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30, 2019的博文

刘惠生口述中江历史

图片
刘惠生口述中江历史 摘要:峇株巴辖四加亭马华区会主席及马华中央代表刘惠生是中江人士。他为我们口述了当地历史。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刘惠生 年龄: 65 岁 (1933 年 ) 祖籍:潮州饶平 栘入大马:第 3 代 职业:曾任胶工、建筑工友、杂役、经营巴刹、书记 学历:华侨中学初中 家庭背景及家庭成员:育有 2 男 4 女 社会地位及社团职衔:峇株巴辖潮州会馆潮青主任、峇株巴辖潮州会馆副总务、正交际、董事、峇株巴辖广东会馆理事、峇株巴辖青团运顾问、中江青团运顾问 政治地位及政党职衔: 1957 年加入马华公会、现任四加亭马华区会主席 (1988 ~ 2002) 及中央代表。荣获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勋章、马华公会纪念铜牌、柔佛苏丹殿下赐封 P.I.S 、最高元首陛下赐封 AMN. KMN.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蒙爱云、林惠芳 采访日期: 2001 年 2 月 10 日 采访时间:上午 采访地点:中江小学 口述整理:蒙爱云 口述内容: 一、日据时代:     1942 年,日军骑著脚踏车攻至中江街上,现在街上的那座桥,早期并不存在。之前,英国殖民政府已开始建桥,但桥还没完全建好,日军就已攻来。日军命令当地人帮他们把桥建好,当时人民拿了一块一块的木板建桥,每人可得一块钱香蕉钞当作工资。当时在九支岭 (Bukit Belah)( 现中江国中一带 ) ,英军在那里驻军,挂上黑旗,与日军战了九日九夜。过後英军被打败,只好撤退。双方死伤严重,有—架日军飞机被打了下来。     不久後的一天,街上店里的男父老少都被日军叫了出来,排在大路两旁,日军拿著两支机关枪对着老百姓。人们站在太阳底下晒了约两个小时,妇女小孩在一旁啼哭。当时日本军官打电话打了很久,後来可能是基於老百姓都曾有协助造桥,才将他们放了。 二、紧急发令时期:     1953 年,马共与英殖民政府对抗,当时人民都从自己的园丘居所搬至新村。     1955 年之前,中江学校一带被列为黑区,实施戒严,只有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才能进去,新村四周围都围上了篱笆,居...

郑美玉口述中江历史

图片
郑美玉口述中江历史 摘要:郑美王是峇株巴辖四加亭马华区会主席刘惠生的夫人,为中江地方人士。访郑美玉,口述当地历史。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郑美玉 年龄:66岁(1935年生) 祖籍:潮州澄海人 栘入大马:第2代 职业:以前是割胶工人,现为家庭主妇 学历:曾在中江读了几个月的书 家庭背景及家庭成员:丈夫刘惠生,育有3男4女 政治地位及政党职衔:丈夫刘惠生为前县议员,女儿刘丽霖为现任市议员,同时也是中江茉莉花园马华公会妇女组秘书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蒙爱云、林惠芳 采访时间:2001年2月10日 采访地点:中江小学 口述整理:蒙爱云 口述内容: 一、当地之历史背景:     以前中江是树胶园,是个很穷的港区。後来由於工业区的建设,人口才有增加的趋势。     早期,当地福建人与潮州人约各占一半:当地职业以小园主居多。以前在永顺利港的居民多为潮州人,中江的居民则多为福建人。     郑女士信奉佛教,主要是拜大伯公、观音,其祖先亦如此。     郑女士常去位於永顺利港的大伯公庙祭拜,据说该庙是郑女士公公那一代傅下来的。当时她的公公郑德昭也有帮忙建大伯公庙。 二、抗战时期:     1942年日军攻至当地,郑女士当时才7岁,她与家人跑到山上,躲在位於“有吉宫”後山的大芭里面。在那里住了十几天,等到事态平静後才回家。     郑女士还记得当时的军机在山上飞过,她的三叔在种菜时看见日军打来,惊吓至死。当时她一家虽拥有自己的树胶园,但本身并没有割胶,只以种菜及种蕃薯为生。     当时中江抗日筹赈会的主席是张永和(潮州人),中江区设有筹赈会分会,而当地也设有筹赈会的办事处。当时筹赈会十分活跃,筹款时反应热烈。举办了许多筹款,包括卖花筹款,下过当地并没有演出街头剧。而郑女士与家人也没有参与筹款活动。     日军攻来时,中江後山山上建有英军大本营,日军却从偏路包围中江,花了一星期了令英军投降。     日据时期,当地并没有发生大屠杀。     曾经有一次由於有人卖消息给日军,以致日军在...

陈木枝口述中江历史

图片
陈木枝口述中江历史 摘要:访问中江耆老陈木枝,让我们了解到中江地方的过去。事实上,中江是因为紧急法令时期,许多外来移民被勒令搬迁到此而开始兴盛。我们也得知陈木枝的家族如何在这里生根、发展。访谈中也略述及永顺利港港主巫许回川的事迹。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陈木枝 年龄:76岁 祖籍:潮阳 移入大马:第二代 职业:小园主 学历:小学毕业 家庭背景及家庭成员:妻子、三子两女 社会地位和社团职衔:中江学校董事、永吉宫总务 政治地位及政党职衔:马华公会执委、新村委员会委员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蒙爱云、林惠芳 采访日期:2001年2月10日 采访地点:上午9时30分 采访地点:中江小学 口述整理:李文辉 口述内容: 一、当地的历史地理环境与方言群:     陈木枝在中江出世。根据他的回忆,中江在过去是一大片橡胶林。战後,才开始发展工业。     中江的华人社群,以福建和潮州人占大多数、而这个地方的居民,其实多是在紧急法令时期由附近的永顺利港、民鲁一带迁移进来。 二、港主的创立年代:     据陈木枝所知,中江并没有港主。在这一带,只有永顺利港有一位港主。 三、抗日以及日据时期:     陈木枝表示在抗日时期,中江曾成立一个抗日筹赈会支会,并且拥有本身的办事处、据悉,筹赈会中有潮州籍的成员,名叫张永和。筹赈会每星期出动一次,进行卖花等筹款活动。     当日军开始发动战争时,中江上岭一带沦为战场。在战事中,英军伤亡惨重。随後,英军占据了山头,从山上抛掷石灰块,抵抗日军的攻击。日军从民鲁开始施行包围的战略、双方僵持了—个星期,英军忍受不住,被迫投降。     在中江,日军并未进行屠杀。倒是当日军发现当地人进行偷窃等不法勾当,即给予处刑。陈木枝还听说,中江这里曾有一位日本人园主,其真实身份乃是间谍。日军进占中江之後,那位园主成为日军的黄旗军官‘这位曾为间谍的日本军官,对中江的华人还算不错。中江之所以不曾发生屠杀事件,据说,正是因为这位军官的缘故。     之前的筹赈会成员,当日军进入中江时,全都逃亡至别处。     因为抗日...

谢碧枝口述永顺利港和中江历史

图片
谢碧枝口述永顺利港和中江历史 摘要:在中江访问了 81 岁高龄的谢碧枝老先生,从而得知永顺利港、免喽及中江的历史发展。 口述者基本资料: 口述者姓名:谢碧枝 年龄: 81 岁 祖籍:潮州饶平荣东乡 栘入大马:第二代 家庭背景及家庭成员:育有 6 男 1 女,多为专业人士或公务员 采访者:安焕然讲师、李文辉、林惠芳 采访日期: 2001 年 2 月 10 日 采访地点:峇株巴辖中江 口述整理:林惠芳 口述内容:     车子刚抵达中江小学,穿著一套灰色中山装的谢碧枝老先生,骑著一匹铁马,缓缓地尾随而来。     谢碧枝,现年 81 岁 ( 生於 1920 年 ) ,祖籍潮州饶平荣东乡,他出生於免喽,育有 6 男 1 女。一生从事割胶工作,虽然自己拥有一片胶园,但为了哺育子女,他也曾替人割胶,增加收入,他戏谑地笑著说:“我一生跟树胶做朋友!”     他父亲在 17 岁时便南来马来亚,并在峇株巴辖的张厝港仔打工,替人种植甘蜜,後来与两个兄弟在永顺利港买下土地,种植甘蜜·谢碧枝 3 岁那年,父视原本打算卖地回乡,却因中国国共之争,到处抽丁充兵而打消此念头,於是一家留在马来半岛至今。     他小时曾在免喽私塾上学。那时候,私塾是由张永华 ( 潮语译音 ) 老师执教,以潮州方言为媒介语。整座浮脚屋式的私塾仅有六尺,学生只有十多人而已。 9 岁那年,他进入了共和小学念书。共和学校是由郑德章先生所创立。当年,共和学校的学生更曾在英女皇登基时派出喇叭队到峇株巴辖参加游行、他的哥哥便曾参加过这项游行。谢碧枝回忆著当年的盛况,描述道:“到处张灯结彩,全校都挂著灯笼:”然而到後来,共和学校却停办了,原因不详。     对於永顺利港港主巫许回川,只知道他没有後裔,现仅存有一座神主牌位供奉於永吉宫。其神主牌上写著其忌辰为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初一日。     港主时代的永顺利港的道路设施,是由大树割成片铺成的木柴路,当年他父亲就曾因欠下债款而不得已充当苦力,在这种残陋的道路上担著硕莪树干。走上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