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12, 2025的博文

离乱弦歌忆旧游从西南联大到金色的晚秋_赵瑞蕻文汇出版社上海

图片
      赵瑞蕻的文学回忆录《离乱弦歌忆旧游 —— 从西南联大到金色的晚秋》,书中记录了作者从 1935 年到 1999 年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与众多名师大家的交往。书中包含回忆文章、诗歌、书信和游记等多种文体,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此外,文本还包含了作者对朱自清、闻一多、吴宓、钱钟书等名师的怀念,以及对西南联大精神的深情礼赞,以及对燕卜逊的回忆和其作品的评论。 部分内容以图片形式呈现,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和生动性。     这部文学回忆录是赵瑞虨先生晚年对其一生经历的回顾与总结,以西南联大求学经历为核心,辐射到他参与的革命活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教学生涯以及对师友的深切怀念。全书不仅是个人回忆,更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承。 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 西南联大的精神与影响: 师生情谊: 赵先生着重描绘了西南联大浓厚的师生情谊,许多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还对学生关爱有加。 “ 我们文科学生就在这许多教授的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中,尊师爱徒的优秀传统下,受到了亲切的教育。 ” ( P.26 ) 学术自由: 联大兼容并包,鼓励自由探索的学风,师生之间可以就学术问题激烈辩论。 “ 他们越吵越有劲 …… 最后,大约又吵了半个多钟头,我听见华先生说: ‘ 快十二点了,走,饿了,先去吃点东西吧,一块儿,我请客! ……’ 这事足可以说明当年西南联大的校风学风。 ”(P.13) 多元文化: 联大汇集了中西兼通的学者,文科教授大多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熟悉西方文化。 “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文科的教授,大多数是中西兼通的学者。 ” (P.26) 爱国情怀: 抗战时期,联大师生心怀国家命运,弦歌不辍,坚持学习和工作。 “ 在敌机经常空袭,乱轰狂炸下,联大师生同仇敌忤,坚持学习,坚持工作,怀着 ‘ 日寇必败,抗战必胜 ’ 的强大信心,弦歌不辍,实在难得。 ”(P.31) 文学创作与追求: 对诗歌的热爱: 赵先生热爱山水诗,并身体力行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他在书中收录了大量自己的诗歌,还重译了雪莱的《西风颂...

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_中华书局北京

图片
    费琅所著《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及其中文译本,主要探讨 “ 昆仑 ” 一词在古代中国、阿拉伯和波斯文献中的多种含义及其所指地理位置。文章通过大量史料考证,分析了 “ 昆仑 ” 作为地名、民族名和王族称号的多种用法,并结合语言学、地理学知识,梳理了古代航海路线和文化交流,最终认为 “ 昆仑 ” 并非单一地理实体,而是指古代中国西南地区、马来群岛和非洲东岸等地的多个区域,以及居住在这些区域的具有血缘关系的族群。 文章还探讨了爪哇、吉蔑、占婆等国与中国的古代海上交通和文化交流。     一、 概述 分析了费琅所著,冯承钧翻译的《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中关于古代中国与南海地区,特别是与 “ 昆仑 ” 相关的航行、贸易、文化交流和族群迁移等重要内容。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籍、地理志、佛经以及阿拉伯、波斯文献的考证,试图揭示古代南海地区的复杂历史和文化图景。 二、 主要主题和核心观点 译名考证的重要性 : 作者强调了研究中国史地时,外国语译名的重要性,指出因语音变迁、方言差异和假用等原因,可能导致译名混乱和理解偏差。 “ 天竺 ” 、 “ 身毒 ” 、 “ 印度 ” 实际上指同一地域; “ 叶调 ” 、 “ 阇婆 ” 、 “ 诃陵 ” 、 “ 爪哇 ” 指同一地点。 作者认为需要一种标准的译音方法,以避免因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书籍中的译名不统一造成的混淆。例如, “ 便 ” , “ 范 ” , “ 波摩 ” 和 “ 跋摩 ” 都是 Varman 的不同音译。 中国古代对南海地区的认识 : 作者强调中国史籍和地理著作中对南海地区及其周边岛屿的记载,认为这些记载是了解古代亚洲历史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梳理,作者揭示了中国古代对南海地区 “ 昆仑 ” 的复杂理解:它既可以指具体的山脉(例如中亚的昆仑山),也可以指特定的岛屿(例如,今越南的昆仑岛),还可以指代居住在南海地区的特定人群。 “ 昆仑 ” 概念的多元性 : “ 昆仑 ” 一词的含义是多变的,并非指代单一的地点或人群。 它可以指: 中亚的昆仑山。 南诏附近的一个国家。 分布在伊洛瓦底江口和马塔班湾之间的大小昆仑国。 广西的昆仑关。 马来群岛一带的火山。 位于非洲东...

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_商务印书馆上海

图片
      冯承刍翻译的《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探讨了古代文献中 “ 昆仑 ” 一词的多重含义及其所指的地理位置。文章通过分析大量中国和阿拉伯史籍,考证了 “ 昆仑 ” 在不同历史时期代表的不同地区,包括东南亚大陆及诸多岛屿,并分析了 “ 昆仑 ” 作为种族或民族名称的含义及其与古龙、歌伦等名称的关系。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古代中国、印度、东南亚各国之间的航海交通和文化交流,以及爪哇、吉蔑、占婆等国海军力量对地区局势的影响。最后,文章还涉及了古代昆仑人向西迁移至马达加斯加岛的可能性。     一、 概述 《昆仑及南海古代航行考》一书由法国学者费琅( Gabriel Ferrand )撰写,冯承钧翻译,主要探讨了 “ 昆仑 ” 这一名称在古代中国文献和外国文献中的多重指代,以及与南海古代航行的关系。该书深入分析了 “ 昆仑 ” 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所代表的地理、民族和文化内涵,并考察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东海岸的航海交流。 二、 主要主题 “ 昆仑 ” 的多重指代: 地理概念 : “ 昆仑 ” 并非仅指一处具体的山脉,而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一个含义广泛的地理概念,可以指代山丘、岛屿、国家,甚至是火山。 民族概念: “ 昆仑 ” 也用来指代居住在恒河以东、马来半岛及群岛的具有一定血缘和文化联系的民族。 文化概念 : “ 昆仑 ” 还与特定的语言、文字和文化特征相关联,例如昆仑语、昆仑书等。 书中强调,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 “ 昆仑 ” 的含义,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书中提到 “ 中文书籍中志有『昆仑』一地又有他书以『昆仑』为国名如『昆仑诸国之中阁茂 (Khm 会 ) 为大』之文是已别又有书以『昆仑』为三佛齐 (Palemban ) 之语言及林邑 (Campa) 之文 ” 证明了昆仑的多重指代。 古代航行与交流: 该书考察了古代中国、印度、东南亚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航海路线和贸易往来。 指出海上航行是古代文化传播和民族迁徙的重要途径,强调了海上贸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例如:书中多次引用了中国史书关于海外国家来华朝贡的记载,如 “ 七四九年时 1FS 州珠江之れ有婆罗吐波斯昆 te 船舶无数 ” 证明了当时海上贸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