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14, 2019的博文

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工作纪行~访峇株巴辖的第一天

图片
柔佛潮人史料合作计划工作纪行 访峇株巴辖的第一天 安焕然     二月九日,南院《搜集柔佛潮人史料计划》口述历史小组往峇株巴辖进行实地考察。这次出发,是口述历史小组正式出发的第二站。惟这次仅四人,除了我,尚包括助理李文辉,及两位南院中文系二年级学生林惠芳和蒙爱云。     至於另一位中文系二年级学生陈彩雁,则於同一时间,单枪匹马往丰盛港和兴楼进行探路及寻访口述对象 ( 因为丰盛港并没有潮州会馆等潮人组织可供我们接洽 ) ,为二月廿三日至廿五日我们第三站的口述历史做准备工作。唉!也真够难为、辛苦她了。学术研究工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工作,在冷气房“读书”就可以承担的事。它更是在“知”的基础之上,要有“行”的实践,需忍受烈日当空下的曝晒,以及要有能独立作业的智慧和勇气。     由於二月四日刚从麻坡实地调查回来,成员多累倒病倒了。即使是这次要出发前往峇株的组员,林惠芳和我都还带著医生给的药,而李文辉更是死撑著不肯去医院,出发时还发著高烧,声音沙哑。     就这样带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开著我那马力有限的白色小灵鹿,上高速公路,下亚逸依淡休息吃包,约中午时分到达峇株。在峇株市区,我们彷佛处在迷宫之中,道路的规划很奇怪,转来绕去的。当地人笑说:“其实峇株市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 JALAN SEHALA( 单向道 ) 。”     下午二时,抵达峇株巴辖潮州会馆,负责接待我们的潮州会馆副总务冯笃生及福利主任赵楚生等人为了等候我们,竟连午饭也还没有吃,实令我们内疚不已。但他们的热情却是令我们感动的。     我们发现,负责《搜集潮人史料计划》的峇株区潮州会馆的工委们,都很有文化气质。冯笃生是退休校长,也是文人。赵楚生与王亚平也都对历史与文化的事情,颇为关注,所以吃饭聊天时,话题契合,言谈甚欢。 访峇株巴辖文艺协会     下午三时拜访峇株巴辖文艺协会,受到当地文教界及新闻界知名人士:峇株文艺协会主席林庆文、副主席黄良佐 ( 笔名沙乐夫 ) 和南洋商报的林腾飞的恳切招待。  ...

微型华小就地取材 创意教学更生动

图片
星洲日报2019.07.19 微型华小就地取材 创意教学更生动     (芙蓉17日讯)微型华小有利也有弊!班底华小校长陈淑女就地取材,让教学模式更生动!     坐落在班底新村的班底华小,远离大城市的繁忙与尘嚣,全校目前共有34名学生,属于典型的微型华小,而校长陈淑女自2011年开始被委派到不同的华小上任,期间还曾被派到全校真只有4名学生的微型华小任职,如今来到拥有34名学生的华小,她也坦言“这是很人的进步”。     在郊区的学生家庞生活条件比起城市生活条件相对差.难免会有教材不足.设施不全的问题;例如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教材,唯有设法自制。在6微小执教的老师及校长们,除了有—颗春风化雨的心.还需要发挥更多的创意。 校工砍竹枝打造茅草凉亭     超过20年没有人经营的学校食堂,早已失去了“食堂”原有的意义,陈淑女将食堂改造成开放式的阅读角落,摆放著各种书籍,让学生在放学后可在角落阅读,打发时间。除此之外,学校的校工虽然只有20余岁,在木工方面的造诣更可见一斑,随手在深山砍了竹枝,亲自打造丁校园凉亭.配上屋顶的茅草,为校园增添一份和谐。     “在凉亭台上,我们设置了‘演说者之角’(Speaker's Corner),所有学生可以随意上台发表演讲,每次放学时间,学生部会自动到台上练习演讲.丝毫不会怯场。”     除了发挥创意.在校园中为学生增加学习的平台,班底华小的校园美化方面,可见校方也是下足了功夫。不同品种的植物井然有序地排在草坪上.贴上植物的名称,让学生随时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大自然。 带学生户外“实地考察”     她披露.随著电子科技年代普及化,学生接触大门然的机会少了,以往的学生能够直接躺在草坪上嬉闹;现代的学生却无法分别出泥土的种类,因此,她会鼓励老师带著学生来到户外“实地考察”,让他们可以亲下触摸,从中学习,这也是微型华小中难能可贵的“生活教学”。 非华裔生掌握基本中文沟通     陈淑女坦言,在一所华小中,非华裔学生比例占大多数,也导致学校处于“尴尬”的局面。庆幸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许多一、二年级非华裔生都已经掌握基本的中文沟通技巧...

教部:明年起纳中四课程 没删历史课本章节

图片
星洲日报2019.07.19 教部:明年起纳中四课程 没删历史课本章节     (八打灵再也18日讯)教育部强调,新政府治理下的教育部不曾修订中学历史课本的内容,而最近一次修订历史课程纲要内容是在2017年进行。     教育部今日发表文告说:“没有任何篇章被删除或废除,相反的,相关部分已经进行编制和重组,让课程更完整和系统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历史。” 2012年修订至2017年     历史学家陈亚才日前批评教育部删除了国中中二历史课本(2018年版本)内“日本侵占我国”、“马来亚共产党的威胁与紧急状态”和“多元族群合作迈向独立”3个篇章。     对此,教育部指出,日本侵占我国、马来亚共产党威胁与紧急状况的章节,先前是中学综合课程(KBSM)中三的课程,从2020年起将依据中学标准课程纲要(KSSM),成为中四学生的课程内容。     文告说,历史课本和课程纲要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7年,也是目前所使用的课程内容,并指历史课本的课程纲要是分阶段进行。     文告说,第一批使用最新修订版历史课本的学生是2017年就读中一的学生,这批学生在2020年会是中四的学生。     “2017年的修订从2012年开始,涉及历史专家、公立大学讲师、杰出的历史老师和历史学科改进丁作委员会(JKPMPS)的历史课程专家小组和历史教科书的课程官员。”     文告说,中三历史的中学标准课程纲要内容的主要章节是外来势力入侵,学生将学习西方权力的干预与当地社会的反应。     “西方殖民与干预的主题,让学生了解西方列强的入侵、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沙巴和砂拉越,以及西方殖民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促停止传播不实信息     “在当地社会反应的章节,学生将了解反对派人民参与第一次地方民族主义运动、马来统治者如何处理西方所带来的挑战,以减缓西方势力在我国扩大。”     教育部因此促请无相关责任者停止传播不实的信息。

上诉庭驳回3家长申请 关中考统考案维持原判

图片
星洲日报2019.07.18 上诉庭驳回3家长申请 关中考统考案维持原判     (布城17日讯)上诉庭今日驳回3名独中生家长针对关中学生报考统考合法性的上诉案,维持原判,并谕令3名独中生家长需支付2万令吉堂费给董总及关丹中华中学。     以丹斯里依德鲁哈伦为首的上诉庭三司在聆听双方的陈词后,宣判维持高庭的判决。另两司是拿督苏拉雅及拿督锺贤源。 3家长需付2万堂费     2016年10月14日,4名独中生家长周志光(峇株华仁中学)、余云中(永平中学)、冯秀丽(坤成中学)及黄晨曦(居銮中华中学)就关中学生参加统考一事,入禀吉隆坡高庭,要求法庭鉴定关中113学生报考统考的合法地位。     吉隆坡高庭在2018年4月6日裁决,董总批准关中学生报考统考属合法,关中可继续让学生参加统考,3家长即周志光、余云中及冯秀丽后来提出上诉。     董教总较后在今年4月11日发信取消3名独中生的统考资格。     今早,上诉庭三司驳回董总和关丹中华中学寻求撤销上述3名独中生家长,挑战董总批准关中学生报考统考的诉讼申请。     董总代表律师黄觥发在庭上说,鉴于两名独中生已年届法定年龄18岁,因此向上诉庭申请撤销本案。     独中生家长代表律师余万里在庭上也说,其当事人因不满董总发信禁止3名独中生报考统考,于今年5月31日入禀吉隆坡高庭。     3名独中生家长代表律师为余万里及林碧芬;董总代表律师黄觥发、林云诗、关中代表律师为杜成顺及王绍云。     黄觥发在庭外受访时说,3名独中生中的2人,分别在今年2月及6月年满18岁法定年龄,因此家长无法代表他们呈交宣誓书。 陈大锦:欢迎3家长协商     另一方面,关于关中学生参加统考资格事,董总主席陈大锦在庭外接受媒体访问时说,董总门户开放,欢迎学生家长前来协商。     “董总不会拒绝3位学生要报考统考的要求,因此请学生及家长前来协商,这样事件就可以圆满解决了。” 陈大锦也形容上诉庭判决令人振奋,对于华华社及华教都属全赢的局面。...

『终于放下心头石』 关中师生努力展实力

图片
星洲日报2019.07.18 『终于放下心头石』 关中师生努力展实力     (关丹17日讯)关丹中华中学的学生报考统考属合法性一案终于有了定案,师生表示今后将会更努力展现关中的实力,展望未来。 郭潍铭:考好统考     来自高三文商自尊班的郭潍铭受访时说,上诉庭的判决让过去6年来,外界一些否认的声音终于有了定案,让关中学生和家长都能放下心头石。     他说,家长有主动了解该案件的发展,但是常鼓励他不必在意或担心。     “压力是有,可是不会妨碍我们求学的心,我觉得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努力,考好这次的统考,以证明关中生的实力。” 张巧伶:专心备考     同班同学张巧伶也说,一直对学校和校长抱有信心的她,并未对上诉案感忧心,而结果也证明了努力没有白费。     “我们是一群经历过中三统考的学生,对于这件事虽然感受颇深,但其实没有担心过,毕竟大家都以正确的心态,一直很努力在争取。”     她说,目前距离高中统考尚剩短短80多天,如今钉更专心投入备考状态,希望同学们都能以展现出关中生最优秀的一面。     “我也想以全科A成绩的目标,向所有人证明我们真的很努力。” 陈翠菁:展望未来     在校服务已2年的教务主任陈翠菁说,没有一间学校需要经历这一切,但是这些经历将让全校上下更珍惜与展望未来。     她说,该案件是60+1所华文独中一起面对的考验,而在夹缝中生存的关中一路走来都不容易,幸有董总、校长与华社在同一阵线,不止给师生或家长带来信心,也带领学校走上稳定发展轨道。     “如今学校终获认同,真的很高兴。非常感谢校长各造多年来的辛劳,希望事情告今段落后,校长可好好休息。”     她也说,过去董总的保送生计划已证明彭亨人的确需要关中,不应再受到质疑。     她说,统考考试将于10月18日举行,全校将照原定计划作好准备,相信学生都能更专心赴考。     随着纷扰和纠结多年的争议结束后,关中今年将迎来第...

陈亚才抨教部 删除中三历史3篇章

图片
星洲日报2019.07.18 陈亚才抨教部 删除中三历史3篇章     (吉隆坡17日讯)历史学家陈亚才抨击教育部在国民中学历史课本的修订上,不仅没有修改原本就已出现偏颇的历史内容,使单元色彩浓厚,更删走旧版中三课本内“日本侵占我国”、“马来亚共产党的威胁与紧急状态”,以及“多元族群合作迈向国家独立”这3个篇章。     他在个人脸书发表贴文指出,国家语文出版局(DBP)出版的最新国中中三历史课本(2018年版),完全改写旧版(2010年版)内容,将原本出现在旧版的“日本侵占我国”、“马来亚共产党的威胁与紧急状态”,以及“多元族群合作迈向国家独立”这3个篇章删除;中一、中二、中四及中五的历史课本,也不见这几个章节的内容。 偏离族群和谐理念     他说,旧版的中三历史课本共有246页,第一章“日本侵占我国”的篇幅是42页,占约17%;第三章“马来亚共产党与紧急状态”有34页,占约13.8%;第四章“多元族群合作争取独立”则有27页,篇幅占全书的约11%。     “实际上,旧版本的课本在叙述日本侵略马来亚的历史方面有所偏颇,而今将‘日本侵占我国’这一章完全删除,更是恶劣。     “其最大的影响是新一代恐怕淡忘日本侵略马来亚3年8个月的苦难与悲惨岁月,当然也可能逐渐遗忘当年保家卫国、可歌可泣的英烈忠魂,以及遭遇日军残杀的超过十万名无辜百姓。”     他说,删除“多元族群合作迈向国家独立”的篇章,无形中淡化了跨族群合作的先例,同样偏离创造族群和谐的理念,以及我国是个多元族群国家的客观事实。     他认为,类似的篇章非但不应删除,反而应该更为突出和强化,向新一代灌输携手共进、共存共荣的精神,因此促请教育部关注,并回答历史课程内容出现重大偏离的原因。 学者:主题为国家建设 中四历史新版或纳删除章节     (吉隆坡17日讯)国内一些历史学家指出,中四历史课本新版本将会在今年底出版,不排除有关被删除的历史章节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侵占大马、马来亚共产党的威胁与紧急状态及多元族群合作迈向国家独立等的内容,都会被纳人其中。     他们向《星洲...

编定全方位历史课本

图片
中国报2019.07.18 编定全方位历史课本     有句话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千百年来,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只有人性未变,读史正是可以知兴替,可以使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不过,历史学者陈亚才近日就揭发,国民中学中三历史课本最新版本中“日本侵略马来亚”和“多元族群合作迈向国家独立”等篇章已“被消失”,中二历史课本最新版本的内容,单元色彩浓厚,基本上就是一本马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史。历史是国家根历史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族的根本,它记录一个历程,让後人知道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由来。日本人侵略马来亚,3年8个月的抗战过程不能被後人遗忘,同样的,各族先贤如何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历史课本的内容是关乎史实,更应当反映历史全貌。     念过国中的人大概都知道,国中历史课本是一道符咒,念过的人会对历史,尤其是自己国内的历史变得毫无兴趣,其中,历史课本中政治意识形态过度以马来人为唯一的论述主轴,过度聚焦在马来人和伊斯兰的论述观点,缺乏其他族群文化的历史视角,就是一大问题。学生死背活背下来的课文内容,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难以对历史课本内容产生共鸣。 符合多元国情     如果接受国民教育的新生代的马来西亚人继续念只以马来人为中心的史观,那么马来学生将继续只以马来人为中心,华裔和印裔学生也无法学到与自己族群有关的历史,这对塑造国民团结没有帮助。     要塑造马来西亚人民的共存意识,就要从.改革历史教育做起,教育部有必要正视及重新检讨小、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甚至成立涵盖各族群历史学者和团体的单位,共同编订课本内容,让历史课本更符合我国多元种族的国情。

张念群:开放临教申请 加速调派 双管齐下缓师资荒

图片
星洲日报2019.07.18 张念群:开放临教申请 加速调派 双管齐下缓师资荒     (八打灵再也17日讯)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说,教育部将在近期开放近千个名额的华小临教供申请,同时也会加速和缩短师范学院毕业生的调派程序,以减缓久悬不决的华小师资短缺问题。     她向星洲日报指出,教育部本次招收华小临教的名额共有968个,科目包括马来文、数学、科学、涉及与工艺等;惟暂未择定开放申请的日期,详情将在近日公布。     “临教的申请程序及各科目所要求的资格将在近期公布,届时欢迎符合资格者留意师训学院的通告。”     在调派师范学院毕业生方面,她说,教育部将致力缩短调派程序及加快脚步,透过提早面试、提早调派,来解决各校师资短缺的窘境;该部预计能在年终假期前完成调派。     2017年的师范学院毕业生在10月毕业,但是迟至l或2月才进行面试,3月正式获得聘任书;2018年师范学院毕业生提早在6月毕业,教育部也将面试期提早至11月初进行,但是新教师在开学后的1月底人职,导致各校一开学便面对师资短缺问题。     若教育部今年能在年终学校假期前完成师范学院毕业生的调派程序,将有望缓解各校每年开学都面对严重师资短缺的问题。     张念群说,今年6月毕业的教师教育学院(IPGM)华小组毕业生共有419人,教育服务委员会(SPP)已在7月开始面试程序,预计能在10月初将面试成功者调派到各校执教。     “委员会完成面试后,会把面试成功的名单呈交给教育部。待教育部完成作业程序后,预计在10月初把他们调派到各校执教。” 不考虑毕业生执教等面试     询及教育部会否让毕业生在等待面试结果期间,先以临教方式到学校执教,她表示该部现阶段不考虑这项建议,因为此举无法保障毕业生的津贴和福利。     “我们确实有收到这样的建议,但是暂时不考虑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在没有获得正式聘用的情况下,这些毕业生在津贴及福利方面无法获得基本的保障,所以教育部没有接受这项建议。”     她说,教育部已加快脚步,让今年的师范毕业生不...

47大马生获台奖学金 洪慧珠:13人为巫裔生

图片
星洲日报2019.07.18 47大马生获台奖学金 洪慧珠:13人为巫裔生     (吉隆坡17日讯)驻马来西亚经济文化办事处代表洪慧珠宣布,今年共有4了名马未西亚学生获得台湾教育部台湾奖学金和华语文奖学金,其中有13人是巫裔学生。     她今日出席“教育部台湾奖学金和华语文奖学金行前说明会暨颁奖典礼”时说,在47名受奖的大马学生当中,共有35人获得台湾奖学金和12人获得华语文奖学金;所有华语文奖学金受奖者都是巫裔学生。     她说,台湾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为大马优秀学生提供这两项奖学金,15年来已有上百名大马学生到台湾升学与接受语文训练。随着台湾推出新南向政策,台湾政府从2017年开始,将教育部台湾奖学金名额从20名提升到35名,以进一步加强与大马的教育交流与人文关系。     她说,在今年35名受惠于教育部台湾奖学金的学生当中,共有15人修读学士学位课程、15人修读硕士课程和5人修读博士课程。受奖人除了有每学期最高逾5000令吉的学费辅助,还可获得每月约2000至2600令吉的生活津贴。     “我们希望这些学生将来能作为促进台湾和大马关系的重要桥梁,在留学期间与台湾同学分享大马的文化之外,未来回国后,也能与大马朋友分享在台湾留学和生活的经验,这将有助促进双方的关系与了解。” 12巫裔生语言中心学华语     她说,在华语文奖学金方面,1名受惠的巫裔学生将到附属于大学的语言中心学习华语。他们在进修期间每月可获约3300令吉奖学金。     “有的巫裔学生已有一定的华语基础,我相信他们到台湾学习,与同学朝夕相处,华语水平一定会有所提升。他们将来回到大马,除了有与本地华族朋友交流和运用华语的机会,也可到华人企业工作,对未来的事业发展非常有利。     她说,台湾近年来积极推动清真产品、食品与旅游,因此穆斯林学生到台湾的生活会比以前便利许多。     出席者包括驻马来西亚经济文化办事处教育组组长张佳琳和秘书白博文。 赴海洋大学修读博士  丽亚娜(台湾教育部台湾奖学金)     “我很高兴能够获...

董教总:不符合教育原理 反对重启英教数理

图片
星洲日报2019.07.18 董教总:不符合教育原理  反对重启英教数理     (加影17日讯)董教总坚持母语教育之原则,坚决反对重启英语教数理政策。     董教总今日在联合文告中警告,倘若强行实施英文教数理政策,必将促使教育部与学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优秀生之上,这将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极为不利,加剧教育不均等之现象。 教育改革须依数据     董教总也呼吁政府放下无谓的个人情感与执着,依据确实的研究报告与数据分析,如实推进教育改革。     董教总对首相敦马哈迪表示政府正在研究重新推动英文教数理政策的言论深表不满,并重申,反对英文教数理不是否定英语作为科技语文和国际通用语文的重要性,惟英文教数理不符合教育原理,非正确之法,不仅弱化国民教育的数理程度,也典当学生的学习权,危害国家的未来。     “我们认同必须提升国民对英语的掌握能力,而且这也是迫切需要展开的;工作,但必须依据语文学习原则,从英文科的教学目标、课程、上课时数、教材、教学法、师资和设备等着手进行全面的改善和提升,才是正确和有效的做法。”     文告说,2018年小六检定考试的数学和科学成绩显示,达到最基本水平者(tahap minimum)分别是80.15%和96.12%,董教总认为,这在在显示各源流小学生以最熟悉的母语来学习数理科的有效性。 母语学习方式最有效     无论如何,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掌握数理科的基本水平,董教总认为,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各源流小学以母语学习数理科,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不是以英文教数理政策来取代母语的教学,迫使小学生以非母语来学习数学和科学。     “由于学生不能掌握非母语,因此将弱化学生在数理科的学习表现,严重影响国民教育素质。”     董教总吁请政府承认母语教育乃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式,这无关乎民族的自豪感,而是以学生的学习权益为重,依循教育原理来推展母语教育。事实证明,2003-2009年仓促推行的英文教数理政策已严重影响国民教育素质,不该重蹈覆辙。     对于首相表示英语教数理政...

走过13载风雨路 新古毛竞明 雪最古老华小

图片
星洲日报2019.07.18 走过13载风雨路 新古毛竞明 雪最古老华小 报道:苏俐婵 摄影:黄玲玲     时光巨轮不断转动,我国华教界经历无数风雨路,雪兰莪最老的华小一新古毛竞明华小,如今已进入113岁。     创立于1906年的竞明华小,是全雪州第一所华校,也是州内历史最悠久的华小。     肩负育才重任超过一个世纪后,热心教育的精神依然炙热,继续为华社与国家培育英才,传承华教使命。     1906年,旅居雪州古毛的华侨青年官文森、叶桂容、刘树堂、韩子盈等人,为了开通民智,因而创办“步复阅书报社”,较后改名为“步复阅书报社附设小学”。1912年,学校易名为竞明阅报社,附设的小学则称为竞明小学。 教学理念注重道德爱心 周漠元(校长)     校长周汉元指出,竞明华小与幼儿园共有318名学生,其中小学占268人,教职员则有26人。     他表示,该校的非华裔学生人数多达104人,占32.7%     每个年级设2班,唯独三年级因总人数不达40人而仅开一班。     2017年3月,从首邦市子文华小副校长职调任至新古毛竞明华小掌校的周汉元从教导大班制至小班制,他认为课堂学生人数少,让他容易适应,老师也更轻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周汉元在教学理念上注重道德和爱心,培养学生懂得礼貌,互相尊重,自动自发学习。     提到学生表现,周汉元对该校学生在2018年小六评估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而感到欣慰。     2018年乌雪县的小六评估考试有4人获得8A,其中2人来自竞明华小,为校争光。 县级比赛成绩不俗     他指出,学生在县级比赛都有不俗的成就,华语诗歌朗诵,比赛中连续3届荣获冠军,英语演讲比赛也获冠、学联射箭比赛摘冠、篮球校队挤入三甲,表现优异。     “老师非常用心付出,积极栽培和训练学生。我们希望学生代表学校出外参·赛,得不得奖是另一回事,最重要是他们尽力去做,吸取经验。”     另...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第四章 发展的时代

图片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 第四章    发展的时代 引论     国家独立之后,华文教育不但难于分享到国家自决、民族自主的丰美蛋糕,而且由于主调已定、政策不改,华教的山径越走越崎岖,华社的三部大合唱越唱越沉重。     首先是报告书、白皮书及法令依然仿效独立之前,接二连三的出笼:一直到上个世纪结束的前夕,政府当局并没有放松脚步,继续驾御着那部独立专号,奔向高速公路,超速飞驰。 1961 年教育法令、 1972 年教育修订法案、 1979 年内阁教育报告书以及 1996 年教育法令等等,分别对华教进行不同级数的统合,也先后给华社带来一波又一波的震荡和压力,造成不安和崩析。     其次,在既定教育政策之下,各类行政指令也扮演了不同的统合角色,华小集会国语化、综合学校计划、不谙华语者任高职以及宏愿计划等等,纷纷伸手,争先恐后,希望在整合的工程上砌上砖瓦、铺下沥青。统观独立后至新世纪来临之间的四十余年,华族的教育和华族的经济、政治、宗教及文化等,有着相同的命运,转入一个难以预测的新阶段。     在这样不稳定的历史转折过程中,华族为着自卫,也为过着可以信赖的日子,更为着国家未来的福祉,不得不推出一些行动。     对华教及华社而言,华文中学改制的结局是文化上的一大挫折;这场原本可以以双赢的局面收场的教育改制,却因为技术官僚的失误、行政指令的乖张以 及政治道德的缺席,而给华社及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华文教育因而倒退十年,华族文化也因为停滞不前而偏枯。为着彻底解决这个纠缠不清的梦魇,华社在沈 慕羽的带领之下,不得不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一一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 1952 年副钦差大臣麦基里莱告诉林连玉说:“依照联合邦协定来看,你们华文是没有 资格 ( 教育马来亚的国民 ) ,因为你们的华文不是官方语言;”无情现实惊醒梦中人,这是华族争取华文官化的最大动机和原由。正如林连玉后来说的: 1958 年 3 月 27 日在陈祯禄的安排之下,三大机构代表谒见首相东姑,摄于首相署会客室,左起沈慕羽、吴志渊,林连玉、陈济谋及温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