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文化,历史”的博文

我国第一个以华文命名的城市 – 太平 (Taiping) 的由来

图片
我国第一个以华文命名的城市 – 太平 (Taiping) 的由来 遗产城市小记 -- 从拿律到太平 - 源起锡矿锡矿 1840年前后,土酋Long Jaafar饲养的大象Larut首先在本地发现锡矿,Long Jaafar因此而以其象名,将本地命名:拿律。1871年,霹雳统治者苏丹阿里逝世,由于苏丹阿里无子嗣,宫廷随即发生王位续承的纠纷。副王Raja Abdullah拉拢义兴公司支持其续承王位;首相Raja Ismail也找来海山公司协助以加强续承王位的合法性。两股华人集团领导的采矿地盘争夺武斗,再加上王位续承的争夺战,使拿律地区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火药的气味,秀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冲突事件,史称:拿律战争。 - 第一次拿律战争 (1861年7月) 甲必丹郑景贵领导的海山党人首先发难,摧毁通向义兴矿场的运输水道,在格斗中杀死了对方一人。当晚,还发生了两次突袭和掠夺八间义兴党人的住家,义兴党不敌,逃往拿律村找Tuan Syed求救。Tuan Syed又名Shaik Mohamed Taib,他是Ngah Ibrahim的得力助手,海山党的支持者,对义兴党的求援置之不理。槟城的义兴党党魁李亚坤唯有出面向槟榔屿副警监求援。英国总督Colonel Cavenagh乘机派遣舰船封锁霹雳沿海,要求霹雳苏丹赔偿17,447元。第24任统治着的苏丹Jaafar Safiuddin遂向Ngah Ibrahim施压,并勒令其在1862年交出赔款,以平息此次的纠纷。 - 第二次拿律战争 (1865年6月) 在Klian Pauh的一间赌馆内,海山党人与义兴党人发生口角。随后海山党人借口大肆攻击义兴党的惠州人,并围攻惠州人的村落,虏获40名惠州人,用他们的鲜血来祭旗。其中一人侥幸逃回Klian Baru报信,义兴党人为替自己兄弟复仇,倾巢出动捕杀海山党人。此时,马来土酋Ngah Ibrahim派遣其下属支援海山党人,义兴党人再次惨败,义兴党党魁苏亚松在逃亡中,被Kuala Kurau的一位拿督设计抓获,押回Matang,并于次日被处死Teluk Kertang。苏亚松死后,义兴党党魁由新宁人何义寿续承,何义寿久居槟城,遂委派李亚坤出任Klian义兴党首领。 - 第三次拿律战争的导火线之一霹雳王位之争 (1871年5月) 霹雳州第25任统治者Sultan Al...

兴楼河的拖拉渡轮

图片
星洲日报2013.04.28 兴楼河的拖拉渡轮 林坑     60年代初,哥哥被派到云冰教书,我偶尔会去找他。当年,一定要利用渡轮越过兴楼河到对岸的丹绒格莫(Tanjung Gemuk,也叫彭亨兴楼),才能抵达跟它比邻的云冰。     基于兴楼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彭亨州及柔佛州交接处,兴楼河虽把这小渔村划分为彭亨兴楼和柔佛兴楼,但在管理上,它是属于柔佛州管辖的区域,设有码头让渔夫出南中国海捕鱼。     当年的渡轮是木制的,运用粗大的钢索(如我身后所示)将整个渡轮拖拉来回两岸。一旦渡轮到了对岸,等汽车、摩哆全部离开渡轮后,再让对岸的汽车、摩哆上了渡轮,再拖拉回来此岸。     当横跨兴楼河的大桥在70年代建立后,这拖拉式的渡轮也随之消失在历史上。大桥促进了两岸的商业活动,带给当地人许多方便,位于兴楼河北岸的兴楼大钟楼也见证了这一切变迁。

老导游说(完结篇)

图片
星洲日报2013.04.28 老导游说(完结篇) 赖碧清     说了半天汉丽宝公主,人们始终还是没有搞懂汉丽宝公主吧?我想也从未有人想要搞懂它。人们纷纷来寻汉丽宝,也不过是想“消费”汉丽宝,将之编进虚有其表的所谓“马中友好”的舞蹈、主题式文化表演、自以为是的旅游产品里。听说过汉丽宝庙吗?嘿嘿,就是有人把它列为马六甲的旅游景点。     曾听一位峇峇公会领导说过,马六甲的峇峇与娘惹是郑和与汉丽宝公主及他们随从的后代,除了敬佩他们的想像力,我只能敬佩他们把历史大而化之的能力。     我还真的没听过有谁认真研究过汉丽宝公主是谁,就像没有人认真的说明白过,教科书里关于马六甲苏丹王朝的故事既然取自《马来纪年》,为何偏偏《马来纪年》里根本没有拜里米苏拉,没有郑和?到底《马来纪年》可信或不可信?若不可信,为何是教科书的根据?     那天跟一位老导游聊天,他甚至说根本没有马六甲树。想想也对,除了《马来纪年》,还真的没有听过“马六甲”的树名。     老导游自有主意的说,汉都亚等5位汉字头的马来英雄,其实是护送汉丽宝来马六甲的中国武士,所以他们的名字前面通通都有个“汉”字。如今位于丹绒吉灵的所谓汉都亚古墓,其实是一位都顺(Dusun)公主的墓,当时随同经商的家人到此,却遇上葡萄牙人攻打马六甲,在战火中不幸遇害安葬于此处。     吓?汉都亚是女人?是公主?老导游神秘的说:你问我怎么知道?我看见的啰。怎样看见?有一次一位印尼来的巫师带我去那古墓,我在墓那里听见巫师和女人讲话,只听见女人的声音,没有看到人。回去后,我就梦见一位穿金戴银的美丽女子,她说她就是那古墓的主人,是都顺公主,要跟我做朋友。第二天巫师再带我去古墓,一到古墓我就嗅到很香的香味。巫师和公主“沟通”后,告诉我供上花和清水就好。古墓回来后那天夜里,都顺公主在门下塞进一个用叶子包住的银盾·还闻到很香的香味。我取出银盾带在身上,之后发现我向任何人要钱,人们都会很高兴的给我。这样奇妙的事维持了3个月,我自己感到害怕,就请巫师帮我把钱还给公主,从此不再“来往”。     (忘了问老导游有没有与汉丽宝公主交往的故事,哎,可惜,错过。)   ...

清明又寻墓

图片
星洲日报2013.04.28 清明又寻墓 李永球     数年前,友人吕洲民先生托我寻找其祖父之墓,盖因10年前他和伯父给祖父扫墓时遍寻不获,伯父说找不到就算了,将祭品及纸钱在祖母之墓“寄拜”焚烧,请祖父过来祖母墓处一起享用吧。     为了此事洲民耿耿于怀,其伯父在几年前逝世后,他就拜托我代为寻找其祖父墓。他告诉我祖父名为吕振同,祖籍福建南安,墓在太平都拜福建公冢山高之处,又说是日据时代埋葬的,这样就容易多了,将范围缩小在那一带,我有信心找到。这次我要求他及其妹一起陪我寻找,希望借助至亲精神力量之感应而完成。     今年清明节时期,我们3人全副“武装”  (戴帽及长袖衣等),带了粉笔和锄头相约上山,从福建公冢山高处开始逐一寻找。这里属于“无镭冢”  (免费墓地),坟墓造型简单,几乎大同小异,只是立个墓碑:一般墓碑文字分浅雕或深雕,均视当时的经济能力而为,穷人家文字当然是浅雕的,日子久远,便显得不清楚难于辨认,那就得靠粉笔涂之查看。可是一些墓碑文字不仅色漆脱落,白色的花岗岩加上浅雕,即使涂上粉笔也无济于事,这种情况最好是采用马克笔直接涂在文字凹处,反而会看得一清二楚,但我们又没准备马克笔,因此很辛苦地辨认文字。     从上午10时开始寻寻觅觅,艳阳高照,皮肤灼痛,人也容易疲倦。我习惯在太阳底下寻墓,倒不觉得怎样,而且我对于墓碑文字也很熟悉,只要不是浅雕的,从远处用眼睛一扫就能大略看出碑文。但这里浅雕墓碑多,碑文多年没人扫墓而色漆脱落,没办法下,就得逐一地仔细查看了。     由于洲民报错地点,我略微知道日据时代坟墓所在之处,就渐渐往右移到更深之处寻找,那一带几乎寻完了,就在11时多,无意中发现一个仰卧半斜躺在地上的墓碑,红色文字清楚显现“吕振同墓”,啊,就是它了!极为高兴,马上以“猴叫”(民间习俗在山不叫名):“呜……呜……”地呼唤他两兄妹,但他们已经累倒,躲在树底下乘凉休息矣。可能大家以为寻墓是简单不过的事,其实并非好受,这也是一种“专业”,非专业者有时候付出事倍功半的代价也一无所获。     带他们过来仔细观察,墓头文字是“南安”,中榜“显考吕振同墓”,上款“民国卅三年”(1944年),下款“...

振林山‧游子聚居的淳朴乡镇

图片
振林山‧游子聚居的淳朴乡镇 振林山旧区以这座超过80年历史的老店为地标。(图:光明日报) 大马乐高乐园于去年9月开放后,至今已吸引不少国内外旅客前来参观。(图:光明日报) 覃胜贤(左)和郭秀清这对超过50年交情的老朋友,天天在振林山老街的王伍合咖啡店叹茶。(图:光明日报) 依斯干达城有数座巍峨的建筑群,成为新山新的旅游景点。(图:光明日报) 设于依斯干达城行政中心的历史走廊,是了解柔佛州历史的“窗口"。(图:光明日报) 公主港家庭主题乐园距离新行政中心不远。(图:光明日报) 林吉祥宣布攻打振林山后,第三天即前往他的选区拜票。(图:光明日报) 87岁高龄的李文彬是振林山的“活历史”,对当地的发展知之甚详。(图:光明日报) 63岁的王远光就在旧区的老店出生,如今继承父业经营洋酒、杂货生意。(图:光明日报) 由于靠近马新第二通道,加上距离依斯干达城只有8公里车程,这里不但住着人情味浓厚的本地乡民,也吸引不少长期“跨国”到狮城工作的外地人移居于此。 来到振林山,不可错过的当然是到老街走一圈,这里的双层老店逾80年历史,建筑物颇具特色,五脚基全无柱子支撑,设计相当罕见。 更值得一提的是,刚于去年开幕的公主港家庭主题乐园和大马乐高主题乐园,非常靠近振林山。不少大人小孩都慕名到公主港乐园一游,与宛如跳出“公仔箱”的可爱卡通人物照相,再到属东南亚第一座的乐高乐园“朝圣”,看看如何用乐高砖堆砌出各种令人惊叹的成果。 位于柔佛州西南方的振林山(Gelang Patah),距离新山约30公里远,因着地方上的发展,她被划分为“旧区”和“新区”。 所谓旧区,就是以两排逾80年历史的店屋为地目标老街一带;新店和新兴住宅区林立的区域自然就是新区了,这里主要是“外来移民”的聚居地,所谓的外来移民即是来自霹雳、槟城等外州或柔佛州外县的人,他们选择在此处落脚,多是为了方便每天“跨境”或“跨国”到狮城工作。 拜访振林山,当然不可错过到老街游走一圈。相对一般的老店,振林山的双层老店建筑颇具特色,其五脚基原来全无柱子支撑,不仅在当年,即使现在也属相当罕见的设计。 深入振林山老街,不难感受当地浓浓的人情味。虽说民主行动党国会领袖林吉祥宣布攻打振林山到此拜票时,曾经遇上“不礼貌之手”,但其实这里...

我叫郑和,石像(之三)

图片
星洲日报2013.03.03 我叫郑和,石像(之三) 赖碧清     曾经,郑和拥有一个举世无双、至今仍然无人能比的“海上王国”,一个拥有200多艘大小船只的庞大船队。曾经有作者形容这船队来到时:“海和天空被遮蔽了。”     那是船要张帆的年代,200多艘大小船只帆布张扬开来,人在船下抬头看,确有“遮天蔽日”之可能。尤其是坐镇庞大船队的郑和宝船,9桅12帆,可容千多人的大船,高耸如巨楼。     据史料所载,郑和宝船长度约150米,宽约60米。这个面积大过今天的足球场。船身高8层,锚重千斤,需200人才能启航。船队也是海上军队,排阵如燕如鱼,宝船居中,郑和与重要人员都被保护于巨大的宝船上。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世界航海史的传奇,郑和船队是历史上举世无匹的威武大队,郑和宝船是郑和的指挥总站与海上堡垒,其中有多少谜团无人能解,人们仍无法清楚解释当年郑和怎样完成他的传奇大业。     对了,我叫郑和,我只是石像。关于郑和船队研究,上网搜寻便有许多。而更多的,是无解的谜团。我只是石像,无法解答这些谜团。我想说的是今天满剌加的郑和宝船。     大家都知道,郑和曾经在马六甲设过“官厂”,我觉得,就凭这“官厂”,已经足够让马六甲成为世界航海史一个发光的重要地标。     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来,把图卷往西一路开展,长长的图卷上只找到2个“宫厂”的标示。一个在满刺加,一个在隔海对岸的苏门答腊北方一个大岛上,可惜岛无名,只标示“官厂”。郑和一路西行,路线长长,却只有2个“官厂”在中途,一来可见“官厂”之珍稀和重要,二来说明马六甲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中途站。在那个扬帆起航,见风转舵破浪而行的年代,季候风的吹拂与转向决定了这个海上王国的行程,安居马六甲海峡中途的满剌加被形容为“季候风的起点和终点”。满剌加的“官厂”,当年曾是郑和囤积奇珍异宝的藏宝库,如今,则成了商人的聚宝盆。一间以“官厂”为号召的“郑和文化馆”数年前就出现在马六甲近河口的老街区,打起郑和旗帜,经营一盘历史与文化的好生意。     1405年,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再过2年,就是2015年,郑和七下西洋壮举的610周年。 ...

十五暝“斗炮”

图片
星洲日报2013.03.03 十五暝“斗炮” 李永球     正月十五上元节是个传统大节日,尤其夜晚的种种民俗活动更是热闹异常,故称“元宵节”,宵即有夜晚之义。福建话将元宵节称为“十五暝”,“暝”也是夜晚的意思,换句话说,元宵节主要的民俗庆典活动多在晚上。在我国北马,上元节的白天人们忙于祭祀及补运,夜晚则有“掷柑”及咨咨娘惹的载歌载舞活动等等,也曾经有过“斗炮”之俗。     所谓斗炮,就是比赛燃放鞭炮,看谁的炮串最长,响得最久。这里访问昔年曾经参与斗炮的太平黄先生(77岁),谈上世纪60年代的斗炮往事。他说,那时候政府完全禁止放炮,后在60年代的某一年,政府解禁准许放炮,那一年元宵节晚上,他父亲经营的太平古打律“南昌酒庄”即放炮庆元宵,那时的炮串不长,他买了将之头尾连接起来燃放,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二年,除了他们南昌酒庄,斜对面的商店“华隆”前的“德士车站”也跟风燃放炮竹,双方斗长斗久。第三年,其对面的“仁和公所”也参与斗炮,场面更加热闹,元宵节傍晚时分,整条古打律即围满来观看斗炮的群众,他们都从郊区赶来看热闹。南昌放炮总共持续了4年,后来基于硝烟呛鼻导致呼吸困难又不卫生才停止。元宵节放炮的时间一般上是傍晚了点就开始,大约燃放到9点多10点才结束。     据知,华隆德士车站的司机们每个月筹钱,以在元宵节购买更多的炮竹来斗炮。     谈起往事,黄先生侃侃地说,第一年,他向南安会馆借了一枝粗大铁管(撑凉棚帆布的铁管),将连接好的炮竹捆成一个圆形燃放,由于鞭炮太重,导致铁管也弯曲。第二年朋友做了一个木炮架给他,以绳子拉动圆筒放下炮竹就很方便了。初期的炮竹是“花炮”,颜色为红白或蓝白方格相间,后来才有大捆的圆形炮竹售卖,这种炮竹连接起来就方便多了,还参插了大粒的电光炮,响声特大。他说,连接炮竹从腊月底就开始,由他一人负责,燃放鞭炮则需要许多人手帮忙,将连接好的鞭炮从楼上放下燃放,不可太慢,不然鞭炮烧到整捆的炮竹会爆炸的。有一年,他驾着车载父亲到怡保购买鞭炮,买了五、六箱回来,父亲相信鞭炮烧得愈多会愈兴旺。     黄先生说,斗炮引起人们从各处跑来观看,甚至警察也为之封路,南昌店前和华隆店前的古打律被封锁,以方便人们观看斗炮。由于放炮时间约2至3小时...

吉隆坡火车总站

图片
星洲日报2013.03.03 吉隆坡火车总站 颜华黎     60年代随友人到吉隆坡找一位朋友,顺便四处逛逛。那次的旅游经验让我毕生难忘,因为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回家后还被爸爸骂了一顿。此后,也不敢隐瞒父母与友人外游。这是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出城游记。     当年除了到茨厂街、雪兰莪皇家俱乐部草场(即今独立广场)、苏丹阿都沙末建筑物,当然也没忘了到吉隆坡火车总站。图示我在雄伟堂皇的建筑物前留下倩影。     当时该建筑物的穹顶是木制的,而非现今的铜制,简单的地砖和街灯也改成较现代化的设计。整个建筑物含有伊斯兰及英国殖民地莫卧儿样式建筑的色彩,四周更种了棕榈树和五颜六色的花卉来美化环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位于吉隆坡市中心的建筑物也被许多后来兴建的高楼大厦包围着,成了见证历史的代表性建筑物。

战前新山的客家社团

图片
星洲日报2013.03.03 战前新山的客家社团 安焕然     战前新山市区的客家人,以大埔、梅县客为主。他们较慢来,人数少,只能散置谋生,多数经营药材、洋服、洋货、打铁和开当铺。这些客家人的传统行业,多是创业资本少的小本经营,格局小的零售业者。在潮、广、福三帮强势经济主导的城镇,城市客家工商是经济力较为薄弱、势小的边缘帮群。     1926年成立的同源俱乐部,之后易名同源社,是今新山客家公会的前身。同源社的社员最初以大埔、梅县(嘉应籍)客家人居多,而且与新加坡的同邑籍人有亲密往来。新山客家公会会所迄今保存两件当年同源俱乐部开幕典礼获赠的文物,一是以星洲应和会馆和应新学校联名,赠送给同源俱乐部的横匾“同系之光”,另一幅则是新加坡茶阳会馆和启发学校联名赠送的对联:“闲坐自多容膝地,交谈尽是息肩人”,皆是“柔佛同源俱乐部开幕纪念”的贺礼。上述横匾和对联的相赠,说明1920年代新山市区里的客家帮群与海峡彼岸的新加坡嘉应、大埔客籍人士颇有友好的往来。     战前,新山市区尚未有家世显赫的客籍领袖·但从同源社的3位倡组人:邬惠堂、潘成容、胡锦开,倒是可以看出一些讯息。邬惠堂是仁春堂东主,经营中药材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至于潘成容,他原在吉隆坡法院任职,1920年代由吉隆坡调任新山,担任柔佛高等法庭通译官。潘成容是英殖柔佛政府颇为信赖和器重之人,1926年受委担任绵裕亭义山信托人,并担任柔佛华侨公所信托人。另一位倡组人胡锦开,则是1920年代担任柔佛市政局财政。同源社3位倡办人,两位是柔佛政府公务员。另,为了壮大客籍人士的阵容,同源社成立之初,邀得新加坡胡文虎担任名誉总理。处于相对势弱的客家帮群,借助客籍政府公务要员的人脉,“朝中有人”好办事,同时借助新加坡胡文虎等客籍领袖的名望,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有其生存之道。     1930年代中期,胡文虎以南洋客属总会为号召,积极推动新马各地创办客属公会运动。1937年,古来客属公会成立,首任会长为戴子良。此外,新山市区也曾创办客属公会,惟活动不强,战后没有复办。新山客家组织仍以同源社为核心。

新马文学界折翼!一—悼念魏维贤博士

图片
星洲日报2013.03.03 新马文学界折翼!一—悼念魏维贤博士 吴华     从报章上得知:马新文教界名人魏维贤博士于3个月前在家中跌倒导致脑出血,一直昏迷不醒,不幸于2月10日去世,享年85岁。哀哉“痛失斯人!”新马文教界又少了一位学者,再少了一位推动文化学术的高手。     早在1950年,他毕业于马来亚大学考获教育系学位,而后获英国伦敦大学颁发博士学位。60年代,曾任马来亚联邦政府教育部官员,其后,迁居新加坡,先后担任新加坡华侨中学教师、南洋大学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讲师、院长,南洋艺术学院院长,为教育工作服务了一生。此外,他又热衷于学术研究工作,自1966年起担任南洋学会学报编委主任,同时主编东南亚教育学报。并于1970年起担任南洋学会会长,连任32年,是该会历任会长中任期最久的一位。在任期间,内出版不少南洋学会丛书,也接年出版学报及举办几次学术研讨会,邀请学者专家讲述专题课题作出不少的贡献。     在他接任南洋学会会长后,我结识了魏博士。在70年代中期,我和柯木林,林孝胜、张夏帏、李奕志等位志同道合的文友从事探讨石叻古迹,定期在《星洲日报》副刊<星云版>发表一系列的古迹文稿;而我本人则研究会馆,发表不少有关会馆史料的文稿。当时颇受学术界的重视。其后,便有将发表过的文章,整理编印成单行本的计划。     但在当年的环境之下要出版作品,并非容易的事,有谁愿意出版呢?当时,设在奎因街的南海印刷所东主许苏吾先生却把书的计划推荐给魏博士。他则毫无犹豫地一口答应,由南洋学会为我们出版。并将《石叻古迹》(作者:柯木林、林孝胜、张夏帏、张清江、吴华、李奕志列为“南洋学会丛书第十三种”,而本人的《新加坡华族会馆志》(三册)则列为“南洋学会丛书第十六种”得到魏博上的厚爱与帮助,才圆了出书的好梦。     当年,我们几位正是初出茅芦的小伙子,获得魏博士的垂青与厚爱,对日后我们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是极大的鼓励,是一股推动的力量,我们深深地感恩。     我和魏博士认识三十多年,但很少来往,1970年代我迁居新山后,彼此更少见面,记得有一次在南方学院出席某一项集会,他时任南方学院学术谘询顾问。另一次是2004年,在参加新...

我的成就来自于整体的成功 ,没有群体就没有我

图片
一位在非洲进行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向部落中一群小朋友提议来玩个游戏。他把一个装满鲜美水果的篮子放在不远处的一棵大树旁边,然后跟孩子们说,游戏的规则就是谁能第一个跑到水果篮那里,谁就可以独得整篮的水果作为奖品。 当这位人类学家一声令下宣布比赛开始时,他看到的不是争先恐后的往前冲的画面,出乎意料的,呈现在眼前的景象却令他动容,所有的小朋友是手牵手一起向大树下的水果篮齐步跑过去的,然后大家一起坐下来围成一圈高高兴兴的分享那篮鲜美的水果 !! 人类学家问这群小朋友说, “ 当你自己有机会独享这整篮水果时,为什么你们会选择齐心协力的携手并进呢? ” “UBUNTU, 如果你知道只会有一个人高兴而其他的人都会伤心的话,怎么会有人快乐的起来呢? “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回答着。 “UBUNTU" 在 科萨( Xhosa )部落的文化中代表的意义是: “ 我的成就来自于整体的成功 ,没有群体就没有我( I Am Because We Are) 。 “ * 这张照片是 Susan Fassberg 的智慧财产。更多有关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细节可以在她的个人部落格中找到:   www.connectingdotz.com 中文翻译 by Kevin Chen (陈泰良) (转自_网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