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郑和,石像(之三)


星洲日报2013.03.03
我叫郑和,石像(之三)
赖碧清

    曾经,郑和拥有一个举世无双、至今仍然无人能比的“海上王国”,一个拥有200多艘大小船只的庞大船队。曾经有作者形容这船队来到时:“海和天空被遮蔽了。”

    那是船要张帆的年代,200多艘大小船只帆布张扬开来,人在船下抬头看,确有“遮天蔽日”之可能。尤其是坐镇庞大船队的郑和宝船,9桅12帆,可容千多人的大船,高耸如巨楼。

    据史料所载,郑和宝船长度约150米,宽约60米。这个面积大过今天的足球场。船身高8层,锚重千斤,需200人才能启航。船队也是海上军队,排阵如燕如鱼,宝船居中,郑和与重要人员都被保护于巨大的宝船上。

    郑和下西洋是一个世界航海史的传奇,郑和船队是历史上举世无匹的威武大队,郑和宝船是郑和的指挥总站与海上堡垒,其中有多少谜团无人能解,人们仍无法清楚解释当年郑和怎样完成他的传奇大业。

    对了,我叫郑和,我只是石像。关于郑和船队研究,上网搜寻便有许多。而更多的,是无解的谜团。我只是石像,无法解答这些谜团。我想说的是今天满剌加的郑和宝船。

    大家都知道,郑和曾经在马六甲设过“官厂”,我觉得,就凭这“官厂”,已经足够让马六甲成为世界航海史一个发光的重要地标。

    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来,把图卷往西一路开展,长长的图卷上只找到2个“宫厂”的标示。一个在满刺加,一个在隔海对岸的苏门答腊北方一个大岛上,可惜岛无名,只标示“官厂”。郑和一路西行,路线长长,却只有2个“官厂”在中途,一来可见“官厂”之珍稀和重要,二来说明马六甲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中途站。在那个扬帆起航,见风转舵破浪而行的年代,季候风的吹拂与转向决定了这个海上王国的行程,安居马六甲海峡中途的满剌加被形容为“季候风的起点和终点”。满剌加的“官厂”,当年曾是郑和囤积奇珍异宝的藏宝库,如今,则成了商人的聚宝盆。一间以“官厂”为号召的“郑和文化馆”数年前就出现在马六甲近河口的老街区,打起郑和旗帜,经营一盘历史与文化的好生意。

    1405年,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再过2年,就是2015年,郑和七下西洋壮举的610周年。

    近年中国的国际与经济地位日益壮大,我们免不了想办法要与中国拉关系搞友好。600年前的郑和与汉丽宝公主,于是被当作“马中友好”的吉祥物,成为明捧暗销的经济筹码。

    之前有了郑和石像(虽然被围在荷兰红屋的庭院内),荷兰红屋内有一个填满“中国郑和”的展示廊,也有了一个三宝井(有说是郑和挖的),三宝井也被官方说成是苏丹为汉丽宝公主挖的“王井”,三宝山下的马路一段被命名为郑和将军路,另一段被命名为汉丽宝公主路。

    有了以上这些,满剌加的人觉得还不够。于是最近在河口的世遗老街入口处,造了一个所谓的“郑和宝船”。这船啊,真神奇,竟然是停在半空中的。我郑和石像真想去看看,或是到这郑和宝船上去站一站?我虽然高高的站在荷兰红屋的庭院里,却被红墙围堵得密密实实,竟然无缘一见与我其实只相距约百米外的郑和宝船风采。非常遗憾。

    最近中国人也看见了郑和的促销魅力。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在中国成功打造《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与《印象·武隆》等系列大型山水实景演出,令人惊艳,如今正准备到满剌加来打造《印象·郑和》。据悉,他们将以“郑和七下西洋与马六甲”的关系为题材,并延伸到汉丽宝公主嫁给苏丹、再衍生峇峇与娘惹,作为第七个现有的《印象》系列中第一个“海外篇”。

    看来满剌加势将再掀起新一轮的“郑和热潮”。只要有热潮,就有赚钱的机会。文化,真是好生意。

    而我,郑和石像,看来真是落伍了。难怪只能静悄悄孤寂的站在荷兰红屋的庭院,继续与铁公鸡共度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