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14, 2021的博文

从种族矛盾看种族协商的重要性

    当代马华文存 1 ~政治卷 • 80 年代 从种族矛盾看种族协商的重要性 郑光祖   种族矛盾根源   马来西亚建国迄今 32 年,虽然种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但除了 1969 年种族冲突事件之外,各族人民大体上均能相安无事,也因而稳定了国家继续发展的脚步。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种族纷争的危机已然消失。倘若多元种族社会互相尊敬、谅解、接受、信任、亲善及沟通的共处原则受到破坏,目前尚属脆弱的种族联系难免出现裂痕。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多次强调人民必须牢记 1969 年五一三悲剧的教训,无非是要人民加强国民团结 , 时刻避免国家陷入另一场国难。   种族矛盾现象异源于血统渊源,历史背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或社会阶级的歧异与隔阂。南非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黎巴嫩境内基督教徒与回教徒的敌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以色列犹太人的历史恩怨、苏联少数民族与多数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隔膜、印度的种姓阶级制度、美国黑人对他们人权地位的不满等,都是种族矛盾与动乱根源的现实写照。在我国,华、巫、印、卡达山、杜顺及达雅族在血统、历史、语言、文化、宗教等特征上具有极大的差异。基于此,各族强调本族的利益而产生种族共处时的矛盾乃属难免之事。问题是:在这种多元特殊性的国度里,种族矛盾须以什么方式来加以降减?种族和谐如何能够获得维持与强化?   华小高职与回教法案事件   对于存有种族利益冲突的社会,要维系国民的完整性确是一项艰巨与长远的挑战。在殖民地政府统治的时代,我国人民一直被分而治之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国家独立后,各族 K 期各自为政的传统也就成为我国人民自治的一项严峻考验。 30 多年来,种族利益的矛盾不时被一些偏激、煽动、机会及分裂主义者肆意利用来作为达到某种特定意图的课题。除了 1969 年的种族冲突事件之外, 1987 年 8 月间爆发的不谙华语教师被派用担任华小高职的事件被偏激与煽动的言行所挑起而致种族情绪高涨澎湃起来,最后酿成 11 月的茅草逮捕行动。究实而言,华小高职风波原可理性地轻易解决。但在种族立场对立、各不相让的僵局下,事件演变成几乎失控。这场危机的解决方案终在国阵内阁会议及 “5 人小组 ” 的内部协商的渠道上获得达致。   此外,今年 7 月 ...

透视危机:认识马来社会的心态

  当代马华文存 1 ~政治卷 • 80 年代 透视危机:认识马来社会的心态 沈观仰   华人社会是个保守的社会,大体上都希望保持现状,对任何改变皆抱着恐惧疑虑的心理,一生但求能 “ 安居乐业 ” 的生活。   面对新山补选结果引起的一系列动荡,华人一般上的反应是希望双方人马能够妥协和好,不要 “ 再乱下去了 ” ,或又希望国阵重视新山补选人民求变的讯息,好好检讨国家方案,那么旧巫统也不必再举行其他的补选了。   这种一厢情愿的希望,或出自好意,或出自个人与社群的利益观点,都是幻想,没有事实根据。   因为巫统与马来社会的异化产生,绝对不仅是人为的人事因索,否则通过和谈妥协,巫统的矛盾不至于今日爆发。   因为巫统内部矛盾不是全部人为造成者,即使今天旧巫统一派人士能被镇压下去,将来这个马来社会的矛盾还是尖锐化的。演员可能有更换,但是戏本仍然大致相同。   套句老话,就是“破镜难圆”。   因为我们看到的马来社会异化浪潮,是马来民族社会成长必经的过程,是他们政治文化蜕变的结果,而且也是巫统治国方案在马来社会撤下的种子萌芽,有 “ 因 ” 必有其 “ 果 ” ,这是历史客观的演变。一厢情愿的希望不会使它消失的。   我建议:在此马来社会掀起蜕变动荡之时,华人或该尝试认识马来社会的心态,把自己从种族隔离的枷锁解放出来,以建立更全面性的文化桥梁。   当然华人的文化包袱何其沉重,对友族的文化传统认识又受许多偏见与神话所歪曲,华人又凭什么来 “ 认识马来社会的心态 ”?   无他 -- 只凭华人与马来人及其他民族基本共同的 “ 人性 ” ,以及对人性良知的共同信仰。   在探讨马来社会心态之时,我们该以“动”的观点分析问题。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绝不是静止僵化的 “ 东西 ” ,而是一种不断受内右外左冲击而进化的历史 “ 过程 ” 。   在独立以前,马来人多务农为生,或从事小型手工艺家庭工业,至英殖民地统治开始,才进入行政、军警行列。总的来说,早期马来人大多数仍然依赖古老原始的生产方式生存。   在建国初期,虽由巫统酝酿民族主义...

为多元种族政治定向

    当代马华文存 1 ~政治卷 • 80 年代 为多元种族政治定向 朱自存   马新社 1987 年 7 月 12 日从沙巴首府报道林敬益医生当天宣布民政党和团结党同意组成联盟的消息,据称两党将进一步设立一个中央组织,不过它们将保留各自的结构。林医生并不排除民政与团结两党合并的可能性,只说过一段日子之后才作决定。他也说,两政党都希望扩大这个联盟,让那些采取相同政治路线的国阵成员党加入。   民政党与团结党在去年全国大选之后才提起合并问题。当 10 月初传出有关消息时,民政党总秘书郭洙镇还加以否认。这显然是不愿让有关事情在未到成熟阶段时公开,避免辿遇障碍。   促成两党结盟的因素   民政党与团结党的结盟,看来是基于下列几点:   •民政党在槟州和团结党在沙巴,一样是由反对党取得州政权之后,加入国阵的。加入执政阵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希望州内政治稳定和获得合理的发展。但这两党加入国阵之后,仍无法避免在国阵内面对其他成员党在政治上的斗争。民政党的经验是:加入国阵后政治优势日渐低落;团结党则开始面对其他国阵成员的挑战。在这方面的共通点,促使两党有加强联系之必要。   •巫统在沙巴建立势力,促成团结党易于与民政党达致结盟的协议;尽管巫统声称回教党已向沙巴发展,因此它有需要进入沙巴。团结党对于回教党之进入沙巴,不会象巫统在该州扩展那么关心;而且,它的敌对竟沙统之决定加入巫统,以及摩摩根党亦愿意入伙,已减低了沙巴土着对团结党的支持。   •民政与团结两党均属多元化种族政党,为了扩大多元种族政治路线的影响力,两党加强联系甚至进一步合并,扩充势力,也是有必要的。   由于民政党内与林敬益医生争夺领导权的派系,志在于 5 月党选与当权派决一雌雄。因此有人指民政党之与团结党缔盟,是林敬益增加其个人声望的举措。可是,扩大多元种族问题,不应被拉到个人问题方面而混为一谈。民政党是一个多元种族政党,过去的未能大力贯澈其宗旨,已引起关心政治者所诟病。它在目前进行任何促进多元种族政治思想的步骤,都是正确和有必要的。   已失效能的协商办法   巫统将其势力扩展至沙巴,除了增加其本身政治力量之外,对...

从民主人权看多元种族政治

    当代马华文存 1 ~政治卷 • 80 年代 从民主人权看多元种族政治 陈友信   谈起民主人权,许多人都以 1948 年公布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为立足点,因为这份历史性文献首次阐明人类(包括世界各国)必须不分种族、性别、宗教地发扬对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捍卫基本人权是人类的共同天职,没有国界区分。   正确地认识捍卫基本人权的理论基础,对当前华社突破困境是意义重大的。民主人权是个超越种族的概念,它正是当前种族主义者的照妖镜。只要华社所争取的符合基本人权,那不只令我们更易联合他族的开明人士,也获得国际上的支援。如此一来,剥夺华社民主人权的种族主义者,不只要面对华社及他族民主人士异口同声的声讨,也将成了国际上各国民主人士的公敌。在某些适当时间及空间,这种国际舆论的压力,更能产生实效。   〈华团宣言〉的拟立,是以我国人民的民主人权为依归,不只谈及华社本身的问题,也广泛地涉及超越种族的各领域,如国家经济、妇女、童工、环境污染、工人权利、民主选举等。想将〈华团宣言〉降低成仅是为华社捍卫权利的,若不是别有居心,就是看不到华社奋斗的方向、争取权利的理论根据。   以超越种族的方式来争取民众(当然包括了华族)的权利,就必须推动多元种族政治,但这也正是一些自称为“民族英雄 ” 者坐立不安的潮流,因为在多元种族政治洪流中,靠沙文种族主义捞取政治资本者将无立足之地,彼等更不能通过煽动种族情绪步步高升。   民主政治和封建专制政治的最大区别,恰恰在于人民的参与程度。民主政治最高权力可归纳为三权的分立,那就是立法权、司法权及行政权。在民主政治的政治运动中,也正有三股政治力量的鼎立,那是执政党、反对党及民间组织。政党是影响政治的最直接、最集中的组织,但在左右民众政治思潮、表达民意及提升民众的政治醒觉中,民间组织的角色是不能被取代的。任何人士看不到民间组织及社团对国家政策所能发挥的影响,就是根本不明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近来,华社有人热衷于讨论“知识分子应否参政”,有意地将 “ 参政 ” 理解为 “ 参加政党 ” ,并把在华团中工作或服务者视为非参政者或称为 “ 问政者 ” ,这是具有误导性的。除非将 “ 参政 ” 狭义地解释为参加 “ 政党政治 ” ...

马华该走何种斗争路线?

    当代马华文存 1 ~政治卷 • 80 年代 马华该走何种斗争路线 ? 张文欢   马华公会应否改变它的“单族政党”特征,蜕变为“多元种族政党 ” ?这是目前的热门课题!这课题的被提出及受热烈讨论,导源於马华在 1986 年的全国普选中,遭遇惨重挫折及随后发生的一连串种族性大争论。   对马华来说,采取“多元种族政治路线”并不是争论问题,因为马华党章明文列出的 16 条 “ 宗旨 ” 中除 6.5 节及 6.15 节外,几乎 100% 符合 “ 多元种族政治 ” 的精神。不过要马华改变成为 “ 多元种族政党 ” 就不是一项简单的问题,因为马华由成立至今,都是以 “ 华人单族政党 ” 的角色存在我国政坛上。即使在 1969 年,马华在全国普选中一败涂地后退出当时执政的联盟内阁,马华也并未改变它的 “ 单族政党 ” 的特征。   因为,紧接着马华於当年 5 月 13 日议决退出内阁后,当天下午便发生了血腥的 “ 五一三种族流血冲突 ” 事件。   这个事件强烈显示,内阁中不能没有马华这个“华族政党 ” 。於是,在敦拉萨的殷勤促请下,在华社各界的再三呼吁和主要团体盖章签名支持下,马华终於以 “ 国家利益及华人前途为重 ” 的理由,於 5 月 20 日重返内阁,继续扮演 “ 代表华人 ” 与他族谈判协商的“华族政党”角色。   就算 74 年联盟扩大成为国阵,容纳其他 “ 多元种族政党 ” 加入时,马华也是在确定了它的 “ 代表华人 ” 地位之后,才同意成为国阵成员党的,因此,它仍然是个 “ 华族政党 ” !   今年全国普选,马华是第 4 度在国阵旗帜下竞选。   结果,在参选的 32 席中,只取得 17 席,而它的主要对手民主行动党则获得 24 席(包括沙、砂的 5 席),这显示:华人选民中,有相当大数目拒绝支持马华 “ 代表华人 ” 。   不过,在州议席选举中,依靠 3 大种族选民的支持(在部份国会选区中也是如此),马华仍然赢得比民主行动党较多的席位。(马华 43 席,民行 37 席)   历史是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可见马华作为一个“单族政党”是决定於历史的因素与环境的需要,而在 1986 年普选中出现的现象,隐伏着 “ 马华应否改变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