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31, 2020的博文

马华文学六十年集 叶尼作品选

图片
马华文学六十年集 叶尼作品选 方修编   1980.3   上海书局(私人)有限公司出版 81, Victoria Street, Singapore 7. 63-C, Jalan Sultan, K. L. Malaysia. 东艺印务公司承印 1980 年 3 月第 1 版, 订价 S$5.50 版权所有 不准翻印 ISBN 9971-906-00-7 -IX.---- 刖 5       前言 方修   (一)   对于三十年代的马华文学略有接触的读者,见到「金丁作品选」的出版,大概会想到也将有一册「叶尼作品选」的编印。   三十年代的马华文艺界中,金丁和叶尼,给予一般读者的印象,就和铁抗与张天白一样,既是两个文艺上的同道,又是一对笔墨上的冤家。他们在重要问题上歧见颇多,打过大场的笔战。虽然彼此笔尖的动向是一致的;笔战时也是以正正之旗、堂堂之阵出之,完全不曾使用那些下三烂的手段,但个人的关系实在是搞得太恶劣了。   铁抗和张天白的论争是关于「现实主义与朋友主义」的问题,金丁和叶尼的交锋则是关于文学通俗化(或通俗文学)运动的问题。这个运动是一九三八年下半年由南洋商报的「狮声」副刊所发动的。金丁当时是该刊的主将,也是这一个运动的理论上的代表作者,所以写了不少支持通俗文学的论文。大概当时新加坡业余话剧社方面的一批写作人对于这个运动的反应比较冷淡,金丁的文章字里行间偶尔也就有点牢骚。例如「对于南洋文艺通俗化运动应有的几个基本认识」一文 , 他就谈到一些「并不反对通俗化运动、但又站在这一运动之外的人们 J, 要求他们也来「负担一点通俗化运动的责任」,「不然,那就是存心与通俗化运动为敌」。叶尼可能本来就有些意见,看了这话更加不爽,于是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论南洋文艺大众化运动」,发表于「南洋周刊」,对于「狮声」的文学通俗化运动提出全面的批评。   叶尼认为「文艺通俗化运动」这样的称法不大适切,应该叫做「文艺大众化运动」。至于「通俗文学运动 J, 那就更加不正确。他批评了当时的通俗化运动变成了通俗作品运动。又指出一般通俗化运动工作者没有阐明这一个运动与整个文化运...

大马华族史早期文献——青云亭条規簿

图片
马来西亚华社文史论集 大马华族史早期文献——青云亭条 規 簿   前言   《青云亭条规簿》一册,线装,毛笔抄写本。全书约七十余页,扉页原题《呷国青云亭条规簿》,纸黄字秀,首页有『陈敏政亭主印』铃记一方,其为青云亭官方文献,殆无可疑。书内所载皆可靠的史实,凭此铃记,即可以信据了。惟青云亭现今的理事会,已不存此书,可知当时流传相当有限。陈铁凡先生最先看到此书(注 1 ),并徵引书内部份资料;广州中山大学袁丁撰〈马六甲青云亭研究> , 也根据书内的收支细帐,推论青云亭的全年开支(注 2 );去年,良树撰成〈马六甲华人甲必丹补义〉及〈亭主时代的青云亭及华族社会〉(注 3 )之后,始发现此书。今书藏於马六甲沈府之中,盖大马华族珍贵史料之一矣。   此书实际上由几份材料编纂而成,并不完全只是「条规」而已,不过,其他的材料如财政预算、房屋地产及头人名单等,内容与条规相类,故总题为「条规簿」。   《条规簿》到底编招何时呢?这是个重要的 冋 题。   依据笔者的考订,《条规簿》应当编成于 1913 年(癸丑年)的前一年年底,也即是 1912 年的年底。《条规簿》最 晩 的一 批材料应该是收支帐目,这两批材料原题为「兹将青云亭佛祖及诸神之屋业并预算癸丑全年应收厝税之帐目列明于左」 , 「兹将青云亭预算癸丑全年应支各账列明于左」;既然都说是癸丑年全年预算,而且又说「应收」「应支」 , 可见在癸丑年的前一年就把这两份帐目编好,成为本书最晚的一批材料了。以常理来推测,帐目的编制大部分是在年底;所以,本书应当是 1912 年年底编成者。   虽然本书编纂于 1912 年年底,不过,编纂者或持有者却不断以批注的方式增添一些零星的材料,一直到 1914 年 4 月,编纂者或持有者的批注才告停止。   《条规簿》内有一批材料〈诸头人名表〉,表内所胪列四大理为:陈温昌、陈若锦、曾西聘、王金辉、薛祈安及陈齐贤。其中,陈温昌及陈若锦分别於 1911 年及 1912 年辞职告老(注 4 ), 1912 年 6 月以后担任四大理的,实际上是曾西聘、王金辉、薛祈安及陈齐贤四人。 < 名表〉于王金辉下注明「仙逝」,可知编纂者或持有者见及王金辉的逝世;王金辉逝世于 1913 年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