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族矛盾看种族协商的重要性
当代马华文存 1 ~政治卷 • 80 年代 从种族矛盾看种族协商的重要性 郑光祖 种族矛盾根源 马来西亚建国迄今 32 年,虽然种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但除了 1969 年种族冲突事件之外,各族人民大体上均能相安无事,也因而稳定了国家继续发展的脚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种族纷争的危机已然消失。倘若多元种族社会互相尊敬、谅解、接受、信任、亲善及沟通的共处原则受到破坏,目前尚属脆弱的种族联系难免出现裂痕。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多次强调人民必须牢记 1969 年五一三悲剧的教训,无非是要人民加强国民团结 , 时刻避免国家陷入另一场国难。 种族矛盾现象异源于血统渊源,历史背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或社会阶级的歧异与隔阂。南非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黎巴嫩境内基督教徒与回教徒的敌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犹太人的历史恩怨、苏联少数民族与多数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隔膜、印度的种姓阶级制度、美国黑人对他们人权地位的不满等,都是种族矛盾与动乱根源的现实写照。在我国,华、巫、印、卡达山、杜顺及达雅族在血统、历史、语言、文化、宗教等特征上具有极大的差异。基于此,各族强调本族的利益而产生种族共处时的矛盾乃属难免之事。问题是:在这种多元特殊性的国度里,种族矛盾须以什么方式来加以降减?种族和谐如何能够获得维持与强化? 华小高职与回教法案事件 对于存有种族利益冲突的社会,要维系国民的完整性确是一项艰巨与长远的挑战。在殖民地政府统治的时代,我国人民一直被分而治之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国家独立后,各族 K 期各自为政的传统也就成为我国人民自治的一项严峻考验。 30 多年来,种族利益的矛盾不时被一些偏激、煽动、机会及分裂主义者肆意利用来作为达到某种特定意图的课题。除了 1969 年的种族冲突事件之外, 1987 年 8 月间爆发的不谙华语教师被派用担任华小高职的事件被偏激与煽动的言行所挑起而致种族情绪高涨澎湃起来,最后酿成 11 月的茅草逮捕行动。究实而言,华小高职风波原可理性地轻易解决。但在种族立场对立、各不相让的僵局下,事件演变成几乎失控。这场危机的解决方案终在国阵内阁会议及 “5 人小组 ” 的内部协商的渠道上获得达致。 此外,今年 7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