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暝“斗炮”


星洲日报2013.03.03
十五暝“斗炮”
李永球

    正月十五上元节是个传统大节日,尤其夜晚的种种民俗活动更是热闹异常,故称“元宵节”,宵即有夜晚之义。福建话将元宵节称为“十五暝”,“暝”也是夜晚的意思,换句话说,元宵节主要的民俗庆典活动多在晚上。在我国北马,上元节的白天人们忙于祭祀及补运,夜晚则有“掷柑”及咨咨娘惹的载歌载舞活动等等,也曾经有过“斗炮”之俗。

    所谓斗炮,就是比赛燃放鞭炮,看谁的炮串最长,响得最久。这里访问昔年曾经参与斗炮的太平黄先生(77岁),谈上世纪60年代的斗炮往事。他说,那时候政府完全禁止放炮,后在60年代的某一年,政府解禁准许放炮,那一年元宵节晚上,他父亲经营的太平古打律“南昌酒庄”即放炮庆元宵,那时的炮串不长,他买了将之头尾连接起来燃放,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二年,除了他们南昌酒庄,斜对面的商店“华隆”前的“德士车站”也跟风燃放炮竹,双方斗长斗久。第三年,其对面的“仁和公所”也参与斗炮,场面更加热闹,元宵节傍晚时分,整条古打律即围满来观看斗炮的群众,他们都从郊区赶来看热闹。南昌放炮总共持续了4年,后来基于硝烟呛鼻导致呼吸困难又不卫生才停止。元宵节放炮的时间一般上是傍晚了点就开始,大约燃放到9点多10点才结束。

    据知,华隆德士车站的司机们每个月筹钱,以在元宵节购买更多的炮竹来斗炮。

    谈起往事,黄先生侃侃地说,第一年,他向南安会馆借了一枝粗大铁管(撑凉棚帆布的铁管),将连接好的炮竹捆成一个圆形燃放,由于鞭炮太重,导致铁管也弯曲。第二年朋友做了一个木炮架给他,以绳子拉动圆筒放下炮竹就很方便了。初期的炮竹是“花炮”,颜色为红白或蓝白方格相间,后来才有大捆的圆形炮竹售卖,这种炮竹连接起来就方便多了,还参插了大粒的电光炮,响声特大。他说,连接炮竹从腊月底就开始,由他一人负责,燃放鞭炮则需要许多人手帮忙,将连接好的鞭炮从楼上放下燃放,不可太慢,不然鞭炮烧到整捆的炮竹会爆炸的。有一年,他驾着车载父亲到怡保购买鞭炮,买了五、六箱回来,父亲相信鞭炮烧得愈多会愈兴旺。

    黄先生说,斗炮引起人们从各处跑来观看,甚至警察也为之封路,南昌店前和华隆店前的古打律被封锁,以方便人们观看斗炮。由于放炮时间约2至3小时之久,释放的硝烟味道极臭又呛鼻,整个店屋里烟雾久久不散去,导致家人也受不了,他甚至吩咐妻子带了儿子们去戏院看戏,以避开斗炮的硝烟弥漫,他就是为了硝烟问题而停止斗炮。

    90年代马哈迪当首相的时候,曾经解禁放炮两三年,那时候北马又开始盛行元宵节放炮,许多大企业商家都选在元宵节白天放炮,而民间还是在盛行夜晚放炮。那时我注意到太平某个德士车站也开始筹钱放炮,他们搭起建筑的手脚架,将炮竹缠绕在手脚架上燃放,时间很短,大约数十分钟就结东,可谓不成气候,后来又禁止放炮,引不起昔年的斗炮风气。

    中国的元宵节是赏灯节日,我国早期少见有元宵花灯,于是就出现斗炮赏炮之俗。太平60年代的斗炮往事,让老一辈的市民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昔年趣事!