表示,沿著这条河上溯,可以到达周德港,往上还可以通到三合港、但为求慎重,赵楚生特地安排了熟悉峇株巴辖地理环境的中江耆老林如松与陈木枝,接受口述历史小组的访问。     到了中江,我们立刻开始采访工作。林如松告诉我们所到达的古庙遗址是张厝大港。而顺天港则是在张厝大港的後面,但是如今却没有道路可通到那里。顺天港靠近昔县三合港。     林如忪还告诉了我们,以前抗日军成立第三独立分队进行游击抗战时,曾去到顺天港。而那里当时是一片树林。听说早期的人是坐船进去开发顺大港,他们在乘船的时候烧香,当香一旦烧完,船只到达之处就是神明指点开辟的地方。顺天港开拓时是种值甘蜜与胡椒,而土产都载到新加坡去。早期,顺大港...

林再添口述历史

林再添口述历史 摘要:林再添是峇株斌斌制衣厂老板林财生的弟弟。他为我们口述了其林氏家族的历史。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林再添 年龄: 63 岁 (1939 年生 ) 祖籍:潮阳玉蒲乡 职业:工厂经理 学历:初中 采访者:李文辉、刘穗琼、陈玲丽 采访日期: 2U02 年 5 月 18 日 采访时间:上午 10 时 10 分 采访地点:峇株巴辖潮州会馆 口述整理:刘穗琼 口述内容:     林再添是斌斌制衣厂老板林财生的弟弟。     林再添的父亲名为林御桂,是峇株巴辖德教会紫英阁的发起人之一。林御桂共育有 3 男 1 女。长子为林财生,次子为林再添,幼子为林再成。林御桂十多岁时便从中国南来马来西亚,於 68 岁时去世。     林御桂一开始就来到峇株巴辖,并在巴刹内当起猪肉小贩。林再添回忆从前巴刹的情况时表示,当时巴刹大约有 30 个当位,档主多数是福建人,整座巴刹内只有两个档口是由潮州人经营的,所以他们都以福建话沟通。     後来,林御桂也开了一家杂货店,地点位於俗称椰公司路的街道旁边 ( 按:即莫哈末亚基街 Jalan Modh. Akil) 。另外,他也拥有锦世界 ( 游乐场 ) 的一些股份。     当时,林御桂在巴刹里卖猪肉,母亲便打理杂货店。林再添补充,其母亲乃是本地出生的潮州人。他们一家在峇株的亲戚还有舅父、舅母,他们家主要是受华文教育,而他的两个弟妹则是英校生。 现在,林再添本身的家庭仍接受华文教育。     20 多年前,林再添从事有机食品事业,例如豆苗、小麦草等。林再添的豆苗生产已有 18 年的历史,产品销售南马一带。     之後,与其他人合股开设“美宝制衣厂”·这段时期,制衣厂经营得非常辛苦,必须常向银行透支。 1985 年,在万兰花园租厂几间店,自己创办起“斌斌制衣厂”,起初工人有 50 名左右: 1985 年是经济萧条的时候,到了 1987 年,生意开始好转、工厂的产品多数是外销,主要的海外市场是欧...

亚依淡潮籍陶瓷制造商陈宗正口述历史

图片
亚依淡潮籍陶瓷制造商陈宗正口述历史 摘要:亚依淡是本地一个陶瓷工业区,而且早期的陶瓷厂多由潮籍潮安枫溪人士经营。访当地” CLAYTAN'’ 陶瓷制造商陈宗正口述历史。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陈宗正 年龄: 72 岁 ( 生於 1929 年 ) 祖籍:潮安 栘入大马:第三代 职业:陶瓷制造商 采访人:安焕然讲师、李文辉 采访日期: 2001 年 8 月 8 日 采访时间:早上 10 点 20 分 采访地点:峇株巴辖亚依淡 CLAYTAN 陶瓷厂 门述整理;李文辉 口述内容: 问:本地陶瓷制造业者,潮州人大概占多少巴仙? 陈:战前几乎是 100 巴仙;目前来说就很难讲,各县各省的人都有。开始的时候就 100 巴仙是潮州人,潮州潮安那边比较靠近南洋,那么出口来到南洋这一带的陶瓷,在战前的时候,完全都是由潮安那边来的。最後就带动一些人到南洋去。就是说我们的生意做到南洋,应该去那边创业才对。以前的船啊。从中国来到这边,差不多要一个月以上。所以就有一些潮州人,做陶业的,就从那边来到马来西亚、印尼。若以马来西亚来讲,开始的时候他们出产的地方是新加坡,新加坡是在裕廊那一带,还有後港:那么马来半岛就是吉隆坡,开始的时候在文良港那一带;槟城一般是在 Sungdi Luar 那边。在这几个据点。一般上是因为这些地方有原料,有天然、自然的原料。 问:家人兄弟也是一起从事陶瓷的吗? 陈:一起的。陶瓷的工业,一般上来讲,如果做得比较成功的,就是一代传一代。 问:这个陶瓷算是第几代了? 陈:我该怎么讲,创业、创始者,在马来西呀来讲,我是第二代。 问:您有没有参加一些社团组织? 陈:社团方面我很少参加。我认为一个陶瓷工业者,尤其是我们华人,都是从没有做到有,你没有时间去参加社团的发展。那么,另外一方面,我们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各方面不方便,所以我就集中在这个陶瓷工业。 ( 峇株潮州会馆引领者陈潮存:有啦,他是峇株潮州会馆的名誉董事。亚依淡中华公会他也是发起人。马华学校我们也是发起人,前身是华侨学校,都是发起人之一。峇株潮州会馆引领者赵楚生:他 ( 陈宗正 ) 比较谦虚啦,他还有一个弟弟是居銮紫銮阁的阁长,叫陈宗禧:因为今天阁庆,所以他很忙。下次你们去居銮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