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个华侨殉难墓碑血迹斑斑 煌军暴行铁证如山

南洋商报1993.10.23 廿九个华侨殉难墓碑血迹斑斑 煌军暴行铁证如山 陆积明报道 迄立在马来半岛各地的日治华侨殉难公冢或纪念碑,是华社兴建以追悼在“昭南时代”遭日本蝗军屠杀、拘杀、捕往暹罗失踪或炸死的华侨,表彰殉难烈士义勇情操。 当日本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侥幸在蝗军枪口或祭刀下逃生的华侨,怀着悲愤的心情,为殉难侨胞收集尸骨开立碑纪念,将数不清的殉难侨胞姓名、籍贯、年龄、殉难年月,地点及情形,一一记录下来,以慰忠魂。 日治华侨殉难公冢或石碑,除让后人拜祭与悼念亡魂之外,却也是控诉日本蝗军暴行的铁证。研究日本在东南亚屠杀华侨暴行的外国学者,便主要是依靠墓碑上的记载为线索,收集蝗军暴行证据。 五十一岁的日本高中地理教师高岛伸欣,自一九七五年便开始在马来半岛作实地研究考察,目的是收集日本蝗军屠杀华侨暴行证据,以带回日本公诸在国民眼前。 廿九个公冢纪念碑 在过去十八年来,高岛的足迹几乎走遍马来半岛各州,深入穷乡僻壤,共发现廿九个散布半岛各地的日冶华侨殉难公冢与纪念碑。 “华侨殉难公冢或纪念碑,其实便是指证日本蝗军暴行的最好证据,它可向日本人民展示旧日本军在第二世界大战期间干下的疯狂暴行。”高岛指出。 他说,由于墓碑多是建在屠杀事件发生地点,且多有刻上发生时间或殉难华侨人数,因此是研究日军屠杀暴行最好的资料来源。 “由于事隔近半个世纪,景物或许依旧,但人事已皆非了,当年目击者多已作古,这使到调查日军屠杀暴行历实的工作遇上许多困难。” “但是,华侨殉难墓碑却提供许多寻找屠杀事件目睹人的线索,因为墓碑多是建在事发地点,一些当年屠杀劫祸余生者,可能还住在附近地区,他们可亲口道出许多日军屠杀华侨的故事;其中一些受害者可能便是他们的家人、亲戚或朋友。” 十八年来,高岛一直默默从事研究日军屠杀东南亚华侨工作,每当听说有新墓碑的消息时,不论路途多遥远或偏僻,他都想方设法找到有关墓碑。 回国后,高岛都会将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