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4, 2025的博文

口罩近代东亚的卫生与政治 张蒙

图片
  口罩近代东亚的卫生与政治 张蒙   该文本主要围绕 口罩在近代东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政治意义 展开。它探讨了 口罩从 19 世纪末的诞生,到 20 世纪初因鼠疫和流感等疫情在东亚国家的推广过程 ,并深入分析了 口罩作为一种防疫工具,如何与现代医学、政府政策及社会思潮相互作用 。文章特别聚焦于 伍连德医生在东北鼠疫期间推广口罩的作用,以及口罩在中日韩三国不同语境下的演变和认知 ,同时 引入人类学视角,将口罩视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 “ 面具 ” ,探讨其在 社会转型和 “ 卫生现代性 ” 构建中的深层含义 。     《口罩:近代东亚的卫生与政治》是一本深入探讨口罩历史及其在东亚地区复杂演变过程的专著,由张蒙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于 2025 年 5 月出版。该书的出版恰逢新冠疫情之后,提醒人们尽管口罩如今已深刻嵌入我们的生活和记忆,但在疫情爆发前,它却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卫生用品。本书旨在揭示口罩这件物品背后近现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史的沉重一角。   本书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五个国家的学者,从多维度和视角审视口罩这一全球化的卫生用品。它采用跨学科方法,借鉴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以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对口罩的研究。   一、导言:东亚的口罩世纪(张蒙) 导言部分首先指出了口罩在新冠疫情后受到的广泛关注,并回顾了疫情前对其研究的不足。张蒙提到,长期以来,口罩一直是一个不起眼的卫生用品,即使在 “ 非典 ” 时期也未实现全民佩戴,在欧美国家更是鲜见。 导言梳理了口罩研究的历史脉络,指出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 1918 年大流感时期英美和日本的口罩社会文化史。 2000 年,有学者较早提出伍连德可能在 1910 年东北鼠疫时期发明了口罩,此后雷祥麟也提到了伍连德的贡献。然而,真正将东北鼠疫时期的口罩作为专题研究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克里斯托 · 兰特里斯,他从人类学角度详细分析了口罩的 “ 面具 ” 作用。新冠疫情爆发后,口罩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重要研究议题。 导言强调, 伍连德很可能是近代第一个撰写口罩历史的学者 。他于 1926 年出版的英文专著《肺鼠疫论集》中,专辟一节 试图用图像工具佐证口罩从 “ 鸟嘴医生 ” 到 “ 伍氏纱布口罩 ” 的线性发展 ...

社会性动物

图片
  社会性动物   探讨了社会心理学的诸多核心概念 ,从其发展历程追溯到 20 世纪的系统性实验。它 阐述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情境驱动因素 ,通过诸如从众、服从和偏见等现象,揭示了个人如何在群体压力和文化背景下调整其思想和行为。资料还 着重分析了认知失调、自我辩护以及说服的机制 ,包括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情感便捷判断和抗拒理论等。此外,文本 考察了攻击行为的成因 ,例如挫折、社会学习和媒体影响,并 探讨了吸引力、友谊和爱情的复杂性 ,强调了人际联系对幸福感的重要性。最后,它 触及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考量 ,展示了这一领域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可能改善现实世界的问题。   《社会性动物》一书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的奥秘,作者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家,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当下社会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科学理解并探索改进社会的方法。本书的写作风格独特,采用第一人称单数,将作者的个人思考和经历融入其中,使其成为该领域最受欢迎且经久不衰的教科书之一。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本章首先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称为 “ 社会性动物 ” 的观点,引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对象 ——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独特之处。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如萨姆对总统候选人态度的转变、奥运冠军代言麦片、蒙大拿店主对穆斯林的偏见、埃德加 · 韦尔奇相信假新闻开枪事件以及哥伦拜恩校园枪击案等,揭示了 社会影响 是贯穿所有这些事件的共同因素。   作者提出了其核心观点之一: “ 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 ,强调了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的巨大影响力,而非仅仅归咎于个人性格缺陷,从而为理解诸如 “ 彗星乒乓 ” 披萨店假新闻事件中的韦尔奇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心理学被定义为 “ 他人真实的、想象的或暗示的存在,对我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的科学研究 ” 。本章也提到,人们常犯的 “ 事后聪明偏见 ” (一旦知道结果便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是社会心理学进行科学研究以纠正传统智慧误区的原因。   第二章:社会认知 本章探讨了人们如何解释、记忆、预测、决策、评价自己和他人,以及这些过程为何常常产生错误。通过中世纪欧洲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对 “ 精神致病 ” 的迷信为例,说明人类虽自诩 “...

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1931-1945) 宋青红

图片
  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 1931-1945 ) 宋青红   本书主要围绕 宋青红的著作《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 1931-1945 )》展开,该书审视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女性精英群体 在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资料包含该书的版权信息、两位学者的序言,以及详细的绪论,概述了 研究的概念、论题、学术回顾、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 。其中,文献特别 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女性精英在抗战时期的贡献 ,并详细阐述了 邓颖超等领导人在战时妇女动员、参政及政策制定方面 的重要活动与思想。此外,文献也 回顾了此前关于妇女 / 社会性别史、战时妇女工作及女性精英个案研究 的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     宋青红博士的著作《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 1931-1945 )》是一部全面深入研究抗战时期中国女性精英群体的学术作品。这部著作以 “ 全民族 ” 的宏大视角,考察了共产党、国民党、中间党派以及社会各界女性精英在抗战中的贡献、思想主张和人际网络。本书不仅挖掘了海内外档案资料、报刊、日记、书信、回忆录等多样史料,更超越前人研究,全方位地展现了抗战时期各类型精英女性的群像。作者尤其关注女性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揭示了在国家话语和男性知识权力话语下被长期遮蔽的女性历史实践。   绪论:概念与论题   绪论部分阐明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和核心论题。作者将抗日战争置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生存和国家独立的宏大背景下。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响应号召,积极投身抗战,以 “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 ” 的决心贡献力量。 本书研究的 “ 女性精英群体 ” 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普通女性一样,形象朴实丰满,有着家庭婚姻生活和人际关系,并注重与女性大众的接触互动。她们包括邓颖超、蔡畅等共产党妇女领袖,宋美龄、宋霭龄等国民党妇女领袖,以及宋庆龄、吴贻芳、史良、沈兹九、雷洁琼等社会各界女性专家、学者和名流。许多女性精英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包括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约翰霍布金斯医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海内外知名学府的留学经历。 本书的核心论题围绕女性精英群体在民族危亡关头的思想主张、事业、经历展开,探讨她们作为性别群体与政治群体的有机结合,在谋...

端牢饭碗新时代中国粮食问题解读 刘慧

图片
  端牢饭碗新时代中国粮食问题解读 刘慧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刘慧通过其著作《端牢饭碗》对这一复杂议题进行了系统性阐释。文章强调 粮食安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并讨论了 “ 大食物观 ” 的理念转型,即从单纯关注主粮转向更广泛的食物供给。资料还详细分析了 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稳定市场价格以及提升粮食全产业链保障能力 的各项政策与挑战,包括耕地保护、科技创新、储备管理和国际合作。此外,它还提及了 通过立法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极端天气影响 以及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等关键措施,以期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端牢饭碗:新时代中国粮食问题解读》是一本由经济日报社记者刘慧撰写的著作,于 2024 年 10 月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新颖的解读方式,系统深入地探讨和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的舆论热点、现实焦点和深层理论问题。全书思想性强,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融入对重大问题的分析中。同时,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从粮食生产、流通、储存、加工、消费全链条,以及国内保供和国际贸易等多维度,粮食增产和减损等多层次,全景式展现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特征、核心要义和目标任务。其可读性也很强,通过讲历史、摆事实,语言简洁活泼,例如 “‘ 囤粮致全球粮荒 ’ 这锅中国不背 ” 等篇目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章 粮食安全政策解读 本章深入剖析了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它强调了 “ 民以食为天 ” 的理念,指出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解决 14 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文章指出, 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 党政同责 ,将 “ 米袋子 ” 省长负责制扩展到书记和省长共同负责,这对于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到实处至关重要。尽管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仍面临诸多潜在隐患,如粮食生产基础不牢、种粮比较效益偏低、耕地 “ 非粮化 ” 倾向、区域供求矛盾突出以及全球供应链冲击等。因此,未来时期需要关注确立符合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粮食安全线、有效应对人口变化对粮食安全的系统性影响...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 林文仁

图片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1861—1884) :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   主要探讨晚清时期( 1861-1884 )的 南北派系之争 及其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尤其 以军机处的汉族大臣为核心 。作者林文仁通过分析 辛酉政变 如何开启了这一派系对峙,并 详细阐述了恭亲王奕訢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互动 ,以及 李鸿藻和沈桂芬等南北领袖的崛起 。文章还审视了 中法战争 等重大事件中的派系角力,以及 清流党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强调了 私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些资料也包含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评述,特别是关于 “ 清流 ” 的研究,并 反思了地域因素和权力斗争对国家决策的深远影响 。     增订版自序 作者林文仁教授首先回顾了本书初版刊行 19 年来的历程,并对促成增订再版的谭徐锋先生表示感谢。他指出,本书与姊妹作《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1885—1898) 》共同构成了其观察 1861—1898 年晚清政治史的 “ 派系政治 ” 路径。作者强调,派系并非后人归纳的分析框架,而是当时人描述时局的重要元素。他认为,过往研究主要依靠官方档案,虽然材料丰富,但难以揭示平面现象下的 “ 底流 ” ,即事件发展 “ 过程 ” 的线索。因此,作者主张妥善利用私人文集、日记、书信、年谱及私家笔记等 “ 私家史料 ” ,将其与官方档案对照,以发现历史事件中最精微、最能 “ 说故事 ” 的关键,从而使历史理解更 “ 立体 ” 。他以中医药的 “ 君、臣、佐、使 ” 原则比喻历史研究中官方档案与私家史料的角色定位,认为单一史料不足以完整呈现历史全貌。作者自 1990 年代初便以晚清派系政治为研究重心,并反驳了部分读者对私家史料依赖过高的 “ 嗤诋 ” ,强调派系政治只是晚清政治史拼图的一块,旨在使整体图像更完整、理解更具 M 机。他引用史家王笛和爱德华 · 卡尔的观点,指出历史并非 “ 过去发生的事 ” ,而是史家对那个时代形成的 “ 论述 ” ,不存在 “ 绝对客观的历史 ” ,这正是他大量运用私家史料的认知与期许。作者也坦承其早期研究(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前十年)受限于当时史料条件和自身才学,并提及姜鸣先生对此的评价。增订版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内容,对学界先进的指正则在脚注中说明,以示尊重。最后,作者提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