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3, 2017的博文

捐款来者不拒?

图片
星洲日报2017.04.28 捐款来者不拒? 林德成     捐款可以具名或匿名,有者为善不欲人知,有者高调行善,像中国首善陈光标。以捐款助学为例,一些从事偏门生意者,一心只为莘莘学子教育着想,为免其身分引起纠纷会用无名氏或借他人身分捐献。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华教办得更好。毫无疑问,捐献必须出自内心,不沽名钓誉或宣扬自己施舍行为。丑闻缠身的张健近期铺张宣扬自己善心,在晚宴大派钱及迫不及待宣布捐款给独中数额,藉此善行为自己做行销。涉及金钱游戏的”大亨”突然说一心向善,乐施济贫,还筹办教育基金为了造福下一代,不知各位会买单吗?     独中接受张健捐款最激化的部分是捐款属于不义之财,古人云,不取不义之财。这几所独中饱受评议,网民留言大肆批判对方典当华教尊严及辜负先贤们的用心。出现这样的措辞完全可以理解,更大成分是顾及学生将来的价值判断,接受张健捐款是否变相认可金钱游戏的做法。假设对象换成博彩、香烟或啤酒公司,依旧会面对同样的价值判断吗?我想最大差别在于,众人认为这笔善款是金钱游戏受害者的血汗钱,接受了这笔善款就等同于有“洗钱”之嫌。     换位思考,全国61所独中,考虑到独中规模、地理位置、学生人数、附近居民人口影响了经费多寡。这几间受惠独中是否面临经费匮乏困境?当时这班负责人基于什么考量,特别是牵连学校声誉与对外公众形象,这几所独中为何甘冒詖华社唾弃责骂的风险去接受这笔捐款?     捐款是否来者不拒?事情没有绝对,在已知的现实情况下,如捐款者备受争议的背景,受益单位还要先考虑本身是否有足够条件去拒绝?以慈善团体为例,常年经费困顿,有时仅一两千令吉微薄的捐款,其负责人无论多累,也得疲于奔命出席各种晚宴领取款项,只为了补足下一个月的老人小孩医药费、伙食费,基于维持营运开支与道德原则上,真的非常难以要求他们去取舍、其次就要考虑声誉,倘若捐款者负面新闻缠身,纵使没有任何附带条件捐款,是否值得在可能伤害单位名声及被利用的情况下,去接受这笔款项。有关团体只能谨慎斟酌,视情况再做决定。     我们无法揣测捐款者背后有何目的,但可以衡量受助后的改变与影响,不领这数万令吉捐款是否会造成重大办校危机?如今面临众人非议,这几间独中究竟要如何走下一步...

学府领款以伦理为原则

图片
星洲日报2017.04.28 学府领款以伦理为原则 何启良 金钱游戏的“解救普通人”(JJPTR)疑已崩盘,至今华人舆论(评论者、报章社论、专家)一致认为此乃邪道,不是投资、更不是投机,而是骗局,其实快速致富之类的金钱游戏在马来西亚风行已久,以不同的面目和形式出现,被控洗黑钱和非法收款活动时有所闻,却没有被政府取缔,只能说明政府执法之无能,而华人社会对此道乐此不疲,甚至趋之若鹜,只能说明市民文化的败落;此事急速发展,如今牵涉到这些组织捐款给独中而华教领款是否得当的议题。 金钱游戏组织(如张健珠宝、JJPTR等)有策略地把部分“盈余”捐献傲慈善,首先对象是华校,独中首当其冲。这些捐款华教该不该接受就成了议题了、既然断定基金乃来自不义之财,柔佛独中校长与董事会居然还理直气壮说是“正常拨款”,“名正言顺”,令人错愕。又说,只要不附带条件,但拿无妨,全然不自觉到金钱交易背后的伦理,全无格局可言。我不相信林连玉、沈慕羽、林晃升或胡万铎会说类似的话。华文教育办学理想至此完全消失于银弹之间,为华教一叹。 上世纪50年代英殖民政府欲改制华校,采用的就是银弹政策。接受政府津贴者纷纷改制,不接受津贴条件的,坚持华教堡垒,留下的是与日月同光的气节,教育几代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德意义。林连玉批骂汪永年,就是因为后者接受政府银弹政策而导致锺灵中学在1956年成为全国首间改制的华文中学,后来陈修信也不断以政府津贴为诱惑鼓吹华校改制。此历史事件值得重提,因为里面隐含了许多教训:钱不能乱拿,因为牵涉到千秋大业。 如今金钱游戏组织捐款给华教,(据说)是没有附带条件的,为什么还是不能接受?尤其是经济低迷的时刻,有人突然说“我捐献百万”给独中,主动送上门,不正是天下掉下来的礼物吗?不拿白不拿。诸君且慢,我们必须即时提醒,华教领款必须考虑几方面:第一,基金来源是什么?第二,对方动机是什么?第三,对华教的形象影响是什么?第四,如何向我们的孩子交代? 华校改制显然是个政治问题,但是津贴背后的争论却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而不是像现在“接到款项当天才知道捐款人是谁”这样的懵懂无知。50年代的华校岌岌可危,比现在更穷,但是穷得如此不屈,穷得如此受人尊重。林连玉瘦削的形象代表着不接受金钱诱惑而改制的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